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张车伟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ppt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1826551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6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车伟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张车伟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张车伟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张车伟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张车伟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张车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1.提纲引言我国当前人口结构特点与变化趋势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中长期影响人口结构变化的政策含义2.引言“人口论”与“人手论”:人口增长是促进还是抑制经济增长?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人口转变理论世界人口转变的状况3.当前我国人口的结构特点及其变动趋势4.我国当前的人口状况:六普结果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0-1

2、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5.中国人口的快速转变出生率()增长率()每年净增长(百万)总和生育率195037.020.010.305.81197130.723.322.405.44198222.315.715.802.87199021.114.416.302.31200

3、015.58.711.001.806.我国妇女总和生育水平的变动7.中国人口的自然变动情况8.近年来生育水平的变动趋势9.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总和生育率10.人口年龄结构的快速变化年份0-14岁人口比例(%)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例(%)老年人口(65+)比例(%)195336.359.34.4196440.755.83.6198233.661.54.9199027.766.75.6200022.970.156.96201016.674.538.8711.人口快速转变后的人口形势:预测结果(2000-2020)高方案高方案中方案中方案低方案低方案年份年份总人口人口 增增长率率 总人口人

4、口 增增长率率 总人口人口 增增长率率 200513.22 9.26 13.12 6.80 13.05 4.96 200613.34 9.13 13.21 6.70 13.11 4.88 200713.46 9.08 13.30 6.67 13.17 4.85 200813.59 9.13 13.38 6.71 13.24 4.89 200913.71 9.23 13.48 6.81 13.30 4.97 201013.84 9.36 13.57 6.93 13.37 5.08 201514.46 7.71 14.01 5.52 13.68 3.83 202014.89 4.81 14.29

5、2.97 13.85 1.52 12.19502050中国总人口增长状况(UN数据,2006)13.中国人口结构金字塔14.中国和世界人口增长态势15.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16.老年人口比重变化17.中国人口属于未富先老吗?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收入都超过了1万美元。日本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10%和14%的1970年、1985和1996年的人均GDP为1967美元、11335美元和38555美元(IMF,2003)。我国目前人均GDP刚刚过4000美元。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接近8.87%。按照最近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来推算,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老龄化对将

6、来的冲击也会异常严峻。18.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19.人口结构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生产性人口和消费性人口的比例变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储蓄率与投资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化20.中国百年人口抚养比变化情况预测21.人口转变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人口红利人口转变创造了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环境,出现了劳动年龄人口相对丰富的时期。人口红利的概念:所谓的“人口红利”,是由生产与消费的差异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Bloom 等,1998;Mason,2001;Bloom等,2002)。它所测算的是在人口转变过程中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总人口增长速度而带

7、来的人均收入的增加。但这个红利并不一定总是正数。当人口转变进入到下一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退休年龄人口,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作用则变为抑制人均产出或人均消费的增长。人口红利与我国的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对19822000 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15%。22.中国人口的生产与消费生命周期23.人口红利期年龄结构变动对有效消费者人均收入的影响24.人口红利期年龄结构变动对有效消费者人均收入的影响,外推30年,60年25.当前劳动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就业需求增长强劲,经济增长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正在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上少有的奇迹。最近几年新增非农业就业增长都维持在1700-2000万

8、之间。与过去相比,劳动供给压力正在减弱。劳动年龄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但每年的增量正在减少。最新预测表明,15-64岁年龄段人口数量还会持续增加到2014年,而15-60岁年龄段的人口增长到2011年就会停止,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无限的劳动供给形势逐渐远去,并正从无限供给走向有限剩余。26.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了吗?必须考虑中国独特的两个基本国情一是劳动力资源绝对数量庞大,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4年达到最高峰时的总量高达9.97亿,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二是中国存在着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大多数人口目前仍居住在农村,这构成了城镇劳动供给的潜在来源。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后

9、,劳动力是否面临短缺还需要弄清楚农村劳动力是否能继续向城镇非农经济部门转移。27.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型: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易斯在1954年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一个人口流动模型。在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相对于资本和土地过于丰富,他们的劳动边际收益甚至为零或负数,因此,劳动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而据刘易斯估计,现代工业部门工资比传统农业部门工资高30%左右,并假定这一工资水平不变。在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条件下,由于两部门工资有差异,诱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转移,而且来自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具有无限性,其成为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劳动

10、力的“蓄水池”。在这种条件下,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低到只能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生活水平,这也决定了城市工资水平总是处于这种生存收入之上,即在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中,传统农业部门的农业劳动力平均收入决定了城市工资的下限。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到以低生产率为特征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城市以后,劳动力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变得稀缺起来,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开始提高,农民收入增加。这种情况下,城市对劳动力的进一步需求必然会引起劳动力价格的上升。此时,农业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的。28.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的修改在该模型中,他们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划分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

11、为零。这一阶段,从农业部门转移出一部分剩余的劳动力,并不会减少农业生产总量,进而,粮价和工资不会上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不断吸收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而同时,由于他们的转出,还会相应增加农业部门的农产品剩余。此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第二阶段,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低于农业平均固定收入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农业劳动力持续不断地减少,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升高,变为大于零,但仍然低于农业平均固定收入。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流向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引起农业总产量的减少,粮食出现短缺引起价格上涨,从而带动工业部门工资水平的上涨,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速度由于工资水平不断上升而减慢。第

12、三阶段,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等于和大于农业平均固定收入阶段。这一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农民和工人的收入水平一样由劳动边际生产率决定,即由市场力量来决定,传统农业部门不再鼓励和欢迎劳动力向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转移,而是积极地同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争夺劳动力。农业已经完全商业化,工业部门要吸收农业劳动力,必须付出较高的、由劳动边际生产率决定的工资。此时,经济完成了对二元经济的改造,农业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9.农村劳动力转移会继续吗?判断农村劳动力是否会继续向农村转移,关键要看决定转移的因素是否发生了改变以及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以要向城镇转

13、移,主要是因为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存在着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较大差距。如果观察到两部门效率和工资差距缩小或者趋同,那么,转移动力就会减弱或者说消失;如果差异继续存在或者进一步扩大,那么,转移就将继续。30.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1978年,一个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所创造的增加值相当于6.1个农业劳动力,2006年这一数字变为10.35。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低于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而且增长速度也低于非农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进一步加大。31.以结构性矛盾为特征的“招工难”呈现常态化趋势自2004年以来,“招工难”首先出现在沿海贸易加工企业,现在已呈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今

14、年春节过后,招工难已经从沿海扩大到中西部地区。招工难趋势反映了当前劳动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出现,经历了从民工潮到招工难的演变,民工潮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农民工的就业难,这是在2003年之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现象,这个时期的农民工数量也不过只有几千万至一个亿的规模,而现在农民工的数量早已突破一个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字,2010年我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42亿,其中外出农民工1.53亿,在农民工数量如此大规模增加的情况下竟然出现了招工难现象,这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已经足以吸纳有外出就业愿望

15、的农村劳动力,劳动供求关系确实出现了根本性转变。32.招工难更多地是一种结构性矛盾招工难更多地是在劳动力供需之间不匹配所造成的结果。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目前劳动年龄人口仍然处在增长时期,而且农村中仍然有接近3亿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供给的总量仍然充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招工难”并不代表无人可招,而是企业需要的人和需要工作的人之间无法顺利实现匹配。具体原因:一是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二是城乡分割的体制,造成了农民工必须不断在城乡流动;三是劳动关系不稳定。33.中国低劳动成本优势会消失吗?34.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在短期内不会消失中国的低劳动成本优势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进

16、一步增强。这主要是因为总体来看我国的工资增长水平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为例,笔者的计算表明,1998-2006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6.27%,同期,全国工业企业职工工资年平均增长12.85%,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增长率4个百分点。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加强还可以从近几年国际贸易高速增长得到验证。从劳动力的绝对成本来看,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普遍低于其他国家,具有非常强劲的国际竞争力。按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仅为英国、法国的5%,德国、加拿大的6%,美国、韩国和日本的7%,南非的20%,巴西、俄罗斯的50%;同时,我国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2008年珠江

17、三角洲地区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17%,而且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在快速、持续增长,只要保持工资增长不高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不会被削弱。35.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不利于劳动年份年份经营经营性留存性留存财产财产收入收入间间接税接税劳动报劳动报酬酬合合计计1992199222.588.3514.5054.56100.001993199323.469.3415.6551.54100.001994199421.8310.2015.5852.39100.001995199523.788.3514.2153.65100.001996199623.238.6515.2552

18、.87100.001997199722.897.7115.7753.64100.001998199821.888.0516.6853.38100.001999199924.395.8416.5053.27100.002000200026.615.8416.5151.04100.002001200126.805.7817.1050.32100.002002200225.676.0417.3650.93100.002003200326.976.2317.3649.44100.002004200431.756.1414.9647.15100.002005200527.796.4915.5950.13

19、100.002006200626.748.4115.9548.90100.002007200726.749.2316.2547.77100.0036.为什么对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会出现不同看法?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是否下降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和缺乏数据来源一致的统计数据有关。和国际数据比较的时候,存在统计口径不可比问题。我国三个来源的数据都是包括自雇者收入的劳动报酬。我国缺乏仅包括雇员口径的劳动报酬数据。资金流量表提供了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政府部门和居民部门劳动报酬的获取情况,从中可以区分出雇员部门和自雇部门,从而为研究工资水平的变化提供了线索。37.分部门劳动报酬占GDP份额:资金流量表数据38

20、.城乡就业的雇员化趋势从全国来看,就业的雇员化趋势在上升。第一种口径为不包括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第二种口径为包括城镇灵活就业人员。39.雇员劳动报酬实际水平的变化随着雇员就业比例的上升和劳动报酬份额比例的下降,雇员的实际劳动报酬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1998年以来,这一下降呈加快趋势。这意味着工薪阶层的实际工资水平在下降。如果把城镇灵活就业也包括在雇员中,下降趋势就更加明显。40.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格局初次分配再分配年份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199217.37 16.57 66.06 11.70 19.96 68.34 199320.10 17.29 62

21、.61 15.73 19.65 64.62 199417.77 17.08 65.15 14.53 18.51 66.96 199519.53 15.22 65.25 16.22 16.55 67.23 199616.90 16.62 66.48 13.69 17.88 68.44 199716.90 17.08 66.02 13.10 18.30 68.60 199816.19 17.74 66.06 13.45 18.13 68.41 199917.81 17.15 65.05 14.70 18.10 67.20 200018.96 17.65 63.39 16.60 19.20 64.2

22、0 200120.19 18.50 61.31 17.50 20.50 62.00 200220.32 19.14 60.54 18.00 21.00 61.00 200320.93 19.37 59.70 18.20 22.00 59.80 200425.99 16.34 57.68 23.27 18.90 57.83 200523.19 17.45 59.37 20.76 20.04 59.20 200623.15 17.90 58.95 19.86 21.44 58.70 200723.57 18.30 58.13 20.22 21.94 57.84 200825.26 17.52 57

23、.23 21.60 21.28 57.11 4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利于居民部门从初次分配来看,1992-2008年间,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都呈现上升趋势,企业部门从17.37%上升到25.26%,上升了7.81个百分点,政府收入则从16.57%上升到17.52%,上升接近1该百分点,而居民部门收入则大幅度下降,由66.06%下降到57.23%,下降了8.83个百分点。初次分配阶段居民收入的下降主要有企业部门的上升所解释。同初次分配格局相类似,在再分配阶段仍然表现为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比上升以及居民部门收入的下降。企业部门从1992年的11.70%上升到21.60%,上升了9.9个百分点,

24、政府部门从19.96%上升到21.28%,上升了1.32个百分点,居民部门则从68.34%下降到57.11%,下降了11.32个百分点。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主要的问题都是居民收入分配下降,而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收入的上升。其中,初次分配阶段主要向企业部门倾斜,企业部门的收入增加解释了居民收入下下降的接近90%,居民收入下降剩下的10%则由政府部门收入上升所解释。在再分配阶段,政府部门收入与初次分配相比上升,企业部门下降,而居民部门微降,其中再2004年之前,居民部门收入再分配比初次分配阶段有所上升,2004年之后则表现为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以2008年为例,政府部门再分配阶段收入的上升主要有

25、企业部门收入下降做解释,因此,再分配阶段相政府倾斜。42.中国当前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根源在于居民收入不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1952年,也就是中国土地集体化、企业国有化之前,中国的民间消费占GDP的67.4%,这与今天美国的71%并没有多大差距。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之际,民间消费所占GDP比下降到48.7%。改革开放的头十五年,民间消费相对于GDP保持平稳。到1997年,是49%。接下来民间消费仍继续下降,现在只略高于 GDP的35%。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在于收入不足。从1995到2007年,政府税收(不包括国企资产收益、土地出让收益)增加了6.7倍,而与此同时城

26、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 1.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1.2倍。这期间,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是GDP增长率的两倍,而普通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则低于GDP增长率。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并未因为中国人爱存钱。中国总储蓄占GDP的百分比从1992年的41%增长到最近的 51%;在新增的这十个百分点中,有七个百分点归功于企业储蓄的增加,其余三个百分点归功于政府储蓄的增加,而私人储蓄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则停留在 21%左右。43.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前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长结构的变化,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要向消费需求拉动的增长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要加快发展,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优

27、势会逐渐丧失。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不可避免。消费结构的变化:健康医疗产业,服务业的发展,老年人相关的产业发展。44.中国分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例45.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46.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中国、亚洲四小龙和美国47.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变化48.从人口结构看中国经济增长今后10-15年左右的时间,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仍然会保持。能否在2025-2030年左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是关键。2030年后,中国将会面临比较严重的老龄化形势。中国现在是7.8个劳动力供养一个老年人,到2030年为3.8个,2050年为2.4个。49.人口结构变化的政策含义50.对宏

28、观经济政策的含义中国的人口红利带来了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全球分工的结果,支持了美国的过渡消费,维持了发达经济体的低通胀,这种状况在今后将会有所改变。劳动供求关系变化将会使工资与过去相比有较快增长,同时,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也是我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关键,所以,总体价格水平面临上升压力,忍受温和通胀也应是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但工资的上升本身并不会导致严重通货膨胀。51.人民币不应该大幅度升值人民币升值和工资上升对于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相同的含义,二者上升都意味着竞争优势的减弱。鼓励工资的上升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应该是优先的政策选项。在保持工资较快增长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保持相

29、对稳定或者说缓慢升值符合我国普通劳动者的利益。52.应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最近几年步伐不断加快,但水平较低,覆盖面窄,尤其是养老保险制度需要大力推进改革和完善。中国目前养老保险支出仅占GDP不足3%,发达国家一般会超过10%,医疗保险支出也会超过10%。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居民消费。53.发达国家用于医疗的支出54.中美医疗支出比较55.谢谢!56.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57.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58.感感谢您的您的观看和下看和下载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or print the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a film to be used in a wider field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