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调研报告 发布人:张翠英时间:2006-08-31 浏览次数:506信息来源:滦南县农业服务中心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其发展规律,按照“减员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S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循环经济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要求纳入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共赢”发展;三是循环
2、经济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1、“四位一体”型发展模式 “四位一体”模式是利用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结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既能使食品达到绿色标准,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主要模式有:沼气池猪舍鱼塘;
3、沼气池牛舍果园;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或果园、鱼塘、大田种植)等,是庭院经济与农业循环结合最典型的一种发展模式。 近几年来,“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以其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农产品无污染、无公害、能够节水、节能等为特点,已在全国农村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对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发挥了重大作用。 2、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物种的特点,是一个在空间上多层次和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能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药材、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
4、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立体种植型,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二是立体养殖型,包括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 3、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通过加工处理变为有用的资源加以利用,实现农业副产物资源化,消解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副产物再利用的主要技术有:一是利用牛粪、秸秆进行食用菌生产技术;二是利用蔗渣、茶叶进行蚯蚓生产技术;三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秸秆氨化技术,将粪便类或秸秆物经过发
5、酵后进行还田作为肥料使用,是减轻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有效措施;四是利用农业有机物的沼气制造技术等。 4、农业生态恢复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采用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农业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模式。这一模式已成功地应用于治理华南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和西北的沙漠化问题。此外,还采用生物模拟自然顶及群落,实行乔、灌、草结合,建立多层次、多年生、多品种的复合群落。 5、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就是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户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辅之以加工业,通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
6、式循环的养殖业和技术密集的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多次增值利用,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庭院经济为主,把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和太阳辐射能,并用现代的技术手段经营管理生产,以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对策 1、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要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知识的宣传和技术的普及,让广大农民真正意识到循环经济是自然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必然替代,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确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各地的实际,加快编制农业循环经
7、济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推行农业清洁生产,以开展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为重点,确立适宜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3、抓好典型带动,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农业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区是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机制的课堂,它将有效地引导农民进行生态示范开发,解决开发过程中的技术与组织、管理问题。示范园区可以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如建立教学.科研示范基地等,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保障。 4、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业
8、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农业经济形态,是集资源、环境、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只靠某一部门、单项技术是难以实施的,需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机制,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持久动力。 5、加快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场变革农业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加快制订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
9、健康发展。 甘肃五种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日期:2009-12-04 09:42 作者:吴晓燕 李夏 来源:农民日报 “过去烧煤烧柴,烟熏火燎流泪;如今沼气做饭,省时省力省电;沼液沼渣还田,土地增效增产;猪羊鸡牛满圈,带动沼气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农民欢天喜地。”这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中梁乡近几年以沼气为纽带,以养殖为重点,以种植为龙头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的真实写照。在整个甘肃省,各个市州依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循环农业模式。近日,记者从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了解到,目前,甘肃省主要有五种循环农业模式:“农业-畜牧业-沼气生产模式”、“农作物秸秆再生循环利
10、用模式”、“畜沼粮/菜/果(药)”模式、“农牧结合”及“农牧菌”模式、“农牧虫禽”模式。这五种模式不仅缓解了农村能源紧缺的矛盾,延长了传统农业链条,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还带动农民加快增收致富,促进生态农业建设良性循环。截至今年7月,定西市临洮县在全县12个沼气项目村成功推广了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技术,建成“一池三改”沼气综合利用模式示范户50户。通过示范户的辐射带动,全县沼气综合利用户累计达到2300多户,综合利用面积达到2800亩左右,有效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壮大,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现在甘肃赢得了农民的欢迎,得到了大力推广。种植业的
11、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饲料和秸秆,而畜牧业发展产生的废弃物经过有效的加工处理,可以成为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肥料,因此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可以沼气为纽带,构筑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网,形成“农业-畜牧业-沼气”生产模式。据测算,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户均年可节省燃煤1.5吨,折合现金1000元;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可大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商品率,户均年可增收节支400元左右;养殖业户均增收400元左右。这样户均增收节支1800元以上。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还可节约薪柴2吨,相当于3.5亩薪炭林生长量。近年来,甘肃省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去年全省玉米面积超过800万亩,增加
12、玉米秸秆150万吨,甘肃省努力破解制约秸秆循环利用的“瓶颈”,探索秸秆青贮氨化综合利用技术,加强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据悉,2008年全省加工用于饲养家畜的农作物秸秆达590万吨,节约饲料粮108.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0.85亿元。农作物秸秆再生循环利用模式还有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等多种模式。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甘肃省正在加快探索研究这些模式,部分模式已制定推广计划。在武威市凉州区蔡旗乡沙滩村,农户将沼气池、暖棚圈舍、厕所有机结合起来,建成的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以产生沼肥16立方米,有效地
13、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同时增加了产量。另外沼液可以作为“生物肥料”,以5倍液对作物进行冲施,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基本不使用农药,提高了蔬菜的抗病性。“畜沼粮/菜/果(药)”模式作为具体模式正逐渐被农民接受利用。棣花镇万湾创办“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2010-04-13 09:36:36 作者:李岚 巩文超 何衍贵 来源:陕西日报 浏览次数:63 网友评论 0 条 “养猪场建起沼气池,沼气用来点灯烧饭,沼渣沼液成为果园菜园的肥料,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节省了能源。”近日,丹凤县棣花镇万湾现代生态循环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创办的“猪沼果”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基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学习参观的人群。从去年初开始,丹
14、凤县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思路,创立并推行了“畜沼果(菜)游”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发展了百万只肉鸡养殖、千亩设施蔬菜、1800亩李梅、2883口沼气,率先建成万湾生态循环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出许家沟“丹江造地小水配套葡萄建园居民整治”一体化的新农村发展模式和王塬畜牧循环产业园区模式,为全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样板。今年丹凤县以棣花镇万湾、茶坊村,商镇商山、王塬等为重点区域,按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集中发展循环农业,演绎现代生态文明。县上规划建设的王塬循环畜牧产业园,发展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2万只和100万只以上的养殖企业户5户;启动建设了竹林关丹南生态循环高效农业示
15、范小区,完成畜牧小区、设施蔬菜、良种核桃建园、沼气与农家乐群建设;依托兴农养牛专业合作社,启动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兴农生态肉牛产业化;全县今年争取10万亩无公害基地、10个无公害农产品和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国、省认证,3户企业挤进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行列。目前,万湾村年处理粪污1.63万吨、产沼气15万立方米的大型沼气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其他项目也相继启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2009年07月05日 05:20 荆楚网-湖北日报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记者黄宣传、通讯员柴婷婷、周桂芳)“扑哧扑哧”蓝色火焰煮熟了香喷喷的米饭,废弃的垃圾变为新的能源。眼下,走进大冶农村,处处充满生机,展
16、现出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据悉,今年内大冶将建设完成3000口沼气池。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大冶结合城市转型,围绕“三农”建设,通过建沼气池,改建厨房、卫生厕所及标准牲畜圈舍,实现一池三改,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至6月初,该市已完成户用沼气1.8万户、小型沼气工程5处、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网点10个;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3万台、节柴灶3万个。既解决了农村再生能源的持续利用,又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陈贵、茗山等乡镇还以沼气为纽带,把牲畜、家禽养殖和林果、粮食、蔬菜等种植连接起来,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
17、沼气点灯烧饭,沼渣沼液作肥,陈贵探索养殖零排放。这是大冶农村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真实写照。“我们的养猪场自从建起净化沼气池,猪的排泄物经过发酵后转化为沼气,用来点灯、烧饭,沼渣、沼液等成为水果蔬菜的肥料,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可以节省能源。”大冶市博盛生态养殖场老板柯贤良,介绍起养猪场的“循环农业”时,喜不自禁。大冶博盛生态养殖场位于陈贵镇刘家畈村,是以养猪为主,集养鸡、养鱼及水果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养殖企业。养殖场一、二、三期工程将投资8000万元,征地300亩,建成种猪舍12800平方米,育肥猪舍22500平方米。该场通过落实绿色无害化养殖的各项措施,实现养殖生产无害化、标准化,达到年出栏三
18、元瘦肉猪5万头、鲜鱼5万公斤、水果15万公斤的生产能力。以前,场里上万头猪每天产出的排泄物让柯贤良发愁。由于没有污染处理设施,猪粪只能堆在旁边的田里,臭气熏天,也影响周围村民的生活。后在该市农村能源办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建议和帮助下,养殖场投资30多万元兴建600立方的大型沼气工程,处理养殖污水1.8万吨,年产沼气约5.4万立方米,成功实现了沼气与养殖业、种植业的对接,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循环农业的发展。柯贤良尝到了生态养殖的甜头。养殖场猪的排泄物经处理后排放,大大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养殖场又实施了“猪沼作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设田间贮肥池200立方米,铺设输液
19、管网约1000米,购置污水泵一台,安装了30千瓦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机组。养殖场将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及冲洗水收集后注入厌氧发酵池进行处理,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液、沼渣作无公害种植基地的有机肥料;产生的沼气,一部分用于炊事、照明等,另一部分则通过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机组发电,用于养殖场生产和生活所需。养殖场以沼气为纽带,实现了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不仅如此,“猪沼作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还给猪场增加了可观的额外收入。柯贤良给我们算了笔账:养殖场年产沼气约5.4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场内食堂炊事、照明、发电等。按36立方米沼气折合一瓶液化气、每瓶液化气按50元计算,年节省能源费用支出达7.5万元;沼液、沼
20、渣用于场内鱼塘养殖和果园水果等种植,按每亩每年减少化肥、农药和劳动力支出100元计,每年节省支出约6万元。此外,经过厌氧发酵处理的沼液、沼渣施于土壤,可用于除有害的病菌和虫卵,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也保护了周边的水资源。猪场每年减少污水排放约1.8万吨。同时,沼液用于鱼塘养殖和果园水果种植,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土壤的硝酸盐污染和农药残留。“这样一算,通过沼气的循环利用,我们养殖场年增收节支13.5万元。”柯贤良高兴地说。(记者 黄宣传 通讯员 柴婷婷 周桂芳)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安徽省农科院 孔令聪 2008年11月13日 信息来源: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
21、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安徽省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遵循“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一批循环型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这些较为成熟的循环农业模式也为安徽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业种养结合模式 农业种养结合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利用食物链加环技术,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增加畜禽饲养和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农业系统内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把秸秆、人畜粪便等有
22、机废弃物转换为有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主要有“牧-沼-粮”、“猪-沼-菜”、“牛-沼-果园”、“猪-沼-茶”等“三结合”模式。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肖坑村,利用特殊的生态环境,选择“猪-沼-茶”种养结合模式,通过改土、改园、改树、改采摘管理、改加工制作的“五改”措施,使产出的茶叶风味独特,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审定颁发的有机食品加工和生产证书。根据近几年经济指标测算,建一口三结合沼气池,应用“猪-沼-茶”模式,每户可增收10003000元。临泉县农民王守红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林(粮)-草-牛-菌-沼”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利用牛粪出蘑菇、出沼气、出粮食,该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节约利用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23、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二、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物种的特点,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药材、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物产品的产出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一是立体种植型,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这是安徽农业生产继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模式,在生产中应用广泛。 二是立体养殖型,包括陆地立体圈
24、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当涂县塘南镇充分利用江南鱼米之乡水域广阔的优势条件,以河蟹养殖为产业发展重点,在蟹、虾、鱼等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之间构建水生生态系统,同时巧妙地引入螺蛳作为生态系统的二级消费者和分解者,使整个系统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三是立体种养型,即将相应的人工养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有机地匹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工艺体系。安徽省望江县发展“稻鸭共育”模式,利用鸭子为稻田除虫、除草和施肥,大幅度地提高了该县的农畜产品品质和农田综合效益。安徽省阜南县针对蒙洼、洪洼行洪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在4万多公顷荒坡地、低洼地大量种植杨树和杞柳,在林下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草
25、则草;在草地上放牛放羊;在低洼水面养鹅、养鸭、养鱼、养珍珠,使林(粮)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互生共存,资源循环利用,每公顷收入18000元以上。目前,两洼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 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通过加工处理变为可用资源加以利用,实现农业副产物资源化,从而消解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利用牛粪、秸秆等副产物进行食用菌生产技术将牛粪、秸秆等副产物作为生产食用菌的基质材料,延伸农业生态产业链,实现“副产物-食用菌-菌糠-肥料-大田作物”的多级利用和良性循环。安徽
26、砀山县砀山梨生产产生大量废弃物,其中修剪后的废弃枝条1.25亿吨,因加工生产而废弃的果渣100万吨;利用这些废弃物生产香菇等食用菌,废弃的菌棒再还田,通过“砀山梨废弃物-食用菌-有机肥-梨园”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不仅创造了年产值2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为社会供应了优质的食用菌产品,而且明显改善了砀山梨园土壤的理化性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利用农业有机物制造技术沼气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加工处理后加以利用,实现秸秆资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消解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是建设循环型农业、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农作物秸
27、秆可分为三个阶段循环利用:(1)以作物秸秆为粗饲料,搭配必要的精料或优质豆科牧草发展草食牲畜,再转化为肉、奶、皮毛等畜产品;(2)将畜禽产生的粪污通过发酵产生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问题;(3)将厌氧发酵后剩余的沼渣作肥料使用。该模式技术较成熟,已在安徽农村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3利用农业有机物的材料化技术 一是利用机械加压、加热等原理,将原来松散的、无定型、低发热量的植物纤维性废弃物(秸秆、稻壳、锯末、木屑),压制成一定形状、密度较高的棒(块)状,再放入炭化设备中炭化后制成生物质炭;二是利用农业植物纤维性废弃物生产纸板、人造纤维板、轻质建材板、可降解餐具材料、纤维素薄膜等。安徽省对农作物秸秆及其生物质
28、的再利用有不少成功实例,如安徽国风集团有限公司用农作物秸秆和废旧塑料生产出木塑型材;中国科技大学用农作物秸秆、枝丫柴等废弃物生产出生物油;安徽省肥西县米厂利用稻壳秸秆加工后发电,产生的废弃物还可综合利用,不仅解决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还可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 四、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 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户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辅之以加工业,通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式循环的养殖业和技术密集的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多次增值利用,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该模式的特点是以庭院经济为主,把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
29、每一寸土地资源和太阳辐射能源,并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经营管理生产,以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一般来说,该模式又可分为庭院花果立体种植模式;以蔬菜为主的庭院立体种植模式;以果树为主的庭院立体种植模式;以食用菌为主的庭院立体种植模式;以畜禽为主的立体养殖模式;庭院水体立体混养模式;以葡萄为主的庭院立体种养模式;庭院种、养、加立体配置模式等。五、休闲观光型发展模式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产业。休闲观光农业是“绿色朝阳产业”,在生产农艺上,注重现代高科技和传统的精耕细作相结合,并按照绿色标准规范生产过程;在模式上注重根据不同物
30、种的特点,布局结构合理、内涵丰富、环境优美的立体结构。休闲观光农业拓展了农业功能,使农业的食物营养功能、工业原料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农民就业等功能,进一步向生态保障功能、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延伸。安徽休闲观光型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发展很快,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的典型。黄山市的“农家乐”星罗棋布,已经形成规模,翡翠谷及徽州区的家庭休闲都有明显特色;铜陵的永泉山庄把文化与休闲紧密结合,形成发展现代文化的一个基地;沿淮的八里河风景区以水为体,因湖而建,就势造景,既有湖光,又有美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休闲观光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应城市循环农业的发展现
31、状及对策 2009-6-4 责任编辑:文治国 应城市农业局 熊华 循环农业,也称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 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再生利用、深度利用农业废弃物,通过改良土壤,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 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永续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一、我市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与现状 由于我市各地地形、气候、资源等的差异,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循环农业模式。目前主要包括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
32、型发展模式、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种养加相结合与农工贸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等四种模式。 1、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以及加工业紧密结合起来,把“植物生成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物链连接起来。通过沼气发酵来处理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包括人禽兽粪尿、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不仅防治了环境污染,而且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还可以用于炊事、照明、储粮、保鲜、发电等多项生活、生产活动;同时,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和沼渣,可以种稻、种菜、种果、浸种育苗、饲养畜禽、养鱼等,起到改良土壤、提高生物产量和质量、生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等作用,从
33、而实现农村和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我市农村沼气发展迅速,己由试点示范发展到规模化推广,到2009年5月,全市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万多户,全市沼气普及率达到10.8%。年总产气量237万多立方米。目前我市沼气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一建三改”模式。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主推模式是“一建三改”。这种模式主要是把沼气利用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引导农民同步改厕、改圈、改厨。产生的沼气用于烧水、做饭、照明等生活用能;产生的沼渣、沼液用于养鱼和农作物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沼液还用作添加剂喂猪,节约饲料,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模式。据我市能源办2008年调查,农户采
34、取“一建三改”模式,需投资3800元左右,沼气使用年限约20年,一户沼气池建成后每年可节约、增收1200元左右。其中沼气用于做饭、照明,一年可节约煤电费620元,养殖可增收300元,用沼液、沼渣做肥料,可节约化肥、农药款250元。二是“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产业模式。这一模式以沼气建设为核心,以农户庭院为依托,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生态农业及设施农业技术,配套进行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推行农户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成无害化、农村进步小康化。具体模式包括,非养殖户发展“二位一体”(厕所、沼气池);养殖农户发展“三位一体”即“猪沼果(菜)”等模式;规模养殖户
35、、设施农业生产区,发展“四位一体”(厕所、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沼气池)和“五位一体”(厕所、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青贮池、沼气池)模式;学校、规模养殖场,发展大中型沼气生态工程模式。把沼气应用于日常生活,改善了生活品质。对沼液、沼渣加以综合利用,既能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又能提高土壤肥力,生产绿色食品。在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帮助农民增收同时,每口沼气池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可以帮助农民每年节约化肥、农药费用100元左右。 2、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物种的特点,能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分
36、利用了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立体种植型。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等。如2008年我市“麦-菜-棉”、“菜-椒-棉”等旱地立体种植模式面积达2万多亩;“金水梨-麦/花生”等果园立体种植模式面积也达到了2500多亩。 二是立体养殖型。包括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如我市杨河川江农业综合示范园,建成精养水面1000亩,岸上有猪、池面有鸭、池中有鱼,形成立体生态奇观。三是立体种养型。如在
37、稻田或藕田内养鱼、养虾、养泥鳅、养河蟹,有的在稻田内种植细绿萍后再养鸭或养鱼。此种养殖方式全市较为广泛,2008年全市水田立体种养模式面积达到了5万多亩,其中“稻鸭共养”模式面积最普遍,达到了1万多亩。 3、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使种、养、加、贮、运、销、服务相配套,同时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以工补农、以农带牧、以牧促农、以农牧发展推进工业生产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和开放复合式的结构。如我市四里棚办事处栗树村综合养殖场即采用此种方式。 4、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为指
38、导,因地制宜的设计融农业生产、示范推广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区,应用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技术,合理构建不同功能区之间和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再生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模式,建立起具有良好持续再生能力的综合生产结构,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一种循环农业模式。它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融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与环境保护为一体,通过大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该模式主要发展以绿色农业为基础,构建集农业种植、养殖、农业观光、度假、食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发展针对城市居
39、民消费新需求的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农业,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如我市城中办事处国光村的桃花园、汤八线林果走廊,由传统的蔬菜、粮食生产转向集蔬菜、瓜果为主体的观光农业,并由此带动了餐饮、娱乐等相关的产业的发展。二、我市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重视不够由于对循环农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深,少数地方和单位存在对抓循环农业工作重视不够,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力度不大,应用标准化生产措施不硬的问题。2、生产方式不合理 由于片面追求高产,少数农民缺乏循环农业生产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过量播种,过量施肥的现象。部分农民认为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对适量播种技术和农作物需肥规律缺乏认识。3、技术和资金
40、缺乏 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撑。由于缺少技术和资金,发展循环农业的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缓慢,如我市部分畜禽养殖小区的牲畜粪便仍然是庭院或路旁堆放,缺乏粪便处理技术和设备,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处理,造成新的面源污染。4、综合应用率不高 近年来,在我市农村沼气建设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畜圈、厕所、厨房的“三改”配套率不高,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没有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市的秸杆综合利用率较低,通过沼气发酵的畜禽粪便利用率也不到5%。三、我市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提高认识,科学制定规划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是一个自
41、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继续沿用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带动经济的高增长,还是通过发展新经济,以高新技术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而发展循环农业,建立循环农业经济新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长期规划,加强对循环农业主要指标的分析,加强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2、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推行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的综合,而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因此要加强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和新型
42、控释肥料的应用,大力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等新方法,推广精准施肥等新技术,将微量元素与有机肥混合配方使用,同时结合其他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根本。要完善“猪-沼-稻、 猪-沼-菜、猪-沼-果”模式,以养殖业为龙头,沼气建设为中心带动粮食、蔬菜、果业、渔业等产业,广泛开展农业生物综合利用,利用人畜粪便入池产生的沼气作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种果,养鱼、喂猪、种菜,多层次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3、健全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要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乡镇、村级服务网络建设,强化循环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使农民掌握使用方法和
43、操作规程,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节能减排十大技术。要将沼气利用、秸秆气化、稻草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重点循环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作为循环农业研究的重点,积极推进循环农业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消化先进的循环农业技术,推进循环农业技术应用,以降低生产成本。4、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实行标准化生产是推进循环农业的基础和前提,是引导绿色生产、强化农产品安全体系的导向,也是衡量和检验循环农业发展成果的标准。应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标可依。通过开展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认
44、定和农产品市场速测等工作,把标准化真正落到实处。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有效阻止有毒有害农产品走上城乡居民餐桌,促进符合循环农业标准体系的农产品生产,实现优质优价。5、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完善流通体系 要按照循环农业的要求,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方式改造。鼓励工业企业发展涉农产业,发展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和外向型农业,促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经纪人购销组织、各行业协会建设,设立农产品直销窗口和直销点,构建循环农业产品销售网络,促进循环农业产品市场化、外向化。6、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发展后劲加大对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市财政在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应进行重点倾斜
45、。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发挥好国家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强循环农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对循环农业的投入,促进循环农业快速发展。 熊华 应城市农业局副局长 高级农艺师李俊 应城市农业局综合股股长 农艺师河南省鹤壁市发展循环农业的调查 2009-12-3 10:25:16 发展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循环农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循环链、实施生态农业等,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发展循环农业?带着这个
46、问题,我们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河南省鹤壁市进行了调研。科学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鹤壁市立足当地种植业、畜牧业、林木产业和自然资源实际,探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有:种植业循环模式,包括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产业链模式;种植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进行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等深度综合开发利用;畜牧业循环模式,主要是形成“粮食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粪便沼气、复合有机肥农作物种植”生态循环链和“牧草、农作物秸秆饲草加工牛羊草食动物粪便有机肥牧草、农作物”闭合循环链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形成“秸秆饲料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产业链;
47、林木产业循环模式,打造“造林采伐制浆造纸销售”和“造林采伐木材深加工废弃物利用”产业链;减量化循环模式,采用农业新技术和科学生产方法,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等。实践表明,鹤壁市循环农业发展的成功,关键在于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了符合实际、能够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合理选择循环农业发展路径鹤壁市在实践中形成了两条循环农业发展路径:一是以自然村为单位的点循环;二是以村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的线循环。这给了我们一些有益启示。以自然村为单位,构建农村废弃物利用新型载体。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由农村人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等引起的。过去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一家一户建立沼气池。但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有的农户无力从事家庭养殖和建沼气池,而且每户修建一座沼气池也造成资源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