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家族企业管理42目 录摘 要IIIABSTRACTIV第一章 绪论1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31.1.1 研究背景31.1.2 研究意义51.2 国内外研究动态51.2.1 国外研究动态51.2.2 国内研究动态61.3 研究思路和方法8第二章 理论综述10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02.1.1 家族企业的界定102.1.2 家族企业的管理特点102.2 基础理论综述112.2.1 交易成本理论122.2.2 委托代理理论132.2.3 不完全契约理论14第三章 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163.1 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历程163.2 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现状193.2.1 我国家族企业的主要
2、类型213.2.2 我国家族企业的主要特征233.3 家族企业的SWOT分析253.3.1 家族企业的优势分析253.3.2 家族企业的劣势分析263.3.3 家族企业的机会分析273.3.4 家族企业的威胁分析273.4 家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9第四章 中国家族企业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334.1 我国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路334.2 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及途径344.2.1 家族企业的制度管理创新344.2.2 家族企业组织文化创新354.2.3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创新374.2.4 家族企业的人才管理创新384.2.5 家族企业的产权管理创新38第五章 结论40参考文献41致谢4
3、2摘 要中国家族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己成规模,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大多采取了家族化管理。家族企业在创业初期实行家族化管理是高效率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走出了艰难的创业初期,进入了规模经营的大发展阶段后,又面临着种种难以超越的发展局限与障碍,迫切需要管理创新。 本论文的目的旨在通过对我国家族企业的现状及家族化管理的利弊分析,以管理创新理论为基础,找出适合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家族企业的现代管理模式,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论文阐述了管理创新的基本理论,对管理创新的定义和内容做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探讨,并分析了管理创新的主
4、体、动因和过程;论述了家族企业的定义、分类以及家族化管理的定义和特点,重点分析了家族企业形成家族化管理的原因及利弊,指出家族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意义;通过对管理创新思路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家族企业的具体情况,从外部环境以及组织内部等方面提出了管理创新的对策。关键字:家族企业 发展 成长 创新ABSTRACTFamily Enterprises in China have gained their scale afte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development and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whole n
5、ational economy. The majority of the Family Enterprises adopts family administration which is of high efficiency in their period of initiation but of limitation and obstacles to their development when it comes to the period of developing which is typical of scale management. Therefore Family Enterpr
6、ises need management innovation.After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Family Enterprises and comparing wi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family administration, a modern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ory for those Family Enterprises which have developed to cert
7、ain scale is presented, which can developed to certain scale is presented, which can develop healthily and thus good service for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socialism.This paper states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which covers the overall systematic inquiry into def
8、inition and content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analyzes executor, process and classif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defines family administr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 and lays emphasi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family management taking form in the Family Enterprises and its advantag
9、es and disadvantages. It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which Family Enterprises implement. After analyzing the graph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target model, combining concrete states of our countrys Family Enterprises, it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from
10、 the view of concept, strategy, system and organization and it also puts forward exterior sustained system that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do in order to fit a complete set.Keyword: family firms develop growth innovation我国家族企业管理问题研究第一章 绪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民营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不再充当“拾遗补缺”
11、的角色。由于大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人员分流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国有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减弱。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生力军民营经济己经成为中国经济中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部分。近几年,我国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营业收入、利润、税金等经济指标的增长率都在逐年递增,民营经济己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成分之一和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是改革的探索者和先进生产力运行机制的代表,并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就业的贡献。2002年全社会就业总数为7.374亿人,其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7163万人,占全社会的9.7%;民营经
12、济(含农业劳动力)就业占到全社会90.3%,如果不包括农业劳动力(3.66亿),吸纳的就业量为3.09亿(其中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为,1.33亿),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42%,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84%,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己经超过70%。第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2年民营经济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约48.5%;广义的民营经济(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占64%左右。民营经济还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经济增长率就越快。2002年底私营企业数超过20万户的有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六省市,私营企业数占全国比重近60%。第三,对财政收
13、入的贡献。民营经济上缴税收的比重不断升高,到2010年底已接近37.86%;广义民营经济的税收年增长率为14.8%。民营企业中个体私营企业的税收增长率从1995年以来连续8年超过50%。民营经济已成为部分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2年,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非公企业入库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为60.2%,在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上缴的税收占县级财政的比重一般也在50%以上。第四,对繁荣市场、消除短缺经济的贡献。从1990年到2002年,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6%,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为14.2%。1999年以来,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
14、完成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己经基本占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左右。第五,对社会投资的贡献。从1981年到2002年,民间投资年平均增长25%。2002年不包含外资的民间投资达到1.7万亿元,增长22.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40. 3%。第六,正在为增加出口做新贡献。全国工商联会员企业中营业收入总额在1.2亿元以上的1582家企业中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1024家。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例,2000年以来个体私营企业的平均出口增长速度超过150%,2002年个体私营企业出口总额达到139亿美元,增长154.8%,而去年全国出口增幅为22.3%。第七,对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贡献。一是回报社会,民营企
15、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实施光彩项目9765个,到位资金523.73亿元,带动脱贫人数459.46万人,安排就业210.24万人。二是安排下岗职工,目前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有70%在个体私营企业工作。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却是曲折的。即使发展到现在,民营经济仍然是问题多多。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尤其是民营经济竞争力的提高需要一些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作为支撑。现在我国的民营企业就其数量来说在持续增加,但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的比例却非常低。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所有的民营企业都面临的课题。从管理模式上来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是家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家族式管理在企业规
16、模不大、企业成立时间较短的条件下确实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具有产权边界清晰、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成本低的特点,企业的所有者同时是企业的经营者,不存在委托代理带来的代理成本问题。另外,家族式管理的民营企业其内部成员具有很强的向心力,能够提高决策效率,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虽然说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排斥家庭企业,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面临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将越来越复杂,家族式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其弊端己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家族式管理的民营企业在吸纳资金、提高管理效率、进行科学决策等方面显得越来越乏力。根据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的不断完善
17、,企业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也会走向现代化(Mansel G. Blackford,1998)。也就是说,企业新制度的采用与企业的规模大致成正比。因此,民营企业是否应该放弃家族式管理,民营企业应该选择何种管理模式,就成为使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利用管理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结合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家族式管理的优劣势、家族式管理的适用条件等进行分析,为中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尽管经历了1956
18、年的公私合营和10年“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资本主义而被列入消灭的对象,中国民营经济仍然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茁壮成长。2005年2月,国务院正式通过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成为国务院第一份就非公经济下发的文件,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扫清了政策上的障碍。民营经济已经开始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开始发挥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之一。民营经济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己经进入规范管理、科学规划的新发展时期。在中国经济处于进一步改革、转型的特殊阶段,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19、在2006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介绍,2006年民营经济继续以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水平发展,年底时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494.7万户,比上年增长15%;注册资金总额为7.5万亿元,增长22%;从业人员为6395.5万人,增长9.81%;投资者人数1224.9万人,增长10.36%。黄孟复强调,经过近30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占GDP的65%左右,占经济增量的70% - 80%,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 尽管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和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扮演如此夺目的角色,但
20、与上述雄辩的数据和事实相对照的,是学术界对家族企业研究的冷漠和社会各界对家族企业这一组织形式的歧视。李新春(1998)谈到,中国经济学者对家族制度研究的漠视是令人惊异的,在缺乏对家族制度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对中国经济特别是企业组织的发展将是难以把握的。周立新(2005)则进一步分析指出,不仅仅是中国如此,中外理论界对家族企业这一领域研究的忽视无疑造成了相关文献的缺乏与不足,事实上关于家族企业的文献远远少于其他经济和管理的文献,她并引用著名管理学家PeterF Drucker(1999)的研究结论:有关管理的书籍和课程几乎完全是针对公共的和专业管理的企业它们难得提到家族经营的企业。与学术界对家族企
21、业的冷漠并存的,是社会各界对家族企业这一组织形式的偏见与歧视。甘德安(2003)指出,现在政府、媒体和学术界的主流基本上是否定家族企业的,要求家族企业要全部向现代化企业转化。应焕红(2004)进一步指出,在人们的印象中,家族制是一种落后的企业制度,家族企业是与现代企业相对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家族制管理被看成是一种落伍的管理方法平时人们也是很少谈论家族企业,对家族企业讳莫如深。企业较为青睐的称呼是“民营企业”,第二是“非公有制企业”,第三是“私营企业”,而对“家族企业”的称呼却是有所鄙视。对于家族制与家族企业,我国理论界也始终处于一种尴尬境地,非理性的指责多于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性的建议,家族企业作为
22、现代企业的对立面遭受了广泛的批评。 上述现象的存在,需要理论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将“中国家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和客观的研究,对家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正本清源,给予应有的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中国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和战略转型所面临不确定性环境HE需进行组织创新,以适应新环境和形势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组织结构问题:从组织结构设计理念方面而言,中国家族企业的组织结构表现出管理虚弱、模式落后、缺乏科学组织体系的问题;从企业组织的规模而言,存在盲目扩大规模、贪大求全、模仿行政机关体系的问题;从企业领导组织结构而言,存在决策过于集中、缺乏授权、管理者与
23、员工缺乏沟通的问题;从企业组织的层次结构来看,存在部门边界不清、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从企业组织的职能结构来看,存在岗位职责不明、员工流动频繁的问题;从企业组织的形态结构来看,存在企业家族与家族企业组织平行结构的矛盾冲突问题。2、组织流程问题:从流程观念上看,存在重市场不重现场的问题;从生产流程上看存在产生串行的业务过程、多点接触、影响满意度、研发流程重视不够的问题;从管理流程上看存在领导流程多头混乱、控制流程矛盾冲突、计划流程随意变更和人力资源流程中的关系主义等问题;从信息系统开发流程上看,存在认识、资源、文化、规划和软件选用等问题。 3、组织文化问题:在企业价值观方面,存在文化传承延续问题上的
24、小富既安、平均分产的思想;在企业行为方式方面,存在文化结构模式封闭、排外, 文化管理方式独裁、炭化,文化领导水平素质低、失误多的问题;在企业理念方面,存在文化体系建设表层、单一,文化创新动力不足、妨碍创新的问题;在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方面,存在用亲情代替规则的问题。 由此看来,中国家族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要想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战略转型,必须根据其战略发展阶段,及时进行组织创新,以保持组织的运作绩效和核心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要摆脱“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死亡”的宿命,中国家族企业的确到了不实施正确的组织创新就要面对严酷的死亡命运的生死关头。这种“不创新就死亡”的严峻现实,更凸显“组织创新
25、”将是中国家族企业诸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1.1.2 研究意义我国家族企业如何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如何实现成功跨越,是关系家族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笔者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系统地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用 人机制、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分析了在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家族企业在发展中所受到的某些冲击,科学地设计了家族企业今后的发展模式。这对深入探索我国家族企业的最佳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我国家族企业的管理水平、 增强家族企业的竞争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2.1 国外研究动态家族企业作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企
26、业形式,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家族企业的相关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外学术界只有少数几位学者如 Christensen(1953)、Donnelly(1964)和Levinson(1971)等人,对家族企业进行过调查研究。在此之前,这一研究领域被严重忽视了(Lansberg.Perrow,Rogolsky,1988),1988年Family Business Review 这一公开性学术刊物的创办,标志着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周立新,2005) 就研究内容而言,笔者经过浏览相关研究资料,发现国外家族企业研究集中在如下方面:Chrisman
27、(2002)等人的绩效表现研究;;Astrachan(2000)等人的生命周期研究;Hosmer(1995)等人的组织信任与信用研究;Bukart(2002)等人的代际传承研究;Ward(1988)等人的外部董事研究;Ericssion(2001)等人的女性家族成员研究;以及Gildling(2000)等人的不同地区间家族企业的比较研究,等等。当然,代理问题、治理结构、企业管理、家族与企业的冲突、家族企业文化、融资模式、家族企业的定义问题、资源视角分析、家族企业国际化等问题,也是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的热点内容。 就家族企业研究的地域分布而言,以美国最为成熟,其他发达国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19
28、96年开始,法国、意大利、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家族企业研究文献开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近来研究热潮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延伸,如欠发达地区的学者对印度、西亚与东南亚地区、华人家族企业以及转轨经济国家(东中欧和俄罗斯)的研究开始出现在西方权威的家族企业研究文献中,当前尤以印度家族企业的研究最为集中(苏启林等,2002)。 就研究方法而言,目前的家族企业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法自1997年以来更成为西方家族企业研究的主导方法,有大量样本数据开始由私人研究组织提供,如Mass Mutual.Arthur Andersen and Enterpreneurship Resear
29、ch Consortium等 (周立新,2005)。但欧美国家的学者常常更侧重于从咨询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企业具体案例为研究依据,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规划为目的,尽管这些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和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但仍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 另外,国外学者对此进行的研究几乎是针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的家族企业,尽管西方学者对于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有一些涉及,如Gorden Re-dding(1993)、Fukuvama Francis(1998)等,但由于中国家族企业复苏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再加上跨文化的差异,因而对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家族企业的研究很少。1.2.2 国内研究动态中国理论界
30、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是与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和命运紧密相关的。前文已经论及,尽管近代我国家族企业己有一定的发展,但山于外敌入侵、内战频繁,特别是1949年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陆的家族企业到改革开放前,几乎己经绝迹!除了从经济史的角度有些零星的对于古代商人的挖掘外,当然也就谈不上对现代意义上的家族企业的研究了。另一方面,在家族企业复兴初期,由于我国学者对于家族企业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研究,并在某种意识形态歧视下,简单、片面地认为家族企业是低效率和没有前途的,家族企业作为一种企业模式必然要被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所代替。由此不少学者认为家族企业是一种不值得研究的、过时的、必将淘汰的企业组织形式
31、 (韩经纶、郑秀芝,2004)。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族企业历经20多年的风雨,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家族企业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增加财政税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家族企业此起彼伏,各领风骚三五年,特别是希望集团、广东榕泰、太太药业等一批批家族企业上市,使家族企业成了热门的话题 (张余华,2003)。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学术界近年来才开始重新审视家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成就,涌现出了一些研究家族企业的学术著作和文章。 就研究内容而言,中国学者和专家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主要涉及:家族企业
32、的意义和界定(潘必胜,1998;晓亮,2002;晃上,2002;郭跃进,2003;周立新,2005)、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戴园晨等,2001;姚贤涛等,2002;应焕红,2002;王志成,2003;张兵、章清,2004)、继任问题(廉勇等,2006;黄绍伦,2003;张篙伟,2005;吕肖东等,2005)、存在的合理性及管理效率 (李旭辉,2005;钟朋荣,2001;陈躬林,2002;徐泰玲,2002;栗战书,2003;韩经纶等,2004)、信用 (储小平,2000;李新春,2003;李东,2004)、企业文化 (樊景立、郑伯嗦,2000;曹德峻,2002;王萍,2005)、可持续发展(林国
33、志,2005;吕政等,2001;张亚,2001;于立等,2003;王明琳,2003),等等。另外职业经理人的引入、治理结构、发展现状、技术创新、战略管理也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就研究的方式方法来看,中国学者大多沿用旧有的经济学、社会学以及企业管理理论对家族企业和家族管理进行分析和阐释,借鉴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的学术成果和研究经验,逐渐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多视角地研究家族企业,并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但有关的学理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这与国外对于家族企业的某些相关研究相类似。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私营企业迅速崛起,其中90%以上采取了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这就
34、为我国家族企业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社会基础。虽然我国对家族企业的研究相对于家族企业的发展较晚,且集中在近十年,但却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各地纷纷建立专门的家族研究中心,频频召开学术研讨会, 出版专业论著,一时间,家族企业研究俨然有成为一门显学之势。1.3 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研究的主题是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问题,在第一、二章进行研究背景、内涵界定和理论铺垫后,重点围绕创新源、创新内容、创新过程控制、创新评价和创新系统等问题,较为深入地回顾原理、分析现状,并提出笔者的对策建议。全文主要从回答如下几个方面问题展开讨论: 1、为什么要进行创新:这是对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源的研究。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家族企业
35、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其主要类型和主要特征,探讨中国家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环境而对组织创新形成的供给制约,明确提出中国家族企业现实中存在的组织运行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的需求诱致等问题。这样从组织内、外部和主、客观几个方面对创新原因作出回答。 2、对什么进行创新:在创新内容方面,本文围绕企业组织创新的核心要素结构、流程和文化展开分析,每一部分从原理出发,对照原理找出现实中存在的相应问题,并结合中国家族企业的实际提出建设性对策。 3、如何进行创新:在创新过程的控制方面,本文根据企业组织创新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家族企业的特点,构建了由驱动过程和认同过程组成的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过
36、程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阻力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创新过程的控制策略。 4、创新前景如何:即从宏观层面回答中国家族企业组织的创新系统问题。本文通过对组织创新的未来趋势与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探讨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的宏观风险,并就系统创新提出宏观政策建议。 由于家族企业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本文对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的研究属于经验科学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因此不可能象工程科学那样借助于实验室来了解各自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同时,组织创新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集成,因而本文不仅广泛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甚至产业组织学、组织行为学、心
37、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原理,系统研究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问题,以期为家族企业和宏观政府部门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撑。具体而言,本文采用如下方法展开研究: 1、模式构建与逻辑推导相结合:本文构建中国家族企业组织的构成要素模式和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的理论框架模式;同时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阐述组织结构、组织流程和组织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创新源与创新内容、创新过程、创新评价及创新系统的内在机理与逻辑关系。 2、微观与宏观结合:本研究中的家族企业创新源与创新内容、创新过程、 创新评价及其对策的研究,属微观层面的个体家族企业解决方案;同时又将研究视角提升到政府管理的宏观层面进行探讨,使本文
38、的研究对象既有特殊性,又具普遍性。 3、对策研究: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因此,为加强本研究的实践指导作用,本文针对中国家族企业创新源与创新内容、创新过程、创新评价先提供基础原理指导,再揭示现实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具体的改善对策;另外本文还针对政府在为家族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道德调节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使宏观部门也能从本文研究内容中获得具体的建议。4、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的方法是本研究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具体的比较分析方法的运用,如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内容的比较分析;家族企业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概念内涵比较:组织创新与组织变革、组
39、织设计、组织塑型和组织发展等概念的比较分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 (家族企业)在组织结构、组织流程和组织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家族企业发展的历史比较;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关于组织创新的解释间的学科比较;关于组织构成要素、组织概念、创新评价等内容的各种理论观点比较分析等等。上述不同内容的比较分析为本研究寻找理论创新突破口、归纳共性观点与问题、得出正确结论等理论努力提供了机会与路径。第二章 理论综述不同的家族企业界定方法会对相关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政策制定者 的思路和政策实施的范围(WestheadCowling,1998)。而关于家族企业研究的最大分歧可能就在于如何
40、确切地界定家族企业内涵的问题。由于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家族企业的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2.1 相关概念的界定2.1.1 家族企业的界定关于家族企业,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角度来定义的。盖尔西克(Gersick,1997)强调所有权的重要性,他认为不论企业是以家庭命名还是有好几位亲属在企业的高层领导机构里,都不能由此确定某一企业是家族企业;能确定是家族企业的是家庭拥有企业的所有权。也就是说,所有权是否掌握在创办企业的家庭成员手上,是划分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核心要素。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Chandler,1987)对家族企业的定义是:“企业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
41、伙人(或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着最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资源分配、财务政策和高阶人员的选拔方面”。我国学者郭跃进认为,如果要在理论上表达得更为完善一些,可以将家族企业分为广义的家族企业和狭义的家族企业。广义的家族企业指的是由某一家族成员所拥有的企业,强调的是家族对企业的所有权;狭义的家族企业则指仅为家族成员所有,并且为家族所控制。 纵观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家族企业不尽相同的界定,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归纳,将家族 企业定义为:以关系型治理为特征,以传统文化为基石,家族成员在企业所有权或者经 营管理权上处于实际控制地位,并以企业的世代传承为愿景的企
42、业组织形式。2.1.2 家族企业的管理特点作为非公有制的家族企业,是从家庭或家族、同族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有 权、控制权和家庭三者重叠是家族企业的主要形式。近年来,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有的家族企业已采取了股份公司的运作模式,但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家族或同族经营的色彩。从总体而言,家族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家长式的领导体制。家族企业通常由家族内部成员控制企业,企业的董事长或总裁多是一家之主,家族内部主要成员也身居要职,整个企业被视作一个大家庭。“家长”对企业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不考虑权限、职责范围,不考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会越俎代庖。整个家族不但
43、是企业的创造者、所有者,而且是其经营者和管理者,家族及其利益往往就是企业的灵魂和目标。企业主自然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实行“家长万能”式的集权管理制,并以他为核心根据家族亲缘或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组成企业管理体系。2、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家族企业大都为家族所控制与垄断,企业内部的决策层成员基本上为清一色的家族主要成员及其姻亲所担任,外人难以涉足其间,有些企业集团下属的子公司的决策管理层也大多由家族或其族亲所占据。即使有的家族企业股票上市,家族仍然以多数股份牢牢控制上市公司。 3、子承父业式的企业传承模式。作为家族企业的继承人,很早便会被送入名牌学校学习或到国外进行进修或提前引进家族企业
44、出任要职,其最终目的是培训其掌控、管理企业的能力,而年轻的家庭成员通常也会怀着惊人的责任感去履行这一职责。在家族企业里,管理大权轻易不会拱手让给家族以外的经理人,即使创业家长不幸出现什么意外,在外创业或工作已有所成就的法定继承人就会被召唤回家,接管家族的企业或生意,这种事例时至今日仍比比皆是。2.2 基础理论综述经济学关于组织创新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企业理论之中。企业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主题之一,是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一门研究企业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机制的学说(郑海航,1999).FKnight(1921)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A.Berle和GcC
45、.Means(1932)(现代企业和私有财产的出版,R.H.Coase (1937)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的发表,成为企业理论成型的标志性作品。企业理论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有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观、以交易费用为基础的企业理论、纵向一体化假说、剩余控制权假说、剩余索取权假说、委托代理理论、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企业的管理者理论、知识中心理论、企业的资源(能力)理论等等。原计划经济国家企业理论与实践包括,前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企业模式、柯西金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波兰的兰格自主企业模式,前南斯拉夫的霍瓦特自治企业模式、捷克的锡克资产中立公司模式和匈牙利的科尔内短缺经济理论.改革开发之前的中国企业理论主要
46、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但以孙冶方、顾准、高尚全、杨启先为代表的一批理论工作者进行了艰难的理论探索;80年代后,以蒋一苇的企业本位论为标志,中国的企业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发展时间,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郑海航,1999)一书以企业本质理论为纲领,将企业理论划分为企业制度理论、企业组织理论、企业领导理论、公司理论、企业环境理论、企业发展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既是对中国企业改革和理论的一个集大成的总结,也代表了中国国有企业理论的一个新高度。2.2.1 交易成本理论从有关企业理论的教材中,我们知道:科斯、威廉姆森、科莱茵等人的工作形成了交易费用理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 所谓有
47、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是指“人们以图理性地行事,但是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做到”。 所谓机会主义(opportunism),是指用欺骗的手段来计算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损人利己。机会主义行为不是单纯的自利行为,它主要体现为两种方式,事前的“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和事后的“道德风险(moralhazard)”也就是说,代理人在签署契约的前后通过隐藏真实的信息或者真实的行动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所谓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是指一种专用性投资一旦做出,不能转为其它用途,除非付出生产性价值的损失,它包括地点专用、物资专用、人力
48、资源专用等等。 对于交易费用而言,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三个核心概念是一个整体。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由于代理人的有限理性,使他们不可能预见到契约达成的之后的各种可能的情况,所以双方达成的契约必定是不完全的契约,这是不完全契约的逻辑起点。但是如果代理人没有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他们就可以等自然状态实现后再签约。正是由于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才使得双方的合作面临讨价还价、失调甚至中断的威胁。资产的专用性特征使双方的交易脱离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进入一个双边垄断的市场,这进一步加剧了交易双方的风险。在包括了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这三个特征的不完全契约中,当事人不能把未来突发事件都考虑到,即便想到也是细节模糊,不可能对未来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调节措施等达成一致。正是如此,才需要考虑某种制度安排,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完全契约造成的潜在的和现实的风险。 威廉姆森将契约分为三种,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和关系契约。古典契约是不存在专用性投资的标准契约,它无论交易的频繁及其不确定程度如何。古典契约强调的是法律原则、正式文件,即便是陌生人之间也可以放心地交易,以为一旦发生争议可以提交法律程序来完成实施,因此适合通过市场来完成。古典契约实际上是“完全契约(complete contract)”,对于存在资产专用性的契约,特别是长期契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