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简论语高考复习资料讲和练.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101899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语高考复习资料讲和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简论语高考复习资料讲和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简论语高考复习资料讲和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简论语高考复习资料讲和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简论语高考复习资料讲和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语(选读)重要思想陈述一、为政以德复习目标:(1) 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重要思想(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

2、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

3、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在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的;“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二、克己复礼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明确礼治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礼与孝的关系(3)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和区别。重要思想陈述(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

4、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2)“礼”与“仁”: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

5、”,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4)孔子讲君臣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四:

6、知其不可而为之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3)深刻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情怀。重要思想陈述(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2)

7、儒道之辩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他的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来否定孔子的这种作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社会现实。孔子十分看重这

8、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和他们交流沟通。面对不同的观点,孔子一方面无可奈何,一方面坚持己见,知其不可而为之。(3)你的看法?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作无谓的牺牲。五:仁者爱人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了解“忠恕”内涵,认清孔子“仁爱”与

9、墨子的“兼爱”的区别。(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重要思想陈述(1)“仁”的内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教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2)“仁爱”与“兼爱”: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

10、以实现的。(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立“三归”、“反坫”、“塞门”。(4)推己及人: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

11、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了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5)“仁”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仁不仅体现在爱人上,还体现在推人及物,不妄杀滥捕所有生命。(当然,人为最贵,必有取舍时,重人贱物,以人为本。)六:君子之风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3)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重要思想陈述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

12、技能素质。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2“浮云”的比喻义:“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浮云比喻义: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很短暂,过眼烟云。浮云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3孔子的义利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13、4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与“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八:周而不比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理解儒家的人际交往观。(3)探究“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重要思想陈述1周而不比:交往应有一定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要做到周而不比,要胸襟宽广

14、,“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以惟利是图。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往方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3“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用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性的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相对而言“以德相报

15、”虽显得宽厚,但容易流于姑息。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偏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4、看一个人,要多方面去考察他,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要适度,“适中交往”,无度就会事与愿违,甚至自取其辱。5、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者客观地喜恶,社会的公理正义才能伸张,君子道长,小人道消。若坏人不恶,就不能得到公正的制裁,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十一:诲人不倦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领悟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3)简要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重要思想陈述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

16、和方法。孔子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宏观上把握,他按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科教育,定向培养,使学生身通六艺,却各有所长。就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孔子则对学生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提升自我。2述而不作:“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的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述而

17、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并非“传声筒”。对“述而不作”的评价: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述而不作是一种文化的保守主义,不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述是作的基础,否则不切实际,想入非非。述是重新整理,对资料选择处理中渗透整理者的观点、倾向,这个意义上,述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作。3启发式教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体现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清楚的矛盾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的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帮助学生开启

18、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法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4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它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最光辉的思想。.十二:高山仰止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领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感人的师生关系。(3)探究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

19、点的关系。重要思想陈述1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景行则止” 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 ,景行则止。虽不能及,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运行的准则。后用“高山景行”比喻道德高尚,行为光明正大。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3.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

20、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的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与牛刀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4墙 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要在外面把头一伸,自

21、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自己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所谓“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对于我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5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论语中的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与论语语录体的口语化有关。 十三:沂水春风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

22、及感人的师生关系。(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重要思想陈述1子路之志及性格 子路:有抱负,坦诚,勇于任事;但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子路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大治。2、 冉有之志及性格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3、 公西华之志及性格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

23、,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4、 曾皙之志及性格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政”,实现太平社会。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脱。5、 吾与点也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懒,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境契合。曾点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的盛世景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是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6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距离,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对学生回答

24、善于区别评价,有委婉善意批评的,有鼓励教育的,有不吝赞赏的。师生心态自由舒张,学生如坐春风,表现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孔子颇有长者风范,无愧于大教育家的形象。十四:中庸之道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重要思想陈述1、 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强调处事有“度”,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中道就是仁义之道(就是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原则)。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强调取两用中,温和处事。全面考察各种意见,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也要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通权达变。要宽容包纳,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普遍的意义。2、“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有借鉴意义。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得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不同于折中主义。7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