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814847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内容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国际贸易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在数量上剧增,在性质上日益复杂,风险也随即增多。在国际货物买卖活动中,由于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的情形时有发生,此时,当事人往往会援引不可抗力条款作为免责事由。在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中,不可抗力条款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没有采用任何一国国内法中既存的相应术语,而使用了一套独有的术语,导致本条款在适用时经常引起争议。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不可抗力导致的障碍入手,分析此条款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适用问题。【关 键 词】不可抗力;免责事由;障碍Abstract:No

2、wadays,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trade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whose number increases dramatically and nature becomes complex,so the risk immediately increases.In the activities of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due to force majeure circumstances,the contra

3、ct cannot work at times,so the parties often invoke the force majeure clause as exemptions.In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the force majeure clau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however, because of not using corresponding term of any States domestic law,the use of a set

4、 of unique terms often lead to controversial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rms.Aiming at this problem,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lauses applic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beginning with the obstacles what the force majeure lead to.Key words: Force majeure;Exemption from duty;Impediment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5、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目 录1 不可抗力制度的构成11.1 不可抗力制度的渊源11.2 不可抗力制度的含义21.3 不可抗力制度的法律规定21.3.1 国外法与国内法的规定21.3.2 国际公约31.4 不可抗力与其它易混淆免责事由之比较31.4.1 不可抗力与艰难情势31.4.2 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42 CISG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42.1 不可抗力事件范围42.2 不可抗力的通知义务52.3 不可抗力的免责范围52.4 不可抗力的免责期间62.5 不可抗力的举证责任62.6 不可抗力免责的法律后果72.6.1 合同解除72.6.2 合同迟延履行73 不可抗力条款适用之新思路83.1 主观要件

6、分析83.2 客观要件分析93.2.1 超出控制能力的障碍93.2.2 障碍及其后果不能避免或克服93.3 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关系10参考文献11致 谢12声 明13华北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在国际货物贸易中,买卖合同一旦成立,双方当事人就必须严格遵守,这是“契约严守”原则在合同法领域最鲜明的体现。然而,大多数国际货物买卖都并不能及时交货,在合同成立后买卖双方会有一定的准备时间,此时因为买卖双方分处两个不同的国家。“签约后,有时会因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而出现某些双方当事人预料不到和无法预防的意外事故”。 钱小玲著:不可抗力的若干问题研究,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硕

7、士毕业论文,第1页。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合同当事人的履行能力,使合同履行变得十分艰难,甚至使合同履行成为根本不可能,从而会使买卖双方蒙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此时,负有债务的一方为了避免己方遭受更大的损失,往往会援引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s of Goods简称CISG)中的不可抗力条款作为免责事由,但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9条的免责规定,并没有采用世界各国任何一国国内法的相应规定,但是在适用该免责条款时各国的学者、仲裁员和法官往往又借助各自国

8、内法的概念来理解和阐述,因此,不同的国家之间关于这一免责条款的理解产生了较大的争议与分歧。为了保护交易安全,促进世界贸易进一步的发展,各国应在对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上达成统一的认识。然而,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同,各国对不可抗力的规定各不相同,例如,在不可抗力事件的判定问题上,该事件范畴的判定就尚未达成一致共识,从而对当事人援引不可抗力条款造成了影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要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仅要考虑不可抗力的概念,还要考虑定义之外的其它附随因素。本文针对不可抗力条款在国际货物买卖活动中适用时所遇到的问题,展开探讨,第一部分是不可抗力制度的概述,从不可抗力制度的渊源、含义以及法律规定来探

9、寻不可抗力制度的形成历史以及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对与不可抗力易混淆的其它免责事由进行介绍与比较,加深对不可抗力条款的认识。第二部分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此部分着重论证不可抗力条款适用时所要注意的公约79条所规定的其它附带义务以及免责效果,例如,第四款的通知义务、第五款的免责范围。第三部分是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适用提出的新思路,着重考察构成不可抗力事件的判断标准,此处参照刑法判定犯罪构成的方法,将不可抗力事件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结合起来考虑,即分析二者各自的判定标准,又联系起来考虑,阐述自己的观点。第四部分将在前三部分的论证基础上进行总结,明确这篇论文的写作目的,阐

10、述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的研究价值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1 不可抗力制度的构成不可抗力制度,从其产生到今天被广泛应用,一路走来,它见证了合同履行的发展历程:从一开始僵化严格的履行制度到后来的公平原则,再到今天的法定免责事由,体现出人类社会的进步,针对个案可以做出不同的判断。而“不可抗力”本身作为法定免责事由,在合同法领域存续了很久,则说明了其价值与意义的所在。1.1 不可抗力制度的渊源不可抗力制度由来已久,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早在古巴比伦王国的苏美尔法典中就可见其雏形,近代的拿破仑法典首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此后各国立法以及有关国际公约都相继对此作了规定。德国商法典第456条规定:“在

11、货物受到损失时,铁路不能证明自己无过失而免除责任,但如果能证明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时,可以免除责任。”日本商法第760、761条规定:“运送品因不可抗力而丢失或因不可抗力而不能达到合同规定的目的时,当事人可以终止或解除合同”。 杨泰山:论国际贸易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载管理教育学刊1995年第1期,第6页。但是,也有一些国家并没有很快地采纳这一制度,例如英美古典合同法从契约神圣和“契约严守”原则出发,不承认合同订立后发生的意外事故具有阻止合同履行的效力。1647年英国法院在判决中指出:“一个人应当履行由自己订立合同而承担的义务和费用,不管发生任何不可避免的事故(因为,对这些事故,他本来是可以在自

12、己的合同中加以排除的)。因此,如果承诺修理房屋,则必须履行这一义务,即使房屋被大火或者敌人的炮弹焚毁”。 钱小玲著:不可抗力的若干问题研究,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第1页。后来,由于一系列加冕案的发生,英国产生了“合同落空”理论,其虽与不可抗力制度的规定不一样,但是承认了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的意外事故的存在。1.2 不可抗力制度的含义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成立以后所发生的,不是由于当事人一方的故意或过失所造成的,对其发生以及造成的后果是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控制、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制度的含义其实就是不可抗力定义外延的判定,虽然各国对此规定不同,但是,在哪些事件能构成不可抗力这一问

13、题上,各国的意见还是比较统一的,在实践中,引起不可抗力事件的原因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如火山喷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沙尘暴、飓风、暴风雨等。另一种是由于社会因素所引起的,如工人罢工、发生战争、政府禁令、发生战争、国际航道封闭等。总的来说,只要一个事件本身符合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三项条件,其就可以构成不可抗力。1.3 不可抗力制度的法律规定1.3.1 外国法与国内法的规定关于不可抗力制度的规定,散见于多国法律中,其中最为典型的规定应数法国和中国。法国是大陆法系的代表国家,其承继了罗马法的相关制度规定。“自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以来,不可抗力的法律观念深植于法国的

14、法律传统,少有争议。根据法国民法典第1147条的规定,当债务的不履行是由于不应该归责于债务人的外来原因时,除非债务人负有担保责任,否则,债务人对之不承担民事责任。第1148条则进一步明确规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系因不可抗力所造成时,其责任即可免除,亦即债务人不承担任何损害赔偿责任,若当事人无特别约定,不可抗力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不可抵御性:不可抗力须为人力所不可能抵御的事件;(2)不可预见性(3)外在性:构成不可抗力事件,还必须是债务人自身原因之外的事件,即债务人没有过失。否则,债务人的责任不得免除”。 梅明华著: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意外受阻之免责情形不可抗力与艰难情势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

15、03年硕士毕业论文,第13页。我国关于不可抗力制度的规定出现的较晚,由于借鉴了后期发展而来的较为成熟的制度,我国的规定还是比较完善的。民法通则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合同法第11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第11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从这三条可以看出,我国采用概括式的方法给不可抗力下了定义,并没有

16、对判定标准做任何提示,所以,这一问题还有待于研究、探讨。1.3.2 国际公约目前主要的国际公约是CISG,该公约1980年在维也纳举行的外交会议上获得通过。于198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是当今国际货物买卖活动中运用最广泛的法律文件。CISG中的不可抗力条款是一种免责条款。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国际间的贸易交流都靠它来平衡当事人之间的权益关系,其对于不可抗力条款的规定有别于现存的国内法,内容如下:(1)当事人对不履行义务,不负责任,如果他能证明此种不履行义务,是由于某种非他所能控制的障碍,而且对于这种障碍,没有理由预期他在订立合同时能考虑到或能避免或克服它或它的后果。(2)如果当

17、事人不履行义务是由他所雇用履行合同的全部或一部分的第三人不履行义务所致,该当事人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能免除责任:他按照上一款的规定应免除责任,假如该款的规定也适用于他所雇用的人,这个人也同样会免除责任。(3)本条所规定的免责对障碍存在的期间有效。(4)不履行义务的一方必须将障碍及其对他履行义务能力影响通知另一方。如果该项通知在不履行义务一方已经知道或理应知道此一障碍后一段时间内依然未为另一方收到,则他对由于另一方未收到通知而造成的损害应负赔偿责任。(5)本条规定不妨碍任一方行使本公约规定的要求损害赔偿以外的任何权利。1.4 不可抗力与其它易混淆免责事由之比较实践中,由于不可抗力的构成要件与其它意

18、外事件的构成要件部分相近或重合,往往导致与其他事件相混淆,影响事件的定性。1.4.1 不可抗力与艰难情势不可抗力与艰难情势在实践中经常被混淆,原因是二者有部分相同的构成条件,但其实二者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在国际贸易法上,不可抗力所指的是,由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控制的意外事件,导致合同履约不能。艰难情势是指,由于不能预见、不能为当事人所控制的意外事件的发生,导致一方当事人的履约成本增加,或一方所获履约价值减少,双方均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从二者概念看,导致艰难情势发生的原因只能是不可预见、不能控制的意外事件,至于是否可以克服则在所不论,由此可以看出,不可抗力比艰难情势的适用规定更为严

19、格。“不可抗力规则指的是,由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控制的意外事件,导致合同履行不能时,免除当事人责任的规则”。 孙美兰: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免责规定之研究,载法学2004年,第75页。艰难情势规则是指在合同履行出现艰难情事的情况下,不利方当事人有权在合理的时间内,要求与对方当事人重新谈判的规则。在不可抗力规则的制度下,只要有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当事人单方就可以行使权利,在情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订约的基础得以丧失,双方当事人所追求的订约目的消失时,则可以解除合同,如果障碍的存续只是短暂的,其影响有限,则可以迟延履行合同。在艰难情势规则的制度下,如果事件的发生导致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差距

20、悬殊,那么处于劣势方的当事人就有权要求重新谈判。一般情况下,不可抗力规则适用于因意外事件导致合同义务履行不可能,艰难情势规则适用于不利方当事人的履约变得艰难,而并非不可能的场合,不可抗力导致的后果是法定的,艰难情势的后果则需要双方当事人协商,重新拟定。1.4.2 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可抗力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的。二者的区别是:首先,损害结果的发生原因不同。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害是因为外在的客观因素,造成损害而找不到具体的行为人,

21、而意外事件所造成的损害是因为行为人自身行为所造成的。其次,对损害预见的标准不同。两者都有不可预见性,但是有区别,这也是两者重要的区别。不可抗力着眼点在当事人的合同上,因此不可抗力强调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对事件的发生不可预见。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当事人可能会预见到事件的发生,如暴雨导致的大洪水,天气预报是有可能预见到的。而意外事件着眼点在于行为人自身行为的损害性,行为人的行为肯定发生了危害后果,但是这个危害是行为人当时预见不到的,强调的时间性比较短,在事件发生的一定的期间内。最后,当事人对事件的意识心态不同。不可抗力是行为人没有办法抗拒损失的产生,所谓事件的不能控制、不能克服;而意外事件的发生是行为人

22、根本不能认识到损害结果会发生,但并不需要事件本身所具有难以避免、克服等因素。2 CISG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2.1 不可抗力事件范围关于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国际上一般采用概括式、列举式和综合式三种规定方法:概括式对不可抗力的范围只做笼统的规定,例如: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意外事故属于不可抗力事件。列举式是将不可抗力事件逐一列出,例如:天灾地祸:包括泥石流、火灾、沙尘暴、火山灰以及闪电等;战争:包括战争以及类似战争的情事、封锁以及禁运等;内乱:包括骚乱、内战、内乱以及革命等;政治、社会问题:包括政府命令、扣压、制裁以及罢工等。综合式是列举式与概括式的结合,在对经常发生的不可抗力事件列出的

23、同时,加上概括性的兜底规定。目前,多数国家在进出口贸易合同中一般都采纳综合式的方法来规定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CISG采取概括式的方法对不可抗力条款加以规定,具体内容前文已做介绍,此处不再赘述。2.2 不可抗力的通知义务公约第79条第4款规定:“不履行义务的一方必须将障碍及其对他履行义务能力影响通知另一方。如果该项通知在不履行义务一方已经知道或理应知道此障碍后一段时间内依然未为另一方收到,则他对由于另一方未收到通知而造成的损害应负赔偿责任”。针对这一款的规定,不履行方应负有通知义务,这一点没有争议,但是这一义务是否属于法定的附随义务却存在很大争议。对于通知义务,学者的观点并不统一,主要可分为两种

24、:一种观点认为此通知义务不是法定的,其取决于当事人的个人素养。无论当事人通知与否都不受条款的约束,属于“不真正的义务”。 梁三利, 张岩:浅析不可抗力的通知义务,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195页。另一种观点认为此通知义务属于法定附随义务,受不可抗力阻碍的一方当事人有义务履行它,如果没有及时的履行该义务,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大致看来,这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通知义务属不属于必须履行的义务,违反之后要不要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回到订立不可抗力条款的初衷来看待这个问题,不难发现,当事人援引不可抗力条款是为了免除自己因履行不能所承担的赔偿责任,防止己方遭受重大损失,那么,当意外事故发生之后,双方是不是

25、就没有任何关系了呢?显然不是,作为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双方应该齐心协力将损失降到最低。当一方当事人受到不可抗力得阻碍时,应马上分析自身情况,然后将信息及时通知对方,对方当事人则可以根据当时的紧急情况采取应急措施,这样既可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又体现了受影响方的合作诚意。所以第二种观点是可取的。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认定通知义务属于附随义务,那么履行这一义务时又应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通知内容的范围是障碍及其对他履行义务的影响,即受影响的一方不仅要将障碍的本身通知对方,还要对自身所受影响的程度进行评价,是部分不能履行,还是全部不能履行等情况一并通知对方。其次,通知的时间必须是合理的,即“不履行义务的一

26、方已知道或理应知道此障碍后一段合理时间内”,且这里的通知采取到达主义,要为对方收到时才算完成。最后,如果不履行方没有适当的履行通知义务,则应承担“对由于另一方未收到通知的而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此处损害赔偿的损失是指另一方因未收到通知而造成的额外损失,例如,准备接受货物的费用,而非不履行义务而造成损失。2.3 不可抗力的免责范围据第79条第五款的规定:“本条规定不妨碍任一方行使本公约规定的要求损害赔偿以外的任何权利”可以看出,该条只排除免责方的损害赔偿责任,赋予了非违约方其它救济权利。如要求交付替代物、要求修理、减低价金和宣告合同无效。这些救济措施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非违约方的利益,如果不

27、给非违约方保留上述救济权利,则会导致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导致的不利后果全部由非违约方承担这一情况的出现,这很不公平。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双方之所以会缔结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因为这一合同的履行能给双方带来利益,那么法律应该给双方留有选择的余地,由当事人来决定此合同是否应该继续履行。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一规定并没有很好地保护违约方的责任,因为,如果在障碍消除之后,非违约方要求继续履行合同,而此时若继续履行将会使违约方遭受重大的损失,这样一来,就违背了当事人的免责初衷,导致结果不公平。在我看来,对于此类案件不能够一概而论,应该针对个案的特殊情况,由仲裁者或法官做出适当的裁决,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2.4

28、不可抗力的免责期间根据79条第三款的规定:“本条所规定的免责对障碍存在的期间有效”,可以推出障碍只能在其存续期间内成为免责事由,也就是说一个暂时性的障碍只能起到暂时的免责作用,一旦该障碍不存在,免责问题则另当别论。如果在障碍消失后,违约方仍不履行合同义务,那么相对方就有权要求采取一切救济手段。在这种情况下,障碍所充当的角色就是使违约方履行延迟而却无需承担责任的正当借口。与此相关的问题是,非违约方当事人是否必须接受违约方的迟延履行。这个问题可以用两个案例进行说明。案例一:甲方向乙方购买一批木材,由于泥石流导致运输路段受阻,货物延迟一周送到,在此案例中,障碍持续的时间较短,违约方中止履行的时间较短

29、,不构成对合同的根本性违约的话,那么合同相对方没有宣告合同无效的基础,应当接受违约方的迟延履行,但可以采取除损害赔偿和宣告合同无效以外的其他救济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案例二,卖方工厂因火灾而毁灭,无法如期交付合同项下的货物,两年后工厂重新修建,可以供货。在此案例中,由于障碍存续的时间太长,导致合同根本性违约,所以买方可以不接受卖方的迟延履行,而选择要回价款和宣告合同无效的救济手段。另一个问题是,暂时性的障碍能否构成永久性的免责。有时障碍虽然是暂时性的,但是会造成极端的后果,彻底改变客观履约环境,从而使当事人承担义务变得极不合理。例如,由卖方运送的一批货物在航海时遭遇了海啸,货物沉没海底,当海面

30、恢复风平浪静时,卖方若要继续履行合同,则需要另准备一船货物,但是假设这批货物为特定物的话,那么卖方则需要进行打捞。这样看来,继续履行合同会使卖方承受巨大的损失,极为不公平。因此,有学者提出,免责在障碍存续期内有效,并且,如果在障碍消失后情况发生重大改变致使令违约方当事人承担责任是十分不合理时,免责永久有效。这一观点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灵丹妙药,值得采纳。2.5 不可抗力的举证责任虽然对于不可抗力的举证责任,条款没有做详细的规定,但是根据“当事人对不履行义务,不负责任,如果他能证明此种不履行义务”这句话中的“他能证明”四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当援引不可抗力条款作为法定免责事由时,应由援引方承担举证责

31、任。这样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首先,对于违约方来讲,既然主张自己无责任,那么就应该遵守“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其次,只有主张方才会积极地提供证据,这有利于案件的进一步调查。关于不可抗力的证明,需要专门机构出具材料。在我国,不可抗力的出证一般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出具;由对方提供时,则大多数由当地的商会或登记注册的公证机构出具。2.6 不可抗力免责的法律后果关于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规定,大致可分为:迟延履行或解除合同。在实践活动中,迟延履行或解除合同也是最为普遍发生的两种法律后果,它们适用于不同的情况。2.6.1 合同解除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期限尚未界至或届满之前,一方当事人表

32、示不履行合同或其履行不符合合同的规定,另一方当事人为避免损失或损失的扩大而终止合同的行为。合同的解除形式因为标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如按人数标准划分为单方解除与双方解除、按法律效力划分为约定解除与法定解除等。其中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在国际货物买卖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处,由于不可抗力事故导致的合同解除便属于法定解除。当事人享有法定解除权,法定解除权是指合同当事人在不可抗力发生后依据法律不必经过对方同意而可以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法律设置不可抗力下法定解除权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不可抗力的发生已使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不可能时”, 沈理平:论不可抗力的法律效力,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

33、年,第108页。受影响方可以基于不可抗力制度跳出必须履行合同的死胡同,调整个人利益。通常情况下,只有守约方才享有合同的解除权,但是在不可抗力下的法定解除权则另有规定。当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双方当事人均享有解除权,并且,一旦合同目的完全落空时,双方可径直行使解约权解除合同。这样规定的目的是可以进一步保护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那么,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是否必然会导致合同的解除呢,答案是否定的。判断不可抗力事件对案件的影响,应该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事件的本身性质两个角度来分析,不可抗力应该发生在合同生效之后,全部履行完毕之前。如果发生在合同签订前,当事人仍然

34、愿意的情况下,那就表示当事人愿意承担不可抗力事件带来的后果;如果是发生在合同履行完毕之后,整个事件对合同不产生任何影响,自然也不会导致合同的解除。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合同解除的适用情形是比较常见的,当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时的目的因不可抗力事件而不可能实现时,当一方当事人若要继续履行合同将会遭受重大损失时,合同一般会被解除。但也有例外的情形,所以不可抗力免责的另外一种法律后果,迟延履行应运而生。2.6.2 合同迟延履行合同的迟延履行与合同解除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只是暂时推迟了合同履行的时间,而后者则导致合同的消灭。合同迟延履行的发生往往是由于障碍造成了合同履行的暂时受阻。待该情况消除之后,合同还有

35、继续履行的可能。与合同解除的条件一样,并不是所有的不可抗力都当然的导致合同的迟延履行,只有在不可抗力发生法律效力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上文已经阐明,此处不再赘述。关于合同解除与合同迟延履行之间的关系,二者并不是对立的,一个案件在经历了迟延履行阶段后也有可能会走向合同解除。此时要具体分析不可抗力造成的障碍对案件的影响程度,即使障碍是暂时的,但如果导致合同根本性的履行不能或继续履行对一方极不公平时,这个合同往往就会被解除。并且,根据法律的规定,合同解除时,违约方不用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迟延履行时,迟延履行方也不用承担迟延履行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3 不可抗力条款适用之新思路关于免责事由的判定

36、标准可以从公约中找到相应规定,即:当事人对不履行义务,不负责任,如果他能证明此种不履行义务,是由于某种非他所能控制的障碍,而且对于这种障碍,没有理由预期他在订立合同时能考虑到或能避免或克服它或它的后果。大致看来,这是一个概括式的事件范围,并没有具体明确哪些事件可以划分到不可抗力的范围内,所以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双方当事人都会根据自己对此概念的理解来判定一个事件是否属于不可抗力。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同,对此概念的解释也是千姿百态、五花八门,很难达到一致。如果任由当事人自由的解释,一个案件很容易就会产生争议。也会违背公约制定时,保护交易安全、促进贸易和平发展的初衷,因此,对不可抗力的构成要件、

37、判定标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3.1 主观要件分析按照条款的规定,可以将判定要件拆分为三个必要条件:非他所能控制的障碍、不能合理预见以及障碍及其后果是不能避免或克服的。其中第二个要求,不能合理预见属于主观要件。将其归为主观要件的原因是,这个要件要求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当事人预见到了造成履行合同困难的事件,仍然愿意签订合同,那就视为其原意承担事件带来的一切后果,包括不利方面,其也不能将此事件作为抗辩的免责事由。在实践中,要如何判定障碍的不可预见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就现存的造成不可抗力的事件来讲,大多数都在实际生活中发生过,所以很难认定是否会发生,是否可预见,并且因人而异。例如,甲、乙两

38、人航海,甲凭借多年的航海经验预感到暴风雨的来临,而乙却觉察不到任何迹象,那么对于甲、乙来讲,这个障碍的可预见性就不可一概而论。在这种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下,怎样来考查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呢?从“不能预见”的主体、行为能力以及认识标准入手。“不可抗力的主体是从事某一法律行为所属行业的一般善良人群”, 钱小玲著:不可抗力的若干问题研究,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第21页。以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形成的个人认识标准来判断障碍是否可预见。按照上述标准,如果一个事件在大众的评判标准下可预见,但是却由于个人原因导致失误,那就不能认定该当事人是受到不能预见事件的干扰。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探

39、讨公约关于不能合理预见的要求。那么,又如何设定合理预见性的判断标准呢?此处的判定标准需要在一般主体的基础上加上理性这一品质,判定主体对一事件的认识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和专业知识,但是同时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判定主体不可以极端的认为所有的事件都能预见或都不能遇见。例如,在我国某省,暴雨在一年的某一时段经常发生,但是,当暴雨在其不经常发生的时段发生时,就不能强求其是可合理预见的。因此,还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判定事件的可预见性的。3.2 客观要件分析分析完主观要件,就要进一步来认定客观要件,因为二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不可抗力事件的判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客观事件发生后,人们才会进

40、一步去探寻当事人那时的主观状态,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讲,客观要件会先于主观要件进入仲裁者和法官的视野。3.2.1 超出控制能力的障碍对于此处的判定标准,要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当事人控制能力所覆盖的领域,二是障碍处于该领域内部还是外部。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看成是一个数学集合,将当事人的控制能力看成是集合A,将障碍看成是集合B,只有当A和B没有交集时才可以满足此条件,换句话说,也就是障碍一定要在当事人的控制范围之外,反之,此障碍则属于控制能力之内的事件。在控制范围内的,是能够合理预期当事人可以控制,而其在客观上也有可能控制的。一般说来,与当事人行为密切相关的事件都是在控制范围内的。因此,此处的判断标准就

41、是事件与当事人行为的相关性。例如,当政府的禁令阻挠了合同的履行时,由于政府行为造成的障碍与当事人的行为没有相关性,具有明显的外来特征,所以较容易认定为不可控制的障碍。而与当事人行为有关的非外部性原因造成的障碍,一般则难以被认定为不可控制的障碍。例如,我国曾发生的三氯氰胺奶粉事件,假如,生产者提出的抗辩理由是三氯氰胺这种化学物质是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无法检测出的,表面看来,似乎是超出了它的控制范围,但是只证明技术手段的不足是不够的,生产者还应该证明与其生产行为相关的其它环节都不可能发生掺入三氯氰胺的情况。3.2.2 障碍及其后果不能避免或克服当事人要援引公约的不可抗力条款,还需要满足的一个客观条件是

42、障碍及其后果是当事人不能避免或克服的。公约秘书处对此的解释是,即使违约方能够证明障碍是其在订立合同时不能合理预见的,他还须证明障碍或障碍所造成的后果是他不能避免的或克服的。该规定要求负有履约义务的当事人,必须尽他最大能力去履行义务,而不是等待事件的发生为其不履约辩护。那么,怎样来判定障碍及其后果是当事人所不能避免或克服的呢,这对当事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当事人在事情发生之前要有预防的意识。当事人必须在其能力范围内采取措施来防止那些一般有可能发生的障碍,包括采取措施预防一般性的意外事故。例如,存有服装等易燃物品的公司,就有义务采取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火灾。与此同时,对那些已经出现征兆的障碍,更

43、是必须采取一切可能手段来避免。其次,“如果障碍已经发生,则应当尽快采取必要措施排除其后果”。 孙美兰: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免责规定之研究,载法学2004年,第76页。例如,陆路运输出现问题时,就应该及时的采取水路运输。总之,就是当合同还有履行的机会时,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履行它,而不能等到障碍彻底使订约时的基础丧失,订约目的变得归于零时去为不履约辩护。公约之所以为违约方设定这一点,就是要求违约方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扫清履约时的障碍,而且,越快越好。这一条件的满足与否,关键是看当事人的行为,要看当事人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预防障碍的发生,以及在障碍发生后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消除障碍给履约造成

44、的影响。具体到个案中,一般在种类物的买卖合同中,当事人很难免责,例如,由于暴雨导致卖方的大米受潮发霉,但是,并不是市场上所有的大米都受潮发霉,在这种情况下,大米是可以找到替代物的,所以卖方很难免责。在特定物买卖合同中,只要导致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障碍在当事人的控制能力范围外,是当事人所不能避免或克服的,法院一般都会肯定免责事由的成立。3.3 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关系确认一个事件是否在不可抗力事件范围内,应该把主、客观要件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在分析事件客观情况时,进一步探寻当事人主观上的状态,如同刑法上通过对案件主、客要件的分析,来确定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此处就通过对构成事件的主、客观要件进行分析,确

45、定当事人是否可以免责。“确认不可抗力,首先应把握不可抗力的客观要件,即不可抗拒性”。 钱小玲著:不可抗力的若干问题研究,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第21页。它包括两层含义:超出控制能力的障碍和障碍及其后果不能避免或克服。其次来考查当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因为当特定事件发生后相对于所有人均构成不可抗力时,当事人可以根据客观要件直接免责,无需进一步探究主观要件。例如,房地产开发公司在交房前由于地震将所有新盖楼房震塌而无法交房,地震相对于全体人们来说都是超出控制范围且不能避免或克服的,所以地震构成不可抗力事件,开发商可以免责。当事件的发生只对个人产生影响,此时就需要将主客观两

46、个要件结合起来分析,当事人若想免责,就必须保证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例如,卖方由于管理的疏忽导致货物在大火中毁损灭失,因为该火灾的发生的对象仅对于卖方,所以就应该探究卖方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如果卖方对火灾的发生存在主观上的过错,则该事件不能构成不可抗力事件,卖方不可据此免责。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无论是合同的签订还是履行,都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当买卖双方发生纠纷时,不可抗力条款通常都承担着解决纠纷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不可抗力条款存在规定不一致的现象,往往会导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引发广泛的争议。当被写入合同中时,基于“契约严守”的原则,不可抗力条款对当事人的影响显而易见,在国际货物买卖解决纠纷领域

47、意义重大。为了更好地保护国际货物买卖中双方当事人的利益,CISG将不可抗力条款法定化,但是,CISG的规定留给了当事人很大的揣摩空间,每一个案件都要进行分析后才能为其定性,适用免责条款。分析定性的过程是法官、仲裁者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因为个人所处的国家不同,所适用的法律制度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并不能保证案件裁判的公平性。因此,不可抗力条款在今后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仍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货物买卖。参考文献1 周军: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9条研究,载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2 严斌著: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9条之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3 孙美兰

48、: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免责规定之研究,载法学2004年第12期。4 钱小玲著:不可抗力的若干问题研究,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5 梅明华著: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意外受阻之免责情形不可抗力与艰难情势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6 邓旭:国际货物买卖中的不可抗力及法律限制,载国际商务研究1995年第5期。7 沈理平:论不可抗力的法律效力,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8 潘亮洁著:论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履行中因不能控制的障碍免责问题公约第79条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论文。9 闫明霞著:论国际贸易合同履行过程中不可抗力的适用,对外经贸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10 梁三利,张岩:浅析不可抗力的通知义务,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3期。11 杨晓琳:浅析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载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第5期。12 张金海:作为免责事由的“障碍”在CISG中的适用,载法学2006年第8期。13 张洋:不可抗力条款的拟定,载秘书1997年第10期。1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