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007857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题目(中文)_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题目(英文)_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hildren of Single Parent Families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院 系 _ _专 业 _ _学生姓名 _ _学 号 _ _指导教师 _ 林 群_指导教师职称_ 副教授_ 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开题报告表题 目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一、设计(论文)选题的依据(问题提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等)(一)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的背景、论文题目中主要概念的界定、简明

2、、扼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离婚率持续上升,加上意外事故等非自然因素的频频出现,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其中一方的缺失而成为单亲家庭子女。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单亲子女中,受单亲家庭环境影响最深的就是中小学年级的儿童,他们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容易受到伤害而导致畸形,如果不加以呵护,最终很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现在关于单亲家庭儿童问题的探讨日趋活跃,甚至形成了主要由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者参与的新的研究领域。主要的研究问题大致是两个:一是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发展障碍,二是其教育方式方法。(二)研究目的 了解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发展趋势,研究相关心理问题,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做好单亲家庭儿童的教育培养工作

3、,让其更好更健康的成长,避免更多单亲儿童走上歧途。(三)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在社会广泛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方案,通过研究分析出单亲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减少单亲儿童因心理发展障碍得不到解除而渐渐走上歧途的可能性。为提高国民素质的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2、实践意义 单亲家庭儿童教育难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学校及社会教育中,中小学阶段是孩子还处于具有性格可塑性的时候,对处于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能提供给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单亲家庭儿童教育难的问题的教育者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还能为后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只有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初级阶段

4、及时的遏制并解决,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关于单亲家庭子女的一系列教育及社会犯罪问题。 (四) 相关概念界定从字面上看,单亲家庭的概念十分明确,是指在一个家庭只有单一的父亲或母亲,由父母一方抚养未成年子女。在婚姻家庭大辞典中,是这样描述单亲家庭的:“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则是这样界定的,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我们再看看西方是如何界定单亲家庭概念的。在英国单亲家庭委会的报告中单亲家庭被定义为:“一个没有配偶与之生活(或同居),并与其未婚的没有独立的年龄在 16 岁以下,或年龄在 1619 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

5、女一块生活的父亲或母亲所组成的家庭”。而在美国,通常将单亲家庭中孩子的年龄划定在 18 岁。我国与西方关于单亲家庭概念界定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对单亲家庭子女年龄的划定以及单亲子女的自立能力方面。中国关于单亲家庭概念中子女年龄没有明确划定,只是笼统地提出处于未婚状态,因而其年龄可能低于我国的法定成人标准 18 岁,也可能高于 18 岁;西方的年龄划定在未成年或未独立。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的资料之后,单亲家庭则应被定义为: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未成年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五)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欧美国家对单亲家庭儿童的研究比较重

6、视,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他们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和实际研究两个个方面。1理论分析性别角色理论。在研究单亲家庭的发生,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时,性别角色理论常常被引用(Nelson Marren,1991)。该理论认为,单亲父(母)的性别角色常常混乱,这一方面缘于子女对缺位父(母)的要求,单亲父(母)必须兼具父母双重角色的功能,才能满足儿童成长过程的社会化需要;另一方面,在现代两性分工日趋平等的社会条件下,他们本身往往具有性别角色易位的特征,从而为家庭的解体提供了前提。在单亲家庭儿童父母一方缺位的情况下,容易引致性别角色的混乱和性别移位,特别是家庭中缺乏同性父母时,失去了性别角色的模仿对象,

7、儿童在性别角色认知过程中易发生偏差。男孩在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久了后,耳濡目染的都是女性的气息,缺少那么一股阳刚之气作为榜样,内心也就更具有女性特征。反之亦然。这种性别的移位和不完善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社会等级论。在分析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时,“社会等级论”的观点时也常被引用(Nock StetenL,1988)。在双亲家庭中,等级制度明显,子女有父母双重的约束。而在单亲家庭中,只有父(母)子关系,家庭内部的等级性减弱,其原因在于,家庭是一个权力关系的缩影, 而三人的家庭是最平衡的,在单亲家庭中父母因离婚而产生更大的经济负担,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工作上。这使得权力

8、关系减弱,子女没有或较少地受到权力的制约,因而在等级社会中,如:在社会或学校中,这方面的适应能力存在缺陷。单亲家庭子女成人后,在学业上、经济上及事业上的成就可能不如完整家庭出身者。前苏联学者更侧重于从教学角度来研究单亲家庭问题。他们认为,青少年问题的形成往往与单亲家庭的发生有一定联系,但更重要的不是单亲家庭状况,而是其生活环境及教育方式的作用(R.M.Mnhbkobcknnr,1982)。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应用系统论来研究单亲家庭的功能变迁(LeslieN.Richards,1993)。2实际研究实际研究的内容包括探讨单亲家庭的影响因素,不同国家的单亲家庭策略,以及单亲家庭的变化、发展态势。在

9、对单亲家庭影响因素分析方面,多数学者侧重对单亲家庭儿童生长发育的研究,少数学者侧重对单亲家庭父(母)的影响研究。总体上说,调查研究结论一般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单亲家庭的“无影响论”,另一种是“有影响论”。无影响论的代表有 Blechman(1982),经过长达 40 年的研究,他并未发现单亲抚养的儿童会存在心理调适障碍。Bernard 和 Nesbitl(1981)认为,离婚作为解释精神疾病等的因素是极不可信的,没有理由说明离婚家庭儿童比完整家庭儿童能够更易存在心理障碍。Lowery 和 Seetlle(1985)认为,离婚似乎会引起一系列问题,但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0、前苏联学者 R.M.MNHbKOBCKNNR(1981)也持有类似的观点。Stober(1983)认为,严重的精神疾患更多的是发生在不和睦的完整家庭而不是在离异家庭。在多数情况下,儿童性格变异的发生不是在离婚家庭,他们性格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父母婚姻过程中的冲突(Luep-nitz,D.A,1979)。有关单亲家庭对儿童影响的另一重要观点是“消极影响论”。Lamp(1979)认为,离婚家庭的儿童往往有较高的心理失调现象,单母家庭男孩表现出特别强的攻击性,而女孩则没有明显的差异性。来自单亲家庭的男孩表现出更多的反社会行为(Sanlrock,J.W,1975)。Shinn(1978)认为单亲母亲家庭儿

11、童的认识发展能力低于完整家庭的儿童。Guidubaldi,J.(1986)等研究证实,611 岁之间的儿童受离婚负面影响较为明显,即使离婚 6 年之后,单亲家庭中的儿童还表现出思想与行为调整上的困难。父母离异使儿童失去了正常接受教育的条件(A.N.Xomehko,1978)。单亲家庭的子女成人后比双亲家庭子女成功机遇小,收入低,威信低(Nock Staren L,1988)。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起负面影响,通过教育对经济收入有间接影响,从学龄前即开始对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男性产生负面影响(S.Krein,1986)。总之,在考察的资料中,认为单亲家庭有消极影响的观点占上峰。个别观点认为,单亲家庭中的

12、儿童在某些方面优于完整家庭中的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的集体荣誉感更强。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是各国社会比较关心的一个方面。作为2000年人口调查的辅助滴查,美国做出的评估显示,美国10个生活在贫困中的家庭有6个是单亲妈妈家庭。据日本一项调查,母子式单亲家庭虽然接受一些福利补助,但年收入只有229万日元,比父子式单亲家庭422万日元的收入少了将近一半。特别令人瞩目的是母子式单亲家庭中只有20.8%能够得到孩子父亲的抚育费,60.1%的家庭从来未得到过父亲的养育费。而英国一个单亲家庭网站的协调员则说道:“在任何国家中,单亲家庭问题同时是一个严重的性别问题,特别是对低收入的工人阶级妇女来说。”当代欧美各国

13、对单亲家庭均采取了倾向性政策,如增加福利待遇,提高未成年子女补贴,给予单亲母亲以特殊补贴等。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单亲家庭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离婚后果分析,约占所有研究的 2/3。在诸多分析文献中,又侧重于离婚对于子女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在心理因素分析方面,包括离婚对子女认知水平、智力发育、心理适应以及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在所有对子女影响分析结论中都带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即离婚对儿童的认知水平,智力发育有消极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离婚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增加。除社会学家对单亲家庭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之外,互联网以及其他大众传媒使得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加凸现在社会大

14、众面前。(六)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中国家庭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2 2范春玥.与单亲孩子的心灵对话M.海南出版社,2003.9 3申继亮.透视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世界(上)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38 4 李强.单亲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N.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25 陆莲芳.离异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6.17 6 苗野.欧共体成员国中的单亲家庭J.中国妇女,1997.4 7 彭立荣.婚姻家庭大辞典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 8 王殿春.不同类型家庭儿童各种情绪指标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教育探索,

15、1999.3 9 吴德清.当代中国离婚现状及发展趋势M,文物出版社,1994.110 萧倩.单亲家庭孩子需要特别关爱N.潮州日报,2002.12.19 11 迟书君.谈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4.212 陈晓敏.单亲家庭中子女的成长与教育J.社会,1995.913 查颖.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N.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 2 月第 24 卷第 1 期14 程晋宽.试论走向后现代社会的西方家庭和学校J.比较教育研究,1995.1 15 黄光成.单亲家庭学生心理亟待关注N.光明日报,2002.5.16 16 李秀珍,王浚国.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J.家庭教育,19

16、81.4:37-41.17 周伟文.透视中国单亲家庭一个跨文化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0.918 张洁,庄晓薪.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教育模式及其子女性格发展的比较研究N.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年 4 月第 2 卷第 2 期 19 张萍.日本的婚姻与家庭M.中国妇女出版社,1984.1 20 张健,陈一筠.家庭与社会保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分册)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22 Blechman, E. A. Are Children with One Parent of Psychological Ri

17、sk? AMthodological Review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82.44:179-191.23 Kamerman, S.B.& A.J.Kahn. What Europe Does for Single-ParentFamiliesJ. The Public Interest,1988;24 Fall Krin, S. F. Growing up in a Parent Family: The Effect on Education and Earnings of Young menJ. Family Relations, 1

18、986.35:161-168.25 Lamp, M. E. The Effects of Divorce on Childrens PersonalityDevelopmentJ.Journal of Divorce, 1979.10: 163-173.26 Wallerste in J, Kelly D. Children of divorce J.A ten year study.1988.198.3927 Bynum M K. Children of divorce and its effect on their self-esteemM.PsycholRep,1996.79(2):44

19、7-450.28 Bernard, J. M. & S. Nesbitl. Divorce:An Unreliable Predictor ofChildens Emotional Prides PositionsJ.Journal of Divorce二、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一)研究目标 旨在通过对现今中小学生中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和现存的教育方式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试图给教育者在教育单亲儿童策略上给予指导和启示,也给其他试图解决此问题的研究者提供导航。(二)研究内容1.单亲儿童学习生活中的表现 学习积极性 与人交往能力和积极性 对待事

20、物的态度2.心理发展状况自卑自闭、悲观消沉敏感易怒、猜忌嫉妒性格缺陷与移位3.影响因素个人自身(性格)家庭现状(家庭成员、经济条件、家人关系、家长教育方法)学校社会环境(社会及学校教师和同学对其的看法以及对待方式、教师教育方法)4. 预期教育对策实行效果 建立单亲儿童档案 善于沟通(孩子和家长)和疏导 赏识教育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调查,从而针对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提出的教育对策实行情况表现出来的问题及不足,提出切实合理的解决方案。三、主要研究方案(一)被试被试对象拟为磨家小学中高年级及绵阳第十三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孩子太小心智尚未成熟,调查难度大;初中阶段高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阶段特征,心理发展

21、受影响因素多,调查的真实性不大)(二)抽样方法拟从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每个班抽取30人进行调查分析,并对每个班的班主任进行访谈。考虑到单亲儿童的心理特征,避免其心理受到伤害,每班三十人中应包括随机抽取的正常家庭学生,采用过同种调查方式进行调查,不计其调查结果。在男女比例上也要尽量平衡。(三)主要方法1.文献法本研究试图通过利用图书馆、资料室、网络等搜集与单亲家庭儿童研究相关内同的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2.问卷法(1)从性别、年龄、家庭状况、单亲家庭持续时间、所在学校5个方面来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2)从对父母离婚的看法、父母离婚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对现在生活的期许三个方面对调查

22、对象进行调查,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和学习状况等自我评价来进行调查。3.访谈法 对每班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单亲儿童的共同特征及平时班级里同学对他们的看法。提出上述的教育方法,询问对其的意见和看法。四、论文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改进措施(陈述论文写作已经具备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对准备中不足的方面的改进措施)(一)论文准备工作情况1到图书馆或是网络上查阅于单亲儿童相关的资料,总结前人的研究方法;2针对指定的研究方案,找出一些可实践的教学方法;3拟一份针对单亲家庭儿童的调查问卷。(二)改进措施五、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六、院系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委员会意见 指导委员会主任(签

23、名): 院系(盖章) 年 月 日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包括:保安理论知识、消防业务知识、职业道德、法律常识、保安礼仪、救护知识。作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岗位操作指引、勤务技能、消防技能、军事技能。二培训的及要求培训目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为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结合,根据我公司2015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的内容,现与财务部签订如下安全生产目标:一、目标值:1、全年人身死亡事故为零,重伤事故为零,轻伤人数为零。2、现金安全保管,不发生盗窃事故。3、每月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保障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的到位。4、安全培训合格率为100%。二、本单位安全工作上必须做到以下内容: 1、对本单位

24、的安全生产负直接领导责任,必须模范遵守公司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不发布与公司安全管理制度相抵触的指令,严格履行本人的安全职责,确保安全责任制在本单位全面落实,并全力支持安全工作。 2、保证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本单位内全面实施,并自觉接受公司安全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3、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当“安全与交货期、质量”发生矛盾时,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4、参加生产碰头会时,首先汇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和安全问题落实情况;在安排本单位生产任务时,必须安排安全工作内容,并写入记录。 5、在公司及政府的安全检查中杜绝各类违章现象。 6、组织本部门积极参加安全检查,做

25、到有检查、有整改,记录全。 7、以身作则,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对发现的各类违章现象负有查禁的责任,同时要予以查处。 8、虚心接受员工提出的问题,杜绝不接受或盲目指挥;9、发生事故,应立即报告主管领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召开事故分析会,提出整改措施和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并填写事故登记表,严禁隐瞒不报或降低对责任者的处罚标准。 10、必须按规定对单位员工进行培训和新员工上岗教育;11、严格执行公司安全生产十六项禁令,保证本单位所有人员不违章作业。 三、 安全奖惩: 1、对于全年实现安全目标的按照公司生产现场管理规定和工作说明书进行考核奖励;对于未实现安全目标的按照公司规定进行处罚。 2、每月接受主管领导指派人员对安全生产责任状的落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开题报告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