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高一化学必修二知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识点点总结总结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 注意:中子(N 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数 A X 原子序数 dengyu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
2、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 三 四 五 六 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3、1 2 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素 (7 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 种元素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 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 26 种元素)表 主族:AA 共 7 个主族族 副族:BB、BB,共 7 个副族(18 个纵行)第族:三个纵行,位于B 和B 之间(16 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2
4、.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三周期元素11Na12Mg13Al14Si15P16S17Cl18Ar(1)电子排布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3)主要化合价12344536271(4)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冷水剧烈热水与酸快与酸反应慢(6)氢化物的化学式SiH4PH3H2SHCl(7)与 H2化合的难易由难到易(8)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增强(9)最高价 氧化物的化学式Na2OMgOAl2O3SiO2P2O5SO3Cl2O7(10)化学式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1
5、1)酸碱性强碱中强碱两性氢氧化物弱酸中强酸强酸很强的酸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12)变化规律碱性减弱,酸性增强第A 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Fr 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第A 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氢氧化物碱性强(弱);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2)非金属性强(弱)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相互置换反应(强制
6、弱)2NaBrCl22NaClBr2。()同周期比较:金属性:NaMgAl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碱性:NaOHMg(OH)2Al(OH)3 非金属性:SiPSCl(tips:可以画元素周期表来判断)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同主族比较: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非金属性:FClBrI(卤族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金属性:LiNaKRbCs(同金属性)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
7、bCs非金属性:FClBrI氧化性(注意是元素的单质):F2Cl2Br2I2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注:其离子的氧化性强弱与金属性的顺序相反还原性:FClBrI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注:非金属元素的离子的还原性和其元素的非金属性相反其酸性(注意是无氧酸 像氰化物)的排列顺序同其离子的还原性排列顺序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三看”):(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因为电子层数是半径的主导因素)(2)电子层数相同时(同一周期),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 7 周期,3 是短周期,3 是长
8、周期。其中第 7 周期也被称为不完全周期。2、在元素周期表中,A-A 是主族元素,主族和 0 族由短周期元素、长周期元素 共同组成。B(bi)-B 是副族元素,副族元素完全由长周期元素 构成。3、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 减弱(虽然核电荷数的递增有影响,但是影响不如原
9、子半径逐渐增大来的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 减弱 。4.对于元素周期表,从左到右、从下到上,指向整张表的最右上角,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趋势都是逐渐增大的,右上角的 F 氟元素是非金属性最高的元素(稀有气体所在的 0 族不被包括在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讨论中。所以 0 族不应用于这个规律)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指向整张表的最左下角,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大,左下角的 Fr 元素金属性最大(?)5、位-构-性: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反映了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元素的结构,预测 元素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 半导体 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 催化剂 和耐高温、耐腐蚀 材料。*题型1.推断题截取片段涉及到判断电子数的问题建议考前去找例题来看 大体思路不变,就是记得从上到下(第一周期开始到第六周期)是288161632 然后根据相应的去推算相邻格子的原子序数(特别注意在相隔的周期的不要算错每行的元素种类数)以及原子核的电子层分布图 要掌握熟悉建议是考前在草稿纸上画出整张表来判断和回忆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