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047468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二一三年四月3目 录一、需求论证1(一)产业背景与社会需求1(二)专业定位2(三)专业现状2(四)存在的问题2二、建设目标3(一)创建具有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3(二)构建适应能力发展需要的多元化教学模式3(三)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4(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4三、建设思路4(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二)教学模式改革5(三)师资队伍建设5(四)校企合作5四、建设内容5(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创新教育内容8(三)信息化建设11(四)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模式13(五

2、)教师队伍建设16(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22五、保障措施29(一)组织保障29(二)机制保障30(三)过程保障31(四)经费保障31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一、需求论证(一)产业背景与社会需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问题关系着社会安定的基础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人均耕地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基础设施薄弱,

3、抗灾害能力差,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从业人员素质差,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者占87.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5%。在我国农业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到80,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高唐县是一个农业大县,高唐县版图面积96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3万亩,辖9镇、3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88个行政村(社区),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占总人口数的78%。高唐县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近年来,各种农作物产量逐年增加,2012年高唐县被评为“山东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相应的

4、农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得到蓬勃发展。但是高唐县农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第一,农技队伍存在青黄不接、技术指导推广不力等问题,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严重制约着高唐农业的发展;第二,务农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信息不灵,导致盲目引种、滥用化肥农药、管理落后等问题较为普遍,而随着集约化、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的发展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生产者的劳动素质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农民迫切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因此急需要提高农民经营者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管理的技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对高唐县农业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学校不仅承担着为我县培养农

5、业技术人员、农业企业管理人员的重任,还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历史重托。(二)专业定位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现代农业生产、服务、技术一线工作的新型农民和技能型工人,提高从业人员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对象主要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部门,各种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及合作社的现代农艺岗位群,就业岗位主要是从事特色种植、作物栽培、病虫草害防治、农业推广服务和生产经营等工作。(三)专业现状学校的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高唐县农业技术中学”,建校之初就设立了农学及畜牧专业,1987年5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

6、准改为“高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9年1月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改为“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2009年我校把以前开设的农学、种植专业统一规范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四)存在的问题1.学生培养模式陈旧,还停留在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阶段,校企合作缺乏丰富内涵,课程设置没有把实习实训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基本能力的提高,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够。2.在师资方面,该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需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市场对接能力,该专业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专业课教师实践技能较差,不能满足现代农艺技术专业

7、发展的需要。3.试验实训室(基地)的数量和设备先进性和行业企业新技术尚有一定的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4.在专业内学生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仍然沿用传统的考试方式,由专业部独立实施,还没有和企业良性互动。二、建设目标(一)创建具有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具有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特色的、以 “三段递进式”及“田间课堂”培养模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构建适应能力发展需要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实施课程改革,创新教育内容。通过专家带动,课题引领,行业企业参与,集中攻坚,以“技能包”为切入点,整体构建“任务中心、项目载体、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形

8、成以职业需求变化为依据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校本教材建设,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库,利用好学校网站,办立农事报,为老师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及农业技术推广搭建平台。改革教学模式,探索出一套以“项目教学法”、“学案导学”、 “场景教学”为主体的适应能力发展需要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三)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和兼职并重”的方针,建立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在职培养、国内外进修、生产一线锻炼、聘用等方式,引人与引智相结合,建设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为推动,专兼结合

9、的“双师”教学团队。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带动4名青年教师共同进步;达到农艺工二级(技师)1人,农艺工三级(高级工)4人,农艺工四级(中级工)6人;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能工巧匠或一线农机管理人员6人任兼职教师。(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校企合作建设形成完善的学生和教师评价体系。新建4个实训室,校企合作完成2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完成5个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校企合作进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员新技术培训、技能培训常态化等。三、建设思路(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由企业、行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

10、导下,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项目组开展高唐县农业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等系列调研,进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新的有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特色的、多元化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即“三段递进式”及“田间课堂”培养模式。(二)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培养模式的需要,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应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以“项目教学”、“学案导学”、“情景教学”为抓手,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升教学效率。专家带动,课题引领,行业企业参与,集中攻坚,整体构建“任务中心、项目载体、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进行配套课件及特色校本教材建设。(三)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课程改革及专业发展需要加

11、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具备“双师素质”和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团队,优化师资结构。(四)校企合作依托专业办产业,通过校企合作新建校内实训室,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有效保证。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评价体系建设,丰富评价体系内涵。四、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现代农艺技术项目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确立课题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高唐县农业生产及企业(合作社)经营进行调研,根据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分析,确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高唐县农业生产需求,培养在现代农业生

12、产、服务、技术一线工作的新型农民和技能型工人;提高从业人员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根据农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要求,针对学生生源状况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内教学班主要采用 “三段递进式”培养模式”,校外教学班主要采用“田间课堂”培养模式。1.“三段递进式”培养模式校内教学班,学生主要来源于初中毕业生或高中后毕业生,培养目标是农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采用“三段递进式”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农业生产过程为基础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第一学年:基础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学生主要以学习职业素质、基础技能模块为主,同时开设岗位能力拓展的部分主要课程和岗位能力提升模块的认知实训。在校内

13、,根据生产季节,进行土壤化验与分析、植物生产过程、大田作物的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认知训练。第二学年: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学生以学习能力拓展课程为主,并根据生产季节,进行岗位能力提升模块的核心能力培养。在校内,除学习专业课,利用校内的实训基地,进行当地大田作物、经济作物栽培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生产季节,进行包括种子检验实训、发芽试验、种子处理、土壤化验与分析、土壤处理、肥料选配、播种(施肥)质量检测、病虫害防治、测产、收获适宜期确定、收获质量检验等强化训练。第三学年:综合职业能力形成阶段。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和企业的顶岗实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工作,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进

14、一步提高,学生能够胜任农艺工、作物种子繁育工、农作物植保员、土壤化验员等岗位工作。2.“田间课堂”培养模式校外教学班,学生的主要来源是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民,培养目标是提高从业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采用“田间课堂”培养模式。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常常遇到各种技术、技能问题,急需要加强学习,但是他们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不允许到学校脱产学习,因此,我们采用“田间课堂”培养模式,在农村建立“田间课堂”,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给他们提供急需的技术,解决他们

15、急需解决的问题,提高从业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第一,以调查为基础,跟踪农业发展,服务农民需要。在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项目组时时关注农业生产、经营上出现的新技术,调研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农作物施肥、病虫害等栽培管理问题,研究农民生产经营过程中急需的技术。第二,根据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项目组的调查和研究,制定课程计划。对于出现的可以在本地推广的新技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编制校本教材,对于农业生产中出现的作物栽培管理问题,要及时制定问题解决策略。综合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编制校外教学班课程计划等。第三,根据课程计划安排,给一线农民上好课。利用农闲季节

16、,集中时间给一线农民上课,上课主要内容是一些提高文化素养的课程以及一些下个农时需要的技术。在农忙季节根据需要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现场解决问题。3.具体实施步骤(1)2013年4月: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2)2013年5月:开展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3)2013年7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立项。(4)2013年7月:建立企业调研分析报告。(5)2013年8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开题。(6)2013年9月:召开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会议。(7)2014年7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

17、模式的研究中期总结。(8) 2014年9月:建立“三段递进式”以及“田间课堂”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记录。(9) 2015年3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并形成结题报告。(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创新教育内容1.改革课程体系第一,以课题研究引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在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项目组以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为课题进行研究,出台现代农艺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第二,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建立前期分析体系。在行业、企业(合作社)参与下,对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深

18、入调研和分析。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可能面向的岗位,通过统计就业频率分布,确认应该面向的岗位;通过工作任务分析会,确认各专业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通过对企业专家工作经验的挖掘,描述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 第三,以课程设置为关键,创新课程组织结构。围绕培养技术实践能力,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第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专业课程产品。以建设核心课程为重点,开发可以实施的课程产品,包括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项目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在编制现代农艺专业教学标准后,选择4门专业核心课程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

19、贮藏加工、植物保护技术,着重编制课程标准,作为校本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和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注重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 第五,以文化素养为导向,开设普通文化课程。从完善人格、学习专业课程等方面的需要出发,将文化基础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门类,与专业课程并行开设。第六,具体实施步骤。(1)2013年7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开题。(2)2014年2月: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3)2014年3月:召开全体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师课程改革调度会议。(4)2014年4月:组织课改培训,让老师们对课程改革的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5

20、)2014年6月:组织论坛,结合课程改革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出现的困惑以及建议。(6)2014年7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期总结。(7)2015年2月:召开研讨会,组织撰写论文,总结经验,形成课程体系。(8)2015年3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2.开发与更新课程内容 第一,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目标开发文化课程内容。将原来偏深、偏难的内容改为学生需要了解的内容;突破原有课程框架,重视职业生涯、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环境保护、地方文化等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将以往不受重视却实用的内容纳入课程,并用生活化

21、方式进行阐述;注重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第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开发专业课程内容。将“项目”定位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和教学的载体,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选择其中所蕴含的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作为主要学习内容。 第三,以职业需求变化为依据开发校本课程。每学年定期进行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深入分析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职业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情况,及时删除或压缩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增加有关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内容。 第四,以项目设计为重点开发校本教材。以务实的态度开发校本教材,根据确定的4门核心课程课程标准,将其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照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过程,结合职业

22、技能考证组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工作任务、活动设计、相关实践知识、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拓展训练,重点编制项目教学方案,完成项目设计。 第五,具体实施步骤。(1)2013年6月: 建立农作物生产技术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产品贮藏加工、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2)2013年9月:签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协议。(3)2014年6月:建立农作物生产技术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产品贮藏加工、植物保护技术校本教材。(三)信息化建设1.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共享型农业信息、教学资源库建设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建成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实施教学、编写教材、考试组织,技能鉴定及学生进

23、行自主学习提供专业化服务,内容包括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集、教学素材、教学案例等资源。具体实施步骤:(1)2013年6月:建立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现有专业课程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植物保护技术的课程标准。(2)2013年8月:建设核心课程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植物保护技术的课件资源。(3)2013年12月:建设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植物保护技术的电子教案。(4)2014年3月:建设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植物保护技术的习题集及技能试题集。(5)2014年6月:建设现代

24、农艺技术专业的教学素材库。2.利用好学校网站,创办农事报利用好学校网站,创办农事报,及时发布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技术,围绕我县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农作物生产季节,及时发布病虫害等的防治措施及栽培耕作技术,以起到指导、服务农业生产的作用。农事报用于教学内部资料,每月编辑一期,以纸质形式向学生免费发放,及时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并向学生提供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具体实施步骤:2013年3月起,每月编辑一期农事报,以纸质形式向学生免费发放,向学生提供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3.建立专业教师信息档案,搭建师师、师生交流平台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

25、“双师”型教师及外聘兼职教师的业务档案信息,主要包括这些教师的论文论著、教学视频、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等,依次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相互交流,共同成长,同时,促进师生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实施步骤:(1)2013年3月:建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及外聘兼职教师的教学视频。(2)2013年8月:建设核心课程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植物保护技术的多媒体课件资源。(3)2013年12月:建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及外聘兼职教师的电子教案。(4)2014年10月: 建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及外聘兼职教师的论文论

26、著。(四)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模式根据课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力促结合生产实际,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总体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上,文化基础课教学采用“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专业实践课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教学模式。1.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建立教学改革组织,完善教学改革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保障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在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通过讨论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方案,促进教学改革有条不紊的进行。具体实施步骤:(1)2013年6月:召开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制定会议。(2

27、)2013年7月: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施行“项目”教学法,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以农业生产任务为核心的工作“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把现代农艺技术理论与农业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实施步骤:(1)2013年11月:召开项目化教学改革动员会。(2)2013年12月:组织学习项目教学的相关资料。(3)2014年1月:确定试点课程及各课

28、程项目。(4)2014年2月: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开始编写部分校本教材。(5)2014年9月: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工作。(6)2015年3月:项目化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对课程项目化教学进行总结。各项目小组结合教学实践,认真总结项目化教学的经验、取得的成绩及不足之处,并把心得体会写成报告,交领导小组。3.施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在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文化基础课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分组合作、双主并举、当堂达标”十六字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是指将课堂教学任务、目标以学案的形式在课前发给学生,上课的第一时段(或课前),在学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自学,

29、小组内可以进行讨论,让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分组合作”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有讨论、有静思,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高效调节,使合作学习有序、高效的进行。“双主”并举是指坚持的教学原则而言。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举,二者不能偏废。在展示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要贯穿始终。“当堂达标”是指教学的效果而言。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当堂应该学会的知识。“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是“导、议、讲、评”。“议”的核心是:“小组合作、互动学习”。“讲”的核心是“教师精讲、系统升华”。“评”的核心是“达标测评、反馈提高”。具体实施

30、步骤:(1)2013年8月:召开动员大会,进行第一次培训,让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2)2013年9月:印发有关学习材料,组织教师集体学习,观摩成熟课堂,聘教师来校上观摩课,并与上观摩课的教师进行交流。(3)2013年11月:组织论坛,结合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看法、出现的困惑以及建议。(4)2013年12月:组织部分教师外出观摩、考察。(5)2014年1月:组织论坛活动,主要内容是:教师结合外出考察和教学实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形成书面材料。(6)2014年5月:专业部内开展听评课、观摩和互帮互学活动。(7)2014年6月:组织课堂大赛,对导学案设计进行总结改进。(8

31、)2014年9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部根据学校课改总要求安排详细的听课计划,并要求教师进行相互听课。做到听课必评,目的是共同提高。同时在公共课推出样板,观摩整体推进。(9)2015年4月:“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实践课题结题并撰写论文,总结经验。4. 施行“情景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根据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资格标准,创新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情景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是以实际应用场景为核心、提倡“以用为本、学以致用”的融案例、情境、角色模拟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以工作经验为指导,将课堂搬入与专业实践教学相关的实际场景

32、或者模拟场景,强化实战技能,辅以实际企业测试项目,使用角色模拟的方式,通过逐步深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在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业生物技术等专业课程教学时,将教室与实训室融为一体,一体化配置,充分利用实物、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师“教”、“导”与学生“学”、“训”融为一体。在实施农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课程的教学时,将课堂设置在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种子检验实训、发芽试验、种子处理、土壤化验与分析、土壤处理、肥料选配、播种(施肥)质量检测、病虫害防治、测产、收获适宜期确定、收获质量检验等实训,使学生所学与生产所用实现“零对接”。具体实施步骤:(1)2013年5月:制定理论与实践

33、一体化“情景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2)2013年6月:印发有关学习材料,组织教师集体学习。(3)2013年9月: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情景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五)教师队伍建设1.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建立师资管理机制在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与考核中,引入一些企业人才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在考查学识、技能的同时考查人的全面素质选拔最适合教育岗位的人才,在考核与收入分配机制方面业绩与收入晋升挂钩、按照业绩定岗,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具体实施步骤:(1)2013年4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2)2013年5月:制定专业

34、部教学人员工作过程管理规定、关于过程管理奖的有关规定、职称评审量化标准、教科研奖励方案、关于专业实训课教师培养提高的规定。(3)2013年6月:印发学习资料,组织教师学习并逐步实施。2.加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加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每个老师要通过Windows xp操作系统、PowerPoint2003中文演示文稿、Word2003中文字处理、Excel2003中文电子表格、Internet应用5门计算机课程的全国等级考试,提高老师挖掘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实现老师教育教学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具体实施步骤:(1)2013年4月:组织全体

35、教师进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2)2013年5月:部分教师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3)2013年7月:组织计算机远程网上培训。(4)2013年10月:组织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5)2014年2月:利用学校网站,把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优秀论文、学生的优秀电子作品等及时上传更新,全体教师可随时调用,实现资源共享。3.专业带头人的培养第一,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专业带头人评选办法,选出专业带头人。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专业带头人带动计划,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育教学、师德等方面明确自己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及相应措施,强化示范引领作用。第二,专业带头人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

36、专业带头人个人发展规划书,主要内容包括提高个人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社会影响等方面内容的目标、措施和实施步骤。专业带头人承担把握教学改革方向、组织教学、完成实训基地建设的任务。项目组对专业带头人定期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第三,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项目组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积极支持他们参加校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到农村进行实践活动,提高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提高为“三农”发展服务的能力。第四,具体实施步骤。(1)2013年7月: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专业带头人评选办法、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专业带头人管理及考核办法、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专业带头人个人成长规划书、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专业带头人

37、带动计划书。(2)2013年9月-10月:专业带头人到企业(合作社)实践并形成实践总结。(3)2013年12月:建设专业带头人参加教科研、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记录,承担课题研究的总结、论文。(4)2014年6月-7月:专业带头人到企业(合作社)实践并形成实践总结。(5)2014年7月:建立专业带头人考核记录。(6)2014年10月:建设专业带头人参加教科研、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记录,承担课题研究的总结、论文等。4.骨干教师的培养第一,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骨干教师评选方案评选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第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项目组会同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骨

38、干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书,详细提出个人发展目标、措施、步骤。骨干教师承担优质核心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发的重要任务。第三,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现代农艺技术项目组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积极提供外出参加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每学年至少有1个月到农村参与实践活动,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促使教学紧密联系农村实际。项目组对专业带头人定期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第四,具体实施步骤。(1)2013年7月: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骨干教师评选方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骨干教师管理及考核办法、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骨干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书。(2) 2013年9月-10月

39、:骨干教师到企业(合作社)实践,实践完成后形成实践总结。(3)2013年11月:建设骨干教师参加教科研、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记录、承担课题研究的总结、论文。(4)2014年6月-7月:骨干教师到企业(合作社)实践,实践完成后形成实践总结。(5)2014年7月:建立骨干教师考核记录。(6)2014年10月:建设骨干教师参加教科研、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记录,承担课题研究的总结、论文等。5.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一,通过座谈讨论、演讲、企业参观学习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认识,形成争做“双师型”教师的氛围。第二,构建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管理体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的动态

40、变化,确定“双师型”教师的条件和标准,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确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项目组会同“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个人成长计划,强化“双师型”教师个人成长措施。第三,实施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专业教师到农村或企业实践制度,通过挂职、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农村生产一线,密切接触农村生产一线的设备、新技术及文化,及时了解生产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实践经验,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回到教学中及时反馈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四,鼓励并要求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相关执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考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在现代

41、农艺技术专业任教的专业教师要具备农艺工二级(技师)1人,农艺工三级(高级工)4人,农艺工四级(中级工)6人。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管理及考核办法,定期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进行考核,施行动态管理。第五,具体实施步骤。(1)2013年7月: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个人成长计划、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及考核办法、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师到农村或企业实践制度。(2)2013年9月-10月:安排“双师型”教师到合作企业(合作社)实习,实习完成后形成实践报告。(3)2014年6月-7月:安排“双师型”教师到合作企业(合作

42、社)实习,实习完成后形成实践报告。(4)2014年7月:安排“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在职培训。6.聘请兼职教师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高唐县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中共十八大代表杜立芝为代表的具有丰富的农业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6人,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其他生产性实训,强化实践教学,解决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具体实施步骤:(1)2013年5月: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2)2013年7月:与三名兼职教师签订聘用协议。(3)2013年9月:兼职教师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学校实训基地实习学生的管理

43、工作。(4)2014年7月:与新增三名兼职教师签订聘用协议。(5)2014年9月:兼职教师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学校实训基地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促进专业建设学校为企业(合作社)进行员工培训,提供技术服务,企业(合作社)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师队伍培养。学校与农业企业(合作社)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合作。在2年内与和兴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兴农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绿色佳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彩虹良种种植专业合作社、高唐县艳丽苗木专业合作社5家企业(合作社)签定校企长期合作协议,形成校企合作长效

44、机制,使行业、企业(合作社)能够长期稳定地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校企共同制定并完善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职责。共同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等专业调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制定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校企合作开展学生实习管理、毕业生就业指导、企业员工培训、教师下企业进修等诸多活动,共同建设专业实训基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突出专业特色,拓展就业渠道。通过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专业师资库,提高学校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实施步骤:(1)20

45、13年4月: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方案。(2)2013年5月:制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职责。(3)2013年8月:与高唐县和兴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校企合作协议。(4)2013年9月-10月: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合作社)实习,实习完成后形成实践报告。(5)2013年11月:与高唐县彩虹蔬菜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高唐县兴农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6)2013年12月:建立2013年合作企业(合作社)就业学生名单。(7)2014年3月 :与高唐县绿色佳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高唐县紫霞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山东高鑫种业有限公司、高唐县菇

46、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高唐县艳丽苗木专业合作社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8)2014年6月-7月: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合作社)实习,实习完成后形成企业实践报告。(9)2014年12月:建立2014年合作企业(合作社)就业学生名单。2.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立新型评价体系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完善工学结合机制,构建“三段递进式”、“田间课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合作社)加强合作,共同制订和完善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企业(合作社)顶岗实习规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带队教师职责、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安全责任规定等工学结合相关制度,强化学生顶岗实习各个环节的管理,为工学结合工作的有

47、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学校积极推行与工学结合相配套的改革。配套改革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改革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建立企业(合作社)参与的学生评价体系,增强工学结合的目的性,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最终目标。第一,改革评价模式。由企业(合作社)参与制定考核标准,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2门课程实行校企(合作社)共同命题考核。第二,实践能力考核。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双证率”。期末在土壤化验与分析、种子质量检验等专业技能考核时,企业(合作社)参与命题和考核标准制定,注重考查综合能力,以考促教,以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