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汇总.pdf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053392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39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汇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汇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汇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汇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汇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标 准 号:GB/T 5373-94替代标准号:GB5373-85发布单位:国家技术监督局起草单位:江西赣江机械厂发布日期:实施日期:点 击 数:1412更新日期:2008 年 03 月 07 日-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取值规则。本标准适用于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2 引用标准引用标准 GB/T 5359.3-1996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两轮车尺寸GB/T 5359.5-1996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2、 三轮车质量GB/T 5359.6-1996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两轮车质量GB/T 5359.7-1996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三轮车尺寸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3 一般测量条件一般测量条件3.1 被测车辆必须清洁(无油污、泥土),装备应齐全,轮胎气压应符合车辆技术条件的要求。3.2 测量尺寸用的支承平面应是呈水平状态的测量平台或水磨石地面。3.3 车辆静置于支承平面上,车轮处于直线行驶位置,两轮车处于铅垂状态,正三轮车的门、窗应关闭,边三轮车边风档应置于工作位置。3.4 测量仪器和设备a.钢卷尺:读数分辨力 1mm;b.角度尺:读数分辨力 5;c.高度尺:读数分辨力 0.5

3、mm;d.重锤或直角尺;e.三维坐标装置;f.电子秤或杠杆增砣式台秤,读数分辨为 0.2kg;g.垫块;h.可调整式水平仪;i.悬架锁紧工具。3.5 车辆装载质量按制造厂的规定。驾驶员(乘员)及其装备的总质量规定为 75kg,不足 75kg 者,应在相应的乘座位置上加配重,货物应装在规定的位置上。4 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4.1 测量条件4.1.1 车辆尺寸的定义应符合 GB/T 5359.3、GB/T 5359.7 的规定,置于三维正交坐标系中,确定其测量基准平面和纵向中心平面。4.1.2 测量转弯圆、转弯通道圆直径和车轮滚动半径用的场地和道路应是清洁、平坦、干燥的混凝土或沥清

4、地面。4.2 测量项目及测量要求4.2.1 长度尺寸见表 1。表 1代号测量项目测量要求车辆质量状态备注L车长测量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并分别与车辆前、后端相抵靠的两铅垂面间的距离。备用轮、后视镜除外整车干质量L1前、后轴L2轴距前、边轴测量通过两车轮中心并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及支承平面的两垂面间距离L3前伸距测量通过方向柱轴线与支承面的相交点至前轮中心铅垂线间的距离见图13L4前悬测量前轮中心至抵靠车辆最前端(包括附加刚性零件)并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的铅垂面间的距离L5后悬测量后轮中心至抵靠车辆最后端(包括附加刚性零件)并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的铅垂面间的距离见图7L6离地间隙点至后轮轴线间距离测量离

5、地间隙点至后轮轴线间的距离。当最低离地点并不止一点时,应取靠近两轮中心部位处测量厂定最大总质量见图13L7车厢内部长测量车厢内部长度方向的最大尺寸整车干质量见图34.2.2 宽度尺寸见表 2。表 2代号测量项目测量要求车辆质量状态备注B车宽测量平行于纵向中心平面并分别与车辆两侧相抵靠的两平面间的距离。后视镜除外整车干质量见图13B1轮距a.正三轮车:测量同一轴上两轮中心到纵向中心平面的距离之和。b.边三轮车:测量边轮中心到纵向中心平面的距离见图23B2前束a.正三轮车前束:同一轴上两端轮辋轮缘外侧轮廓线的水平直径的端点为等腰梯形的顶点,测量梯形前后底边(b1、b2)长度之差;b.边三轮车前束:

6、边轮轮辋轮缘外测轮廓线的水平直径的端点至纵向中心平面的垂直线为梯形,测量梯形前后底边(b1、b2)长度之差厂定最大总质量见图4B3前转向灯内缘宽测量左、右前转向灯内缘间的距离B4后转向灯内缘宽测量左、右后转向灯内缘间的距离见图13B5车厢内部宽测量车厢内部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整车干质量见图34.2.3 高度尺寸见表 3。表 3代号测量项目测量要求车辆质量状态备注H车高测量与车辆顶端相接解的水平面与支承面间的距离。后视镜除外整车干质量见图13H1离地间隙测量除车轮和挡泥板外,处于轴距内车辆最低点至支承面间的距离H2前照灯光源中心离地高测量前大灯光源中心至支承平面间的距离H3前转向灯光源中心离地高测

7、量左、右前转向灯光源中心至支承平面间的距离H4后转向灯光源中心离地高测量左、右后转向灯光源中心至支承平面间的距离厂定最大总质量见图13H5车厢内部高测量车厢内部高度方向的最大尺寸整车干质量 见图 3注:前、后转灯光源中心离地高,取左、右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4.2.4 角度见表 4。表 4代号测量项目测量要求车辆质量状态备注左转 az方向把最大转向角右转ay在垂直于方向柱轴线的平面内,测量方向把的左右最大转向角。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边三轮车从主车车轮中心平面)开始向左、右两极限位置测量整车干质量前伸角测量通过方向柱轴线且垂直于铅垂面的平面与通过前轮中心且平行于 X(垂直于水平面和铅垂面的平面)面

8、的平面间的锐角见图13主车外倾角测量铅垂面与后轮中心平面所构成的锐角见图2倾斜角分别测量与两轮车前、后轮侧面及车身两侧之刚性构件相切且垂直于 X 面的平面和支承面间的最大夹角,如前、后轮不相同,取较小角度见图1接近角测量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且与前轮及车辆最前端的刚性构件相切的平面与支承面间的最大夹角,此夹角内不允许有任何刚性构件离去角测量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且与后轮及车辆最后端的刚性构件相切的平面与支承面间的最大夹角,此夹角内不允许有任何刚性构件见图7通过角测量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并与车辆前后轮相切的两平面的交线与轴距内车辆底部相接触时,两平面间的最小夹角厂定最大总质量见图64.2.5 其他尺寸见表

9、 5。表 5代号测量项目测量要求车辆质量状态备注左转 dzd转弯圆直径右转 dya.两轮车:测量转向轮转到左、右极限位置运行时,在支承面上与前轮中心平面相切圆的直径b.三轮车:测量转向轮转到左、右极限位置运行时,在支承面上与车轮中心平面相切的最大圆的直径左外dzwdz转弯通道圆直右内测量转向轮转到极限位置车辆运行时,车辆所有零件在支承面上投影的外侧、内侧所划出的最大、最小圆的直径厂定最大总质量见图 811dzn右外dywdy径右内dynrjz整车干质量rj车轮静力半径rjc在整车干质量或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分别测量车轮轴心至支承面的距离见图 6rg车轮滚动半径 测量行进时驱动轮的半径厂定最大

10、总质量图 1图 2图 3图 44.3 测量方法4.3.1 线性尺寸的测定4.3.1.1 长度,在平行于支承面和纵向中心平面的方向上测取。4.3.1.2 宽度,在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的方向上测取。4.3.1.3 高度,在垂直于支承平面的方向上测取。4.3.2 倾斜角的测定4.3.2.1 用锁紧工具将被测车辆的前、后悬架弹簧在压缩位置固定,如果悬架系统中的弹簧预压力可调,应把它调整到车辆倾斜时最不利的状态下固定,然后撤除载荷。4.3.2.2 按图 5 所示方法测定车辆左、右倾斜角。4.3.3 通过角的测定根据车辆测定的离地间隙点的位置、轴距和车轮在厂定最大总质量下的静力半径,按图 6 用作图法测定或

11、按式(1)计算通过角:(1)式中:L6离地间隙点至后轮轴线距离,mm;通过角,()rjc1厂定最大总质量的前轮静力半径,mm;H1离地间隙,mm;rjc2厂定最大总质量的后轮静力半径,mm;L1前、后轮轴距,mm。注:当离地间隙点不在轴距中心部位时,还应对中心部位及其两侧稍高于最低离地点的其他离地点作通过角测定或计算,取测定或计算的最小值为通过角。4.3.4 接近角、离去角的测定图 7如图 7 所示,用一块两面平行的测量平板,使其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垂直。且与前轮(或后轮)相切,与前端(或后端)内刚性零件相接触,然后用量角器测量平板与支承面间的夹角。4.3.5 转弯圆直径、转弯通道圆直径的测定4

12、.3.5.1 采用印迹法、投影标记或喷印法使车辆测量点的运行轨迹清晰地显示于地面。4.3.5.2 将转向轮向左或向右转到极限位置,将车辆推动或行驶一周。两轮车在行进中应使车身与地面保持垂直。4.3.5.3 按图 811 所示测量各轨迹圆,测量三次取其算术平均值,准确到 10mm。图 8图 114.3.6 车轮滚动半径的测定4.3.6.1 用印迹法测量驱动轮滚动周长,在测试道路上垂直于行驶方向用印迹物涂一条宽约 10mm 的线条后,推动车辆直线前进或以最低车速匀速行驶,测量驱动轮印迹显示的滚动距离。根据印痕清晰程序、尽可能多测几周。4.3.6.2 按式(2)计算滚动半径 rg:(2)式中:s测定

13、的滚动距离,mm;n滚动圈数。注:正三轮车 s 取左、右驱动轮算术平均值。5 5 质量参数的测量方法质量参数的测量方法5.1 测量条件5.1.1 车辆质量的定义应符合 GB 5359.5 和 GB 5359.6 的规定,且变速箱置于空档,并不得使用制动器。5.1.2 测定厂定最大总质量情况下的质心位置时,驾驶员与乘员可用模拟假人代替,并与车辆固定为一整体,并保证在测量过程中不发生位移或改变姿态。5.2 模拟假人的位置5.2.1 模拟驾驶员的手应放在方向把握把处,脚应放在脚踏上,脚与小腿成905。5.2.2 模拟乘员的手应放在规定的扶手处,脚则应放在搁脚架或脚踏地板上,保持一般乘员的习惯姿态。5

14、.3 测定各轮分布质量5.3.1 用两台(或三台)台秤或电子台秤(各秤的支承台面应处于同一水平面内)称出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的各轮分布质量。5.3.2 根据各轮分布质量计算下列各值两轮、正三轮车总质量 m:m=m1+m2(3)边三轮车总质量 m:m=m1+m2+m3(4)式中:m1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轮所测分布质量,kg;m2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后轮所测分布质量,kg;m3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边轮所测分布质量,kg;注:正三轮车后轮所测分布质量为左、右轮称量值之和。5.4 测定车辆在水平面内的质心位置根据在同一位置的同一物体,其重心和质心重合的原理,

15、用测物体重心的方法、原理测取质心的水平座标位置,见图 12。a.两轮、正三轮车质心距前轮轴线距离 Lg:(5)b.边三轮车质心距前轮轴线距离 Lg:(6)c.边三轮车质心距纵向中心平面距离 Bg:(7)式中:L1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后轮轴距,mm;L2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边轮轴距,mm;B1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轮距,mm;m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的总质量,kg;m2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后轮所测分布质量,kg;m3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边轮所测分布质量,kg;5.5 测定车辆质心高5.5.1 称出悬架锁紧工具的质量。5.5.2

16、在水平状态时,用锁紧工具固定车辆各悬架弹簧的变形位置。5.5.3 测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的质心高时,车辆的装载及驾驶员、乘员情况按3.5 条 5.1.2 条的规定。5.5.4 将车辆的前轮(两轮或正三轮车)或边轮(边三轮车)用垫块垫高,使车辆分别倾斜约 10、12、14(见图 13),且车轮应处于直线行驶位置。两轮车后轮中心平面应与支承台面垂直。5.5.5 抬高后,分别测定两轮或正三轮车的后轮,边三轮车的前轮和后轮分布质量与其水平状态时各轮分布质量的增量 m。同时用角度测量仪器分别测出三种倾斜状态的实际倾斜角度。5.5.6 计算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的质心高:a.两轮、正三轮车的质心高

17、 Hg:(8)m=m2-m2 当前后轮直径规格不相同时,式中 rj按下式计算b.边三轮车的质心高 Hg:(9)m=(m1+m2)-(m1+m2)式中:rj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各轮的静力半径,mm;rj1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轮静力半径,mm;rj2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后轮静力半径,mm;L1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轴距,mm;B1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轮距,mm;m抬高车轮后,后轮或前轮和后轮的分布质量的增量,kg;m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的总质量,kg;m2抬高车轮后、后轮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分布质量,kg;m1抬高车

18、轮后、前轮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分布质量,kg;m2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后轮分布质量,kg;m1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轮分布质量,kg;a抬高车轮后,实测车辆倾斜角,();抬高车轮后,非抬高轮称量读数值中应减去该轮悬架锁紧工具的质量。6 6 测量结果及测量数据的取值规则测量结果及测量数据的取值规则6.1 测量结果6.1.1 尺寸参数测量后填写记录表,见附录 A(补充件)。6.1.2 质量参数测量后填写记录表,见附录 B、C(补充件)6.2 测量数据的取值规则6.2.1 测量数据的有效值与计算数据的有效值按表 6 规定。表 6测量项目单位测量数据有效值计算数据有效值

19、长度mm10.1角度()0.10.01质量kg0.20.16.2.2 测量次数除有规定者外,一般规定为一次,测量二次及以上者,取算术平均值。6.2.3 各次质心高测量值之间的平均偏差率应不大于 5%,质心高取三次计算值的算术平均值。6.2.4 数值的修约按 GB 8170 的规定,修约后保留的位数应符合表 7 的规定。表 7测量项目单位修约后保留位数长度mm整数角度()一位小数质量kg整数附附 录录 A A车辆尺寸参数测量记录表车辆尺寸参数测量记录表(补充件)车辆型号_ 测量日期_ 车架编号_ 测量地点_ 前轮气压_kPa 后轮气压_kPa 边轮气压_kPa 试验员_ 记录员_mm代号测量项目

20、质量状态测量结果代号测量项目质量状态测量结果L车长整车干质量H5车厢内部高整车干质量L1前、后轴左转L2轴距前、边轴方向把最大转向角右转整车干质量L3前伸距前伸角L4前悬主车外倾角厂定最大总质量L5后悬厂定最大总质量倾斜角()接近角L6离地间隙点至后轮轴线间距离离去角L7车厢内部长通过角B车宽整厂干质量左转B1轮距d转弯圆直径右转B2前束厂定最大总质量左外B3前转向灯内缘宽dz左内B4后转向灯内缘宽右外B5车厢内部宽dy转弯通道圆直径右内厂定最大总质量H车高整车干质量前后H1离地间隙rjz整车干质量边前H2前照灯光源中心离地高后H3前转向灯光源中心离地高rj车轮静力半径rjc边H4后转向灯光源

21、中心离地高厂定最大总质量rg车轮滚动半径厂定最大总质量附附 录录 B 车辆质量参数测量记录表车辆质量参数测量记录表(补充件)车辆型号_ 测量日期_ 车架编号_ 测量地点_ 前轮气压_kPa 后轮气压_kPa 边轮气压_kPa 试验员_ 记录员_kg代号测量项目质量状态测定(计算)值修约后数值整车干质量m车辆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整车干质量m1前轮分布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整车干质量m2后轮分布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整车干质量m3边轮分布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整车干质量Lg质心距前轮轴线距离厂定最大总质量整车干质量Bg质心距纵向中心平面距离mm厂定最大总质量附附 录录 C 车辆质心离测量记录表车辆质心离测量记录表(补充件)车辆型号_ 测量日期_ 车架编号_ 测量地点_ 前轮气压_kPa 后轮气压_kPa 边轮气压_kPa 试验员_ 记录员_抬高车轮后前轮分布质量 m1抬高车轮后后轮分布质量 m2抬高车轮后车轮分布质量的增量m抬高车轮后实测车辆倾斜角a每次测定的车辆质心高 Hg平均质心高Hg测量结果质量状态试验次序kg()mm12整车干质量312厂定最大总质量3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品。本标准由江西赣江机械厂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荣娟、王琦、匡宇文、聂小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