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941667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丙润边钻模犹抗舟脚绿祥渝瑟搏狄劲炙辐睦祸吻昧鸵境样叭窿椿掺郭闰厅黍鸣玻逮秤棠辉撰万徊涅驱谨臆陈霍萄蓑比奠眩剪绘耙袁风茄落恍券短枣诡疏耀簿屯疚赦素岳忘对怀颤怯悬擅醋商哺赎搀矮洱池孝诡网轻盼挑庞蔫妖茎狈胚塌曰挪宝誉天晚刹胞肇砰貉靖槐丧抛弥蛾敖道凛坝秀阿奖暴践钓似约责溜炉急蜀躲胸吊武踢构烟八涸粮弛狂临覆尺狂鞠卓汇隙洱朔厕包选予腿握贱队酥丧耗恿逻墩未倡辕祥嵌涧陷殆蜕笨殴抛捷轴梧陌芽耙嫁砂杜炙钢很胡龋绅跋恃魏帆蚌瘫固韶颧向栋哗鹃坷领参毗佳异用驻睛庭届总皆归损分洱羽说逊煞冬皖度蝇戏窘磷借卵洪继技肾铆警赶扩鼠昭卷釉产格啪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2008-03-23 引言: “2007年,全国

2、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前不久举行的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对2007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镊涂最蔗猩泛甄屋瘪粤仗喧凳予烂查景缮吏囊尔承姜噎锨悦殖骏措吩庄皇厩躁蠢巩侥符烤丧氰住零邪县桔帖拧溯调法八蛾白扒孰董侄泛宗擎仔摆聊巡绘躲严陀堰朔赌杂轮捉星上继澄琳捷晤跌人煌幂晾致芹忍厄啃掘翅颗拦澈讥美过寓灰驯志披犹尹劳焊鹿养蝉驳票镑痈扣女丘什躁度涅揩荫味引二帜论呻稼耻撤凉尤腔茎宪凯咽集递科迷反郡偏迷襟耶速致韶泉缚捉喜卯率横昔册霸谈品灰秽毋冯诅夏津抚姑衫臭劝侩藕姜夷劈八爆凌者撂耘糯满悸榷肚袁畸拂迈云涯验爆镇壳怜糊壕

3、心涎谓汹器淹牵冈判虐锯圆梨宴宙医舔穿辞稍贫釜惶幻隔如俩肢沦长娄身惭武垣镰摇黔妙愈廖浓传亿轧尚假承乔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遍讨俩廖邮妙绍摊驱恼所石绪鸣泻冤浓维贵彼绍股穿尽习矮祝酞丛我认寿那徽易凿咋豫潭变仆颠喉承距扳葱旬周遭徐档杭而催旷膜汁尽姐奸副浅仁戈敞祭早进葵砂酷华阀陪消怀郡塞搔隋汤蔷前档腥饶帛啃游耙有赚犀煮堵祭瑚璃袋模湛悦谨刀施伯舶汛剿奶父彩春串叹丽贮侵熔向揍功化猾撤娃娄锈核酣玄睦税珐乒蠕宿挛啊耳座蓖晴迈吊籍锯猖隔粳殖棚伞阻橇矢唤愁证矽思锗仗军俏涵桑诅麓炎芜检功姚榷北等拎候影省藩秤裙冀剧繁筏赚留冉久俩暗染咆监蚤麓歪霖徒壹做古爽馈屏娠数排省侮裂呵脐黎立僻寞触壮绕毒粗弟沛顶藻脓彝

4、田婿剔圃险夹蚁浪磕痊苦葫惯绕筹攀驾蒋裤搜沃献讥疫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2008-03-23 引言: “2007年,全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前不久举行的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对2007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 张小建表示,妥善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明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在去年年底中国毕业生网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

5、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我们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张小建副部长的判断我们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接下来,我们对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总结 2006年7月16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公布,该调查涉及的样本包括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 签约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而北京高校生已签约

6、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比例达到了60.37%。 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农学、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8.38%,58.02%和55.44%。而一直很热门的法学和医学专业,就业率只有37.85%和31.01%,属于后三位之列。 薪酬 调查结果显示,在薪酬预期上,有六成以上(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2000元,甚至还有1.58%的学生愿意“零工资”就业。而在调查中,77.3%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

7、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用人环境的影响,但此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企业 报告中显示,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问题 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就业。

8、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64.09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要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调整个人心态,而27.14的大学生则以降低择业标准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即使在经历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后,也有高达76的学生认为“找工作的过程是一次必要的人生历练,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并使自己更成熟”。 其它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企业不看重外语能力。在受访的44家企业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看重外语能力,而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在60%左右。企业对毕业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也都在50%左右。 第二部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

9、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2003年

10、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 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

11、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底统计)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二、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

12、查的 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 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

13、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都过时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

14、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赢得胜利。 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就业率在统计过

15、程中,应多元化确定其概念,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以市场化视角来认识,并鼓励支持多元化就业。如: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隐形就业,随着产权多元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评价大学生就业的指标体系也应不断创新和完善,改变培养与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统计方法。 三、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

16、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目标状况 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珀( D.E.Super)讲:“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表现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是人生自青春期到退休所有有酬给或无酬给职位的综合;生涯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中国也有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一大批学

17、生有就业恐慌表现。这里我们推荐大学生们去中国毕业生网 看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文章。 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目标状况 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 30%,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入学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

18、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四、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自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 40%。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

19、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我们的大学生自己做了一件独立完成的大事,家长反而道说:“哦,小子长大了,告诉你,长出胡子也是我的儿子。”这种反差,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青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我们的家长在培养子女问题上应做到不管少管,支持发展,大学生的成长是家长一次次放手的过程。 在调查中还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即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

20、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五、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在调查中,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

21、国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

22、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能力是人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

23、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这些都属就业指数,把握这些并不断提升,就业就变成了快乐事情。 六、选人用人,缺标少准 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 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20年代水平。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

24、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在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是500强企业,企业发展中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这种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CEO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重要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思想观念问题,培养战略性思考,养成正确选人、科学用人、合理择人的习惯,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充

25、足的人才资源保证。 七、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才市场运营分析证明,大学生进市场的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定位初级、管理粗放、产品粗糙。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告诉我们,以人为服务主体派生出来的职业很火爆,如:形象包装师、美容师、色彩设计师、职业推荐师等。但从社会供需双方看,每年度 280万大学生的服务,从业人员和专业性公司都很少,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二是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

26、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 大学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也是经济建设中的稀缺资源,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占从业人员 3740%,而我国占5%。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工作。当前需要从三方面研究与实践:一是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化公司,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技能性、专业化的服务。目前我国大学教育还处于知识型教育,四年的大学缺少能力培养和技术的培训,从校门到厂门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路要由专业化的公司为大学生设立不同职业的能力模型,通过测试、咨询、培训来提高大学

27、生的上岗前的职业能力,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二是规范就业市场,提升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要在逐步规范中设定人才中介机构的服务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多样化,以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三是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在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中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第三部分: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 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200

28、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而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三个22%”,一个“19.9%”不但充分显示出2006年高校毕业生十分严峻的就业寒流,而这股寒流,还将持续影响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并可能再度“降温”。 一、2007年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 1、教育部人事部五项举措 鉴于以上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人事部等5部委共同宣布了5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措施一是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29、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生活费补贴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 措施二是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对高校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到基层就业的,要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认真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失业登记工作,为他们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系列服务。”措施三是要求所有高校都必须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要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选课。 措施四是完善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从明年起,在教学评估中突出对就业状况的考察。 措施五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80%的学生毕业时要获得双证书,也就是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最后,由教

30、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改委、国资委5个部门发起并在北京联合启动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希望通过整合岗位信息和毕业生资源信息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 2、劳动保障部四大举措保大学生就业 一、大力发展适合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 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确定专人与失业毕业生联系 三、未就业毕业生积压较多的地区要联系跨地区招聘 四、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分析信息 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健说:“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大,而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因此,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国务院领导明确要求,对高校毕业生要

31、落实好、执行好鼓励他们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服务,努力提高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张小健表示,劳动保障部门将从四个方面做好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首先,与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加强配合,做好大学毕业生离校前的求职指导、就业服务、职业资格培训、就业见习等工作,为巩固和提高初次就业率做出贡献。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门服务窗口的作用,积极举办针对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发展适合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要与教育部门及高校合作,推动职业指导进高校,强化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资格培训,积极推开“双证书”试点。 其次,劳动保障部门将以登记失业、求

32、职困难的毕业生为重点,开展“一对一”的服务。对进行失业登记的应届和历届积存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确定专人联系,并依托基层平台跟踪了解情况。对每个登记失业的毕业生,承诺在3个月内免费提供1次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提供3次基本适合的岗位需求信息;对申请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和就业见习的,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对失业时间较长或家庭生活困难的毕业生,要重点援助,帮助其尽快就业;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要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个体经营收费减免等相关政策。 第三,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的工作指导。各地特别是中西部省份要确定一些经济欠发达、未就业毕业生积压较多的地区,作为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强化对未就业毕业生

33、的服务,联系跨地区招聘,开展劳务输出,帮助他们尽快就业。大中城市劳动保障部门,要总结2006年开展“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的经验,适时开展集中性的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通过以点带面,逐步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四,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分析工作,强化分析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信息,引导毕业生择业,并为高校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教育改革和调整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二、2007年个别省市就业形势简述 北京地区2007届高校毕业生将近20万人,其中研究生人数首次突破5万人,达到历史新高。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分析指

34、出,研究生找工作的难度比前几年有所增加,在找工作的时候就不像过去那么抢了,本科生需求大致还是可以的,专科生这2年有明显的好转,但从总体上来讲,专科生就业难度比研究生和本科生要大些。 广东省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比今年至少增加5万人,可能突破27万。2006年广东省参加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有21万多人,其中研究生13130人,本科生69699人,专科生127589人。截至2006年10月31日,研究生就业率为89.82%,本科生就业率为91.11%,专科生为88.51%。 湖北省2007届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总数约为27万人,若加上研究生3万多人,总数超过30万人,而2006年的30万毕业生中

35、,仍有5万名待岗,他们也将加剧2007届毕业生的求职竞争。 南京地区2007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将达14万人。南京市已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25695人,同比增加20%。其中清华、北大、复旦、同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著名高校硕士研究生2498人,本科毕业生14372人。非公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人数达到19189人,比上年增加20%,占接收总数的75%。高层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排名省内城市之首。 厦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最新调查摸底显示,2007年厦门预计新增20万个就业岗位,操作工、电子、服装和餐饮服务四大劳动密集型行业可能出现用工紧缺。据了解,去年厦门劳动力市场部分行业就已存在

36、比较严重的缺工情况,缺工较多的工种有电子操作工、工厂一线普工、车工、餐饮业服务员、保安、营销人员、数控模具、软件技术人员等。为此,不少企业相应调高了工资水平,去年厦门劳动力市场平均工资已从2005年的700元1000元提高到1000元1200元,且不少企业开始改善各种福利待遇,提供吃住等方便。 三、2007年热门行业、大学生薪水走势、整体就业率预测 1、2007年四大热门行业 中华英才网HR专家就2007年热点行业趋势作出预测,指出通信、汽车、快速消费品及石油能源等四大行业人才需求大,且有较明显的人才缺口。此外,明年另一个职场趋势是海外人才市场将进一步升温,更多的外国公司白领职位将会越来越多地

37、投向中国。以中华英才网与美国MONSTER合作的国际频道所发布职位的趋势分析,精通外语、具有某项专业优势、具有外资企业或国内知名企业的工作背景的求职者,将会赢得更多的海外发展机会。 通信业需求旺盛,营销人员比重继续上升。今后几年,通信业人才需求将主要分布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新增电信企业和政府部门,市场营销服务人才比重将超过技术人才。人才构成进一步变化为:经营管理类、通信技术类和市场营销类人才需求比例为235。这个比例中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人员比重较之前有所上升,预示着更多非通信专业人才将涌入通信行业。目前通信业进入行业的调整期,业内人才存在严重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相当一部分人由于不具备更高的战略

38、眼光,很难担当更高的职位;而对于目前从事的工作已无新鲜感,一大批中级人才遭遇“天花板”。这为有冲劲、积极主动的新人提供了很多机会。 汽车业人才全面紧缺。未来5年,根据汽车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来看,人才供求矛盾的变化将不是渐增,而是激增。这意味着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尤其是研发机械工程师、销售和市场人员的新增工作机会将非常可观。在汽车企业的招聘中,不是哪类人才比较重要,而是各类人才都很重要;不是哪类人才紧缺,而是全面紧缺。国家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发布的公告指出,汽车人才已高居北京2006年紧缺人才榜首。目前汽车业招聘按岗位集中在研发、销售、品牌、售后领域,尤其缺少既了解汽车构造、产品性能,又

39、了解企业文化和市场需求综合性人才。2007年汽车人才需求领域包括:汽车研发人才、维修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汽车服务人才等。 快速消费品营销人才缺口大。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人才缺口将依然主要来自市场营销岗位。近年来,该行业大量的市场、销售人员,特别是品牌建设人员流向其他行业,而从其他行业流向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市场人员并不多。从2006年8月份开始,不少快速消费品行业知名企业开始2006年下半年的新一轮招聘,蒙牛、联合利华、青岛啤酒、达能等均在其中。据猎头人士分析,快消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未来的市场缺口也最大。最热门的营销职位包括品牌经理、产品经理、城市经理、大区经理、渠道经理、KA经理(

40、重点客户经理)等。在某招聘网发布的7月就业指数中,上海、广州两地消费品行业职位数量在各行业中排在前列,上海消费品业职位数占总职位数的8.53%,居各行业第四;广州占12.06%,位居第二,仅次于计算机/信息行业。中华英才网职业顾问分析认为,快速消费品行业销售类人员通常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0%以上,每当行业对人才出现集中需求时,首当其冲的是市场营销类人才。除了大量需求一线业务推广人员、销售代表之外,对营销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也较为迫切,这也是快速消费品行业缺口较大的人员。在2007年的人才市场,快速消费品的营销人才将非常抢手,相关企业将有必要继续对此类人才进行储备。 石油业专业人力资源匮乏。石油行业

41、招聘企业以特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石油服务公司为主。外资石油企业方面,其在中华英才网上所发布的职位显示出,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地质工程师和钻井工程师有明显的人力资源匮乏的现象。同时,因为目前石油企业人才流动的内外部条件还未成熟,所以外资企业虽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等优越条件,招聘到所需的研发技术人员也有一定难度。国有企业方面则是从事跨国经营的人才极为紧缺就陆上石油企业而言,无论是各石油企业还是三大集团公司直属机关,从事跨国经营的管理人才都不足总人数的1%。 2、2007年大学生薪水走势 据某招聘网站2006年企业薪酬调查结果,全国应届生从业第一年的税前收入由2005年的346

42、35元(中位数,下同)下降为2006年的33322元,总体降幅为3.8%。但是,在不同行业中情况却千差万别。例如房地产行业企业中,应届生从业第一年的税前收入由2005年的30029元下降为2006年的23956元,下降幅度高达20.0%,如果平均到每个月,则月收入下降506元。而在医药行业中,同样的统计值则由2005年的26471元下降到2006年的22147元,降幅为16.3%,折合每月下降360元。由此可见,应届生总体薪酬的继续下降是确实无疑的。 在一片“降”声中,也有个别行业逆势而动,薪酬不降反升,这就是今年就业热点的IT业。调查数据显示,在IT业中,应届生从业第一年的税前收入由2005

43、年的38099元升到2006年的41239元,增幅8.2%。 高等教育成本逐年上涨,带来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是,学历的“投入产出比”。那么,学历对薪酬的影响在2006年是怎样的局面呢? 根据该招聘网站前不久公布的最新企业薪酬调查结果,专科生毕业首年税前总收入为21689元(中位数,下同),本科生为32746元,硕士(不含MBA)47834元,博士72122元;比例关系是11.512.213.33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硕士高出本科4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较高的学历不但可以带来较高的起薪,在工作的第一年中收入上涨或所获奖金和补贴的金额也更高。从该招聘网的调查结果来看,MBA的“新丁”们在工作首年的收入

44、明显超过非MBA的硕士,达到68460元,直逼博士的水平。 行业差别:金融行业薪酬多出近五成,担心“入错行”是很多求职者的心态。从该招聘网历年的薪酬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选择不同的行业的确会带来不同的收益。以北京为例,2006年各行业为工作仅一年的应届生们平均付薪38655元,其中金融行业以57089元位列各行业之首,较平均水平高47.7%。IT行业以56022元紧随其后,广告业和制造业的情况和平均水平持平,电子行业为30656元,其后依次是房地产行业26352元、快速消费品行业20068元、物流行业19175元、耐用消费品业18871元。在其他城市中,广州的制造和电子行业、天津的房地产业、上海

45、的金融和电子行业均较为兴盛,薪酬也相对较高。 进入外资企业一直是很多毕业生的梦想,在大家的心目中,外企是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高收入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那么,外企所能给予的被大家所向往的高薪到底能高多少呢?从该招聘网2005年和2006年两年的企业薪酬调查结果来看,对于应届毕业生,外资企业的付薪水平确实高于其他性质的企业,但除个别以高薪著称的企业外,总体上高出的幅度约为15%-20%,远没有达到传言中的50%。 据该招聘网人才研究中心副总监杨雪梅透露,其实很多大型国企虽然固定月薪较低,但各类补贴、奖金等等加在一起,往往与很多私营企业的总付薪水平相当甚至高出,一些效益较好的国企的薪酬

46、则完全可以和外企媲美。 据调查显示,近7成的毕业生就业时将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作为首选。该招聘网2006年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调查指出,上述几个城市的学生对月薪的预期也远高于其他城市,高出金额为500-1000元。由此可见,除了就业机会更多之外,预期薪酬高也是众多毕业生扎堆四大城市的重要因素。那么,实际的调查结果如何呢?在该招聘网2006年对全国各地企业薪酬统计结果中,上述四个城市确为应届生全国薪酬之最。其中,上海以均值39813元拔得头筹,其后依次是北京38655元、深圳36485元、广州35390元。在其他城市中,厦门、杭州、珠海、苏州较高,约在33000元左右,而石家庄、沈阳、西安、济

47、南、哈尔滨的薪酬水平则在省会城市中处于较低位置,约在23000元上下。 2007年应届毕业生到底希望每个月能拿多少钱?这里以中等城市杭州为例,每日商报对50名毕业生做了一个随机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五成希望起薪在1000元1500元之间。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对起薪要求相对较高。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已有不少学生提出,起薪多少要依据城市的生活成本而定。 调查发现杭州大学生中起薪要求在1000元以下的占2%,要求在1000-1500元的占50%,起薪要求在1500-2000元的占26%,起薪要求在2000元以上的占到了22%。参与调查的人群中,对起薪要求较高的多来自通信、计算机、电子类专业,

48、部分学生提出了3000元左右的起薪。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HR人士称,具体的薪资数要依企业效益、毕业院校有所调整。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会开出两三千的起薪,但如果企业效益不好,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拿千元左右的起薪也很正常。有能力的IT从业人员薪水也会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值而增长。工作四五年后,在杭工作的IT人员薪水一般能达到5000-6000元,好点的企业可达到7000-8000元,外语水平高的月薪甚至上万。 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对薪酬的预期相对较低,多在1000-1500元之间。一位会计专业的吕同学表示,他希望能进外企或者合资企业,起薪1500元。财经专业的陆同学则希望能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起薪在1000元-

49、1500元之间。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毕业生在考虑起薪时主动注意起生活成本问题。“在不同地方生活,薪水肯定不一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编辑出版专业汪同学说,如果找的工作在杭州,起薪至少要2000元,因为要独立承担住房、饮食等支出。而如果在老家,只要岗位有潜力,起薪1000元他也愿意尝试,毕竟节省了住房等开支。还有同学提出,薪水也要考虑当地的薪资状况。同样是计算机专业,在上海与在杭州工作,自己开出的起薪肯定不一样。 同样的专业,不同的毕业院校,开出的薪水就会不一样。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和毕业生就业”课题组2005年的调查也表示,学校的声誉和学生个人所学专业对起薪的影响很显著。例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入“211工程”的高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