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基本知识过关训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基本知识过关训练练 单选题 1、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该法律体现了()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D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的“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的主权在民原则,D 项正确;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是临时约法对政体的影响,不是该项内容体现的精神,排除 A项;辛亥革命并未完成终结封建制度的任务,排除 B 项;宣示中华民族独立的
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排除 C项。故选 D 项。2、20 世纪初,民报第三号的号外刊载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系统列举了革命派与改良派在 12 个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双方分歧 A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性质 B实现了民族经济持续发展 C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D促进了土地革命高潮到来 答案:C 解析:革命派与改良派同属于资产阶级,他们的主要分歧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C 项正确;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性质一直都是反帝反封,排除 A 项;民族经济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未获得持续发展2 的机会,排除 B 项;土地革命时期是 19271937 年,排除 D 项。故选 C 项。3、新文化
3、运动的代表人物鲁迅认为救治中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陈独秀也明确表示,“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此而丧失,他何足言”;李大钊更是鼓励人们特立独行,以觉醒之我,实现青春之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科学 B批判伦理纲常 C呼吁人的解放 D倡导文学革命 答案:C 解析: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的三位代表人物。鲁迅主张要救治中国“其首在立人.陈独秀则表示“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李大钊“鼓励人们特立独行,以觉醒之我。实现青春之我,三者的共同点是打破束缚,倡导人的解放。C 项正确;民主科学是关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面材料提及的是个人的解放问题,排除 A 项;批判伦理纲常只
4、是部分日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故且材料中并未对伦理纲常进行批判,排除 B 项;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为胡适,且材料未提及其内容,排除 D 项。故选 C 项。4、近代中国出现了许多政党和社团,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等。以下是 1911 年 10 月至 1913 年 4 月上海等七地区政党社团统计表。该表最主要表明 地名 政党、政治性社团 其他社团 合计 上海 99 32 131 苏州 7 9 16 南京 23 5 28 广州 28 25 53 武汉 33 12 45 北京 51 15 66 天津 30 17 47 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社会各阶层 B近代中国多党政治已经形
5、成 C辛亥革命加快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D民主革命的基础非常广泛 答案:C 解析:3 由表格“1911 年 10 月至 1913 年 4 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时期各种政党、社团在各地相继出现,这主要由于辛亥革命推动结社自由,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故 C 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 A 项;近代中国没有形成多党政治格局,故排除 B 项;辛亥革命未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因此革命基础薄弱,排除 D 项。故选 C 项。5、1917 年,一个叫杨睿的人,纠集一帮人成立灵学会,研究能与鬼魂沟通的奥秘,成为个整合西洋催眠术、东洋妖怪学、中国本土扶乩占卜术的大杂烩,自称可以解决
6、道德沦丧的问题,连黎元洪、严复都为之题词。这表明当时 A封建迷信成为思想主流 B思想启蒙需要更加深入 C新文化运动成效不显著 D北洋军阀意图加强专制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在 20 世纪初,融杂了洋催眠术、东洋妖怪学、中国本土扶乩占卜术的灵学会受到一些军阀甚至先进士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迷信思想仍有一定受众,思想启蒙需要更深入,B 项正确;封建迷信成为思想主流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材料只能反映部分人的思想观念,未体现社会上其他人群的思想,因此不能推出新文化运动成效不显著,排除 C 项;材料中灵学会思想并不符合加强专制的需求,排除 D 项。故选 B 项。6、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调集军队南下
7、镇压。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揺军心。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军无法到达武汉。这反映出 A北方具备发动革命的群众基础 B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C清廷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 D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答案:A 解析:根据“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揺军心。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军无法到达武汉。”可得出以河南为代表的北方群众支持反清斗争,说明群众基础广泛,A 项正确;B 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 B 项;材料不能反映失去控制,排除 C 项;材料不能反映土崩瓦解,排除 D 项。4 故选 A 项。7、中国现
8、代哲学家贺麟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和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据此分析,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绝对化倾向 B促进了普通民众的思想觉醒 C实现了中国社会民主思想的自由发展 D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和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说明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D 项正确;A 项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材料未体现,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未体现“促进了普通民众的思想觉醒”,排除 B项;
9、材料未涉及社会民主思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8、1915 年 1 月 18 日,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面交二十一条,并威胁说:“如把秘密(指二十一条)泄露出去,日本当断然采取行动。”之后,袁世凯不顾日本的威胁,把二十一条的内容透露给了美国,深深地震惊了美国政府。袁世凯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揭露日本的侵华野心 B借助欧美的力量来牵制日本 C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 D为复辟帝制争取列强的支持 答案:B 解析:二十一条暴露了日本试图独吞中国的野心,袁世凯将二十一条的内容透露给了美国,深深地震惊了美国政府,就是要借助美国的力量来牵制日本,B 项正确;如果是为了揭露日本的侵华野心,根本无需将内容告知美国
10、,通过媒体即可实现,排除 A 项;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不是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排除 C 项;袁世凯复辟帝5 制主要寄希望于日本的支持,排除 D 项。故选 B 项。9、如图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对图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有 “肥料不足”是指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阳光灿烂”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冰雹无情”是指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日本的挤压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道路曲折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ABCD 答案:C 解析: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处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
11、生时期,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得其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即“肥料不足”,正确;处于19121919 年,当时处于一战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正确;处于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受到美国的挤压,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日本的挤压,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道路曲折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正确。由此可知,C 项正确,排除 ABD 三项。故选 C 项。10、1920 年,蔡元培校长开启北大招收女生之先河。有人问“兼收女生是新法,为何不先请教育部核准?”蔡元培答:“教育
12、部大学令,并无专收男生的规定。”此举 A诠释了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B旨在推动文学改良运动 C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主张 D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6 答案:C 解析:材料“教育部大学令,并无专收男生的规定”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先生主张男女平等,C 项正确;材料与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无关,排除 A 项;陈独秀主张推动文学改良运动,排除 B 项;洋务运动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排除 D 项。故选 C 项。小提示:11、在 1914-1921 年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 0.5 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进口也由1914 年的 2384 万箩,减为 1918 年的 1334 万箩,减
13、幅达 44%。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产。这表明当时近代民族工业 A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 B已经解决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问题 C已实现独立自主发展 D基本摆脱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 0.5 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进口也由 1914 年的 2384 万箩减为 1918 年的 1334 万箩”“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产”,进口减少表明民族工业得到发展,A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当时重工业发展状况,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B 项;“完全独立”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
14、除 C 项;“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与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实际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2、新文化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着。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是 A“停止内战,一致抗日”B“自强、求富”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D“民主、科学”答案:D 7 解析:由于“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着”,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故D 项正确;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排除 A 项;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排除 B 项;“外争国
15、权,内惩国贼”是五四运动提出的口号,排除 C 项。故选 D 项。小提示:13、据统计,1912 年成立的实业团体有 40 多个,遍及全国 22 个省区。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业”“富强国家”为宗旨。如中国实业共济会章程规定:“本会以集合五大民族,共筹振兴实业,开拓国家之富源,发展民族之经济为宗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各种实业团体崛起 B二次革命影响 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D实业救国潮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实业纷纷涌现,形成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潮流,D 项正确;实业团体的崛起只是现象,与题意不符,排除 A 项;二次革
16、命的时间是在 1913 年,排除 B 项;“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 19121919 年之间,时间上不符合,排除 C 项。故选D 项。14、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有一群大师级国学教授。辜鸿铭是其中一个极有个性之人。辜鸿铭学贯中西,但是辛亥革命后坚持不剪辫子,进出北大教室,成为校园里一道怪异的风景。他曾说:“古文是高雅的语言,比口语更优美,正如莎士比亚的英语比现代英语口语更优美一样。”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侧面反映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论 B辜鸿铭强调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 C辜鸿铭固守传统拒绝西方文化 D体现北大“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答案:C 解析:辜鸿铭固守传统,拒绝西方文化与其“学贯中西”,欣赏莎
17、士比亚的英语等不符,C 项正确;辜鸿铭拿莎士比亚英8 语和现代英语口语的比较为例子,说明古文比口语高雅,从侧面反映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论,排除 A 项;辜鸿铭强调古文高雅确有肯定传统文化价值的意图,排除 B 项;国学大师辜鸿铭与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汇聚一堂,的确体现了北大“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5、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国会组织法,如表为南京临时参议院与清朝谘议局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规定,据此可知民国初年 居住年限 不动产 教育程度 选民年龄 南京临时参议院 居住选区两年以上 500 元 小学毕业 21 岁 清朝月谘议局 居住选区十年 5000 元 中
18、学毕业 25 岁 A政治参与主体扩大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重视进行法制建设 D封建专制思想十分浓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对选民的资格限制比清朝宽松,居住地年限和不动产限制条件降低,教育程度要求降低,选民年龄限制下调,这样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参选,扩大政治参与主体,A 项正确;仅从材料中参与选举主体范围扩大,不能推断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 B 项;材料侧重于辛亥革命后政治参与度的变化,法制建设只是片面的一个点,排除 C 项;国会组织法的颁布说明社会存在一定的民主,且“十分”无法体现,排除 D 项。故选 A 项。填空题 16、辛亥革命的功绩(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_。
19、(2)建立起_,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3)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9 (6)为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共和政体 民族资本主义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6)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7、背景 1908 年清政府颁布_准备立宪,但因皇族内阁的组织,使许多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1911 年_运
20、动,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答案:钦定宪法大纲 保路运动 解析:在革命运动推动下,1906 年 9 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1908 年 8 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掀起 3 次请愿速开国会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1911 年 5 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1911 年 5 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 4 国银行团,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
21、。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1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1912 年 3 月 11 日颁布。(2)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3)内容 10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 国民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4)性质:是中国历史上_性质的重要文件。答案:国民全体 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国
22、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19、袁世凯死后,_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为了使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但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顺利 答案:段祺瑞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为了使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但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顺利。因此,空白处为段祺瑞。20、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废旧布新,改用_颁布_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革除_,接受_的新习俗、新风尚 答案:阳历 剪发辫、易服饰和废纸缠足 陈规陋习 文明开化
23、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废旧布新,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纸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革除陈规陋习,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21、参加一战 11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2)概况:_年 8 月 14 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3)影响 收回德、奥在天津、_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_前往欧洲作战,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答案:1917 汉口 劳工 解析:本题考查北洋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史实。(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2)概况:191
24、7 年 8 月 14 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3)影响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劳工前往欧洲作战,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22、护国战争 _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1915 年,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_,发动护国战争,讨伐_ 答案:二次革命 护国军 袁世凯 解析:1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护国战争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二次革命护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袁世凯在 1915 年 12 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
25、并且出兵讨袁,发动护国战争。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故是二次革命,是护国军,是袁世凯。23、_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 答案:袁世凯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武昌起义后革命势力的发展,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 24、与此同时,群众性的_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 1915 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_、_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_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_、_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答案:反帝爱国 抵制日货 提倡国货
26、 轻工业 荣宗敬 荣德生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日本想要独霸中国,引起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 1915 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25、武昌起义(1)背景:1911 年 5 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_”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_保路运动。(2)爆发:1911 年 10 月 10 日,_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3)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_。推_为都督。13 (4)影响:两个月内,
27、湖南、广东等 14 省和上海纷纷独立。答案:国有 四川 新军 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 年 5 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四川保路运动。(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 年 10 月 10 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高度专制集权的体制之下,各省地的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员,虽号称为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但实际上他们仅仅是“开府”,设立有总督或巡抚衙门,仅
28、仅代表皇帝监督地方上的行政而已但是,到了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地方督抚的势力日渐增强。特别是清廷内部的汉族官僚利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之机,出任了各地的总督或巡抚之职,取得了地方上的军事、财政两大权力,开始打破了原有的中央一统高度集权的局势,“自是督抚权力得发舒矣”。摘编自王开玺晚清政治史 材料二 在清廷的预备立宪过程中,地方督抚势力的政治影响力虽有所发展与加强,但同时也为清廷恢复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堂皇的借口与机会。清廷颁谕称:“军机处为行政总汇一切规制,著照旧行”。清廷又制定了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在三权分立的名义下,规定在各省地方,以各省的总督或巡抚衙门为最高行政机构,此外另14 设独立于总督、
29、巡抚衙门的司法与立法机构。与此同时,清廷还命将原地方督抚所握有的部分外交、军事、财政、邮电路航等权力,分别收归中央的外务部、陆军部、度支部、邮传部,继续加强其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壮大的过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案:(1)过程:利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机,地方督抚掌握了地方军事、财政大权;洋务运动期间,在地方创办洋务,势力发展;1900 年,南方督抚私自与列强发起“东南互保”,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2)简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应急措施;使地方督抚权力有所削弱;加深了中央与地
30、方的矛盾,加速了清廷的土崩瓦解。解析:(1)过程:根据“特别是清廷内部的汉族官僚利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之机,出任了各地的总督或巡抚之职,取得了地方上的军事、财政两大权力”得出利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机,地方督抚掌握了地方军事、财政大权;根据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期间,在地方创办洋务,势力发展;1900 年,南方督抚私自与列强发起“东南互保”,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2)简评:根据“但同时也为清廷恢复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堂皇的借口与机会。”得出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根据“在三权分立的名义下,规定在各省地方,以各省的总督或巡抚衙门为最高行政机构,此外另设独立于总督、巡抚衙门的司法与立法机构。”得
31、出使地方督抚权力有所削弱;根据材料可得出加深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速了清廷的土崩瓦解。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末各地学堂数量加速增长,散漫无序,并在师资比例、中西学课程设置以及学堂与科举的关系上存在诸多争议,严重影响着新式学堂教育的普及,不能满足朝野上下的期许。来华外国人士和出洋游历官绅不断呼吁统一学制,以利于学务的发展。1902 年,清政府颁行钦定学堂章程。自此,中国近代教育进入有学制系统15 的时期。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所定学制又被称为“壬寅学制”。该学制将学业划为三段七级,自蒙学堂至大学堂,总计约 20 年才能完成全部学业。钦定学堂章程首次正式规划出新式教育全面发展的蓝图
32、,力求根本改变学堂散漫无序、新旧体制彼此抵牾的状态,将所有学堂纳入类型、层级,科目、教学、管理相互配套的统一体系之中,解决了新旧教育的衔接转换问题,循序渐进地系统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晚清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答案:(1)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旧教育体制混乱无序进步人士对教育改革的期待时代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受西方教育的影响。(2)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体制的混乱状态,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对之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解析:(1)原
33、因:根据材料时间“清末”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根据材料“清末各地学堂数量加速增长,散漫无序,并在师资比例、中西学课程设置以及学堂与科举的关系上存在诸多争议,严重影响着新式学堂教育的普及,不能满足朝野上下的期许”可知,旧教育体制混乱无序;时代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根据材料“来华外国人士和出洋游历官绅不断呼吁统一学制,以利于学务的发展”可知,进步人士对教育改革的期待;受西方教育的影响。(2)影响:根据材料“钦定学堂章程首次正式规划出新式教育全面发展的蓝图,力求根本改变学堂散漫无序、新旧体制彼此抵牾的状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体制的混乱状态,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根据材料“将所有
34、学堂纳入类型、层级,科目、教学、管理相互配套的统一体系之中,解决了新旧教育的衔接转换问题,循序渐进地系统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对之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们源于同一单词 modemization,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婴标志。在中国,16 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材料二 民族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堪称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种政治和经济背景下
35、,海外华侨抓住这个时机,踊跃向国内投资。仅在 1912 一 1919 年间,华侨投资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房地产业多达 1042 家,投资金额达 7100 万元。摘编自苏文菁主编商发展史 总论卷(近代部分)材料三 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则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故民国成立,己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以若斯之政府,而欲求得良善之政治,既不可能,亦不可望矣。宋教仁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推动中国近代化所起到的作用。(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12-191
36、9 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到来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答案:(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思想上: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促使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2)民国的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海外华侨回国投资
37、实业。(3)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侵略:封建势力的压迫等。解析:(1)政治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17 中华民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经济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思想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的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
38、障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根据材料“在这种政治和经济背景下,海外华侨抓住这个时机,踊跃向国内投资。仅在 1912 一 1919 年间,华侨投资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房地产业多达1042 家,投资金额达 7100 万元。”可知,海外华侨回国投资实业。(3)因素:根据材料“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以若斯之政府,而欲求得良善之政治,既不可能,亦不可望矣”可知,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阀割据混
39、战,政局动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侵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势力的压迫等。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朝前期的语文教育大体处于各民族“各语其语”的自发状态。虽独尊满文,但并未赋予任何一种语文以国家通用文字的地位。清末新政中,原有的多样化治理体制基本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1904 年清廷公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学科由书面语的“国文科”和口语的“官话科”组成。“国文科”主要教授汉语言文字和文学,“注重读经以存圣教”“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这在晚清中西语文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无疑别有深意。“官话科”是语文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以京音和官话为基准,将语文
40、教育从“书同文”扩展至“语同音”。面对英、俄列强对边疆地区的殖民扩张,边疆官员都很积极支持国家语文教育,清末新政期间,蒙古、西藏、新疆、川边地区的不少新式学堂均开始使用“国文教学”。摘编自湛晓白清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变化(1)根据材料,归纳清末新政中“国文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边疆地区推广“国文教育”的历史意义。答案:(1)确定统一的国家通用语言;重视口语教育;由中央政府统筹“国文教育”有明确的纲领性文件指导。18 (任答三点)(2)有利于边疆地区的文教近代化;便利了边疆与内地的交流;有利于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有利于抵御列强对边疆的渗透和侵略。(任答三点
41、)解析:(1)根据材料“清末新政中,原有的多样化治理体制基本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得出确定统一的国家通用语言;根据材料“语文学科由书面语的国文科和口语的官话科组成。”得出重视口语教育;根据材料“官话科是语文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以京音和官话为基准,将语文教育从书同文扩展至语同音”得出由中央政府统筹“国文教育”有明确的纲领性文件指导。(2)根据材料“面对英、俄列强对边疆地区的殖民扩张,边疆官员都很积极支持国家语文教育,清末新政期间,蒙古、西藏、新疆、川边地区的不少新式学堂均开始使用国文教学”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边疆地区的文教近代化、便利了边疆与内地的交流、有利于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有利于抵御列强
42、对边疆的渗透和侵略等方面回答即可。30、【社会变革与教育发展】材料一 两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变革期,为两宋女子的教育生活带来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与其他朝代相比,两宋女子教育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多种史料呈现着女子教育的“本真”;在时空状态下,两宋女子教育生活在传承中又呈现出开放与时尚的发展态势;“母教”文化也在教育生活中得以完美建构正因为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多元与自觉,以致在诗词、书画、科技、科举、家教以及军事、政治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现。摘编自赵国权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样态与检视 材料二 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在康熙二年(1663)规定乡、会考试
43、停止八股文,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康熙七年(1668)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戊戌变法期间,主张变革者将教育症结归于科举取士制度的束缚之上,光绪帝下令各级科举考试一律改试策论而不用八股文,但改革科举制度的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起死回生。1905 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19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女子教育生活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度在清朝的变化历程,并说明晚清以来变化的社会意义。答案:(1)表现: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传承中呈现开放与时尚的发展态势;“母教”文化得以完美构建;诸多领
44、域有出色的表现。原因: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重文抑武的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下移的趋势;女性对传统束缚的挑战等。(2)变化历程:历经从停止八股取士到恢复八股取士的反复,但最终废止。社会意义:有利于实用人才选拔;推动教育近代化;促进社会转型。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两宋女子教育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可得出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根据材料“两宋女子教育生活在传承中又呈现出开放与时尚的发展态势”可得出传承中呈现开放与时尚的发展态势;根据材料“母教文化也在教育生活中得以完美建构”可得出“母教”文化得以完美构建;根据材料“以致在诗词、书画、科技、科举、家教以及军事、政治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可得出诸多领域
45、由出色的表现。原因,根据材料“两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变革期,为两宋女子的教育生活带来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统治阶级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即重视文人,抑制武将,政治氛围相对宽松,这为两宋时期女子教育生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根据材料“两宋女子教育生活在传承中又呈现出开放与时尚的发展态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冲击着传统思想观念,这促进了两宋女子教育生活在传承中呈现出开放与时尚的发展趋势,同时对女性对传统束缚的挑战。(2)变化历程,根据材料“在康熙二年(1663)规定乡、会考试停止八股文,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康熙七年(1668)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1905 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可得出历经从停止八股取士到恢复八股取士的反复,但最终废止。社会意义,根据材料“1905 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股取士不利于选拔实用性人才,不利于培养具有进取心的新型人才,因此八股取士的废除有利于实用人才选拔,同时我国向先进国家学习其选官制度,促进我国教育的近代化,促进社会转型。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