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外国语小学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语文试卷
1.看拼音写词语。
jì mò yī wēi zhēng róng zhī yuán dān ge
( ) ( ) ( ) ( ) ( )
xī shuài dǎo méi pì jìng pái huái rǎn gāng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獠牙(liáo) 刨土(páo) 涔涔(chén) 轻于鸿毛(hóng)
B.野蛮(mán) 唾沫(tuò) 鸿鹄(fú) 奄奄待毙(yān)
C.机杼(zhòu) 炽热(zhì) 蜜饯(jàn) 流水潺潺(cán)
D.侦探(zēn) 急遽(zhòu) 搪瓷碗(táng) 沧沧凉凉(chāng)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太平盛世 国秦民安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B.政同人和 人寿年丰 夜不闲户 内忧外患
C.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生灵涂炭 衰鸿遍野
D.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 民不聊生 路不拾遗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
B.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C.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D.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正在努力改进自己的缺点。
B.我整理并收集了相关资料。
C.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陆续来到操场。
D.泰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
6.下列各项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B.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注意。
7.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鲁滨逊漂流记》—笛福—法国 B.《使至塞上》—王维—唐朝
C.《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 D.《范进中举》—吴敬梓—清朝
8.排列句子。( )
①它先表演跳舞,两臂向上伸着,一个劲地旋转。
②最后它还表演了走铁杠,走几步滑一下,真逗人喜爱!
③接着它又表演了翻跟头,动作可灵活啦!
④小猴子的精彩表演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⑤一只小猴子在台上表演节目。
A.②④③⑤① B.④③②⑤① C.③④①②⑤ D.⑤①③②④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父亲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说:“这是我的两个孩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句子。
我们这个世界需要奉献者的身影。如果我是春雨,我将滋润一方土地;如果我是________,我将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是________,我将________________。
(3)我们马上就要离开相处多年的同学了,在这离别之际,请用上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给你的好朋友写一段毕业赠言:_______________
10.(1)爱国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诗词中有很多以“爱国忧民”为主题的诗句,比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中的“____,___”还有王昌龄《出塞》中的“_____,______。”
(2)即兴发言没有很多准备时间,且需要临场发挥,所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也有—定技巧的:一是____;二是______。
(3)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___节,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____。这个节日主要的习俗有____和___等。
(4)汉乐府诗歌《长歌行》中“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和我们六年级下册学习的《____》这篇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11.你一定读了不少课外书吧?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读书笔记。
书名:______ 作者:______ 印象最深的人物:______
该人物给我的人生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②三百人。南郭③处士④请为⑤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以数百人⑦。宣王死,湣王立⑧。好⑨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释】
①宣王:齐国国君。使:派、让、请。竽(yú):古代乐器名,有点像现在的笙(shēng)。②必:一定、必须。
③南郭:复姓。
④处(chǔ)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
⑤请:请求。为(wèi):给、替。
⑥说(yuè):同“悦”,高兴。
⑦廩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与……相同。
⑧立:继承了王位。⑨好:喜欢、喜好。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使:________ 必:________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字,宣王说之。 为:________ 说:________
(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_________逃:________
1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句的意思。
(1)南郭处士( )__________ (2)好一一听之( )_________
14、联系全文想想“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人以下几个角度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1)从南郭处士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
(2)从齐宣王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著”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吃饭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的使用则表达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用刀、叉等工具随意切割食物,让人感到一种暴虐和一种舞刀弄叉的张狂,那么东方人用筷子温文尔雅的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了。
材料二:
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
咏竹箸
【明】程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材料四: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浙江省余姚市文明办特此设计了此海报。
16、【材料一】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17、【材料三】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____________的精神,这与唐代诗人罗隐《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8、【材料四】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倡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材料中的信息作答)
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公交车上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女儿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我看到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好大劲儿,才把父亲扶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这时一个姑娘突然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那女儿也说父亲身体硬朗着呢,而且只有几站地,站一会儿就到了!
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让座的姑娘脸上流露出了笑意。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个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我不禁替他暗自庆幸: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医院很快就到了,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位姑娘再次表示感谢。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想问清他在哪个病室。就这样,我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
“爸,伤口痛了吧?”
“一点点吧!”
“您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您还要坐!”
“你呀,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所顾虑了……”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车上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20、这篇短文的题目没有表达出文章的主题,请你给短文换上一个更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
2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看望——( ) 痛楚——( ) 避免——( )
2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人满为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有隐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结合短文,各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让座的姑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哪句话可以表现出老人坐在座位上的痛苦?用“ ”画出来
25、“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中第一个“善良”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第二个“善良”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5.习作。
生活中,有太多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如温暖的亲情、纯真的友谊、最美的“逆行”……请以“那一次,我很感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②叙述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③详略得当,围绕中心有条理地叙述,表达真情实感;④书写工整美观,尽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1. 寂寞 依偎 蒸融 支援 耽搁 蟋蟀 倒霉 僻静 徘徊 染缸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读一读拼音,一定要读准字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书写时要注意“寂、偎、融、援、搁、蟋、蟀、霉、僻”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字音。要注意韵母与声调,还要注意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音与后鼻音的不同。
A.涔涔(cén)一个错误读音
B.鸿鹄(hú)一个错误读音
C.机杼(zhù)炽热(chì)蜜饯(jiàn)流水潺潺(chán)四个错误读音
D.侦探(zhēn)急遽(jù)沧沧凉凉(cāng)三个错误读音
3.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经常也是易错字。
A项“国秦民安”中“秦”应改为“泰”。国泰民安思是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B项“政同人和”的“同”应改为“通”。“夜不闲户”的“闲”应改为“闭”。
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 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夜不闲户: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C项“衰”应改为“哀”。哀鸿遍野: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难民之悲惨景象。
所以选择D选项。
4.B
解析: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A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C项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D项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5.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语病的辨析和理解,结合选项的内容和特点进行辨析。本题中没有语病的是D项。
A项:词语搭配不当,把“改进”改为“改正”
B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收集再整理。
C项:词语搭配不当,“争先恐后”意思是意思是指争着向前,唯恐落后。“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去掉一个即可。
6.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A.“等”和双引号使用重复。
B.这里的引号是引用。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只是在陈述句里出现疑问语气,所以这里要用逗号。
D.“今天去呢”为独立的句子,后面接问号。
7.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注意平时对相关文学常识的积累。在本题中,搭配有误的是A项,《鲁滨逊漂流记》—笛福—英国
8.D
解析:D
【详解】略
9. 父亲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说,我们是他的两个孩子。 清风 吹散夏日的酷热 太阳 照亮世间所有的黑暗 六年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曾经的你我就像并肩生长的两棵小树,就像二重唱里的两个声部,就像一起翱翔的两只小鸟。如今在我们挥手告别之际,请收下我最真挚的祝福。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引述句与转述句之间的转换。
首先将冒号、引号去掉,接着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最后再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答案还可以写成“父亲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说,这是他的两个孩子。”
(2)本题主要考查句子仿写。
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围绕“奉献”来描写,因此仿写时也要抓住这两点。
答案首先将我比作清风,清风吹散炎热;其次将我比作太阳,太阳带来光明。还可以写成“如果我是一棵大树,我将给人类投下一片绿荫;如果我是一支粉笔,我将给人类带来知识”等等。
(3)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毕业赠言一是要求主题要积极向上,给人以鞭策、鼓励或赞美;二是要求真情实感,不要空话套话连篇;三是需要因人而异,不要千篇一律,因各具风格。
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排比: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10.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快速组织语言 临场发挥
端午
屈原 吃粽子 赛龙舟 匆匆
【详解】(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积累与诵读。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意思是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
(2)本题考查了实践作业。
实践作业是把语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作业可以使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
即兴发言没有很多准备时间,且需要临场发挥,所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也有一定技巧的:一是快速组织语言;二是临场发挥。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重要节假日。
结合对重要节假日的了解及课内外的阅读填空。
结合课内学习及生活实践可知,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个节日主要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拴五色丝线等。
(4)本题考查了课文的理解。
汉乐府诗歌《长歌行》中“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是: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应浪费时间 也用来告诫我们,要趁年纪还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的时候,一事无成,这样只能留下悲伤、后悔。这句诗和和我们六年级下册学习的《匆匆》这篇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主要写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告诫我们时间来去匆匆,宝贵易逝,我们要珍惜宝贵时间,不能来到世上没有作为而白白走一遭。
11. 《三国演义》 罗贯中 诸葛亮 一个人不仅要有智慧,还要善于用人。
12、 派、让、请。 一定。 替、给。 同“悦”,高兴。 喜欢、喜好。 逃跑。
13、 chǔ 南郭先生 hào 喜欢一个一个单独听
14、讽刺了无才无德的人,靠招摇撞骗,最终会得到难堪的下场。
15、 人要有真才实学。 做事用人要严谨。
【分析】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12、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加点词的意思,需要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和本文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说出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单个字的意思。
13、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和句子的分析。
“处”有两个读音,可以读“chǔ”,也可以读“chù”,念“chǔ”的时候,表示居住、办理等含义,基本与人的行为有关;念“chù”主要表示地方和单位。综合可知在这里念“chǔ”。
“好”在句子中翻译为“喜好”、“热爱”,所以应该念“hào”。
14、这道题考查成语的含义。“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讲述了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用来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占着位置,或拿次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用作自谦的话。讽刺了无才无德的人,靠招摇撞骗,最终会得到难堪的下场。
15、这道题主要考查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需要从南郭处士和齐宣王两个角度回答。
(1)从南郭处士的角度:南郭处士没有真才实学,利用了齐宣王不会检查的缺口,成功混入“皇家乐队”,并得到了很多赏赐。但是这种行为属于欺诈,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不能够骗人的道理。
(2)从齐宣王的角度:在这件事上,齐宣王在用人前没有注意考查,给了南郭处士这一类人可趁之机,这也告诉我们在用人前需要好好筛查。
16、 地位 历史 文化内涵
17、 默默奉献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18、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 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9、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的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分析】
1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材料一首先介绍了筷子的地位,它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接着介绍了筷子的来历,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然后介绍了筷子蕴含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17、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识记。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这首诗的意思是筷子被频繁的使用,先尝到各种或甜或苦的味道,但真正的滋味确实由人来品尝,筷子到头来白忙活了一场。热情歌颂了筷子默默奉献的精神。
罗隐的《蜂》,全诗为: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意思是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歌颂了蜜蜂勤劳无私、甘于奉献的品格。
18、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可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由“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可知,此海报的目的是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由海报图片可知,此海报倡导大家在饭桌上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这句话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用四个“通过……”的句式,将小孩、老人、孤独的人、相守的人通过筷子诉说着的人生和情感写出来,这样更好的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20、成全善良
21、 探望 痛苦 杜绝
22、 文中指公交车上的人特别多。 有别的原因或苦衷,不便于说出来。
23、 尊老爱幼 与
解析:20、成全善良
21、 探望 痛苦 杜绝
22、 文中指公交车上的人特别多。 有别的原因或苦衷,不便于说出来。
23、 尊老爱幼 与人为善
24、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
25、 姑娘给老人让座 老人接受让座,以鼓励善举 点明中心
【解析】
20、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此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在公交车上发生的一件事,老人明明臀部有伤口,却为了成全一个姑娘善良的让座行为强忍疼痛。要表达的主题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也有体现“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所以可以拟题为:成全善良。
2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看望:到长辈或亲友等处问候。
痛楚:悲痛;苦楚。
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
22、考查解释词语,可以先解释词语中的关键字,再解释整个词语。人满为患中“患”的意思是:灾祸。另有隐情中“隐”的意思是:隐藏,不出现的。
23、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分析。故事中让座的小姑娘看到老人,便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体现了她尊老爱幼(其中“尊老”指的是尊敬长辈,“爱幼”即爱护晚辈;形容人的品德良好。)的传统美德。而故事中的老人宁可自己忍耐疼痛,也要成全小姑娘的善良,是一个与人为善(意思是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的老人。
24、考查对人物细节描写的辨析,可以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分析。
25、考查理解句子。第一个“善良”指姑娘给老人让座,而第二个“善良”则指老人为了成全她善良的行为,强忍着疼痛。这也是一种善良。善良的本意是: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老人和姑娘都具有这样的品质。而这句话在文中起到点明中心(点名中心就是说指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作用。
25.那一次,我很感动
打开记忆的大门,许多感动的事会涌出心头,有一次……
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在小区报亭旁
解析: 那一次,我很感动
打开记忆的大门,许多感动的事会涌出心头,有一次……
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在小区报亭旁的凳子上休息,刚想回家吃饭,突然一位穿着破旧的布鞋,身上穿着鲜艳的红裙子,头上绑着两个轻快的小辫子的女孩,情绪低落地走向报亭,正准备起身走的我,因为好奇,又坐了下来,看着小女孩。她走到报亭后,对报亭老板文叔说:“叔叔能打电话吗?”叔叔回答:“行啊,国际长途都可以打。”小女孩拿起电话,手指颤颤巍巍得拨着电话号码,过了好一会,她对电话的那头说:“妈妈你在乡下过得好吗?我在城市里过的可好了呢,你放心,我在叔叔单位里每天都能吃上肉,每天都有好衣服穿,叔叔每个月还给我3元的零花钱,我攒了好久买了一条这么鲜艳的红裙子,妈妈今天我就是穿着这条红裙子来给你打电话的……”突然间它的语调放得很低很低,眼睛里闪着泪花,用蚊子般的声音继续说:“妈妈你的肺还疼吗?我好想你,好想爸爸,我好想你们,每天晚上都梦见你们……突然间小女孩不说话了,放到电话机上,接着她哭出了声音,文叔看了对她说:“怎么了?想妈妈?”女孩边哭着边回答“不是的,我妈妈都死了三年多了……
听到这里,顿时我的鼻子一酸——原来对方电话无人,接着我缓缓地走回了家。我边走边想:这一通电话是多么感人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题目中要求我们写命题作文,记叙一个感动的一次,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注重文章的逻辑性,情节曲折起伏,平铺直叙的文章是没有吸引力的。要善于运用平时学习中积累到的好词好句,注意语句通顺,标点使用准确。
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式开头点题(景物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
正文: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