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毕业论文全文-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浅析.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022897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1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全文-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毕业论文全文-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毕业论文全文-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毕业论文全文-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毕业论文全文-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 问题和对策浅析 姓 名: 刘瑞岚 学 号: 230300433 学 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 行政管理 年 级: 2003级 指导教师: (签名)2007年6月20日23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浅析摘 要人力资源是社会第一资源,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水平,影响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影响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商业化程度,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民收入。深入分析并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富民的根本,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对经

2、济发展的动力做出了全新的解释。从此,一大批学者对人力资源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在分析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研究,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这方面有所贡献。本文在阐述农村人力资源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对几个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国内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中国当前农村实际,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构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等对策。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

3、s of China rur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AbstractThe value of human resource has been higher than other natural resource and has become the social first resource. The quality of rural human resource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enhance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fluences the farmers ability to a

4、dapt to the market and control the market, influences i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can be re-produced and can be sold in a high price, influences the shift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and influences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To solve the three agriculture problems and raise peasants incomes

5、, we have to analyze and find out the measures to develop countryside human resource. American economist Schultz proposed the human capital theory, taked the human capital as a new power to economical development. From then on, large quantities of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thorough research in the fie

6、ld of human resource. 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scholars began to analyze the countryside human resources. This article is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that carried on the basis of forefathers achievement.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backgrou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side huma

7、n resource. On the basis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field, I gave a definition to some key words i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countryside human resource, and discussed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side human reso

8、urce. In light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Chinese current countryside reality, the measures how to shift the countryside surplus labor force and how to develop countryside human resource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countryside, surplus labor force目 录摘 要IAbstra

9、ctII一、绪论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意义1(三)国内外研究综述21国外研究综述22国内研究综述3(四)相关概念的界定41. 农村人力资源4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43. 农村人力资源管理4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4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6(一)数量方面,农村劳动力总量丰富,剩余劳动力多6(二)质量方面,与新型农民的要求仍有差距6(三)结构方面,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失7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8(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向不明确8(二)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与使用脱钩8(三)农村劳动力自我要求开发的意识不强8(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91科学文化素质低下阻碍农

10、村剩余劳动力转移92城乡分割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93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转移94农村非农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10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1(一)思想观念落后11(二)相关体制不健全11(三)资金投入不足12(四)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121基础教育滞后132农村职业教育落后133农村成人教育落后13五、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14(一)加强农村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141加强基础教育142实施“阳光工程”,提高剩余劳动力的非农技能143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15(二)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力度15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152大力促进农村工业化1

11、63积极推进城镇化164组织农民进城175拓宽国际劳务合作空间,扩大劳务输出17(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17(四)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18(五)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18(六)创新与农民相关的制度、政策18结 论20谢 辞21参考文献2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浅析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人力资源是当今社会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投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对其他资源的投资收益。正如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教授在穷国的经济学中所言,“改进穷人的福利和关键性生产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的质量,提高知识水平人类的未来并不是预先由

12、空间、能源和耕地所决定,而是由人类的知识发展来决定”1。高质量的农村人力资源,有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提升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加快农村工业化发展、农产品商业化程度及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2。随着国际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农民的基本素质如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律素质、市场观念、经营管理意识等亟待提高。目前,这种较低水平、低质量的农村人力资源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的新要求,农村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富

13、民的根本,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践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为此,本研究从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分析着手,剖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若干解决途径,以期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二)研究意义 西奥多舒尔茨曾经指出:“没有对人的大量投资,就不能享受现代农业的硕果,也不能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富裕,我们经济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人力资本的形成问题”1。我国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4亿多,到20世纪末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近3亿人,同时,我国人口又以每年13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并且绝

14、大多数在农村。可以说农村劳动力是我国最丰富的资源,但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科技水平较低,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和劳动技能等相当缺乏,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不高,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对我国的农村就业、耕地等形成巨大的压力,但也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潜在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如果能采取适当措施对农村人力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把传统农民变成有科技文化水平的、有市场竞争意识的、有经营管理意识的、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协调一体的现代化的农民,则能把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现这一切,关键在于搞好农村人力

15、资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只有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真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容忽视,随着“三农”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有关专家认为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三农”这一世纪难题的根本途径。(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舒尔茨认为,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有必要在传统的资本概念中加入人力资本概念,而不应仅仅考虑有形的物质资本。他的一系列著作如穷国的经济学、人口质量投资等,都提出人力资本的提高对农业及整个经济的作用,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重要。根据舒尔茨的计算,从1957年到1900年的50多年时间里,美国实际的物质资本投资大约增加了4.5倍,而对劳动力进行

16、教育和训练的投资却增加了8.5倍,同期物质资本投资所赚回的利润增加了3.5倍,而教育投资所增加的利润达17.5倍,因而舒尔茨认为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是人力资本不断增加的结果。西方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远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3。20世纪80年代,被公认为“新经济增长理论”代表的罗默尔和卢卡斯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在该理论中,资本不仅包括厂房、设备等物质资本,而且包括知识,由于知识收益是递增的,新知识的产生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助于阻止物质资本投资中出现的报酬递减现象。这样,只要知识创造不停止,经济就会持续增长3。以擅

17、长经济数学分析著称的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对微观人力资源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在分析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的基础上,于1998年提出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型。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知识的存量,是文化教育水平、技能培训和有经济含义的经历特征等和人口质量有关的要素在劳动者身上的凝固,人力资本不仅可以提高人力资本拥有者的生产率,还可以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在贝克尔模型中,由于人力资本的这种特性,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可以在不依赖外部力量的情况下实现持续增长4。相关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实践已经证明,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形成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这些研

18、究对于我们理解农村人力资本、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极具现实指导意义。2国内研究综述从二十年代起,国内就有学者开始关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中国现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与乡村运动的倡导者晏阳初先生,在二十年代曾对河北定县进行了近三年的农村实地调查和“平民教育”实验,总结出农民存在的四个基本问题愚、穷、弱、私,提出以“四大教育”攻“四大病症”培养国民“四力”。即以“文化教育”治农民之“愚”发扬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农民之“穷”开发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扶农民之“弱”培养健强力,用“公民教育”克农民之“私”凝结团结力。他认为这四种方法是救国救民的根本方法,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贴膏药式

19、的方法可比。尽管其平民教育思想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其开发“脑矿”的思想对于我国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4。邓小平理论中也隐含了许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83年他就指出“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农业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好意见。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在教育方面,邓小平提出“中央提出以极大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邓小平一直在思考、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他也曾指出:十年

20、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4。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的分析。韩长赋着重研究了农民工进城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当前进城农民工的基本状况,分析了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对城市社会的影响以及与城市原有群体融合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探讨了促进农民与城市融合的制度创新,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题提供了一个思路5。张建武等人研究城乡统筹就业问题,提出城乡统筹就业的约束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约束、人力资本约束、观

21、念约束和制度约束,解决措施是建立动态疏导机制、工资价格引导机制、信息传导机制、城乡社会保险机制、社会化的培训机制和非正规就业的管理机制,最终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6。赵柄起、许文兴、鲍志伦、张珍辉、彭沿平等一批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都认为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对农民进行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培训,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国内学者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对策等理论和实证研究,促进了人力资源理论在中国农村的应用和发展。(四)相关概念的界定1农村人力资源由于研究角度及范围不同,学者们对“人力资源”的定义有不同

22、看法。从广义上来看,一国的人力资源泛指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它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的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潜在的人力资源(一个国家和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未来的人力资源(那些未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从狭义上看,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如同其它资源一样,人力资源具有量的属性,也有质的属性。人力资源质量是一个国家、地区、组织的劳动者健康状况、知识和技能水平、价值和态度、行为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反映7。从这个意义上看,农村人力资源特指居住或户籍在农村的人员,是一个带有

23、明显属地性的概念。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一般是指充分、科学、合理发挥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数量控制、素质提高、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活动。基于对人力资源内涵的理解,笔者采用赵柄起在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考察一文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定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指以农村人口为主体,以现有人口质量为基础,利用培训和教育等多种渠道,有效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发掘农村劳动力人群的生产力,提升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社会价值,实现农村的劳动力在整个社会中的合理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及整个社会发展3。3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农村人口进行合理的培训

24、、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实现国家和组织发展目标。概括地说,现代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的过程8。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战略层面的问题,而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则属于战术层面。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对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人口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都属于人力资源开

25、发的范畴,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配置、激励、保护等环节,开掘与发挥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农村人力资源的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积极性、创造性等有用能力和价值8。而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范畴是进入劳动年龄参加工作到离开工作的过程。综上所述,研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富民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但农村人口的素质却不高。具体而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如下:(一)数量方面,农村劳动力总量丰富,剩余劳动力多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据2005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3

26、.0756亿人,乡村人口数为7.4544亿人,占总人口的57.01%。在我国7.6075亿的经济活动人口中,就业人数为7.4432亿人,乡村就业人数为4.8793亿人,占就业人数的65.55%,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99755亿人,占就业人数的49.1%。根据南开大学经济系刘纯彬的研究,采用钱纳里的“标准结构”来估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如表2-1所示:2005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为20524.25万人,2006年为20830.91万人,2007年为21109.58万人。在未来的10年内剩余劳动力的增长趋势将面临又一个崭新的攀长阶段,且每年的增幅将在200万人左右。农村这种庞大的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对

27、紧张的耕地造成巨大压力,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于农村采用新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以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表2-1:2005-201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预测值 单位:万人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剩余劳动力数量20524.2520830.9121109.5821360.2521582.9321777.60较上年变化值334.67306.67278.67250.6722267194.67资料来源: 陈晓华,张红宇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72(二)质量方面,与新型农民的要求仍有差距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

28、鉴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状况的统计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2年这三年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总体上有所提高,但是农村劳动力的相对素质仍然很低,如表2-2所示,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仍然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22%,初中文化及以上的占62.78%,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不足13%。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城乡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城镇是农村的43.2倍。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劳动力总数的88.3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仅为0.48%。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城市劳动力文化程度相比,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

29、。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了其他素质的发展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最紧迫的任务。表2-2 农村劳动力文化状况指标 单位:%文化程度2000年2001年2002年文盲半文盲8.097.877.59小学文化30.6331.1430.63初中文化48.0748.8849.33高中文化9.319.659.81中专文化1.831.942.09大专文化0.480.510.56资料来源: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三)结构方面,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失目前,在农村大部分地区,有文化的中、青年大多因考学、参军或到城市打工等而向城市流失,留守的劳动力大多是老人和小孩

30、,这些孩子还不是现实的劳动力,而这些老人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而且思想观念滞后,这无疑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困难。发展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这就要求农村劳动力掌握大量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农村优质劳动力的流失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正视这个问题绝不能回避。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向不明确由于缺乏必要的、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面对大量的农村人力资源,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看到这些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而视这些劳动力为麻烦,缺乏从宏观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做整体的规划,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各项培训工作各自为政,未能使农村人

31、力资源开发成为一个系统,表现为:首先,培训资金、师资、教材、等无法统筹安排;其次,盲目培训、无序培训,培训与与使用挂不上钩;第三,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尚未形成体系、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以及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缺失。这些问题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和开发的困难9。(二)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与使用脱钩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把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作为发展农业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业务素质要求很高,并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农民资格证书制度。如德国的“农业师傅证书”,日本的“农业士”和“指导农业士证书”,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绿色证书”等,无资格证书者

32、不得从事农业经营10。我国现有的一些地方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教学内容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相脱节,跟不上科技发展,实验实习基地的生产管理水平缺乏先进性和示范性,再加上相关的待遇和政策落实不够,一些农校、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无用武之地,毕业后不能快速融入当地的农业生产建设和产业化经营中,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给进一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带来困难9。 (三)农村劳动力自我要求开发的意识不强农村劳动力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在具有朴实、善良个性的同时,也深受狭隘、自私、封闭、落后的小农意识的影响,安于现状,习惯事事依赖政府,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的观念

33、仍然存在。他们不愿意冒险,不愿意规划自己的未来,缺乏自我要求开发的意识,只关心眼前利益,甘于贫困和碌碌无为的精神贫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11。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1科学文化素质低下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高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偏低,难以适应用工单位的需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初对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用工意向调查表明,招用新农民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建筑施工、机械电子、冶金化工等行业,餐饮服务、食品加工、物业管理、物流配送等行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也较强。这些行业中85%以上岗位要求具有

34、初中以上文化,其中25%要求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6%以上的岗位要求达到初级工以上水平;近60%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但2003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5%,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3%,高中学历的占10.8%,初中学历的占66.3%,小学学历的占16.7%,文盲的占1.9%。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缺乏,因此,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者基本上只能从事单一的、技术含量较低的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传统服务业中的简单工种12。近年来随着一些传统行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下降,而新增行业如机械电子、冶金化工等对上岗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较高,缺少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无法满

35、足要求,致使低层次产业领域由于“民工潮”而引发恶性竞争,高层次产业领域又因“民工荒”而显得人力不足。2城乡分割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虽然不断改革,但仍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优先照顾城镇职工就业,对企业使用农民工设置层层壁垒,对农民工的就业进行工种限制还要加收费用,大大加重了广大农民的负担;第二,农民工成为了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在工资报酬、劳动保障、社会保险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受到歧视,甚至遭受侵害,打工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第三,农民工的子女教育受到影响。大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将其幼龄适学子

36、女寄放在年迈的父母身边,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怀和学习上的指导,部分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往城市,但因学校就读规定的限制和费用的加收,对务工者造成了严重负担,严重影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13。这些原因造成许多农村劳动力在农闲时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意到城市打工。3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转移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脱节、信息不灵的问题十分突出,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 “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现象同时并存。劳动力市场本身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人才、劳动力的流动配置,仍然由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所调配,农民不能平等就业。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中介组织也不健全、不规范,加上信息服务滞后,使得农村劳动力转

37、移的形式比较单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往往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主要依靠地缘、人缘关系和投靠亲友的形式2。有关资料显示,在2003年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有组织地外出的劳动力仅占3.3%,41.3%的劳动力靠自己找门路外出务工。由于有劳动力需求的用工单位与需要谋求职业的农民相互脱节,外出务工的农民经常处于盲目流动、盲目应聘中,往往徒劳往返,蒙受损失12。4农村非农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乡镇企业作为农村非农产业的重要形式,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一般来说,农民大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往往都偏向选择就近就业,同时乡镇企业大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较多合适的就业岗位

38、。但近十几年来,乡镇企业由于自身先天不足发展缓慢,而且随着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的日益转变,资本有机构成日益提高,乡镇企业和其他传统产业对低层次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2。此外,小城镇建设步伐缓慢,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配套、集聚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使小城镇缺乏吸引力和承载力,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和困难重重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相关体制不健全,财政支农不足,思想观念落后,以及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等。(一)思想观念落后重视是开发的前提,只有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才能认真地开发人

39、力资源。由于国内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发展时间较短,再加上计划经济的影响,“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我国还没树立起来。一方面,政府不够重视。我国乡村人口数为7.4544亿人,占总人口的57.01%,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开发和管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人事管理工作的一个重大缺陷。各级政府只注重吸引各方资金,加大物质资本投资,把人仅仅看作是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而没认识到对于人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充分高效地利用现有物质资源的前提,更没认识到人力资源投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对其他资源的投资收益。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使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缺乏全面统一的预测和规划,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40、培训上的盲目和无序14。另一方面,农民自身认识不足。农村劳动力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深受狭隘、自私、封闭、落后的小农意识的影响,缺乏自我要求开发的意识。更新观念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前提,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提高自身素质是取得较好收益的需要,是发家致富的需要。只有农村劳动力自身观念转变,调动起广大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顺利进行15。(二)相关体制不健全缺乏合理的保障机制,即使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也难以发挥作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种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体制不健全,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首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农民不能获得平等的

41、就业机会和平等的身份,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其次,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这里讲的“城乡分割”,不仅指劳动力市场在空间位置上的分割,更重要的是劳动力市场在运作机制上的城乡分割,即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在市场交换中至今未建立起统一的游戏规则,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14。第一,城市优先照顾城镇职工就业,对企业使用农民工设置层层壁垒,对农民工的就业进行工种限制还要加收费用,大大加重了广大农民的负担;第二,农民工成为了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在工资报酬、劳动保障、社会保险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受到歧视,甚至遭受侵害,打工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13。第三,农村劳

42、动者即使被用人单位录用,也不能享受与城市职工相同的福利待遇,基本上未相应地建立起正规的劳动关系,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14。第三,农村土地流动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成熟法律规定。土地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还是农民的生存保障,对于迁出农民来说,放弃土地就意味着放弃财富、放弃最后一份保障。如果农民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这就意味着放弃了土地生产,而又没有其他的社会保障,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留在农村的人没有足够的地种,另一方面,进城务工农民的地没有人种,处于抛荒状态。现行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民的弃农决策,从而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14。第四,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发

43、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长期以来,国家仅在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项目上对农民提供保障,诸如工伤、医疗、养老、生育等重要的涉及面广的保险项目大多尚未建立,即使涉足也还很不规范,不能正常运转。而且,保障资金的来源是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为补充,这就使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保障资金筹措不足,导致农民社会保障程度过低14。(三)资金投入不足有研究表明,1978年以前,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累计从农民手中征走6000多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剪刀差”问题逐步弱化,但国家财政中用于反哺农业、支援农村建设的却只有沧海一粟。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支农的比重一

44、直呈下降趋势,1991至1997年分别为10.3%,10.0%,9.5%,9.2%,4%,8.8%和8.3%。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也严重不足,我们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了占世界18.45%的学生,其中基础教育方面用占世界0.78%的教育经费培养着占世界19.81%的中小学生。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只相当于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2.5%-3%,近年来虽有所增加,但仍低于世界5%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14。资金投入不足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因此,有关部门应采取必要措施,增加财政支农和教育经费支出,以缓解人力资源缺乏的压力。(四)缺乏科学、合

45、理的教育制度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勿庸置疑,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教育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基础教育滞后我国农村青少年中仅有5%左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每年农村有1200万左右的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而回到农村成为新的劳动力,而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基本上承袭了城市的教育模式,属于应试教育,不注重素质的培养,不能适应这部分人的就业需要14。一般的农村初、高中不开设农业专业课程,即使开设了,也只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养殖业,

46、而有关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没有触及,致使这部分人回到农村后“种田不如老子,养鸡不如嫂子”,成为新一代有文化无技术的农民,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使农民对读书失去了兴趣,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自我开发15。2农村职业教育落后如果说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治本之策的话,那么,农村职业教育就是治标良药。但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种种问题:首先,职业教育学校思想观念落后,有些学校习惯于关门办学,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办学意识不强,造成了专业设置不合理,农业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严重脱离实际,不能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其次,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多样化、多层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公民的不同需要,解决不了未升学青年就业前培训和农民进城打工前的岗位技能培训问题14。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3农村成人教育落后农村成人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受重视的情况,不仅政府官员不重视,农民自身对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不到,不少地方根本没有成人教育学校,有的地方即使有,但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却不高,缺乏服务“三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