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南省民权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第1章 民权基本概况
1.1 自然条件
民权县地处豫东平原黄河故道,介于东经114°49′—
115°27′,北纬34°32′—34°52′之间。县城东西长57.8公里,南北宽36.9公里,东与曹县、商丘县毗邻,南与宁陵县、睢县接壤,西与杞县、兰考相连,北与兰考及曹县交界,民太(康)、民荷(泽)公路贯穿南北,310国道,陇海铁路横贯东西,高速公路即将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全县辖19个乡镇,512个行政村,3441个村民组,总人口82.8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万人,人口密度678人/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01.33万亩,人均耕地1.22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9.33万亩。境内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5条,主要有黄河故道、杨河、通惠渠、大沙河、古宋河等。另有林七、吴屯两个水库,淡水资源丰富,引黄用水方便。全县矿化度81.8%,适宜灌溉。民权县属暖温带气候,光热丰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水少,夏季炎热降雨频,春季干旱风沙多,秋季凉爽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C无霜期213天。全县年平均降水量679mm。据史志记载,从明洪武年(1384),境内黄水泛滥改造34次,形成了双塔、野岗、睢州坝、老流通、黄河故道两侧的五大沙系,30多万亩沙碱荒地。境内地势平坦,上层深厚,地形由西北向东南缓倾,东南部海拔60米,平均海拔65米。地表径流少,地下水丰富,具有开采潜力,引黄用水方便。
1.2 社会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民权县的经济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199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53858万元,人均1874元。工农业总产值达23109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7223万元。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单一的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正逐步被打破,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9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2712吨。全县平均化肥使用量12.5万吨,农药使用量750吨,农膜使用量200吨,年供电6000千瓦,有长途通讯线路480条,电话装机8028部,并开通了移动电话,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各省市直接通话;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发展到32万亩;农药机械总动力达35.08万千瓦;拥有机动车辆17001辆;建设各类专业市场25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5186万元;城区日供水2000吨,1996年全县各类学校发展到444所,受教育人数达132306人,科技兴县取得长足发展。
1.3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评价
1.3.1土地资源广阔,但地力不足
全县土地面积1221.69平方公里,耕地101.33万亩,占总面积的55.3%,人均耕地1.22亩,林地8万亩,园地25万亩,水域10万亩,居民住宅及工矿用地40万亩。据土壤普查,土壤种类有六个类别:淤土、两合土、小两合土、砂土、盐碱化土和潮湿土。民权土地贫瘠的原因除土壤质地轻、潜在肥力低、有机肥分解快、积存少,还缺少必要的养地措施:一是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二是缺少科学的轮作制度,不利于土壤休养,易造成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的缺乏,引起作物病虫害。
1.3.2 生态系统结构不健全,形成可再生资源的浪费,
民权县农业生态结构简单,各业之间相互结合不紧密,协调不够。种植业每年产生的秸秆仅有25%的过腹换田,其余的作燃料或少量直接还田,不仅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影响下茬作物的播种质量。
1.3.3水资源有限,水质有恶化趋势
全县水资源总量2.351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0.6645亿立方米,地下水1.6869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325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235.15立方米。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发展,水污染日益严重。就目前而言,构成对地表水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的排放,故地表水污染区分布在县城附近。据调查,城区工业污水排放量日达133.6吨,仅葡萄酒厂日排放废水58.95吨。而我县其它地表水如林七、吴屯水库及引黄干渠的水质良好,尚未发生污染现象。
1.3.4生物资源丰富,但病虫害时有爆发
民权县农作物品种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等20多种;瓜菜有西瓜、黄瓜、白菜等40多种。主要用材林有泡桐、刺槐、速生杨、毛白杨等。主要经济林有苹果、葡萄、梨等。家畜主要有马、牛、猪、山羊、绵羊、鸡、兔等。鱼类主要有鲤、鲫、鲢等。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主要有草铃虫、七星瓢虫、蜘蛛、青蛙等。
民权县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之一,但近年来,个别地方乱砍滥伐、盗伐林木的现象不断发生,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造成兽类、鸟类、鱼类、益虫数量日益减少,虫害时常爆发。
1.3.5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污染日趋严重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三废”污染日趋严重。(1)全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10万吨,部分企业工艺落后,管理不善,缺乏应有的治理措施,使水污染日趋加剧。(2)全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48000万标立方米。近年来转快发展的旅馆、饭店、浴池等饮食服务业网点多、范围大、沿街设摊,大多不烧型煤,燃烧不充分,油气烟尘任其排放,加剧了大气污染。城区交通量大,扬尘多,使本已污染的大气环境雪上加霜。(3)噪声扰民日趋严重,由于缺乏必要的行政措施和管理手段,个别企业昼夜超标排放噪声,木器加工、建筑建材、粮食粉碎、歌舞厅等经营者不限时作业,加上交通噪声等因素,影响了居民工作和休息。(4)固体废弃物污染应引起重视。全县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量4.5万吨。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部分有毒有害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任其堆放田间、路边、水旁、池塘的现象随处可见,不仅影响了市容环境,而且随着雨水的浸淋,污染土壤、水体,影响人民身心健康。
1.4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4.1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民权县是农业大县,农业的持续发展是全县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投入的增加和“一优双高”农业开发,民权县的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化,成为全县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76元,旱涝保收田面积发展到64.2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0.4%。全县建制镇大气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河水保持二级标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连年开展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活动,先后在双塔、野岗、睢州坝、老流通、黄河故道两侧的五大荒系营造防护林带和林网15万亩,成为省五大防护林带之一。其中最大的申甘林带长达19公里,形成了一条绿色的防护屏障。目前全县林木已达3650多万株,立木蓄积量90万立方米。民权县既是省造林绿化重点县,又是省泡桐、毛白杨生产基地县,也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1.4.2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累计投入治理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其中环保补助资金6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发电厂水循环利用工程、废气治理工程和民权葡萄酒厂的“废气治理工程”及数家锅炉消烟除尘等污染治理项目,关闭造纸厂3家,限产治理企业3家,使我县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年处理工业废水能力36 万吨,废气55000万标立方米,减少废水排放量10余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5生态经济区域划分及其评价
根据自然和社会条件、生产特点和发展方向,将民权县划分为七个生态经济区。
1.5.1申甘防护林带生态经济区
该区位于民权县北部,东西长19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4.5万亩。该林带多是上紧、下密、中空结构的透风乔灌混交林。乔灌木隔行混交或中间乔木、两侧灌木,这种结构形式,防风固沙效果好,便于农田耕作和畜牧养殖。
1.5.2经济林生态经济区
该区包括310国道林果带,民荷公路林果带,民太公路林果带,这里土壤主要类别有砂土、盐碱化土和潮湿土,适宜发展苹果、葡萄、梨、杂果等,面积达30万亩,其中栽植苹果25万亩,葡萄0.5万亩,梨2.5万亩,杂果2万亩,果品总量占全县果品总量的65%,品种优良率达75%。
1.5.3粮油生态经济区
包括城关镇、花园乡、褚庙、尹店、双塔、程庄、王庄寨、林七、野岗乡52个村。北区砂、淤土为主,适合发展以小麦、玉米间作大豆为主的粮食作物,以花生、芝麻为主的经济作物,以山羊、生猪、家禽为主的畜牧业。
1.5.4粮棉菜生态经济区
包括城关、龙塘、花园、人和、程庄、孙六、李堂、伯党、胡集、北关等乡镇的大部分村庄。本区土壤以沙土、两合土为主,这里是小麦、玉米、棉花和畜禽的适生地,适宜发展工副业生产。
1.5.5旅游渔业生态经济区
包括林七水库、吴屯水库等黄河故道流经地。这里水域广,背河洼地面积大,水稻千亩成方,莲藕万亩连片,空气清新,景色怡人,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和水产养殖等。
1.5.6城镇贸工农一体化生态经济区
该区包括城关镇、龙塘镇、北关镇等19个乡镇所在地。乡镇骨干企业和七所八站共有非农业人口6万余人,已发展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肉类储运等10多个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区。
1.5.7 畜禽养殖生态经济区
该区主要分布在城关镇、王庄寨乡、孙六乡、野岗乡、褚庙乡、胡集乡、顺河乡,林七等乡镇部分村庄,到2007年,预计全县生猪、牛、羊、禽常年存栏分别达到60万头、12万头、150万头和700万只。
第2章 目前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人增地减、成本过大、水源贫乏、生产经营上的短期行为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人增地减的社会因素
建国初期全县仅32万人口,人均耕地2.8亩。时隔40多年,1996年全县总人口81.65万人,年递增11.23‰,人均耕地1.22亩。人口过快增长,非农业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从而造成耕地锐减,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土地合理利用带来一定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地矛盾将十分突出。
同时,耕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建国40多年来,农民居住用地、工矿企业用地、交通用地、水利用地等大幅度增加,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和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从发展趋势来看,目前耕地仍在减少,人口仍在增加,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2成本过大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要用较少资金投入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技术投入少,科技含量低,造成了物质投入高、经济效益差的现实。1996年,全县各项投资1.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5.4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8。造成成本过大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没有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没有做到节能和减耗。在农业上,化肥只有30%的利用率,饲料只有60%的利用率,农业机械只有20%的利用率。因此,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营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向经济核算要效益是必由之路。
2.3林木破坏因素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开展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活动。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林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上实现了农林间作和农田林网化,形成了以防护林为主,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被誉为豫东的“绿洲”。但是,近年来,乱砍滥伐、盗伐林木的现象不断发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风沙再度危害民权。
2.4 短期行为的政策因素
由于政策缺乏连续性,加之个别单位片面的追求部门利益和眼前利益,置政策法规于不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破坏了资源的持续利用,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第3章 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3.1建设生态示范区的指导思想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动力,以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两个根本性转变为指导,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相统一为目标,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区域生态建设(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乡镇建设、农药化肥的污染防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57
序号
项目
计算单位
90年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2000年
2010年
1
粮食总产量
万公斤
19078.4
25620.5
31062.6
32000
33000
34000
35000
55200
人均占有量
公斤
272
315
378
386
395
403
410
600
亩产
公斤
148
233
282
291
300
310
318
502
2
粮食总产量
万公斤
1270.3
1479.6
2031.8
2000
2700
2800
2300
3600
人均占有量
公斤
18.1
18.2
24.7
24.1
32.5
33.2
31.8
39.1
亩产
公斤
60.3
55.3
61.7
66.7
68
70
70
90
3
粮食总产量
万公斤
1668.5
2852.3
3797.8
3800
4500
4300
7000
9000
人均占有量
公斤
23.0
35
46.2
45.9
53.8
56.9
92.4
97.8
亩产
公斤
104
158
206
220
300
330
350
450
4
瓜菜 总产值
万公斤
6000
10000
14000
20000
22000
25000
30000
45000
人均
公斤
85.5
122.8
170.5
241.4
263.1
296.3
353
489
5
水果 总产值
万公斤
4000
5045.0
5036.6
15000
32000
40000
50000
75000
人均
公斤
56.9
62
62
181
383
474
540
815
6
肉类 总产值
万公斤
993.7
2049.3
3271.2
3500
4100
4500
5000
10000
人均
公斤
14.2
25.2
39.8
42.3
49
53.3
58.8
108.7
7
禽蛋总产值
万公斤
550
790.9
937
1200
1500
1700
2000
4000
人均
公斤
7.8
7.9
11.4
14.5
18
20
23.5
43.5
8
水产总产值
万公斤
80
85
100
110
140
160
180
260
9
稀有动物(护理、梅花鹿等)
只
90
300
5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
农产品商品率
%
43.2
45.5
52.3
58.5
60
65
70
80
11
人口自然增长率
‰
10
9
9
9
9
9
9
8
12
人口控制量
万人
70.2
81.39
82.12
82.86
83.01
84.36
85
92
民权县生态示范县建设规划及社会主要指标
11
治理等)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的原则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发展速度,实现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各项目标。
3.2未来15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概述和有利条件分析
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在人口预计增加2.4万人的前提下,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三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在人口比2000年增加7万人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第四个翻番,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近完善。
“九五”及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达到42.5亿元,“九五“期间年均递增2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年均递增19.6%;第二产业增加值17亿元,年均递增48.8%;第三产业增加值7.7亿元,年均递增23.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0
12
年达到5000元,2010年达到10870元。2000年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
人口:2000年控制在85万人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10年控制在92万人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到本世纪末,我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明显增强,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将有较大增长。一、二、三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生产基本形成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格局。县乡公路全部贯通,行政村通汽车率达到100%,交通更加便利;邮电通信业将建成以县城为中心,联通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大城市的邮电通信网络,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100%;城镇总体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加,农村城镇化建设有较大进展;科学技术和科技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到下世纪的前10年,全县经济在比较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保障下,在坚实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指导下,全面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使民权综合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民权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经济指标
序号
项目
1990年
近 期
中 期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10年
1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4.18
12.3
15.4
18.9
24.8
32.3
42.5
100
2
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
57:18:25
59:19:22
56:18:26
55:18:26
55:19:28
52:19:29
30:20:30
32:36:32
3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595
1558
1874
2260
2980
4000
5000
10870
4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6.73
20.85
23.11
31
37
43
45
180
5
农业总产值(亿元)
3.8
12.18
15.09
18
20
23
23
70
6
其中:种植业(亿元)
2.4
8.02
10.84
13
14.32
15.7
15
43
7
林业(亿元)
0.25
0.29
0.31
0.4
0.6
1
1
3
8
牧业(亿元)
1.13
3.81
3.9
4.5
5
6
6.5
21
9
渔业(亿元)
0.02
0.05
0.04
0.06
0.1
0.3
0.5
3
10
种植业产投比
2
2.6
2.8
2.9
3
3
3
3
11
农业总产值与种植业之比
1.52
1.39
1.38
1.4
1.46
1.53
1.63
12
农民人均纯收入
365
1376
1600
1750
1860
2000
4700
3.3“九五”期间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目标
按国家有关规定,在经济目标上:
1、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
2、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9%。
3、经济投产比1:2。
4、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农业多种经济与种植业之比1:53:1。
5、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30%。
6、林木覆盖率21%以上。
7、土地退化综合治理率>70%。
8、资源利用适宜程度0.9。
9、沼气等新能源在农村能源所占比重>25%。
10、化肥农药使用递减率>10%。
11、农用薄膜回收率>70%。
12、畜禽粪便处理率>90%。
13、生物防治推广率>30%。
14、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率100%。
15、县城及建制镇大气质量争取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不低于二级标准。
16、地面水质分别达到国家级标准。
17、固体废弃物处理率>70%。
18、县城及建制镇噪声达到国家标准。
19、建制镇人均绿地面积8平方米。
20、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9‰以内。
21、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2、每万人中等专业技术人员400人。
23、全县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
24、村镇自来水普及率55%。
3.4 2010年生态示范区建设远景目标
民权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
指 标
1996年
2000年
2010年
经济发展目标
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按1996年价格计算)
953
>2000
>4700
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25.9
>15.9
>8.9
3、经济产投比
1.8
>1.9
>2.5
4、产业结构合理程度
因地制宜评估拟定
5、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20.5
>25
>30
生
态
环
境
目
标
6、林木覆盖率(%)
超过国家绿化标准
7、退化土地治理率(%)
50
>65
>80
8、资源利用适宜程度
因地制宜评估拟定
9、农村新能源比例(%)
10
15—25
>25
10、化肥农药递减率(%)
5
8—10
10—15
11、农膜回收率(%)
50
>70
>80
12、禽兽粪便处理率(%)
80
>90
100
13、生物防治推广率(%)
20
>30
>40
14、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达标率(%)
60
>75
>90
15、大气环境质量
不低于国家二级标准
16、水环境质量
按不同功能,分别符合国家标准
17、固体废物处置率(%)
50
>70
>80
18、噪声状况
符合GB3096—93规定
19、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5
>7.5
>8
社会发展目标
20、人口自然增长率(%)
符合国家人口政策
21、教育事业发展
实现“普九”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
积极普及高中教育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22、
23、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24、村镇自来水普及率(%)
12
40
>15
50—60
>16
>60
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好转,工业集团化、农业产业化的格局进一步形成,把民权建设成为生态工业强县,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大县。
第4章 生态示范区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任务
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域是:保护农业生态和发展农村经济;防治环境污染,发展生态型工业,改善和美化城乡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环保产业,改善能源结构、住区条件,加强生态经济建设。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坚持推广六大生态农业模式,坚持抓典型带全面,抓项目带发展,切实搞好立体生态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工程;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组建龙头企业集团;搞好环境综合治理和优化;抓好生态高效农业开发技术培训。
发展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生态科技为先导,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立足优势搞开发,培植龙头扩大规模,依靠科技上水平。
4.1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以现代农业为依托,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全面规划,合理组织,以科学规范的生态农业模式来指导农业生产,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生态农业目标(附:民权县总体生态模式框图)。
4.1.1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
按线性规划,全县101.13万亩耕地中的80万亩采取一年二熟、二年五熟轮作制,50万亩采取一年三熟、四熟复种制,使粮食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次。棉花种植35万亩;油料15万亩;瓜菜10万亩;果树30万亩;发展高效立体林网及间作80万亩。
养殖业坚持“大上猪羊,稳上牛禽、珍稀动物,快上加工”的方针,以县肉类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以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为依托,以有关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走公司+基地+农户的道路,形成集约化、系列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到2010年羊出栏量110万只,猪出栏80万头,牛10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1亿公斤,蛋类总产量达到4000万公斤。畜牧业产值突破20亿元。利用平原水库及全县可养殖水面,大力促进河蟹养殖和甲鱼、鱼虾混养、蟹虾混养项目的全面发展,产值稳定在3亿元。
4.1.2突出重点,搞好结合,发展可持续农业
以推进产业化为重点,把发展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结合起来;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为重点,把农产品总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结合起来;以发展各类生态化模式和农村沼气为重点,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与种地养地、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结合起来;以改善生产条件为重点,把农业深度开发,挖掘资源潜力与保持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结合起来;以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把发展农户适度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强化服务功能结合起来;以转移剩余劳动力为重点,把发展农业与发展二、三产业结合起来;以实施少生快富工程为重点,把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结合起来;以增加农民投入为重点,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保护结合起来。
4.1.3 加大六种生态农业型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一)高科技观光型。这种模式主要适合我县东北水面丰富区和西南沙地林果区。具体做法是利用民权的葡萄、苹果资源优势,应用填补生态位技术,不断改良品种,引进最先进的葡萄、苹果、樱桃等名优水果新品种,建立万亩名优果品园。同时利用平原水库,建设与其相配套的观光旅游区、林果、花木区等。
(二)生态经济型。这种模式主要适合于我县五大沙区。这些地方,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形成了30万亩沙荒,土壤瘠薄,生态环境比较差,生态农业建设难度较大。具体做法是:大搞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采取乔灌结合的办法,营造植树5—10行的防护林带。同时以百亩为单位建造林业网格,以速生杨、泡桐、紫槐为首选树种,大力推广经济效益较高的枣等树种。
(三)综合开发利用型。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平原水库库区和黄河故道大堤两侧大面积的背河洼地区。我县有林七、吴屯两座平原水库,库容4390万方,水面面积10万亩。故道大堤两侧拥有30万亩低洼易涝的背河洼地。该区地下水位埋浅,土壤瘠薄。具体做法:一是综合开发水库,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引进推广名特优稀鱼种饲养,搞好围网、拦网、网箱养殖。随着我省新三义寨引黄工程开通,水库水源得到保证,可以利用水库拦网养殖中华绒螯蟹和饲养黄河鲤鱼为主,带动其他水产品的综合发展。同时,利用水库距离县城只有10公里的优势,大力开发水上游乐项目,首先改善库区周围的交通条件,实施综合开发利用,沿库区培植名优水果园、花草园、游乐园,逐步把库区外围500米以内的区域建成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二是综合开发背河洼地,变盐碱沙荒区为多种养殖、种植基地。开发种植绿色食品黑米稻10万亩。建立农电及灌溉设施,强化科技投入,利用生物综合防治措施,形成绿色食品基地。利用稻田,推广稻田养蟹技术,达到亩效益万元的目标。利用该区地势低洼的条件,人工连片开发挖水池,建立甲鱼、商品鱼饲养基地,实施高投入、高产出战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建立鱼鸭混养基地,带动生产、加工、销售全面发展,发挥规模效益。利用坡洼地发展种藕、蒲苇等,使该区地尽其用,生态环境逐年改善,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四)立体种植型。具体做法:对农田进行综合治理,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高级园田化,兴修农田水利,黄河水灌溉与地下水灌溉双配套,,大力营造农田林网,推广多种立体种植模式,把立体空间结构与换茬的时间结构相结合,如在果园中栽葱、蒜、瓜菜等,继续推广小麦、棉花一年两作,小麦、西瓜、花生一年三作,小麦、大蒜、玉米、大豆一年四熟,提高土地利用率。
(五)循环养殖型。这种模式主要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相互依存关系,建立立体配置、能量多级利用的循环养殖模式。具体做法是利用作物秸秆氨化,青贮养畜,畜粪产沼气,沼气做饭、照明,沼液、沼渣肥田。或实行饲料养鸡,鸡粪发酵喂猪,猪粪沤制养鱼。变过去烧掉秸秆为秸秆过腹还田,提高生物能量转化率,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六)生态工厂型。这模式主要适用于城镇区,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具体做法是:以农业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与广大农户结合成产、加、销一体化集团,形成农、工、商产业化格局,使农产品就地转化,层层增值,减少运输、储藏中间环节,以此提高效益,走出一条农村城镇化的路子。
4.1.4发展支柱产业,形成规模经济
“九五“期间抓好八大基地建设。一是以人和乡、龙塘镇、胡集乡、双塔乡、野岗乡为主的20万亩优质苹果、梨基地。二是以老颜集、褚庙、王桥等乡镇的10万亩优质酒用、食用葡萄生产基地。三是以人和、花园、城关、程庄、北关等乡镇为主,建立30万亩粮棉套种、生物综合防治优质无毒棉基地。四是以双塔、尹店乡为主建立20万亩花生生产、加工基地。五是以北关、顺河、王庄寨等乡镇为主的20万亩水稻、莲藕绿色食品基地。六是以野岗、城关、褚庙为主,建立诺比亚羊、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和以北关、王桥、胡集、城关、花园、伯党等乡镇为主建立山羊养殖带。七是以花园、李堂、龙塘、胡集、野岗、人和、林七为中心,建立10多万亩无公害生产基地。八是以陇海铁路沿线,建立5万亩名优水果生产基地。
4.1.5加快专业合作社建设,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新格局。
“九五“期间抓好绿色食品、保健品开发建设,苹果醋、葡萄酒、玉米茶生产项目,由县科委组织酒厂、粮食局研究开发;水产方面,由县水利局负责,引进繁育新品种,开发加工鱼虾蟹等水产品;畜牧方面,由县畜牧局牵头,以县肉类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肉类加工业快速发展,在全县迅速形成以各类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产业化格局。
4.1.6扩大开发,发展创汇农业
完善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发展出口创汇的商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河蟹、甲鱼、鹿肉、狐皮、肠衣、猪、羊和无公害蔬菜、果品、黑米等国标市场畅销的优质产品,形成一批创汇拳头产品。
4.1.7大力普及生态高效农业实用技术
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菌肥施用、农业生产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生物农药占农药总用量的比例2000年要达到40%,逐渐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的施用量,努力提高资源、能源的再生转化率。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农业推广的九项技术:
(1)间作套种立体种植技术
(2)无公害温棚蔬菜生产技术
(3)庭院经济种、养、加、沼气系列废物循环利用技术
(4)旱地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5)生物防治推广技术
(6)农业企业化核算技术
(7)生物菌肥推广应用技术
(8)水产立体养殖技术
(9)配方施肥技术
4.2发展生态型工业
利用生态学物质循环原理,建立具有循环性的工业生产体系,尽可能将工业“三废“在生产过程中得到转化和利用,以实现工业生产的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这就是我县工业生态化的主要目标。民权县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规模经济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本地资源为优势,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市场营销,扩大对外开放,形成民权特色,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新增和保护一批国内、国际名牌产品。
根据全县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民权县生态型工业发展总体思路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与自然景观开发以及无毒、无公害的工业废物资源化工业,提高生产稳定性和市场竞争能力,彻底治理工业污染,实现“三废“资源化利用。
4.2.1开发绿色有机食品——保健葡萄酒饮料系列产品
根据全县农业规划,重点开发王桥、胡集、龙塘、花园等乡镇的优质葡萄和双塔、人和、野岗、城关等沿310国道两侧的优质苹果,建立万亩葡萄、苹果及杂果生产基地,成立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民权葡萄酒厂为龙头的绿色有机食品开发集团。到2000年,全县各种果类种植面积控制在30万亩,苹果、葡萄、梨等果类总产量达到5亿公斤。
民权葡萄酒厂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以优质葡萄、苹果为原料,经低温发酵、消毒灭菌等技术处理制成的“民权”牌高档保健系列产品,在国内、国际上多次获奖,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该产品具有滋阴壮阳、保健美容、滋肺止咳、降压防癌之功效,特别对高血压病有明显治疗效果。今后要扩大生产规模,力争在2010年产值达到7.5亿元。
4.2.2开发无氟冷柜生产
在目前河南省冷柜厂生产“冰熊”冷柜的基础上,尽快促成与意大利爱菲集团合作,生产一种对人体无害的新型无氟冷柜,从而摆脱原制冷设备需加氟里昂,对大气、人体产生危害的生产模式,计划到2000年达到年产10万台无氟冷柜、2000辆制冷汽车,总产值达10亿元。
4.2.3优质无毒棉开发
我县棉花种植面积较大,96年已达27.2万亩。繁育发展无毒棉生产。已成为我县减少农药对棉农身体和环境危害的重大任务,到2000年,全县计划种植棉花面积40万亩。其中无毒优质棉30万亩,总产量达到2700万公斤。同时在发展无毒棉生产基础上,建设棉花深加工与良种繁育相配套的“良种棉加工厂”“纺纱厂”以及“五万亩良种繁育基地”。
4.2.4建立肉类食品加工集团
快速发展的畜牧养殖业为肉食品加工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我县将以肉类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组建肉类食品加工集团,到2000年各种肉类食品加工创产值2.5亿元。
4.2.5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开发
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新鲜无害蔬菜与营养保健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县将注重发展以苹果、葡萄为原料的醋、葡萄酒饮品和对新鲜无毒蔬菜进行脱水包装加工,到2000年苹果醋年产量预计可达到5万吨、葡萄酒20万吨和新鲜无毒蔬菜脱水包装加工量达到1.2万吨。
4.2.6 饲料加工业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各种粮食作物资源丰富,这些农作物的秸秆、麸皮等,经粉碎加工与科学配置,可生产大量的优质饲料,加之鱼骨、牛骨等经消毒、粉碎加工后,又是一种营养成分极佳的饲料,这就给全县的畜禽及稀珍动物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料资源。到2000年计划建立三个大型饲料加企业。
4.3 发展生态旅游业
我县建县虽晚,但文化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丰富,名人荟萃,有世界文明的文哲大师庄子故里和庄周陵;有南朝才子江淹和江淹之墓;有中州四大名寺之一的千年古刹白云寺;有春秋时期诸侯会盟遗址,另有全国著名的绿色防护屏障申甘林带和拥有8万亩区域的环境优美、水质较好的林七、吴屯两座水库;有明清古黄河大堤被省内外专家誉为水上长城,并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因此,具有一定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对此,一是加大投入,搞好以白云寺、申甘林带、东沙河水上公园、林七水库水上游乐中心,王庄寨水上乐园,顺河乡10万亩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以及葵丘会盟台、庄周陵为主题的旅游景点综合开发利用。二是尽快开通白云寺——申甘林带——古黄河堤——林七水上游乐中心——葵丘会盟台——庄周陵——顺河乡10万亩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王庄寨水上乐园两日游路线,使之做到旅游开发、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有机的结合。
4.4城区和乡镇工业园区规划
4.4.1搞好城区规划
城区规划要重点解决好各种用地相互混杂(工业用地、建设用地与行政办公用地相互交叉)、互相影响的矛盾,着重解决好火电厂、硫酸厂、磷肥厂、火葬厂等企业的污染问题。
县区道路建设主要完善外环路和310国道等过境公路建设,不断改善交通状况。
4.4.2 开展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防治工作。
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