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适应与超越:科技发展的教育选择.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935033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适应与超越:科技发展的教育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适应与超越:科技发展的教育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适应与超越:科技发展的教育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适应与超越:科技发展的教育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适应与超越:科技发展的教育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适应与超越科技发展的教育选择 摘要:从科学、技术和教育三者的发展可以看出教育与科学、技术联系密切,人类历史上的几次科技革命导致了教育的嬗变。现代科技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相应的,教育也必须改变传统的方式,与科技发展相适应。而教育不能够被动的适应,必须应对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以人为本,实现教育的超越。关键词:科技;教育;教育选择教育的发展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必然反映到教育中来,从而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无不证明了这一点。今天,面临新科技挑战时,必须考虑到教育适应的问题。教育对科技的适应,反映了教育的规定性,而教育的超越就是能动地扬

2、弃这种规定性,积极提升这种规定性。扬弃和提升,意味着教育适应已由必然走向自由,由顺应走向综合。教育从来不是被动与消极的,科技的发展,教育需要选择,教育也必须选择。 1 嬗变:科技发展与教育变革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教育与科技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在奴隶社会,教育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为他们培养人才,科学是谈不上的,技术更是被统治阶级所鄙视。到封建社会,教育主要是为统治阶级选人才,这一时期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显然没有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在明清时代,西方各国科学技术已经进入了比较高的发展阶段,而我国当时的教育却还一直停留在八股文之中。一直到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获得了

3、质的飞跃,科技的发展与教育才在世界范围内密切地联系起来。从近 300年来科学、技术、教育三者的发展可以看出,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日益密切,甚至产生必然的影响。近代第一次科学革命是以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发表开始,以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近代第一次教育革命则以培根强调学校应传播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夸美纽斯提倡班级式的教学和普及初等教育为标志,第二次科学革命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为标志,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的普遍应用为标志,第二次教育革命以发展师范教育、提倡初等义务教育、普及中等教育为标志。第三次科学革命以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建立为标志,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以核能的

4、开发与应用为标志,第三次教育革命则强调科普教育、专才教育、普遍建立研究生教育制度、实行中等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为代表。第四次科学革命以“三论”建立为标志,第四次技术革命以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为标志,第四次教育革命则强调终身教育、未来教育、博才教育、智能教育为特征。科学与技术的变革直接导致了教育变革,教育必须面对科技的变革,在科技变革中作出选择。基于教育与科技发展关系的复杂性,就应认真探讨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新路子,使得教育与科技高速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迎接科技高速发展对教育的挑战。但是,如果仅仅大力提倡发展教育,而不认真仔细地辨别哪些教育能推动科技的发展,哪些则不能,其结果是有害的。这可能

5、忽视对违背科技发展的教育的批判与改造,还可能导致决策与投资的失误,有可能将科技发展的失败归罪于教育。为此,换一个角度探讨这样的问题:如何改造教育使之能够促进科技的发展,改造应该既是适应,又应该超越。今天的教育正经历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洗礼。学校制度、培养目标、知识选择与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或一致或相背,要求进行教育改造,通过改造实现从“旧”到“新”的嬗变,适应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2 适应:教育回应现代科技发展大趋势当代科技发展有三大趋势。这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1 科技的整合化趋势要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现代

6、科技在近代科技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各门科学技术分支,各种知识体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日趋合流,逐渐连结成一个统一的发展整体的趋势。一方面,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的统一。各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在原有学科的邻近区域产生出大量的中间性学科,即边缘学科。另一方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流。当今,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其内容已远非单纯自然科学范围所能涵盖,而是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在一起。现代科学具有研究的完整性、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和学科的多对性,表明科学与技术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这种整合趋势向培养专才的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要求教育改革传统的专业口径狭窄、课程设置过分专业化、教育内容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的专才

7、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通才教育。强调通才教育并不是否定专才教育。如果培养的人才只“通”不“专”,缺乏足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也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即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特点。现代人才应该既通又专,知识既博又精,在通的基础上有所专,专在广博之中,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融会贯通。要求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通用人才的培养。 22 科技的加速化趋势要求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这种趋势体现在知识数量的增加及进化速度上。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变化表现在诸多层面,最为明显的是现代科技知识的总量急剧增长,质变和转化加快,带头学科的更替加速。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各分支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在某一时期

8、总有一门或一组学科作为先导部分走在前面,并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其概念、思想和方法成为一种模式或样板,渗透、移植入其它学科。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研究力量成倍增长。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方式受到严重挑战。现代教育应把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造成了知识量猛增,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知识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只有重视对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重视传授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才能适应这种知识激增的形势。强调能力,并不是否定知识教育,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渊博的知识就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

9、。能力和素质是掌握、运用、创造知识的关键,没有能力,知识就不能变成力量。知识与能力正是一个适应与转化的过程,培养能力正是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 23 现代科技的社会化的趋势要求科学教育与 STS教育相结合。现代科技不仅体现组织内部的社会化,也体现在外部的社会化。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科技、经济、环境一体化的趋势,三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传统的科学教育已经难以适应科技的这种社会化的趋势。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教育。它包括科学素养教育、科学教育的民主化、对科学技术和

10、社会的综合理解、科学教育的开放性等方面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与科学技术、与社会有关的问题的意识和知识,提高其解决科技所产生的诸多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STS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正是顺应了科技社会化的这一发展趋势。 3 超越:教育选择要以人为本人类教育史上有两种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一种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自然界普遍规律的掌握。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忽视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把他们变成了被动的知识容器,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儿童与少年的天性,鼓励好奇、探索、发现和创新,注重培养解决实

11、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的人格。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却把受教育者供奉到中心和主宰的地位,使受教育过程脱离了人类文明积淀的肥沃土壤,滑人自然主义轨道。科学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现。马克思把科学看作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本质力量的书”。这里的人本质力量,即是人本身的素质与能力。人类文明进步是人类自身素质的体现。只有当人类改造世界的劳动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且能够显著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面临着新科技革命,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人。教育的本质就是发展,现代教育应着眼于人,着眼人的发展,选择“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实现超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

12、一,教育追求的是全体公民在更高水平上的发展,而不是部分人的发展。未来的社会,无论是社会和经济的运作方式,还是个人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就要求现代教育不但要进一步提高普及程度,而且要提升普及教育的层次,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第二,教育应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特别要加强德育。科技发展要求人才培养要从适应国际竞争的大环境来思考,更要着眼于品行与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依靠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要依靠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整体的力量去迎接挑战。这就要求教育要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民族忧患意识,尽快改革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人格培养、只重应付考试而忽视德育的倾向。第

13、三,教育应尊重个性和鼓励创新,同时注重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科技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创新成为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根本动力。所以,必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培养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科技发展的“网络化”又要求构建一种新型的协作关系和双向信息传递通道和联络空间。这不但要求人们具备较好的个人素质,更需要具备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第四,教育要着眼于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短期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更快,它对教育的滞后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校教育在数量、质量及知识更新速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人们必须终身学习,接受终身教育。终身

14、教育的内容将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现代教育唤起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工作的要求,对生活的追求,提高人生意义和价值,实现自我超越。现代教育教会人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创造。 4 结束语在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释疑解惑的手段,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不再是纯粹的消费单位,而是具有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宏伟事业:不再是学院式的孤立的小教育,而是与生产、社会、科技密切结合的大教育;不再是学龄期间的阶段式教育,而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因此,在科学技术的冲击下,关于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关于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关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出现了崭新的观念。教育不能只是适应科技的进步,而要应对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加强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研究,努力挖掘人的潜力,认真研究人的发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超越,正是教育发展的应有之意。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