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第六章).ppt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791112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PPTX 页数:150 大小:6.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第六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第六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第六章).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第六章).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第六章).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林程 教授王文伟 副教授陈潇凯 副教授2016第六章 车身结构设计现在的车身结构设计已经由满足车身结构的基本功能要求为主的功能设计逐步过渡到满足车身结构的各项性能要求(如刚度性能、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与耐久性等性能)为主的性能设计。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整个车身结构应由哪些主要载荷路径和次要载荷路径的构件组成、构件的几何参数,以及如何布置和连接这些构件,使其成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受力拓扑结构。2)确定车身构件采取怎样的截面形式,如何构成这样的截面,及其与其他部件的配合关系;构件密封或外形的要求和壳体上内外饰板或压条的固定方法以及组成截面的各部分的制造

2、方法及其装配方法等。3)建立数字式全尺寸模型,形成初步的零件表,进行方案重量的初步估算,研究基本的装配方法和制造方法,包括研究材料的选用和车身结构总成如何划分为分总成和零件,车身装配连接形式和装配顺序,确定定位参考系统和各种工艺孔等。4)在上述过程中,可利用CAE 方法同步进行车身结构性能的仿真与分析,包括刚度分析、模态分析、耐撞性分析、NVH 分析及耐久性分析等。第六章 车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概述一、车身结构拓扑设计车身骨架结构的拓扑设计(Topology Design)是指车身结构中梁、柱等承载件的空间布置形式,是车身概念设计中首先要完成的工作。车身结构的拓扑空间受车辆总体外形和内部布置要求

3、的约束。构件的布置是否合理,可以通过简化模型的载荷计算分析进行判断,在这个阶段,要研究结构拓扑模型和定义初始的几何尺寸参数,而拓扑模型是研究构件几何参数(如构件截面、接头参数和板料厚度等)的基础。车身和底架结构拓扑车身结构载荷传递路径车身结构由构件及其接头组成的车身骨架和板壳零件共同组成,是承受载荷和传递载荷的基本系统,其中骨架结构设计决定了载荷的传递路径。车身前部敞开部分、散热器框架、中段乘坐室部分、后部行李舱传力特性。构件布置设计时,尤其要注意乘客室与前部敞开部分相连接区域刚度的加强,如纵梁到门槛的扭矩盒、前铰链柱上端的前指梁、斜梁或接头圆角的设计。结构件的布置应使通过前纵梁的力流分散地过

4、渡到前围板区域及地板和门槛。车身结构载荷传递路径在前纵梁的后面,即底架总成的中部,其支撑结构主要是门槛梁和与地板焊接在一起的横梁。横梁布置的位置往往取决于座椅的布置,主要用于加强左右门槛之间的联系,固定座椅和加强地板的中间通道,并用于承受侧向碰撞力。有利于提高地板的纵向抗弯能力,并便于地板下传动轴和排气管等的布置。地板总成的后部零件承担着后悬架传来的力,这些力主要由后纵梁和后地板分担。后纵梁与乘客室的连接,原则上与前纵梁相同,即将载荷分流是有利的。车身结构载荷传递路径乘客室上部的框架结构由侧围总成、前/后风窗框、前围板/后隔板及车顶梁构成,并焊装上顶盖。侧围在车身整体弯曲刚性中起重要作用。前围

5、板、后隔板分别与前、后风窗框相连,具有很高的车身横向抗剪刚度。对于阶梯背式车身,车尾的后隔板由上部后风窗隔板和后座椅支承板组成,用于承受车身扭转时的剪力。对于方背式或快背式,在扭转时的剪力则主要由后部的框架来承受。车身构件的应变能计算车身结构构件布置应使车身构成一个连续完整的受力系统与合理的载荷路径,结构中的载荷路径合理与否,可以通过应变能(Strain Energy)的计算进行检验。结构在载荷作用下发生变形,于是各部分将储存一定的应变能(弹性势能)。结构的构件储存应变能的多少是衡量它承担载荷多少的标志,可以用比应变能(应变能/质量,又称应变能密度)来表示。某轿车车身构件的比应变能1风窗上横梁

6、 2风窗下横梁 3风窗横梁加强板 4纵梁1 5副车架 6支撑板 7前轮罩及与A 柱连接板 8仪表板横梁 9落水桶 10前围板横梁 11前座椅横梁 12带前围板的前地板 13A 柱 14B 柱 15C 柱前板 16C 柱后板 17门槛 18通道 19后纵梁 20后座椅横梁 21稳定杆支座 22后地板 23D 柱与轮罩连接板24后轮罩 25后翼子板 26后内板 27上后横梁 28下后横梁 29车尾后封板 30车顶框 31车顶 32风窗玻璃图中实线为无风窗玻璃时,点画线为有风窗玻璃时,水平虚线表示平均应变能。应变能分析从有限元分析软件显示的结构应变能图,可大致看出车身结构中各点的相对应变,并可由构件

7、的应变能与结构总应变能之比来表示构件的“承载度”。车身扭转时的总应变能为:如果总应变能小,则说明车身刚度足够大,或材料没有被充分利用,可以将比应变能小的构件取消或减薄板厚,以便减轻重量。应变能大的区域是高负荷区,一般这里变形也较大,因此对车身刚度影响较大,要考虑是否需要加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效用,应该尽可能使材料在结构中的分布与各处的应变能成比例,使比应变能均匀化。式中,为对应Tx 的车身扭转角。二、车身骨架结构设计车身骨架中的杆件可分为三类:1)功能所要求设计的,如门柱、窗柱、门槛、风窗框上下横梁等;2)加强用的,如车顶横梁、底板加强横梁、车门防撞钢梁等;3)为安装附件而设置的非承载

8、件。如顶盖上为安装顶窗而设置的框架等。1)、2)类是车身的主要承载件,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并构成一个连续完整的受力系统。(一)车身骨架刚度设计车身特别是承载式车身几乎承载了轿车使用过程中的所有载荷,车身的刚度特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车身刚度不合理,将直接影响车身的结构可靠性、安全性、NVH性能等关键性能指标。高刚度车身不仅有利于悬架的支持,使汽车系统正常工作,而且有利于改进振动特性。轿车车身刚度已成为车身行业内公认的一项重要指标。通常认为车身结构有足够的刚度,也就具有了足够的强度,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应同时考虑,有时还要考虑车身尾部弯曲刚度。某轿车各主要部件的刚度贡献率白车身在整车中的刚度贡献

9、率最大。如该车在扭转刚度中,白车身的刚度贡献率达64%,而前悬架横梁、前风窗和后背门有超过10%的贡献率,其他部件(指仪表板、发动机盖、保险板、护板、座椅等)贡献率很小,为5%,而稳定杆由于布置在前悬架前面,所以对整车的刚度贡献率为负值。地板的中间通道构件地板的中间通道构件在实例中对整车的弯曲刚度贡献率为8,扭转刚度贡献率为7,贡献来自于它有约束通道横向张开变形的通道横向构件。可见,增加通道横向构件能使通道更好地起到承载结构件的作用。(二)杆件截面设计车身杆件大多是由薄板成型件组成的,杆件的截面形状可分为闭口和开口两类,截面形状和尺寸对其截面特性有很大影响。与杆件刚度有关的截面特性是惯性矩和极

10、惯性矩(扭转惯性积)等轿车车身杆件的截面形状非常复杂,为了计算截面特性,首先要划分区段(长l、厚度t),用截面中的区段连接点的坐标值定义截面形状,按公式进行计算。截面特性比较对于闭口截面,中线周长一定,板料厚度一定,极惯性矩Ip 与A 的平方成正比,而截面形状无独立意义,所围面积大小则很重要。圆形截面对抗扭最有利,矩形截面中,正方形抗扭能力最高,当矩形两边之比h/b 2 时,扭转刚度明显下降。某轿车车身骨架的截面示例(三)接头设计车身结构中两个以上承载构件相互交叉连接的部位称为接头。车身结构的内力通过接头传递,在传力的过程中,接头的变形影响整个车身结构的变形。接头刚度白车身结构总成是由承载构件

11、、接头和板壳焊接组成的。构件的截面特性、接头的刚度和板壳的形状、板厚都影响车身的刚度,而且接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车身的刚度和振动模态,因而影响车身的NVH 性能和耐久性。一般选择物理意义明确的接头刚度作为设计参数,包括接头各分支(腿)的扭转刚度、内/外刚度、前/后刚度或上/下刚度。这三个设计参数影响车身的整体刚度,如内/外刚度值对白车身结构的总体扭转刚度影响较大。(四)骨架结构中的应力集中当受力杆件的截面发生突变时,就会由于刚度突变而引起截面变化处的应力集中。是车身结构损坏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结构设计时,要避免截面急剧变化,特别是要注意加强板和接头设计时刚度的逐步变化。板厚对应力集中的影响纵横

12、杆件接头设计设计接头的形状和连接强度,可采用角板等连接方式,以扩大连接的面积,减小应力集中。接头的铆钉数量和布置、焊缝长短和布置都应恰当。理论上,各杆截面的弯曲中心的轨迹最好相交于一点,以免产生附加载荷。三、车身板壳零件设计车身的大型板壳零件可分为两类:1)外覆盖件:如车身顶盖、发动机盖外板、门外板、翼子板等。对这些零件的要求是:表面光滑,棱角线条清晰,与相邻部件棱线吻合,完全符合造型要求,而且要有一定的刚度。2)内覆盖件:如前围板(发动机挡板)、地板、发动机盖内板、门内板等,即在车身外表面看不见的内部大零件。这些零件的刚度要足够,零件上的装配尺寸要准确。车身板壳零件加工车身板壳零件轮廓尺寸都

13、较大,零件形状多为空间复杂曲面,有各种各样的截面和翻边形式以及不规则的轮廓尺寸,使用的材料大多是具有良好拉延性能的优质钢板,钢板厚度为0.7 1.2mm。大量生产的准备周期长,投入成本高。板壳零件刚度设计板壳零件时,尤其要注意提高零件的刚度,并考虑如下几点:板壳零件的刚度取决于零件的板厚及形状、曲面和棱线等的造型,拉深成形过程中零件材料的冷作硬化对提高刚度有利,平直的零件造型是不可取的。可在内部大型板件和不显露的外覆盖件上冲压出各种形状的加强筋。筋的刚度主要取决于它的形状。为防止拉深时破裂,深度不宜太大,原则上应满足板料拉深成形所允许的条件。加强筋的布置四、车身结构耐撞性设计车身结构耐撞性实际

14、上就是车身结构承受碰撞的能力、变形模式以及吸收碰撞能量等综合能力的体现。车身结构的耐撞性设计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合理组织车身结构各部分的刚度。1、耐撞性设计的主要内容车身结构刚度组织:合理布置车身的主要承载结构(如主要的梁结构和接头结构),并合理配置它们的刚度。合理组织结构的吸能:主要吸能部件吸收主要的碰撞动能,次要吸能部件少量吸能,并使尽可能多的结构参与吸能,以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合理组织碰撞载荷的传递:即合理设计碰撞载荷的传递路径。车身结构刚性设计:车身结构刚性设计的目的是减小乘员舱在各种碰撞形式中的变形,保证乘员生存空间。车身结构吸能设计:在正面和后面碰撞中,允许通过车身前部或后部结构的变形

15、来缓冲撞击,并减小碰撞过程中车身的减速度。考虑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使用,恰当地应用可以带来性能改进、结构轻量化、节约成本等多种好处。2、正面碰撞时车身结构耐撞性设计当车身遭受正面撞击时,前部的吸能缓冲区利用强韧的吸能材料尽可能多地通过变形吸收因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同时利用结构上的受力连续,未被吸收的冲击能量被分散到整个车身,使乘客舱的框架受力相对均匀,保持其完整性或仅发生微小的形状变化,并以褶皱、加强筋等形状预先设置出材料的变形趋势,避开可能发生对乘员不利的危险变形,减少正面碰撞导致对驾驶舱的侵入和保持相对较低的碰撞减速度,以保证乘员的安全。(1)车身前部结构耐撞性设计在进行耐撞性设计时,应充分发

16、挥主要吸能部件纵梁的作用,使它们吸收多数的碰撞动能。通常的碰撞事故中,车身前部和后部的大多数梁结构经常发生的是轴向压溃和弯曲的联合变形。对于吸能而言,轴向压溃被认为是效率最高的变形模式,弯曲变形是一种吸能效率较低的变形模式。薄壁梁轴向压溃变形的产生预压缩技术触发结构薄壁梁的弯曲变形与塑性铰产生塑性铰的要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梁的某个部位受到弯矩的作用;另一个是弯矩的作用引起了屈服。因此,为了防止产生塑性铰变形,应当从如下方面采取措施:(1)减小受弯部位所受的弯矩;(2)通过设置加强板等方法增加受弯矩部位的弯曲刚度。前端布置触发结构为了减小受弯部位所受的弯矩,应尽量使薄壁梁的轴线为直线。在梁的前端

17、布置触发结构以降低第一个峰值压缩载荷,可以减小受弯部位所受弯矩的最大值。也可以利用弯曲变形模式来提高汽车的耐撞性,如利用弯曲变形时产生的塑性铰引导发动机舱中刚硬的动力总成向下移动,以减小因动力总成撞击较薄弱的前围板引起的对乘员舱的侵入。(2)乘员舱的耐撞性设计一条是通过乘员舱底部纵梁和门槛梁向后传递,这条路径承受纵向力的能力最大。因此,通常在其前端布置主要的吸能部件,如前纵梁。在碰撞中,纵向力经前纵梁、门槛梁和乘员舱底部纵梁向后传递。当前部结构的压缩变形较大时,前轮参与碰撞,纵向力经前轮、铰链柱下部结构和门槛梁向后传递,这样可以防止前部结构继续变形而使动力传动总成撞向乘员舱。另一条路径是纵向力

18、经前指梁和铰链柱、A 柱、车门及其抗侧撞梁和门槛梁而向后传递。此路径上较大的载荷会导致前门框的较大变 使碰撞后车门开启困难,因此该路径前部结构的吸能能力通常较小。载荷向后传递路径考虑因素纵向的梁结构是乘员舱前部结构中的主要吸能部件。纵向压缩刚度大的结构,在吸收相同碰撞动能的情况下,对后部支撑结构的作用力也大。如果乘员舱某个部位可以承受较大的纵向力,则可以在其前端布置纵向压缩刚度较大的吸能结构或引导纵向压缩力由此向后传递。在纵向力向后传递时,应尽量通过多个结构对其进行分流,一方面可以增强对前部传递来的纵向力的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对各分支结构刚性的要求。乘员舱设计刚度为了满足为前部吸能结构提

19、供牢固支撑的要求,应将乘员舱设计得刚度大一些。如前纵梁与门槛梁间过渡结构的刚度、门槛梁的轴向压缩刚度、A 柱与铰链柱的接头、A柱上接头和铰链柱下接头承受纵向力的刚度。为了在偏置碰撞中更有效地发挥两侧结构的能力,采用弯曲刚度较大且与端部结构联接刚度大的前风窗下横梁和仪表板安装横梁。乘员舱结构刚度不应随着变形的增加而突然减小,因为在碰撞速度更大的时候,需要通过乘员舱变形进一步吸收剩余的碰撞能量。3、侧面碰撞时车身结构耐撞性设计由于发生侧面碰撞时乘员舱允许的压缩空间有限,所以车身结构侧面耐撞性设计应以提高乘员舱刚度、减小乘员舱变形为主要目标。在设计侧向撞击力在车身结构中传递的路径时,,应注意几点。1

20、)乘员舱横向结构对侧围结构向车内的运动或变形起到了重要的抵抗作用。2)侧围结构自身的刚度对其向车内的运动或变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车门抗侧撞梁和B 柱将侧向撞击力分流给侧围框架,并经乘员舱的横向结构传递到非撞击侧。如何将侧围结构组织成一个刚性的整体,对于减小车门对乘员舱的侵入非常重要。主要部件的耐撞性设计车门。通过设置抗侧撞梁,可以将车门受到的载荷分散给两侧的立柱,减小车门受撞击区域的变形。要防止碰撞过程中抗侧撞梁出现受弯失稳。车门抗侧撞梁与车身结合为一体,有利于将车门所受的撞击力有效地传给两侧的立柱。主要部件的耐撞性设计B柱。B柱抵抗向车内弯曲变形的弯曲刚度非常重要,要设计得足够大。B柱

21、各截面形状很复杂,在各截面处抵抗弯曲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分布不合理,在撞击中B柱会产生受弯失稳。通常B柱中段受到的弯矩较大。为防止因局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而产生塑性铰,通常采取加强措施。主要部件的耐撞性设计门槛梁。侧撞时门槛梁的变形主要是向车内侧的弯曲变形。为防止这种变形,门槛梁中部受到侧向撞击力后向车内变形的弯曲刚度大小和分布都很重要,可以使用加强板、填充发泡材料等。主要部件的耐撞性设计接头结构。为了防止出现铰链效应,应当提高接头结构的刚度,以使侧面撞击载荷可以通过接头结构传递给其他主要承载结构。为了提高接头结构抵抗来自分支的弯矩的能力,应当提高接头结构在此分支方向的弯曲惯性矩或通过更换材料提

22、高其允许的最大正应力。通常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改变截面形状、改变板厚、布置加强板和使用填充材料等。另外,也可以考虑工艺方面的措施,如使用激光拼焊技术、激光焊接技术等。主要部件的耐撞性设计乘员舱底部横向结构。在侧面碰撞中,乘员舱横向结构对侧围结构起到了支撑的作用,起主要作用的是横向的梁结构,如顶盖横梁、前风窗下横梁、仪表板安装横梁和地板横梁等。从车身结构抗侧面碰撞设计要求的角度,应当提高它们的刚度并防止在受到轴向载荷时发生弯曲失稳。4、后面碰撞时车身结构耐撞性设计低速的后面碰撞:减少因维修带来的费用。当碰撞速度较大时,希望降低车身的减速度以降低乘员受伤害的可能,并希望乘员舱的变形小。将后部结构设计

23、得软一些,即通过设置吸能结构缓冲撞击可以实现这些要求。为了防止后面碰撞中由于后部结构变形对燃油箱的挤压,通常将燃油箱布置在压缩变形区之外。当车轮参与碰撞时,后轮前面一条新的、刚度较大的载荷路径开始参与对撞击的抵抗,车身后部结构的压缩量一般不再明显增加,所以许多轿车的燃油箱被布置在后轮的前面。后面碰撞力向车前方传递的路径后部撞击力向车前方传递的路径通常主要有两条,第一条由后保险杠,经后纵梁传递给门槛梁;第二条由后车轮后部结构,经后车轮传递给门槛梁。对于第二条载荷路径,由于当轮胎参与碰撞后,它与其前面轴向刚度较大的门槛梁接触,导致对撞击的抵抗明显增加,所以碰撞吸能区通常被布置在后车轮后部,而将后轮

24、作为变形限制器加以利用。后纵梁是后部结构的主要吸能部件,还要考虑备胎的影响。车身轻量化使后部长度有变短的趋势,应当提高后部结构吸能的效率,还要控制后纵梁的变形模式,防止发生严重的弯曲变形。5、滚翻时车身结构耐撞性设计车顶变形引起乘员生存空间丧失是滚翻事故中乘员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针对滚翻进行耐撞性设计时,减小车顶的变形是设计的重点。翻滚时地面给车顶的载荷都是通过车门立柱及相应接头传递到刚度相对较大的车身底部和前、后围结构。为了减小车顶结构在滚翻中的变形,应当通过立柱、车顶边梁/横梁和相应接头结构组成的框架整体抵抗车顶受到的载荷。合理组织框架的拓扑、合理匹配框架各部分的刚度、防止失稳、提高

25、立柱和车顶边梁/横梁的弯曲/轴向刚度以及接头对各分支弯矩的抵抗刚度。6、低速碰撞时车身结构耐撞性设计为了在低速碰撞时减少因撞车带来的维修费用,应当在汽车前端设置低速吸能区。低速吸能区一般由能量吸收式保险杠构成,也可以在其后部和前纵梁之间再布置低压缩刚度的结构,与主要结构的连接是可拆卸的方式。吸能式保险杠由保险杠外板、能量吸收体和骨架构成。能量吸收体的种类有泡沫材料、蜂窝材料、波纹管和筒状油液缓冲器等。7、撞行人时车身结构耐撞性设计为了减轻对行人的伤害,应当对车身结构相应部位进行软化或在其周围使用能量吸收材料。具体措施包括:为减轻行人与汽车一次碰撞的伤害,应当对保险杠、前散热器罩和发动机舱盖前端

26、等部位进行软化。为减轻行人与汽车二次碰撞的伤害,应在发动机舱盖和风窗玻璃周围使用能量吸收材料。五、车身结构的防腐设计车身结构的防腐设计是保证车身防腐性能的关键,直接影响其防腐措施的效果。设计要使结构能阻止腐蚀介质侵入或积存在结构缝隙间、凹形构件和封闭结构内部,在容易积存水的部位应设置排水孔,设计成易排水、易干燥的结构。典型的防腐结构设计第六章 车身结构设计第二节 车身结构材料车身结构所用材料传统的车身结构所用材料主要为普通低碳钢板,随着轻量化要求越来越高,高强度钢、镁铝合金、复合材料等新型轻量化材料在车身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白车身钢板材料的合理选用,对车身产品的性能设计和产品制造工艺起着重要

27、的作用。除了必须保证适当的强度等汽车使用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满足成批或大量生产冷冲压工艺和装配工艺的要求。诸如钢材冲压性能、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力学计能、表面质量、板厚公差精度及产品结构的几何形状等,都影响制造工艺和产品质量。低碳钢力学特性弹性变形的上限就是材料屈服的开始。一般零件最大许用应力必须比屈服点适当低一些。弹性模量E是材料刚度的度量(单位为MPa)。到了屈服点就是塑性变形的开始,应变增大加快;塑性变形的最高点即强度极限,在这之前有一段硬化区。强度极限和断后伸长率既反映了变形能力,也是能量吸收能力的一个度量(如撞击能量的吸收)。此外,材料特性还与变形速度有关。材料塑性变形与冲压工艺冷

28、冲压钢板是以金属的塑性变形为基础的加工方法,材料的冲压成形性能主要是指可塑性。伸长率是衡量塑性变形能力的指标。塑性和强度是互相矛盾而此消彼长的,可以通过选用冷加工、热处理及合金化等方法来寻求强度和塑性的合理匹配。不同结构的冲压件对材料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对于变形工序(如压弯、拉深、成形、翻边等),一般要求较低的屈服点,目的是减少材料在冲压后的回弹。对于冲裁工序,为了获得良好的剪裁截面,反而希望屈服点稍高一些。对于变形复杂的工序(如深拉深,或拉深与翻边成形复合工序),则对材料性能具有更多、更严格的指标要求。汽车冷冲压用钢板汽车冷冲压用钢板分为冷轧钢板和热轧钢板。热轧钢板是在温度大于800时轧制而成

29、的,它的可加工性不如冷轧钢板,板材厚度一般在1.26.0mm之间。板厚为1.21.4mm的热轧钢板主要用于车身下部构件、内护板、车门内板等,大于1.6mm以上的用于结构加强板和铰链等。冷轧钢板开始也是热轧的,然后在酸洗槽中去氧化皮,在常温下由轧机轧制而成的。由于冷轧钢板比热轧钢板冲压加工性能好,可以保证严格的厚度公差,且表面美观,在汽车上应用较多。车身冲压件的成形分类及钢板型号的选择我国汽车行业将冲压成形工艺划分为深拉深成形、胀形-深拉深成形、浅拉深成形、弯曲成形和翻边成形五大类。3、表面镀锌钢板为了防止腐蚀,提高车身材料的抗高温、抗氧化能力,对钢板进行表面处理非常重要。在各类环境中,钢的腐蚀

30、率约为锌的330倍。有些轿车车身几乎全部的重要冲压件都采用镀锌钢板镀锌钢板具有优异的防腐性,表面美观,但焊接性和涂装性不如未经镀层处理的钢板好。当涂层超过,就不易保证其成形性和焊接性。由于润滑性,深拉深时的加工更加困难。通过不同的镀层的方法(电镀锌方法或热镀锌方法,合金电镀方法或合金化热镀方法)会得到不同的镀锌钢板性能。其中,合金电镀锌钢板具有各项性能均为优或良的综合性能,可大量应用。二、高强度钢高强度钢(High Stress Steels,HSS)是在普通碳素钢的基础上加入少量合金元素制成的。这种钢板的生产成本与普通碳素钢板相近,但由于合金元素的强化作用却使其抗拉强度比普通钢板高得多。汽车

31、用钢按照其强度可分为软钢、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根据国际钢铁协会的定义,将屈服强度小于210MPa 的钢称为软钢,屈服强度在210 550MPa 的钢称为高强度钢(HSS),屈服强度高于550MPa 的钢称为超高强度(UHSS)或先进高强度钢(AHSS)。汽车用钢伸长率和屈服强度的关系高强度钢特性高强度钢是车身轻量化后保证碰撞安全的最主要材料,高强度钢的用量直接决定着车身轻量化的水平。使用高强度钢的具体优点如下:(1)加工硬化(或应变硬化率)比普通钢板高,可以吸收更多的冲击能量,因此用于底架的前后纵梁等处和要求高强度、耐久性部位,可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2)可减轻零件的重量。若钢板的强度提高4

32、050MPa,车身外板制件的板厚可减小1015,车身内部制件的板厚可减小20左右。(3)用于车身外部件,除了可减薄零件的厚度外,由于具有烘烤硬化性,在经过油漆烘烤后,还可以增强零件表面硬度,提高外表面制件的抗凹陷性能。高强度钢应用国际钢铁协会于19942002年先后开展了超轻车身(ULSAB)、超轻覆盖件(ULSAC)、超轻车身-先进车身概念(ULSAB-AVC)研究项目,以车身轻量化为目标,通过车身的整体设计来实现车身轻量化的最大潜能。在ULSAB项目中,高强度钢使用达到了64%,而在ULSAB-AVC项目中,几乎100%的部件都是用了高强度钢,约有80%为先进高强度钢。20082010年,

33、国际钢铁协会又完成了FSV项目,其开发的白车身结构中,97%为HSS和AHSS,与对标车型相比减重102kg(对标车重290kg),减重比例约为35%。FSV项目中采用的各种高强度钢三、铝合金铝合金的分类及其特点:作为有效的结构材料,纯铝有很好的防腐性能,但力学性能太低。当加入少量的其他合金元素后,物理性能就会大大提高。铝合金是轿车上应用最广泛的轻质金属材料。铝合金的密度大约为钢铁的1/3,其有良好的吸振性能,在减轻重量的同时,可以明显提高碰撞安全性,使得汽车前部的变形区在碰撞时会产生褶皱,吸收大量的冲击力,从而保护了后面的乘坐区。已超过铸铁成为仅次于钢的第二大汽车材料。铝合金材料及特性铸造铝

34、合金是直接用铸造方法浇注或压铸成零件或毛坯的铝合金,其合金元素的含量比较高。主要用于制造壳体类零件和发动机部件以及保险杠、轮辋、发动机框架及制动盘等非发动机结构件。变形铝合金是经熔炼铸成铸锭后,再经过挤压加工形成的各种型材、棒材、管材和板材。变形铝合金中合金元素含量比较低。主要用于制造保险杠、发动机盖、车门、行李舱盖等车身外覆盖件,车轮的轮辐、轮毂罩、车轮外饰罩、热交换器、车身骨架、座椅骨架、车厢地板等结构件以及仪表板等装饰件。变形铝合金按其成分和性能特点可以分为不能热处理强化铝合金和可热处理强化铝合金。前者具备良好的耐蚀性,故称为防锈铝。后者合金元素含量比防锈铝高一些,通过热处理能显著提高力

35、学性能。铝合金在车身结构中的应用要在大量生产的车身结构中应用还需要很好地解决如下问题:由于铝材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弹性极限都比钢低,能否满足相当于钢车身的安全性、耐久性和NVH 性能。由于材料的伸长率大大低于钢材,零件能否采用冲压成形的加工方法。由于导电性、导热性比钢高很多,能否采用高速连接的电焊加工方法。铝成本是钢的5 6 倍,能否做到将车辆的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若在限制成本的情况下要完全达到钢车身的刚度和强度等性能,而且要满足大量生产要求,制造加工必须是快速、经济的。(1)铝板零件的成形性由于铝板的伸长率比钢低,铝冲压零件的拉深深度不能太深,弯曲半径也必须大一些,一般取内径不得小于

36、板厚。由于结构性能的要求,铝冲压件的板厚平均是钢零件的1.5 倍,所必需的弯曲半径可能要增加不少,因此用于夹持的焊接翻边就需要宽些。对于铝冲压件,一般要求拐角处最小半径是该部位拉深深度的1.75 倍。(2)铝车身结构的焊接铝是一种高活化元素,容易氧化形成一层薄而硬的高电阻膜。这个氧化层使铝具有很高的抗腐能力,但为了能够适应电阻点焊,必须控制薄膜的厚度,并使薄膜有清洁的表面。现在铝板生产时可以同时进行表面处理,控制氧化物的形成,使铝的电阻点焊成为可能。铝的高导电性和高导热性不利于电阻点焊,因为高导电性造成的热量使铝融化形成电容焊,而高的导热性使热量从焊点发散出去。由于焊点的抗剪强度远高于抗拉强度

37、,因此应尽量使焊点承受剪切。铝焊点承受剪切载荷的能力大约相当于钢焊点的50%。(3)铝结构的其他连接方法焊-胶连接。这是一种用胶粘剂辅助点焊的连接方式。胶粘剂敷于选择好的点焊部位的翻边中间,点焊时可穿透胶粘剂。自钻铆接。有多种机械紧固件用于辅助点焊连接,如铆钉连接、铆接-粘结、压铆和自钻铆接等,其中自钻铆接的强度超过点焊,使连接强度有了很大改进。在具有表面保护层的高强度轻质材料中应用,能够实现不同金属材料的连接。(4)奥迪全铝合金车身结构1993年,法兰克福车展上首次提出ASF概念,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铝车身。1994年,日内瓦车展上全铝车身奥迪A8首次向全球推出第一代ASF车身。如今,奥迪的A

38、SF技术,已经运用于A8、TT、R8等众多量产车型上。ASF车身在构造上遵循了仿生学原理,车身骨架由铝合金挤压型材和压铸零件构成。比如应用于车顶和车身侧翼的铝板都是互相咬合连接的,就像一副骨架中的每块骨头一样,汽车的各个部件都将最轻的重量和最优化的性能集于一身。奥迪奥迪TT车身结构车身结构在奥迪TT轿车车身结构中,采用全铝车身,铝材质量140kg,占车身总质量的69%。其中,铝薄板63kg,占31%;铝铸件45kg,占22%;铝挤压材32kg,占16%。奥迪TT1.8 TFSI的整备质量仅1240kg,TT2.0 TDI的质量1370kg,平均油耗只不过5.3L/100km。四、镁合金镁是比铝

39、更轻的金属材料,密度只有铝的2/3,铁的2/9。但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的研究和发展还很不充分,但是在轻量化的驱动下,镁合金的应用受到世界各大汽车生产企业的重视。镁合金除具有较小的密度外,还有较高的比强度、比弹性模量和刚性,比强度约为铝的1.8倍。有较高的稳定性,稳定的的收缩率,铸件和加工件尺寸精度高。具有良好的阻尼系数,良好的减震降噪性能。电磁屏蔽性好,尤其适用于电磁干扰严重的电动汽车。与塑料相比,可回收性能好;切削加工性能极好;铸造成形性能好,镁合金铸件最小壁厚可达0.6mm,而铝合金为1.21.5mm。镁合金可分为铸造镁合金和变形镁合金。汽车用的镁合金材料目前以铸造镁合金为主,占汽车用镁量

40、的90%以上。变形镁合金包括型材、板材等延性镁合金,在车身上的应用有很大的潜力。五、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物质结合起来而制得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复合材料通常由基体和增强体复合而成。复合材料按性能分类,可分为功能型复合材料和结构型复合材料。按基体分类,可分为高分子基(PMC)、金属基(MMC)和陶瓷基(CMC)复合材料。按增强相的种类、形状分类,可分为颗粒状、层状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最多。复合材料用于车身的优点n质量轻。复合材料的密度小,如玻璃纤维增强材料的密度为1.6 2.4 g/cm3,用它制作车身可大大减轻质量。n耐腐蚀,车身寿命长

41、。复合材料均有不生锈、耐酸等耐蚀性好的特点,特别是玻璃纤维增强材料,几乎同玻璃一样具有不生锈和耐腐蚀的能力。具有高韧性和抗冲击能力。如福特轿车用复合材料制造车身前部,使碰撞力不再出现钢结构车身中大的尖峰值复合材料用于车身的优点n保温隔热性好。除碳纤维增强材料外,复合材料的导电、导热能力差,所以能起到很好的保温、隔热作用。n成形性好。由于纤维增强材料(FRP)的流动性和层压性好,使车身表面可制成形状各异的曲面,既满足车身外形的艺术造型要求,又减小了空气阻力。n车身部件大型化。应用复合材料可以制造集许多单一零件和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部件,或大型整体部件,从而减少零部件数量,简化车身装配工序,提高部件

42、刚性和造型整体性。n着色性好。n材料利用率高。在车身上使用最多的复合材料是玻璃纤维增强材料(GFRP,俗称玻璃钢)和碳纤维增强材料(CFRP)。玻璃纤维GFRPGFRP 与金属材料相比:具有质量轻,比强度、比刚度高,耐蚀性好等优点。使用GFRP 的零部件主要有:车身外覆盖件,如发动机盖、车顶盖、行李舱盖、前围护板、灯罩及保险杠等;车内板制件,如轮罩(挡泥板)、门窗内装饰框等。碳纤维CFRP碳纤维由人造丝、沥青、聚丙烯等原料制成。与GFRP相比,CFRP密度低,抗拉强度高,耐蚀性、耐磨性好,有一定的减振和隔振性能(只是耐冲击性、耐热性较差)。CFRP用于汽车上是比较理想的,故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各类

43、板件、壳体件,各种支架、托架和许多重要的结构件。宝马公司2011 年发布的纯电动轿车i3 采用CFRP 车身结构,使得整车质量仅1250kg,比传统纯电动汽车减轻了250 350kg,同时实现了最高级别的碰撞安全保护。第六章 车身结构设计第三节 车身结构制造工艺性一、车身结构的划分钢结构车身大多是由数百个用普通低碳钢板冲压成形的零件装配而成的,其装配过程是:冲压零件合件分总成总成。在进行车身设计时,需要相应地画出零件图、合件图、分总成图、车身焊接总成图和车身装配图。将车身整体形状分成数块能够制造和装配起来的零件称为分块。分块决定了车身零件的形状和轮廓尺寸,对车身零件的冲压工艺和装配工艺有很大影

44、响,而且还影响车身结构的轻量化。轿车车身总成结构的划分车身零件分块考虑因素车身零件大型化:一般在钢板宽度足够、冲压工艺允许以及设备条件具备的情况整体冲压的门框外板下,应尽可能使零件分块大些。车身零件分块考虑因素分块对制造精度的影响:不正确的车身零件分块将影响产品的装配精度,如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要求,前、后风窗框的配合尺寸等,将会难以保证。如果结构是由内、外板两层组成的,则分块时应使内层及外层的分块线错开,其中一层若为整体冲压结构,则能更好地控制装配精度。分块线应尽可能与外部造型线相适应,并避免在圆弧面上分块。二、车身生产工艺轿车车身的生产主要包括四大生产工艺:冲压、焊装、涂装和装配。承载式车身

45、工艺如下:车身冲压工艺:冲压是指通过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板料施加外力,使板料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尺寸、形状和性能的零件的加工方法。白车身焊装工艺:是用焊接机器人或多点焊机把空心钢板构件(车身骨架)与车身外板焊接成整体,个别部分也可用粘接、铆接 或机械连接方式连接起来的方法。车身涂装工艺:是指将涂料均匀涂覆在车身覆盖件表面上并干燥成膜的工艺方法。车身装配工艺:以车身为装配基础件,在生产线(总装配线)上完成装配车身内外饰件和车身附件的方法。(一)车身冲压工艺冲压是一种优质、高产、低消耗、低成本的加工方法,生产效率高,操作简便,便于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生产。它能制造出其他金属加工方法所不

46、能或难以加工的、形状复杂的零件,且材料利用率高、节能。冲压件表面质量较好,便于后续表面处理。冲压件有较好的互换性。但是冲压生产的模具制造费用高,不宜用于单件和小批量的零件生产。1、冲压工序的分类冲压的基本工序分为材料的分离和成形两大类。分离工序是冲压过程中使冲压零件与板料沿一定的轮廓线相互分离,并满足一定的断面质量要求的工序。成形工序是板料在不破裂的条件下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要求形状和尺寸精度的零件的工序。车身制造工艺中常用的分离工序车身制造工艺中常用的成形工序2、车身冲压件的工艺分析冲裁:是利用冲裁模使材料从弹塑性变形开始,最后断裂分离的一种冲压分离工序,它包括落料、切边、冲孔等工序。从板

47、料上冲下所需形状的零件或毛坯称为落料,在零件上冲出所需形状的孔称冲孔。2、车身冲压件的工艺分析拉深:是利用拉深模将已冲裁好的平面毛坯压制成各种形状的开口空心零件。拉深所使用的模具与冲裁模不同,其凸模与凹模没有锋利的刃口,而具有较大圆角半径,且拉深间隙稍大于板料的厚度,这样拉深时便于金属的流动。车身零件的拉深方向要保证凸模能完全进入凹模,不得有凸模达不到的负角。车身零件的拉深深度要恰当,争取一次拉深成形。对于具有反拉深的覆盖件,应尽可能加大这部分的圆角半径。要满足加强筋不破裂的条件。L1为成型后剖面展开的材料长度,L为成形前剖面的材料长度;为材料允许的伸长率。2、车身冲压件的工艺分析弯曲:将板料

48、、管料和型材完成具有一定曲率、一定角度和形状的冲压工序。薄板弯曲时,变形区外层金属纤维承受拉深变形,随着相对弯曲半径 r/t(r为弯曲半径,t为板厚)的减小,弯曲变形程度逐渐增大,外层边缘纤维拉深变形不断增大,当r/t减小到使外层金属纤维拉深变形超过材料允许的变形程度时,外层纤维会出现裂纹,即弯裂现象。弯曲工艺实例弯曲件的回弹回弹是弯曲件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外载作用下,弯曲产生的变形都由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两部分组成。当外载卸除后,弯曲件的塑性变形被保留下来,而弹性变形则完全消失,这时弯曲件会发生与加载时变形完全相反的变化,与模具相应形状不一致,这种现象称为弯曲件的回弹。在弯曲区压制加强肋以增

49、加完全变形区的刚度和塑性变形程度,在材料选用上采取弹性模数大、屈服极限小、力学性能比较稳定的材料。其次,在模具设计时修正凸模或凹模工作部分形状和尺寸,使工件回弹量得到补偿。骨架件和外覆盖件的冲压工艺车身骨架件的作用在于提高车身的刚度,并连接或固定内饰件及其他零件。骨架件的特点是形状复杂、冲孔多、零件易回弹及扭曲。因此,确定骨架件的工艺方案时,应根据它的特点设计,如合理安排冲孔的顺序和考虑整形工序等。车身外覆盖件的外表面质量要求严格,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隆起、起皱、划伤、压痕等外表面缺陷,确定合适的冲压方向和合理布置拉延筋,尽量避免预切工序。(二)车身焊装工艺装焊时,底架总成和侧围总成分别

50、在各自的拼装台上焊装,然后送到白车身装配线上进行白车身拼装。一个完整的白车身通过三段生产线完成装配,第一段是底架总成焊接;第二段是侧围总成及顶盖等其他相关零件与底架总成的焊装;第三段是白车身安装件(前、后罩,门和翼子板等可拆卸件)的安装。车身焊接方法在传统的汽车车身上广泛采用的焊接方法是电阻焊。焊接时,搭接在一起的薄板(2或3层)通过两个电极互相压在一起,强大的电流通过电极的传导,由金属电阻产生的热量熔化金属,再通过压紧力将熔点互相连接在一起。电阻焊包括点焊、凸焊和缝焊等。点焊在薄板结构中应用最多,一辆轿车车身上的焊点多达30004000个。凸焊应用也很广,车身上的固定件,如螺钉、螺栓、螺母与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