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076746 上传时间:2024-05-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_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一词多意 提问者: 沉入湖心的眼泪 - 四级最佳答案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

2、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

3、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

4、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

5、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

6、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

7、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

8、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

9、,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

10、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11、。)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

12、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13、“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

14、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15、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

16、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

17、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

18、,“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且 与 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

19、(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

20、: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21、(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

22、(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

2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

24、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

25、,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85王 1 三十日不还,则

26、请立太子为王(国王)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朝庭的军队) 86望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看,观察)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87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88微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

27、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89悉 1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 2古之 90相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 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一起) 治天下,至孅(xin .细,小)至悉也(周全,详尽) 91谢 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7及花之既谢(凋落) 8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 92信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28、信(诚实,忠诚,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 5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10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93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起,发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发动,调发) 3大楚兴,陈胜王 (兴盛,复兴) 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 (兴致) 5夙兴夜寐 (起、起来)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兴办、举办)

29、 94行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行走) 2赵王畏秦,欲毋行 (去,离开;前往)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实行;做)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品行) 5白居易的琵琶行 古诗的一种体裁 95幸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侥幸) 2大王亦幸赦臣 (幸而,幸亏)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宠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皇帝到来) 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希望) 96修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修造) 3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4掌修国史 (撰写) 5恐修名之不立 (美好) 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30、(修养) 97徐 1不徐不疾 (迟缓)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慢慢地、缓缓地) 98许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答应,允许)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期望) 3高可二黍许 (表示大约和数量) 4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99阳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阳光,太阳) 3周秦古玺,多作阳文 (出的,外露的) 100要 1筑石寨土堡于要隘 (险要) 2张良出,要项伯 (同邀,邀请) 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相约,誓约) 4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希望) 5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总之) 101宜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适宜,合适) 2诚宜开张圣听 (应当,应该) Welcome To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