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摘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古典诗歌题材。他的创作,与其所处时代、家事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思想密不可分。陶渊明在其独特的以自然为核心的思想引导下,运用质朴的诗歌语言,描绘躬耕自资的劳苦与欣悦,冲淡自然的表现田园生活的淳真与美好,既抒发个人的志趣(归园田居),有寄托社会的理想(桃花源记并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高远,对后世诗人产生巨大影响。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新自然说 意象 意境目录前言 3一、陶渊明的生平思想介绍4(一)、穷途多厄4(二)、内道外儒的思想5二、陶渊明的诗情与诗境7(一)平心静气7(二)有我之境7三、田园诗的形式与技巧9(一
2、)融合性结构9(二)描写技巧传神会意9(三)描写景色清新自然10(四)语言清水芙蓉11结束语 14致谢 15参考文献16前言陶渊明出身于官宦家庭,陶渊明出生时,他的家庭己衰落,加上他12岁丧父,以至一生下来就过着贫穷的生活,日常生活中也雇不起仆人,生计也成了问题,不仅如此,陶渊明在仕途上不得志,生活中也很不顺心,陶几次徘徊于仕隐之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陶渊明,为了谋得生存的物质,不得不放下他高贵的自尊,先后出为州祭酒、镇军参军,以后又担任过建威参军、彭泽令。义熙元年八月辞去彭泽令后,他一直隐居农村,因而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与农民为伍。逐渐接近社会底层,这使他对农村有更多的了解,对农民
3、有更多的同情。贫困的生活又迫使他不得不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并且也改变了他对劳动的看法。隐居农村,陶渊明交往的大多是他的邻曲,而非达官贵人。长时间的潜移默化,陶渊明的思想和行为,也就少了一些士大夫的文雅与风流,从而多了一份田园的质朴与清新。志不得伸,又促使他接受了道家回归自然、向往自由的思想,把田园当作理想王国,把自我融入田园。田园成了他的生活氛围和审美对象。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想。他受家庭传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儒家的入世思想。陶渊明的家世衰微和人生多厄,再加上志性自然的个人气质,促使他亲近道家思想,表现出内道外儒、先儒后道的人格类型。陶渊明内道外儒的
4、人格类型,促使他最后平心静心地接受了田园和田园生活,并且带有几分淡泊与悠然地把它作为自己的生活氛围。不仅如此,他还把田园风光作为官场和社会的对立物而热情讴歌。他把自我融入田园中,田园成了诗歌的终极本体。陶渊明在自我的对象化中完成了对田园的描绘,他的灵魂与田园密不可分,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生经历和情感结构,深深地影响了他诗歌的形式表现。陶渊明把自己融于田园中,把他的理想情感都投注在描写之中,因而所有的田园和田园生活都带上了作者浓重的主观情感,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分离,从而抒情说理与记叙描写浑然一体,其诗歌结构是融合浑成的。本文试图从陶的人生经历和生存状况,揭示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而又浑融一体的
5、特色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一、 陶渊明的生平思想介绍(一)、穷途多厄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认为名潜,字渊明1。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其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2。陶渊明的享年历来众说不一,今人逯钦立先生多方考证,认为六十三岁的说法是可靠的,本人认同逯说3。陶氏一族因陶侃军功显著而跻身官宦之家,但并不是门阀世族。温峤甚至骂侃为溪狗,而且到陶渊明时,家庭已经衰落,加上他12岁丧父4以至“少而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5,贫困与陶渊明一同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东晋孝武帝十六年辛卯,诗人二十岁时,结发妻子去世,生活刚刚开始,就给了他一
6、个沉重打击。陶渊明生性喜爱自然,在自况的五柳先生传中说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正由于这种性格,“初辞州府三命”,又正因为这种境况,我们的诗人不得不放下他高贵的自尊,为养家糊口,趋俗同流,因而于东晋孝武帝十八年癸巳,出为州祭酒6,但又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时逼迫着诗人,对于一个“郗谷冬陈,瓶无储粟”的破落家庭,失去了生存的依靠,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权利。尽管陶渊明并非出自豪奢之家,但诗人又缺少一种普通劳动人民的生存手段和技能,因而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扭曲自己踏上仕途。晋安帝隆安二年,出仕为镇军参军7,晋安帝五年,陶渊明从军
7、幕乞假归家,本年冬,丧母。晋元兴三年起服为建威参军,任此职前,曾来往于江陵、柴桑两地。晋义熙元年八月补为彭泽令,但又“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曰“解印绶去职”8,从此以后,屡征不就,如“义熙未,征著作郎不就”,他那渴望自然的怀抱终于得以实现,少壮时所有的雄心壮志到此时都快平息了。诗人把全幅的生命与热情都倾注在浔阳江畔的那片热土上,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正当诗人把农村田园作为自己的理想归宿时,一连串的打击又不期而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写道: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俯仰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心蜮恣
8、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如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诗人的晚景困窘,由此可见一斑。与诗人仕途上的挫折相联系,陶渊明的家庭情况每况愈下,他自称“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郗谷冬陈”,他从最初拥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其一)的富裕农民到“夏日长抱饥,冬寒无被眠”的贫困农民,以致最后沦落为一个“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乞食)的乞丐。在这一常人难以理解的人生历程中,陶渊明深切地体验了在社会底层的农民阶级的艰辛,并且以他那自传式的诗篇反映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据古直先生陶靖节年谱,晋元兴二年
9、,28岁时,诗人开始自耕,有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为证,其后的移居二首又道出了自身躬耕的情况。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此役。弊庐何足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此时陶渊明已把田园看成理想的归宿,纵情享受农村那种朴素闲适的生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农村生活和劳动锻炼,“渊明的思想感受,也受到了一定的陶钅容和洗炼”9四十六岁所作的庚戌岁九月中获早稻曰: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此时劳动成
10、了诗人生活的一部分,诗人也成了田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诗人最后十年,因各种天灾人祸的打击,贫病交加,死时,“家贫无役,家苦荼毒”(宋书本传)。由以上约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一、陶渊明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隐居,出仕的时间很短,所得的官职也不高。二、陶渊明始终与穷困为伍,生活上并不充裕。三、他去过的地方除家乡柴桑外,不曾远游,因而柴桑农村是他主要的生活氛围。四、他长期接触相处的是他附近的农民,与达官贵人、法师道士的交往很少,交情也不很深。(二)、内道外儒的思想当陶渊明平心气和接受了朴素的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氛围时,所有的人世仕进,荣利功名都已沉入心底,道家的那种崇尚自然、回归自我的精
11、神成为他的心境和心态。尽管陶渊明的大多数田园诗都可以作为黑暗官场和现实社会的对立物,但我们无法否认,陶诗里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首先是作者闲适心得的体现。因此,要考察陶渊明成为田园诗人的代表,不能不注意其内道外儒的人格类型和思想背景对其诗作的影响。陶渊明尽管“少有高趣”“志性自然”,但也并非没有匡时济世之心。“少时壮且历,抚剑独行游”(拟古第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蹇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由此不难发现他也有自己的怀抱,很希望建功立业。“少年好人事,游好在六经”(饮洒十六),可见他接受了传统儒家教育。陶渊明出身并非世家大族,但陶侃以军功封长沙郡公后,陶氏一门在东晋也算名门。陶氏
12、家风一向严谨,自曾祖陶侃开始就尚道义,重名节,陶渊明本人对于家族传统也很重视,由此推论,他年少时受过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但在出仕过一个较短的时期以后,现实终于使他感到了“违己交病”,于是潜伏在心中已久的爱丘山本性逐一显露、丰富以至最后成为他精神的主导,道家思想终于主宰了他的整个世界。陶渊明性刚才拙,自小就养成了一种热爱自然的理想,形成了一种比较鲜明的性格。这里的自然不仅仅指大自然,更主要的是指一种自由自在,顺人本性的精神状态,他在一些作品中屡次提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性趣自然,非矫历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序)又闻听妓,丝不如竹
13、,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余尝学仕,缠绵人世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祭从弟敬远文)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钱溪)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绌,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感士不遇赋)这些诗文中一再提到“自然”“素志”,与道家主张的自然人生相吻合。从人生观来说,自然是陶渊明一生热烈追求、执着坚持的人生理想和志趣,也是他长期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思想性格。尽管道家的思想意识成为陶渊明的思想主导,从而引导他把大部分的精力倾注于自然,然而儒家的影响一直不曾间断
14、,只是有时强烈,有时微弱罢了。例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观我酌春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这首诗可以说是悠然自得了,在这里很难说诗人心中还存在多少不平,但是接下来的几首中,“刑天舞干威,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第十)等诗句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并未衰歇。官场黑暗和现实腐败迫使陶渊明从官场退隐,心底里的道家精神又诱使他回归自然,可出身寒门而又终身较贫困的陶渊明没有充足的物质和条件去优游山水,与他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只有他实实在在生活的农村和田园。因而,田园和农村生活顺理成章
15、地成了他创作的题材和主要审美对象,不仅如此,道家思想也影响了作者的观察角度和语言艺术,道家追求虚空、静穆、平淡,因而陶诗的田园诗大都冲淡平和,少雕饰艳丽。二、陶渊明的诗情与诗境(一)平心静气陶渊明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内道外儒,先儒后道,前文已述及他的思想以道家为主。尽管许多人都认为陶渊明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9,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他的志性自然一直在思想中占主导地位。陶渊明的多次由仕而隐,以至最后长期隐居农村,外部环境施加给他的压力远远要小于他自身对田园的渴求。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大都是他的人生理想的必然反映,是主动追求。陶渊明的每次归隐都是自身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冲突,而并不是明显的外在压力。
16、虽然陶渊明和当时的名僧慧远有过交往,但他并未接受佛家思想,他的思想中也缺乏佛家的种种生死轮回,善恶相报观念10。正因为陶渊明自小热爱自然又始终抱着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因此归隐时期,他能平心静气的接受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因而在他的田园诗中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对田园的热爱,而是赋予田园新的生命和审美价值。这样,在他的诗中没有屈原的抑郁孤愤,曹植的慷慨任气,阮籍的块垒不平,陶渊明始终用一种平静的口吻,娓娓叙出他田园生活中的所见所想所感,请看看他的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17、,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的前四句叙述自己不幸落入罗网,接下来二句用比兴手法说明自己内心的痛苦,中间八句极力叙写田园生活的环境,由近及远,又收束到身边,末二句直接说出返归自然的愉快心情。结合全诗,不难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陶诗的闲适之情得自于他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二)有我之境穷途多厄、一生困顿的陶渊明最后平心静气地接受了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将对黑暗社会和腐败官场的满腔怨恨化为对田园和田园生活的热情讴歌。在他内心中,所有的功名利禄都比不上维持志性自然的本性重要。他成功的
18、归隐,是他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是和他的思想意愿本身不可分离的,回归田园也即找回了失去的自我。田园和田园生活成为他生命中的有机部分,而他本身也已融入前者之中,因而田园与自我往往会合二为一。人生的思索,人世的体验,生活的体悟都融入田园之中,平淡朴素的田园中不曾出现诗人孤独的身影,但他的精神气质,他的理想信念又时时显现在读者眼前,他的大多数田园诗都是以作者深切的人生体验作为背景的,田园与自我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物我同一,而又性格鲜明。田园不仅仅是作为他的审美对象,而且是它的诗歌的终极本体,陶渊明在自我的对象化中完成了对田园的描绘。我们不妨看看他的代表作之一的归园田居其一11,饮酒第五中写道的:暖暖远人村
19、,依依墟里烟,狗犬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在这个宁静的田园世界里,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人与外物彼此静观妙合无垠,那悠然自得,宁静淡远的情趣与气质弥漫着整个诗篇,在这个艺术境界里,他的灵魂与他的田园密不可分,达到混元,最后天人合一的境界。陶渊明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而且长期的仕途不如意,促使诗人把田园作为自己生命的理想归宿,他笔下的田园不再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物,而染上了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既是作者的理想国,也是与现实的一种对立存在。只要读庚戌岁九月中获早稻这首诗我们就会感受到,作者心情坦然充实并
20、略带庆幸。我们在作者叙述的背后可以暗暗感到有个对立物在隐隐地起作用,那就是这田园以外的冷酷的现实世界,作者虽然不说,但那个世界是存在着的。那个在作者看来污浊可怕的世界,反衬出这里的温馨与宁静。他自然清楚他所生活的农村大环境也是凋弊的,但农村的凋弊不成为这田园颂歌的障碍,陶渊明回避了田园胜境以外的现实世界,一再地描画出一幅幅明丽温暖的如画风光。他超越了外部世界以及自身物质上、精神上的困苦,塑造着一个单纯美好的农村和一个优游浸渍于其中的主人公形象,可是这一切,仅仅寓含于一种平淡的叙述中,个中深味须读者仔细思量。三、田园诗的形式与技巧(一)融合性结构陶渊明把自己融于田园之中,他的喜怒哀乐与田园有着千
21、丝万缕的联系,他笔下的田园既是他的生存环境,更是他的理想王国,他所描写的田园也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而是经过了作者感情的过滤和选择。前文已论及陶诗的无我之境,这种无我之境实质是在有我之境下存在的,只是这种有我之境的界限太广阔也太长久,因而使我们忘记了他们的存在。陶诗的田园都是诗人情感所圈定的,只是这种圈定在诗人动笔之前,正因为这种无我之境,诗人把他的理想、情感都投注在描写之中,而所有的田园和田园生活都带上了作者浓重的主观情感,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分离。陶诗的抒情说理采取了一种含蓄的方式。就如同两个高明的建筑师,用同样的原料来建构房屋,一个把水泥和沙子制成砖块,然后逐层垒上去,一看外表就知道建筑的
22、高度层级;一个把水泥沙子浇铸在一起,一看外表只知道是由这两种原料组成,却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有一个浑融的整体。我们不妨看看具体的例子: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欲。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陶渊明和郭主薄二首其一)此诗中所写的景物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一句话,是虚与实在诗歌创作上的辩证统一”12。尽管房前屋后的树木,田野园中的蔬菜在他之前和之后都存在着,但只有在诗人笔下才带有特定的闲适冲淡的性格。整个
23、诗篇笼罩着作者怡然自得的优雅情调,但从文字结构上,我们仍然可把他们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1-4句写景,5-14句抒情,最后一句说理,只是每一句又都有抒情、说理,并且这种抒情说理渗透在每一字句中,全篇的抒情格调是一脉贯通的。(二)描写技巧传神会意陶渊明始终把自己作为田园的一个有机部分,对田园及田园生活的描绘,不仅要表达田园的自然美,更着重于表达诗人怡人自得的心情。陶渊明与田园亲密无间的关系,作者不曾出于旁观的地位,而是兴到意随,对景物只作寥寥几笔的勾划,而情景却跃然纸上。陶诗的景物描写情韵悠长,如前文所引归园田居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鸡鸣、狗吠等景物,但作者并没有作细致的描绘,我们只知道有这
24、么一些景物,至于这些景物的颜色、形状、位置,我们无法知道,也用不着推测,作者已用情感把他们串联在一起。通过这些景物,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平淡自然而又生机勃勃的农村田园,诗人那种心旷神怡的神形仿佛突现在我们的面前。又如他的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贫居依稼禾啬,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司田眷有秋,寄身与我谐。饥得欢初饱,束带侯鸣鸡。杨越平湖,随清壑转迥。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日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姿年逝亦老,其事未云乖。遥谢荷翁,聊得从君栖。此诗首先议论,接着写景,最后抒情,景物描写不是客观的静态的,是着力于从动中捕捉大自然的气象神韵。陶渊明田园诗的景物表现
25、,与其说是描绘,不如说是叙述。正象苏东坡所言的那样“写其胸中之妙耳”13。移居14二首叙述诗人在田园中和朋友饮酒谈诗的快乐,上首集中在对素心人的渴慕,“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以居处的简陋换取与志同道合者为邻。简言之,陶诗重在传达一种情感,如上举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诗,开头说自己虽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却没有人世间那种为荣华富贵而奔走的烦恼,这就举重若轻地提出了精神与形迹这一重大的人生问题,那诗人为什么能身居人境而没有车马的喧闹声呢?关键就在于“心远”,只有心远离世俗,才能做到与自然朝夕相对,亲密无间。“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写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又逢山气宜人,飞鸟投林的黄昏,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
26、平和纯净,不禁使人神清气爽,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这里,诗人冲淡平和的心情与宁静的大自然浑然一体,物我难分,达到了人生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诗中蕴含着的这种耐人寻味的宇宙人生的真意,正是诗人采菊之时,由看见南山和飞鸟体悟出来,而南山和飞鸟形象,也寄托着作者的人生感悟,因此它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发作用。(三)描写景色清新自然陶诗的清空之景首先表现在所写景物的空阔辽远。陶诗所写景物大都采用远距离、大范围的角度。陶诗所写景物重在描述其整体形象,而不注重细节特征,因而给人的感觉不是近在眼前,而是悠然在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既能理解为采菊者的悠然自得心情,又何尝不能看作一种空旷的距离。
27、如果采菊者与南山近在咫尺,南山又怎么能悠然而见呢?正因为有了这段距离,二者才能遥遥相对,读者才添了一份想象的空间。又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虽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伟壮阔,但也在纵横交错的构图中添入了一种细腻的情致和悠远的情调,让人在一片清空之境中体会出一种浓郁的生气和活力。陶诗的景物大都置于一种辽远的空间背景下,如“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而不对景物作具体描绘。又正因为对景物不作具体描绘,空旷之景又更显得清爽自然,给人一种深长的距离感。陶渊明的清新自然之景还表现在优美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把理想寄于田园,把田园理想
28、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田园景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可以说,无论是时节季侯的推移,阴晴明晦的变化,还是草木虫鱼的生长,邻里亲人之间的迎来送往,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都足以爽心悦目,流连忘返。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更具有生活气息,显得更为亲切可爱。你看那前庭的兰色,满蓄的芬芳在等待清风的来临,而清风却也翩然而至,(饮酒十七)。僮仆们围上来,小孩子侍侯在门旁。拿起酒杯自斟自酌,闲看庭院中轻轻摇摆的枝条(归去来兮辞)。你看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处处流荡着春天的气息。(四)语言清水芙蓉陶渊明则可称为魏
29、晋简洁文风的终结者。陶诗的平淡风格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的创作题材,一种接近人民大众的普通情感,一份人生价值的真切体验,在语言上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陶诗大量采用俚语、俗语和口语入诗。陶诗语言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在陶诗里,我们很难找到华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和僻字生词。打开陶诗,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田野之风。陶诗所选择的词语大都是一些朴实常见的词语,如“草屋八九间”,“草盛豆苗稀”“清晨闻叩门”,“风雨纵横至”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词语,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新鲜的感觉,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自然。组诗归园田居是陶诗这种朴素风格的代表作。描写自然风光,陶诗的铺排很少,渲染物
30、色的形容词也较少。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杨楫越平湖,氵凡随清壑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外,几乎看不见什么形容词,即使有形容词也大都是一些浅色素淡的。又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种平谈的语言除了朴素亲切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更广泛地把日常生活写进诗里,并使之充满诗意。从上面所引诗句中,我们就清楚地看到了他把前人很少用的桑麻鸡狗等平常事物引入诗里,写出很深的意境,很厚的诗味。陶诗的平淡是由这种至淳至厚转成的至淡,是美的极高境界。如归园田居其五恨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
31、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出自陶渊明的笔下,便具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农村生活的简朴,淳厚邻里之间的亲密无间,以及诗人生活的恬淡闲适,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但陶诗的这种语言并非未经选择和锤炼,只是不露痕迹罢了。陶诗语言选择中的另一突出特色是大量运用叠字叠词。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的诗句。蔼蔼堂前林,中夏贮青阴。(和郭主簿其一)眇眇孤舟远,绵绵思归迁。(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国田居其一)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杂诗其二)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拟古其一)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拟古其三)皎皎云间月,灼
32、灼叶中华。(拟古其七)我们可以发现,陶诗中的叠词大都为形容词的重叠。这种叠词的运用既能增加语言的韵律感,又能表达较复杂细腻的思想情感。“蔼蔼”既写出了堂前树繁密茂盛的样子,又暗示了作者怡然自赏、独得其乐的心情。“遥遥”、“荡荡”既写了所见景物的空旷辽远,又衬托出作者那种人生多艰、知音难觅的无限惆怅和愁绪。二、与陶渊明质朴的语言选择相联系,他田园诗中的句式自由灵活而不失工整。陶诗中的许多句子就如日常谈话,信手拈来而又独具风味,很少雕琢痕迹。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昔欲居南村”、“一去三十年”、“桑麻日已长”全部明白如话,好象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赏心悦目的韵味。陶诗也用对偶,也有铺排
33、,但由于诗歌中贯注着一脉流动的情感,流注着一股自然的气息,因而对偶不但不生硬,而且与全诗气脉相通,如行云流水一般婉转自如。以上所举叠词的例子,许多就是自然工巧的偶句。再如: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己酉岁九月九日)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这些对偶句对仗工整,但又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令人兴味盎然,因为他们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真切体验的表达。诗中所有的景物和意象都是作者自我的对象化。此外,陶诗中还有许多似对非对的句子,句式活泼自由,语气圆转流畅
34、,宛如一气呵成,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在满手把菊自得自赏之际,举首而南山入目,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和闲适的心情。其他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该句写春风吹过平坦的原野,长势良好的幼苗充满生机的情态,良苗似乎同人一样有感情,你看它在春风吹拂中自由自在地生长,与诗人热爱自由的心情多么吻合。三、陶诗也用典,用典自然贴切。如读山海经其一“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化用诗经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但与后句“摘我园中蔬”语意连贯,语气一致,如同口语,用典而不觉为典。这一方面得力于他对典故的透彻了解,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语言的高度技巧。陶用典不是引用,不是借用,
35、而是化用,把典故融入诗中,难分你我,正如叶梦得云:“诗本触物寓兴,吟咏情性,但能抒写胸中所欲言,无有不佳,而世但役于组织雕镂,故语言虽工而淡然无味。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也,此其不可及”。结束语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生存状况不仅决定了田园作为他的创作题材,而且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他诗作的艺术特色。穷途多厄,屡经挫折促使“志性自然,不慕荣利”的陶渊明把所有的功名富贵之心沉入心底,把田园作为自己的理想王国,田园不是作者的身外之物,因而心平静气,水到渠成,少做作少夸饰,诗歌意境浑然一体,诗歌语言平淡自然。自小“闲静少言”、“志性自然”的个人气质促使他喜欢朴素自然的大众语言;陶渊明大
36、都分时间都生活于社会的底层,长期大量接触的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农民,即使与达官贵人如颜延之等的交往也较短暂,因而“邻曲”的朴素语言风格在陶诗得到较多的体现。陶渊明的爱道谈玄也促使他追求一种意在言外,清新简净的语言风格;始终生活于浔阳江畔的那片热土,日久生情,因而风格平淡自然。致谢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小艳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
37、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 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参考文献1.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校点本2.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校点本3.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校点本4. 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年校点本5. 陈书,(唐)姚思廉撰,中华
38、书局1972年校点本6. 魏书,(北朝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校点本7. 北齐书,(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2年校点本8. 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校点本9. 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校点本10. 东晋将相大臣年表,(清)万斯同撰,二十五史补编本11. 宋将相大臣年表,(清)万斯同撰,二十五史补编本12.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13.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校点,中华书局1961年版14. 楚辞集注,(宋)朱熹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15.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四库全书本16. 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
39、撰,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17. 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荤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18. 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19.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20.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烙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21.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22.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23.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24. 中国中古诗歌史,王钟陵撰,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25. 六朝诗歌词语研究,王云路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26. 关于陶渊明,陈贻新,文学遗产增刊,第二辑,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27. 关于陶渊明,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