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期中模拟综合试卷测试题
1.看拼音,写词语。
dǐ yù yōu yǎ jǔ sàng gē da shāo wēi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悠然自得 不以为然 B.群马疾驰 疾风快雨
C.居高临下 居心何在 D.心满意足 情同手足
3.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日寇 壮列 一曝十寒(pù) B.豪迈 斑点 两山排闼(dà)
C.干燥 讲座 蹿上来(cuān) D.抵御 软棉棉 沧海一粟(sù)
4.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凛然不屈,杨柳欣然相迎,河水寂然无声,山峰昂然抗争。
C.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D.桌上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黑龙江,一不小心,学习用具就掉进去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那蝉声在晨光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B.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C.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D.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很不好的作风。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是( )
A.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不能再买衣服了。”妈妈坚定地说:“难道你的衣服还不够多吗?”
C.网络改变了阅读方式,只要“百度”一下“电子书下载”,就可以搜到三千多个相关网页。
D.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能……
7.按要求写句子。
(1)、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惊叹。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着如画的风景,使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检阅的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缓缓进场。(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夫和桑娜自己受些苦。 他们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收养。(用关联词语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按要求填空。
(1)、课文原句:这种境界,既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______。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_____________,好像回味着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喜欢展开想象来表达心境:“移舟泊烟渚,____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作者)远离家乡的孤寂、愁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联想到丰收时内心的轻松愉悦。
(3)、曹植的“捐躯赴国难,_________”,陆游的“__________,”让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对“爱国”一词所做的简单而又精辟的诠释。
(4)、阅读,是生命最美的姿态。通过前四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的老支书,__________的草原人民,____________的桑娜,__________的邱少云。(填四字词语)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宿建德江》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当逼真。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人_________写的,诗中运用强烈的对比色彩,将一场骤雨描写的淋滴尽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_____,不用_______________那样,到处___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4)、《童年》是苏联作家_________的小说,主人公是__________。读小说,要关注_________、________,感受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如今在地铁、公交车里的上班族,几乎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用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低头族”。如今,“低头”早已不是一种现象,已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材料二:
由于看手机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许多人不知道如何与家人交流,视家人如空气般不存在。据《半岛都市报》报道,青岛张先生家人聚餐时,孙子孙女只顾玩手机而冷落了家里的老人,惹得老人愤而摔盘离席。
10、根据材料一判断,低头族的人群不包括( )
A.地铁里一直看手机的人。 B.公交车上玩手游的人。
C.地铁里拿笔记本电脑上网的人。 D.晚上看电视的妈妈。
11、根据材料二填空:
张先生家的老人摔盘离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12、从两则材料中,你获取的信息是:___________
13、生活中,你遇到过或者听说过因为玩手机或电脑游戏引发的矛盾吗?请列举一个事例,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请你写一份倡议书。
要求:
(1)注意倡议书的格式;(2)标题要鲜明;(3)正文写清楚倡议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夜语肖邦<节选>
三十年前的一天深夜,我躺在蚊帐里打开那台半导体收音机,飘忽的电波中,断断续续传来雄浑的管弦乐旋律。这是一家我不熟悉的外国电台,当时我曾想,也许是海风把这电波吹到了我这里。电台的信号游移不定,必须不断调整频率才能听清楚。管弦乐像大海的波涛,在星月暗淡的夜空下汹涌起伏,时隐时现。这是我从没听过的音乐,然而却似曾相识,好像有点耳熟。突然,一艘小船出现在浪峰上,小船光芒四射,把夜空和波涛映照得一片通亮。这小船,是钢琴。琴声被管弦乐烘托着,又引领着乐队走向远方。我一边调节着收音机旋钮,一边屏息静听,唯恐遗漏了其中的旋律。这是一部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气势恢宏博大,仿佛有人在用庄严悲凉的声音倾吐心中的激情,那种悲凉,在我的心里激起强烈的共鸣,它使我联想起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第二乐章是优美柔曼的抒情,活泼的琴声犹如一个心情急切的游人在山水间寻觅胜景,然而山重水复,云雾茫茫……听第三乐章时,电波受到了干扰,音乐含混不清,我竭尽全力,也无法将频道调节好。留下的印象,是从遥远的海上传来一个落水者时续时断的呼救,那微弱的呼喊不时被呼啸的风声打断。音乐结束时,我听到了播音员的介绍,这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这次经验,使我对肖邦有了和以前不同的看法。那个能写美妙绝伦的《升c小调圆舞曲》和优美夜曲的肖邦,原来也能写如此博大深沉的协奏曲。作曲家情感的丰富和曲折,使人叹为观止。我以为此后天天都能收听到这家电台的音乐节目,然而奇怪的是,第二天晚上,我那台半导体收音机里便再也找不到这家外国电台,以后也没有找到。我不知道是我的收音机太蹩脚,还是那家电台失了踪。不过,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尽管它残缺不全。
现在,我已经有了全套的肖邦钢琴曲唱片,可以随心所欲选择听他的作品。我常常听的作品中,有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同一段音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心情去听,体会可能完全不一样。然而每次听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三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想起那种沉醉和焦灼交织在一起的神秘气息。
15、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1)赞美看到的事物美好到极点。( )
(2)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
16、作者是通过联想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听了第一乐章,作者联想到_____________;由第二乐章,作者又联想到______________;第三乐章让作者联想到_____________。
17、从作者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二乐章的曲调变化是( )
A.激昂热烈——舒缓平坦 B.庄严悲凉——心情急切 C.恢宏博大——优美柔曼
18、“这次经验,使我对肖邦有了和以前不同的看法。”“这次经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以前不同的看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画线的句子,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
同学们,从上面的文章中我们知道母亲的救赎让梁老师走出痛苦的阴霾,看到生活的善意与美好。那么你呢?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阅读、勤劳、善良、诚信、运动”中选一个话题,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写之前想一想它是怎么影响你的生活的,为什么让你觉得生活更美好,写的时候注意把原因写具体。600字左右,注意字迹工整,文面整洁。
1.抵御 幽雅 沮丧 疙瘩 稍微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读一读拼音,一定要读准字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书写时要注意“御、幽、雅、疙、瘩、微”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B
【解析】B
【解析】略
3.C
【解析】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字形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壮列——壮烈:指豪壮激越;刚直,有高贵品格的,为正义而死难的。
B.两山排闼(dà)——tà;
C.正确;
D.软棉棉——软绵绵:形容(状态)柔软,也形容软弱无力。
4.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A项修辞手法使用恰当,使用的是比喻与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绵延的五岭比作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比作泥丸,大山(五岭和乌蒙)说成细浪与泥丸,这是缩小的夸张。
B项修辞手法使用恰当,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松柏、杨柳、河水、山峰”当做人来写。
C项修辞手法使用恰当,使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将鼓声与喊声夸大化。
D项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是本体,“像”是喻词,“黄河”是喻体,但是“黑龙江”有歧义,也可作城市的名称,不能作为“裂缝”的喻体。可将“黑龙江”改为“长江”。
5.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病句辨析是小学常考的题型。做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病句的病因,然后根据病因进行修改,最后检查是否修改正确,进行微调。
选项A有语病,病因是词语重复。其中“非常”和“分外”意思相近,都是“很”的意思。所以删掉其中一个词语。改为“那蝉声在晨光之中非常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或者“那蝉声在晨光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选项C有语病,病因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该去掉“使”字。改为“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选项D有语病,病因是词语搭配不当。原句的搭配是人是作风。显然不对。改为“言行不一致是一种很不好的作风。”
6.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
B项错误,说话人在所说的两句话中间,说话人后面不用冒号,要用逗号。“不能再买衣服了。”妈妈坚定地说,“难道你的衣服还不够多吗?”
7.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望着如画的风景,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部队进场。 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些苦,也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收养。
【详解】1.考查肯定句和双重否定句的转换。
肯定句改双重否定句,句子中要有两个否定词,如:
“……非……不可”、“没有……不……”、“……不能不……”、“……不得不……”,变换前一定要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要求把肯定词改写为双重否定词,并注意改变末尾的标点符号。
(2)、考查对病句的辨析能力。
首先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结合题干来看“使”的出现导致主语缺失,所以删去即可。
(3)、考查缩句的能力。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缩句步骤:
第一,弄懂句子的意思;
第二,标出应留词语(主干和必须保留的枝叶);
第三,检查对错优劣。找出“的”、“地”、“得”,把“的”、“地”前面的修饰成分去掉,把“得”后面的补充部分去掉。
(4)、考查句子的拆分合并。
结合题干来看前后属于选择关系,所以在关联词搭配时也要用带有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进行串联。如:
渔夫和桑娜宁愿自己受些苦,也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收养。
8.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 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静立不动 草原的无限乐趣 日暮客愁新 孟浩然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视死忽如归 位卑未敢忘忧国 忠于职守 热情好客 善良纯朴 坚韧不拔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1、本句出处六年级《草原》。文章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三幅生动的画面 。作者在最后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本诗出自《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 (唐)。全文如下: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全文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语出曹操之子曹植《白马篇》。此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出自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病起书怀》。全文如下: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4、本题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抓住文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用四字词语进行概括。
9.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柔美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 高尔基 阿廖沙 情节 环境 人物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理解与填空。
1出自唐代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2出自宋代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出自老舍的《草原》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
部分原文: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4《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自传体小说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该书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童年生活。
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D
【解析】10、D
11、家人只顾玩手机,没人陪他聊天。
12、低头看手机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13、有一次我因为做完作业想去网吧玩游戏,可父母不让,让我留在家看电视睡觉都好,就是不让我去网吧。当时我就跟父母吵起来了,这次吵架吵得很凶,把左邻右舍都给惊动了,后面邻居过来劝架,我和父母这才停了下来。
14、
【解析】
10、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材料一“如今在地铁、公交车里的上班族,几乎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用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低头族’”可知,“低头族”包括地铁、公交车上看手机,用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的人。ABC项中的人群都是“低头族”,D项“晚上看电视的妈妈”没有玩手机,也没有玩电脑,不属于“低头族”。
1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材料二介绍了看手机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看手机导致许多人不知道如何与家人交流,视家人如空气般不存在。由“据《半岛都市报》报道,青岛张先生家人聚餐时,孙子孙女只顾玩手机而冷落了家里的老人,惹得老人愤而摔盘离席”可知,老人因为家人只顾玩手机,没人陪他聊天,冷落了他,所以他愤而摔盘离席。
1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材料一介绍了什么是“低头族”,指的是“低头看屏幕”的人,包括地铁、公交车上看手机,用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的人。还告诉我们“低头”早已不是一种现象,已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材料二介绍了看手机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由于看手机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许多人不知道如何与家人交流,视家人如空气般不存在。由此可知,两则材料告诉我们“低头”看手机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1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材料内容告诉我们“低头”已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经常看手机、玩电脑使得许多人不知道如何与家人交流,视家人如空气般不存在。本题将生活中由玩手机或电脑游戏引发的矛盾写出来,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经历。
14、本题考查写倡议书的能力。
本题要求写一篇关于拒绝做“低头族”的倡议书,呼吁大家减少玩手机与电脑时间,多与家人进行交流。要注意倡议书的格式。
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1)标题:倡议书标题一般由文种名单独组成,即在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倡议书”三个字。另外,标题还可以由倡议内容和文种名共同组成。如“关于拒绝做“低头族”的倡议书 ”。
(2)称呼:一般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倡议书的称呼可依据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如“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有的倡议书也可不用称呼,而在正文中指出。
(3)正文:倡议书倡议书一般在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倡议书的内容需包括以下一些方面:写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倡议书的发出贵在引起广泛的响应,只有交待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并申明发布倡议的目的,人们才会理解和信服,才会自觉的行动。这些因素交待不清就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难以响应。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本题要将呼吁大家减少使用手机与电脑的建议写出来。
(4)结尾: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倡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
(5)落款: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B
【解析】15、 叹为观止 情不自禁
16、 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心情急切的游人在山水间寻觅胜景,然而山重水复,云雾茫茫…… 从遥远的海上传来一个落水者时续时断的呼教,那微弱的呼喊不时被呼啸的风声打断。
17、B
18、 听到肖邦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以前认为肖邦只能写美妙绝伦的《升C小调圜舞曲》和优美夜曲
19、同意。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心情。听到的音乐也会因心情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感受。
【解析】
15、考查了根据解释写词语。
结合平时积累及上下文内容理解即可。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美好到极点。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16、考查了提取信息的能力。
我们仔细阅读短文,从中找到描写作者乐曲后想象到的事物的语句,画出来。一般联想句都会有“像”“我好像看见了……使我联想起…… ”之类的标志语,我们找到含有这些标志语的句子,概括出重点即可。如“管弦乐像大海的波涛,在星月暗淡的夜空下汹涌起伏;时隐时现”一句中有“像”,显然是作者把管弦乐想象成大海的波涛了。
17、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我们先从短文中找到描写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语,如描写第一乐章的“仿佛有人在用庄严悲凉的声音倾吐心中的激情,那种悲凉,在我的心里激起强烈的共鸣”k可知曲调是庄严悲凉,描写第二乐章的“活泼的琴声犹如一个心情急切的游人在山水间寻觅胜景”可知曲调是心情急切;最后结合作者的联想概括出曲调的变化。
18、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由“音乐结束时,我听到了播音员的介绍,这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那个能写美妙绝伦的《升c小调圆舞曲》和优美夜曲的肖邦,原来也能写如此博大深沉的协奏曲”可知,“这次经验”指的是听到肖邦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以前不同的看法”指的是以前认为肖邦只能写美妙绝伦的《升c小调圆舞曲》和优美夜曲。
19、考查了对文章观点的认识。
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谈即可。如:同意。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心情。听到的音乐也会因心情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感受。
20、读书让生活更美好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天天和书打交道,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最好的朋友。
记得那是在我小时候的一天,我从爸爸的书柜上找了一本《红楼梦》。那书很厚很厚,封面上那两个美丽的主角吸引了我。那书不仅厚,而且还很重,我使出吃奶的劲才把它翻开。但是,那书里的内容我没看懂,看来是白费力气了。可是,表姐看了这部书以后,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掉下来。我很不甘心,表姐能看懂,我为什么看不懂?我问了爸爸和其他人,都是同一个回答:“你还小,不太识字。”我苦苦哀求爸爸,爸爸才给我买了一本彩图注音版《红楼梦》。时光流逝,现在我都已把《红楼梦》看了好几遍了,回想起来,真有点可笑。
记得还有一次,在很小时,母亲便教我念诗歌。让我通过诗人的眼睛看世间万象,通过诗人的耳朵听人间万籁。“上学多好啊,有书读,可以知道好多东西。”从那时起,“我要读书”的种子便深深埋在我幼小的心里。
现在,一间卧室,一张书桌,一本好书,对我而言,就像吃东西一样,甜甜的,味道好极了。所以,读书的滋味在我心中永远是甜的。不仅仅是我,在我们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因为在星期二、星期四早上,我们都有一个“快乐阅读二十分”的读书时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置身于书中,不禁为唐朝昌盛叫好,为清朝腐败而伤心;读书,让我领略今日中国的风采,科技发达,国力强盛;感到不开心时,《老夫子》总会惹我发笑……也许,读书是我最大的快乐。阅读,让生活更美好,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吧!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题目要求以“——生活更美好”为题写一篇作文。看到这个半命题作文,首先要想到是什么使生活更加美好呢?朋友之间的信任,来自亲人、朋友的关爱,朋友间的友情……选择自己要写的内容,先补充题目,然后再进行构思。写作时要围绕习作中的“美好”进行,通过典型的事例表现生活的美好,什么使生活变得美好?变得美好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记叙事件时,要注意运用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加上适当的修辞方法,通过鲜活的文字,再现事件发生时的场景,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在叙述事件时,既要注意细节描写,又要加入议论和抒情,让平凡的事件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开头:开门见山/设疑式开头点题。
正文:列举一两件具有意义的事例,重要的部分详细写,不是主要部分的可以略写。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