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海市徐汇区园南小学小学语文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试题(含答案)
1.看拼音写词语。
tōng xiāo fáng yù jīng huāng wéi kǒng yán jùn
qīng fù jiān ruì chén yù wú dú yǒu ǒu
2.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敏而好(hào)学,不耻下问。
B.竹喧归浣(wán)女,莲动下渔舟。
C.默而知(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风一更,雪一更,聒(guō)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下列加横线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拥戴 放肆 绞尽脑汁 冲峰陷阵 B.柑橘 胚胎 完壁归赵 含辛茹苦
C.祷告 穿梭 手急眼快 鞠躬尽瘁 D.硝烟 妨碍 莞尔一笑 势不可当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B.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
C.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
D.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创建良好的班集体,班干部要虚心接受、广泛征求同学们的建议。
B.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在全校拔尖。
C.雾霾天气危害巨大,因此治理雾霾不仅是大家的事,更是政府的事。
D.老师要求我们的校刊中应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6.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
A.“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的哼了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B.“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起的“八”和“七”。
C.“我要呆在这儿,和你在一起。”苏艾说:“而且我不喜欢你老盯着那些藤叶。”
D.大夫今天早晨告诉我,你很快康复的机会是——让我想想,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你好的希望是十比一!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分别是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B.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代表作《匆匆》《背影》《济南的冬天》等。
C.我国古代文学中,三十岁称“而立”,六十岁称“花甲”,七十岁称“古稀”。
D.孔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
8.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连贯的话,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②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③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④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得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10.按课文内容填空。
(1)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曰:_______________。上面的话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这篇课文说明了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十六年前的回忆》是_______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_________,文章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叙述的。
(3)“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_________,而是________”,这句话出自___的________。
(4)__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
(5)水是眼波横,______________,欲问行人去那边?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
11.口语交际。
米玛同学很喜欢踢足球,踢足球的水平不错,是班里的体育小明星。但他学习成绩比较差,还经常不写作业。老师让他好好学习,他说长大要去上体校班,学习不好也没关系,只要体育成绩好就行了。你觉得米玛的想法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2.坐:因为。
1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仕于南方 仕:___________
②席上啖菱 啖:___________
③其人护其短 短:__________
④欲以去热也 去: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横线画出北人闹笑话的地方。
1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下面是端午节期间南阳的小明同学报名参加“华山三日游”时查询到的天气预报表格,请你仔细阅读下面的表格,并回答问题。
南阳
6月20日
晴
20℃~32℃
6月21日
晴
23℃~30℃
6月22日
晴
20℃~34℃
华山
6月20日
多云转阴,有阵雨
10℃~15℃
6月21日
阴,有阵雨
8℃~13℃
6月22日
多云转晴
10℃~13℃
77.小明的出发地是_____目的地是______。
17、从天气预报表格中,我们可以提取到两地端午节期间的天气信息,分别是_____;_____。
18、根据这个天气预报表格,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提出简短温馨的出行提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遇到一些紧急情况,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拨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求助,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些紧急求助的电话号码。下列电话号码按火警、治安报警、交通事故、医疗急救的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A.119 122 110 120 B.122 110 120 119
C.119 110 122 120 D.119 110 120 12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
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______,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______,还会说我老土。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
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⑧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
20、请在第②、第③自然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填序号)
A.不置可否 B.不动声色 C.不厌其烦 D.不屑一顾
21、“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因为误解了女儿的行为而感到惭愧。
B.我为平时施舍一两块硬币的“慈善”行为、为自己浅薄的“爱心”感到惭愧。
C.“我”因为被女儿识破了想教育她的“圈套”而感到惭愧。
22、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仅仅是指那个捡废品的老人。
B.“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文中此处的“素养”具体是指节俭,不浪费。
C.文章融入了作者的心理描写:紧张——感激——惭愧。
23、“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这句话描写的是女儿的______,表现了女儿完成任务后______的心理。
24、题目“一只空瓶子的温暖”中的“温暖”一方面是指______,另一方面是指______。
25、“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习作。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叹。请你以此为题,向大家介绍你的这段经历。
提示:(1)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和人名。(2)写清楚过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低于400字。
【参考答案】
1.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宵、御、慌、恐、峻、倾、覆”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注意区分多音字。A、C、D正确。B.有误,“浣”的正确读音为“huàn”。故选:B。
3.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固定的词语搭配,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有误,冲锋陷阵:向敌人冲击,深入敌阵。故“峰”错误。
B.有误,完璧归赵: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故“壁”错误。
C.有误,手疾眼快:形容做事机警敏捷。也说眼疾手快。故“急”错误。
D.正确。
4.C
解析:C
【详解】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5.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句子语病的辨析,注意平时对语句中常见的错误进行辨析和识记,在本题中,没有语病的是B项。
A项:语序不当,先是广泛征求,然后是虚心接受。
C项:搭配不当, “大家”包含“政府”,应改为雾霾危害巨大,因此治理雾霾不仅是百姓的事,更是政府的事。
D项:搭配不当,“增加”应改为“促进”。
6.C
解析:C
【详解】考查对标点的运用和辨析。
C项,错误。内容在两边,提示语在中间。“说”后加逗号,“苏艾说”后面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语言表达形式的掌握,同时也要注意标点的使用。分类如下:
(1)提示语在前,说话内容在后。“说”后加冒号前引号。
(2)内容在前,提示语在后。“说”后加句号。
(3)内容在两边,提示语在中间。“说”后加逗号前引号。
(4)省略提示语。
7.D
解析:D
【详解】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D、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太上老君。
故答案为D
8.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句子排序题就是把排列混乱、条理不清的几句话整理成排列有序、条理清楚的一段话。这类题型是对句子和句子之间内在逻辑的考查。句子排序题的解题步骤是:
①先阅读所有句子,粗略了解大意;
②根据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首尾句;
③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
④根据句子间的关系进行排序;
⑤再读排列后的语段,检查确定。
根据上述方法,认真阅读句子分析可知,“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这句话是总起句,要放在第一位;“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这句话内容紧承上一句,放在第二位;“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这句话中“他就是这样来读……”紧接上一句中“他读书时……”,因此放在第三位,由此即可知本题答案。
9. 野马脱缰般的激流把数不清的牛皮船掀翻。 他没有见过天空这样蓝。 鲁滨逊在海上航行半年后,终于回到了英国。 他恐惧万分,猜想这难道不是附近陆地上的野人留下来的脚印吗? 读书的时候,日子从书本上过去;睡觉的时候,日子从床上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旁过去。
【详解】考查了仿写句子。例句是由“……的时候,日子从……过去;……的时候,日子从……过去;……的时候,日子从……过去”构成的排比句,仿写句要用此句式。
10. 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非然也 学弈 孟子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李大钊 回忆录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锤的打击 水的且歌且舞 泰戈尔 《飞鸟集》 一鼓作气 山是眉峰聚 眉眼盈盈处 横眉冷对千夫指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课文内容填写,考查学生对课文作者以及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1)仔细回顾课文,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中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出自孟子的《学弈》的最后两句。本文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2)《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和被捕时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文章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写的,也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3)“使卵石臻于完美,并非锤的击打,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出自泰戈尔的《飞鸟集》。《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先秦左丘明的《曹刿论战》,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5)“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是出自宋代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上片,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鲁迅的《自嘲》,这句话的意思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指对待敌人绝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
11.米玛的想法是不对的,只是足球踢得好,而成绩不好是不行的。作为学生需要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无论如何还是要好好学习,向好成绩靠近。将来考大学,即使是体校班那也是需要一定的文化成绩才能考取自己理想的学校。并且如果只是体育成绩好而文化成绩不好,就会很容易沦为文盲。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注意结合题目给出的信息作答。
题目要求对米玛“学习不好也没关系,只要体育成绩好就行了”的想法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先判断米玛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接着可以从“学生当下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有体育成绩好,而学习成绩不好是不能考取理想大学”“要全面发展”这些角度去谈看法。注意语言要通顺、逻辑条理要清晰。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2、 做官 吃 短处 除掉、去掉
13、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
14、并壳入口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15、不懂装懂是会闹笑话的,我们应该虚心学习我们所不知道的,求知是一种美德。
【分析】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2、本题需要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这需要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和本文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说出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单个字的意思。
13、本题需要解释整句话的意思,需要着重注意的点是“而非”和“此……也”,学生不太清楚什么是判断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做笔记。
14、本题在原文找到并划线即可。
1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学生需要结合文章主要内容来进行分析。这类题型为开放性题型,学生只要围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中心思想言之有理即可。
C
解析:16、 南阳 华山
17、 华山在端午节期间的前两天有雨 南阳在端午节期间都是晴天
18、出游时需添加衣服,防止受凉,同时带好雨具。
19、C
【解析】
16、考查了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南阳的小明同学报名参加“华山三日游”活动可知,目的地是“华山”,出发地是“南阳”。
17、考查了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总结的能力。
通过观察可知,华山在端午节期间的前两天多云转阴,有阵雨;南阳6月20-6月23日都是晴。
18、查了学生结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结合“有雨”及“温差大”提出相应的建议。
19、本题考查常用的求救电话。依据掌握的安全常识,辨析题肢选项,做出正确选择。
火警是119,治安报警是110,交通事故是122,医疗急救是120。
20、B D
21、C
22、B
23、 动作 轻松、愉快、自豪
24、 女儿用空瓶子给老人带去的有尊严的温暖 爸爸看到女儿成长后内心感到的温
解析:20、B D
21、C
22、B
23、 动作 轻松、愉快、自豪
24、 女儿用空瓶子给老人带去的有尊严的温暖 爸爸看到女儿成长后内心感到的温暖。
25、(1)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需要给彼此足够的尊严。
(2)真正的帮助,不是施舍,是平等,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3)劳动能使人有尊严的活着,劳动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解析】
20、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不置可否:是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
不动声色:指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
不厌其烦:指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
不屑一顾:指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结合“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可知,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
结合“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可知,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
2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可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中的惭愧是因为:“我”因为误解了女儿的行为而感到惭愧;“我”为平时施舍一两块硬币的“慈善”行为、为自己浅薄的“爱心”感到惭愧。故错误的是:C。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选项,“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不仅指那个捡废品的老人,还指向捡废品的老人一样靠这种劳动生活的人;理解错误。
B选项,“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文中此处的“素养”具体是指节俭,不浪费。理解正确。
C选项,文章中,作者的心理历程为:紧张——惭愧——感激。理解错误。
2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结合“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句中的“跑”“拉”可知是对女儿的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了女儿完成任务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4、本题考查对课题的理解。
短文主要讲了父亲因为自己曾经施舍老人而感到羞愧,为自己误解女儿的意图感到羞愧。女儿做了好事之后,是那么轻松愉快和自豪。我们应该像女儿一样尊重靠劳动生活的人。这只空瓶子一定会给老人带去温暖和尊严。爸爸为女儿的行为感到温暖和欣慰。 由此可知,“温暖”一方面是指:女儿用空瓶子给捡废品的老人带去的有尊严的温暖;另一方面是指:“我”看到女儿成长后内心感到的温暖。
2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通过读短文,可知,“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的意思是:每个有尊严的人都不会愿意接受别人的施舍,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通过劳动获得财富的权利!
25.例文:
听君一席,胜读十年书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人生需要常常聆听,我受益于聆听之处有很多很多,但其中有一席话,却让我在聆听之后有“胜读十年书”的感受。
那年,我十岁,刚读小学三年级。我
解析:例文:
听君一席,胜读十年书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人生需要常常聆听,我受益于聆听之处有很多很多,但其中有一席话,却让我在聆听之后有“胜读十年书”的感受。
那年,我十岁,刚读小学三年级。我转学到了这个陌生的班集体,因为性格内向,导致我一直无法融入到这个集体。久而久之,孤独的我成绩不断下滑,也越来越自卑。您的出现,像明灯,像阳光,及时化解了我内心的自卑,改变了我的一生!那天,下着暴雨,天空阴沉沉的,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感,窗外的大风大雨与我当时的心情像极了。我当时情绪低落,您察觉出我的怪异,便撑着伞,把我拉到了教室外面,和我谈话。
在外面,你用手指着风雨中一颗毫不起眼的小草说:“你知道为什么它在风雨中还能挺直腰杆,不会倒下吗?”“不知道。”我摇了摇头。“因为它自信,它相信自己不会因为这么点风雨而倒下,还因为它心中有个不变信念,它坚信只要自己不倒下,就会看见风雨过后绚烂的彩虹,懂了吗?”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您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继续对我说:“你要学习小草的坚强与自信,不要被小小的困难给吓倒。你不要因为自己的成绩而自卑,其实你不比别人差,不比别人笨,只要你肯下功夫,肯努力,我相信,你就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彩虹!你要记住,人活在这世上,不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是为了不断地向困难宣战,之后再尽自己的努力去战胜它。第一次失败了没关系,要继续努力,不放弃,总有一天你会战胜它的。”
短短的一席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受用不尽。是这席话,让我找回了遗失已久的自信;是这席话,改变了我的一生!因为这席话,我才没有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自我;因为这席话,我才能独自在黑夜中前行;因为这席话,我才能在失败后擦干眼泪,重新站起;因为这席话,我才能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因为这席话,我才能抛开所有烦恼,大步向前。
感谢您——我的老师,感谢您金子般宝贵的话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回忆一下,你听到谁说的一句(一段)话,让你有了“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先想一想,然后写一篇习作,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听“君”一席话,首先考虑的是这个“君”是谁?他的一席话应该是有分量的,能引领我们前行的,朋友、老师、长辈等都可以的。选择好人物就是良好的开始,可以回忆,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哪些人曾经给予过我们帮助,有没有说过让我们印象特别深刻的话语,让我们有所感悟,思想和行动上发生了转变。如果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个人,那么就可以围绕和他之间的故事来写了。
针对这个文题来讲,生活中的素材还是较为广泛的,如一味地追求外在美,穿衣打扮处处要和别人攀比,后来,爸爸的一席话点醒了“我”,人更应该注重内在美。学习中的素材也很多,如书写不规范,老师和家长多次提醒都不起作用,直到考试时扣了书写分,教训惨痛,才如梦初醒。在老师一席话的教育下,“我”终于明白写好字要靠自我严格要求,并坚持不懈地练习,才会有所成效。
写好这篇作文,我们除了要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出波折,还应注意环境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环境描写能起到渲染氛围,暗示人物内心活动,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开头可以运用引用式,引用名言引入下文。
中间可以围绕中心介绍具体事件,写清楚事件的人物、起因、经过等。
最后结尾点明中心,突出这句话对自己的重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