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Z∕T 0375-2021 岩溶碳循环调查与碳汇效应评价指南[地质矿产].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0460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Z∕T 0375-2021 岩溶碳循环调查与碳汇效应评价指南[地质矿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DZ∕T 0375-2021 岩溶碳循环调查与碳汇效应评价指南[地质矿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DZ∕T 0375-2021 岩溶碳循环调查与碳汇效应评价指南[地质矿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DZ∕T 0375-2021 岩溶碳循环调查与碳汇效应评价指南[地质矿产].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DZ∕T 0375-2021 岩溶碳循环调查与碳汇效应评价指南[地质矿产].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07.060CCS A 4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3752021岩溶碳循环调查与碳汇效应评价指南Guidance for karst carbon cycle survey and carbon sink evaluation2021-08-19 发布2021-1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DZ/T 03752021目 次前言.ID引言.V1 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 总贝(j.24.1 目的任务.24.2 基本要求.24.3 技术方法.24.4 工作流程.35调查内容.35.1碳酸盐岩风化溶解消耗大气或土壤中CO2发生条件调查

2、.35.2岩溶碳循环过程调查.46野外调查与监测.46.1 资料收集.46.2 岩石地球化学调查.46.3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46.4 碳酸盐岩溶蚀速率调查.56.5 大气或土壤中CO2浓度调查.56.6 植被生物量调查.66.7 岩溶洞穴动态监测.66.8 水文地球化学调查.76.9 水一气界面CO?交换通量调查.76.10 水生植物固碳效率调查.86.11 沉积物碳含量储量调查.86.12 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监测.87流域岩溶碳汇通量评价.97.1 评价内容.97.2 评价方法.98图件编制.108.1 一般要求.108.2 基础图件.108.3 成果图件.108.4 岩溶碳循环调查实际材

3、料图.108.5,岩溶流域碳汇强度分布图.109成果报告编写、评审与提交.119.1成果报告编写.11DZ/T 037520219.2成果评审与提交.11附录A(规范性)岩溶碳循环调查表格式.12附录B(资料性)溶蚀试验方法与计算.30附录C(资料性)饱和指数(SD和CO2分压(pc o?)计算公式.31附录D(资料性)水生植物岩溶碳汇通量计算.32附录E(资料性)碳酸溶蚀碳酸盐岩产生的溶解无机碳.35附录F(资料性)水一气界面C02交换通量估算方法.36附录G(资料性)流域内源有机碳.38附录H(资料性)沉积物碳沉积速率及来源计算.39附录I(资料性)流域无机碳输出量.42附录J(资料性)流

4、域岩溶碳汇强度及通量.43附录K(资料性)成果报告编写提纲.44参考文献.45nDZ/T 03752021-XX.1刖 H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空间规划技术委员会(SAC/TC 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曹建华、覃小群、张连凯、黄奇波、黄芬、张春来、刘朋雨、于熊、吴夏、孙平安、何师 意、张强、章程、黄思宇、王培、杨慧、蒲俊兵、李强、梁月明、黄妮。IDDZ/T 03752021引 言碳酸盐岩风化溶解消耗大气或

5、土壤中CO2,并随水流经过迁移、转化等一系列动态过程,积极参与全 球碳循环,产生短时间尺度碳汇效应。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约344.6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三 分之一,其中岩溶碳汇量与森林碳汇量处于相同数量级c开展岩溶流域碳循环调查,查明岩溶碳循环形 成条件、影响因素、迁移转化、源汇计算,评价岩溶碳汇通量,为固碳增汇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决策提供 参考依据。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岩溶流域碳循环调查及碳汇效应评价工作,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基础 上,制定本文件。VDZ/T 03752021岩溶碳循环调查与碳汇效应评价指南1范围本文件提供了岩溶碳循环调查和碳汇效应评价的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野外调查与监测、

6、流域岩溶碳 汇通量评价、图件编制、成果报告编写与提交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建议。本文件适用于1:50 000重点调查区和1:250 000 一般调查区岩溶碳循环调查和碳汇效应评价。1:500 000和1:1 000 000岩溶碳循环调查及碳汇效应评价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Z/T 02822015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DZ/T 02882015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

7、适用于本文件。3.1岩溶流域 karst c atc hment碳酸盐岩面积不小于10%、重碳酸根浓度不小于1 mmol/L、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根型的地表或地 下水系的流域范围。3.2岩溶碳循环 karst c arbon c yc le在岩溶流域中,碳酸盐岩风化溶解消耗大气或土壤中CO2形成水中无机碳,并在物理、化学和生物 作用下碳形态相互转化和迁移的过程。3.3岩溶碳汇效应 karst c arbon sink在岩溶流域中,通过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将消耗的大气或土壤中C()2以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 机碳(DOC)和惰性有机碳(RDOC)的形式保留或固定在水圈、生物圈中的过程和通量。

8、3.4岩溶碳汇通量 karst c arbon sink flux 单位时间内岩溶碳循环产生的碳汇量。注:岩溶碳汇通量的单位为吨每年(t/a)。1DZ/T 037520213.5岩溶碳汇强度 karst c arbon sink intensity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岩溶碳循环产生的碳汇量。注:岩溶碳汇强度的单位为吨每平方千米年t/(km?a)03.6内源有机碳 autoc hthonous organic c arbon在地表水体中,由水生生物光合作用固定溶解无机碳产生的有机碳。3.7外源有机碳 alloc hthonous organic c arbon在地表水体中,因土壤侵蚀、流域冲刷而

9、输入的有机碳。4总则4.1目的任务查明岩溶流域范围内碳酸盐岩风化溶解产生的无机碳.经过转移、转化、沉积的一系列动态过程,分 析碳源汇关系,评价流域尺度的碳汇通量和碳汇效应,为区域碳循环研究、政府决策、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依据。4.2 基本要求4.2.1宜考虑在已开展相同比例尺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或环境地质调查的区域开展工作:4.2.2调查可分为1:50 000重点调查区和1:250 000 一般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主要部署于具有区域 代表性的岩溶流域。调查主要技术定额参考DZ/T 0282 2015,具体见表1。表1岩溶碳汇过程调查每百平方千米工作量调查区类别观测点 个水点 个地质点 个土壤点 个植

10、被样方 个水生生 物样方 个溶蚀 试片点 个大气或土壤中 co2测量点 个重点调查区(1:50 000)裸露区80 12020 2510 15i51051015 2015-25覆盖区40 6010 125105102424810810一般调查区(1:250 000)裸露区25120.50.60.40.80.4-0.80.5-30.40.8覆盖区1-20.510.20.30.20.40.20.40.2-1.50.2-0.40.20.44.2.3工作量定额宜包括收集的资料中经核实对本调查有效的工作量.4.2.4调查区内有高山峡谷、高原多年冻土、军事管制区等特殊地区的技术定额,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4

11、.3技术方法4.3.1碳酸盐岩风化溶解消耗大气或土壤中CC)2的发生条件可采用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岩石地球化学 2DZ/T 03752021e)水文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结构,水动力条件和水化学特征,确定岩溶地下水系统的结构与边界,分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空间展布。5.2岩溶碳循环过程调查岩溶碳循环过程调查内容包括:a)碳酸盐岩溶解生成水体中的无机碳:在表层岩溶带中大气或土壤中CO2生成水体中的溶解无 机碳的过程中,调查大气或土壤中CO2、土壤类型、岩石成分等影响因子对不同碳酸盐岩的溶蚀 速率及其时空变化的影响;b)无机碳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变化:调查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导致的溶解无机碳在地下岩

12、溶含水介 质中的迁移及在洞穴、岩溶泉或地下河中的形态变化及通量;c)碳在地表水中的迁移与变化:调查地表水体(河流、湖泊、水库)中碳的形态及动态特征、水生生 物将水体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的效率、碳沉积通量及沉积速率、水一气界面CO2交换通量、无 机碳和有机碳的来源。6野外调查与监测6.1资料收集建议收集自然地理、气象水文、区域地质、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资料。可收集社会经济概 况,水、土、岩、矿资源利用现状、发展规划及其他与碳循环相关的各种资料。在降水量、流量数据不足时,建议建立观测站收集;在岩溶地下河管道介质、地下河分水岭地带等重 要或未查明地段,建议采用物探、钻探、示踪等方法,确定地下

13、水系统的结构与边界。综合分析收集的资料,认真总结影响岩溶流域碳循环的地球化学、地质学、生态环境学等各种因素,明确碳循环调查重点问题。6.2岩石地球化学调查6.2.1采样点选择宜考虑以四级或五级岩溶流域为单元,选择1条2条典型地层剖面,以同比例尺地质图图面反映 的最小岩石地层单位为基本单元采集岩样。在采集岩样的同时,填写地质点野外调查记录卡片(见附录 A中表A.1)。6.2.2采样频度和时间建议采样频度为1次/流域,在平水期进行。6.2.3测试指标宜测定岩石的有效孔隙度、重力给水度、渗透系数(或渗透率)等参数,宜测试化学成分指标为K?。、Na2O、Ca()、MgO、Ti()2、Fe2(D3、与。

14、2、S、酸不溶量、无机碳同位素。可在实验室进行相对溶解度实验。6.3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6.3.1采样点选择区域调查宜选择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土壤采样点宜考虑与岩样采 样点、地下水采样点相配合。4DZ/T 03752021重点调查区宜考虑有岩溶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区及不同的岩溶地貌部位的采样点。在进行土样采集过程中,建议观察并记录采样点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农药化肥使用 情况及采样点周围的环境,剖面厚度、分层及其质地、颜色、土层厚度等物理特征,按试坑(长1.2 m,宽 0.8 m,深1.2 m)剖面采样,土层较薄时,剖面挖至母质层。采样建议分两种情

15、况:一种按土壤发生层进 行采样,用于分析土壤化学元素含量;另一种以土壤深度为依据,每10 c m采集一个土样,用于分析土壤 有机碳和无机碳及其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填写土壤点野外调查记录卡片(见附录A中表A.2)。6.3.2采样频度和时间建议采样频度为1次/年,在平水期进行:6.3.3测试指标现场宜测定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实验室宜测定无机碳、营养元素(丁收丁、丁1、速效氮、有效 磷、速效钾)、土壤总有机碳、溶解有机碳、有机碳同位素、盐基离子、锈态氮、硝态氮、其他土壤化学成分(建议为 Si()2、A12C)3、Fe2O3、CaO、MgO、K2O、Na2O、MnO、P2O5、烧失量)、土壤 pH、

16、土壤物理性质(土 壤容重、粒度、机械组成)等。6.4 碳酸盐岩溶蚀速率调查6.4.1溶蚀试片埋放点的选择建议选择在不同地层岩性及地貌部位,如山顶、山腰、洼地、堀口等,并考虑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不同 土地利用方式,埋放点宜考虑与岩样、土样、水样采样点配套。布点位置建议控制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 流4F泄区。6.4.2 采样频度和时间考虑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水文和土壤中C(方动态特征,建议在每年的1月、4月、7月和11月进 行采样,采样频度为4次/年。6.4.3 埋放方法和埋放时间参见附录B中B.3,填写溶蚀试验野外记录卡片(见附录A中表A.3)06.5 大气或土壤中Cd浓度调查6.5.1测试点选择

17、建议选择在不同地层岩性及地貌部位,如山顶、山腰、洼地、城口等,并考虑不同的植被类型覆盖、不 同土地利用方式。宜考虑岩溶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区及不同岩溶地貌部位的测试点。非岩溶 区宜选择对应的2个以上测试点进行对比。在工矿大气污染区或石漠化区,宣布设测试点。6.5.2采样频度和时间考虑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水文特征,变化较小区域,建议在每年的1月、7月进行采样,采样频度 为2次/年;变化较大区域,建议在每年的1月、4月、7月和11月进行采样.采样频度为4次/年。6.5.3测定方法6.5.3.1 土壤中CO2:一般调查区,用直径为10 mm15 mm的钢钎打孔至相应土层位置,首先宜考虑 5

18、DZ/T 03752021用COz测试泵和测试管检测,每10 c m测定一次土壤中CO2浓度,土深超过1 m时,测量至1 m;重点调 查区从表层到基岩挖试坑,按每10 c m埋CO2收集和测试装置,回填原位土壤15 d后,定时用CO2测试 泵和测试管检测不同层位C02浓度,了解土壤中CO2动态。填写CO2测试野外记录卡片(见附录A中 表 A.4)。6.5.3.2 土一气界面CO?逸出通量:宜采用容器收集一气相色谱法测定。6.5.3.3大气中CO?:从0 m4.5 m,按每0.5 m间隔测定。填写CC%测定野外记录卡片(见附录A 中表A.4)。6.6植被生物量调查6.6.1遥感反演植被生物量草地

19、和农作物生物量遥感反演可采用经验统计方法,可用的植被指数有正交差值植被指数(NDVD、增强型植被指数(EVD、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等。在生物量较低的草地或农田宜使用NDVI;在生 物量不高且土壤裸露较多时宜使用SAVI;在植被生物量较高时宜使用EVIO森林地上生物量的遥感反演宜采用融合机载激光雷达(LiDAR)和光学遥感数据统计方法。具体实 现方法可包括:a)通过野外实验获取LiDAR数据及森林地上生物量观测数据;b)利用LiDAR提取的森林结构形态参数(如点云高度/密度),构建这些参数与地面实测的森林地 上生物量之间的统计关系;c)构建LiDAR提取的森林结构参数与对应光学影像特征参

20、数(如影像纹理、植被指数)之间的统 计关系,以大尺度覆盖的光学影像为桥梁,获取区域尺度的森林地上生物量。6.6.2地面植被样方调查验证a)农作物和草地生物量宜通过破坏性的收获法获取,在一个大的区域(如30 mX30 m)内可布设5 个1 mXl m的样方(4个位于角点,一个位于对角线的交叉点上),利用收获法得到每个样方的 生物量,取5个样方生物量的平均值作为真值验证遥感数据反演的对应像元的生物量。b)森林地上生物量可采用每木检尺的方法获取,在一片长势相对均一的森林区域,选择一块标准 样地(其大小可以与遥感影像像元的空间分辨率相对应),测量该样地内每棵树的胸径和树高。利用前人已经建立的不同树种胸

21、径或树高与森林地上生物量之间的统计关系,计算得到样地生 物量作为遥感影像单个像元所对应的真实森林地上生物量。c)填写植物群落野外调查记录卡片(见附录A中表A.5)、乔木层野外样方调查记录卡片(见附录 A中表A.6)、灌木层野外样方调查记录卡片(见附录A中表A.7)和草本层野外样方调查记录 卡片(见附录A中表A.8)。6.7岩溶洞穴动态监测6.7.1监测网布置基本要求岩溶洞穴监测点宜选择包气带洞穴和有地下河发育的洞穴,包气带洞穴宜选择顶板薄、地表植被覆 盖好的洞穴。6.7.2监测内容和监测频率6.7.2.1现场测试:洞穴内外部气温、湿度、CO2含量,滴水滴速、滴量、水温、电导率、pH、CC)2含

22、量、6DZ/T 037520216.9.2采样频度和时间考虑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水文特征,变化较小区域,建议在每年的1月、7月进行采样,采样频度 为2次/年。在变化较大区域,建议每年的1月、4月、7月和11月进行采样,采样频度为4次/年。6.9.3测定指标和方法现场宜测定采样点的流量、水温、电导率、pH、Ca含量、HCO;含量、水面上方风速、水面CO2浓 度。室内宜测定水中的 Ca?+、Mg2+、K-、Na+、。一、SOf、NO J、HCO;、CO?、S/+、SiO?、悬浮固体、DOC、POC含量及DOC和POC的碳同位素。6.10水生植物固碳效率调查6.10.1测试点选择地表河流宜选择上、

23、中、下游控制断面;湖泊宜选择进水区、湖心区、出水区;水库宜选择库首、库中、库尾。6.10.2采样频度和时间采样频度建议2次/年,分别在1月、7月进行。6.10.3测定指标和方法宜在典型河流设置水生植物采集样方,定性描述水生植物类型、名称、数量,计算水生生物生物量。采样测试水生植物的TOC/TN值和,七值。填写水生植物野外调查记录卡片(见附录A中表A.13)o 水生植物岩溶碳汇通量计算参见附录D。6.11沉积物碳含量储量调查6.11.1测试点选择地表河流宜选择上、中、下游控制断面;湖泊宜选择进水区、湖心区、出水区;水库宜选择库首、库中、库尾。6.11.2采样频度和时间采样频度建议1次/流域,在平

24、水期进行。6.11.3测定指标和方法宜取样测定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TNc pb和137Cs。可用同位素计算地表水 体(河流、湖泊、水库)沉积物中碳沉积通量和沉积速率,以及沉积物中内源有机碳的比例。6.12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监测6.12.1地下水岩溶碳汇过程动态监测6.12.1.1监测网布置基本要求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布置宜考虑控制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建议按不同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 8DZ/T 03752021补给、径流、排泄区,外源水的汇流区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地带(矿区、居民地),不同含水层(组),不同土地 利用方式等设置监测点,形成监测网络。6.12.1.2监测内容和监测

25、频率重点流域建议安装自动化在线多参数水化学监测仪,实现在线监测水的温度、pH、电导率、流量(水 位)、溶解氧、降雨量等指标。根据水文情况设置记录频次,建议枯水期2 h 1次,平水期1 h 1次,丰水期 0.5 h 1次,洪水事件15 min 1次。仪器供电充足的情况下可设置为每15 min记录1组数据。人工监测:建议1次/月,在雨季加密到每10 d一次,同时采样。暴雨监测:建议从降雨前2 h开始采样直到整场降雨结束后2 h(或洪峰过后)。每15 min记录1组 数据(仪器自动记录);每1 h或2 h记录1次,同时采样(人工记录)。现场监测指标宜包括水温、pH、HCOr含量、电导率、溶解氧、流量

26、(水位)、气温、降雨量等;采样监测指标宜包括碳同位素、碳形态及碳 含量(POC、DOC)等。6.12.2地表水岩溶碳汇过程动态监测6.12.2.1监测网布置基本要求地表水监测点宜与水文观测站,或与具有水质在线监测功能的站点相配套,布置在河流人口、出口、汇流交叉处,水库、湖泊的入口、中部和出口段。6.12.2.2监测内容和监测频率主要河流、湖泊、水库建议安装自动化在线多参数水化学监测仪,可实现在线监测水温、pH、电导率、流量(水位)、溶解氧、气温、降雨量等指标。监测间隔建议设置为每15 min记录1组数据。建议远程数 据实时传输。没有实时传输条件时,可利用自动记录数据存储器,设置好记录时间间隔,

27、保障1月2月 的监测数据的储存,通过电缆用笔记本现场下载数据。洪水监测:建议从洪峰来临前2 h开始采样直到洪峰结束后2 h。每15 min记录1组数据(仪器自动 记录);每1 h或2 h记录1次,同时采样(人工记录)。现场监测指标宜包括水温、pH、HC();含量、电导 率、流量(水位)、降雨量、溶解氧等;采样监测指标宜包括碳同位素、碳含量(POC、DOC)等。7流域岩溶碳汇通量评价7.1评价内容7.1.1碳酸盐岩溶解速率:不同影响因素下碳酸盐岩的溶解速率及分区。7.1.2源汇分析:流域内碳源和碳汇的来源、比例及通量。7.1.3碳汇效应:流域内子单元碳汇强度和总通量。7.2评价方法7.2.1碳酸

28、盐岩溶解速率可采用溶蚀试验,参见附录Bo7.2.2源汇分析宜包括无机碳中碳酸溶蚀碳酸盐岩比例,参见附录E;水一气界面CO?交换通量,参见 附录F;流域内源有机碳,参见附录G;沉积物碳沉积速率及来源,参见附录H;流域无机碳输出量,参见 附录I。9DZ/T 037520217.2.3碳汇效应:宜利用GIS以地层岩性为主要依据,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气象、植被、土 壤等环境条件,划分子单元,进行碳汇强度计算。根据整个流域源汇分析结果,计算流域碳汇通量。计算 方法参见附录J。8图件编制8.1 一般要求8.1.1岩溶碳循环调查图件可由基础图件和成果图件组成。8.1.2基础图件和成果图件比例尺建议

29、为1:50 000,选编成果图件依据实用性选定比例尺,也可作为 必编成果图件的镶图。8.1.3所有图件均宜数字化,地理底图宜采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1:50 000地理底图空间数据库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一克吕格地图投影。8.2基础图件8.2.1基础图件可包括地形图、地质图、水文地质图、遥感影像图、地貌图、土地利用分区图、土壤类型 图、植被类型图、岩石类型图、岩溶碳循环调查实际材料图。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或分解。8.2.2除岩石类型分布图、岩溶碳循环调查实际材料图外,基础图件宜引用现有图件,根据任务需要进 行适当修编。8.3成果图件8.3.1建议岩溶流域碳汇强度分布图为必编成果图件。8.

30、3.2选编图件,建议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选择,如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分区图、土壤中C(%浓度分布 图、植被生物量分布图等。8.4 岩溶碳循环调查实际材料图8.4.1岩溶碳循环调查实际材料图是反映区域岩溶碳汇调查的工作程度、基本状况的基础性图件。8.4.2岩溶碳循环调查实际材料图基本内容如下。a)第一层次:地理背景。由地形类、水系类、境界类、交通类、居民地等图层构成。b)第二层次:调查工作程度分区。c)第三层次:调查工作。表示完成的实际工作量。由地面调查线路、调查点、剖面线、采样点、实验 测试、监测工程等图层组成。8.5 岩溶流域碳汇强度分布图8.5.1碳汇强度分布图是反映岩溶流域碳循环的性质(源、汇

31、)和强度的成果图件。8.5.2碳汇强度分布图基本内容如下。a)第一层次:主要表示与岩溶碳循环相关的地理、气象因子,由地形类、水系类及降雨量、气温等值 线等图层构成。b)第二层次:主要表示与岩溶碳循环相关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如岩性分布、岩溶发育程度、水化 学特征及地下水径流模数等内容。c)第三层次:岩溶流域碳汇强度分区。10DZ/T 037520219成果报告编写、评审与提交9.1成果报告编写 9.1.1成果报告宜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全面反映调查和测试所取得的成果。9.1.2报告宜做到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附件齐全。9.1.3成果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录K。9.2成果评审

32、与提交 92.1报告评审依据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审查意见书、野外验收意见书及有关标准和要求进行。9.2.2报告评审后应根据评审意见认真修改,最终报告报送审批单位审查认定。11DZ/T 03752021附录A(规范性)岩溶碳循环调查表格式表A.1至表A.13给出了岩溶碳循环调查中所需要的表格。表A.1地质点野外调查记录卡片统一编号野外编号 室内编号 类型位置省 市(县)乡(镇)村(自然村)方位 m图 幅名称经纬度E:N:编号坐标X:Y:Z:比例尺地层代号地层产状地层、岩性地质点(主要包括地层界线点和岩石取样点):地层(可通过查地质底图获得):岩溶区岩性(白色/灰白色/灰色/深灰色、中厚层/薄

33、层、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泥灰岩):非岩溶区岩性(砂岩/花岗岩/变质岩):地质构造节理(数量、节理面的走向)、断层(断层性质、走向、倾向及断层角砾岩)、褶皱(向斜、背斜):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峰丛洼地/峰林平原岩溶峡谷/岩溶槽谷/坡立谷/断陷盆地/溶丘洼地(洼地规模、峡谷深 度和走向等):土壤颜色、质地(砂土/粉砂土/壤土黏土)、结构(片状/棱柱状/柱状/角块状/半角块状/粒状植被(类型、优势种、覆盖率):岩溶现象个体岩溶形态(溶洞、石林、石柱、溶沟、溶槽、深溶痕、漏斗、落水洞、表层岩溶泉及地表钙华/蚀余红 土/石灰土等):12DZ/T 03752021表A.1地质点野外调查记录卡

34、片(续)调查记录:平面示意图剖面示意图备注互查:审核:日期:年 月日13DZ/T 03752021表A.2 土壤点野外调查记录卡片统一编号野外编号类型位置省 市(县)乡(镇)村(自然村)方位 m图幅名称经纬度E:N:编号坐标X:Y:Z:比例尺天气时间土层厚度土壤样 品数量分析 类别地形坡位坡向坡度地层代号土壤中测试记录深度 cm水分%温度 电导率/iS/cmpH颜色土样 编号102030405060708090100土壤容重测量记录深度环刀编号环刀质量 g环刀+湿土质量 g环刀+干土质量 g测定 指标常规化学成分 口 TN TP TK 口无机碳 口有机碳 口力$87Sr/86Sr n14C n

35、(J44Ca 力 C 其他剖面 描述成因类型(石灰土、地带性土壤)、质地(砂土/粉砂土/壤土/黏土),土壤分层、植被根系、石块体积 比例:14DZ/T 03752021表A.2 土壤点野外调查记录卡片(续)调查记录:互查:审核:日期:年 月日土地 利用 方式及覆被条件耕地(水田、旱地)/林地(有林地、疏林地、灌丛、草地)/园地/未利用地,主要植被类型、覆盖率等:剖面示意图平面示意图备 注照片集名称:照片编号:15DZ/T 03752021表A.3溶蚀试验野外记录卡片审核:统一编号野外编号土地利用类型位置省 市(县)乡(镇)村(自然村)方位 m图幅名称经纬度E:N:编号坐标X:Y:Z:比例尺天气

36、地形地貌部位坡向/坡度地层代号 及岩性溶蚀试片埋放记录位置cm试片重复1试片重复2试片重复3编号质It mg小巾TVg编号质!;mg币J TVg编号质Mg重量W g地上150地表地下20地下50地下70地下100土地利用 方式及 覆被条件耕地(水田、旱地)/林地(有林地、疏林地、灌丛、草地)/园地/未利用地,主要植被类型、覆盖率等;注意埋 放前后的编号:备注试片1、2、3的标识(若为当地试片,写明与之对应的标准试片野外编号、试坑位置等):照片编号及相应的土壤调查卡片编号:互查:调查记录:调查日期:年 月 日 回收日期:年 月日16DZ/T 03752021表A.4 CO2测试野外记录卡片调查记

37、录:互查:审核:统一编号野外编号测量仪器位置省 市(县)乡(镇)村(自然村)方位 m图幅名称经纬度1:N:编号坐标X:y:Z:比例尺天气大气压地形地貌部位坡向/坡度地层代号 及岩性土壤中co2测试记录大气中co,测试记录深度 cmw(CO2)%温度 离地高度cmPc%106温度 10400203503030040250502006015070100805090地表100土地利用 方式及 覆被条件耕地(水田、旱地)/林地(有林地、疏林地、灌丛、草地)/园地/未利用地,主要植被类型、覆盖率等:相应的 土壤点 调查记录 卡片编号备注相片集名称:照片编号:日期:年 月日17DZ/T 03752021表

38、A.5植物群落野外调查记录卡片统一编号野外编号 室内编号群落名称位置省 市(县)乡(镇)村(自然村)方位 m图 幅名称经纬度E:N:编号坐标x:y:z:比例尺坡向坡度样地面积总盖度群落高主要层 优势种群落外 貌特点小地形及样 地周围环境分层及 各层特点层高度层盖度层高度层盖度层高度层盖度层高度层盖度层高度层盖度突出的生 态现象地被物情况此群落还 分布于何处人为影响 方式和程度群落动态18DZ/T 03752021表A.5植物群落野外调查记录卡片(续)调查记录:平面示意图昭 芹备注互查:审核:日期:年 月日19DZ/T 03752021表A.6乔木层野外样方调查记录卡片群落名称 样地面积 野外编

39、号 第一页层次名称 层高度 层盖度 调查时间 记录者采集号植物野外名称拉丁名胸径m高度m盖度%物候期D生活力附记表A.7灌木层野外样方调查记录卡片群落名称 样地面积 野外编号 第一页层次名称 层高度 层盖度 调查时间 记录者采集号植物野外 名称1拉丁名高度 m冠径 m基径 m丛径 m株丛数盖度%物候期生活力附记一般最高一般最大一般最大一般最大表A.8草本层野外样方调查记录卡片群落名称 样地面积 野外编号 第一页层次名称 层高度 层盖度 调查时间 记录者采集号植物野外 名称拉丁名花序高 cm叶层高 cm冠径 cm丛径 cm株丛数盖度%物候期生活力附记一般最高一般最大一般最大一般最大1)营养期(A

40、)、花蕾(B)、抽穗(C)、开花期(D)、抱子期(E)、结果(F)、落果(G)、枯黄(H)、休眠或枯死(G)。20DZ/T 03752021表A 9岩溶洞穴环境野外调查记录卡片统一编号野外编号洞穴类型洞穴 名称地理位置省 市 县 乡(镇)村(自然村)方位 m图幅名称比例尺经纬度 E:N:编号坐标X:Y:Z:地质 背景地貌背景峰丛、洼地、山腰、峰谷、堀口、孤峰、植被、土壤、覆盖层:地层岩性 与产状洞穴发育状况规模、方向与走向,控洞构造(构造、地层、裂隙等)、洞穴发育程度、开放一封闭程度、覆盖层 厚度:洞穴形 态特征廊道/洞道、裂隙、厅堂、洞穴:洞穴沉 积特征化学沉积、机械沉积、坍塌、滴水、流水、

41、地下河沉积、坍塌物:洞穴环境测试记录编号相对洞穴位置气温c湿度%大气压 hPaPco2 106备注21DZ/T 03752021表A.9岩溶洞穴环境野外调查记录卡片(续)调查记录:互查:审核:平面剖面示意图备注照片编号:日期:年 月日22DZ/T 03752021表A.11地下水野外记录卡片统一编号野外编号原编号或名称工作基础图或报告中编 号或名称位置省 市(县)乡(镇)村(自然村)方位 m图幅名称比例尺经纬度E:N:编号坐标x:y:z:天气调查点类型口地下河出口 口地下河进口 口岩溶泉 口裂隙泉 口其他水的基本 性质气温色c(Hcor)mmol/L水温嗅p(Ca2+)mg/LpH透明度mp(

42、DO)mg/L电导率ps/cm污染现象污染源测流记录矩形堰(长、宽、高):浮标法(浮标法移动距离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计时时间):流速仪测量(河流宽度、河流深度及三次测量的流速):流量测流日期测定指标全分析 口简分析 口0(尤 DDIC DPOC OPlCTN DTOC 口/S E“C DSr/Sr 川y底/Cdic 口/。D52H 相H 其他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形地貌峰丛洼地/峰林平原/岩溶峡谷/岩溶槽谷/坡立谷/断陷盆地/溶丘洼地(洼地规模、峡谷深 度和走向等)1:个体岩溶形态(石林、石柱、溶沟、溶槽、深溶痕、漏斗、落水洞、表层岩溶泉,地表钙华/蚀余红土/石灰 土等):土壤类型,颜色,

43、质地(砂土/粉砂土/壤土/黏土)1植被(类型、优势种、覆盖率):地层岩性及 地质构造地层及代号地层产状地层岩性(通过底图获得):岩溶区(白色/灰白色/灰色/深灰色、中厚层/薄层、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泥灰岩):非岩溶区(砂岩/花岗岩/变质岩等):构造部位断层(断层性质、走向、倾向、断层角砾岩)、褶皱(向斜、背斜)、节理(数量、节理面走向):24DZ/T 03752021表A.11地下水野外记录卡片(续)审核:水文地质 条件及 水生植物 发育情况地下河/泉水出露位置(山腰、山脚、河谷等),地下河出口朝向,出口形状,发育层位,展布方向;底泥情况 形成原因初步分析:水生植物种类(挺水

44、植物、沉水植物)和生长情况开采利用 现状平面示意图剖面示意图备 注照片编号:记录调查:互查:调查日期:年 月 日25DZ/T 03752021表A.12地表水野外记录卡片统一编号 野外编号河流或水库名称位置 省 市(县)乡(镇)村(自然村)方位图幅名称经纬度E:N:编号坐标X:Y:Z:比例尺天气调查点类型口河流 口水库 口湖泊 口冰川 口湿地 口其他水的基本 性质气温色c(Hcor)mmol/L水温嗅p(Ca2+)mg/LpH透明度mp(DO)mg/L电导率/iS/cm氧化还原电位mVp(叶绿素)Mg/L测定指标全分析 简分析 DDOC DDIC 匚P()C QPICTN DTOC 尸S ET

45、Sr Sr L C n52H严()OCa 尸C 匚其他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溶区峰丛洼地峰林平原岩溶峡谷,岩溶槽谷坡立谷断陷盆地溶丘洼地(洼地规模、峡谷深度 和走向等),非岩溶区(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等):地层岩性(可通过查底图获得):采样点 基本概况河水深度、水流速度、河面宽度的调查,河流(水库、湖泊等)位置(上、下游或进、出口等):采样点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如位于城区、工矿区、林地或草地等:水面是否有养殖、污染情况、沉积物等:水生植物盖度、种类(挺水植物、沉水植物):26DZ/T 03752021表A.12地表水野外记录卡片(续)河流横断面或湖泊水库垂向分层采样、测试可另画剖面图示,照

46、片编号(照片中勾画出界线视同剖面图):测流记录内容如下。矩形堰(长、宽、高):三速仪测量(河流宽度、河流深度及三次测量的流速):备 注浮标法(浮标法移动距离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计时时间):水文站数据:流量、测流方法:调查记录:互查:审核:日期:年 月日27DZ/T 03752021表A.13水生植物野外调查记录卡片统一编号野外编号名称位置省 市(县)乡(镇)村(自然村)图幅名称经纬度E:N;编号坐标x:y:z:比例尺天气调查点类型河流 口水库 湖泊 冰川 湿地 其他地形坡向O坡度0水的基 本性质气温C色c(Hcor)mmol/L水温嗅p(Ca2+)mg/LpH透明度mp(DO)mg/L电导率ptS/cm氧化还原电位mVp(叶绿素)/g/L测定指标口干质量 EJTN DTOC J813C D14C Q52H 其他采样点 基本概况备注28DZ/T 03752021表A 13岩溶碳循环-调查水生植物野外记录卡片(续)平面 剖面 示意 图植物群落生物量调查表序号部位或 水深m样本 面积 cm2底质 类型“盖度%层高cm名称物候期湿质量g样品编号1砾石(a)、砂(b)、淤泥(c)。调查记录:互查:审核:调查日期:年 月日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矿业工程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