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2C风雨无阻奋勇前进——楹联里的抗战精神.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902423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2C风雨无阻奋勇前进——楹联里的抗战精神.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2C风雨无阻奋勇前进——楹联里的抗战精神.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0 人民周刊 /2023年第18期精神谱系大家谈 2023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8周年纪念日。78年前的9月3日,中华儿女经过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在东方战场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014年的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高度概括了抗战精神内涵。今年夏天,由 人民周刊杂志社与

2、中国楹联学会联合主办的“理想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楹联书法展现场,三副抗战精神楹联致敬伟大的抗战精神。十四年倾碧血,烽火流民,砥柱山河多壮志;九万里固金瓯,英雄赴义,牺牲子弟化干城。在深圳工作的赵秀敏今年49岁,是一名公司职员。对于老家在东北偏远山村的她来说,林海雪原中与日寇血战的抗联英雄杨靖宇就像那片白山黑水一样,永远不朽。“杨靖宇在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想尽办法与敌人周旋,谈起他,人们心中都非常敬佩。他以草根、棉絮充饥,战斗到最后一刻,连敌人都无比尊敬他,他的英雄事迹感召着一辈辈乡亲们。”赵秀敏说。2022年,赵秀敏在楹联微信群中看到人民周刊杂志社与中国楹联学会联合主办“理想 初心中国

3、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楹联征集活动,便毫不犹豫选择创作抗战精神楹联。她说,“只因这段历史在整个中华民族记忆中沉痛而悲壮,身为中国人更应该牢记这段被鲜血染红的岁月。”确定“抗战精神”创作主题后,赵秀敏决定先从14年抗战历程着手。“很多人说八年抗战,其实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占领东北三省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抗战的历程。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14年时间中,有多少英雄在抛头颅、洒热血,为祖国而战?”于是,赵秀敏首先决定以“十四年倾碧血”作为上联开头。为致敬抗战英烈们为国牺牲、捍卫正义流的热血,赵秀敏引用了 庄子外物 中东周周景王时期上大夫苌弘的“碧血”典故。烽火硝烟之中,英烈们不畏强

4、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守护着流浪在中国大地上、深受苦难的百姓。为保卫祖国山河,那些在战争中永不屈服的抗战将士,如同中流砥柱一般,于民族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创作下联时,赵秀敏引用诗经周南中的典故收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风雨无阻奋勇前进楹联里的抗战精神 本刊记者 付冰冰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抗战支前模范乘车方队。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51 人民周刊 /总第194期尾,以“干城”比喻、赞美、致敬保卫国土的抗战将士。在赵秀敏看来,抗战精神就是一种牺牲精神。“有那么多的仁人志士,为保卫祖国而舍生忘死。华夏大地上这段可歌可泣

5、的岁月、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今天我们仍然要学习抗战精神,是因为不忘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赵秀敏说。风正吼,马在嘶,黄河呼啸铸成万众魂,东西南北,老幼中青,卫国洪流澎湃;岸扣弦,涛鸣鼓,民族存亡唤起千钧力,芦苇荡间,平型关上,驱倭硕果辉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1934年冬天,面对敌人的迫害与逼供,抗日名将吉鸿昌拒不低头。他以大地为纸,用树枝做笔,写下这篇充满浩然之气的正义诗后,英勇就义。几十年过去了,共产党员吉鸿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仍令家乡父老倍感光荣。“我的家乡河南有骁勇善战的抗日英雄吉鸿昌。2014年,吉

6、鸿昌将军列入国家公布的第一批抗战英烈名单。皮定均组建抗日游击队,并建立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在粉碎敌寇的扫荡中,涌现出许多抗日勇士。他们的英雄事迹,无不感动和鼓舞着父老乡亲。”谈起家乡的抗战历史,66岁的毛利民仿佛有诉不尽的衷肠。毛利民是河南省洛阳市一名退休公务员,和赵秀敏一样,毛利民也是通过楹联微信群获知楹联作品征集活动通知,并且选择创作抗战精神楹联。与作出创作主题的决定相比,创作的动力是深沉的。“希望人们勿忘那段屈辱悲壮抗争的历史,永远缅怀先烈,珍爱和平,警钟长鸣,避免悲剧重演,共同开创未来。”毛利民说。毛利民告诉记者,确定撰写抗战精神楹联主题之后,秉持“从全民族抗战大处着眼,在党的中流砥柱作

7、用上点睛”的创作理念,开始构思楹联具体内容。他坦言,撰联的过程,既是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又是推敲文字的过程,更是主题升华的过程。得益于多年创作积累,毛利民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经久流传的抗战故事: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一曲保卫黄河,凝聚起民族魂,唤起磅礴力量;在抗战关键时期,面对“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毛泽东一篇 论持久战,犹如一盏明灯,驱散迷雾,照亮前程;一场平型关之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砥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士气,鼓舞了国人抗战的斗志。通过以上这些素材的积累、构思、加工,使楹联有序展开:上联突出抗战精神的内涵,通过全民抗战场景来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下联

8、彰显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以一场胜利战役管中窥豹为抗战作结。在毛利民心里,学习抗战精神贵在持之以恒。回望过往,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砥砺前行。“抗战14年,在那段铁蹄践踏、泪水和血水交织流淌的岁月中,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日月可鉴,山河为证,永远值得我们世世代代铭记。”毛利民说。浩气直冲霄汉,有百族同心,只为救危亡,驱倭寇,大义千秋昭史册;丰碑敬慰英灵,看万山似铁,定教圆梦想,铸龙魂,丹青一卷绘宏图。“征稿中每项精神,我都创作了对应的楹联。”今年73岁的贺建明是江苏一名会计

9、师。他少时便热爱写作,青年时期插队10年,返城后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南京师范大学学业,上世纪90年代进入南京军区后勤部建筑工程总队机关工作后开始创作楹联,先后成为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始施行野蛮的大屠杀,30万同胞失去家园与生命。六周惨无人道的屠杀、奸淫、放火、抢劫,非但没有令中华儿女屈服于侵略者的刺刀之下,反而激起了全民族的抗战决心。贺建明告诉记者,创作抗战精神楹联期间,为充分展示中国人民的铮铮铁骨、不屈不挠的民族正气,自己翻阅了大量资料才完成创作。“抗战历史充分说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在贺建明看来,无论何时,抗战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前进的动力、创新的动力、贡献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