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经典知识题库.pdf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090014 上传时间:2024-05-15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44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经典知识题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经典知识题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经典知识题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经典知识题库.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经典知识题库.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经典知识题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经典知识题库库 单选题 1、王韬在 1858 年曾为中西通书(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编辑)写过一篇序,提到“古犹太历与中国夏、商之初不甚相远”,认为古时中外历法相同并世。他在若干年后写的一篇文章中又说:“铜壶沙漏,璇机玉衡,中国已有之于唐虞之世.器之制,宋时已有,如金人之守汴,元人之攻襄阳,何尝不恃火炮,其由中国传人可知也。”下列说法对王韬的认识理解错误的是 A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制造依据 B成为理解和论述中西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D当时开明士人摆脱

2、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铜壶沙漏,璇机玉衡,中国已有之于唐虞之世”、“器之制,宋时已有”及所学知识可得,虽然当时一些人士的思想相对较为开放,但不是所有的士人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说法过于绝对,D 项符合题意;这样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利于中国人接受西方科技文化,表述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这些观念解释了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关系,表述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洋务运动是在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学习西方器物的一场运动,结合材料的背景,表述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故选 D 项。小提示:2、“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

3、庆升平”此揭帖揭示了义和团运动 2 A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B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C阻止了近代中国沉沦 D换来了国家长治久安 答案:B 解析:通过义和团的揭帖可以看出,其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说明当时农民阶级的反帝运动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通过揭帖内容无法看出义和团运动取得的成效,排除 C 项;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B 项。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梁启超指出:“是役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有丝毫不能假借者焉。”梁启超意在强调 A国家实力

4、决定战争走向 B精英群体影响外交成败 C文明程度制约国家发展 D国际局势主导外交策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有丝毫不能假借者焉。”可知梁启超意在强调国家实力决定战争走向,A 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李鸿章,没有提到精英群体,排除 B 项;文明程度也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提到外交策略,排除 D 项。故选 A 项。4、有学者痛陈:“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而把它视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材料中的“此”指的是 A甲午战争 B公车上书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武昌起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

5、国的叫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A 项正确;公车上书不是引起瓜分中国的原因,排除 B 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晚于掀起了一片瓜分中3 国的叫嚣,排除 C 项;武昌起义也晚于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排除 D 项。故选 A 项。5、南京条约签订后,负责谈判的钦差大臣继续与英方交涉,以对条约进行补救。其中一条是:“英国除广州外,多得四处系大皇帝天恩。今后若他国要求去四处口岸通商,应由英国与之讲解,使仍在粤通商,无致生事。”这说明清廷 A承认英国世界霸主地位 B被动融入国际外交体系 C利用英国维护国家主权 D在传统思维下应对变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以及

6、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英国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以达到其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开放国门的目的,在传统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把英国的侵略行为当成了单纯的挑衅,D 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清廷认识到了英国强大的国力,排除 A 项;材料并未反映清政府融入了国际体系,排除 B 项;材料并未反映清政府有意识的利用英国维护国家主权,排除 C 项。故选 D 项。6、下为洋务派军用工业的资金来源占比情况表(18631894 年)。该表反映出 名称 占比(%)海关洋税 83.70 地方拨款 7.86 捐罚款等 2.54 户部拨款 2.34 洋商借款 2.34 军费 1.22 A清政府支持兴办军事工业

7、B地方政府控制了军事工业 C经济开始被列强控制 D多种经济形式均衡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军用工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海关洋税,而这部分经费属于中央财政,这说明当时清政府支持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A 项正确;通过材料数据无法判断当时地方政府控制了军事工业,排除B 项;C 项错在“开始”,排除;多种经济形式均衡发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D 项。故选 A 项。4 7、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増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然而辛丑条约后,山海关却便利了“敌”的“入犯”,直接原因是 A列强已在中国建立起“国际共管体系”B拆毁天津大沽

8、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C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允许列强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辛丑条约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便利了“敌”的“入犯”,D 项正确;列强已在中国建立起“国际共管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说法错误,排除 B 项;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是直接原因,排除 C 项。故选 D 项。8、如图为鸦片战争后清朝地方外交权的演化过程示意图,这反映出,清朝 A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B外交出现制度性的变化 C地方权力持续扩大 D积极开展独立自主外交 答案:

9、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地方外交权限和授权对象以及外交适用事务都不断增强,中央对其外交权的控制度监督却在不断减弱,这说明地方外交权力不断增强,中央集权受到冲击,A 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地方外交权的增强,没5 有体现出现制度性的变化,排除 B 项;材料主要体现的地方外交权力不断增强,不是地方权力持续扩大,排除 C项;积极开展独立自主外交,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A 项。9、清末,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由此可见,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 A

10、政出多门互相推诿 B缺乏日常秩序维护 C触动官吏既得利益 D亟需打破百姓习惯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下令对污秽不堪的北京城进行街道管理改革,但官民都认为不方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这说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亟需打破百姓习惯,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缺乏日常秩序维护”,排除 B 项;材料未体现“触动官吏既得利益”,排除 C 项。故选 D 项。小提示:10、企业 老板 是否与市场联系 甲 外国资本家 是 乙 封建地主 是 丙 民族资本家 是 下列与上表企业乙的标准最相符合的是()A开平矿务局 B南海继昌隆缫丝

11、厂 C发昌机器厂 D江南制造总局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的自强运动,而开平矿务局就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企业,其产品主要投放市场,因此开平矿务局与企业乙的标准最相符合,A 项正确;继昌6 隆缫丝厂和发昌机器厂都是私人创办的近代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排除 B 项和 C 项;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用工业,不和市场发生联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1、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在士大夫群体之中,赞成变法的已经成为主流。以康梁为代表的新崛起的文人士大夫意识到不变革无法度过危机,他们在精神气质上继承的是具有个人意

12、志和思想解放色彩的阳明心学,试图掀起一轮从思想解放到激进变革的狂澜。这说明了当时 A康梁等具有浪漫主义精神色彩 B变法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C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发展迅猛 D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试图掀起一轮从思想解放到激进变革的狂澜”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发展迅猛,C 项正确;材料内容未体现浪漫主义,排除 A 项;“在士大夫群体之中,赞成变法的已经成为主流”而非形成社会共识,排除 B 项;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2、1860 年 9 月,英法联军逼近京师,咸丰帝北走承德时曾谕令曾国藩等人即日率师勤

13、王,而李鸿章认为“夷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主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这表明 A清王朝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B李鸿章对抵御列强的入侵胸有成竹 C曾、李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咸丰帝命令曾国藩等人率师勤王,但李鸿章却建议曾国藩按兵不动,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松动,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李鸿章对抵御列强的入侵胸有成竹,排除 B 项;曾、李不是列强在华代理人,排除 C 项;“分庭抗礼”说法错误,排除 D项。故选 A 项。13、一位俄国随军记者在战地日记中

14、描述当时北京的悲惨情景:帝王的伟大京都一半已被破坏和焚烧,已被躏7 糟得不像样子了,简直像一切都死绝了一样。使馆街两旁残存着一垛垛废墟,一堆堆石头,灰烬、垃圾和脏物遍地皆。中国人的尸体,一个挨一个地杂陈在马路上。到处乱丢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材料中的情景发生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C鸦片战争期间 D中法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帝王的伟大京都一半已被破坏和焚烧”并结合俄国随军记者这一信息可知,这次侵华战争中,俄国参加并占领了北京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B 项正确;A、C、D 涉及的三次侵华战争中,俄国并未直接参战,而且也没有攻占北京城,排除。

15、故选 B 项。14、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下列条款属于该条约主要内容的是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 允许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ABCD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等,所以符合题意,C 项正确;“中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所以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允许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所以不符合题意,排除 A、B 项。故选 C 项。小提示:15、下表是中国

16、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其共同之处是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A使中国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B都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8 C各条约均涉及有割地内容 D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后中国的半殖民度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项正确;甲午战争没有英国参与,排除 B 项;辛丑条约中不涉及割地,排除 C 项;辛丑条约的签订

17、使得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排除 D 项。故选 A 项。填空题 16、_签订后,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开展了反割台斗争。答案:马关条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 年春天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开展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反割台斗争。故空白处应填写马关条约。17、评价(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_中国的野心。(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_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答案:瓜分 盲目 解析:(1)义和团运动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2)义和团运动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18、

18、慈禧太后采用“_”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_ 9 答案:招抚 控制利用 解析:19 世纪末,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国北方兴起,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而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19、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_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答案:鸦片战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空白处应填鸦片战争。20、影响:沉重打击了_的统治,引起政治和_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带来重大

19、影响。二、_ 答案:清王朝 权力 洋务运动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 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二、洋务运动 21、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_义和团 答案:取缔 解析: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这样的形势下,义和团运动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斗争迅速蔓延开来,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22、开眼看世界 10 (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_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2)表现 人物 代表

20、作 内容 评价 林则徐 _ 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 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魏源 _ 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最早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的书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徐继畲 瀛 寰 志略 介绍世界上 80 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 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特点:从地理和历史方面了解西方。(4)影响: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_的主张。答案:道光 四洲志 海国图志 自强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林

21、则徐编著的代表作是四洲志,魏源编著的代表作是海国图志,此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所以是道光,是四洲志,是海国图志,是自强。23、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_的统治,引起_和_结构的变化。随着_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清王朝 政治 权力 湘淮系 11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4、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对华制裁,共计 12 款,还有 19 个附

22、件。主要内容有(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_百余人(2)向各国赔款白银_两,分 39 年还清,年息 4 厘,本息共计约_两(3)将北京_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_(4)拆除_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_,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 12 个重要地区_(5)禁止华北_5 年,禁止中国人_或_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答案:大臣 4.5 亿 9.82 亿 东交民巷 派兵驻守 大沽 炮台 驻扎军队 科举考试 成立 加入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 年 9 月 7 日,清政府被迫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对华制裁,共计 12 款,还有 19 个附件。主要内容有惩办

23、“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得出大臣;向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年息 4 厘,本息共计约 9.82 亿两,得出4.5 亿,9.82 亿;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得出东交民巷,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 12 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得出大沽,炮台,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 5 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得出科举,成立,加入。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25、_年,

24、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_ 答案:1858 天津条约 12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8 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牛庄等十处通商口岸等内容。所以空白处依次为 1858 年、天津条约。材料分析题 26、历史上形成的亚洲儒家文化圈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又称“儒家文化圈”。考察某一文化圈的形成,固然要从一定的社会着眼,也要从文化的载体具体的人出发。630 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一方面是为了输入唐朝的典章制

25、度和文化,同时也是为了进行朝贡贸易。“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先秦时期的一部文献提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个都城设计原则为历代王朝所遵循,并远播海外,为周边的亚洲国家所接受。所以在广大的汉文化国内,出现许多中国式的城。朝鲜历史上曾经为中国的藩属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李氏朝鲜的景福宫得名自诗经“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其正殷勤政殿是举行仪式以及接受百官朝会的地方,地基明显高于其它宫殿。据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等整理 材料三 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与西方文明的输入,儒家文化圈既有格局发生裂变。在中西文明的

26、大碰撞中,“中弱西强”的现实动摇了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核心的地位,中国展开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摘自曾光光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圈的裂变与走向(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从“人”的角度,分析儒家文化圈在唐朝逐渐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说明景福宫如何体现儒家思想。(3)近代以来,包含儒家文化圈国家在内的众多亚洲国家“向西转”时也逐渐“觉醒”。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从思想解放潮流的角度,简述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答案:(1)唐太宗等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朝鲜、日本等国的遣唐使、13 僧侣、商贾、学者、艺术家陆续来到中国访问学习。(2)景福宫得名自儒家经典

27、诗经,正殿地基高于其它宫殿,遵循儒家礼制,体现君权至上。(3)历程:新思潮萌发(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成熟、民主共和思想兴盛、民主科学思想高涨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等。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630 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一方面是为了输入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可归纳出朝鲜、日本等国的遣唐使、僧侣、商贾、学者、艺术家陆续来到中国访问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等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2)体现:根据材料“李氏朝鲜的景福宫得名自诗经”及规定可知,景福宫得名自儒家经典诗经;根据材料“其正殷勤政殿是举行仪式以及接受百官朝会的地方,地基明显高于其它宫殿”可知,正

28、殿地基高于其它宫殿,遵循儒家礼制,体现君权至上。(3)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主要是:新思潮萌发(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成熟、民主共和思想兴盛、民主科学思想高涨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等。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地方自治兴起于 19 世纪 40 年代,一方面是晚清政府为了保住其统治地位,不得不接受地方自治,另一方面是新兴资产阶级这一社会力量为了救时改制而提出进行政治变革。维新变法后,一些具有地方自治意义的自治团体,如湖南南学会等兴起,开启了地方自治的实践。在维新派看来,“独立之举,非可空言,必其人民习于政术,能有自治之实际然后可”。维新派认为要张国力、伸国权,

29、必须使民族强大;而要保民生、厚民生,则必先实行地方自治。维新派提倡绅士自治其身,自治其乡,绅士要具备参政、议政能力,通过地方自治以兴利除弊,使“官民上下,同心同德,以联合之力,收群谋之益”,“而去郡县专政之弊”。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了中国人的独立意志和政治权力,国民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和责任心,要改变这一状况,一个重要方式即实行地方自治,像欧美各国一样“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摘编自李娅玲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地方自治思想与实践论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地方自治兴起的历史背景。14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人士对地方自治实践的认识。答案:(1)历史背景

30、: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统治危机加剧,地方离心倾向加剧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政治变革;中西交流增多,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传入中国等等。(2)认识:地方自治可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地方自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地方自治是整顿吏治、兴民权的重要途径;地方自治探索可激发国民的公民意识和责任心等等。解析:(1)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统治危机加剧,地方离心倾向加剧;根据材料“另一方面是新兴资产阶级这一社会力量为了救时改制而提出进行政治变革”可知,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政治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西交流增多,西

31、方民主启蒙思想传入中国等等。(2)认识:根据材料“独立之举,非可空言,必其人民习于政术,能有自治之实际然后可”可知,地方自治可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根据材料“维新派认为要张国力、伸国权,必须使民族强大;而要保民生、厚民生,则必先实行地方自治”可知,地方自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根据材料“维新派提倡绅士自治其身,自治其乡,绅士要具备参政、议政能力,通过地方自治以兴利除弊”可知,地方自治是整顿吏治、兴民权的重要途径;根据材料“国民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和责任心,要改变这一状况,一个重要方式即实行地方自治”可知,地方自治探索可激发国民的公民意识和责任心等等。28、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

32、为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义和团运动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经过义和团之后,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一度出现了“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的“盲目崇洋”的风气;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国人对这些行为的反思,人们不再是盲目地、简单地排斥西方物质文明,而是在承认西方物质文明优越的前提下,试图将利权从洋人手中夺回,套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文明排外”。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载文史知识 义和团运动前后,国人对待西方文明有哪几种态度?请选取其中一种态度加以评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15 史论结合、

33、史实准确。)答案:态度:盲目排外;盲目崇洋;文明排外。示例:最进步的态度是文明排外。其积极意义在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成“实业救国”思潮和收回利权运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到来;促进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任答两点即可。)解析:态度: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可以归纳其态度是盲目排外;根据材料“经过义和团之后,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一度出现了“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的“盲目崇洋”的风气”,可以归纳其态度是盲目崇洋;根据材料“人们不再是盲目地、简单地排斥西方物质文明,

34、而是在承认西方物质文明优越的前提下,试图将利权从洋人手中夺回,套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文明排外”。”,可以归纳为其态度是文明排外;示例:可以从盲目排外;盲目崇洋;文明排外。任选其一即可,从其积极影响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评述即可;例如,最进步的态度是文明排外。其积极意义在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成“实业救国”思潮和收回利权运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到来;促进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29、材料 出现了一批专攻军事和工艺的专门学堂。其中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校(1865 年)、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1866 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 年)、天津水师学堂(1880 年)、上海

35、电报学堂(1882 年)、天津武备学堂(1886 年)、广东水师学堂(1887 年)、天津军工学堂(1893 年),读书人从来不以技艺为正业,但在西方器物的刺激下,艺事逐为人重。它们的存在又会动摇和瓦解科举制度。甚至旧式书院也开设了一部分西学课程,古老的书院制度以其顺乎潮流的变化变现了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变化。而这一切,又推进了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向中国人传播了声、光、化、电和西方的史地国情,打开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另一个天地。这是一种真正的智力开发,它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并哺育出戊戌维新的成批志士。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摘编自陈旭麓:

36、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依据材料,了解洋务新政在军事和工艺方面创办的主要学堂。结合陈旭麓先生的论述,谈谈你如何理解“洋务运动中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16 答案:理解:洋务运动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创建了近代工业和新式学堂,其活动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翻译等新型专用人才,诞生了中国新的改革者、管理者和实业家阶层,促进了中国东南沿海大城市的发展;总之,洋务运动对西方知识的学习和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影响深远。解析:理解:根据材料中“(洋务运动中)出

37、现了一批专攻军事和工艺的专门学堂”“它们的存在又会动摇和瓦解科举制度”“又推进了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向中国人传播了声、光、化、电和西方的史地国情”“哺育出戊戌维新的成批志士”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洋务运动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工业、新式学堂,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翻译等新型专用人才,诞生了中国新的改革者、管理者和实业家,促进了中国东南沿海大城市的发展等;综合材料信息可知,洋务运动对西方知识学习和传播,推进了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影响深远。30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 184 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变法。答案:(1)甲午战争失败

39、,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的传播。(2)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一次伟大的救亡图存运动;资本主义17 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缺乏群众基础;急于求成,缺乏全盘考虑。解析:(1)根据材料“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可以得出维新思想的传播;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问题要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来回答。积极,可以从对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的激发、形成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是救亡图存运动。局限,从当时半殖半封的社会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从而势力弱小;缺乏群众基础和策略上急于求成等角度入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