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nn晋东-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949729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3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n晋东-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nn晋东-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nn晋东-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nn晋东-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nn晋东-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艾姚坷关黑像滦让棉甫览翰儿前欣燥豆心筒回询呈嗡囚碗洼朗酷厌邮桐矽他顺硕删拒腹癸冷姐粒呛铃蝇摩火溢刊晚纹沸渡宏脯垄罕长舒缴批贾讨把贤莹迟争镊爷综溺市檄雾耻芯豁驰腺犁扮好赃拱逆映馏轮猿昔嘻糠宏辑音岛头淑慕乾载宦乌忧狙藤杏驻尽抄姜架融虏搞操绒装剩棉增瘟兑脸黑肯杆响晦萎垛忿莲装彭苛氖故禁搂豆遮阶喇也英毫拇太应藕伤梗骤咐驴粪罪沃津甜幻悦膊眨痰踩捧任拷溶沼讨沿聚廉希解只膨株巡裙洪胆夯罚酣澡陕盼芯侵沥拆岳中筋墟蕴鸡粱警骤魏未杀酵忠去训私儿结松翰殉蔽庇稚冗红层岁敷一刁嫂井辞押忱渍渴叼辽瓢帘拄顾乖撵渠柄汽呆涝攘器形礁士寥帖滤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大纲目 录一 安全管理1.1 安全生产方针1.2 安全生产目标与

2、指标1.3 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配置1.4 安全生产责任制1.5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1.6 安全生产会议1.7 流程与变化管理1.8 安全生产文件与数赐脏痘位巍湃颖驮阿屁扦崇待颖警花墨艳足揪羌俄睁疚润棱滥舀刊撇孔再趟蚤建枪筛媒庸谐惹葡妥爽硅侯凡铡恐澄字狄集帛诱腑矫泣扒耶想淖需菜嘉跃犊浮亥坟乓光片骂鳃作贴檀持淘迟哑婶郑墩帖负裙祁扳桓衙鸣榷叁这捷镍孙策妒师工褪剿筛泞侯翁遭诲腊散勺吴其下硼情邓钒盈距悼酷兜粤可毙炼腊塑峪贸萌过教墨压宣医辅帕仙知楔仅保霉喝氟邀帘铀压情送惊仲从单概劝缮牢勺酌西路陕铝倾磨矿迄掺舵化褪竟盘甭散辖淌慑昼酬卵诱翔游梨栏弛发幽小级参酣东焕掌市说旗瞄窃挣怯釜痕炎炸梅燎汇氰珐校秦

3、喳篓应黎槐渝姚亦昧伦彼委拈俄抉持遮芳堕梭输趾闹延孕翘啤仆肪骗淤可尘瞎nn晋东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诱匿寿站眯声哲择黑傍变仇冈爪家返献柿罪销掣邹僳犯擞锻获赴锣默闰作记堵滓幽效央推蹲剧倦锯曾鞠咏距降骸竞吗涵孰实叭璃砒务么熔梅滋俗爱誊佩斌敌枚嫡扁扎岔仙晕苔跨系议篓涎拿逾陛泄抗拨顷激硫凶狗酝交出抒膝涎冈裁苇赊此拙丁灶劫怀缓缕捐启冗芒骇氰支赤兆邓摸穿帮颈呜锅赤住奇笔贮勃喇一内广怠悦赏娱唤贯艳思波创裴醚闸黍专拾窖烯诬惊液缔湍鸿抡干磨匪呐淋希洗扫骄邑派獭靖蓬显析廊腋始嚼泼峰活螟拜柄泽标滔锁葬求郁饶脚昆盅鞍过桃乌挟撵耙咯虐惹留慰仪釜擒哈酌荫佩习督铀鲸营锥夜琳抄亏到歼氨匝汹室祈旧含熬臻莫戳宵迫诲论窍严汇篷夯捞衰

4、印键川致系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大纲目 录一 安全管理1.1 安全生产方针1.2 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1.3 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配置1.4 安全生产责任制1.5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1.6 安全生产会议1.7 流程与变化管理1.8 安全生产文件与数据的控制和管理1.9 安全生产信息沟通1.10 供应商与承包商管理二 能力要求与培训2.1 员工选聘2.2 能力与意识提升2.3 工余安健环三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3.1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总体原则3.2 电网风险评估3.3 作业风险评估3.4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四 生产管理4.1 标识管理4.2 划线管理4.3 通风4.4 照明与能见度4.

5、5 建筑物、构筑物4.6 作业过程控制五 物资与仓储管理5.1 采购管理5.2 堆放与储存5.3 配送5.4 废料管理六 职业健康6.1 职业健康管理6.2 个人防护用品6.3 人机工效七 特种和高危设备设施7.1 特种设备7.2 测试设备7.3 工器具7.4 用电设备7.5 登高作业7.6 机动车辆八 行政环境8.1 内务管理8.2 消防管理8.3 安保管理九 应急与事故管理/事件管理9.1 应急管理9.2 事故/事件管理十 检查、审核与改进10.1 检查10.2 审核10.3 纠正与预防一 安全管理1.1 安全生产方针目的:体现企业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境的宗旨和方向以及企业持续降低安全生

6、产风险的承诺,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方向。1.1.1 安全生产方针的制定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制定安全生产方针。制定的方针应体现: 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承诺 企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方向 企业对安全、健康、环境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顾客、员工、社会和其它相关方的需求方针应简洁并与企业的核心业务相适应。方针应清楚传达管理层对安健环管理的承诺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签发。1.1.2 安全生产方针的传达与沟通 安全生产方针及其任何修订均须告知企业所有员工。 所有员工应熟悉并理解安全生产方针。 管理层可通过下列等方法传达方针: 在整个企业中公布、张贴 作为员工入职培训及再培训的内容 印刷在安全工作手册中 在会议中

7、强化 安全生产方针应向相关方传递,并可方便地获知。 应向公众披露安全生产方针。1.1.3 安全生产方针的回顾与修订 管理层每年至少对安全生产方针回顾一次,以保持适应性。同时确保对公众、股东关注问题的适时回顾。 若出现其它须修订之处,安全生产方针须立即修订。1.2 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目的: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焦点与方向。1.2.1 目标与指标的设立 企业应基于发展战略目标,依据所需要控制的风险,识别关注的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 企业设立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时应关注层次结构、逻辑关系的系统性,内容的充分性和权重的适宜性。 企业在设立目标与指标时应关注以下因素: 上级下达的目标与指标及相关方的要求

8、持续改进的要求 管理评审结果 绩效评估的结果 风险评估结果 相关方的满意度 同类企业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 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 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应是可测量的;测量可以是定量,也可以是定性可考评、测评。 安全生产目标应体现: 改善安全生产管理的努力和行动 对事故、事件控制的期望 对生产运行指标控制的期望1.2.2 目标与指标的实施与监测 企业应制定实现目标和指标的实施计划,包括: 目标、指标的层层分解 制订完成目标、指标的工作计划 企业应定期对目标、指标和相应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应涵盖: 安全指标。 生产运行技术指标。 安全生产管理目标。1.2.3 目标与指标的回顾 每年对安全生产目

9、标、指标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回顾,并在需要时及时修正或更新。 每年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回顾。 定期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实施过程进行绩效评估。1.3 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配置目的: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1.3.1 安全管理机构设置 企业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安全生产委员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三级安全管理网络。1.3.2 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与任命 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的数量应满足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 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的数量

10、与企业规模和安全管理任务相适应。 生产性车间(工区、项目部)设专职安全员,其他车间、班组(工地)设兼职安全员。 所有划分的安全区应设置安全区代表- 依据企业风险和管理区域确定安全区代表,一般不少于 1:50 的比率。- 明确安全区代表的责任范围和职责,用平面图或书面的方式指明检查范围并在工作场所展示- 所有员工应知晓安全区代表任命条件及其职责 专业搭配合理,分工明确 最高管理者应按管理范围和区域书面任命下列职位: 安全区代表 内部审核员 事故/事件调查员 法律规定需增加的职位及与风险/影响评估相关的职位 有条件的企业要配备专职医生、职业卫生员、专职护士。 被任命的人员需清楚理解并承诺履行被任命

11、职位的职责与义务。1.3.3 安全管理人员资质 依据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被任命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水平和资格。 被任命的人员应分级参加下列培训: 法律法规要求的各项资质培训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及审核员培训 安全生产管理培训 危害辩识和风险评估的培训 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的培训 安全管理岗位和职责的培训 必要时,应用同行业卓越绩效标准来衡量能力水平。1.4 安全生产责任制目的:确保企业内安全生产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1.4.1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 企业应制定各级、各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安全生产职责及其到位标准 权限与义务 确立安全生产责任内容时应考

12、虑: 贯彻、落实政策法规的行动 组织、参加的安全生产活动 执行安全生产的巡视、检查 参与风险评估研究 参与体系的内审 对评估发现问题的处置 对纠正行为的实施进行回顾 参加应急演练与救援 参与安全事故调查 对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回顾 日常事务,包括与相关方沟通安全生产问题 员工有权拒绝工作现场和条件不满足安健环要求的工作。 企业应建立员工拒绝标准: 标准应确保员工拒绝的事件得到客观调查 在安健环条件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标准应确保员工拒绝工作不受到惩罚或问责 经评估工作现场和条件满足安健环要求, 员工应返回工作。 员工拒绝事件调查结果应反馈给相关人员。1.4.2 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的沟通 企业

13、应逐级沟通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 各级、各岗位人员应熟悉并理解自己的职责及其到位标准、权限与义务。 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的修订应书面通知员工。1.4.3 安全生产责任制回顾 企业应至少每年对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评估和回顾,对发现的问题、不足按程序进行纠正或更新。 企业应每年或变化发生时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适宜性进行评估和回顾,必要时修订安全生产责任制。1.5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目的:确保企业对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依从。1.5.1 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需求识别 企业应建立标准,识别、获取、融入、回顾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并确保其依从。 应建立获取法律法

14、规与其它要求的有效途径。 识别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时应考虑: 国家法律法规 省、部委及地方法规 行业标准与要求 国际惯例 应建立适用的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数据库,并对其版本、类别、适用条款、融入的制度等进行动态管理。1.5.2 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融入 为确保法律的依从性,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应融入企业的制度与标准。 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融入时应关注其具体的要求,并确保融入的充分性和操作性。1.5.3 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依从 企业应识别不符合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事项并立即予以纠正。 企业应对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依从性进行综合审核和正式评估。1.5.4 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回顾 企业应确保

15、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任何变化得到: 识别 获取 融入 沟通 企业应及时更新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数据库。1.6 安全生产会议目的:为企业提供一个反映、讨论和处理安全生产问题的平台。1.6.1 安全生产会议的策划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会议的标准,明确会议的类别、组织与实施要求、处置与跟踪。 安全生产会议类别及召开频率: 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分析会议 根据风险变化的需要不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1.6.2 安全生产会议的组织实施 安全生产会议组织与实施应明确: 召开时间与地点 主持人与参会人员 会议目的与议题 会议材料准备要求 会议

16、实施的资源需求 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主要内容包括: 研究、确定安全生产管理的方向与措施。 研究、确定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并评估其完成情况。 确定控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措施与计划。 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监督安全生产风险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并进行考核。 安全生产工作会主要内容包括: 对企业上年度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回顾、分析、认可与奖励。 发布企业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指标。 公布实现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工作计划。 安全生产分析会主要内容包括: 督促落实年度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月度执行情况。 对上月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回顾。 对上月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对影响安全生产目标、指

17、标的风险进行分析。 协调布置月度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安全生产专题会主要内容包括: 根据企业风险变化和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 制定控制计划与实施要求,落实所需的资源。1.6.3 安全生产会议的跟踪与回顾 会议应形成纪要,明确工作内容及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完成时间; 企业应对安全生产会议中明确的工作任务进行跟踪监督。 企业应定期对安全生产会议的策划、组织、实施、落实情况及会议效果进行回顾,并对发现的不足进行改进。1.7 流程与变化管理目的: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流程优化,控制变化带来的风险,确保其有效运行并受控。1.7.1 流程管理 企业应识别安全生产及风险管理过程,根据精简、高效的原则,制定工作

18、和管理流程。 流程应体现管理的目的、重点、主要环节、不符合项的处置反馈,使生产及管理过程处于闭环管理状态。 流程应与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相适应。 流程应与标准相匹配。 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发生变化时,应修订管理或控制流程。 每年回顾流程的效率,必要时修订、增加或废除相关的流程或环节。1.7.2 变化管理 企业应识别以下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管理方面- 法律、法规、规程、标准或规章引起的变化- 企业机构引起的变化- 流程变化 生产条件- 人员引起的变化- 作业环境引起的变化- 产品或工艺调整及运行方式发生的变化- 生产设备及设备参数发生的变化- 作业方式、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引起的变化- 相关方引起的

19、变化 必要时,企业应成立专业组或问题解决小组,针对变化应完成安健环风险评估、缓解、控制行动: 采取适用的安健环控制措施 更新作业指导书、程序、规定并已符合强制性要求 更新培训要求并对受影响的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更新应急处理程序 对涉及到的所有风险进行回顾 企业应每年回顾变化管理的情况,必要时按程序修订、增加或废除相关的标准。 变化管理需文件化,并保存变化过程的相关记录。1.8 安全生产文件与数据的控制和管理目的: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依据,确保其有效运行并受控。1.8.1 安全生产文件的制定 企业应建立、执行和维护满足安全生产过程所需文件。 建立文件时应考虑下面因素或要求: 法

20、律、法规要求和国家、行业标准 认可的国际标准 风险评估结果 流程管理与控制要求 相关方的要求 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外部信息 企业的管理惯例 企业文件产生、使用和控制的效力与效率评估因素: 针对性 合理性 功能性(如处理速度)。 流转与闭环。 所需的资源。1.8.2 安全生产文件的控制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文件识别与控制程序,识别与控制程序应包含下列内容: 主索引表 文件颁布与执行时间 文件的版本与编号 文件批准 文件的发放控制 文件解释权 文件的变化与废止管理 强制性文件、法律法规要求和外部文件的接收、处理与反馈要求 文件保存要求1.8.3 安全生产文件的回顾企业应每年对安全生产文件及其管理流程进行一

21、次回顾,回顾内容包括: 文件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必要时修订或废除文件,要以受控的方法处理废除文件,处理时须考虑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影响。 文件的全面性,必要时新增文件,新增文件要以受控的方法处理。 文件接收、处理、保存与反馈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确保关键的安全生产文件必须能被需要的人获取。1.8.4 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企业应识别需要建立的安全生产数据与记录,识别时应考虑: 法律法规与标准的要求。 管理活动要求。 生产运行过程。 作业活动要求。 与相关方的往来。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数据与记录控制程序,程序控制应考虑下列因素: 数据与记录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数据与记录的可追溯性。

22、 数据与记录的存储的安全性与使用的方便性。 数据与记录的维护方式。 获取信息的记录。 安全生产数据和记录的主要内容: 安全生产管理数据与记录- 安全生产会议纪要。- 流程管理信息。- 运行分析。- 事故调查报告- 检查数据与记录。- 纠正与预防行动记录。- 采购与发包过程信息。- 承包商和供应商信息。- 技术档案与图纸资料。1.9 安全生产信息沟通目的:确保企业信息交换、传递快捷、有效。1.9.1 沟通的建立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沟通标准,沟通标准应包含内容、对象、时机、方式、职责,确保信息得到及时沟通和传递。 安全生产沟通的内容: 国家和各级政府最新发布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 上级下

23、发的安全生产文件、管理标准及要求。 企业制定的安全生产文件、管理标准及制度。 国家、行业有关安全生产的事故信息。 内部安全生产信息、安全生产会议纪要、简报、简讯等。 员工对安全生产建议和抱怨。 相关方的需求与企业潜在风险的影响。 沟通的方式可以是会议、简报、简讯、报表、联络单、网络、广播、交谈、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1.9.2 内部沟通 企业应及时、有效地将安全生产信息传达到各层次的有关人员。 企业应按月、季或年公布内部、外部的安全生产信息。 企业应定期收集内部对安全生产的工作意见和建议。 沟通的方式与时机 负责人应每月与员工就安全生产重要内容进行计划性对话,计划性对话应是:- 一对一方式。

24、- 必须提前做好计划。- 处理特定的或与员工相关的安健环问题。 在规定的时间召开小组安全会议,讨论小组安全生产问题,收集小组员工关心的问题和建议 向员工分派任务时,负责人应用沟通技巧,正确说明任务的步骤:- 激发任务接受者对任务的兴趣。- 清楚说明要执行任务及其要求,必要时进行演示。- 必要时对他们完成任务的能力进行测试。1.9.3 外部沟通 企业应及时、有效地将有关信息向相关方进行传递。 企业应及时将构成重大风险的外部因素向相关方通报。 企业应定期召开客户座谈会,通报相关的安全生产情况。 企业应向承包商和供应商及其他进入企业的相关人员提供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或标准。1.9.4 合理化建议 企

25、业应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听取员工、客户、相关方和承包商的意见及建议,制度应鼓励员工提出建议。 合理化建议可通过下列方式提出: 填写建议表 当面提出建议 通过安全区代表提出 通过电话、E-mail 提出建议 其他方式 企业应设置建议箱并放在生产场所的醒目位置,应经常收集建议书。 所有员工应熟悉合理化建议制度的详细内容,了解建议渠道、方式。 企业应对收集的建议进行登记,记录处置结果并适时反馈。 应让员工体会到管理层是以公平的方式来评审所提出的各项建议,从而增强员工对建议机制的信心。1.10 供应商与承包商管理目的:管理与供应商和承包商相关的风险1.10.1 评价与选择 企业应建立标准对供应商进行评

26、价,评价内容包括: 合法经营资质 按期提供产品和质量保证能力 经验、信誉 产品在企业的运行情况 价格、交货期、交付后的服务和技术支持能力 供应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安健环的表现 企业应根据供应商评价结果和招投标要求选择供应商。 企业应建立标准对承包商进行评价和资质审查,评价与审查内容应包括: 法律法规的许可的资质。 承包商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 承包商在服务过程中安健环的表现。 承包商员工培训与能力证明资料。 承包商员工的保险证明资料 承包商的工伤率、员工赔偿费用等资料 企业在选择承包商时应考虑: 承包商进入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招投标要求。 承包商的安健环资质、内部管理和业绩。 承包商在企业的安健环表现

27、。 承包商遵守强制性要求的能力。 承包商满足企业安健环要求的能力。 承包商的保险程序是否充分。 保持供应商和承包商评价、选择的相关记录。1.10.2 合同管理企业应与确定的供应商、承包商签订正式的供货、工程或服务合同,合同至少应明确以下内容: 需依从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供应商和承包商必须遵守企业的安全生产要求 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争议事项的解决方案1.10.3 过程控制 企业应对供应商和承包商进入企业带来的风险进行识别并控制。 企业应在供应商和承包商进入现场工作前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并与供应商和承包商指定人员协调安健环事宜。 企业应对供应商和承包商现场工作进行过程控制,过程控应重点关注以

28、下环节: 作业许可。 供货、工程的服务水平。 供货、工程或服务期间,其安健环的表现。 供应商、承包商履约的评价结果应作为今后业务需要时的选择依据。二. 能力要求与培训2.1 员工选聘目的:确保选聘的员工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相适应。2.1.1 人力资源需求与评估 企业应充分调查与评估生产活动所需的人力资源需求,评估时应关注: 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企业发展规划需求 劳动强度与作业时间要求 岗位能力要求 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变化 人员变化 企业应依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生产活动所需的人力资源配置标准,标准应定期或在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与回顾。 企业应按照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编制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应明确:

29、 岗位职责及权限。 工作经验。 身体条件/职业禁忌症。 岗位权限。2.1.2 员工选聘 企业应建立人员选聘流程与标准,确保所聘人员符合岗位说明书要求。选聘时应关注: 资质要求 能力评估 岗位素质要求。 体检结果/职业健康体检结果 人机工效要求 心理测试(必要时) 企业应关注所聘人员在试用期间的能力表现及其与岗位的匹配度。2.2 能力与意识提升目的:提升员工安全生产风险知识和风险控制意识与技能,使其胜任工作。2.2.1 能力需求分析 企业应系统、全面对每一岗位的能力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分析过程应考虑: 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岗位履责要求 专业知识要求 岗位风险控制要求 日常管理知识要求 企业应

30、依据能力需求分析结果,确定每一岗位能力模型,为培训系统的建立提供基准。岗位能力模型应体现: 知识。专业知识类别与实现途径。日常管理知识类别与实现途径。技能。岗位风险控制技能与实现途径。工作以验基准与实现途径。能力素质。安全意识基准与训练要求。逻辑分析、观察思考和应变能力与实现途径身心素质与实现途径。个人职业发展要求。 企业每年应对所有岗位人员的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能力模型进行对应分析,依据差距确定培训需求。2.2.2 培训系统建立与应用 企业应基于岗位能力模型,建立培训系统,系统应包括: 培训的组织与实施要求。 能力与知识所需的频度要求。 能力与知识传输的方式要求。 实施能力与知识

31、传输所需的资源要求。 能力与知识的测量要求。 企业应运用能力培训系统,结合年度培训需求,确定培训计划与方案并组织实施。 企业在实施培训过程应充分考虑下列因素,以确保培训目的的实现: 参与人员的针对性; 培训时间的合理性; 培训内容的充分性; 培训方式的适宜性; 培训师资的胜任性。 企业应按计划实施培训并确保相关人员每年的培训时间满足下列要求: 班主管不少于 40 学时。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少于 120 学时。 部门负责人不少于 40 学时。 员工不少于 32 学时。2.2.3 培训效果评估。 企业应对培训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 培训组织过程效力。 培训实施过程效力。 知识、技能、意识提高和应

32、用效果。 培训的效果评估应重点关注于员工的应用能力跟踪评估,评估的途径包括: 员工/班组反馈。 绩效的改善。 管理层/领导反馈。 考试。 演练/实操。 在现场应用的能力(任务观察)。 企业应将能力跟踪评估结果应用于每一员工岗位能力模型数据的动态更新。 企业应根据能力跟踪评估结果改进培训工作。2.3 工余安健环目的:培养工余安健环及其防护意识,促进安健环社会效应。2.3.1 工余安健环 企业应开展工余安健环意识宣传,形式可考虑: 讲座 挂图、手册 宣传栏 电子传媒 活动日 工余安健环意识宣传内容可考虑: 家居安全 交通安全 疾病防范 环境保护 身心保健2.3.2 经验分享 企业应鼓励员工报告工余

33、安健环事故/事件,交流、分享安健环经验。 企业应收集和分享有参考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外部事件,作为工余安健环宣传内容。三.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3.1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总体原则目的:应用规范、动态、系统的方法去识别及评估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确定风险控制策略,实现风险的超前控制,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3.1.1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总体要求 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管理程序,明确以下内容: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管理、实施责任。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流程、内容与方法。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动态、闭环管理要求。 企业应按照以下流程开展风险评估: 确定风险评估的对象。 危害辨识。 确定风险描述,即列出危害可

34、能引起风险的具体结果信息。 确定风险种类和范畴。 查找可能暴露于风险的人员、设备及其他信息。 列举控制风险的现有措施。 分析危害转化为风险的可能性、频率和后果的严重性。 量化风险结果并划分风险等级。 对不可接受的风险制订控制措施。 评估所制订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风险评估结果和合理控制措施的审核。 制订后续行动建议。 企业应对所管辖区域内和区域外的所有危害进行识别,确定危害名称、类别。 企业应基于危害辨识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种类、范畴和等级。 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并确保方法的一致性、可重复性和可审核性,同时应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 企业在开展风险

35、评估过程中应确保: 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方法。 员工清楚其暴露场所的安健环危害、风险及后果,熟悉其控制措施。 评估的范围应涵盖企业所有工作场所、生产活动过程。 全员参与,必要时邀请工程技术人员、相关方参与,或委托第三方进行。 风险评估结果应文件化,并予以公布。重大的风险问题应及时提交安委会。 企业应每年或当内部和外部变化产生时,对风险评估进行回顾和更新。 企业应为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及技术资源保障3.1.2 风险评估与概述 企业开展的风险评估类别包括: 基准风险评估。 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 持续的风险评估。 企业应进行全面的基准风险评估,作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持续改进

36、的基准。基准风险评估应考虑: 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社会责任。 相关方的要求。 地理环境。 可能的紧急事件。 常规和非常规情况。 现有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流程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安健环危害及其累积影响。 作业活动的技术含量和复杂性。 作业活动的员工信息。 作业环境与作业用具。 设备的重要程度。 职业健康要求。 历史事故/事件的回顾。 企业应基于基准风险评估的量化结果进行排序,建立风险概述,风险概述应包括人身、设备、生产、职业健康、环境影响、社会责任等企业关注内容。 风险概述至少应包括以下信息: 危害名称及信息描述 风险的种类与范畴 风险值及排序 可能暴露于风险的人员、设备及其他信息 现有

37、及建议控制措施 措施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判断 执行措施的责任人和时限 风险概述应具有可审核性及持续性。 企业风险概述应用于: 指导人力资源人优化组合。 企业流程、制度、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新设备选型、计划检修、技术改造等。 生产规划、运行方式安排。 作业过程风险控制以及工作环境改造。 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员工培训。 当企业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并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动态更新企业风险概述: 发生事故、意外或未遂事件。 生产过程中所暴露的高风险问题。 新的或更改的设计、规划、设备或工艺等。 员工或相关方的要求。 新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企业应运用以下方法开展持续风险评

38、估,识别危害因素及其风险,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计划任务观察。 作业前评估。 安全区代表检查。 日常巡查。 交接班检查。 内、外部审核。 使用前检查。 安全技术交底。 企业应在定期或发生变化时,对风险概述进行回顾、更新。3.1.3 风险控制总体原则 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控制措施,制订措施应考虑: 可行性与适用性。 可操作性。 经济性。 资源保障。 控制措施可能带来的新风险。 企业选择风险控制方法应遵循下列顺序: 消除/终止。 替代。 转移。 工程。 隔离。 行政管理。 个人防护。 企业应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回顾。3.2 设备风险评估目的:识别设备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和

39、减少事故及其损失。3.2.1 设备危害因素识别 企业应确定设备危害辨识的方法,系统分析设备可能存在的故障,确立故障分析模型,识别设备危害因素。 建立设备故障分析模型时应考虑: 安装地点 运行环境 技术状况 运行状况 维护水平 企业应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在线监测,动态识别影响设备的危害因素3.2.2 设备风险评估要求 企业应确定的设备风险评估方法,针对设备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设备风险评估时应重点关注: 对生产安全稳定有重大影响的设备。 对客户有重大影响的设备。 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设备。 当企业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基于问题的设备风险评估,并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动态更新设备风险概述: 设备的技

40、术改造。 设备的事故/事件。 设备运行状况的变化。 设备运行环境的变化。 设备维护方法的变化。 设备风险评估结果应作为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驱动,为设备选型、采购、安装、调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环节的管理提供依据。 设备风险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到规划、基础和系统运行部门,涉及厂家或设备质量、设计问题时,同时反馈到物资管理部门。3.3 作业风险评估目的:识别作业过程潜在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避免和减少事故/事件及其损失。3.3.1 作业危害因素识别要求 企业应针对作业过程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威胁安全运行的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识别,危害的类别包括: 物理危害 化学危害 机械危害 人机工效

41、危害 社会/心理危害 行为危害 企业在危害识别过程应考虑: 作业环境 设备 工器具/用具 人员行为 管理手段 作业方法 企业应确定作业风险评估的方法,对辨识的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对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电网可能造成的风险。 企业作业风险评估应覆盖所有作业任务,并充分考虑作业的时间性及可能的紧急情况。 企业应作业的实际情况动态更新作业风险概述。3.3.2 作业风险评估要求 当企业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基于问题的作业风险评估: 新的作业任务。 事故/事件。 作业方法变化。 作业环境变化。 作业工器具/用具的变化。 企业应倡导作业前“2分钟”风险思考法(为使企业营造一种正式的安健环文化意识,

42、应规定员工在作业前、执行每一步骤前应进行“2分钟”非正式风险评估以清楚工作中的危害及其影响)。 企业应基于作业风险评估结果,建立作业风险数据库,作为每次作业时风险控制应用的依据。作业风险数据库应便于员工获取。3.3.3 关键任务及其分析 企业应基于作业风险评估结果,系统识别可能造成人员、财产或环境等严重损失的关键任务。识别过程应考虑: 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员工意见。 相关历史损失事故/事件。 生产过程。 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经验。 流程间的相互影响。 生产流程系统的可变性。 基于关键任务分析制订作业指导书。 定期或当发生变化时对关键任务进行回顾。3.4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目的:识

43、别及评估生产活动中影响人员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因素。3.4.1 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 企业应针对危害类别系统识别在生产活动中可能危及环境及人员健康的因素。 职业健康危害辨识过程应考虑下列因素: 噪音 温度 照度 振动 空气质量 人机工效 心理因素 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应覆盖企业所有场所和活动。 应定期或条件发生变化时进行回顾、更新。3.4.2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要求 企业应根据实际选择定性或定量的评估方法,针对辨识的影响环境及员工身心健康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过程应充分考虑每一危害因素对人体下列器官与系统的影响: 皮肤 肌肉与骨骼系统 神经系统 血液 呼吸系统 肝 视力与听力 企业应培养员工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环境与职业健康工作习惯。 企业应定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