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于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本科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038676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于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于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于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于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于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校代号 10532 学 号 分 类 号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于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On the Enlightenment of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Theory to contemporary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By B.E.(Hunan University)2009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Educationin Higher pedagogy

2、 in the Graduate SchoolofHunan UniversitySupervisorProfessor June, 2009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与版权使用授权书湖 南 大 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3、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R。(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I硕士学位论文摘 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其文化思想意识密不可分。他信奉儒学,拥护中国文明,既认为西洋文明摧毁了中国的进步,又认为复兴中国需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加上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萧条,乡村破坏严重,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社会崩溃文化失调种种因素,再加

4、上他对中国文化自身的剖析,形成其乡村建设理论。其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内容包括:一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二是以学校组织社会,调和东西文化;三是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结合。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实践主要对乡农学校的宗旨、组织结构、功能及教学内容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相应的实践成果:一是以学校组织社会,改良了乡村社会;二是以理性改善生活,促进了生产发展;三是以多样性乡村教育形式,提升了村民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借鉴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一是整合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资源,以学校组织社会,建构乡村学习型组织;二是依靠乡村知识力量(教师),唤醒农民主

5、体意识;三是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神为根本,提升乡风文明;四是以现代科学理性精神为动力,促进生产发展。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新农村建设AbstractThe form of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thought is related with its culture. Liang believed in Confucianism and supported for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so that he thought Western civilization destructed Chinas progress a

6、nd china also need Western democracy and science if we want to rejuvenate China. At that time, Chinas rural areas coupled with economic recession, destruction of villages, and the separation of ethics-based professional, social and cultural imbalance. In the collapse of these factors, Liang Shuming

7、formed a theory-building in his village coupled with his ow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thought is precious and spiritual wealth.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ideas include: Firstly, creating a new culture in order to revive the old rural areas; Secondly, using

8、 school community in order to reconcile the East and West; thirdly, eh combin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thought had the practice of the main purpose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unction and teaching of the rural school and obtained the correspondi

9、ng results: At first, using school organized society improve the rural society; secondly improving the living with rational,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on; thirdl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villager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diversity of rural education. In such new historical con

10、ditions,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thought still has important inspiration significance to the contemporary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Firstly, integrating effective resources of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with using school organized society to construct a rural learning organization; Secondly, re

11、lying on the strength of the rural knowledge ( teachers) to awaken awareness of the main sense of farmers; The third is to use the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and morality as the foundation to enhance rural civilization; the fourth is promoting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power

12、of spirit of modern science and rationality.Key words: Liang Shuming; rural education thought;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目 录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与版权使用授权书I摘 要IIAbstractIII第1章 绪论61.1 研究背景与意义61.1.1梁漱溟农村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61.1.2新农村建设呼唤农村教育思想变革71.1.3梁漱溟教育思想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81.2 文献综述101.2.1关于梁漱溟农村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101.2.2关于梁漱溟农村教育思想的具体内

13、容研究111.2.3关于梁漱溟农村教育思想的实践方法研究121.2.4关于梁漱溟农村教育思想的实践成效研究14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61.3.1 研究的目标161.3.2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16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171.3.4 研究的方法17第2章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82.1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82.1.1经济萧条,乡村破败182.1.2伦理本位,职业分立192.1.3社会崩溃,文化失调192.1.4乡村教育运动202.2梁漱溟乡村教育建设思想产生的个人心理因素212.2.1作为儒家学者和哲学家的梁漱溟212.2.2对中国社会具有独特认识212.2

14、.3对西方文化具有独特理解22第3章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243.1 从目的上,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243.2 从理论上,以学校组织社会,调和东西文化253.3 从方法上,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结合27第4章 乡农学校: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实践探索304.1 乡农学校及其宗旨304.2 乡农学校的组织结构314.3 乡农学校的主要功能314.4 乡农学校的教学内容32第5章 乡村建设: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实践成效345.1以学校组织社会,改良了乡村社会345.2以理性改善生活,促进了生产发展355.3以多样性乡村教育形式,提升了村民素质36第6章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之于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意

15、义386.1 以学校组织社会,建构乡村学习型组织386.2 依靠乡村知识力量(教师),唤醒农民主体意识406.3 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神为根本,提升乡风文明436.4 以现代科学理性精神为动力,促进生产发展45结 论47参考文献49致谢52V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 绪论在论述主题之前,笔者有必要陈述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等问题。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梁漱溟农村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教育理论家、实践家、乡村运动的倡导者。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如果说这是中国的“黑暗时代”,那么,梁漱溟无疑是在黑暗的年代里探索

16、光明之路的寻路人。他怀着满腔真诚与热心,肩负拯救文化,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间的使命感,做救亡图存的努力,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力图点燃指引民族脱离苦难,生生不息的教育篝火,着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继。身体力行,希翼用教育工夫,开乡村端倪,造民族新生。他的精神,在耕耘希望的田野上留下的足迹,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部署,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行新农村教育。新农村建设并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建设,更为根本的是乡村文化建设,即提高农民精神层面的收益,提高农民的主观福利,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最有意义也是最有事情可做的领域,梁漱溟先

17、生也是主张从文化入手进行乡村建设的,他所主张的现代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的现代化,他所倡导的实际上是儒家所主张的生命理念和生活方式,是迥然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注重文化建设的新农村建设与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是想重塑另外一种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生活方式,走中国本位的乡村现代化之路。梁漱溟的一系列的乡村实践,把乡村教育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重要途径,以建设乡村文化作为重塑中华文明的必要环节,对农村建设发展历程做出了尝试和贡献。思考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梁漱溟在邹平深入乡村兴办各种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提高农业技术,实现规模化运销,增加了农民收入等

18、,深受民众的尊敬。同时各种合作社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中国合作社理论内容,而且对中国农村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梁漱溟的教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为当代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1.1.2新农村建设呼唤农村教育思想变革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趋向”。“两个趋向”提出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将“三农”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而“三农”的载体最终还是农村,因为即使通过转

19、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市化,仍会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必将长期存在,但目前农村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令人担忧的农村现状表现为:一是农村耕作方式落后,农产品产量少,质量不高。绝大多数农村在耕作方式上采用传统的方法,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存在,单位农民的耕作面积的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大量投入的积极性,因此较少采用机械化,劳动生产率也就比较低。再加上在作物品种上很少有很大的创新,而且在耕作过程中片面追求产量,大量施以农药、化肥,从而导致作物的质量下降,出口受到严重限制,市场份额减少,农民收入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固定设施投入较少,抗灾能力差,靠天收的事实长期存在。 二是农村的文

20、化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教育投资较少,教育设施落后简陋,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文盲、半文盲占农村总人口的13.5,小学文化程度占36.2,初中文化程度占40.5,每万名农民中仅有大学生0.87人。低下的文化程度使新的科学文化技术难以在农村得到大面积推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事实无法在农村实现,以至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另外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导致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这在给城市的发展提供基础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知识的欠缺,农民自身的维权受到了严重阻碍,农民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弱势群体的一员,由于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淡薄,

21、以至农民的社会福利和保障问题因缺乏物质和法律上的保障而难以实施。 三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政治权力意识,普选出来的村干部很少能成为人民利益的真正代表。近几年来,农民通过贿赂、暴力威胁等手段影响村干部决策或村委会选举的事情时有发生,有少数地方由于黑恶势力侵入村级政权,出现了恶人治村的不良现象,扰乱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农民的财产和权益受到极大的侵害和威胁,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造成了极差的社会影响。 究其原因,首先是政府在对“三农”问题的扶持和引导方面有不当的地方。一方面,政府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和支持作用:以往的基本战略就是牺牲三农的二元经济体制,造成了当前的城乡发展悬殊,使得农村的公共设施薄弱、农

22、村公共事业滞后、农村公共服务缺失。另一方面,政府有时直接干涉农村企业经营,通过行政的力量动员和配置粮食资源,强迫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等。其次是适应农村建设的农村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农村教育的应试性、离农性、城市性没有赋予农民谋生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能力。最后农民深层心理结构“精神贫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农民群体还遗留着下述的历史和现实的问题。一是受几千年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形成了农民群体的因循守旧、不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劣根性。二是封建政治残余的禁锢,农民作为封建结构的最底层受害者,形成了驯服的心理沉淀,不同程度缺乏民主和法制意识,缺乏开创现代农村经济

23、政治文化新局面的精神和自信心。三是生态意识和管理意识淡薄,农村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污染严重等社会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发展农村教育成为当今发展农村经济的热点问题。1.1.3梁漱溟教育思想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根据目前农村的现状,迫切需要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的组织模式来解决农民的教育问题,以矫正农民教育的误区,扫除数千年来小农经济对农村根深蒂固的影响,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模式是相辅相成的。他在乡村教育理论中写道:“农村兴盛,全个社会才能兴盛;农村得安定,全个社会才能真安定。设若农村没有新生活,全个社会就没有

24、新生命。我们只能从农村的新生命里谋求中国的新生命,却不能从中国的新生命里谋求农村的新生命。”24 “只有农村增产,可以增进国富;只有乡村自治当真树立,中国政治才算有基础,只有乡村提高,才算中国社会有进步。总之,只有乡村有办法,中国才能有办法。” 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是一个社会改造的系统工程。在他的一系列改造计划中,乡农学校是组织形式。他的乡村建设运动体现的助人模式理念建立在中国传统的乡约精神“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患难相恤”之上。这种组织结合了中西文化的长处,把“科学技术”与“团体组织”引进了农村。在社会方面,可以克服很多农村社会的腐败和陋习,把农民带入一种文明的新生活中;在经济上,可以通过互助

25、合作的方式,利用合作社这种形式改善农村金融流通、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在政治方面,农民在乡农学校中学会了民主的习惯,实现了地方自治,为国家的民主政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乡农学校名为学校,实际上远远超过了学校的功能,它是集政治、经济、教育为一体的组织,并以学包事,把人生向上之意放在里面,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实施过程中,乡农学校特别强调农民拥有合理的人生态度和修养,梁漱溟认为中国农民缺少的不仅只是知识、技能,更缺少“精神”和“理性”。 须作启发训练培养的工夫,这些工夫就是教育。如不经过教育工夫,则政治与经济均无办法。中国地方自治要想成功,必须从礼俗出发,进行组织。而礼俗的地方自治组织亦就

26、是情谊的、伦理的与教学的地方自治组织政治与经济,统属于教学的组织之中,而教学居于首位。应该说,他看到了中国乡村问题的本质,这种科学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当代村落学习型组织模式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是中央立足于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部署,但大多数农民往往有认识误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政府给农民拨钱,就是政府帮农民盖房修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是全社会的事,但农村的富裕和发展归根结底是农民自己的事,如果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外在的投入再多,力量再强大,也只能是一出独角戏,我们所期望的新农村建设

27、最终也就无法建立起来。新时期强调的农民参与性与三十年代梁漱溟提出的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改造乡村、建设乡村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新时期的农民改造,不仅体现在加强农民的文化水平上,更是需要改变几千年来小农思想和封建残余对农村、农民的影响而留下的陋习。帮助树立创业的自信心,启迪其民主和法制意识,建立新时期的生态意识和管理意识,这些素质的具备,正是梁漱溟所强调的农民的“精神”和“理性”的内核。培养这些难得的素质则需要加强当代村落学习型组织的建设。1.2 文献综述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外相关研究资料较少,主要是国内学者进行的相关研究。所以,这里主要综述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我国现阶段已经有一些学者对梁漱

28、溟乡村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来说,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2.1关于梁漱溟农村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科学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恢复和重建,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也重新进入国内研究人员和相关机构的视线。1984年,邹平县政协文史工作者开始重点征集梁漱溟先生当年的乡村建设活动的有关资料。1987年,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在邹平召开了“梁漱溟乡村建设资料征集协作会”,就有关抢救资料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安排。邹平县政协在会上被指定为重点征集和抢救这些资料的单位之一,并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征集工作,走访了梁漱溟等健在的近百名乡建老人,搜集抢救了大批珍贵资料。1991年,邹平县政协

29、与山东省政协合编了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一书。该书汇集了四十多位当年参与乡建活动老人的回忆资料,从不同角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年乡村建设的情况,为史学界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研究素材。1989年到199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相继出版了由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辑的梁漱溟全集第18卷。1992年,湖南出版社出版了由郑大华等翻译的、美国艾恺著的梁漱溟传。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同时又与个人的认识和实践相联系。梁漱溟也不例外。积弱积贫的农村现状,引发他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深入思考,并积极投身乡村,开展乡村建设活动。从1927 年南下广州宣传“乡治”主张,到1929 年在河南辉县实施“村治”,再到1

30、931 年去山东搞“乡村建设”,最后于1937 年因日本入侵而被迫中止。前后不过十来年,但却是梁漱溟一生中最为辉煌和最得意的10 年,也是他形成和实践其教育思想的10 年。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基于他对中国社会的独特认识。1919 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内忧外患,连年的军阀混战加上自然灾害使农村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而中国向来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的这种状况势必严重影响当时社会的稳定。面对残酷的现实,梁漱溟和当时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如晏阳初、陶行知等,清楚地认识到,光是在城市里面搞教育是行不通的。他认为,挽救中国只能从乡村建设做起。梁漱溟说的乡村建设也就是乡村教育。梁漱溟在社会教育与乡村建设

31、之合流一文中他指出让社会教育与乡村建设合流的是中国社会问题。因为大家是中国人,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在社会上作一件事情,不往前作则已,要往前作,必有一种方向或路线的探求,有此探求则不容不归到乡村。办教育的往前走,天然的要转到乡村;我们正面解决社会问题的乡村建设者,由于方法的探求,也一定要归到教育。在此思想指导下,他们纷纷走向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乡村教育实验活动。1.2.2关于梁漱溟农村教育思想内涵研究学界认为,梁漱溟曾是民国时期宪政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宪政问题的不懈探索者和实践者。然而,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宪政运动的失败等原因,致使他对从前的政治主张逐渐产生了怀疑,他是“抱着能替中华民

32、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开出一条路来的志向,开始研究和从事乡村建设救国运动的”。“他的乡村建设运动思想和主张,源于他的哲学思想和对中国的特殊认识” 1。对于梁漱溟这一思想的转变过程,李德芳在试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村治派一文中也有较详细的叙述。熊吕茂等进一步指出,“梁漱溟从中国文化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方法,充分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之民族精神的体认与自信” 2。在梁漱溟看来,中国建设不能走发展工商业之路,也不能走苏联的路,只能走乡村建设之路,即“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使中西文化得以融通,开创民族复兴之路” 3。“其目的是希望在保持现有社会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以儒家理论为核心的社

33、会改良来振兴中国农村,刷新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进而实现中国现代化。这是梁漱溟文化建国的理想尝试,是他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设计的既有别于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又不同于苏俄共产党的儒家社会主义之路” 4。熊吕茂认为,梁漱溟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社会主义2。郭蒸晨更明确地指出,梁漱溟“理想的通过乡村建设成的未来社会,是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1。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与当今新农村建设都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来解决建设问题。对于乡村建设,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认为,“事项虽多,然可类归为三大方面。即经济一面, 政治一面, 教育或文化一面。”58p47这三方面,构成了乡村建

34、设的主要内容。 对于这三方面措施,梁漱溟认为,“不论从何方入手,均可达于其他方面”。总的来说,乡村建设应该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全面实施,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同样是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来进行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内涵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融通、相辅相成的,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新农村的新思路。1.2.3关于梁漱溟农村教育思想的实践方法研究国内研究者对梁漱溟农村教育实践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乡村建设宜进行综合改革和建设。梁漱溟在山东等地的实验区所进行的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改革和建设运

35、动。他原来主张乡治、村治也是以地方的行政建制为单位而展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俗等一系列的领域的综合治理和自治。乡村建设重在积极的建设,也是从乡村的最基层行政单位开始,如钱宗范指出:“把一个地方的乡村教育和政权建设、治安保卫、农村管理、经济发展等拧合到了一起,把乡村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生产活动都看作是教育的一部分,实际上是进行农村自教、自治、自卫的社会改革” 5,在当时情况下可谓是全方位的综合整体的改革和建设。这种综合性改革和建设就可以避免单一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改革所带来的局限性和相互制约性,从而在综合改革和建设中能相互协调、互补互利、共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综合改革和建设的运

36、动式活动,可以创造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和地域性语境,有利于实施和落实乡村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尽管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大环境不利于这种模式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最后也导致它的夭折和失败;但在其实验区范围内因综合性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乡村建设的成效,并能不断扩大影响范围。当然,乡村建设的综合性特点除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之外,也还存在一些消极负面的作用。正如有学者指出:“这就不可能摆脱国民党当权派政策方针的影响和控制,使乡建运动成为国民党政权地方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 5,这就有可能受当权者的限制,也有可能受当权者的利用,难以做到真正的自治、自救、自卫、自教。其二,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注重教育,通过各种教育

37、形式以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提高民众觉悟和素质,达到改造国民的效果。梁漱溟作为一个教育家,他曾在北大担任教授,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深知农村教育与农村一系列落后现象以及农村的现状和发展有紧密关联。因而,抓乡村建设首先抓教育,实施和推行乡学、村学制度。邹平县全县划分为10个乡,乡设乡学,乡下设若干村,村设村学。乡学与村学不惟是教育机构,而且也兼有行政、管理职能,“既是行政机关,又是教育机关,又是乡民的自治团体”;“乡学、村学遴选当时有资望的地方人士三五人为学董,其中一人为学长,由县政府聘任,再择一人为常务学董,办理行政,任期均一年。乡学和村学的任务为:办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办理乡村自卫,成立警卫队,

38、作为地方常备武装部队。”5 其三,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强调自治、自教、自卫、自救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主性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专制社会,几千年遗留下的封建专制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加之当时的国民党当权者实行的“一党专政”,造成黑暗统治,使封建专制思想更为猖獗。“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宣传鼓动的民主、自由、平等、科学思想虽对封建专制思想有所动摇,但因于制度、体制、机制无法从根本上改革的缘故,民主思想的影响极其局限狭窄,在广大的中国乡村几乎没有引起反响。中国近代史上几次重大的运动和革命行动,都因未能触及乡村、未能发动农民群众而失败或受挫,因而中国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农民问题。梁漱溟也十分关注乡村问题

39、和农民问题,他在国民党统治区所能做的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乡村建设的实践,其乡建的指导思想就是提供民主、平等、自治。在乡村所建立的乡学、村学以及后来的乡农学校,其体制、建制、机制的改革和建设,打破了当时统治者的官僚制度和封建专制制度所设立的条条框框,试图建立一个具有综合功能而又高效简政的乡村管理机构,以期达到让村民、乡民自治、自教、自救、自卫的目的,从而推动乡村建设和改造,提高农民的觉悟和素质。1.2.关于梁漱溟农村教育的实践成效研究学术界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运动。“它希望用和平的、非暴力的手段建设乡村,刷新中国政治,复兴中国文化。这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村

40、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运动相对立的,但它也不同于国民党政府所推行的社会改良政策。在政治倾向上,乡建派是处于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中间派,代表着一部分爱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选择与探索” 1。 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性质的评价争论较大。美国哈佛大学博士、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认为,梁漱溟乡村建设,是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现代化”,既保存先贤的“无价之宝”和“真实人性的发现”,又足以使人民“获致富强”,还可以免得在道德上沦为西方的社会悲剧。然而,他的理论和实践充满难以解决的矛盾,所以,梁漱溟终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答案6 。马东玉认为,梁漱溟“追求的文化实质上是唯一真正人的文化,所以

41、说他是改良主义者,也仅仅是从他当时所搞的乡村建设,比照革命的道路,就中国的暂时框架而言的”。“他的思想跨越了时代,但实际上又无法跨越时代,他总要从中国的实际入手去一步一步地做,他在起步行动时没有真实地把握中国的阶级矛盾的现实,毕竟是依靠了中国的现有国家和政府,从而堕入文化至上、行动改良的窠臼之中。更加可悲的是,既依靠了军阀,便把当时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阶级斗争的道路,把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尤其把无产阶级领导和发动农民进行暴力革命,视为社会动乱、杀人放火”,“使他的立场最终站到了与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的对立面” 7。郭蒸晨在其对邹平乡村建设实验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所说:

42、“乡村建设运动不但不能根本救国反而会阻碍和延缓革命的发展。”然而,“尽管我们说乡村建设的路是一条在中国走不通的路,一条失败的路,一条不能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路,但从微观上,从他们的某些具体做法上,仍不失其进步的积极的意义”。梁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的“一些具体的思想和主张,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去研究继承” 1。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如张卫军8 、张国强、钟飞辰9 等。 郑大华在分析乡建团体的复杂性和乡建模式的多样性后提出,当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尽管参加的很复杂,模式也具有多样性,但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它是一场社会改良运动,即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采用和平的方法,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

43、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以及移风易俗等措施(当然各实验区的则重点不完全相同),复兴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的民族再造(晏阳初语)或民族自救(梁漱溟语)” 10。自乡村建设运动之后,国家行政权力下沉到乡镇,乡镇实现了行政官僚化;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对保甲体制的控制,“保”出现了半行政化趋向;传统绅权出现了与基层政权合二为一的趋势;宗族组织开始往经济合作组织方向发展11。乡村建设运动体现了人类有目的的促进社会变迁的努力;它所涉及的社会变迁的范围在许多方面是交叉的,从社会变迁的类型来看,它是进步的社会变迁,从客观效果来看,它在推进农业生产,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

44、环境等方面都起了比较大的作用,这相对于本地区以前的情况和中国农村的其他地区而言,都是一种进步的社会变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也曾对乡村建设运动表示过部分的肯定。但同时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变迁仍是极为有限的12。乡村建设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自治推动了民主的进程和发展,但其自治和民主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它还是在当局统治者专制制度下的一个局部地区范围,其大环境、大气候无法使之发生重大改革和重大影响,只能是小打小闹,仅触及皮肉,不伤筋动骨。况且乡村建设运动还必须受制于山东政府当局的批准和支持,其民主与自治的范围和程度就必然受到限制,也就难以真正实施民主与自治。但毕竟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通过实验区的几年努

45、力,在思想、观念、行为上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在当时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也逐步形成了一种民主化的表现形式和形态模式,对此后的民主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启迪作用。综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的相关研究来看,其内容方面政治方面就是要实行乡村自治;经济方面主要通过技术的改进与信用合作、产业合作等来给予保证;对于教育,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更重视民众教育,指出宜结合农村实际需要及职业教育来进行。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与当今新农村建设都将“三农”问题视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都将“三农”问题列为解除民族危机,振兴国家的最基本问题。两者都认为,中

46、国最大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三农”问题。对于“三农”问题,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认为,中国必须一点一滴地从乡村建设起,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思想和生计能力建设起。惟有如此,才能改变中国“乡村破坏”这一大方向。对于“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认为,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社会才能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认为,中国有九亿农民,人口基数庞大,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转移出去。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只能走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并行的道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而不能走消灭农村、农民甚至农业的路子。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借鉴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整合新农村

47、建设的有效资源,将个人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当代村落学习型小组的作用和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与有知识,有眼光,有方法,有技术的知识分子有效联合起来。本文将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当代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借鉴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整合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资源,以学校组织社会,建构乡村学习型组织;依靠乡村知识力量(教师),唤醒农民主体意识;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神为根本,提升乡风文明;以现代科学理性精神为动力,促进生产发展。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研究的目标通过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的分析,梳理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揭示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为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对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对策与建议。1.3.2研究的重点、难点 研究重点:梳理梁漱溟乡村建议思想内容,揭示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现代价值。 研究难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