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泾川县无公害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825573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泾川县无公害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泾川县无公害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泾川县无公害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泾川县无公害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泾川县无公害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泾川县无公害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 论 1.1 项目概要 1.1.1 项目名称 泾川县无公害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1.1.2 项目性质 新建 1.1.3 项目主管单位 甘肃省农牧厅 1.1.4 项目建设单位 泾川县畜牧局 1.1.5 项目技术支撑单位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省草原总站,甘肃省畜牧总站,泾川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 1.1.6 项目建设地点、规模及内容 1.1.6.1 建设地点 本项目在泾川县芮丰乡、太平乡、高平镇、党原乡、玉都镇、荔堡镇、红河等7个乡(镇)10个行政村的500个农户中实施。 1.1.6.2 建设规模 在7个乡镇10个村

2、选择500个农户为项目建设对象,引入1000只良种母牛,配套建设优质人工草地1000亩;同时,组织输入牧草丰产、饲草料加工、舍施养殖等综合配套技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扶持农户建立肉牛繁殖基地,辐射带动项目区走草畜一体化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1.1.6.3 建设期限 20072008年。2006年10月份开始可行性研究,至2007年10月份达到设计生产规模。本项目建设期1年,发展期2年,寿命年12年。 1.1.6.4 建设内容 选择建立肉牛繁育户500户,户均引进良种母牛2头,共计1000头;每户建设暖棚牛舍20平方米,共计10000平方米;每户修建青贮池1座10立方米,共计500

3、0立方米;每户建设优质人工饲草地2亩,共计1000亩;以50个农户为一组,配套建设综合技术服务点10个,包括人工授精站10个,每点1个;配套饲草料加工设备10套,每点1套;兽医服务站10个,每点1个;科技培训室1个;同时,输入肉牛育肥、舍饲圈养、牧草高产栽培等综合配套技术,培训管理、技术人员及项目农户2100人次。 1.1.7 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1.1.7.1 投资规模 本项目总投资规模为513.87万元,包括草种引进、棚圈建设、饲草料加工机械购置、仪器设备采购和配套设施建设、农民和技术人员培训及技术应用推广费。 1.1.7.2 资金筹措 申请国家投资450万元,农户自筹63.87万元。

4、 1.1.8 项目建设目标建立种草养牛项目户500户,户均饲养良种繁殖肉牛2头,良种肉牛繁殖率达到85%,年繁育出栏优质肉牛850头。项目农户户均新增收入2000元以上。建成的多年生人工饲草地亩产鲜草达到1800公斤;年培训项目农户4次/户,培训管理、技术人员176人次,示范推广种草、养畜及饲料加工等综合配套技术,加强安全化、标准化和绿色无污染生产的规范化管理;通过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项目区草畜业生产水平,带动全县畜牧业及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1.9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经济效益计算期内达产年总销售收入396.75万元,总成本费用235.55万元,正常年经营成本201.04万元,正常年利

5、润总额145.59万元,投资利润率30.35%,投资利税率31.37%,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30.48%,财务净现值638.63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4.1年(含建设期)。 1.1.10 项目辐射能力 本项目按照草、畜一体化和畜牧产业化发展思路,依托本县肉食品加工业基础较好,市场对活畜的吞吐能力较强的产业优势,针对项目区肉牛品种资源匮乏,土种牛生产性能差,个体小的实际,利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大好机遇,以7个乡镇的500个农户为基础,以服务组织+项目农户为模式,帮助项目区500个农户主动参与,促进项目区传统的单一型种植结构向种草、养畜生态复合式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带动项目区走集约化、生

6、态化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该项目的建成将对全县的草畜产业及肉产品加工业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结构,创新开发机制。项目建成达到设计水平后,实施农户的人均纯收入由目前的1668元左右提高到2000元,直接带动项目区7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85.6元左右提高到1984元,辐射带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783元提高到1910元。 1.2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1)为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和全国“菜篮子”工作会议精神,农业部从2000年

7、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牛肉及其制品是人类食物中营养最丰富的食品之一,富含蛋白质,含有人类需要的全部必需氨基酸,而且各种氨基酸比例恰当,易于消化,人对其消化吸收利用率很高;牛肉含的脂类中有反式亚油酸(CLA)可清除机体内自由基,防止细胞老化,有抗癌、益寿的作用,牛肉含铁量是猪肉的2倍,是含铁最丰富的食品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肉的消费量与日俱增,无公害牛肉将成为牛肉消费的主体。泾川县是秦川牛的边缘产区,饲养的秦川牛、早胜牛及其杂交品种占全县肉牛饲养量的85%以上,该品种具有耐粗饲、抗病能力强、育肥快、肉质细嫩、味美等优点,是理想的无公害肉牛育肥品种。(

8、3)泾川县是发展无公害肉牛基地的良好饲养基地。泾川县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处,位居黄土高原中心位置,是以肉牛为主的多种动物饲养的适宜区,自古以来就是畜牧业较发达县份和陇东地区畜产品集散的“旱码头”,周边县区分布着丰富的畜禽资源,具有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本县以农立县,海拔相对较高,水质、大气、土壤基本没有污染,境内林草茂盛,草场广阔,森林覆盖率32.9%,植被覆盖率32.9%,是甘肃省实现绿化达标第一县。尤其是玉米、优质牧草具有产量高、品种优的特点,具备发展无公害畜牧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县上按照“草畜结合、一体开发”的发展方针,形成了南繁北育城郊屠宰深加工的格局。目前全县优质牧草种植面

9、积达到22.03万亩,计划“十一五”末牧草种植面积将达到30万亩。届时,可为发展无公害畜牧业打下扎实的饲草料基础。(4)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区域布局结构,把资源集中用于发展质量好、价值更高、特色更明显的农业生态项目,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农业生产结构。泾川县大力发展产业化、标准化优质无公害肉牛生产,对于调整泾川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城乡居民菜篮子有效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带领全县群众致富奔小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泾川县的有利条件和发展实际,以肉牛繁育为主的无公害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被正式提了出来。 1.3 可行性

10、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 2、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3、农业部七大体系建设规划。 4、国家发改委2006年政府支农投资指南。 5、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6、平凉市农牧局平凉市“十一五”及至2020年农牧业发展规划。 7、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 8、泾川县“十一五”草畜产业发展规划; 9、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行业规范与参数; 10、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使用版); 11、与项目有关的统计资料与信息。 1.4 项目总体评价与结论 1.4.1 总体评价 泾川县位于黄土高原沟

11、壑区,根据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和产业布局规划,是种草养畜的重点区域。本项目正是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根据新时期国家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重点范围,利用国家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大好机遇,按照草畜一体开发的思路,以转变当地传统的粗放封闭式经营观念和 单一式经济 模式为切入点,以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为目标,紧扣当地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关于加快培育发达畜牧业的总体要求而提出的。项目的主要产品 市场潜力较大,建成后对于提高项目区的 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加强社会稳定、推动项目区畜牧产业开发进程具有很强的带动示范作用,是一个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兼顾的项

12、目。 1.4.2 结论 泾川县无公害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根据我国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紧密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和畜牧产业发展基础,按照物质和科技同时扶持的思路,项目设计和运行机制充分考虑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兼顾,符合当前的产业政策、投资导向以及项目区实际,走草畜一体化生态农业之路,充分体现科技配套和农民培训,抓住了项目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心。根据经济 分析和评价,投资方向正确,经济效益显著,发展前景良好,辐射带动能力较强,有较好的财务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债务清偿能力,是一个综合发展前景较好的项目。 1.5 项目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5.1 可能存在的问题 项目实施范围较

13、大,涉及到千家万户分散饲养这一实际问题,项目可能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目前的组织化管理程度低,机制不灵活,管理手段落后。因此,怎样有效地组织好农户的养殖生产,并利用好合同和契约的现代管理形式,使养殖户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发展,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首要问题。同时,由于项目区还存在大部分农户安于现状、传统观念牢固、思想观念落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以及经营能力较差的实际,可能在项目建设初期,在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和项目农户之间的紧密结合、有效服务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方面会出现一定的难度。 1.5.2 应对措施 (1)按照机制活、科技含量高、科技服务能力强的要求,着眼于高起点、无污染和标准化生产,抓好项目农户种草养

14、牛建设。 (2)抓好一批县乡技术服务能手的培训教育工作,改变只注重技术,轻视综合技能培养的观念,从经营、推广技巧、信息传播等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引入激励机制,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乡村养殖户的贴心技术引路人。 (3)建立项目互动机制,下大功夫,把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舍得在信息教育基础设施设备投入上下力气,以村组为单位,建立健全信息科技服务体系,培训一批农民技术示范户。 (4)加大新技术引进、试验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依托省级科研院所,聘请专家负责项目技术试验和推广应用,为提高项目建设效益提供科技保障。 (5)创新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灵活、有效的

15、科技服务机制,巩固服务信息网络,引导和培育农民中介协会组织,按照国际市场安全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着重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程度,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树立无公害生产意识,缩短饲养周期,加快出栏周转,降低饲养成本,引导农民把经营重点从生产环节转向市场,逐步实现行业生产的 标准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项目区实际的草畜产业开发路子。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2.1.1 政策环境背景 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使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当前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西部大开发是国家面向西部地区启动的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为目标的战略性工程,其中,

16、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是其主要内容,核心是推动西部地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国家先后调整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启动了生态建设工程,同时,我国加入WTO,国际国内市场形势对发展草食畜展现了良好的潜力。这些形势为就解决泾川县畜牧产业开发的深层次问题,探索加快发展新模式,建立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引入先进的畜牧业经营管理机制、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提供了大好机遇。 二是国家把发展畜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指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中央提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培育发达的畜牧业”,明确了优化农业结构和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攻方向。因此,

17、重点发展畜牧业的政策环境已经成熟。 三是省委、省政府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把甘肃建成草业大省、牧业强省的奋斗目标。省上领导明确指出,我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势和出路在草食畜牧业,并响亮提出,把甘肃建成草业大省、牧业强省的奋斗目标。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建设草业大省、牧业强省发展规划,把项目区划为东部种草养畜重点产业布局区域。因此,项目设计方向符合省上的产业发展布局和方向。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农村小康的关键在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优势和潜力很大程度上在发展畜牧业。从畜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来看,美国、法国等农业发达国家,以畜牧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超过了汽车工业,成为国民

18、经济的支柱产业,50%以上的农民从事畜牧业,50%以上的耕地服务于畜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一般都超过65%;我国山东、广东、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畜牧业也同样成为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更高、比较效益更大的畜牧业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成功之路。目前我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5.6,低于全省28%、全国32%的水平,畜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2.1.2 市场背景 甘肃省是全国牧业大省,肉牛业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主导产业之

19、一。近年来,省上又把肉牛产业开发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充分发挥退耕还草效益的重点项目,各级政府十分重视。 泾川县是我省的重要畜牧业生产基地,畜牧业历史悠久。但是,长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天然草地恳殖严重,地方财政困难,群众自筹资金能力差,未能从根本上走出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因此,实施科技兴牧与产业开发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在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引导下,走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养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道路,实现项目区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已成为泾川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1.3 农民群众致

20、富奔小康的愿望 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土地承包法、草原法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等政策法规的实施,同时,我国加入WTO后农业产业面临的诸多不利因素,使草畜产业的优势凸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农民迫切要求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寻求产业致富途径的愿望非常强烈。由于泾川县地处陇海经济建设带的重要位置,境内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各级政府对泾川县率先迈入小康的信心十足,具有实施种草养牛产业性能的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农民要求掌握畜牧业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技能的愿望强烈,实施项目的群众基础较好。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项目实施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在以

21、前的发展过程中,项目区人口的增加和粮食供给压力的增大,使大片的草地被开垦为农田,植被覆盖度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区林草地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水土流失日趋加重,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下降。要维护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提高项目区农民深入。就必须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退耕还草,发展草产业,提高植被覆盖度,加强林草地水源涵养功能,是保护项目区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同时,以舍饲为主的草畜业的大力发展能有效缓解相地区天然草原的压力,有利于封山、封沟,以期恢复小流域生态的良性循环,进而减轻自然灾害,彻底改善生态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2.2 项目实施是调整优化项目区产业结构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

22、农村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着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加入WTO 的机遇与挑战,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规避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现阶段,我国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既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农业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依靠农产品提价的增收空间几乎没有,要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必须改变现有的增收格局。通过本项目实施,可以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扶持开发草产品,积极发展草食畜,形成较为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逐步增加草食畜牧业的比重,使农、林

23、、牧结构趋于合理。项目实施通过大力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及舍施养殖,可以有效调动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有效发挥我县在草畜业方面的基础优势,带动全县农业结构、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 2.2.3 项目实施是转变农村传统经营方式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传统耕作农业占主体的发展基础下,项目区畜牧业仍然沿袭传统的“存栏”观念,主要经营方式是 养“老牛”,“吊架子”,因此,基本没有效益可言。通过项目实施,一方面从物质上帮助农户更换品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把生产的重点从生产环节转向经营环节和开拓市场,同时,对农民从土地种植结构、养殖规模到技术应

24、用各个环节的技术配套、管理模式组织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素质和科技信息素质,彻底地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把草畜产业开发引向深入。 土地资源丰富、劳力充足、牧草资源丰富、环境无污染,这一切决定了项目区发展无公害优质肉牛具有成本低、竞争力强的特点。把种草与养牛结合起来,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结合起来,是泾川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合理突破口,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 3.1 泾川县基本情况 3.1.1 自然条件概况 3.1.1.1 地理位置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陇东黄土高原陕、甘、宁三省交通枢纽地带,介于东径1071510745,北纬35113531之间。东接庆阳市宁

25、县及陕西省长武县,西与本市崆峒区相连,北靠庆阳市镇原县,南与本市灵台、崇信两县毗邻。3.1.1.2 地形、地貌、地震情况县内海拔高度1029米,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409.3平方公里,折合211.4万亩,其中山地、川地、塬地分别占总面积的65.8%、9.7%和24.5%。耕地面积62.5万亩,占总面积的29.6%;土壤类型主要为黑垆土,黄棉土及红胶土。根据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泾川县的地震设防烈度为6级。 3.1.1.3 地质、水文及气候条件 地质构造自上而下分为两层: Q4杂填土,褐灰黑白棕色,成份以素填粘质砂土为主,厚度2.0米左右。 Q3黄土质粘质

26、砂土,褐黄褐棕色,成份以粘质矿物质蒙特土为主,厚度2.5米左右。 泾川县境内有泾河、黑河、芮河、红河、浦河五条河流,年径流量124亿立方米,已建成5个万亩灌区及各类农灌工程819处。食品工业用水及饮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厂址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气象、水文: 年平均气温10 极端最高气温39.3 极端最低气温24 日照时数2274小时 日最大降水量104.7mm 平均年降水总量549.9mm 年均空气相对湿度69% 无霜期174天 最大风力7级 常年主导风向西风 最大冻结深度0.68m 地下水埋深2.63.1m 3.1.2 社会条件概况 3.1.2.1 行政区划 全县有14

27、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5个行政村,1466个村民小组。 3.1.2.2 人口资源 总人口34.2万人。有农户7.25万个,农业人口31.27万人,农村社会劳动力19.59万人,其中男劳力10.19万人,女劳力9.4万人。 3.1.2.3 经济状况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6.7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新口径)完成2708万元;粮食播种面积70.17万亩,总产量13.7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938元。 3.2 项目区基本情况 泾川县无公害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布局在太平、芮丰、高平、党原、玉都、荔堡、红河等7个乡镇实施。该区气候较湿润,土地面积较大,

28、光热条件好,人工牧草留床面积大,牛存栏基数高,畜牧业发展基础好,适宜发展种草养牛。现辖118个村民委员会,826个村民小组,38139户,16.51万人,耕地面积45.4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19.2万亩,人工种草面积15.04万亩,畜禽饲养总量182.6万头(只),其中牛饲养量9.38万头。2005年牧业增加值685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5.6元,其中人均牧业纯收入303.3元。 3.3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3.3.1 资源条件 3.3.1.1 自然生态条件 泾川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10,无霜期174天,降雨量555 mm,分布均匀,光照充足

29、,日照总时数2374小时,日照百分率52%;境内五条河流年径流量124亿立方米,建成各类农灌和人畜饮水工程819处;森林覆盖率37.1%,植被覆盖度66%,发展种草养牛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3.3.1.2 文化底蕴条件 泾川为西王母降生处,是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史载,汉时泾川为汉王朝的官马场,是全国牧马的八坊之一,种草养畜为泾川人民世代生产、生活、发家致富的必须手段和自觉行动,泾川群众对养殖业有着深厚的感情。 3.3.1.3 饲草资源条件 泾川县现有天然草地27.3万亩,人工草地22.03万亩,年产草量40万吨以上,有四荒地32万亩,可全部用于种植多年生牧草,并可在

30、果树地、疏林地及远山耕地种草10万亩以上,加上可饲农作物秸秆,可利用饲草总量保持在80万吨以上,可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 3.3.1.4 人才资源条件 全县现有包括国家、集体、个体三个层次,县、乡、村三级在内的畜牧兽医服务机构45个,服务人员240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人,中级技术职称的20人,县、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部门在黄牛改良、饲草料加工调制、暖棚养畜、疫病防治等方面都有成功的经验,可为产业开发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3.3.2 畜牧产业发展条件 泾川县是全省肉牛主产区,也是全省最早的出口肉牛生产基地。2005年,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占平凉市牛饲养量、出栏量的32.5%、18.0%;牛肉产

31、量占全市牛肉总量的18.1%;能繁母牛比例占全市能繁母牛总量的29.6%。由加系利木赞、德国黄牛、皮埃蒙特、西门塔尔、红安格斯等优良品种改良的杂种牛占40%以上。相对集中的养牛重点区域饲养量占全县饲养量的40%,养猪重点区域饲养量占全县饲养量的50%以上。全县共建成屠宰加工生产线4条,小型冷库3座,具备年屠宰30000头,加工800吨肉品的生产能力,创出了“旭康”、“平遥”牌系列肉食品牌,产品销往陕、甘、宁、青、新、西藏、内蒙、江西等省(区)。以荔堡、玉都、党原、城关、高平、飞云、窑店、丰台八大牲畜交易市场为核心,其它活畜交易市场为补充,形成了松散性流通网络,并立足西北、华北地区,建成了扩散全

32、国10多个省区的固定销售渠道。 3.3.3 市场优势条件 泾川属南北气候过渡带,环境状况良好,水质、大气、土壤基本没有污染,具备有机食品的生产条件,所产畜产品基本上是“绿色食品”,市场知名度高,安全信誉度好,符合现代消费大趋势。育肥牛从1984牛开始对港出口,出口优质率达到95%以上,以无污染、肉质细嫩、多汁、牛皮质量好在国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 3.3.4 政策环境条件 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及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逐步深化,对草畜产业开发将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草业大省,牧业强省”,平凉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建设甘肃、平凉巨型畜牧业基地,泾川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果畜富县

33、”战略都将对肉牛生产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提供良好的发展政策和宽松的发展空间。 3.3.5 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及社会依托条件 泾川县东距西安市240公里,西经平凉至兰州480公里,是联结陕甘两省的交通要道,也是陇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国道312线贯通全境,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平定高速公路和平凉西安铁路途经泾川,此外还有多条省级及地方公路,沟通平凉、庆阳、天水及陕西宝鸡地区各县(区)。厂址,距宝中铁路平凉货运站50公里,交通运输条件较为便利。全县邮电通信条件较好,程控电话装机容量2万多门,移动通信覆盖全县并与国际并网,电脑网络等现代化通讯设施完备,信息传递方便快捷。同时已全面完成农网二级改造,电力资源

34、比较充足。依靠千家万户建立牛源基地,需要的建筑、设备投资少,把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结起来,逐步形成规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获得更大的经济、生态效益。 综上所述,泾川县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市场区位优、产业化基础强、环境质量佳,发展种草养牛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 3.4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3.4.1 项目建设单位 泾川县畜牧局 3.4.2 负责人 白满元(泾川县畜牧局局长) 3.4.3 基本职能 泾川县畜牧局是泾川县县人民政府管理全县畜牧业生产和承担畜牧技术推广的职能部门,是具有执法性质和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级事业单位。 3.4.4 人员状况 现有职工4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

35、员17人,技术工人19人,行政管理人员6人。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9人,大学本科学历3人,中专学历14人。 3.4.5 固定资产情况 现有固定资产160万元人民币,有实验室和办公用房面积700平方米,各类检验、化验仪器设备30台(套),在县农业科技开发示范园区建有良种畜繁育中心1处。 3.4.6 管理体制内设机构有畜牧技术服务中心,畜牧工作站、兽医防治站、动物检疫站、饲草饲料站、畜牧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办公室。 3.4.7 现有能力 具有承担全县草畜产业规划的能力。 具有管理全县畜牧业生产的能力。 具有承担全县肉牛人工授精的能力。 具有承担暖棚圈舍、青贮氨化池设计及

36、指导建设的能力。 具有承担全县种畜禽鉴定的能力。 具有牧草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的能力。 具有防治重大动物疫病的能力。 具有动物检疫的能力。 具有饲料配合、饲草制做。科学养殖等技术指导的能力。 3.5 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3.5.1 可能存在的问题 项目实施范围较大,涉及到千家万户分散饲养这一实际问题,项目可能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目前的组织化管理程度低,机制不灵活,管理手段落后。因此,怎样有效地组织好农户的养殖生产,并利用好合同和契约的现代管理形式,使养殖户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发展,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首要问题。同时,由于项目区还存在大部分农户安于现状、传统观念牢固、思想观念落后、科技文化素质不

37、高以及经营能力较差的实际,可能在项目建设初期,在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和项目农户之间的 紧密结合、有效服务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方面会出现一定的难度。 3.5.2 应对措施 一是按照机制活、科技含量高、科技服务能力强的要求,着眼于高起点、无污染和标准化生产,抓好项目农户种草养牛建设。二是抓好一批县乡技术服务能手的培训教育工作,改变只注重技术,轻视综合技能培养的观念,从经营、推广技巧、信息传播等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引入激励机制,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乡村养殖户的贴心技术引路人。三是建立项目互动机制,下大功夫,把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舍得在信息教育基础设施设备

38、投入上下力气,以村组为单位,建立健全信息科技服务体系,培训一批农民技术示范户。四是加大新技术引进、试验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依托省级科研院所,聘请专家负责项目技术试验和推广应用,为提高项目建设效益提供科技保障。五是创新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灵活、有效的科技服务机制,巩固服务信息网络,引导和培育农民中介协会组织,按照国际市场安全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着重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程度,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树立无公害生产意识,缩短饲养周期,加快出栏周转,降低饲养成本,引导农民把经营重点从生产环节转向市场,逐步实现行业生产的 标准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项目区实际的草畜产业开发路子。

39、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产品方案 4.1 肉牛市场分析 4.1.1 肉牛市场供应现状与预测 国内市场:2006年15月份,牛肉出口总量为0.92万吨,同比下降4.11%,出口总额为1873.47万美元,同比增长16.96%。15月国内牛肉出口排名前10位的省份是 广东、山东、河南、河北、天津、湖南、辽宁、贵州、北京和吉林,出口总额为1818.33万美元,占全国牛肉出口总额的97.11%。 国际市场:据FAO预测,2005年世界牛肉产量大约增加了2%,其中发达国家牛肉呈恢复性增长。在发展中国家,南美洲国家牛肉增长速度达到3%,亚洲国家牛肉增长速度达到2%。根据美国农业部初步估计,全球牛肉生产前7位的国

40、家分别为:美国1233.3万吨,欧盟725万吨,巴西713.6万吨,中国560万吨,阿根廷264万吨,澳大利亚210万吨,印度181万吨,中国排名第四位,占全球生产总量的11.15%。 以国内2005年560万吨牛肉为基准,考虑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的实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畜产品未来消费量增幅出现的可能性及其不可预见因素,进行高、中、低三种预测,其结果见表41,预测分为20052007年、20082010年、20102020年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以3%、2.5%和2%的递增速度计算,到2007、2010、2020年牛肉产量分别达到611.91万吨、692.32万吨、84

41、3.93万吨。 表41 20052020年我国牛肉产量预测 单位:万吨年 份高增长适度低增长2005560增长率(%)5322007648.26611.91594.27增长率(%)42.51.52010788.70692.32640.03增长率(%)32120201059.93843.93706.98 在国际市场上,经历了2003年的干旱后,2005年美国牛群进入了连续的第八个缩减期,连续的干旱天气不仅增加了养牛成本,也导致了屠宰胴体重量降低,屠宰数量快速上升,产量却并未相应增加;大洋洲和北美洲地区进入牛群恢复期,导致全球牛肉产量下降,其中预计发达国家牛肉产量下降3%,发展中国家市场份额可能有

42、所提高;非洲也由于干旱将会使牛肉产量下降,欧洲随着屠宰数量的减少及宰后胴体重量的降低,产量也会继续下降。 4.1.2 肉牛市场需求现状与预测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6年15月。我国牛肉人均月消费量为0.18公斤(2005年为0.16公斤),占肉类消费的6.17%,其中新疆人均月消费牛肉最高,为0.32公斤,山西人均月消费牛肉最低,为0.06公斤。从消费总量看,15月国内人均牛肉消费量超过1公斤的省市有10个,其中新疆1.61公斤,位居全国之首,其次为辽宁、北京、天津、吉林、宁夏、广西、安徽、青海、河北、重庆和内蒙古。 2005年我国牛肉人均月消费量为0.16公斤,全年人均消费量为1.92公

43、斤。中国牛肉消费持续稳定增长,2004年消费牛肉558万吨,比上年增长2%,消费量居世界第四位。 2004年全球牛肉消费量为4825万吨,2005年全球牛肉消费量为4933万吨,牛肉消费居全球前三位的是美国、欧盟和巴西,消费量分别为1235吨、675吨和620吨。美国牛肉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5.5%。2003年全球牛肉产消率(消费/产量)为98.1%,2005年全球牛肉消费有较大幅度增长,比2004年增长108万吨,增幅超过2.2%。全球牛肉生产与消费大体保持平衡,中长期走势仍呈增长态势。 考虑国民经济增长趋势、居民收入水平及饮食结构等因素,以2005年国内牛肉消费量为基准,对我国居民20

44、062020年牛肉产品消费需求分阶段以4%、3%、2%的递增速度进行预测,预测2007、2010、2020年我国居民年均牛肉需求量分别为627.7万吨、727.47万吨、886.78万吨;全球年均需求量分别为:5183.3万吨、5192.89万吨、5850.78万吨;我国人均年消费量将分别达到2.2公斤、2.50公斤、3.05公斤,国内人均牛肉消费水平明显提高。预测情况如表42。从甘肃省内消费市场来看,根据甘肃省建设草业大省牧业强省规划,今后我省的肉类消费平均增长速度为5.7%,预测“十一五”及未来10年内,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目标的实现,我省经济发展速度预计年均增长达到9%,加上城乡居民人

45、均收入的增加,预测到“十一五”末,人均肉类占有量将达到39.1公斤,但仍低于全国人均52.93公斤的平均水平,因此,牛肉消费仍有很大的需求空间。表42 20052020年我国及全球牛肉消费需求预测 单位:万吨年份国内年消费量国内人均月消费量(kg)国内人均年消费量(kg)全球年消费量(kg)2005558.00.161.924933增长率(%)4441.52007627.70.22.25158.33增长率(%)3331.32010727.470.212.505192.89增长率(%)2221.22020886.780.253.055850.7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潜在的消费需

46、求将会更大。甘肃省是全国牛肉的重点产区,牛种资源丰富,育肥效果明显,但牛肉生产不仅总量不足,而且质量不高,多以老残牛育肥为主,直接影响到市场的 开拓和效益的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由于牛肉生产安全性和消费者对无公害牛肉的认识不断提高,无公害牛肉的需求量会逐年大幅增加,其中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同样,在我国无公害牛肉将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因此,本项目养殖的无公害肉牛市场前景良好。 4.2 产品价格现状与预测 据农业部定点调查显示,2006年1至6月,牛肉平均价格为15.15元,同比增长8.9%。从牛肉主产区和主销区来看,主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广东)2006年第二季度去骨牛肉平均价格为17.49元/公斤,同比提高7.96%;主产区(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吉林、辽宁、黑龙江)牛肉平均价格为15.11元/公斤,同比提高10.53%。 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消费者对牛肉营养价值的认识,从1995年至今牛肉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