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pdf

上传人:宇*** 文档编号:1872887 上传时间:2024-05-10 格式:PDF 页数:168 大小:9.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 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苏州)前前 言言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的和谐共处,强调共建一个富裕、平等、和平的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即当代人的发展要有利于后代人的发展,人类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坚持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0年 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

2、碳中和,这就是中国碳达峰(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3060 目标”。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蓝皮书)通过对 2015 年至 2022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视角分析了中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以及16个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蓝皮书)结合了国家统计局等统计机构、行业协会和研究中心的数据,报告数据均来自合法合规渠道;报告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

3、rt 2023)的分析方法,但是是以中国“3060目标”为指引进行系统性、整体性规划设计的。东南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东南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苏州)谨此发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蓝皮书),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对蓝皮书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在蓝皮书构思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专家的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的使命:为建设一个具有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的美好未来而努力。我们的使命:为建设一个具有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的美好未来而努力。I 目目 录录“3060目标”的内涵及要义.1 1.1 双碳目标的背景和意义.2 1.2 全国碳市场建设情况

4、.3 1.2.1 全国碳市场运营机制.3 1.2.2 碳排放监测架构.4 1.2.3 碳交易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6 1.2.4 全国碳市场建设成效.7 1.3 区域碳交易完成情况.8 1.4 企业可持续素养.12 1.4.1 企业可持续素养定义.12 1.4.2 企业可持续素养框架.12 1.4.3 企业低碳转型路径.15“3060目标”达成度的政策和监测架构.20 2.1 双碳目标政策体系架构.21 2.2 双碳目标进展情况.28 2.3 相关组织机构及会议.29 2.3.1 国家层面.29 2.3.2 地方层面.30 2.3.3 社会层面.30“3060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论.32 3.1

5、 指标体系确定.33 3.1.1 区域及行业指标体系.33 3.1.2 相关指标含义.36 3.2 Methods 方法总结整理.42 3.2.1 数据选择.42 3.2.2 数据来源.43 3.2.3 缺失数据和估算.43 3.2.4“3060目标”指标和仪表盘构建方法.43“3060目标”区域完成情况.49 4.1“3060目标”区域基本情况.50 4.1.1 区域划分标准及原因.50 4.1.2 东北地区.51 4.1.3 京津地区.52 4.1.4 北部沿海地区.54 4.1.5 东部沿海地区.55 4.1.6 南部沿海地区.57 4.1.7 中部地区.58 4.1.8 西北地区.61

6、 4.1.9 西南地区.63 4.1.10 港澳台地区.66 4.1.11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碳排放情况.68 II 4.2“3060目标”区域达成度.70 4.2.1“3060目标”区域达成度评分.70 4.2.2“3060目标”区域指标现状及趋势仪表盘.76“3060目标”行业完成情况.85 5.1“3060目标”行业基本情况.86 5.1.1 行业选取.86 5.1.2 各行业碳排放情况.91 5.2“3060目标”行业达成度.92 5.2.1“3060目标”行业达成度评分.92 5.2.2“3060目标”行业指标现状及趋势仪表盘.95 中国 34个区域概况图.101

7、 中国 16个行业概况图.146 法律声明.164 1 “3060 目标”的内涵及要义 2 1.1 双碳目标的背景和意义双碳目标的背景和意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明确提出,可追溯到 1980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or World Wildlife Fund,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th

8、e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提出“没有使千百万人得以脱贫的发展,自然保护的目标难以实现;发展与自然保护相互依存,发展需要以呵护地球为前提”。可见,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的和谐共处,强调共建一个富裕、平等、和平的人类社会。从 1962年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问世,敲响了全球传统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警钟;到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 or Brundtland Report),作为纲领性文件提出并定义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

9、;再到 1992 年全球 102 个国家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共同签署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21 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上达成空前的一致。1994 年,全球第一部国家级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发布,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2003 年初,中国 21 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发布,明确了未来 1020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由碳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2 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中指出,过去八年有望成为有气象记录

10、以来最热的八年,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影响了全球数百万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对策以减缓气候变化和应对其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赋予可持续发展战略新时代内涵,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是被称为中国碳达峰(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碳中和(carbon

11、 neutrality)的“3060目标”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坚持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 1赵宗慈,罗勇,黄建斌.20152022 年全球最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3,19(03):400-402.2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03).3 共生的现代化。“3060目标”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碳达峰和碳中和,其中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3;碳中和是指某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

12、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互相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4。可以认为:“可以认为:“3060 目标”就是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里程碑。目标”就是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里程碑。1.2 全国碳市场建设情况全国碳市场建设情况 2023年 1月 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旨在系统总结全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周期运行经验,以促进社会了解碳市场建设情况。报告详细介绍了第一个履约周期内的市场交易和履约情况,涵盖了配额分配和清缴工作的解释,以及对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制度体系建设的总结。1.2.1 全国碳市场运营机制 全国碳市场是通过市场机制管理碳排放的

13、政策工具,为重点排放单位提供了进行碳排放配额交易的场所,其主要运行环节包括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配额分配与清缴,以及市场交易监管等环节(如图 1-1 所示)。重点排放单位在参与市场前需要核算和报告上一年度的碳排放数据,并接受政府组织的数据核查,核查结果作为重点排放单位配额分配和清缴的依据。3王金南,严刚.加快实现碳排放达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N.经济日报,2021-01-04(01).4章诚,郑玉洁,凌红.中国的“双碳”目标与实践:形成逻辑、现实挑战、社会风险及推进进路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06):78-87+131.4 图图 1-1 全国碳市场运行机制框架全

14、国碳市场运行机制框架 图示图示来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来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 国家在综合考虑重点排放单位生产排放需求、技术水平和国家减排需要的基础上,给予重点排放单位一定的碳排放配额,作为其获得的规定时期内排放额度,该额度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重点排放单位的实际排放需求。重点排放单位在获得配额后,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碳市场对配额进行买卖,但需在履约截止日期前,提交不少于自身排放量的配额用于履约。为保障全国碳市场有效运行,生态环境部组织建立了全国碳排放数据报送与监管系统、全国碳排放数据报送与监管系统、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等信息系统全

15、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等信息系统。数据报送与监管系统记录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相关数据;注册登记系统记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的持有、变更、清缴、注销等信息,并提供结算服务;交易系统保障全国碳市场配额集中统一交易。1.2.2 碳排放监测架构 碳排放量高低是衡量碳达峰碳中和的直接数据支撑,对碳排放量实现精准测量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动碳监测技术创新,建立碳监测网络,将间接核算与直接监测相结合,不断提高计量精度。在行业领域,采用“自下而上”形式的碳排放计量途径,建立 M(Monitoring)R(Reporting)V(Verification)体系,利用市场交易

16、体制实现企业碳排放管理。5 大力发展碳监测技术,努力实现碳排放精准测量大力发展碳监测技术,努力实现碳排放精准测量 常用的碳排放计量方法有核算法和监测法。目前,我国碳计量大都采用碳核算法,利用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实现碳排放量的统计。而碳监测方法则是通过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检测数据和同化反演模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对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环境中浓度和碳汇状况三类数据进行统计,可实现碳排放量的实时获取和精准获取。2021 年 2 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成立碳监测工作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碳监测工作。2021 年 9 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选取唐山、太原、鄂尔多斯、丽水和铜川作为基础试点城市,

17、选取上海、杭州、宁波、济南、郑州、深圳、重庆和成都作为综合试点城市,开展区域领域的碳排放监测试点工作。选取火电、钢铁等 5 个重点行业 11 家集团公司开展行业领域的碳排放监测试点工作。目前,生态环境部即将启动碳监测评估第二阶段试点工作,全力构建我国碳监测网络体系。不断完善不断完善 MRV 体系,建立企业碳交易市场体系,建立企业碳交易市场 常用的碳排放计量途径有“自下而上”形式和“自上而下”形式。以“自上而下”形式的碳排放核算途径常常用于获取省市以及区域的宏观碳排放量。以“自下而上”形式的碳排放计量途径则是我国MRV体系获取碳排放量的主要方法,适用于企业、项目等个体单位进行碳排放量获取以参与碳

18、交易。2021年 7月 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开市。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将碳排放权纳入市场交易体制中来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大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碳市场的交易需要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M(Monitoring)R(Reporting)V(Verification)体系是企业碳排放监测数据准确性的保障,更是维护碳市场公平交易的工具。MRV 体系包括监测、报告、核查三个过程。监测是指企业根据标准化的科学方法,核算碳排放数据;报告是指企业向监管部门上交碳排放的报告;核查指的是第三方核查机构对于企业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和排放过程以及所提交的报告进行合规性审查

19、,为监管部门提供审查的依据,以帮助把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开市,其 MRV体系架构不断完善,其主要流程如图 1-2 所示:5刘学之,朱乾坤,孙鑫等.欧盟碳市场 MRV制度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8(08):164-173.6 图图 1-2 MRV 体系流程图体系流程图 1.2.3 碳交易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 碳交易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主要围绕注册登记系统与交易系统、碳排放数据报送与监管系统和人员培训展开。注册登记系统与交易系统注册登记系统与交易系统 生态环境部持续推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工作,推动湖北省、上海市分别牵头组建全国碳排放权

20、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经过多轮次专家评估和联调测试,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预期各项功能,支撑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并持续运行至今,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日,为重点排放单位和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提供服务约 13 万次,有力保障了全国碳市场健康平稳运行。碳排放数据报送与监管系统碳排放数据报送与监管系统 2019 年,生态环境部依托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全国碳排放数据报送与监管系统,并于 2020 年底正式上线运行。支持地方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线组织重点排放单位清单生主管部门主管部门重点排放单位重点排放单位核核查机构查机构生环厅生环

21、厅地生环局地生环局控排单位控排单位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颁布相关法规颁布相关法规/规划规划确定重点单位名单确定重点单位名单确定第三方核查机构确定第三方核查机构审核监测计划审核监测计划审核报告确定排放量审核报告确定排放量报送国家主管部门报送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计划制定监测计划报送监测计划报送监测计划实施监测计划实施监测计划完成排放报告完成排放报告报送排放报告和审核报告报送排放报告和审核报告获知最终排放量并核销获知最终排放量并核销碳排放配额碳排放配额审核监测计划审核监测计划提供审核报告提供审核报告审核排放报告审核排放报告提供审核报告提供审核报告7 成、完成核查与监管,为核查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核查工作、

22、掌握核查进度提供支撑。人员培训人员培训 生态环境部组织搭建了全国碳市场帮助平台,并建立保障员联络员沟通机制,组织专家团队持续开展全国碳市场问答咨询服务,及时解答全国碳市场各级地方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重点排放单位、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等相关参与方遇到的政策和技术问题,第一个履约周期共解答咨询服务问题2.2万余个。组织编制全国碳市场系列培训教材和录制教学视频,并针对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相关机构和重点排放单位开展了超过 60 场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参训规模超过 6000 人次。支持相关省市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中心、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积极开展了大量的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工作和活动。1.2.4 全

23、国碳市场建设成效 全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主要涉及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降低发电行业减排成本、提升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案在确保电力供应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手段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碳减排责任落实到企业,初步实现了对高效率低排放机组的正向激励。差异化的基准线设定基本反映了电力行业企业生产现状、技术水平,兼顾了节能减排和行业发展。充分考虑不同生产条件对企业产出的影响,引入机组冷却方式等修正系数,保障同一类别机组配额分配的公平性,体现了碳市场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同。经统计,2020 年电力行业单位火电发电量碳排放

24、强度相较 2018 年下降 1.07%。在有效推动发电行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排放行业,也起到了推动行业低碳转型的作用。通过抵消机制,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为风电、光伏、林业碳汇等 189 个自愿减排项目的项目业主或相关市场主体带来收益约9.8亿元,为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降低发电行业减排成本降低发电行业减排成本 全国碳市场通过配额分配和市场交易,促进资金向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流动,引导逐步淘汰减排成本高、技术落后的发电机组,从而促进全行业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发放采取全部免费方式进行,并通过市场交易和抵消机制,为减排难度较大的重

25、点排放单位降8 低减排成本。提升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提升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 企业通过参与配额分配、交易和清缴,树立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理念,加大低碳转型投入,企业碳资产管理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通过建立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和核查制度,严肃惩处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倒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强化自我监督,充实专业人员力量,增强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通过加强对企业帮扶指导,为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加强企业对全国碳市场相关政策理解,提升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水平。1.3 区域碳交易完成情况区域碳交易完成情况 区域碳交易完成情况,重点观察东北地区、京津地区、北部沿海地区

26、、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东北地区东北地区 黑龙江省于 2021 年首次参与“碳交易”,截止 2021 年 12 月 31 日,黑龙江累计 48 家发电重点排放单位参与碳交易,碳排放配额累计买入量 690.85 万吨,成交额 3.01 亿元人民币;累计卖出量 898.33 万吨,成交额 3.83 亿元人民币。总体呈现“买入少卖出多”的局面。2022 年,黑龙江共有 101 家单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截至 2022 年 6 月底累计买入碳排放配额 710 万吨,成交额 3.13 亿元,卖出配额 920 万吨,成交额 3.9

27、4 亿元,配额履约率 99.6%,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截止 2022 年 12月 31 日,全省共有 28 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累计交易配额 811.18 万吨,累计成交额3.32 亿元。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辽宁省共有 57 家碳排放重点企业纳入碳交易名单,9家未完成履约,履约率较低,仅为 84.2%。东北地区各省发电企业已陆续进入碳交易市场,其中黑龙江省参与碳排放交易单位最多。整个东北地区的碳交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碳交易领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京津地区京津地区 北京市是我国碳交易市场试点之一,其碳交易体系涵盖多个领域,参与企业众多,碳交易体制完善,在试点市场中碳

28、价最高。自开市至今,北京碳排放权等各类产品累计成交9 约 1 亿吨,其碳交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同样,天津也是我国现有七大碳交易市场试点之一。2023 年,天津碳交易试点企业总数达到 167 家,70%以上的碳排放量纳入碳配额管理,碳价格稳中有升。与此同时,天津市不断完善相关交易体系和规定,切实提高碳交易的环境效益和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京津地区作为我国碳交易市场试点,起步较早,并且碳交易发展日渐成熟,在我国区域碳交易当中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北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 自 2021 年 7 月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以来,山东省首批被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的发电企业有 330 家,占全国总量的 15%,

29、也是全国唯一一个超过 300 家的省份,碳交易任务艰巨。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山东省实际履约量 11.52 亿吨,履约比例 99.82%。有 27 家重点排放企业参与交易,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买入量 458.37 万吨,成交额 1.95 亿元,累计卖出量 240.48 万吨,成交额 1.08 亿元。河北省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共有 87家发电企业参与碳履约,7家企业未完成清缴被处罚。北部沿海地区碳交易任务艰巨,其纳入主体企业较多,且仅就山东来说,碳交易买入远远大于卖出。该区域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重点区域,同时其区域内企业均未经试点运转,缺乏相关的经验,碳交易面临着较多的挑战,仍需

30、不断完善相关交易体制,做好企业碳交易引导工作。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 上海作为我国七大碳交易市场试点之一,在碳交易领域表现出了亮眼的成绩。上海目前碳交易领域涵盖 27 个行业,300 多家企业,涉及领域广,涉及主体众多,地方碳市场是全国唯一连续 8 年实现企业履约清缴率 100%的试点地区。同时,上海还承担了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其碳交易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浙江省共有 144 个重点发电企业被纳入履约名单,有 3 家企业未完成履约被处罚。江苏省 209 家发电企业参与碳履约,7 家未完成履约,其中 2 家被处罚、2 家被立案、3 家关停或停产。东部

31、沿海区域中,上海作为试点,其碳交易发展位于前列,而浙江和江苏则是初步踏入碳交易市场,从履约率看表现较好。10 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 广东省于 2011 年被纳入首批碳交易试点,福建省于 2016 年启动碳交易市场,成为全国第 8 个碳交易试点,均具备比较丰富的碳交易经验。广东省目前是世界第四大碳排放交易市场。截止 2022 年末,广东省累计成交 2.14 亿吨,成交金额达 56.39 亿元,均居全国首位。同时,隶属于广东省的深圳也是全国碳交易市场试点之一,2022 年深圳市场碳交易额达 2.47亿元,同比增长 30.39%,碳配额交易额为 2.30亿元,同比增长 188.40%。同时深圳是

32、我国首个启动交易的试点市场。2023 年 5 月,福建碳市场配额总成交量 129.57 万吨,总成交额 4407.62万吨,成交均价 34.02元/吨,碳价稳中有升,表现出了良好的市场活力,碳交易市场稳步发展。海南省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有 7 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顺利完成配额清缴,成为全国在周期内首个实现履约率 100%的省份。南部沿海区域多为碳交易试点省市,碳交易制度完善,市场秩序规范,碳交易市场表现出了良好的活力。中部地区中部地区 湖北省为我国碳交易市场试点之一,2023 年上半年碳市场成交量为 402.4 吨,同比上涨 117.45%,碳交易成交额为 1.55 亿元,同比上涨

33、 77.3%。湖北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碳市场交易体系和秩序,其成交量和成交额均位于全国前列。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山西共有 105 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企业名单,有 8 家未完成履约被处罚,履约率仅为 92%,相对不高。河南省共 115 家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企业名单,有 12 家未完成履约,其中 8 家被处罚,履约率为 89%,履约率较低。安徽省共有 69 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企业名单,有 1 家未完成履约被处罚,履约率为 98%,同时安徽省是全国率先对城市履约情况做出公示的省份。湖南省共有 29 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企业名单,有 2 家未完成履约被处罚,履

34、约率为 93%。江西省共有 44 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企业名单,有 1家未完成履约被处罚,履约率为 97%。中部区域碳交易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试点是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的碳配额履约率较为可观,而河南省和山西省碳配额的履约率并不高。区域整体碳交易水平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中部区域仍需完善相关碳交易市场体系和制度,以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督促企业降低碳排放量。11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 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内蒙古共有 159 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企业名单,13 家企业未完成碳配额履约,履约率仅为 91%。陕西有 59 家企业纳入名单,4 家企业未完成碳配额履约,履

35、约率为 93%。宁夏有 29 家企业纳入名单,6 家企业未完成,碳配额履约率为 79%,企业违约率较高。甘肃省有 19 家企业参与碳交易,履约率达 100%,表现较好。青海省有 12 家企业纳入名单,1 家企业未完成履约被处罚,履约率为 90%。新疆共有 77 家企业纳入名单,10家企业未完成履约,履约率为 87%。我国西北地区无碳交易市场试点,全区域各省份均是与 2021 年第一次参加碳市场交易,相关经验比较匮乏。其中甘肃在履约率方面表现良好,而新疆和宁夏履约率比较低,区域整体碳交易发展水平不平衡,碳交易市场缺乏一定的活力。西南地区西南地区 重庆是我国第一批碳交易市场试点,截止 2023 年

36、 6 月 30 日,重庆碳交易量为 4139 万吨,交易金额 8.76 亿元,减排效益约 800 万吨/年。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四川共有 46 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企业名单,2 家企业未完成碳配额履约,履约率为95%。广西共有 40 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企业名单,3 家企业未完成碳配额履约,履约率为 92%。云南共有 18 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企业名单,1 家企业未完成碳配额履约,履约率为 94%。贵州共有 31 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企业名单,1 家企业未完成碳配额履约,履约率为 96%。西藏地区无企业履约。西南地区碳交易市场较为活跃的是作为碳交易市场

37、试点的重庆,其余省市履约率相差无几,碳交易完成情况较为平衡。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 港澳台地区并未参与全国碳市场履约周期的交易,但均在积极建设碳交易市场。香港交易所 2022 年成立碳交易平台,成立一年成交量约 90 万吨,市场中约 70 个参与者,其中售卖碳信用额的公司大多从事植林、生产风能、水能等业务。澳门于 2023 年正式启动碳普惠项目,并签署加入中国九地区碳普惠共同机制。澳门碳普惠是一项创新型自愿减排机制,市民通过碳普惠小程序完成碳减排任务,可获得相应的奖励来兑换奖品。澳门通过这种手段激励市民建立低碳生活理念,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2023 年 8 月台湾碳权交易所揭牌,12 12 月

38、 22 日启动碳权交易,首日成交 88520 吨碳权,交易总额超 80 万美元,参与首购的企业以金融企业居多,标志着台湾也正式迈入“碳有价”时代。整体来看,港澳台地区碳交易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香港起步稍早。1.4 企业可持续素养企业可持续素养“3060 目标”在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将发挥重要的战略作用,而且“3060目标”也会转化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动。在“3060目标”驱动下,企业应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努力培养自身的可持续素养,以更好地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1.4.1 企业可持续素养定义 企业可持续素养(enterprise sustainability competence)是指企业在经营

39、管理过程中具备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价值观、知识、关键能力和行为习惯,伴随着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与可持续技术的应用过程。企业可持续素养包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在业务运作中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关注,以及采取相应措施在实现企业自身效益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Sammalisto 等人(2015)从习得过程的视角解释可持续素养的发展机制,即素养需要在塑造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态度并落实为行动的过程中形成6 7。企业可持续素养培育需要建立在员工对碳足迹和环境影响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培训、沟通和企业文化塑造,使整个组织形成积极支持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与行为。企业可持续素养

40、体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企业面向未来的持续创新能力。在企业可持续素养培育过程中,应重视通过培训使员工能够获得塑造可持续未来所需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并将逐步成长的可持续素养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企业文化塑造过程。1.4.2 企业可持续素养框架 企业可持续素养框架应能综合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企业碳盘查和碳减排能力。在“3060目标”的宏观规划下,微观企业围绕提高碳盘查和碳减排能力探索企业降碳路径(如表 1-1 所示)。6 Kaisu Sammalisto,Agneta Sundstrm,Tove Holm.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ility i

41、n universities as perceived by faculty and staff-a model from a Swedish universit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106):45-54 7 李如意,钟周,曹越.可持续素养框架设计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23,36(3):47-56 13 表表 1-1 企业碳盘查和碳减排能力指标框架企业碳盘查和碳减排能力指标框架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注释 碳盘查能力 碳排放核算 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确定 企业碳排放源统计 绿色采购 碳排放比率 采购过程中排放的温

42、室气体量企业经营全部碳排放量 环保原材料占比 环保原材料采购量全部原材料 绿色供应商占比 通过绿色认证的供应商数量全部供应商数量 绿色生产 碳排放比率 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企业经营全部碳排放量 碳排放减少率 本年碳排放减少量上年碳排放总量 产品回收率 本年回收的产品数量本年销售的产品总量 天然气消耗占比 天然气消耗量/能源消耗总量 清洁能源使用率 使用的清洁能源量使用的全部能源 能源消耗增长率 本年能源消耗变动量上年能源消耗总量 循环利用能源减排率 因循环利用能源而减少的碳排放量全部碳排放量 14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能源消耗量/工业总产值 万元产值碳排放量 碳排放总量/工业总产值 绿色销

43、售 碳排放比率 销售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企业经营全部碳排放量 绿色产品销售比重 绿色产品销量全部产品销量 绿色包装节约效益 绿色包装节约成本全部成本 碳减排能力 低碳文化 企业低碳宣传培训投入 低碳培训投入成本全部人力投入成本 低碳体系构建 企业从组织结构上落实低碳发展的程度 战略和目标设立 企业是否提出低碳发展战略,设立碳中和阶段性目标 制度建立与执行 企业内部低碳生产制度、激励制度等 信息披露水平 企业通过年报、媒体等手段披露环境信息 碳补偿消耗 二氧化碳捕集量 回收利用的二氧化碳量 甲烷回收量 生产过程中回收甲烷的总量 森林碳汇面积 企业植树面积和企业绿化程度 碳交易额 企业参与碳交易

44、的支出(或收益)专利产出水平 授权专利数/行业平均专利数量 15 科技创新 低碳技术研发费用占比 低碳技术研发费用额研发费用总额 科研投入占比 科研投入/主营业务收入 科研人员占比 科研人员/企业员工总数 碳盘查能力碳盘查能力 根据行业方法学、发改委发布的核算指南摸清组织成本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生产结构状况,通过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等方法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展开分析,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评估整个价值链中的碳足迹,以确定关键减排机会。企业碳排放量计算可以利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中的计算公式、数据监测要求,参

45、考实验室测定值分析企业的碳排放因子,并运用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分析和计算企业的碳排放量,最终提出适合企业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路径。企业CO2排放量计算主要包括:确定核算边界;确定 CO排放源;获取活动水平数据;对碳排放因子进行筛选和采集;对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燃料燃烧过程、消耗电力和热力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分别进行计算;最后对上述产生的总碳排放量进行汇总计算。碳减排能力碳减排能力 在碳盘查和碳减排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分析组织低碳文化建设、碳补偿成本、创新技术对低碳的影响。在碳减排能力分析的基础之上,从企业文化与员工培训等管理层面,以及可持续技术创新等技术层面提供减碳措施,协助企业完善“3060 目标”双

46、碳路径规划和低碳转型路径规划。1.4.3 企业低碳转型路径 在“3060 目标”驱动下,企业可持续素养持续提高,逐步走上低碳转型发展之路。通常,企业低碳转型路径可分三步走(如图 1-3所示)。16 图图 1-3 企业低碳转型路线企业低碳转型路线 第一步,可以参照如表 1-1 所示的企业降碳排查分析指标框架进行组织碳排查,对自身情况进行摸底,然后综合考虑行业政策要求、企业自身定位、减碳决心等制定低碳目标,梳理企业供应链上有哪些零成本减碳的机会,此类机会可以在实现降低碳排放的同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收集整理供应链上下游的数据,为后续绿色供应链布局做准备,同时可以考虑布局设计低碳示范标杆、零碳工厂以提

47、升长期竞争力。第二步,在充分了解自身制定好目标和战略的基础上,开始打造绿色供应链,抢先占据绿色供应商、绿色生产原材料等资源,抢占赛道。同时进行零成本减碳举措,无论后期战略有任何变动,此类举措对企业来讲百利而无一害。第三步,绿色低碳对于企业而言不仅仅是处于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下的被动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背景下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企业应该顺应潮流,创新盈利模式,寻找绿色商业模式,从产品等各个角度树立企业品牌的低碳形象,最后要建立企业内部减碳的管控机制,将减碳成果列入考核绩效中,全方面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在企业降碳措施初具成果后,企业也可以考虑将绿色低碳的经营举措向价值链上延伸,为其他企业的降碳提供产品

48、和服务,开展新的业务。组织碳排查,梳理自身碳排放基线组织碳排查,梳理自身碳排放基线 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一系列细化的政策,针对不同的行业明确如何进行碳排量核算及公示、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及公示,以及碳足迹标识。企业应该采取行动,展开自身的碳排查工作,尽快了解自身的范围一、范围二碳排放基线以及供应链中的范围三碳排放基排查摸底制定战略组织碳排查制定低碳目标梳理零成本减碳举措着手布局绿色供应链零碳工厂实施零成本减碳举措打造绿色供应链布局绿色供应链创新绿色商业模式低碳品牌形象建立内部减碳管控机制创新盈利模式企业低碳转型路径企业低碳转型路径推出助力其他企业脱碳的产品或服务17 线(如图 1-4 所示),组

49、织碳排查是制定脱碳目标和减碳举措的基础。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是基线梳理的关键,需要进行高效率、高精度的数据统计和测算。从企业生产、工厂内部物流及运输等环节中的能耗数据,到上游供应商的生产制造、物流运输过程中的能耗数据等,都需要建立匹配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准确地进行一线数据收集和统计,并赋予一定的“置信区间”作为参考。设置该区间主要是由碳排放系数取值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客观的评估基线。图图 1-4 工业企业碳排放类型及其核算范围关系图工业企业碳排放类型及其核算范围关系图 制定企业的降碳目标制定企业的降碳目标 在国家“3060 政策”大背景下,企业应开展降碳目标设定的研究,防

50、止在行业强制性政策发布后处于被动地位。企业应跨部门成立包括技术、运营、环保等各领域专家在内的减碳委员会,在组织碳排查基础上,评估现有技术和装备的适用性和效率,探讨可能的技术升级和改进,以实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根据排查和评估结果,制定可行的降碳目标和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确保目标的落实。同时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定期跟踪碳排放情况和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减排措施,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抢占先机尽早布局抢占先机尽早布局 18 对企业来讲,针对范围一、二中某些碳排放的降碳举措的实施并不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减碳成本曲线分析表明,一些降碳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可以减少生产能耗,还能降低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