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地球上的水考点精题训练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地球上的水考点精题训练 选择题 1、下图示意大西洋表层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图中表示大西洋表层温度、盐度、密度的曲线依次是()A.B.C.D.(2)导致大西洋南北纬 60附近海区盐度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洋流 B.年降水量 C.淡水注入量 D.海区封闭程度 答案:C C【提示】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2 (2)本题考查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解答】(1)由所学知识可知,大洋表层海水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曲线表示海水温度;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从副
2、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所以曲线表示海水盐度;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曲线表示海水密度。故选 C。(2)根据图示信息以及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60N 陆地面积广阔,有大量地表径流注入海洋,稀释了海区的盐度,海水盐度低,60S 缺少陆地,无地表径流注入,海水盐度高。故选 C。2、吃水深度是指船舶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通常船只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八月大西洋表层温度、密度和盐度随纬度的变化曲线,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判断、分别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A.密度、温度、盐度 B.温度、盐度、密度 C.温度、密度、盐度 D.密度、盐度、温度 (2)5N 附近大西洋
3、表层海水的密度特点及其成因是()A.密度低海水温度高,盐度低 B.密度低海水温度低,盐度高 C.密度高海水温度低,盐度低 3 D.密度高海水温度高,盐度低(3)若一只考察船由 60S 向 60N 航行,据图推测该船吃水深度大致为()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B A D【提示】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及其分布规律。(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3)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解答】(1)由所学知识可知,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
4、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曲线表示海水温度;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所以曲线表示海水盐度;大洋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是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曲线表示海水密度。故选 B。(2)分析可知,曲线表示海水温度,曲线表示海水盐度,曲线表示海水密度。读图可知,5N 附近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低、温度高、盐度低,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4 (3)通过材料可知,吃水深度是指船舶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通常船只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读图可知,由 60S 向 60N,海水密度先减小后增大,所以该船吃水深度大致先增大后减小。故选 D。3、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
5、面小题。(1)“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天空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一段话说明水循环联系的圈层有()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A.B.C.D.(2)有关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冬季的西北季风有助于环节实现 B.从数量来看等于 C.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对环节的调控 D.环节需要吸收太阳辐射能 答案:D C【提示】水循环的意义 5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解析:(1)“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表明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可以化为天空的彩虹”,表明水循环联系了大气圈;“融化 后渗入地下”,表明水循环联系了岩石圈,
6、“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表明水循环联系了生物圈。因此这一段话说明水循环联系 的圈层有水、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均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 符合题意,A、B、C 不够全面,排除。故选 D.(2)我国冬季的西北季风由大陆吹向海洋,而图中环节是海洋水汽输入陆地,因此冬季风不利于环节实现,A 错误;读图可知,图中表示海洋蒸发,表示陆地降水,由于海洋面积大,水体多,因此从数量来看,海水蒸发量巨大,但大部分在 海洋上形成降水,陆地降水量远小于海洋蒸发量,B 错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改变了径流的地区分布,图中显示,环节为地表径流,C 正确;图中显示,环节为海洋降水,降水是水汽凝结的结果,水汽凝结过程中
7、是放热的,不需要吸收太阳辐射能,D 错误。故选 C.【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综合题 4、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6 (1)图中甲、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是:。(2)写出图中甲、乙、丙处的地质构造类型:甲 ;乙 ;丙 ;(3)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该选择甲地还是丙地?地。(4)写出序号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是 ;是 ;是 。(5)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ABCD 答案:(1
8、)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2)向斜;断层;背斜(3)甲(4)地表径流;水汽输送;蒸发(5)C 解析:(1)岩层的弯曲主要是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2)岩层向上弯曲是背斜,向下弯曲是向斜,发生错位是断层。(3)隧道选择在背斜。(4)地表水的流动是地表径流;水汽通过大气运动从海洋到陆地是水汽输送;水汽从海洋到大气圈是蒸发。(5)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是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不能7 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也不能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选择 C。所以答案是:(1)地壳运动使
9、岩层发生弯曲变形。(2)向斜,断层,背斜。(3)甲。(4)地表径流;水汽输送;蒸发。(5)C。【小提示】主要考查了内力作用下的地质构造类型,知道不同的地质构造的影响。还有掌握水循环的环节以及产生的影响。5、读水循环和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甲处的地貌名称为 ,地质构造为 ,形成该地 貌的主要原因是 。(2)若图中丙、丁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两处中更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区是 ,原因是:。(3)图中水循环环节的名称是 。目前人类改造水循环最多的环节是 (填序号)。形成乙处沟谷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4)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华北地区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 。答案:(1)山
10、岭;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遭受侵蚀(2)丙处;原因:丙处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水体容易在此汇集(3)水汽输送;流水侵蚀(4)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8 解析:(1)根据地表形态,图中甲处的地貌名称为山岭。岩层向下凹,地质构造为向斜。形成该地 貌的主要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形成山岭。(2)若图中丙、丁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两处中更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区是丙处,原因是丙处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向斜构造是储水构造,水体容易在此汇集。(3)图中水循环环节的名称是水汽输送。目前人类改造水循环最多的环节是,表示地表径流。形成乙处沟谷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
11、(4)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华北地区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小提示】1.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水循环的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水循环的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6、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A地形、水源 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 D地形、河流(2)有关甲沿岸的洋流叙述正确的是()A所在海域形成了顺时针环流 B减轻了甲地区的寒冷程度 C势力的强弱
12、变化与乙地区的降水成负相关 D不利于甲地区沿海的沿海建港 答案:(1)B 9 (2)B 解析:(1)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甲地位于欧洲西部,该地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光照条件不足,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乙地位于中亚地区,该地区深居内陆,僵尸较少,气候干旱,水资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2)甲地区位于欧洲西部,沿岸为北大西洋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减轻了家地区的寒冷程度;所在海域形成了逆时针环流圈;势力的强弱变化与乙地区降水量呈正相关;与甲地区沿海建设港口关系不大。【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