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797779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 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工商管理双学位2011级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4年12月23日国际经济管理学院2014年12月 兰州I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思想,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解决我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家蕴含的管理思想进行探讨,在分析了我国企业存在的忽视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凌乱、缺乏商业伦理等管理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关键词 传统文化 企业

2、管理 和谐发展IMpa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odern Business ManagementAbstract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ong history, profound, includes Confucianism, Taoism, Buddhism, Legalism and other ideas, which bears many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reason,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our management has a

3、n important role.In this paper,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Confucianism, Taoism, Buddhism contains management ideas are discussed in the analysis of our corporate existence ignore people-oriented corporate culture messy, lack of business ethics and other management issues based on the use of tradit

4、ional culture management thinking to solve business problems.Key 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pplicationI目录1绪论.11.1 选题背景.11.2 研究的意义.11.3 研究的主要内容.11.4 研究现状.1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3 2.1 儒家文化.32.1.1留人在于留心.32.1.2克己复礼.32.1.3构建和谐.4 2.2 佛家精神.42.2.1禅定.52.2.2舍得.52.2.3诚实守信.5 2.3 道家的管理思想.62.3.1无为而治

5、 .62.3.2顺其自然.72.3.3理身理国.83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93.1 忽视以人文本.93.2 缺乏商业伦理.93.3 崇尚官商勾结.104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11 4.1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正面影响.114.1.1古代“民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114.1.2古代和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114.1. 3古代“谋略”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134.1.4“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144.1.5“外方内圆”的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14 4.2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负面影响.154.2.1儒家伦理造成了我国民众对财产观念的淡漠.154.2.2儒家道德伦理使中国人难以独立发展.15

6、4.2.3知足常乐,安于现状.165运用传统文化解决企业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175.1以人为本,注重人力资源的发展和利用.175.2以诚信为本,打造商业品牌.17结论.20参考文献.21附件1 外文资料翻译译文.23附件2 外文原文.29IV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 1绪论1.1选题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的各种管理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的企业管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经

7、济发展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应用于生产实践、员工的管理,同时与世界的先进管理理念接轨,已是目前企业所需要探讨和考虑的问题。1.2研究的意义现代社会中的人并非机器,而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科学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人的心理观念、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多元多变,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些因素构成了我国人文背景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常常与科学管理制度要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在企业中都存在着很大影响,研究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方面的影响更具有重要的现实

8、意义。1.3研究的主要内容企业管理是在西方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仅是一门纯粹的技术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尽管中国古代学者并没有正式提出过企业管理这一概念,但其思想却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例如,“以人为本”“贵和尚中”“诚实守信”理念等,管理者应将这些积极思想应用于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中,当然,传统文化中也必然有不适合现代管理的思想,比如平均主义思想,重传统轻创新等管理者需要避免或尽力消除这些消极影响。我国的企业管理还处于不成熟阶段,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理念,更需要将这些先进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以便为将来形成我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打好根。1.4研究现状李广晖(2006)发表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企业管

9、理的影响一文中,指出:“修己”与“ 安人”体现了个人管理目标与组织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李琦发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一文中,指出:重视对人的培训与开发的思想;注重共同精神的提炼与培养;诚信是正常秩序的基础;重视识人、用人与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内在激励。李蔓(2006)发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管理的影响一文中,指出:我国的文化管理应当是在发扬东方管理文化的精华基础上,对西方优秀管理文化进行加工吸收并融会贯通,从而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管理理论。郭洪刚,王成香(2011)发表道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契合一文中,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在中国两千年来历

10、史文化长河中,道家思想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固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其中蕴含的“无为而治”、“以人为本”等管理思想,在西方管理危机出现的今天,对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仍然有用。Douglas Jondle, Alexandre Ardichvili, James Mitchell的的研究成果,开发了调查工具及其使用验证的商业道德文化结构(CEBC模型)。报告三个阶段的定量研究建立在我们以前的定性工作,旨在确定商业道德文化的维度。Gedon J. Rossouw研究在新成立的民主国家建立道德企业文化,他认为商业道德往往被视为在新成立的民主国家低优先级,因为它似乎还有一些必须要首先处理更加迫切的要求。在

11、本文中有人认为,这种看法不仅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在企业缺乏道德会破坏正是那些新成立的民主国家视为最迫切的优先事项。它首先说明为什么道德在业务是一个先决条件,是市场经济的正当性,以及卓越的全球市场经济。它继续认为,在商业道德也是一个先决条件,建立一个合法的政治民主。一旦道德的商业行为的必要性已争论,焦点转移到阻碍道德发展的主要绊脚石.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2.1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中心“仁”何为“仁”?仁是“二个人”,就是人和人的关系如何协调好的意思,要协调好关系,就需要人的修养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儒家从仁展开,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十字真言,有爱心,讲规则,懂礼貌,求

12、知识,重诚信,这是做人的基础;温和,善良,恭敬,勤俭,礼让,这是做人的态度。同时这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另外儒家还特别强调忠孝,这是贯穿了整个中国的两个字眼,忠即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企业忠于家庭,而孝则是每一个中国人背负一生的责任,不孝之人何以谈对国家、对企业尽忠?仁有什么用呢?“仁者爱人”。现代企业都懂得一个道理: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最重要的还是人的竞争。对于人才的重视、引进和培养,各企业费尽心思。但是人才真的像商品买进即可吗?否!人是活的,是有腿可以走的。企业就是找到了合适的人才,想要留住也并不容易。那么,儒家是怎么认为的呢?2.1.1 留人在于留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纵

13、观儒家思想,其对于人心的向背十分关注。儒家总结出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要得人心,就是要以德服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君王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使用的手段是“德主刑辅”,因此,可以推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能够稳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许正是统治者使用了这个正确的方针和手段。现在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不注重心服,采取的方式、方法往往是压服,这是留住人才的大忌。压服的结果常常是“口服心不服”,最后往往是“压而不服”,这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埋下了相当大的隐患。所以,想要留住人才必须是要让他们心服口服,终于企业,对待企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才能使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2.1.2克己复礼制度只有自觉服从才能产生最大

14、效用,“克己复礼”。在儒家的思想中,有一个字很重要,那就是“礼”,礼就是规矩,中国人常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对企业来说,工作秩序的维持需要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完整的管理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再好的制度也会与个人利益相冲突,因为制度是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而不是为了某一个人。那么,儒家怎么来服从这个“礼”呢?儒家提倡“克己复礼”,而且唯此为大。要克己,要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这不是简单的事情。列宁曾经说过:如果违背了人们的利益,就是几何公理也会受到挑战。因此,人并不是都那么完美的,需要内心的自我改变和修炼。儒家把这个提得很高,认为:人要是能够有这种内心的修养,能够“正心”,就可以一步一步的发展,正心、

1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内容实际上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也很受重视,企业文化的基石就是核心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是要植入每个员工内心之中并得到真正认同的!企业管理者完全可以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从企业员工内心认同方面下工夫,把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植入每个员工的心中。2.1.3 构建和谐儒家文化是一种“和”文化,讲究中庸、谦和等等。儒家从人和人的相处,找到一个“仁”,再从“仁”发展到“和”,就是要人们不要无谓的争斗,不要搞内耗。和为贵,已经成为儒家的符号。“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家已经注意到在阶级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因为有高低贵贱之分,相处中必然有不和谐的音符,如果就此争斗

16、不休,那么将永无和谐之日。一些企业已经非常重视和研究、利用儒家的这个思想,出现了“三和治企”的观点,这“三和”就是“人和、物和、利和”。“人和”就是企业中的员工要关系融合、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物和”就是企业生产的发展要和环境相结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利和”是说企业之间有竞争,更有合作,要树立双赢、多赢的思想,最终达成共赢。2.2佛家精神佛家精神的核心“空”“空”是佛家常说的东西,有一首禅语诗,可谓路人皆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佛家的洒脱的确够水平!那么,作为企业管理者是否也需要洒脱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然,这种佛家的洒脱更有其深意,是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原理

17、对事物看得更透彻基础上的洒脱。那么如何看待佛家的“空”,企业管理中又如何借鉴佛家的思想观点呢? 2.2.1 禅定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就是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 ,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各种障碍。 定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在茫茫商海里,真是诱惑多多。每个人都知道 “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遇到诱惑却常常就有人失去了理智。学禅的人定力会高,这是因为去除私心的缘故。因此,佛家的禅定与企业家的

18、自身修养是殊途同归。若是一家企业的领导人能做到禅定,谋而后定。那么,这家企业将会少去许多危机。2.2.2 舍得“舍得”一词,最早出自佛经了凡四训,在传入中国后,迅速与中国传统的老庄道学思想相互融会,成为“禅”的一种哲理。“舍得”这个词,现在一般都是连用,简单的意思就是奉献掉。可是这个词其实是两个字,“舍”和“得”。为什么两个字成了一个字了呢?“舍”是献出,“得”是得到,想要得到,就要先付出,而付出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一种得到!佛家说:“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任何事情有舍必有得,有得也必有舍。如果你过于迷恋现有的,过于依赖现有的,就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竞争力、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作为

19、企业来说,对内有员工成本问题,对外有社会责任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对内部员工的待遇百般打压苛扣,对外部的社会责任千般推卸,那么可想而知,这个企业不会有良好的声誉和向心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以从中吸取养分,悟出一些道理,对于国家新制定的劳动合同法也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舍得,是一种精神;舍得,是一种领悟;舍得,是一种成熟;舍得,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舍得,又何尝不是企业的一种境界呢!2.2.3 诚实守信曾看到电影里有这样的镜头,一个和尚被逼问说出秘密的时候,他先是双手合十,高诵佛号,然后慢慢说道:“出家人不打诳语”。的确,佛家十分讲究诚信。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无奸不商”,好像经商办企业就全

20、都不讲诚信,其实这是对企业的错误看法。对于企业来说,没有诚信的企业一定是不会长久的。从根本上讲,企业还真是“无信无以立命”呢!佛家讲诚信还有一个支撑,那就是“报应”。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毛泽东主席还上了句“时候一到,一切都报!”其实,这也是一种生活哲学,不要以为世界上的人都是傻子,都是可骗的。做企业的人不明白这一点是做不好的,骗人的事情只要人家察觉了,事情就败露了;事情败露了,企业的声誉就完蛋了,声誉完了企业就难以继续经营下去了。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做了骗人的事情,想要人家不知道,那是妄想。从骗人的动机出发,到事情的败露,再到害己的结果出来,这是

21、一种循环。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循环,所以佛家总结为“报应”。当然,这种循环是一个过程,是过程就会有一个时间段,所以短期可能会因为骗人的“造假”而获得肥厚的“利润”,但是这一定是无法长远的。从佛家的洒脱到佛家成就的品格,不难看出,做企业和做人一样,要讲品格(企业叫品牌)、讲信誉才会有好结果,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2.3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思想的主要内涵是“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哲学,强调办事要遵循自然规律。老子曰:“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局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指出水的具有滋润万物却与其他事物不产生冲突

22、的本性,旨在对领导者提出的要求,这与现代企业管理中提倡的“以人为本”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也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以人为本,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谐性和创造性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维持自身人才的竞争优势。2.3.1“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道家管理思想的主旋律。道家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和支配世界万物的根本规律,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了事物的因果性“必先有为而后无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不乱为。实际上,经济环境的营造是最该“有所为”的。它对道家来说只是一种手段,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

23、和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妄为、不乱为,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对道家来说才是真正的目标。这样,无为而治的管理实际上构成了这样一个闭合圈:由无为到无不为再到无为模式。其中,无为而治的起点是用人,正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用人则是组织队伍,人不仅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更是领导者,做好用人工作,也就是把工作措施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即“君不善将兵,但善将将” 。在此过程中,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素质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能将劣势防于未然,将优势大为发扬

24、,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最后管理者通过考核评价施以控制,扶正纠偏,审视最初的规划及运行过程,从而开始新的循环。2.3.2“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即“道法自然”,它可以理解为“道性自然”,其原则是老子从万物中总结出来的体现“道”的精神,它是人们行为的依据,是人们要遵循的养生原则,顺从自然发展,反映了老子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诫人们做事的道理,要求人们在养生活动中要顺其自然,也就是指人们做任何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老子认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万物的自然属性。顺应自然,才能让万物自由自在地发展,发挥各自的特点,达到“无不为”的境界。道家思想中的人的本性是一种与

25、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内驱力能量类似于“水”的特性,可依附一切而又无所不在、无处不至。在企业管理中,每个职工都有各自的特长和短处,领导者可对其加以引导,让其充分利用长处,顺应其自然本性。通过领导者的正确引导,按照不同职工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扬长避短,才能够激发每一位职工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发挥其特长,使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3.3理身理国自先秦以来,道家和道教各派就有相当丰富的“理身理国”思想。“理身理国”观是以“身国同道”原则为基本内涵的,其意义犹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老子的“身国同道”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他力图将自然之天道当作个体安身立命及社会制度建构之基础。

26、在老子看来,常道是道之体即自然之态,体现道的虚无和因应变化于无为的本然状态(“道法自然”);可道之道是道之用,是道的“可为之、可执之”“可行之”的非常状态。“身国相拟”,在确立治身理国的本体依据和实践原则的同时,老子亦将身国比拟为功能相似的系统:“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身国关系论而言,国本质上是身(个体生命)的外在化和社会化的表现。二者都是或处于常态或处于异化状态下的生命共同体。贵身、爱身喻示了合乎自然的生命形态的张扬,以此对生命的至爱推及于天下,天下自然呈现出清明、净化的政治生态。故“理国”的实质是对“理身”的模拟,“理身理国”观充分体现了道家和道教各派对个

27、体生命及其生存状态的深度的人文关注。2.3.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格言,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篇。“水至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企业管理千头万绪,要想一下子什么都管好,那是太乐观的想法。俗话说:“事要一件件的干,饭要一口口的吃”。考虑到管理力量和管理成本的问题,管理需要突出重点,不然什么都下手,可能什么都做不好。因此,在一些客观存在

28、的小问题方面,管理者的忍耐也是需要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的境界。古人总结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非常有道理的,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贵在引导企业进入良性循环,如果管理者不能造就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而是“锱铢必较”,始终“眼里容不得沙子”,那么在大局观上就会有问题。作为管理者,可以追求完美,但是理想中的完美和现实中的缺憾,总是存在的。3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3.1忽视以人文本企业把对人力、人才的认识简单的停留在传统劳资管理上;把人力资源工作简单看成招人、管人;把人做为企业经济增长的一种工具,这正是造成劳资对立的原因所在。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通过压榨工人而降低成本的做法必将被

29、先进的思想所取代;阻碍增加工人福利的做法也必会失败,因为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尽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国家富强时无一不经历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但是中国在发展时完全可以吸取西方国家的教训。例如环境问题,西方国家就是走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而中国在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环境的治理问题。劳工问题也是一样,尽管西方国家采用了压榨工人的方式完成资本积累,但是中国在发展时可以采用其他方式避免此类问题的重现。这就要求管理理念的更新,即“以人为本”的发展。3.2缺乏商业伦理中国企业往往把企业文化简单的理解为口号、标志等,认为企业文化除了对外宣传作用外,不会产生更多价值。同时,企业文化千篇一律,不能很好的体现自

30、身特点,梳理与提升不到位,自然也难以发挥作用。企业文化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顾名思义,所谓“做”,就是企业自觉接照自已所倡导的理念、准则、规划,认认真真去执行,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并长期坚持下去。这样的企业文化就不是“虚”的了,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风气和氛围。“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蒙牛”被成功打造成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百年蒙牛,强乳兴农”、“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这些蒙牛所谓的企业文化曾在中国被广泛报道。牛根生与他创造的蒙牛品牌,从草原走向了大江南北,而牛根生本人也被成功打造成一个民族企业家的形象。2006年8月8日,中国改革开放25年以来最

31、隆重的品牌评选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隆重揭晓。蒙牛、海尔、联想等企业获得“中国25大典范品牌企业”大奖,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与张瑞敏、柳传志等人获得“中国25大功勋品牌人物”大奖。然而三鹿毒奶粉事件爆光后,在随之公布的经检测确认生产毒奶粉的厂商名单中,几乎所有国内处于前列的大企、名企如伊利、蒙牛、圣元等都榜上有名。受此影响,蒙牛的股价严重缩水,市值从300多亿元缩减到了120多亿元。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的有关犯罪人员刚刚被判决,三鹿企业还未被宣布破产,蒙牛特仑苏OMP事件又爆发了。这种过度宣传是对消费者的愚弄,与诚信原则背道而驰,表里不一,欺诈消费者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名牌企业更

32、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守住道德底线,欺骗消费者的行径终究会被曝光,企业也会因此而失去生存的土壤。曾经辉煌的蒙牛以“火箭的速度”失去消费者这一案例希望能对中国的企业家有所警示。3.3崇尚官商勾结“官本位”思想伴随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的发展而形成、逐步强化并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企业的经营行为。在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无论是高居于等级制度塔顶的君王,还是代表他们行使管理国家的各级官僚,都实行着不同级别的专制统治。严格的等级和法定的特权制度是“ 官本位” 的特点, 也是“ 官本位”赖以存在的基础。封建时代的专制统治又赋予了“做官”以丰富的内容和宽广的意义。他们在各自的辖域内都是“皇帝

33、”,惟我独尊,垄断社会政权、经济利益,左右国计民生,更能轻而易举地为个人谋取布衣百姓难以企及的财富和金钱。于是,“官”即象征着士人的成就、价值、能力和水平,也意味着权力、财富、门第和荣耀,而民需忠于皇帝、俯首贴耳听命于“父母官”的统治,否则就是视为大逆不道。久而久之,“学而优则仕”、“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中国人的心理意识和人生追求,而皇权高于一切,“只有勾结官府才能经商成功”成为一条经商规律,精明的商人只能贿赂官员以牟取商机和投资机会,保护自身财产。“商”以某种政治势力为靠山,利用“官”的特权与保护来获取更为丰厚、稳定的利益的做法已成为传统,而官也借助商的力量谋求升迁。这使得官商的利益

34、牢牢地捆绑到一起,形成了特殊的关系,但大员之间常会为政治冲突或争夺这些企业的控制权而产生纠葛,企业便随着其所依赖的保护人的官场得失而浮沉,常常首先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4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企业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对当前我国经济的社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1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正面影响4.1.1古代“民本”

35、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重视,古代思想家强调管理者的“修己、正身、尚德”,仁、勇、信等各种德才标准,反复探讨“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等;二是对作为管理客体人的重视,在处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相对关系上,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把“民”看做成败得失的根本,高度重视百姓的需求愿望,所谓君主的“奉天承命”,就是要尊重民意。古代“民本”思想同现代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基本一致的,一方面把人视为企业一切资源中最重要、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着力提高

36、企业员工的总体素质;另一方面,强调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价值观和创新精神从而挖掘其潜力,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可见,现代企业只有树立起“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以人为中心,把面向人、尊重人、关心人、体贴人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智慧,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4.1.2古代和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过程中,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至刚至柔”,其精髓是为人处世随和谦让,当刚则刚,当让则让,绝不呈匹夫之勇,这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综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太过尖锐的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犹如一

37、块巨石落在一堆棉花上,棉花不仅毫无损伤,相反,刚硬的石头反被棉花轻松地包在其中。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功成。性格刚烈之人,其情绪好激动,情绪激动则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判断错误,反被他人所征服利用。可以设想,失去理智的人不可能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刚柔并济”是运用智慧来巧妙地为人处世,也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如此。柔是自然之道,柔也是养身之道,柔也是处世之道,柔还是治世之道。现代国际学术公认:最提倡和谐的思想。古代圣贤擅长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运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庸

38、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中兴是中国通讯的巨头,与巨龙、大唐、华为并称为“巨大中华”,一直秉承“牛”文化闻名于业界,他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原则分别代表了中兴的企业认识论和方法论,使企业有效回避了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并抓住每个可利用的机会。它不仅体现了一种东方的价值观,而且还展示了这种价值观向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团队精神等各个细胞的渗透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立体动态景象,是中庸之道在中国企业中的典型运用

39、。松下作为日本企业之首也非常推崇中庸之道,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而以社会利益为重、企业利益为首,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解决问题。2010年1月14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在2009年全球市场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有关“灰度管理”的概念。他提出,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而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从任正非的这一“灰度管理”中让我联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其精髓是不偏不倚,它的主张是“取中贵和”。这与任正非提出的“妥协

40、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成功人士就是通过妥协和宽容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业的,比如,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胡林翼就是一个“灰度管理”的大师,咸丰六年(1856年)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抚,主要任务是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但是不巧的是他遇到的顶头上司湖广总督却是满洲权贵官文,绝大多数人对官文的评价是“为官昏庸无能,不善政事”,其特点是三大:“小妾大、门丁大、庖丁大”。这样一个所谓的“纨绔子弟”如何能不成为自己“建功立业”的绊脚石呢?胡林翼就采取一些方法,让林母收官文之妾为义女,又处处让利给官文等妥协之举,史书记载

41、:“林翼威望日起,官文自知不及,思假以为重,林翼益推诚相结纳,于是吏治、经济、政事、军事悉听林翼主持,官文画诺而已。不数年,足食足兵,东南大局,隐然以湖北为之枢。”曾国藩说:“林翼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进德之猛。”胡林翼就是通过妥协与宽容与官文一起为平定太平天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也成就了自己“中兴名臣”的美名,同时,也成就了官文的业绩,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上奏褒奖时,官文列名疏首。如果当初思考不周,真的是弹劾了官文,来了一个好管闲事的湖广总督时,则后果很可能就会截然不同。 胡林翼的妥协和宽容的“灰度管理”成就了自己,也成就官文。事实上我是不太同意后世的史学

42、家们对官文的评价,我认为官文也是一位“灰度管理”的智者,他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明智之举,懂得授权,懂得让度,懂得借他人之手处理自己难以解决之事,他的甩手掌柜当的也是恰到好处的。 在历史上,有许多类似的记载来说明妥协与宽容的重要性,在古代叫做是“中庸之道”,现在按任总的说法就是“灰度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的中,有许多的案例来佐证“中庸之道”与“灰度管理”是企业成功的最重要的法宝之一。“中庸之道”使中兴通信稳步前进,能够更好地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在平和务实、平和主动中追求卓越!”是张朝阳给搜狐立下的一个核心理念之一。那么企业更好的将“中庸之道”或“灰度管理”融入企业管理之中,使企业发展壮大。4.1.3古代“谋略”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不管是迈克尔波特还是杰克特劳特所说的战略思想,最终的关键是建立企业在短期或者长期的竞争优势,即企业的战略高度在于如何建立比较竞争优势,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定位,还应包括支撑“定位”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如果没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战略只不过是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