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证相对论方证相对论仲景医药研究所王振亮仲景医药研究所王振亮证证”是中医特有的认识疾病的方式,其精是中医特有的认识疾病的方式,其精微之处,古人称之为微之处,古人称之为“机机”,古代之名医,古代之名医大家,能够决生死而力挽狂澜,全在于能大家,能够决生死而力挽狂澜,全在于能够辨证知机。够辨证知机。认识疾病的关键在于证候,而治疗疾病的认识疾病的关键在于证候,而治疗疾病的关键则在于方剂,方剂与证候可谓是中医关键则在于方剂,方剂与证候可谓是中医临床的关键。临床的关键。张仲景述岐黄之学,发张仲景述岐黄之学,发汤液汤液之旨,在之旨,在伤寒论伤寒论中总结了六经病的辨证论治规中总结了六经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开创了
2、方证相对的治疗方法。律,开创了方证相对的治疗方法。围绕方证相对内涵及外延问题的研究和探围绕方证相对内涵及外延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已成为中医药证候现代研究的重点领索,已成为中医药证候现代研究的重点领域。域。一、方证相对论的渊源一、方证相对论的渊源方证相对理论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方证相对理论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秦汉之际。之际。这个时候的古代医家已经能够根据病人不这个时候的古代医家已经能够根据病人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药物组成复方同的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药物组成复方给患者服用。给患者服用。复方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当时诊疗水平的进复方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当时诊疗水平的进步,同时也为方证相对治法理论的确立
3、奠步,同时也为方证相对治法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定了基础。1.1.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医方医方283283个,病名个,病名103103个,个,包括了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选择使用的药物多包括了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选择使用的药物多达达247247种。种。记载对于疽病的治疗:记载对于疽病的治疗:“疽病,治白蔹、黄芪、疽病,治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凡七物。骨疽倍白蔹,芍药、桂、姜、椒、茱萸,凡七物。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其余各一,并以三指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其余各一,并以三指撮一入杯酒中,日五六饮之撮一入杯酒中,日五六饮之”;一般疽病用以上七种药物可通治,但必须注意辨一
4、般疽病用以上七种药物可通治,但必须注意辨证,症状不同,用药的分量轻重也不同,这可以证,症状不同,用药的分量轻重也不同,这可以说是辨证论治的雏形,也是方证相对论的最早渊说是辨证论治的雏形,也是方证相对论的最早渊源。源。2.2.武威汉代医简武威汉代医简成书于公元一世纪,保存较成书于公元一世纪,保存较为完整、内容丰富的古代临床验方著录。为完整、内容丰富的古代临床验方著录。书中载有方剂书中载有方剂3030多个,记载有:多个,记载有:“治久泄肠治久泄肠澼澼,皆设专方,黄连四分、黄芩、石脂、龙骨、人参、皆设专方,黄连四分、黄芩、石脂、龙骨、人参、姜、桂各一分,凡七物皆并治合丸以蜜,大如弹姜、桂各一分,凡七
5、物皆并治合丸以蜜,大如弹丸丸肠中痈加甘草二分,多血加桂二分,多脓加肠中痈加甘草二分,多血加桂二分,多脓加石脂二分石脂二分”;9292枚医简中,论及痹症者有枚医简中,论及痹症者有1313枚,载有痹症方剂枚,载有痹症方剂6 6个,方证相对,组方严谨巧妙,且治法多样;个,方证相对,组方严谨巧妙,且治法多样;书中条文有证、方、药、量及煎服方法,充分反书中条文有证、方、药、量及煎服方法,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医疗水平,为方证相对治法的确立奠映了当时的医疗水平,为方证相对治法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定了坚实的基础。3.3.陶弘景著的陶弘景著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收,收录有古代遗佚书录有古代遗佚
6、书汤液经法汤液经法桐如要录桐如要录中的部分内容;中的部分内容;其中其中“汤液经法汤液经法三卷,方三百六十首三卷,方三百六十首”,书中前有方名,后有症状,下附用药,书中前有方名,后有症状,下附用药及药量,方证相对,疗效甚佳;及药量,方证相对,疗效甚佳;陶曰:陶曰:“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汛、华元化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 汤液汤液经法经法,救疾苦,造福含灵,救疾苦,造福含灵”。“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奉之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奉之”。汤液经法汤液经法对张仲景医学理论的影响是
7、对张仲景医学理论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大的,伤寒论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也都来中的许多方剂也都来源于此,而源于此,而汤液经法汤液经法中记述的用某方中记述的用某方治疗某证,也较明确地体现出了方证的相治疗某证,也较明确地体现出了方证的相对应关系。对应关系。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武威汉代医简汤液汤液经法经法,论述的前人所用的方剂及其适应,论述的前人所用的方剂及其适应症,都较为明确地体现出了方证相对的关症,都较为明确地体现出了方证相对的关系。系。是古代医家在实践中的总结、提炼的结果,是古代医家在实践中的总结、提炼的结果,而且经过不断地精炼,能更有效地指导后而且经过不断地精炼,能更有效地指导后人用于临
8、床实践,为后来仲景方证相对论人用于临床实践,为后来仲景方证相对论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临床基础。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临床基础。二、方证相对的确立二、方证相对的确立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把前人总结起来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把前人总结起来的方证相对思想纳入于六经体系当中,开创了方的方证相对思想纳入于六经体系当中,开创了方证相对的先河;证相对的先河;有是证则用是方,依据方剂名称来命名证候的名有是证则用是方,依据方剂名称来命名证候的名称。称。伤寒论伤寒论中诸如有中诸如有“桂枝证桂枝证”、“柴胡证柴胡证”等等提法,例如第提法,例如第3434条说条说“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太阳病,桂
9、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之,利遂不止”,第第101101条则指出条则指出“如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如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伤寒论伤寒论中共有中共有398398条条文,其分别为病、条条文,其分别为病、证、方证,病下有证,证下有方,方随证证、方证,病下有证,证下有方,方随证出,方证相对。出,方证相对。在临床上辨病是前提,而辨方证则是最终在临床上辨病是前提,而辨方证则是最终目的,这是目的,这是伤寒论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特点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和精华所在。精华所在。在在伤寒论伤寒论原文第原文第1313条中说:条中说:“太阳病,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
10、主之”第第3535条则说:条则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黄汤主之”第第9696条说:条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主之”;第第318318条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逆散主之”都是先叙述证候,再定之以方,方随证出,都是先叙述证候,再定之以方,方随证出,药随
11、方列;药随方列;317317条提出条提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可谓是张仲景方证相对思想在原文中的最可谓是张仲景方证相对思想在原文中的最典型的表述。典型的表述。伤寒论伤寒论中这种病、证、方依次排列的中这种病、证、方依次排列的方法,如讲临床案例,或是讲方剂的临床方法,如讲临床案例,或是讲方剂的临床运用,实际上条文中的证不是孤立的、个运用,实际上条文中的证不是孤立的、个别的症状,也不是症状的随意堆积,而是别的症状,也不是症状的随意堆积,而是在病因病机的作用下出现的密切相关的症在病因病机的作用下出现的密切相关的症状的科学组合。状的科学组合。方剂不是药物的简单堆积,不是君臣佐
12、使方剂不是药物的简单堆积,不是君臣佐使的机械组合,是与证候相应的药物与剂量的机械组合,是与证候相应的药物与剂量的整体组合;的整体组合;仲景方剂组方严谨、药味少而疗效明显,仲景方剂组方严谨、药味少而疗效明显,配伍严谨而加减灵活。配伍严谨而加减灵活。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始终把复杂、多变、动态始终把复杂、多变、动态的病证和灵活、严谨的方剂相对应;的病证和灵活、严谨的方剂相对应;方剂随证而立、又能随证而变,籍以求的方剂随证而立、又能随证而变,籍以求的方剂与证候的最佳对应;方剂与证候的最佳对应;确立方确立方证相对的临床思维模式;证相对的临床思维模式;将方药的应用规范化、标准化,有效地提将方药的应用规范化
13、、标准化,有效地提高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高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三、方证相对的发展三、方证相对的发展伤寒论杂病论伤寒论杂病论成书之后,其方证相对的思维模式或者成书之后,其方证相对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是辨证方法,为众多医家在临床事件中应用,影响逐渐说是辨证方法,为众多医家在临床事件中应用,影响逐渐扩大。扩大。1.1.唐代孙思邈:唐代孙思邈:“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医睿哲,多所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医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并指出当时太医疗疾,并指出当时太医疗疾“极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而实用用张仲。而实用用张仲景
14、的方剂,景的方剂,“行之以来,未有不验行之以来,未有不验”;他对他对伤寒论伤寒论精研数十载,认为精研数十载,认为“旧法方证,意义幽隐,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己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己”。提。提出了出了“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
15、出之也”;对对伤寒论伤寒论中的条文和方剂重新进行编中的条文和方剂重新进行编次,按照方证比附归类,使条理更加清晰,次,按照方证比附归类,使条理更加清晰,且便于检索。且便于检索。如桂枝汤法如桂枝汤法5757证,方证,方5 5首;首;麻黄汤法麻黄汤法1616证,方证,方4 4首;首;青龙汤法青龙汤法4 4证,方证,方2 2首;首;柴胡汤法柴胡汤法1515证,方证,方7 7首等等。首等等。孙思邈进一步突出了与方剂对应的证候的孙思邈进一步突出了与方剂对应的证候的重点和优势;重点和优势;促进了方剂与证候的集合和归纳;促进了方剂与证候的集合和归纳;增加了临床辨证论治的速度,从而上升为增加了临床辨证论治的速度
16、,从而上升为学习方法与捷径;学习方法与捷径;被认为是唐代被认为是唐代伤寒论伤寒论研究的一大发明;研究的一大发明;此开辟了此开辟了伤寒论伤寒论类证、类方的治法与类证、类方的治法与研究。研究。2.2.宋代宋代:刘元宾选取刘元宾选取伤寒论伤寒论中的主要方剂,撰中的主要方剂,撰成成伤寒括要伤寒括要二卷二卷;按照以方名证的原则,将伤寒伤寒证候归按照以方名证的原则,将伤寒伤寒证候归纳为纳为3131种种;每种证候名下编排该方所涉及的条文,下每种证候名下编排该方所涉及的条文,下列方剂列方剂;该书突破六经排列的框架,使方剂与证候该书突破六经排列的框架,使方剂与证候相应,更便于临床检索和应用。相应,更便于临床检索
17、和应用。朱肱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伤寒类证活人书,将方证简称为,将方证简称为“药证药证”:“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如某方治某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病是也”;临证临证“审知某证者某经之病,某汤者某证之药审知某证者某经之病,某汤者某证之药”;提出提出“须是讲病对药,将药合病,乃可服之须是讲病对药,将药合病,乃可服之”;主张主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病与方相应,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病与方相应,乃用正方,科有差别,即随证加减。乃用正方,科有差别,即随证加减。”强调审证求因,主张方剂与证候之间除有的对之强调审证求因,主张方剂与证候之间除有的对之症状外,还需要有的对的病机,只有
18、两者完全符症状外,还需要有的对的病机,只有两者完全符合时,才可以施用该方剂。合时,才可以施用该方剂。林亿、孙奇、高保衡等,在校勘林亿、孙奇、高保衡等,在校勘伤寒杂伤寒杂病论病论时,也比较注重时,也比较注重“方证相应方证相应”的思的思维方法,在他们校勘的维方法,在他们校勘的伤寒论伤寒论中,沿中,沿用唐代孙思邈用唐代孙思邈“方证同条方证同条”的方法,并且的方法,并且在其后来校勘在其后来校勘金匾要略方论金匾要略方论序序时,提时,提到到“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神”,“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证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候之
19、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深得深得“方证相对方证相对”的要旨。的要旨。3.3.清代以后,仲景学说中的方证相对学说,已经清代以后,仲景学说中的方证相对学说,已经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重视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重视;柯琴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来苏集 ,“将仲景书校正而注疏之将仲景书校正而注疏之 证因类聚,方随附之证因类聚,方随附之”,将原文中六经诸论,将原文中六经诸论,集成一帙,并且据经类证,按证名篇,以方名证,集成一帙,并且据经类证,按证名篇,以方名证,将方证隶属于六经脉证下面,且于每一基本汤证将方证隶属于六经脉证下面,且于每一基本汤证后又罗列相关类证,比如变证、坏证、疑似证等。、后又罗列相关类证,比如变证
20、、坏证、疑似证等。、“仲景之方,因病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症便仲景之方,因病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症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与此方,是仲景活法”,充分体现了仲景,充分体现了仲景“方证方证相对相对”的学术思想。的学术思想。徐大椿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伤寒论类方的编排,的编排,“不类经不类经而类方而类方”;将将伤寒论伤寒论方剂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方剂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桅子汤类、白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桅子汤类、白虎汤类、承气汤类、泻心汤类、五苓散类、虎汤类、承气汤类、泻心汤类、五苓散类、四逆汤类、理中汤类、杂法方类等十二类;四逆汤类、理中汤类、杂法方类等十二类;并在每类方剂之下,
21、罗列该类方剂所有的并在每类方剂之下,罗列该类方剂所有的证治条文,方以类从,证随方列,重点讨证治条文,方以类从,证随方列,重点讨论每个方证的病机治法,并讨论同类诸方论每个方证的病机治法,并讨论同类诸方随证加减变化的不同;随证加减变化的不同;“不论从何经而来,从何经而去,而见症不论从何经而来,从何经而去,而见症施治,与仲景之意无不吻合,岂非至便之施治,与仲景之意无不吻合,岂非至便之法乎法乎?”?”“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遁形矣爽,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遁形矣”
22、;“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悉与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证皆合,更检方中所用之古方前所陈列之证皆合,更检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证相合,然后施用药,无一不与所现之证相合,然后施用”。4.4.日本汉方医家:重视对经方的研究,江户日本汉方医家:重视对经方的研究,江户时期吉益东洞推崇仲景学说,极力倡导时期吉益东洞推崇仲景学说,极力倡导“方证相对方证相对”,明确提出,明确提出“方证相对方证相对”一词;一词;伤寒论伤寒论“惟方与证耳惟方与证耳”;“医之方也,随证而变医之方也,随证而变”;不提倡通过理论分析而遣方用药,认为理不提倡通过理论分析而遣方用药,认为理是看不见摸不
23、着的,具体的症状才是实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具体的症状才是实在和需要认真把握的,和需要认真把握的,“夫仲景之为方也有夫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不论因也法,方证相对也,不论因也”。5.5.近现代:近现代:曹颖甫:曹颖甫:“治中医者除深究药物外,尤须治中医者除深究药物外,尤须注意经方方剂及主治证候之研究。证候者,注意经方方剂及主治证候之研究。证候者,人体因病理的变化而所显的征象也。古医人体因病理的变化而所显的征象也。古医之无病理学固不可讳,而证候之认识为方之无病理学固不可讳,而证候之认识为方药治疗之相对的凭藉药治疗之相对的凭藉”;陆渊雷曾说:陆渊雷曾说:“中医之治疗有特长,其理中医之治疗有特长
24、,其理论则多凭空臆造,仲景不尚理论,正是识论则多凭空臆造,仲景不尚理论,正是识见胜人处,后人斤斤于风邪寒邪伤卫伤营见胜人处,后人斤斤于风邪寒邪伤卫伤营之辨,而不在病证药方上着眼对勘,皆非之辨,而不在病证药方上着眼对勘,皆非善读仲景书者。善读仲景书者。”胡希恕:胡希恕:“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亦即辨证的尖端。”“”“临证有无疗效,决临证有无疗效,决定于方证对应于否,执一法不如守一方定于方证对应于否,执一法不如守一方”;“;“方证较之证型更为直接,更为深入,方证较之证型更为直接,更为深入,且具有定性、定量的性质且具有定性、定量的性质”。刘渡舟:刘渡舟:
25、“想要穿想要穿伤寒论伤寒论这堵墙,必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经方为证而设,经方为证而设,证之下必须有方,方之上亦必须有证证之下必须有方,方之上亦必须有证”,“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方与证乃是伤寒学的关键。方与证乃是伤寒学的关键。”四、方证相对的基本概念四、方证相对的基本概念方证,是指用方的证据、征象,是以主治方剂而方证,是指用方的证据、征象,是以主治方剂而命名的证,是指与某个方剂有着良好对应与契合命名的证,是指与某个方剂有着良好对应与契合关系的病症;关系的病症;方证的重点是以方剂名称指代由该方药所主治的方证的重点是以方剂
26、名称指代由该方药所主治的疾病证候,是该方剂能够治疗且有效的证候。疾病证候,是该方剂能够治疗且有效的证候。沈自尹:沈自尹:“每个汤方都有相应的证,只要有此证每个汤方都有相应的证,只要有此证即可用此汤方,常称汤证,实质是找出汤证的适即可用此汤方,常称汤证,实质是找出汤证的适应证。应证。”中医治疗疾病有无疗效,关键在于方证辨别是否中医治疗疾病有无疗效,关键在于方证辨别是否准确。准确。辨方证使辨证和论治相统一,它是基于六经辨证、辨方证使辨证和论治相统一,它是基于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之上,更具体、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之上,更具体、更深化、更详细的辨证更深化、更详细的辨证;它使辨
27、证论治这个中医理论的核心那容落到了实它使辨证论治这个中医理论的核心那容落到了实处。处。没有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等理论指导没有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等理论指导为前提,就不能把握方证。为前提,就不能把握方证。中医临床辨证,是以八纲辨证为始,以方证辨证中医临床辨证,是以八纲辨证为始,以方证辨证为终。为终。伤寒论伤寒论以六经病为纲,以各经病所属以六经病为纲,以各经病所属方证为目方证为目;如果能够弄清每一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如果能够弄清每一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及各方证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能够较治疗及各方证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六经病证的衍化传变规律,为全面地认识六经病证的衍
28、化传变规律,掌握疾病发展各阶段的关键所载而进行辨掌握疾病发展各阶段的关键所载而进行辨证论治。证论治。方证也有主证、兼证和类证之分。方证也有主证、兼证和类证之分。主证就是能够反映方证本质的那些特异性的症状主证就是能够反映方证本质的那些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和体征组合。所谓兼证,或称客证,是常伴随主证出现的一些所谓兼证,或称客证,是常伴随主证出现的一些症状或体征,主证与兼证的关系是主客的关系,症状或体征,主证与兼证的关系是主客的关系,没有主证,兼证就不能成立。没有主证,兼证就不能成立。所谓类证是指临床表现相类似的方证。其中有近所谓类证是指临床表现相类似的方证。其中有近似证似证;有证相同,而程度不
29、同者有证相同,而程度不同者;更有表现酷似而性更有表现酷似而性质完全相反者,这些方证在临床上需要认真的比质完全相反者,这些方证在临床上需要认真的比较鉴别,才不至于出现知了失误较鉴别,才不至于出现知了失误1 1、方证相对,病机对应是关键、方证相对,病机对应是关键2 2、方证相对,抓主证是前提、方证相对,抓主证是前提3 3、方证相对,随证加减是灵魂、方证相对,随证加减是灵魂方证相对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大致有以下四种情方证相对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况:病证与方证完全一致,可以原方治疗疾病,不病证与方证完全一致,可以原方治疗疾病,不需要加减变化;需要加减变化;病证与方证不完全一致,需依照病
30、机对方剂进病证与方证不完全一致,需依照病机对方剂进行加减变化;行加减变化;病证是二、三个方证的总和,就以二、三方剂病证是二、三个方证的总和,就以二、三方剂合方治疗;合方治疗;同一病证与多首方剂之方证相吻合,需要结合同一病证与多首方剂之方证相吻合,需要结合证候、药物配伍等进行分析,选择对应程度最高证候、药物配伍等进行分析,选择对应程度最高的使用。的使用。方证对应的辨证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临床上非方证对应的辨证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临床上非常实用的辨证方法;常实用的辨证方法;是中医辨证理论中最实用的技术;是中医辨证理论中最实用的技术;是中医学在认识方药和辨治疾病中最简单、最直是中医学在认识方药和辨治
31、疾病中最简单、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接、最自然的方式;其运用比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更具体、其运用比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更具体、更直接,也是与临床疗效的好坏更为密切的辨证更直接,也是与临床疗效的好坏更为密切的辨证方法;方法;是比其他中医辨证方法更深化、简化、具体化,是比其他中医辨证方法更深化、简化、具体化,可操作性更强的辨证模式。可操作性更强的辨证模式。对于对于“方证相对方证相对”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方证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方证的归纳和使用的归纳和使用;有助于增强临床工作者对方证的识别能力,有助于增强临床工作者对方证的识别能力,简化、规范临床诊治等操作过程简化、规范临床诊治等操作过程;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执简驭繁地使用方剂,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执简驭繁地使用方剂,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临床疗效;对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实现中医证候的对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实现中医证候的规范化,实现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规范化,实现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大意义。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