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选范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教学目标3、引导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深化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2重点难点着力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3.1.1新设计导入打开记忆的口袋,童年的生活永远是我们记忆中最美的珍藏,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走近三味书屋,怎么样?教师将作业中质疑部分所摘录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展示出来,并且可以追问某个学生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1、为什么要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2、为何先生“不知道”还很生气?3、鲁迅为何要“弃医从文“?4、为何“三味书屋
2、”没有孔子像?5、为何锡箔店店主可以升到绅士的地位?6、为何“我书没有读完,画的成绩却不少了”?7、为何要在文中加进一段“长妈妈讲故事”?教师提出质疑: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对此的情感又是怎样的?(注:学生对百草园的生活较能认同,提出疑问的较少,可以将这部分的钻研放在第二课时。)1、要求学生通过圈画和朗读的形式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注:可能学生对此有不同意见,教师不要轻易发表看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个人看法:何谓三味?1.指具体的三种事物:太羹:未调和五味的原肉汁。 折俎:大块的肉。醯(x)醢(hi):肉酱、盐醋等作料。“书三味”即将诗书比作原肉汁,“史”为大块的肉,“子”为
3、肉酱。2.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3.指“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4.指读书有味,书屋后面小园里的腊梅有味,桂花有味。可以提示:(1)书屋中的学习怎样?(2)书屋的环境怎样?(3)书屋中的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4)书屋中的生活带给“我”些什么?书屋中的学习怎样?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学生正常的发问和游戏遭到禁止。学习内容陈腐而又艰深难懂,不适合儿童。“任远乎哉我欲任斯任至矣。”“上九潜龙勿用。”有体罚现象。先生有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2)书屋的环境怎样?三味书屋环境幽静,是一个读书的好所在。屋内正中是一幅画,“画着
4、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这说明陈设并不算古旧,气氛也谈不上沉闷。(3)书屋的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戴着大眼镜。(外貌)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品质,由外至内)和蔼。当孩子们向他行礼时,他也和蔼地答礼;发现孩子们贪玩时,只不过是“瞪几眼”。开明。有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酷爱读书。他读书很入神,读到得意处,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关于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是进入了文章氛围、激起内心视象的非常投入的朗读,可谓是声情并茂。严厉。他的书塾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不欢迎学生问课本以外的问
5、题。当鲁迅提出“怪哉”的问题时,答以“不知道”,还有些“怒色”了。鲁迅很尊敬这位老先生。鲁迅正是通过对人生经验通感的把握,找到了一条通往读者心灵的最佳通道。而我们仅仅把它理解为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即使不是曲解,也是对作品审美意义的削弱。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有联系吗?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可从六个细节看:1.据寿先生之子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写道:“三味书屋坐东朝西,前临小河,架石桥以渡,后有竹园,修竹千竿,门前有小院,簇种花草,后有自怡亭一间,前后还有高大的古木,名贵的
6、花草。可见三味书屋的环境十分幽静,是一个读书的好所在。屋内正中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这说明陈设并不算古旧,气氛也谈不上沉闷。至于说学生要两次行礼,这也完全正常,如今学生上学不也要向国旗行礼,向老师行礼吗?何况“第二次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这是必要的礼貌教育,谈不上礼仪陈腐。2.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也无可挑剔。3.关于戒尺和罚跪的问题,文中说得很清楚:“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周作人曾经指出,寿先生“不打人,不骂人”,“罚跪我就没有见过” 。很明确,先生虽然严厉,然而不失开明。4.至于鼎沸的读书声,读的尽是一些艰涩
7、难懂的内容,鲁迅对此也只是一种绘声绘色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当时没有白话文,只能读那些古书。我们要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不能苛求于古人。5.关于寿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那是进入了文章氛围、激起内心视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种好的朗读,真可谓是声情并茂。6.最后谈谈学生在读书时的小动作问题,小动作过去的学生有,当今的学生也不少。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是非常用功的。寿洙邻说鲁迅“风度矜贵,从不违犯学规”,“虽不注意正课,但未尝欠课,一见了了,不劳记诵,间出余技,为同学捉刀”。鲁迅写这个细节,并不是为了说明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像“牢笼”,他只不过认为有趣,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罢了。还可以从“百草园”的
8、描写不全是好的、乐的,也有阴暗的,可怕的一面看;“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不坏,还有特别值得津津乐道、特别值得自豪、得意的事情:如对百草园里的赤练蛇的描写,有恐怖色彩,说明“乐园”也有“不乐”(只是有趣)。再如在三味书屋,“我”能够看到上学前请长妈妈都难得找到的各种小说,并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后来还卖了钱,这对于少年鲁迅来说,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美事,由此说来,三味书屋不但不可怕,而且是一个值得“我”回味一生的好地方。从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鲁迅原本就没有把前后两部分对比起来写的意思。(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对其他见解,有偏执的引导,合理的肯定,有创意的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
9、“场效应”形成,使课堂出彩。)四、回到第二环节,解答学生所提疑问。(师生互答也可)五、“三味书屋”内枯燥乏味,也是孩子自由好动的天性逆反。有空就溜出去玩,老师发火了,便扯着喉咙,各读各的书,虽调皮而可爱,说枯燥也有趣。私塾先生读书的声音、模样,也很有趣。总体看,乐也好,苦也好,都凝聚着天真调皮的童心稚趣,它们共同组成了鲁迅挥之不去的甜美回忆。作者称“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到现在我们也没能弄明白,我想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也许不久的将来你能够弄清,到时再告诉老师,好吗?六、配乐朗诵。我的童年如歌似花篮,唱出了我的欢乐,装满了我的天真与烂漫。我的童年如诗似铜镜,抒发了我的激情,映出了
10、我的无限遐想。我的童年如书似水叮当,记录了我成功的喜悦,流淌了我的纯真与希望。童年,你是我的向往,我会永远珍爱你!七、布置作业:1、收集童年记忆中值得珍藏的,用文字、图片等形式编辑成小报展示出来。(A4纸)2. 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学校生活该是怎样的。(400字左右)3.1.2教学活动3.2第二学时3.2.1新设计一、导入鲁迅先生小时候,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知道叫什么园吗?(学生回答,多媒体国示“百草园”图文)鲁迅11岁前是在这里度过的。12岁那年他去上了私塾学堂,知道他当时读书的地方叫什么吗?(学生回答,多媒体显示“三味书屋”图文)鲁迅在这里度过了6年。人到中年的时候,鲁迅难忘这两段生活,
11、便写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检查预习听写词语: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 倜傥 书塾三、听读活动(1)听的要求(学生)。文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哪些是写“百草园”的?哪些是写“三味书屋”的?请边听边划出对应词语,如“百草园”“三味书屋”,将课文作结构划分。你在预习时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描写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已有初步感受,请再听听老师的诵读,进一步加深感受。(2)读的要求(教师)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特点基础上,为课文选配适当的背景音乐,范读力求做到:音(清晰、准确、优美)的示范,韵(白话与文言的不同风格)的呈现,情(欢快与苦闷)的感染,意(天真、雅趣,
12、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的导引,发挥教师范读的多重隐性教育功能。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是其他名人的诵读录音替代不了的。四、交流活动(1)关于结构切分明确:第l8自然段写百草园的生活,第1024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是两部分的过渡。(2)“似乎”和“确凿”矛盾吗?“教参”答案:这句话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这样,而实际上不是”。这一句的意思是:从表面看确实只有一些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实际上有许多有趣的事物,是“我的乐园”。所以不但不矛盾,还表现了鲁迅的语言艺术。(
13、3)关于第2自然段的重点品析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学生活动之后多媒体显示)。A. 色彩:碧绿、紫红、黄。B.形状:肥胖、高大、臃肿。C.声音:长吟、弹琴。D. 味道:又酸又甜。E. 动作:伏、窜。有色有声 有滋有味 春夏秋冬 乐趣无穷仿写因情而评,把握句子特点,表达效果好,即肯定表扬。(4)关于第7自然段的重点品析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学生活动之后,媒体显示)。A. 动词:扫、支、撒、系、牵、看、走、拉、罩。B. 效果:过程清楚、真切、生动,蕴含喜爱之情与顽皮天性。“百草园”里充满欢乐,这是出自孩子的天性。请女同学齐诵第2自然段,男同学齐涌第7自然段,品一品是不是这种感觉。(五)小结(六)布置作业仿写练习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2)仿写“捕鸟”一段,动词要用得具体生动。3.2.2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