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年级古诗及诗意.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976450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古诗及诗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年级古诗及诗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年级古诗及诗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年级古诗及诗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年级古诗及诗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词释义西林:即庐山乾明寺。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横看:从正面看。识:知道。缘:由于,因为。古诗今译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

2、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t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肉。 足:足够,丰盛。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

3、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u)门:敲门。 译文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 ,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词释义黄鹤楼

4、: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之:往,去。广陵:扬州的旧名。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下:沿江顺流而下。惟:只。天际:天边。古诗今译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

5、愿离去。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词释义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使:奉命出使。安西:当时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浥:湿润。客舍:旅店。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又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更:再。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名阳关。古诗今译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

6、旅馆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名句赏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

7、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注词释义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山上旧有敬亭。闲:悠闲。两不厌:诗人把山拟人化了,觉得自己与敬亭山互相看不够。厌,满足,厌倦。古诗今译成群的鸟儿高飞无踪影,一片云儿独自飘去悠然。和我终日相对却看不够的,只有闲静的朋友敬亭山。名句赏析首小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前两句写眼前景,借“高飞”的“众鸟”和“独去”的“孤云”,创造出一个孤寂清

8、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平静的愿望。后两句将山人格化,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世态炎凉的厌恶之情,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得到了含蓄的表达。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注词释义和:协调,这里指水天一色。潭:指洞庭湖。磨:磨拭。翠:绿色。古诗今译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名句赏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一首山水小诗,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寥远,这应

9、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点,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此时山更翠,山更清。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足见诗人的浪漫色彩。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注词释义忆江南:词牌名。谙:熟悉。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

10、指江中的浪花。蓝:蓝草,叶子青绿色的可以用来制作染料。忆:怀念。古诗今译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名句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白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处,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

11、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释词】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

12、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不须:不需要.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急湍,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乡村四月【宋】翁卷緑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注释】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才刚刚。. 山原-山坡原野 蚕桑种桑养蚕。 了料理完 如好像诗意:山陵和原野都是绿茵茵的一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的叫声里细雨如烟。乡村的四

13、月没人闲着,刚刚忙完蚕桑的又要插田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注词释义杂兴: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耘田:锄草。绩麻:即缉麻,把麻搓成线。童孙:幼小的孙子。未解:不能,不会。供:担任,担负。傍:靠近。古诗今译白天出去锄草夜里缉麻,农家儿女都能各自持家。小孙子还不会耕田纺织,也靠近桑树阴学习种瓜。名句赏析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篇是其中的一首,写的是夏日村庄的生活场景: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最精彩的是后两句。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农村孩子的游戏,也多是模仿大人的劳动。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诗中没有出现老人的形象,但称农夫农妇为“儿女”,称小孩为“童孙”,分明是老农的口吻,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家乐事图。这里有写实的成分,更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理想。语言通俗浅显,文笔清新轻巧,使人由景见情,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