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和谐共生视域下建设亮丽内蒙古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801792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共生视域下建设亮丽内蒙古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和谐共生视域下建设亮丽内蒙古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 00 22 33年年第第11 66期期 讲政治 作者简介 高丹,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谐共生视域下建设亮丽内蒙古路径研究 高丹 摘摘 要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一直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根本要求。文章从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渊源、内蒙古生态文明现状着重分析建设亮丽内蒙古的路径,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和践行和谐共生的理念,共建内蒙古美好家园。关关键键词词

2、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 美好家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表明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的生态安全屏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建设和谐共生的亮丽内蒙古。一、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渊源 要明确“和谐共生”概念,必须明确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即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生存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纵观历史,古今中外研究者对于和谐共生思想都作了一些阐述和研究。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古人看来,大自然是

3、人与万物之母,天地万物与人是相通的,地位平等,人既不能主宰自然也不能被自然奴役,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相生、和平共处。“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一种人与天地万物和谐融洽的关系,实现人与天地万物互利互惠的理想状态。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中也有所体现。他们扬弃了黑格尔的人与自然在理念中相统一的唯心主义观点,同时,采取了费尔巴哈把自然界看作人与自然统一基础的抽象唯物主义观点1。马克思和恩格斯解读人与自然关系是从两个角度出发,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和自然万物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用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来批判抽象和唯心的自然观。马克思在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指出,“从自然科学的对象来看,人

4、类的生存环境离不开自然界中的物质存在,只有这些物质为我们提供精神食粮,才使得人类进行劳动生产;同样,实践也在人们劳动生产和生活都发挥着把不可替代的作用”2。恩格斯在 自然辩证法 中提出:“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像征服敌人那样你死我活,也不能独立于自然界孤立的存在,我们连同自身肉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归属于自然界,同时也在自然界的范围内存在。”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结果表明:人不仅仅源于自然,人与自然万物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能量信息的平等交换,从而使其进入一种和谐统一的平衡体中,这样人与自然就具有天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统一状态。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自然环境的问题

5、也越来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讲话中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我们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二、内蒙古生态文明现状分析 内蒙古身处祖国北部,是我国北疆面积最大、自然万物最多样的生态区域。内蒙古东西方向长达2 4 0 0多 公 里,南 北 跨 度 绵 延1 7 0 0多 公 里,拥 有1 3.2亿亩草原,1 1 8.3万平方公里的疆域,6 3 6 8万亩水域和湿地,3.5 5亿亩森林,森林和草原面积均居全国之首,沙漠、沙地和水域、湿地面积也位居全国前列4。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在林业、草原、沙化土地治理面积等方面均居全国第一,因此被称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6、。28高丹/和谐共生视域下建设亮丽内蒙古路径研究经对内蒙古自治区生态资料查询翻阅和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的相关资料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建设状况总体表现良好。首先,在生态效益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由2 0 1 9年的1 4 6 2 5千公顷增加到2 0 2 1年的1 5 9 5 9.1 9千公顷;三年来的累计除涝面积8 3 1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也由2 0 1 9的2 2%提升到2 0 2 1年的2 3%,水资源总量由2 0 1 9年的4 4 7.9亿立方米增加到2 0 2 1年的9 4 2.9亿立方米,地质灾害次数和地质灾害损失也在逐年降低。其次,在经济效益方面,近年来全区的各

7、项生态治理工程的经济效益都有显现。农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乌兰察布市在耕地面积缩小的情况下,综合粮食产量较前一年翻一倍。草原畜牧业经营管理方式也做出了进一步改变,人工种草、休养生息、引进优质草种,不仅实现了草原上产草量不断增加,而且解决了草原畜牧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 0 1 9年的3 1 7 6 3 4 2 2万元提升到2 0 2 1年的3 8 1 5 1 1 9 1万元。进出口总额也由2 0 1 9年的1 0 9 7 7 9 8 9万元提升到了2 0 2 1年的1 2 3 6 4 8 9 8万元。最后,在社会效益方面,随着各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落实,农牧民的知情权、建议权、

8、监督权和管理权都得到进一步保证,他们不仅学到了实用的致富技术,也提高了农牧民自身素质。一些生态保护项目把农牧民的基本养老保障问题纳入考虑范围内,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让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维护了区域和社会团结稳定。三、实现和谐共生 共建亮丽内蒙古路径(一)生态效益方面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之间既不是对立的征服与被征服关系,也不是支配的改造与被改造关系,更不是偶像的崇拜与被崇拜关系,而应是尊重、顺应、保护、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3 0 0多年的工业文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在人类暗暗窃

9、喜并理所应当享受的同时,殊不知它也消耗了亿万年积累的自然储备,引发了诸多环境污染,并且破坏了生态平衡,出现了一系列生态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树立新型的生态文明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颇显重要。人类不能是也不应该是大自然的主宰,摆正大自然的位置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2.充分认识生态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内蒙古自治区要实现和谐共生,必须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绿色G D P是指在考虑生态效益不断变化的同时,从G D P中减除自然资源的耗损的部分和扣除它可能产生的污染损失的价值之后剩余的国内生态环境生产总值

10、。绿色G D P计量方法,是新时代中衡量经济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表现5。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不仅要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功能,更重要的是培养生态文化。培育和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内蒙古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实现和谐共生。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有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共生。3.切实树立亮丽内蒙古理念。亮丽内蒙古不仅是狭义上山青水绿、天蓝云白,而且要从广义上涵盖:政治清新,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物质丰盈,文化多样,开拓创新,环境友好,公平正义等等。因此,要把建设亮丽内蒙古的要求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中,要做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文化守正创新,人民生

11、活惠普,幸福感倍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构建一个科学有机的整体总布局,五位一体环环相扣,其中建设经济是根本,建设政治是保障,建设文化是灵魂,建设社会是条件,建设生态文明是基础,只有切切实实抓好每一项,才能达到建设亮丽内蒙古的指标和要求。(二)经济效益方面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是解决内蒙古生态问题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需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不仅要尊重内在的客观规律,而且要使经济朝着更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转变

12、经济发展道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又能获得最大化的效益,使得人与环境都能友好共存地同频共振发展。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畜牧业过去粗放生产、粗放养殖,实现禁牧舍饲,不仅能减少劳动力的投入,保证牲畜营养充足,提高单位牲畜的产量,38高丹/和谐共生视域下建设亮丽内蒙古路径研究缩短饲喂时间,降低成本,而且可以给草场提供足够的轮休时间,提高草场的生物载蓄量。随着草原旅游业的盛行,牧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不仅建立了以森林公园、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体系,而且开发了山野菜、食用菌加工的绿色产业。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还会解决农牧民的就业问题。3.发展内蒙古生态

13、旅游。内蒙古最吸引人的还是当地独具特色的草原风光,是全国牧场之首。在美丽的蓝天白云的俯视下,特色蒙古包在草原上显得更加耀眼。对久居大城市的人们来说,这里空气清新、草原辽阔、牛羊成群,加上独特的民族风情都会成为人们眼中的世外桃源。提倡和谐共生的生态旅游发展了这一观点。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可以开发草原生态旅游,将科尔沁沙地、响沙湾景区的建设成为最大的沙漠体验区。还可以探索边境生态旅游,内蒙古作为边境自治区,有发展对俄对蒙观光度假旅游的条件。(三)社会效益方面1.加大生态保护整治力度,完善生态管理制度。为了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14、以至于环境问题突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现包括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在内的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的基本形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发展6。当代的中国处于错综复杂的变局中,作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内蒙古同样面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方面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可以说我们的目标越大,任务越多,责任就越艰巨,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尤其在生态危机面前,我们更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坚持用最严厉的制度为生态建设管理保驾护航。2.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整合生态建设与资源。生态文化的内涵很丰富,不仅包括生态景观、生态城市以及生态产业等物质文化,还包括生态思想、生态道德以及生态理念等精神文化

15、。先提升生态精神文化才能更好地提升生态物质文化,建设生态精神文化就是通过生态理论的新知识、新理念来改变人的原有的认知范围和生产生活方式。第一,要用科学理论来指引,用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发展理论等来夯实人们的理论基础,武装头脑。第二,内蒙古政府要重视生态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加强对领导干部以及企业经营者对生态文化的学习和运用,树立榜样作用。第三,内蒙古政府加大对生态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形式宣传生态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搞生态文化以及怎么样搞生态文化等问题。人民群众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客户端行使自己的权利,为搞好生态文化,整合好生态资源建言献策。全面深入

16、理解和体会生态文化的内涵和作用,让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珍惜资源的理念一直传递积极作用。3.切实保障居民权益,提升居民幸福感。增进民生福祉,心系百姓冷暖是内蒙古自治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都坚持以民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看得见的温暖和摸得着的幸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切实维护人民实际利益,在“空心村”、农村闲置宅基地、地表水地下水,以及高效照明光源等各个方面都合理规划,这一项项举措不仅仅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更能体现内蒙古的民生亮点和民生成就。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向往和

17、谐共生的美好时代。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呈现持续好转趋势,离不开国家的正确指导和地方政府的有效落实,同时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付出。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亮丽内蒙古的伟大目标才能早日实现。【参 考 文 献】1 王丹.“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 0 1 9:2 9 2.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9 5.3 马克思 恩 格 斯 选 集:第 三 卷 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1 9 7 2:5 1 8.4 贾可忍.新时代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思路J.法制与社会,2 0 1 9(1 2).5 江泽慧.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3:8 7.6 李桂丽.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和水平N.青岛日报理论周刊,2 0 1 9-1 2-0 1(0 6).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