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963443 上传时间:2024-05-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22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王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长春130012)摘要:该文探讨了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在分析红色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研究了红色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研究发现,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的内涵和品质,同时,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和红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为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关键词:红色文化;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743(2023)19-002

2、2-030引言在当前的旅游业发展中,红色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是两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类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色。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对这两种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存在一定的孤立性,缺乏有效的融合与发展。因此,研究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时,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教育价值。而乡村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的内涵和品质,还能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红色文化教育的普及,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3、。本文旨在探讨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为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也希望通过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旅游业的发展和乡村经济的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1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概述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具有革命性、先进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1。红色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历史传承性

4、、人民性、创新性等几个方面。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乡村生态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文化遗产等为依托,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满足游客对自然、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需求,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自然性、文化性、可持续性、参与性等几个方面。乡村生态旅游依托于自然环境,可以给游客提供一个接近大自然、感受自然风光和生态之美的良好机会。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自然美景,还可以了解和体验乡村文化和传统工艺。乡村生态旅游倡导绿色消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可

5、以开展一些参与性强的活动,如农事体验、D I Y制作等,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乡村生活。2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分析2.1 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融合发展模式:将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设施和品牌进行全面整合,实现一体化发展。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旅游业的内涵和品质,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区域联动模式: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将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的景点(区)和线路进行整体规划,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旅游发展格局。通过区域联动,实现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旅

6、游的协同发展,使整个区域的旅游品质得到提升,经济效益得到提高。(3)产业协同模式:将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协同,实现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动发展。通过产业协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3。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青年课题“吉林省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3QN01)资助。作者简介 王珺(1 9 9 4),女,汉族,吉林通化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2323乡村振兴2.2 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

7、合发展具有以下优势:(1)资源优势: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红色文化旅游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而乡村生态旅游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融合能够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旅游体验。(2)市场优势: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市场需求都比较广泛。红色文化旅游能够吸引大量的历史爱好者和学生群体,而乡村生态旅游则能够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和家庭旅游群体。两者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3)产业优势: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都是重要的文化产业,具有很好的产业融合性。两种文化的融合能够

8、促进文化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4)教育意义: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将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2.3 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然而,在实际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1)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整合:由于红色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分属不同的管理体系和部门,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整合,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整体合力。(2)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在一些地区,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

9、设滞后,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3)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红色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但目前相关人才较为匮乏,制约了融合发展的进程。(4)环境保护压力增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环境保护压力逐渐增大。一些地区在开发红色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存在过度开发、污染环境等问题,影响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3案例研究3.1 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案例本文以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九台区积极推进文化振兴,为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注入动能,全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通过深度挖掘和整合“红色教育、关东民俗、乡村民宿、冰雪运动、山

10、水生态”等资源,九台区打造了“龙嘉卡伦”“波泥河土们岭”“苇子沟上河湾”三条农文旅示范带。其中,土们岭街道马鞍山村是九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2 0 2 0 年马鞍山抗日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这一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有马鞍山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堂、抗战纪念馆、抗战纪念碑等纪念设施以及抗战遗址。可以在此开展党性教育、革命历史教育、国防教育等党史党性教育及研学旅行活动。马鞍山景区充分利用马鞍山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不断提升研学旅游接待能力与品质,与教育、文化等部门共同做好研学旅游开发,科学制订研学方案,建设多元化的研学旅行体系,实现了乡村生态旅游

11、和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成功打造了一个追寻红色印记的文化体验和教育基地。在生态振兴方面,九台区展现出乡村的“底色”。他们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安排、一体推进区域生态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建水泥路面,加快生态修复,使马鞍山村呈现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形象。马鞍山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推动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乡村旅游的新样板。每到周末,马鞍山村的游客络绎不绝。随着一批文旅项目的落实,马鞍山景区形成了“一山一田一谷一馆一民宿”的区域性旅游产业链条,其发展蓝图已经初步绘就。3.2 案例分析及启示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一是

12、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只有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提高游客的综合素质。二是找准融合点是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上述案例中,马鞍山依靠天然的环境优势,找到了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点,从而实现了两种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因此,在具体的融合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找到最佳的融合点,打造区域性旅游产业链条。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保障。在上述案例中,马鞍山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

13、览。因此,在具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4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4.1 提升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水平提升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水平是推动2424乡村振兴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应加强对红色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整合,挖掘其各自的内涵和特色,找到最佳的融合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应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以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体验项目和研学旅行等,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质。4.2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政府在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

14、支持作用 4。首先,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红色文化和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要完善旅游开发审批制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防止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其次,应加大对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推动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4.3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应优先完善交通、住宿、餐饮、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应注重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构建,加强景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和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此外,应加强智慧旅游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

15、管理水平,提高旅游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4.4 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人才是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应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首先,应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其次,应通过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等方式,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旅游管理、策划和运营人才。此外,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创造,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4.5 创新营销策略与模式创新营销策略与模式是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应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可以通过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提高品牌

16、知名度。其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可以通过网络营销、社交媒体营销、节庆活动营销等多种方式,提升宣传效果和扩大宣传覆盖面。此外,应注重营销模式的创新,可以采用联合营销、精准营销、体验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提升营销效果和游客满意度。同时,应注重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可以通过“红色文化+乡村生态旅游”“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模式,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旅游品质。此外,应注重旅游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提高旅游经济的附加值。综上所述,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推动旅游业发展

17、和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途径。提升融合发展水平、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以及创新营销策略与模式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我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5结语通过对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相关理论及实践案例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知,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红色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与乡村生态旅游结合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打造旅游特色品牌。同时,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需要从多

18、个方面入手。具体包括提升融合发展水平、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的实施。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支持。未来可以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指导。同时也可以对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和规律。参考文献:1 刘郑.区域公共图书馆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红色文化传承工作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S1):146-149+167.2 谢冬,陈菁.奏响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崭新乐章: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综述 J.当代广西,2011(23):28-31.3 吴石英,周莉.“走出去”战略视域下安徽地域文化对外传播的价值与路径 J.皖西学院学报,2021,37(03):68-71+77.4 王艳.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1):54-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