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中学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解答实验探究大题质量监测卷含答案
1.图1是中共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图2是消化系统模式图,图3是小肠壁纵切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最底层(E层)事物所含的营养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该营养物质在图2消化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内被消化(填代号)。
(2)某学生因偏食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建议该学生多摄入图1中_____________层食物(填代号)。
(3)“学生饮用牛奶”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生长和发育,主要是因为牛奶中的_____________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4)图2中,[ ]____________分泌的_______________不含有消化酶,但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
(5)图3中,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 ]____________,其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使小肠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小肠绒毛腔内含有丰富的[ ]____________,该管壁及绒毛壁都只有一层扁平的______________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2.如图是消化系统的组成示意图,据图回答:
(1)人体消化系统包括____和消化腺两部分。
(2)请写出图中[③]、[④]代表的器官名称:[③]____、[④]____。
(3)能分泌胰液的器官是[⑤]____,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⑥]____。
(4)馒头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最先对淀粉初步消化的器官是____ (填序号)。
3.图一表示食物“金字塔”,参照食物“金字塔”设计食谱,有利于人们均衡摄取营养物质。图二表示食物消化、吸收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图一 图二
(1)某同学牙龈经常出血,原因可能图一中第________层食物摄入量不足。
(2)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它主要从图一的第三、四层食物中获得。人体摄入的蛋白质在______ 内初步消化,然后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_________被吸收。
(3)图二表示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被最终消化吸收的过程。食物的营养成分中,除了蛋白质外,糖类和_______也需要经过上述过程才能被人体吸收。
(4)下列是几位同学设计的午餐食谱,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_)
A.牛奶、煎鸡蛋、牛排、水果 B.鸡腿汉堡、油炸苗条、可乐
C.炒青菜、西红柿蛋汤、米饭 D.肉片炒青椒、鲫鱼烧豆腐、青菜、米饭
4.下图是呼吸系统模式图和呼吸运动的模拟图,请据图回答:
(1)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2)对吸入气体有过滤、湿润和温暖作用的结构是[ ]_________。
(3)气体进行交换的单位是[ ]___________,它的壁由_______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外面有____________围绕着,适于它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4)痰的形成是由于[ ]__________和[3]支气管壁内有腺细胞,能分泌黏液吸附着吸入气体中的细菌、灰尘,随管壁上纤毛的摆动被送到咽部,随咳嗽排出。
(5)呼吸运动模拟图中乙处于_________(填吸气”或“呼气”)状态,此时④模拟的________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内气压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外界大气压。
5.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A处表示的气体交换过程为_______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_________实现的。
(2)气体进出肺是通过_________来实现的。
(3)[②]所代表的气体是__________,它是在图中的_________处产生的。
(4)图二是血液流经A、B处后,血液中某种物质发生了变化,则该物质为_______,如果B处代表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从此图中可知,小肠的________________(生理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5)图一所示的血管为_____血管,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写一点即可)
6.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连接肺动脉与主动脉的正常血流通道。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后动脉导管即发生闭合。动脉导管闭合不及时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2%~15%。请回答问题:
(1)图中③和⑤属于不同类型的血管,与⑤相比,③的管壁_______,血流速度_______。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的改变一般发生在_________(填血管类型)处,该种血管的管壁_________,适于进行物质交换。
(2)动脉导管位于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之间。胎儿出生后,________作为呼吸器官迅速膨胀,承担起气体交换的功能,肺循环形成,动脉导管的作用丧失。
(3)动脉导管未闭合会造成主动脉的血液经过未闭合的动脉导管直接流向肺动脉,使肺动脉的血管壁压力________,继而导致一系列不良症状。
7.下面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6是指的___,7是指的____。
(2)血液由2射出,流经5、6到3的循环途径叫_____;血液由4射出流经7、8至1的途径叫___。
(3)由M到N处,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____血变成了___血。
(4)血液流经肺泡由_________血变成了_________血。
(5)心脏结构中心壁最厚的是[_____]_,它是__循环的起点.
8.下列图示中,图甲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对材料的处理;图乙是用显微镜观察时,看到的一个视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用棉絮包裹小鱼的鳃盖和躯干部,并时常往棉絮上滴加清水,其目的是______。
(2)通常情况下,我们应使用______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
(3)图乙中,血管a与血管c的主要区别是______;血管b是毛细血管,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____。
(4)若要把视野右下方的血管c移到正中央,则培养皿应向______移动。
9.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肺循环的过程:血液由[_____]_____→[_____]_____→肺部毛细血管网→[_____]_____→[_____]_____(注:[]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2)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的场所是[_____]_____的毛细血管.
(3)与右心房相连的血管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它们都流_____血.
(4)体循环终止部位是[_____]_____,此时血液变成了_____血.
10.下表中的液体样本为某健康人入球小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原尿和肾小管末端的尿液,表中的数据为各样本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单位:克/100毫升),请比较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主要成分
样本A
样本B
样本C
水
98
90
96
蛋白质
0.03
8
0
葡萄糖
0.1
0.1
0
无机盐
0.72
0.72
1.1
尿素
0.03
0.03
1.8
(1)样本A是______,与样本B相比,其蛋白质的含量大幅度降低,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的______作用。
(2)样本B中蛋白质含量高、种类多,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如有抵抗病原体的______、调节血糖浓度的______。
(3)样本C中尿素的含量是样本A中的60倍,这是由于______所导致。
(4)健康人的样本C中不含葡萄糖,但当一次摄入过多的糖时,样本C中也会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这说明______。
11.下面是人体肾单位及泌尿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结构主要由_______、肾小囊、肾小管组成。A、B、C、D 四种液体,在成分和含量上最接近的两种是________。
(2)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还调节了体内水和________的平衡。尿素主要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则通过皮肤以________的形式排出体外。
(3)产生尿意的神经中枢在________。
12.如图是人体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表中甲、乙、丙三种液体分别是对图中三个不同部位液体成分的分析结果,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液体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无机盐
甲
97
微量
0.1
0.03
0.9
乙
95
0
0
1.8
1.1
丙
92
7.5
0.1
0.03
0.9
(1)肾单位由③_____、④_____和⑥_____组成。
(2)甲、乙两种液体分别是:_____、_____,其中甲取自图中[_____]部位的液体。
(3)丙液体承担的功能主要是运载_____,运输生命活动所需物质和体内产生的_____。
(4)健康人的乙中不含葡萄糖,但当一次摄入过多的糖时,乙中也会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这说明肾小管的_____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
13.请根据神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回答:
(1)请用图中字母写出“缩手反射”活动的反射途径: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有人只有在看到自己下肢的情况下,才知道下肢的具体活动情况,则此人可能的损伤部位是[ ]________(填字母)。
(3)由(1)(2)可知,脊髓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功能。
(4)人在吃梅、看梅、谈梅时都能分泌唾液,其中不需大脑皮层参与就能完成的反射活动的是________ 。
(5)神经系统调节吃梅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通过该过程,人体维持唾液的分泌。
(6)人体的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受______调节的影响。
(7)下列现象属于人类特有的是(________)
A.听了老师讲的故事,同学们都忍不住笑了
B.看到有人突然横穿马路,司机立即刹车停了下来
C.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小狗就向主人跑过来
D.看到老师走上讲台,同学们马上起立向老师敬礼
(8)在高级神经活动方面,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_________)
A.人能对语言、文字的刺激发生反应 B.能形成多种条件反射
C.形成的条件反射不会消退 D.人能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
14.下图是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部位①处的血管的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该血管是____________(“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此处是组织细胞与血液进行_____________的场所。图中的物质A是______________,物质B是________________。
(2)血液中的C来自________________系统,吸收C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C至少要__________次经过心脏才能运输到大脑。
(3)除A外,人体新陈代谢还产生D等物质,它们随血液进入__________(器官),在肾单位中,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形成尿液,最终排出体外。
(4)除了图中所示的系统外,还有_______________系统(写出一个)的参与使各系统协调一致,成为统一整体。
15.今年的5月12日是全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我市中小学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逃生演练活动,提高了生存意识和技能。回顾演练过程,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随着警报响起,同学们迅速离开教室。警报声引起了图中[]_____的振动继而由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_____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
(2)如果长时间近距离玩手机或上网,就会导致眼球的[]_____曲度过大,形成近视,可以通过配戴_____进行矫正。
(3)一名同学在逃生过程中不小心伤到了膝盖,校医在清理他的伤口时,他感到非常疼痛,说明脊髓具有_____功能,他强忍疼痛没有缩回,请写出该过程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_____(用图中的序号和箭头表示),这说明_____。
(4)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该细胞生有许多_____,这是它与其他细胞的明显差别。
1.D
解析:淀粉(或糖类) ②⑦ D 蛋白质 ④肝脏 胆汁 ①皱襞 ③毛细血管 上皮细胞
【分析】
图1可知,平衡膳食宝塔的E层中含糖类丰富的食物,D层含有维生素和无机盐丰富蔬菜的食物、水果类,C层和B层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A层含有脂肪多的食物。图2中可知:①唾液腺、②口腔、③食道、④肝脏、⑤胃、⑥胰腺、⑦小肠、⑧大肠、⑨肛门。图3中可知,①皱襞,②小肠绒毛,③毛细血管。
【详解】
(1)平衡膳食宝塔的E层中含糖类丰富的食物,D层含有维生素和无机盐丰富蔬菜的食物、水果类,C层和D层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A层含有脂肪多的食物。糖类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因此,图1中最底层(E层)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淀粉(糖类),该营养物质在图2消化道的②口腔、⑦小肠内被消化。
(2)维生素C的作用是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会患坏血病、抵抗力下降。平衡膳食宝塔中的D层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因此,某学生因偏食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建议该学生多摄入图1中D层食物。
(3)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因此,“学生饮用牛奶”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生长和发育,主要是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4)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成人的肝脏重约1.5kg,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具有乳化脂肪的功能。图2中,④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有消化酶,但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
(5)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场所,这是因为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图3中,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①皱襞,其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使小肠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小肠绒毛腔内含有丰富的③毛细血管,该管壁及绒毛壁都只有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合理膳食的原则,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作用,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2.消化道 肝脏 胃 胰脏 小肠 ①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分析图可知:①口腔;②食道,③肝脏,④胃,⑤胰腺,⑥小肠。
【详解】
(1)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是胃,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是小肠,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
(2)由图示可以看出:①口腔;②食道,③肝脏,④胃,⑤胰腺,⑥小肠,其中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用于乳化脂肪。
(3)⑤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原因: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约5-6米,小肠内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的吸收;小肠内含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可以对多种物质进行消化。所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4)馒头中的主要成份是淀粉,最先对淀粉初步消化的器官是①口腔,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可结合着消化系统的组成图示掌握。
3.D
解析:二 胃 氨基酸 脂肪 D
【分析】
(1)为了做到合理膳食,我国营养学家将这5类食物形象地设计成“平衡膳食宝塔”,提倡居民每天均衡地吃这5类食物;(2)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
【详解】
(1)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够预防坏血病,所以某同学经常牙龈出血,原因可能是对第二层食物摄入量不足。
(2)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主要存在于鱼、肉、蛋类食物中,从第三层食物中获得;胃中的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最终蛋白质在小肠内分解成氨基酸。
(3)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
(4)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核心,健康食谱,要合理营养、均衡膳食,食物应多样化,荤素搭配要合理,营养全面合理,肉片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鲫鱼烧豆腐含蛋白质,青菜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米饭含糖类,符合合理膳食的原则,故选D。
【点睛】
青少年要注意合理营养、均衡膳食。
4.呼吸道 7肺 1鼻(腔) 4肺泡 一 毛细血管 6气管 呼气 膈(肌) 高于
【分析】
(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图中1鼻腔,5咽,2喉,6气管,3支气管,4肺泡,7肺。
(2)图中①气管,②肺,③胸廓,④膈肌。
【详解】
(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7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2)1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住灰尘和细菌,鼻粘膜分泌粘液可黏住灰尘,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清洁;粘液还可使空气变得湿润;粘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所以,对吸入气体有过滤,湿润和温暖作用的结构是1鼻腔。
(3)4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它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面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围绕着,适于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4)痰是由6气管3支气管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因此不要随地吐痰,以免传播病菌。
(5)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中乙处于呼气状态,此时④模拟的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
【点睛】
掌握呼吸道和肺的组成功能是解题关键。
5.A
解析:肺泡内 气体扩散作用 呼吸运动 二氧化碳 组织细胞 氧 吸收营养 毛细 红细胞成单行通过 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数量多;或血流速度慢等)
【解析】
【分析】
人体的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详解】
(1)由图示中A过程中的箭头可以看出,肺泡内的①气体进入血液,血液中的②气体进入肺泡,说明是在肺泡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B过程的箭头可以看出,血液中的气体进入组织,组织里的气体进入血液,说明是在组织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2)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需要呼吸肌的参与,导致肺内气压的变化,完成肺的通气过程。
(3)图示中的气体②由血液进入肺泡表示二氧化碳,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时释放出来的,产生的二氧化碳又通过呼吸排出,因此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其最终来源是人体内的组织细胞。
(4)经过A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二氧化碳浓度低,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在B组织细胞处发生了物质和气体交换,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高,组织细胞二氧化碳浓度高,二氧化碳扩散到周围血液,周围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血液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所以血液中某种物质发生了变化,则该物质为氧。如果B处代表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从此图中可知,小肠的吸收营养需要消耗能量。
(5)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血管的内径小,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点睛】
明确呼吸的全过程,正确识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6.厚 快 毛细血管 很薄(只有一层细胞) ③④ 肺 增大
【分析】
心脏结构如图所示: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较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静脉内还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详解】
(1)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管壁较厚、弹性大,管腔较大,血液速度最快, 一般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的血管,管壁较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液速度慢,比较大的与动脉并行,般分布在身体比较浅的部位;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管壁非常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极小,仅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液速极慢,分布广泛,遍布全身各器官 ,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图中③主动脉和⑤肺静脉属于不同类型的血管,与⑤相比,③的管壁厚,血流速度快。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的改变一般发生在毛细血管处,该种血管的管壁很薄(只有一层细胞),适于进行物质交换。
(2)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正常人只有心房与心室是相通的,心脏的左右是不相通的。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内流动脉血,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内流动脉血,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内流静脉血,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内流静脉血。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完成气体交换。因此,动脉导管位于图中的③主动脉、④肺动脉之间。胎儿出生后,肺作为呼吸器官迅速膨胀,承担起气体交换的功能,肺循环形成,动脉导管的作用丧失。
(3)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后动脉导管即发生闭合。动脉导管闭合不及时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2%~15%。因此,动脉导管未闭合会造成主动脉的血液经过未闭合的动脉导管直接流向肺动脉,使肺动脉的血管壁压力增大,继而导致一系列不良症状。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种类和功能,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7.肺静脉 主动脉 肺循环 体循环 动脉 静脉 静脉 动脉 4 左心室 体
【分析】
图示为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其中1是右心房,2是右心室,3是左心房,4是左心室,5是肺动脉,6是肺静脉,7是主动脉,8是上下腔静脉;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详解】
(1)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图示中6是与左心房相连的肺静脉,7是与左心室相连的主动脉。
(2)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图示中血液由2右心室射出,流经5肺动脉、6肺静脉到3左心房的循环途径叫肺循环,血液由4左心室射出流经7主动脉、8上下腔静脉至1右心房的途径叫体循环。
(3)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因此,图示中血液由M到N处,发生了血液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4)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肺泡之间进行了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5)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其中左心室壁最厚,将左心室的血液射向全身组织细胞,行程较长,需要较大的压力。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因此,心脏结构中心壁最厚的是4左心室,它是体循环的起点。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心脏的结构特点。
8.保证小鱼的正常呼吸 低 血流方向 红细胞是单行通过 右下方
【详解】
(1)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2)小鱼尾鳍内含色素,颜色深,视野较暗,因此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应该用低倍的显微镜,显微镜的低倍镜比高倍镜的视野亮。
(3)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如图中的a,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如图中的c,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图乙中,血管a与血管c的主要区别是血流方向;血管b是毛细血管,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红细胞是单行通过。
(4)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把视野中偏右下方的物像移动正中央,玻片标本应往右下方移动。
9.右心室 9 肺动脉 2 肺静脉 10 左心房 8 肺部 1 上腔静脉 6 下腔静脉 静脉 4 右心房 静脉
【分析】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图为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图中:1是上腔静脉,2是肺静脉,3是主动脉,4是右心房,5是右心室,6是下腔静脉,7是头部和上肢的毛细血管,8是肺部毛细血管,9是肺动脉,10是左心房,11是左心室,12是腹腔内各器官处的毛细血管,13是下肢的毛细血管。
【详解】
(1)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肺循环是指血液由5右心室流入9肺动脉,流经8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2肺静脉流回10左心房的循环。
(2)当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由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肺泡中的高、氧气的含量比肺泡中的低,因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这样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3)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上、下腔静脉回收的是人体各处的静脉血。
(4)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即体循环终止于图中的4右心房。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血液循环的途径,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
10.A
解析:原尿 滤过 抗体 胰岛素 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不能有效地重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
【分析】
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3)样本A 含有葡萄糖和微量的蛋白质,因此是原尿;样本B含有葡萄糖和较多的蛋白质,因此是血浆;样本C不含有葡萄糖、蛋白质,而含有较多的尿素,因此是尿液。
【详解】
(1)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因此样本A是原尿,与样本B相比,其蛋白质的含量大幅度降低,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样本B中蛋白质含量高、种类多,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如有抵抗病原体的抗体、调节血糖浓度的胰岛素。
(3)样本C中尿素的含量是样本A中的60倍,这是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所导致。
(4)健康人的样本C中不含葡萄糖,但当一次摄入过多的糖时,样本C中也会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这说明肾小管不能有效地重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
【点睛】
尿液的形成。
11.A
解析:肾小球 AD 无机盐 汗液 大脑皮层
【分析】
观图可知,A收集管中的尿液、B肾动脉中的血液、C肾小囊中的原尿、D膀胱中的尿液。
【详解】
(1)图甲肾脏所示结构主要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A、B、C、D四种液体,A收集管中的液体是尿液与D膀胱内的尿液在成分和含量上最接近。
(2)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代谢废物中的尿素除了以尿液形式排出外,还可以通过皮肤以汗液形式排出。
(3)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和排尿反射,表明脊髓里的神经中枢也是受大脑控制的,产生尿意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点睛】
理解肾单位结构模式图各部分所代表的结构及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原尿 尿液 ④ 血细胞 废物 重吸收
【解析】
【分析】
观图可知:①是入球小动脉,②是出球小动脉,③是肾小球,④是肾小囊,⑤是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⑥肾小管。
【详解】
(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③肾小球、④肾小囊和⑥肾小管。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被过滤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吸收,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形成了尿液。甲液体不含大分子蛋白质是原尿,取自图中④肾小囊部位的液体。乙液体不含葡萄糖是尿液,丙液体含有大分子蛋白质是血浆。
(3)丙液体是血浆,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4)健康人的样本乙中不含葡萄糖,但当一次摄入过多的糖时,样本乙中也会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这说明肾小管不能有效地重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
【点睛】
本题考查肾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特点,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难度较大。
13.A→B→E→C→D G上行的神经纤维 反射功能 传导 吃梅 反射 激素 A A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
解析:A→B→E→C→D G上行的神经纤维 反射功能 传导 吃梅 反射 激素 A A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图中A是感受器, B是传入神经, C是传出神经, D是效应器, E是神经中枢, G上行的神经纤维,F下行的神经纤维, H (或I )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
【详解】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观察图示B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或脊髓中央的E灰质内传入神经的前端弧度较小。因此“缩手反射”活动的反射途径: A感受器→B传入神经→E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
(2)有人只有在看到自己下肢的情况下,才知道下肢的具体活动情况,表明则此人下肢能活动,反射弧完整,大脑能支配下肢的活动;但是不能感知下肢的位置,可能的损伤部位是图G上行传导的神经纤维,不能把下肢的活动情况通过I脊髓白质的神经纤维上行传导到H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因此不能感知下肢的具体活动情况。因此,只有在看到自已下肢的情况下,才知道下肢的具体活动情况。
(3)由(1)(2)可知,脊髓既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又能将本反应传到大脑的一定的区域,因此脊髓具有反射功能、传导功能。
(4)人在吃梅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因此是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就能完成的反射活动,而看梅、谈梅时都能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是必须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的反射活动的。
(5)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通过该过程,人体维持唾液的分泌。
(6)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故人体的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7)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最复杂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
A.听了老师讲的故事,同学们都忍不住笑了,涉及到了语言和文字,A正确。
B.看到有人突然横穿马路,司机立即刹车停了下来,没有涉及语言和文字,B错误。
C.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小狗就向主人跑过来 ,没有涉及语言和文字,C错误。
D.看到老师走上讲台,同学们马上起立向老师敬礼,没有涉及语言和文字,D错误。
故选A。
(8)由于人类的大脑皮层内具有语言、文字中枢,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文字、符号、特征建立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这是在高级神经活动方面,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A.人能对语言、文字的刺激发生反应,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点,A正确。
B.人与动物都能形成多种条件反射,B错误。
C.人与动物形成的条件反射都可能会消退,C错误。
D.人与动物都能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组成、区别反射的类型,知道在高级神经活动方面,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点等。
14.毛细血管物质交换二氧化碳氧气消化系统小肠2(次)肾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神经(系统)或者内分泌(系统)
【解析】
【分析】
此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填空题,涉及营养物质的
解析:毛细血管物质交换二氧化碳氧气消化系统小肠2(次)肾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神经(系统)或者内分泌(系统)
【解析】
【分析】
此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填空题,涉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毛细血管的特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等内容,识图、分析、解答。
【详解】
(1)毛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