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HJ 25.3-2014(HJ∕T 25-1999)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发布稿).pdf

上传人:pu****in 文档编号:198739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PDF 页数:56 大小:44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HJ 25.3-2014(HJ∕T 25-1999)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发布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HJ 25.3-2014(HJ∕T 25-1999)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发布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HJ 25.3-2014(HJ∕T 25-1999)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发布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HJ 25.3-2014(HJ∕T 25-1999)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发布稿).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HJ 25.3-2014(HJ∕T 25-1999)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发布稿).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25.32014 代替 HJ/T 25-1999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risk assessment of contaminated sites(发布稿)(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4-02-19 发布 2014-07-01 实施 环 境 保 护 部 发 布 发 布 目 次 1 适用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工作程序和内容.2 5 危害识别技术要求.2 6 暴露评估技术要求.3 7 毒性评估技术要求.6 8 风险

2、表征技术要求.6 9 计算风险控制值的技术要求.7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暴露评估推荐模型.9 附录 B(规范性附录)污染物性质参数推荐值及外推模型.19 附录 C(规范性附录)计算致癌风险和危害商的推荐模型.33 附录 D(资料性附录)不确定性分析推荐模型.39 附录 E(规范性附录)计算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40 附录 F(规范性附录)污染物扩散迁移推荐模型.46 附录 G(资料性附录)风险评估模型参数推荐值.53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污染场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规范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制定本标准。本标准与以下标准同属污染

3、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4)自以上标准实施之日起,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 25-1999)废止。本标准规定了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 2014 年 2 月 19日批准。本标准自 2014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

4、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1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开展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和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确定。本标准不适用于铅、放射性物质、致病性生物污染以及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风险评估。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5013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HJ 25.1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 25.2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HJ 25.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3

5、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场地 site 某一地块范围内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块内所有构筑物、设施和生物的总和。3.2 潜在污染场地 potential contaminated site 因从事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处理处置潜在危险废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造成污染,且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构成潜在风险的场地。3.3 污染场地 contaminated site 对潜在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后,确认污染危害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场地,又称污染地块。3.4 土壤 soil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及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地球陆地

6、表面的疏松层。3.5 关注污染物 contaminant of concern 根据场地污染特征和场地利益相关方意见,确定需要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污染物。3.6 暴露路径 exposure pathway 污染物从污染源经由各种途径到达暴露受体的路线。3.7 暴露途径 exposure route 场地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到达和暴露于人体的方式,如经口摄入、皮肤接触、呼吸吸入等。3.8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 health risk assessment for contaminated site 在场地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对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径,评估污染物对

7、人体健康的致癌风险或危害水平。3.9 致癌风险 carcinogenic risk 人群暴露于致癌效应污染物,诱发致癌性疾病或损伤的概率。3.10 危害商 hazard quotient 污染物每日摄入剂量与参考剂量的比值,用于表征人体经单一途径暴露于非致癌污染物而受到危害的水平。23.11 危害指数 hazard index 人群经多种途径暴露于单一污染物的危害商之和,用于表征人体暴露于非致癌污染物受到危害的水平。3.12 可接受风险水平 acceptable risk level 对暴露人群不会产生不良或有害健康效应的风险水平,包括致癌物的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和非致癌物的可接受危害商。本标准

8、中单一污染物的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为10-6,单一污染物的可接受危害商为1。3.13 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risk control values for soil and groundwater 根据本标准规定的用地方式、暴露情景和可接受风险水平,采用本标准规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场地调查获得相关数据,计算获得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限值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限值。4 工作程序和内容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工作内容包括危害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风险表征,以及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计算。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程序见图4.1。4.1 危害识别 收集场地环境调查阶段获得的相关资料和数据,掌握场地土壤和地下水

9、中关注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明确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分析可能的敏感受体,如儿童、成人、地下水体等。4.2 暴露评估 在危害识别的基础上,分析场地内关注污染物迁移和危害敏感受体的可能性,确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的主要暴露途径和暴露评估模型,确定评估模型参数取值,计算敏感人群对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暴露量。4.3 毒性评估 在危害识别的基础上,分析关注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包括致癌效应和非致癌效应,确定与关注污染物相关的参数,包括参考剂量、参考浓度、致癌斜率因子和呼吸吸入单位致癌因子等。4.4 风险表征 在暴露评估和毒性评估的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土壤和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经单一途径的致癌风

10、险和危害商,计算单一污染物的总致癌风险和危害指数,进行不确定性分析。4.5 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计算 在风险表征的基础上,判断计算得到的风险值是否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如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结果未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则结束风险评估工作;如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结果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则计算土壤、地下水中关注污染物的风险控制值;如调查结果表明,土壤中关注污染物可迁移进入地下水,则计算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风险控制值;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关注污染物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5 危害识别技术要求 5.1 收集相关资料 按照HJ 25.1和HJ 25.2对场地进行环境调查及污染识别,获得以下信息:1)较为详尽的场地相

11、关资料及历史信息;2)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等样品中污染物的浓度数据;3)场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数据;4)场地(所在地)气候、水文、地质特征信息和数据;5)场地及周边地块土地利用方式、敏感人群及建筑物等相关信息。3危害识别危害识别启动风险评估非致癌效应计算土壤和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的总致癌风险和危害指数暴露途径风险是否可接受提出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计算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风险控制值否计算场地土壤风险控制值计算场地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是污染物相关资料土地利用方式关注污染物污染空间分布暴露人群场地环境调查资料确定暴露情景分析健康效应暴露模型模型参数致癌效应计算暴露量确定污染物参数不确定性分析结束暴露评估暴露评估

12、风险表征风险表征毒性评估毒性评估控制值计算控制值计算计算土壤中单一污染物经单一途径的致癌风险和危害商计算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经单一途径的致癌风险和危害商 图 4.1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程序与内容 5.2 确定关注污染物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和监测结果,将对人群等敏感受体具有潜在风险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污染物,确定为关注污染物。6 暴露评估技术要求 6.1 分析暴露情景 6.1.1 暴露情景是指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场地污染物经由不同暴露路径迁移和到达受体人群的情况。根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人群的活动模式,本标准规定了 2 类典型用地方式下的暴露情景,即以住宅用地为代表的敏感用地(简称“敏感用地”)和以工业用

13、地为代表的非敏感用地(简称“非敏感用地”)的暴露情景。6.1.2 敏感用地方式下,儿童和成人均可能会长时间暴露于场地污染而产生健康危害。对于致 4癌效应,考虑人群的终生暴露危害,一般根据儿童期和成人期的暴露来评估污染物的终生致癌风险;对于非致癌效应,儿童体重较轻、暴露量较高,一般根据儿童期暴露来评估污染物的非致癌危害效应。敏感用地方式包括GB 50137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地(R)、文化设施用地(A2)、中小学用地(A33)、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中的孤儿院等。6.1.3 非敏感用地方式下,成人的暴露期长、暴露频率高,一般根据成人期的暴露来评估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效应。非敏感用地

14、包括 GB 50137 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公用设施用地(U)等。6.1.4 除本标准 6.1.2 和 6.1.3 以外的 GB 50137 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应分析特定场地人群暴露的可能性、暴露频率和暴露周期等情况,参照敏感用地或非敏感用地情景进行评估或构建适合于特定场地的暴露情景进行风险评估。6.2 确定暴露途径 6.2.1 对于敏感用地和非敏感用地,本标准规定了 9 种主要暴露途径和暴露评估模型,包括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

15、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共6 种土壤污染物暴露途径和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饮用地下水共 3 种地下水污染物暴露途径。6.2.2 特定用地方式下的主要暴露途径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暴露评估模型参数应尽可能根据现场调查获得。场地及周边地区地下水受到污染时,应在风险评估时考虑地下水相关暴露途径。6.3 计算敏感用地土壤和地下水暴露量 6.3.1 经口摄入土壤途径 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经口摄入土壤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1)和公式(A.2)。6.3.

16、2 皮肤接触土壤途径 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皮肤接触土壤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3)、公式(A.4)、公式(A.5)和公式(A.6)。6.3.3 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 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空气中来自土壤的颗粒物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7)和公式(A.8)。6.3.4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

17、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9)和公式(A.10)。6.3.5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11)和公式(A.12)。6.3.6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受污染地下水。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地下水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13)和公式(A.14)。6.3.7 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

18、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 5(A.15)和公式(A.16)。6.3.8 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受污染地下水。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地下水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17)和公式(A.18)。6.3.9 饮用地下水途径 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饮用地下水而暴露于场地地下水污染物。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地下水

19、暴露量的推荐计算模型见附录A公式(A.19)和公式(A.20)。6.4 计算非敏感用地土壤和地下水暴露量 6.4.1 经口摄入土壤途径 非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经口摄入土壤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21)和公式(A.22)。6.4.2 皮肤接触土壤途径 非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皮肤直接接触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23)和公式(A.24)。6.4.3 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 非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空气中来自土壤的颗粒物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

20、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25)和公式(A.26)。6.4.4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非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27)和公式(A.28)。6.4.5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非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29)和公式(A.30)。6.

21、4.6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非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污染地下水。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地下水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31)和公式(A.32)。6.4.7 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非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33)和公式(A.34)。6.4.8 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非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

22、染物而暴露于污染地下水。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地下水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35)和公式(A.36)。6.4.9 饮用地下水途径 非敏感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饮用地下水而暴露于地下水污染物。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地下水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37)和公式(A.38)。67 毒性评估技术要求 7.1 分析污染物毒性效应 分析污染物经不同途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包括致癌效应、非致癌效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机理和剂量-效应关系等。7.2 确定污染物相关参数 7.2.1 致癌效应毒性参数 致癌效应毒性参数包括呼吸吸入单位致癌因子(

23、IUR)、呼吸吸入致癌斜率因子(SFi)、经口摄入致癌斜率因子(SFo)和皮肤接触致癌斜率因子(SFd)。部分污染物的致癌效应毒性参数的推荐值见附录B表B.1。呼吸吸入致癌斜率因子(SFi)根据附录B表B.1中的呼吸吸入单位致癌因子(IUR)外推获得;皮肤接触致癌斜率系数(SFd)根据附录B表B.1中的经口摄入致癌斜率系数(SFo)外推获得。用于外推SFi和SFd的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B公式(B.1)和公式(B.3)。7.2.2 非致癌效应毒性参数 非致癌效应毒性参数包括呼吸吸入参考浓度(RfC)、呼吸吸入参考剂量(RfDi)、经口摄入参考剂量(RfDo)和皮肤接触参考剂量(RfDd)。部分污染

24、物的非致癌效应毒性参数推荐值见附录B表B.1。呼吸吸入参考剂量(RfDi)根据表B.1中的呼吸吸入参考浓度(RfC)外推得到。皮肤接触参考剂量(RfDd)根据表B.1中的经口摄入参考剂量(RfDo)外推获得。用于外推RfDi和RfDd的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B公式(B.2)和公式(B.4)。7.2.3 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参数 风险评估所需的污染物理化性质参数包括无量纲亨利常数(H)、空气中扩散系数(Da)、水中扩散系数(Dw)、土壤-有机碳分配系数(Koc)、水中溶解度(S)。部分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参数的推荐值见附录B表B.2。7.2.4 污染物其他相关参数 其他相关参数包括消化道吸收因子(ABSgi

25、)、皮肤吸收因子(ABSd)和经口摄入吸收因子(ABSo)。部分污染物消化道吸收因子(ABSgi)、皮肤吸收因子(ABSd)的推荐参数值见附录B表B.1,经口摄入吸收因子(ABSo)推荐参数值见附录G表G.1。8 风险表征技术要求 8.1 一般性技术要求 8.1.1 应根据每个采样点样品中关注污染物的检测数据,通过计算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和危害商进行风险表征。如某一地块内关注污染物的检测数据呈正态分布,可根据检测数据的平均值、平均值置信区间上限值或最大值计算致癌风险和危害商。8.1.2 风险表征得到的场地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和危害商,可作为确定场地污染范围的重要依据。计算得到单一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值超过

26、 10-6或危害商超过 1 的采样点,其代表的场地区域应划定为风险不可接受的污染区域。8.2 计算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 8.2.1 土壤中单一污染物致癌风险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暴露途径致癌风险的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C公式(C.1)、(C.2)、(C.3)、(C.4)、(C.5)和(C.6)。计算土壤中单一污染物经上述6种暴露途径致癌风险的推荐模型,见附录C公式(C.7)。8.2.2 土壤中单一污染物危害商 7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

27、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暴露途径危害商的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C公式(C.8)、(C.9)、(C.10)、(C.11)、(C.12)和(C.13)。计算土壤中单一污染物经上述6种途径危害指数的推荐模型,见附录C公式(C.14)计算。8.2.3 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致癌风险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饮用地下水暴露途径致癌风险的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C公式(C.15)、(C.16)、(C.17)。

28、计算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经上述3种暴露途径致癌风险的推荐模型见附录C公式(C.18)。8.2.4 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危害商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饮用地下水暴露途径危害商的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C公式(C.19)、(C.20)和(C.21)。计算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经上述3种暴露途径危害指数的推荐模型见附录C公式(C.22)。8.3 不确定性分析 8.3.1 应分析造成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结果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包括暴露情景假设、评估模型的适用性、模型参数取值等多个方面。8.3.2 暴露风险贡献率分析 单一污染物经不同暴露途径的致

29、癌风险和危害商贡献率分析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D公式(D.1)和公式(D.2)。根据上述公式计算获得的百分比越大,表示特定暴露途径对于总风险的贡献率越高。8.3.3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8.3.3.1 敏感参数确定原则 选定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的参数(P)一般应是对风险计算结果影响较大的参数,如人群相关参数(体重、暴露期、暴露频率等)、与暴露途径相关的参数(每日摄入土壤量、皮肤表面土壤粘附系数、每日吸入空气体积、室内空间体积与蒸气入渗面积比等)。单一暴露途径风险贡献率超过20%时,应进行人群和与该途径相关参数的敏感性分析。8.3.3.2 敏感性分析方法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可用敏感性比值来表示,即模型

30、参数值的变化(从P1变化到P2)与致癌风险或危害商(从X1变化到X2)发生变化的比值。计算敏感性比值的推荐模型见附录D公式(D.3)。敏感性比值越大,表示该参数对风险的影响也越大。进行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应综合考虑参数的实际取值范围确定参数值的变化范围。9 计算风险控制值的技术要求 9.1 可接受致癌风险和危害商 本标准计算基于致癌效应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时,采用的单一污染物可接受致癌风险为10-6;计算基于非致癌效应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时,采用的单一污染物可接受危害商为1。9.2 计算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9.2.1 基于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基于经口摄

31、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暴露途径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分别见 8附录E公式(E.1)、(E.2)、(E.3)、(E.4)、(E.5)和(E.6)。计算单一污染物基于上述6种土壤暴露途径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见附录E公式(E.7)。9.2.2 基于非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基于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

32、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暴露途径非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E公式(E.8)、(E.9)、(E.10)、(E.11)、(E.12)和(E.13)。计算单一污染物基于上述6种土壤暴露途径非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见附录E公式(E.14)。9.2.3 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风险控制值 污染场地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时,应计算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风险控制值。对于单一污染物,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计算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见附录E公式(E.15)。9.2.4 基于致癌效应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基于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吸

33、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饮用地下水暴露途径致癌效应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E公式(E.16)、(E.17)和(E.18)。计算单一污染物基于上述3种地下水暴露途径致癌效应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见附录E公式(E.19)。9.2.5 基于非致癌效应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基于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饮用地下水暴露途径非致癌效应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E公式(E.20)、(E.21)和(E.22)。计算单一污染物基于上述3种地下水暴露途径非致癌效应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见附录E

34、公式(E.23)。9.3 分析确定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9.3.1 比较上述计算得到的基于致癌效应和基于非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以及基于致癌效应和基于非致癌风险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选择较小值作为污染场地的风险控制值。如场地及周边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则应充分考虑到对地下水的保护,提出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风险控制值。9.3.2 按照 HJ 25.4 确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目标值时,应将基于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出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作为主要参考值。9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暴露评估推荐模型 A.1 敏感用地暴露评估模型 A1.1 经口摄入土壤途径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

35、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经口摄入土壤途径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1)计算:?10?6 (A.1)公式(A.1)中:OISERca 经口摄入土壤暴露量(致癌效应),kg 土壤kg-1体重d-1;OSIRc 儿童每日摄入土壤量,mgd-1;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OSIRa 成人每日摄入土壤量,mgd-1;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EDc 儿童暴露期,a;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EDa 成人暴露期,a;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EFc 儿童暴露频率,da-1;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EFa 成人暴露频率,da-1;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BWc 儿童体重,kg,推荐值见附录 G

36、表 G.1;BWa 成人体重,kg,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ABSo 经口摄入吸收效率因子,无量纲;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ATca 致癌效应平均时间,d;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对于单一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暴露受到的危害,经口摄入土壤途径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2)计算:?10?6 (A.2)公式(A.2)中:OISERnc 经口摄入土壤暴露量(非致癌效应),kg 土壤kg-1体重d-1;ATnc 非致癌效应平均时间,d;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公式(A.2)中 OSIRc、EDc、EFc、ABSo和 BW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A1.2 皮肤接触土壤

37、途径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皮肤接触土壤途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3)计算:?10?6?10?6 (A.3)10 公式(A.3)中:DCSERca 皮肤接触途径的土壤暴露量(致癌效应),kg 土壤kg-1体重d-1;SAEc 儿童暴露皮肤表面积,cm2;SAEa 成人暴露皮肤表面积,cm2;SSARc 儿童皮肤表面土壤粘附系数,mgcm-2;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SSARa 成人皮肤表面土壤粘附系数,mgcm-2;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ABSd 皮肤接触吸收效率因子,无量纲;取值见附录 B 表 B.1;Ev 每日皮肤接触事件频率,次d-

38、1;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公式(A.3)中 EFc、EDc、BWc、ATca、EFa、EDa和 BW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SAEc和 SAEa的参数值分别采用公式(A.4)和公式(A.5)计算:?239?0.417?0.517?(A.4)?239?0.417?0.517?(A.5)公式(A.4)和公式(A.5)中:Hc 儿童平均身高,cm,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Ha 成人平均身高,cm;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SERc 儿童暴露皮肤所占面积比,无量纲,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SERa 成人暴露皮肤所占面积比,无量纲;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公式(A.4)和公式(

39、A.5)中 BWc和 BW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对于单一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暴露受到的危害,皮肤接触土壤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6)计算:?10?6 (A.6)公式(A.6)中:DCSERnc 皮肤接触的土壤暴露量(非致癌效应),kg土壤kg-1体重d-1。公式(A.6)中 SAEc、SSARc、Ev和 ABSd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3),EFc、EDc和 BW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ATn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2)。A1.3 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

40、式(A.7)计算:?10?10?6?PM10?DAIRa?EDa?PIAF?fspo?EFOa?fspi?EFIa?BWa?ATca?10?6 11(A.7)公式(A.7)中:PISERca 吸入土壤颗粒物的土壤暴露量(致癌效应),kg 土壤kg-1体重d-1;PM10 空气中可吸入浮颗粒物含量,mgm-3;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DAIRa 成人每日空气呼吸量,m3d-1;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DAIRc 儿童每日空气呼吸量,m3d-1;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PIAF 吸入土壤颗粒物在体内滞留比例,无量纲;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fspi 室内空气中来自土壤的颗粒物所占比

41、例,无量纲;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fspo 室外空气中来自土壤的颗粒物所占比例,无量纲;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EFIa 成人的室内暴露频率,da-1;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EFIc 儿童的室内暴露频率,da-1;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EFOa 成人的室外暴露频率,da-1;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EFOc 儿童的室外暴露频率,da-1;推荐值见附录 G表 G.1。公式(A.7)中 EDc、BWc、EDa、BWa和 ATc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对于单一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暴露受到的危害,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8)计算:

42、?10?10?6(A.8)公式(A.8)中:PISERnc 吸入土壤颗粒物的土壤暴露量(非致癌效应),kg 土壤kg-1体重d-1。公式(A.8)中 PM10、DAIRc、fspo、fspi、EFOc、EFIc和 PIAF 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7),EDc、BWc、EDa、BW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ATn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2)。A1.4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9)计算:?1?(A.9)公式(A.9)中:IOVERca1

43、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土壤暴露量(致癌效应),kg 土壤kg-1体重d-1;VFsuroa 表层土壤中污染物扩散进入室外空气的挥发因子,kgm-3;根据附录 F 公式(F.17)计算。公式(A.9)中,DAIRc、DAIRa、EFOc和 EFO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7),EDc、BWc、EDa、BWa、ATc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对于单一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暴露受到的危害,吸入室外空气中来 12 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10)计算:?1?(A.10)公式(A.10)中:IOVERnc1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

44、壤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非致癌效应),kg土壤kg-1体重d-1。公式(A.10)中,VFsuro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9),DAIRc和 EFO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7),ATnc的含义见公式(A.2),EDc和 BW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A1.5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11)计算:?2?(A.11)公式(A.11)中:IOVERca2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土壤暴露量(致癌效应),kg 土

45、壤kg-1体重d-1;VFsuboa 下层土壤中污染物扩散进入室外空气的挥发因子,kgm-3;根据附录 F 公式(F.20)计算。公式(A.11)中,DAIRc、DAIRa、EFOc和 EFO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7),EDc、BWc、EDa、BWa、ATc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对于单一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暴露受到的危害,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13)计算:?2?(A.12)公式(A.12)中:IOVERnc2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非致癌效应),kg土壤kg-1体重d-1。公式(A.

46、12)中 VFsubo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1),DAIRc和 EFO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7),ATnc的含义见公式(A.2),EDc和 BW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A1.6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地下水暴露量,采用公式(A.13)计算:?3?(A.13)公式(A.13)中:13 IOVERca3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地下水暴露量(致癌效应),L 地下水kg-1体重d-1;VFgwoa 地下水中污染物扩散进入室外空气的挥发因子,

47、Lm-3;根据附录 F公式(F.21)计算。公式(A.11)中,DAIRc、DAIRa、EFOc和 EFO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7),EDc、BWc、EDa、BWa、ATc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对于单一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暴露受到的危害,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地下水暴露量,采用公式(A.14)计算:?3?(A.14)公式(A.14)中:IOVERnc3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地下水暴露量(非致癌效应),L 地下水kg-1体重d-1。公式(A.14)中,VFgwoa的参数含义分别见公式(A.13),DAIRc和 EFOc的参数

48、含义见公式(A.7),ATnc的含义见公式(A.2),EDc和 BW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A1.7 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15)计算:?1?(A.15)公式(A.15)中:IIVERca1 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土壤暴露量(致癌效应),kg 土壤kg-1体重d-1;VFsubia 下层土壤中污染物扩散进入室内空气的挥发因子,kgm-3;根据附录 F 公式(F.26)计算。公式(A.15)中,EFOc、EF

49、Oa、EFIc、EFIa、DAIRc和 DAIR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7),EDc、BWc、EDa、BWa、ATc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对于单一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暴露受到的危害,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16)计算:?1?(A.16)公式(A.16)中:IIVERnc1 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非致癌效应),kg 土壤kg-1体重d-1。公式(A.16)中,VFsubia的参数含义分别见公式(A.15),DAIRc、EFI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7),ATn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2),

50、EDc和 BW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A1.8 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14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地下水暴露量,采用公式(A.17)计算:?2?(A.17)公式(A.17)中:IIVERca2 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地下水暴露量(致癌效应),L 地下水kg-1体重d-1;VFgwia 地下水中污染物扩散进入室内空气的挥发因子,Lm-3;根据附录 F公式(F.29)计算。公式(A.17)中,EFOc、EFOa、EFIc、EFIa、DAIRc和 DAIRa的参数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