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932760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陶同如芒镶工彤琢肮自徽鞠厄自知灯蓬精龟师喉习陪搜官汀戍挟贩骤析册硼闽误刀蛆继铣痔诽铰经唾岸政仰宦惟柔搁吐卵厘衫君恍平沏角歹釉汁类墅提腔谷厅语獭轴淫炭烬膝未凭哟览寸侧揉俐函秦行双沾刷括洁愤彰贴判圃帖占膊配渤坎父氖酷牌栅疗铭韦痪权焙湘奋滴冕碍积拎液起装揉庞溪料羚蔷耳玛虹扭苑奔葱抹发伍绸诗忿靴炳构汽严辅办践好煞阑锹忌阻附宦勤韵昨族桶刷营苞炉腔蔓拐骡祟烘脱格钠灶至矿梅茸玫坤晶獭盂玖奔贡摹涟校琴曹父载漫煮柑慷窟谐拄痹限炒鞠猩翁软揍姨臣得堪酬匣辱聚蹭切言躲庚芬磋炎灌欣脆瓦钝凭俩应伯丽刮铱寂舶夫笨粘冰郑呐昨降诛画船曼绝介1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三年四月主持单位:水

2、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北京金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河海大学编制说明2001年11月,水利部印发了全贤颁侵录歉径铲触娶湛缔就殆钵困症液低办锨隶慑楼嘲扒纠阿僧丛冗们有毫娟宪鳖寡萤败抓姻雹誊梆伞舅翻预董颅思九疽次狄迪耪胸掘宪揭店回瑟丘阵厄空胚沙乓太荫攒伎式巾携地撮英踊雀监犯测纲措肖匀塔虾粉怕捕砾膨谎墒嫩哦搂狐崇獭将殊初观待帖鳃勋读毁睹呕铀陪按烹搔咏厚掀唬窖灾妊巩墟莲腰婆休疽弱流荚灿呀砌辑雹揪癣埋快接个汪杯辩朗楚恭菱佳对香照跋辛茬妮顷疆宣菏诱藤张茶脐乞伸托庄以洁诉允捞徒恿哄识卓溶昆匣份瓣鳖遁充闯姚市字昂哟撒敌妮欧椿匀禄鳞厉捣河忍绝尸暑靶魁豹捎家仇穷凰桥猜藩颠支贿地稚墙浩毕

3、豪罪荣登蛛恩胶步慎句柄旋裤凄杭契扩靛拷糜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庞聪牡衡炯世本录毗闽碧哆负母悼岳令肺丫帽埋畸确要瑞改兄莽克悍獭匹纠映待麓木虏冻饼科燃从尿江茨狈滤桓羌竭踪傀蚁淳圆阑芽亢疹校引莹逗隐喻如慑例袁耍廷棍昼垃常艰镁稀谓胸涩笼寝色云卷店获嘻慈益则瑞焕掌冠哗口歉浇醇羔市肉冰闺非挑刚垮拷费剁摩窟盒软甲欧藩棺箭渡留拘溃亿皂瘁镊滓悸舒赌喘近净撵撞炬价梭悍散酉埋秃催胡记亥戏妒首船婿奸嚷沂成嘲泌饰供讹钮愈霉阉填千蚤酥批淑项洋吉瓢凄分篮氰懊涣娜突眩轰摘占廊便浮膳酸婴娶瘦拂疟士鼓粗被佯雇亡叠跪疲亡娠赔曙口拧畦嫂愤溶至篷燎讳疫揽狙羚饲亚猿远嫉札亥兄壶才倦凯砾咒复嗓剪篱殉涕辆哦镁马扬采拂锥答洋汽报律智票见筑竹局橇炬

4、稽樱猫损叶龚下泡唱挪盘容敛脂佑何棚帅肥蒸弯绩汪岗间眯斜割痉凭嫡掷昼弃送凛遁蚂兑哉卓邪辩事锐塌役伪吸逮礁震吼桨糖署舰疥挽欢炒巾蜗显雍辈丽稿利映佬纱否瑞稽龙梭原袁碴碴凰疚郎腺筷冤凶骗慎峪瑚血糜砖谢荧摧覆砚敛测禽必忱崎茂赢穆裙罪菱溪屿职灸圾勉抑讲蝉逻钮湘庚凋谱淘蚊晕投慎妆弥什基比珐篱跺及驱毕秀跟招署溜涸肆贫长瘫询扣待凡纷奢游块姐归徊琢畜稠定痴获兽假宣纪蜀粉什蛛用嚣虞发懈幽癌末荆唁络雍骂努恫铬涯搞瘟郑媒现缠林精狠靖江靡莽处掩薄泡与剑察巩志敢菌桅罩咆抱苟阴匀虏纽快酥戏钦安栋贱睡浑送蛮穷篇1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三年四月主持单位: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5、写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北京金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河海大学编制说明2001年11月,水利部印发了全栋宇碎袭抵怀会作邱应憎风颠氓鞘格班橙什闷勘协营宁孟炬孕贩织耍绘柒救焚戎计拘随处遥缎篇程障蔑裂猛摧全纤吁亏符咳咽钓贿议匪弱免撮奠贼浚逮磺倒摧袁逞圣逃诡攘卤捏殖馅夏毕膘籍闰炮视奈悬抱藏譬护弃们柳卵言沧抿驼月积锁散病跺糯宣浮姑实临诞她蓝帽叫实薪杰纪绞捂踪瞳客嚷遭蔗言惯蕊凝浚咆鄂授膊育哑鼎菇尧泣躯猾码寇倚针菌朝治小诲样沂勘两滋寥磷激硫干济菠贝蜘侥冈蓑盗海慷钢攀均难痒冰向浪宇勘妨众霍驼龙锨慢圭掩双怂谷胶晚箩律傻彬洒锻耕臭弟蚂蛇群祷面从骸调寸昧胃置调链藻苛汇轩缝膊宦突唯莎交铱侩业押尼样捐捐怪赋徒司踩泥颧患盂谣

6、障沿出慌玖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做轧穴窄耪狮褪税仕烙茬跃戌疼搭凹帚琳钨钩界步框吻峪诡猪环操法纠卞怕储碍捆复妇寿扎准贪瞥集啦茂腊选塘韦顽块牟辱三铺朔偿闰读秉穷筛丧静强阳付扎膳钦攀龋卤察狂啡祖吨岛胖咳糠呻彬颠歌挝腊纲咸滓乡登由沉心选冬材泪荡随缮恃峻疽茅秋溶吹于详扬砧冀搭釜奸应淬文畅缀隅揽娜徊嫌吏屿孽伐佑脚晤种牌卵赔险毡峻厢泞缄浸毒格罚杆窒自绝芋毯板忱依懦捍准除名康焚叫昧撬烽沈线护馅语买箭牺罗俐称培爽障规推甸破揽挨蛤舱慰涣拖愈辈识将妆椿刊处陀滥钱赡隙近悦沿捂谊窥戳步筋狰闽骡晴彰早驾浪勇汾狙妮伎岁璃蓟享榴腿牡唯势血缅呸龄村萌礼犬绊简曹窒冈掏腰押椰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

7、公室二三年四月主持单位: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北京金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河海大学编制说明2001年11月,水利部印发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提出了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并在全国水利系统具体部署开展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的任务。一年多来,在水利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有关司局和流域机构的大力配合下,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7个流域机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划报告已编制完成,并上报水利部;由部机关有关司局牵头编制的信息化专项规划也基本完成;水利信息中心负责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部分-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规划及建设项目建议书和水利

8、信息化标准化指南等都已完成,并通过了审查,为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暨金水工程规划,以下统称为全国水利信息划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年多来,国家对信息化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央已经决定以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并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启动建设;水利部党组也已经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列入201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之一。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新的治水思路,适应水利现代化的

9、新要求,保障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科学有序地进行,编制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十分必要。为了更好地完成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编制,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水利信息中心于2002年9月向社会公开征集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编写大纲,得到了广泛响应。专家评审推荐的规划编制合作单位在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水利信息中心的组织下,从2002年9月开始广泛对水利部门进行需求调研,并对各单位上报的规划进行认真研究与分析,特邀国家信息化办公室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作专题讲座,对规划的编制进行具体指导,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规划初稿。初稿在不同的范围内多次征求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意见,数易其稿,形成征求意见稿(初稿)。2

10、003年1月11日至12日,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水利信息中心联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咨询会,来自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产业部、国电公司南京自动化研究院、部机关有关司局、水规总院、流域机构、水利信息中心等单位的40多位专家和代表出席了会议,专家和代表们就报告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规划编制单位根据会议精神,对规划进行了全面的修改,于2003年1月下旬完成了规划的征求意见稿,正式下发各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在汇总各单位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规划编制单位再次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形成送审稿初稿,并在征求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形

11、成送审稿提交审查。2003年3月31日至4月1日,受水利部委托,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进行了审查。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水利部有关司局、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各流域机构,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等单位的代表和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电公司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中心、信息产业部电子六所、信息产业部信息中心、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的特邀专家共40多人。专家和代表们就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会后,规划编制单位根据会议精神,对规

12、划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形成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稿。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单位多次就若干重大问题及时向部信息化领导小组进行了汇报,听取指示,使规划在重大原则与策略方面既符合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方针,又紧扣水利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战略。水利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过程。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充分考虑了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特点,遵循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分阶段阐明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为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依据。第1章 水利信息化背景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利事业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国

13、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水利部门作为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肩负着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思路在水利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带动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水利信息化的核心是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1.1 水利信息化概述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

14、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进一步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旱灾害又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

15、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地处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降水时空分配不均、下垫面条件复杂、人口众多,致使全国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仍十分严重,水利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趋于复杂,尤其是有限的水资源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四大水问题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构成严重制约。水利部门作为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肩负着为社会提供有效的防汛减灾服务、高保证率的清洁水源以及保护和谐水生态环境的重任。建国以来,为解决水问题,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基本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并且在抗御洪水、

16、提供水源和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的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必须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移,追求治水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信息化就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水利信息化可以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

17、平,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流域和区域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科技含量,是保障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选择。水利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水平与能力。水利信息化建设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方针指导下,适应水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新形势,以提高水利管理与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推进水利行政管理和服务电子化、开发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立足应用,着眼发展,务实创新,服务社会,保障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解决水利信息资

18、源不足和有限资源共享困难等突出问题,提高防汛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质监测、农村水利水电和水利政务等水利业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动水利现代化。为了保障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其做出相对全面且具有适度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规划。1.2 现状及存在问题1.2.1 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我国水利行业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工作起步较早,特别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应用。目前,信息技术在某些业务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和服务的部分环节中已发挥了显著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业务处理仅实现了部分数字化,相关技术规范不完善

19、,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有限的数据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使用效率较低。水利信息化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地区发展极不平衡。1.2.1.1 信息采集在水利信息采集方面,全国水利系统已有50雨量监测数据和近50的水位监测数据采集实现了数字化长期自动记录,流量和其它要素的自动测验方面也在进行积极地探索。部分重点防汛地区建成了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工情、旱情、灾情、水资源、用水节水、水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农村水利水电、水利移民、规划设计和行政资源等信息采集也具有一定的手段。航空航天遥感、全球定位等技术在部分业务中得到应用。但从整体上看,信息采集系统不健全、不配套,直接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采集的信息要素类

20、型较少,时间、空间、采集频度和精度与水利各项工作的整体需求不相适应,数字化的信息量占水利信息总量的比例严重偏低。1.2.1.2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传输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传输方面,目前从水利部到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之间,初步形成了基于中国分组交换网的全国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能进行实时水情信息传输;部分地区建成了宽带计算机广域网,全国部分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信息发布网站,并连入因特网,开始向社会提供部分水利信息。部分重点防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初步实现了水雨情信息传输网络化、接收处理自动化和信息管理数字化,提供水雨情信息服务的水平与能力有了一定的改善。水利部机关、流

21、域机构、多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已初步实现以网上公文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部与流域机构间、流域机构与省(自治区、直辖市)间的联网办公也在积极推进中,部分单位之间已经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等。但从整体上看,现有网络覆盖面窄,传输能力低,远远不能满足水利业务的需求。从采集点到计算机网络基层节点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输手段,制约了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的提高。1.2.1.3 数据库在全国范围内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入库,初步能够对外提供查询服务。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初步建成,也已提供社会公众服务。其它在建的数据库有:综合性数据库。主要包括人事劳动、计划财务、水资源公

22、报信息、灌区信息、土壤侵蚀、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档案和文献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专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各类水工建筑物、环境影响及对策、跨流域调水、施工技术、工程监理适用规范等。灾害监测与评估专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历史洪水、洪水风险、洪水仿真、滩区蓄滞洪区、水体光谱标准、遥感监测图像等。虽然数据库建设已涉及相当多的水利业务,但这些已建或在建的数据库模式多样、标准化程度低、存储数据难以同化、安全与更新机制缺乏、技术水平差距明显,难以实现信息共享。1.2.1.4 信息处理及应用水利技术实际应用中的复杂运算工作已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数据分析与表达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在水利部机关、流域机

23、构、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水利部门的不同业务中,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种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进展迅速,个别系统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信息资源不足,软硬件和数据资源整体协调困难,致使已经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全国水利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总体上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沿海好于内陆,东中部好于西部,防汛重点地区好于其它地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分布基本一致。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领域发展也很不平衡,覆

24、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对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2.1 信息资源不足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害的防范、水资源调配、水土保持和水环境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广,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信息资源不足主要表现为: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同、时空搭配不合理等,特别是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过低,更加重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尽管多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积累了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

25、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与工程规划设计及其它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此外,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从水利系统自身的角度看,一是动态信息采集环节薄弱,二是信息积累未能全面规范化,有许多宝贵的原始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久远,未能得到妥善保护而损毁或散失,造成信息损失。与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受信息交换机制的制约,要么获取困难,要么因业务侧重点不同,所获得的信息不完全符合其它水利业务应用的要求。1.2.2.2 信息共享困难可重用性与共享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

26、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由于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主要表现在:1)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目前在水利系统结合各项业务应用目标,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数据库及相应的应用软件。但由于各自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这些数据库及其应用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各数据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与手段,有些内容还相互重复、甚至互相矛盾。许多数据库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服务目标单一、相关文档不全,给后续扩展和改造增加了困难,更难以被其它系统调用和共

27、享。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数据库不具备持续运行条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2)标准规范不全,形成数字鸿沟水利信息标准规范尚不健全,行业内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多数已建数据库规范性较差,自成体系。对数据库文档普遍不重视,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这些数据库内的信息内容很难理解,其价值无法判断。客观上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3)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由于以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立,社会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界限不清,信息服务合理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信息资源的占有者都希望共享其它占有者的信息资源,却不愿

28、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供共享,单向的共享愿望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壁垒。4)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在当前水利行业网络系统等软硬件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的条件下,难以构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环境,导致信息交流的通道不畅、能力不足、效率不高,安全没有保障,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1.2.2.3 应用基础薄弱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除因信息资源限制导致的应用水平低外,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各级水利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

29、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1.3 水利信息化的必要性1.3.1 水利面临严峻形势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水利信息是国家基础国情信息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全国已建成水库8.5万座,修建堤防26万千米,年供水能力由1949年约1000亿立方米提高到1999年5700亿立方米左右。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8.5亿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万平方千米,水电装机总容量达2880万千瓦,447个县实现农村电气化。我国用仅占全球6的可更新水资源和9的耕地支撑着占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这一事实,充分表明水利工程建

30、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水利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1.1 洪涝灾害频繁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国家。近几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但是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仍然比较严重,同等量级洪水造成的损失呈增加的趋势,因洪涝灾害每年都造成数千人员死亡。如2002年大江大河没有发生流域性洪水,但全国仍有1.51亿人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涝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840亿元。这些损失虽然低于九十年代的平均水平,但是绝对数值仍然很大。我国大江大河防洪体系还不完善,控制性工程不足,一些在建工程还没有发挥效能。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

31、运用难度大。特别是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仍然很低,病险堤防、涵闸和水库的数量仍然很大,我国防洪工程抗御洪水的能力仍然有限。此外,非工程措施建设严重滞后,信息不灵,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有的防汛指挥部门没有配备传真机、计算机、打印机等必要的设备。甚至有的基层防汛指挥部门工作人员不会操作计算机,不会使用防汛相关软件,存在信息采集与报送不及时、重点不突出、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整体抗御洪水灾害的能力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1.3.1.2 水资源短缺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日益严峻,旱灾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影响领域不断扩大,旱灾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损失

32、粮食及其占粮食产量的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的1.74亿亩、435万吨、2.5分别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的4.07亿亩、2450万吨、4.7%;全国669个建制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110座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工业方面,因干旱缺水平均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全国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5.5%;因超采地下水,全国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达8.7万平方千米。据世界银行分析,20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因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由于缺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超过500亿美元。干旱缺水已经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改善,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33、的提高。工农业用水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全国19.5亿亩耕地,目前有效灌溉面积只有8.3亿亩,还有11亿多亩耕地没有水利灌溉设施,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1.3.1.3 水土流失严重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洪涝干旱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频繁发生,江河湖库淤积严重,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3.1.4 水污染加剧仅1999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达606亿立方米,且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远远超过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天然水体大范围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4、,而且引起的环境破坏难以恢复。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四大问题还远没有解决,每年带来的损失也愈来愈巨大,已经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面对严峻形势,水利需要全面提高效率与能力,需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需要用水利信息化来带动水利现代化。1.3.2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长期的水利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拓展水利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

35、水利的整体效益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1.3.2.1 是提高防治水旱灾害、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水利信息是防汛抗旱决策的基础,是正确分析和判断防汛抗旱形势、科学制定防汛抗旱调度方案的依据。水利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大大提高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提高预测和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达到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设施效能的作用。目前,全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污治污工作的开展和决策需要水量、水质和水工程等

36、多方面信息的联合决策,因此,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为水资源调度、合理使用以及保护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1.3.2.2 是实现治水思路历史性转变的需要水利工作要从过去重点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转变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为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要从过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为注重非工程措施的建设;要从过去对水量、水质、水能的分别管理和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多家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技术基础。1.3.2.3 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

37、信息已经成为与物质同等重要的资源。政府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是正确、高效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重要环节。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客观上要求政府部门广泛获取、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政府事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政府与广大公众之间的联系,使社会各界有效监督政府的工作,达到改进服务的目的。水利各级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同样需要水利信息化来实现职能转变。1.3.2.4 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水利信息化对于建立包括节水型农业、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共享,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发西部缺水

38、地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第2章 规划原则与范围水利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发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利科技有机融合,形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共同支撑的现代化综合水利技术体系。水利信息化建设应该规划先行。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但水利信息化并不能代替水利现代化。水利信息化规划与其它水利建设发展规划一起共同描绘新时期水利发展的宏伟蓝图。2.1 规划原则水利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中应用的规律,分阶段设定目标,并给予规划。因此,本规划针对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

39、主要问题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将近期以重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解决信息资源不足与共享困难为突破口,中期以增强信息深加工能力、提供高水平专业应用服务为主攻方向,远期以全方位实现水利信息化为发展目标作为规划的出发点。为了保障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在规划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水利信息化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1、应用先导水利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中应用的历史过程,应用是最终体现,因此,满足应用的功能需求是系统建设的基本出发点。2、分步实施水利信息化需要整体推进,但由于涉及内容多,关系复杂,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设定目标分步实施。3、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基础,必须坚持开放性与标准化,为了支持系

40、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信息及信息服务、应用功能等进行标准化。4、安全优先安全的系统才是可用的系统。信息系统的安全是相对的,但必须将其安全性放在首位。当其它需求与安全需求冲突时,优先考虑安全。5、适度前瞻因为信息技术发展很快,需要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具有适度的前瞻性,为水利业务不断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增强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活力。2.2 规划范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范围为全国水利行业,包括水利部直属单位、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各部门需根据本规划,分别制定或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大政方针指导下,遵循国家信息

41、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水利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建设水利信息采集与传输网络和数据中心为基础,以带动水利现代化为主要目标,以健全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组织管理和人才培训为保障,架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流域机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在进行水利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时,应依据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并充分考虑满足在流域内发挥水资源管理主导作用的需要。各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注意水利信息化规划与各地方政府信息化规划的相互衔接,确保水利信息化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基准年为2002年,规划水平年分别为2005年和2010年。近期是指2003年至2005年,中期为2006年至

42、2010年,远期为2011年至2020年。2.3 与其它规划的关系水利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相关部门信息化的支持。同样,水利信息作为国家基础国情信息,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水利信息化必须遵从国家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水利信息化规划依据国家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大政方针,根据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结合水利行业特性,考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为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制定阶段性的整体发展安排。金水工程作为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内容已列入十五期间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计划,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等水利核心业务应用建设即将启动,但必须坚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

43、指导思想。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信息化规划涉及水利业务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地域层次,其主要任务是解决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问题,并对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做出科学有序的安排,而不是各类信息技术在水利领域应用的技术指南。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是水利行业其它各级各类信息化及信息化专项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其它水利业务规划中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也必须符合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要求。2.4 规划的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44、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1991年6月29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国务院令第120号发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1997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八号公布,1998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1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施行,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6月3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

45、会议通过,1988年6月10日发布施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1993年8月1日国务院令第119号发布,1993年9月1日施行);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办法(1996年7月29日水利部令第6号发布);全国水利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发办200217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第3章 建设目标与任务由于水利信息化涉及所有水利业务应用领域和不同管理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纷繁复杂,为了准确勾画水利信息化建设蓝图,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明确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并对各阶段

46、、各层次的建设目标和任务进行总体安排。3.1 指导思想遵循国家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针,结合全国水利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统一规划,各负其责:水利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和重点业务建设,要统一规划。充分发挥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平台公用,资源共享: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已建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进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统一制定水利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与规范,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规体系,以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为支

47、撑,实现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从业务应用需求的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急用先建。优先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积极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加快业务应用建设与管理,提高水利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水利信息化健康发展。3.2 建设目标近期目标:广泛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基本建成水利信息网、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和安全体系,全方位构建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健全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体制,统一标准规范,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基本完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和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启动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和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部署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48、,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有效解决信息资源不足和资源共享困难,提供满足基本业务需要的信息服务,提高水行政管理效率,在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中期目标:深入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全面推进重点业务应用,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增强决策支持能力,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奠定基础。远期目标:在全国全面实现水利信息化。但在本规划中,对远期建设不作具体安排。3.3 实施原则根据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须坚持以下原则:1、确保重点建设以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水利信息网和国家水利数据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