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经营机制.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1769474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经营机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经营机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经营机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经营机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经营机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经营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主体,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要通过企业的经济活动得到实现。要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的规律,必须考察社会主义企业。本章主要阐述和分析企业的性质、功能、地位、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机制,以及企业资产重组等问题。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 一、 企业的性质和功能(一) 企业的涵义和性质不论社会形态如何,只要存在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企业总是指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面向市场、以盈利为目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企业的形

2、成和发展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只要有了生产行为就可称其为企业。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当许多劳动者被置于同一资本的支配下,进行共同劳动,从事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单位才构成企业。因此,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大机器工业发展阶段以后,企业才大量出现,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和社会经济细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依然是建立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市场经济依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因此,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基本单位的企业,同样是社会化和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企业。企业具有两重属性;既是生产力的组织形

3、式,又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前者是企业的共性,后者是反映一定社会属性的特性。从企业的共性看,社会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一样,都是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法人,都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物质产品或服务,以满足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从企业的特性看,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企业的社会性质也就不同,它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公有制企业外,还有各种类型的非公有制企业。这些企业的性质由各自的所有制关系的性质所决定。但不论哪种类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它们也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 企业的功能和地位社会主义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自身具有重要的功能。首先,企业具有提

4、供物质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功能。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最终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企业根据市场信号的导向安排其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就是根据消费者对物质产品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客观上承载着满足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任务。其次,企业在经济运行中具有利用和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的作用最终是通过市场主体企业的经济行为来实现的。企业在其从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以优化原则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以减少损失和浪费,提高经济效益;以优化原则发

5、展企业间的横向联合或重组,以促进部门或行业优化,进而推动社会规模的资源配置优化,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再次,企业在经济运行中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交易过程就是竞争的过程。市场竞争胜败的关键在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和高科技的应用程度。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不能不注重技术进步,而企业的技术进步不仅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功能决定了企业始终是发展生产力的主体。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其功能发挥得如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因而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具体来说,在生产领域,企业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

6、一定范围内结合起来,并生产出维持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企业的这一功能发挥得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在交换领域,企业是参与市场交换的当事者,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维持正常运转,都必须同其他许多企业包括供应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企业、产品用户、交通运输和商业企业,以及金融企业和科研设计机构等发生交换关系。在分配领域,企业在生产和交换中所创造和实现的财富价值的多寡,决定着国家、企业、个人诸方面分配的数量或水平。在消费领域,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如何,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消费的水平和质量。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一) 什么叫企业制度所谓企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生产

7、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企业经济关系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产权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等。企业制度就是上述这些制度的统称。企业制度是动态发展的。实践证明,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能够适合一切时代或一切阶段的统一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总是具体的、特殊的,是适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及生产关系的需要而组建的。纵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企业制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有三种主要形式,即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其中,业主制企业是与小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小商品生产者的企业制度,又称个体企业;合伙制企业是与发达商品经济初期的状况相适应的自

8、然人企业制度;公司制企业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代表形式。从企业制度发展史看,三种企业制度是逐次产生、逐步发展的,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这三种企业制度又同时存在,它们各自适合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领域,各自有自己的生命力和优势。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企业制度是单一的,而都是多种企业制度同时并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应根据投资的领域选择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不应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统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也应是多种形式同时并存。(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

9、为重要的意义。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1978年以来采取了放权让利政策,实行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这种围绕扩大企业自主权,以政策调整为特征的改革,使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得到一定转换,企业活力有所增强,为实现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基础。但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企业经营机制并未根本转变。其主要表现是:政企不分,企业负盈不负亏,企业约束机制不健全,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企业的债务、冗员、社会负担沉重等等。这些问题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整体经济效益不佳,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探索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进行制度创

10、新。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使国有企业真正作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市场主体,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对市场作出灵敏的反应,根据市场信号及时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方向和规模,从而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三) 现代企业制度的涵义和特征1.现代企业制度的涵义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新型企业制度。这种新型企业制

11、度使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点是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一般均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特征。根据全国人大公布的公司法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试行公司制的具体情况,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第一, 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第二,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第三,出资者按投入

12、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第四,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应依法破产。第五,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以上基本特征互相联系、互为一体。其中,第一条是最基本的。这五条各自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指明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三、现代企业制度的财产关系所谓财产关系,包括对财产的所有

13、、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关系。在业主制企业中,以上五种关系完全集中在业主个人身上,在合伙制企业中,则集中在合伙者集体,根本不存在分离的问题。而在公司制企业中,财产关系“裂变”为两个方面的权利:一个是“财产终极所有权”,另一个是“企业法人财产权”,从而使产权主体也由单一初始主体变为“初始的出资者”和“法人”两个对等的法律主体。出资者所有权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出资者拥有股权,但不能对法人财产中属于自己的部分进行支配,只能运用股东权利影响企业行为,而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这就切断了出资者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操纵。法人财产权表现为企业依法享有对法人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以独立的财产对外承担

14、自己经营活动的有关责任。股东除了参加股东大会外,无权支配企业的财产;除了依照股份份额领取股息、红利外,不能侵占企业的任何其他利益;在有限责任制度下,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由出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及其增殖和企业经营中的负债所形成的财产,构成企业的法人财产。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企业对法人财产依法拥有的独立支配的权利,它表现为企业对法人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以独立的财产对自己的经营活动负责。这是企业最重要的民事权利。实行法人财产权制度,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具有双重作用:一是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因为国家可以由对资

15、产实物形式的管理转变为对价值形式的管理,同时国家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只以其投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二是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因为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后,可以以一个市场经济主体的资格行其权、尽其责、获其利,从而成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微观经济基础,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四、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具体说来,公司可分为三种形式。1.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通常简称为股份公司,指由一定数目以上的股东发起组织、全部注册资本被划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股份对公司承

16、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特征:第一,全部资本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第二,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负有限责任;第三,公司可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经批准上市的股份公司,其股票可以上市自由转让;第四,股东数不得小于法律规定的数目,但没有上限,股东以其持有的股份享受公司的权利,承担义务;第五,股东只对公司负责,不对公司债权人负责,实行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分开;第六,须向社会公开其资产负债、经营损益等财务状况,而且这些报告是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查检验过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其优点是:第一,它作为股份公司,能够较顺利地筹集资本。因为它可

17、以采用发行股票的办法募集资本,股票可以转让,这样可以较快地聚集资本,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第二,公司采取有限责任制,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公司是一个和股东截然不同的实体,即它以公司自己的名义承担合同债务,而不是由股东承担债务。当公司破产时,股东除了其所认股份外,不会受其他牵连。第三,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可以由经理阶层来具体管理和经营,这就有利于提高效率。从股本形成的角度看,股份有限公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公司股本由发起人全部认足,即不向发起人之外的任何人募集;另一种是公开募集,即发起人先认购首次发行总额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其他法人、社会自然人募集。由社会募集方式设立的公司称公众公司。公

18、众公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股票向社会公开发行,经批准后在证券商柜台交易;另一种是不仅将股票向社会公开发行,而且经批准后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即上市公司。2.有限责任公司广泛地说,有限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私人有限公司。这里只分析有限责任公司。所谓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同股份有限公司一样,股东也只负有限责任,即股东的责任仅限于出资额,这一点两者是共同的。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限定股东人数。此类公司股东人数较少,一般规定在几十个以内(如我国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

19、东为50个以下,2个以上)。第二,资产不分为等额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虽然也有各自的份额,但公司资本不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的出资额一般由其协商确定。第三,公司不公开发行股票。股东在交付股金后,由公司出具出资证明书作为在公司中拥有权益的凭证,这种凭证称为“股单”,股单不同于股票,不能够上市和自由流通(英国将其称为“私公司”,美国则称它为“封闭公司”)。第四,股东的出资份额在公司其他股东同意的条件下可以转让,但转让要按一定规则进行。第五,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程序比股份有限公司简便得多,公司成立时由一个或几个自然人或法人发起,所有股份金额在公司成立时缴足即可。由于股东人数较少,组成的管理机构一般比较

20、灵活、精干。与股份有限公司相比,有限责任公司产生较晚。由于有限责任公司的非公开性,股东密切关注企业经营,便于管理和控制以及责任有限性等优点,使得有限公司在现代公司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在股份制改革中除股份有限公司外,可以广泛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3.国有独资公司所谓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即拥有全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的一种形式。 依据国外传统公司法的规定,有限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对公司债务有限责任的公司(这就是上面我们阐释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但近年来,国外一些有限公司的股份经过转让,最后出现全部股份归一个股东所有的情况。面对

21、这种现实,欧美一些国家一方面希望借此解决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混乱状况,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家等提供更多的兴办企业的途径,减轻他们的创业风险,便相继对一人控股的有限公司进行立法。美国、法国、原联邦德国、比利时等国都先后在立法上承认了一人有限公司。关于一人有限公司的组成与管理,各国的公司立法不尽相同。例如,法国议会1985年7月通过的第85697号关于一人有限公司的法律规定:组织一人有限公司有两种途径:第一种,也是最基本的途径,是按原来的有限责任公司法成立公司,但是允许股东为一人;另一种是当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经转让汇集于一人手中时,民法典关于司法解散该类公司的规定不再适用,该公司即成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依

22、据各国立法,自然人和法人均可成立这个公司。所不同的是,每一自然人只允许成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而对法人则没有数量上的限制;但法人的一人公司不得再成立另一个一人公司。在对一人有限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上,一人股东身兼多职,拥有全权。作为公司的管理人,他可以以公司的名义,为公司的利益进行活动。我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对于国家确定的生产特殊产品的公司或者属于特定行业的公司,可以采取国有独资的形式。在前几年的试点过程中,有一批企业将国有独资公司当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模式。如果这种方式在全国推开并成为主流,则会大大影响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效果。为此,在下一步推开的过程中,应当转向产权主体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即

23、使组建国有独资公司,要限制在国家确定的生产特殊产品的公司或属于特定行业的公司。而且,需要强调指出,在实践中要防止和克服假借“建立国有独资公司”的名义,而使原有的企业制度得以维持,要防止有可能出现的“翻版”现象。除了上述三种组织形式外,在实践中还应继续探索其他类型的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例如,我国近年各地创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虽然不同于典型的股份制,但也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某些特点。随着改革的深化,相信还会创造出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二) 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组织结构,既要考虑现代公司制度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具体来说,要按照有关法规的

24、要求建立如下组织结构。1.股东大会股东大会是行使终极产权职能的所有者利益表达组织,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委托管理层的核心机构。股东大会实行民主的代表大会制。在有国家股的股份公司中,股东代表一般由国家股代表、法人股代表、个人股代表等组成。凡持股的股东均有权参加股东大会,与会时,可由股东本人,也可委托他人参加股东大会。股东大会举行表决,实行一股一票。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履行公司所有者的职能。一般来说,行使以下职能:确定或修改公司章程;选举或罢免公司董事会中的股东代表;任命或罢免公司董事长;任命或罢免公司监事会中的股东代表和监事会主席;审议公司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公司财务预决算报告,

25、公司利润分配方案,公司的重大投资活动等等;对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股东转让出资达成决议;对公司的分立、合并、终止和清算等重大事项做出决议;等等。2.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领导组织中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机构。董事会是一个巧妙的利益机关,不同公司所具有的所有制主体特色,国家民族特色,几乎都蕴藏在董事会这一特殊结构之中。董事会是依法组建的行使公司法人所有权职能的公司领导机构。它是由股东大会和企业职代会或工会共同选出的公司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是有关利益各方体现自己的意志,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最集中、最核心的机构;同时,也是有关利益各方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参与经营的最高经营决策机构。这里的利益各方在公司中主要

26、是指:持有股权的所有者或其代表,具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及其代表。董事会由所有者代表和企业职工代表共同构成。所有者代表由股东大会选出,企业职工代表由职代会选出。这种设置体现了所有者权益和职工利益的结合的基本要求。董事会成员包括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而由公司内部董事占压倒优势。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一大批与公司共存亡、献身公司事业、维护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企业家。给外部董事留出一定的比例,主要是充分吸收社会知名的专家、教授和科学家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董事会的责任和职权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承担公司作为一个法人的对内对外的全部责任和行使法人所有权。主要体现在:按公司章程和股东大

27、会决议进行经营管理的权力;聘任和解聘公司经理、副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决定对公司经理、副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奖惩;协调公司与股东、公司与职工、公司与外部环境(社区、其他企业)的关系;制订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方针、年度计划,并组织或授权组织实施;审查公司的财务预、决算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并报股东大会批准实施;监督公司理事会及各级管理机构的生产经营活动。董事会的职责可概括为四大方面:一是进行战略性决策;二是决定公司最高指挥人员的人选及奖惩;三是对公司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四是协调公司内外部的利益关系。3.总经理总经理是指挥系统中的最高首脑,全权对董事会负责。总经理作为公司执行系统的最高行政

28、首脑,对公司的一切业务工作和行政工作进行综合管理和统一领导,处理日常对内对外事务。总经理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理事会的工作,并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主持公司的日常业务和行政工作,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对外独立代表公司;组建经营管理班子,包括理事会成员、职能部门负责人、产品分部负责人、地区分部负责人,任免其中除副总经理以外的全部经营管理者,并决定对他们的奖惩;代表理事会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工作,行使公司章程规定和董事会授予的其他权力。4.监事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有权检查公司的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等。除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外,根据我国现阶段国

29、有企业的情况,在建立现代公司企业时,还要重视党委会、职代会和工会的作用。党委会的作用是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职代会要组织职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负责组织职工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同时代表职工向董事会、监事会反映职工的正当意见和要求,成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公司研究决定有关职工工资、福利、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劳动保障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研究决定企业经营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听取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当然,在公司中发挥党委会、职代会和工会的作用,应当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保证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而不是党委包办一切,也

30、不能搞“工人自治”。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机制一、企业的经营目标(一)企业经营的内涵企业经营是指企业在既定的经济体制下,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市场需求,运用并配置企业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通过生产、交换以及各种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并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实现盈利的目标,就要选定市场范围和销售对象,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和生产手段,筹措资金适时投放和控制风险,并根据市场竞争形势确定价格、生产规模、销售方式和宣传手段等,这一过程就是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经营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制定经营目标、确定经营战略、开展经营业务(包括生产经营和资本运作)

31、、进行经营决策、加强经营管理等。企业要经营得好,就必须使企业运行适应市场环境,依据市场信息恰当地筹集和运用资金,善于选择和利用市场环境提供的机会,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产品结构,改进销售和服务,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盈利。(二)企业的经营目标经济运行离不开推动运行的动力。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经济利益是运行动力的源泉。企业运行的动力产生于企业根据自身利益系统对经济运行目标的追求。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自主地决定生产所需物资的购置和生产产品的销售,进行经济核算,以收抵支,取得盈利;必须增加积累,进行自我改造,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形成推动企业运行的独

32、立的企业利益。企业作为劳动者的联合体,还必须保证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使职工的生活水平随企业发展而不断地得到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活力的关键所在,因而劳动者的利益是推动企业运行的又一动力。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必须向国家缴纳税金,通过自己的经营活动实现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作为国有企业,还必须有效地使用国家资产管理中心授权其经营管理的资产,并相应缴纳利润和费用后,使国有资产得到增值。这就形成了国家利益对企业运行的推动。社会主义企业运行中的上述三种利益推动是矛盾的统一,形成企业正常运行的动力体系。在社会主义企业运行的动力体系中,企

33、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是直接推动企业运行的中心动力。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动力寓于企业自身利益之中,只有企业按照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进行经营活动,国家利益和劳动者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的实现。社会主义企业运行的动力体系,还包括市场竞争、争取社会信誉形成的动力,以及经营者和劳动者对各自事业的追求形成的动力等。企业的基本属性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以获取尽可能多的企业盈利为经营目标。企业盈利综合反映了企业运行中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是企业动力体系的集中反映。首先,企业取得较多的盈利,表明它向社会提供了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从国家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来看,只有企业取得较多的盈利,国家才能形成雄

34、厚的国力,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关键的产业部门,协调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剩余产品,加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增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其次,企业自身取得较多的盈利,意味着在成本和价格之间形成较大的回旋余地,这样才能确立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更多的积累资金,使企业不断发展;才能创造较好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稳定职工队伍。再次,企业的盈利状况直接影响着职工的生活水平。只有企业向社会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取得较多的盈利,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才有可能更快地增长。由以上可见,企业追求尽可能多的盈利这一经营目标,不仅反映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内在要求,而且与

35、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当然,企业和企业运行的动力体系内部也会产生矛盾,如企业为了谋求最大限度的盈利,有可能采取和国家利益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悖的手法等。这就需要国家对企业的盈利目标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节。同时要逐步完善社会主义企业的约束机制,发挥企业自身组织的功能。二、企业经营机制的内容企业经营机制,是指在基本经济制度既定的前提下,从事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活动的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方式及其所产生的特定功能。企业经营机制主要包括企业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创新机制。(一)企业的决策机制企业经营的关键在于决策。所谓

36、决策就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根据市场有关信号,在多种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可行方案中进行分析、选择和决定。这一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其主要内容,可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等。所谓决策机制是指企业在享有充分的法人财产权的情况下,对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作出分析和决断的机制。这种机制包括决策主体的确立、决策组织和决策方式等。企业决策机制的中心环节是决策主体的确立,它是企业能否良性动作的关键条件。我国传统体制下的企业决策,采取的是一种集权的决策体制。在这种决策类型中,国有企业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用不着也不可能独立地进行决策。作为“计划中心”的国家经过地方政府、部门等中间层次向企业下达指令

37、,企业则根据来自上级的指令进行生产。其中,每一个较低的层次相对于上一个层次都是隶属关系,纵向从属在企业生产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要通过纵向关系才能发生作用。这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型”的决策结构。上述决策机制给经济生活带来大量的矛盾:第一,决策权高度集中,使企业失去了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生产的灵活性;第二,纵向从属关系起支配作用,阻碍了生产的横向联系,尤其严重的是政出多门,公文长途旅行,使决策效率降低;第三,决策责任全由国家负责,结果是经济生活中缺乏直接的责任者;第四,单道纵向的信息传递造成传递环节多、信息反馈慢、信息成本高、真实程度差等诸多弊端,影响了企业决策的准确性。随着市场

38、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通过理顺产权关系,企业对于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可以自主地行使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置的权利,可以自主地行使生产经营权,从而成为企业决策主体。当前,由于企业改革正处于机制转型期,部分企业尚未实现自主决策,随着企业改革“攻坚战”的展开,决策主体将逐步落实到位。(二) 企业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企业激励者和被激励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是激励者根据自己的目标刺激被激励者采取某种经济行为和不采取某种行为的机制。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有激励主体和激励对象、激励目标、激励的内容及手段等。激励机制涉及到的行为主体有投资者、管理者和企业员工。他们在一定场合是激励主体,在另一场合

39、也是激励对象。如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成员有激励企业经营者的要求,从而成为激励者,但在生产过程中,他作为生产要素的一部分,又成为管理者的激励对象。激励机制的中心问题是激励者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达到激励的目标,而激励机制的本质则是要解决企业的动力问题。可以这样认为,动力是从企业的内在动因这一角度来说的,激励机制则是以此为基础而采取的激励和发挥这一动力的机制。决策权的分配本身就是解决动力问题,而在决策权分配已定的情况下,现代企业中的动力问题主要发生在两个领域:一个领域在市场,即消费者同企业的关系;另一个领域在企业内部,包括资本所有者与企业决策者的关系和企业内部各层级决策者之间的关系。先看在市场领域

40、消费者对企业的激励。企业的行为实际上是企业董事会和经理集团的目标函数的结果。所以,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实际上是消费者如何通过自身的购买行为来激励和约束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以利于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在这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具有决定性的激励作用。在企业内部,激励的中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激发经营者和一般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里,主要的激励因素有三类:(1)有财产关系的物质利益激励(如股权的分派、股金分红等);(2)非财产关系的物质利益激励(高薪、奖金、福利等);(3)精神利益激励(包括事业成就感、荣誉、地位、归属感、认同感等)。主要的受激主体有三方面:(1)企业投资者(股东及其代表

41、董事会);(2)由董事会聘用的经理人员;(3)代表自身物质利益的劳动者。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利益实现的后果共同体现在企业的兴旺发达上。为了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寻求适当的激励方式。对股东的激励方式是把资产增值和资产收益大小同股东的命运联系起来,提高股东对资产增值和资产收益的关切度。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对企业经营者激励的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一般为委托代理关系。所谓委托代理关系,是指某项权利的拥有者,授权给他人来代表他行使权利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在契约的前提下,委托人要授权代理人为他们的利益努力。这中间的激励问题是,委托人如何促使代理人采

42、取适当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委托人的利益。实现这一激励目标的具体激励办法是制定合理的报酬制度,除了固定薪金以外,奖金的灵活性最高。但奖金容易刺激经理的短期行为,股权和退休金计划可用来弥补这一缺陷。对劳动者的激励方式是将职工的利益追求和他们付出的劳动联系起来,按劳动者对价值创造贡献大小来分配,同时,吸收职工参加对企业的管理。(三)企业的约束机制企业的运行不仅有内在“冲动”,而且在客观上存在多种制约条件。企业只能在内外部各种条件的制约下做出决策。它的约束机制是企业在追求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到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牵制或制约机制,实际上它是从反面刺激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使之保持合理的经济行为,并对

43、自己的经济行为承担全部风险责任的机制。企业约束机制既然是从激励机制反面刺激各经济主体高效合理地执行自己的职能,协调和发展各方面的利益,所以,上面对激励机制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对约束机制的分析。首先,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就是对企业决策者行为的约束。其次,同激励机制作用的领域和层次一样,约束机制的作用也分为市场领域和企业内部,而在企业内部又分为资产所有者和企业决策者及企业内部各层级决策者之间的关系。再次,与激励机制作用的途径和手段一样,约束机制也是通过各决策主体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来实现,当某种行为导致行为主体效益下降,那么行为主体就会抑制自身的行为并重新调整到不影响效益的状态。当然,行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的

44、约束往往是被动的,一些行政的、强制性手段可以迫使企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可以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因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限制而自动地约束自身行为,这就是自我约束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可以使企业直接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投入和产出行为,维护企业的利益,避免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可以把事后调整变为预先调整,变被动调整为主动变通,这是企业行为合理化的基础。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可以分为企业外部约束和企业内部约束。企业外部约束主要是市场约束,包括市场供给约束和市场需求约束,而后者是更主要的约束。所谓市场供给约束,是指市场对企业投入的约束。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能筹集到

45、资金,在市场上购买到足够的各种生产资料,聘用有各种专长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这些生产要素中任何一种供应的短缺或垄断,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约束企业行为。市场供给约束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资源约束。市场约束主要表现为市场需求约束。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能不能把自己的商品卖掉,是关系到企业命运的“惊险一跳”。企业为追求尽可能多的盈利必须依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满足市场需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因此,市场需求成为约束企业行为的重要外部条件。企业的外部约束还有法律约束等。所谓法律约束,就是为保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各种经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而对企业行为的法律规范。随着改革

46、的深入,企业越是搞活,越要强化法律的约束。企业内部约束主要是预算约束。如果说约束是从客观运行条件上对企业行为产生约束效力的话,那么,预算约束则更多地从主观动机上对企业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它的基本内容是企业必须用自己的收入补偿自己的支出,或者说是实行自负盈亏的约束,这种约束不是事后的财务结算,而是事先以预期收入控制支出。我国在传统体制下的企业是一种软预算约束,企业用不着担心亏损。在这种软预算约束下,企业普遍存在着扩张冲动,争投资而不计效益,结果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在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前提下,企业预算约束的硬化,使企业的生存建立在自负盈亏的基础上,这是健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基本条件。硬预算约束实

47、际上是一种经济强制,销售收入和投入成本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四)企业的创新机制企业的创新机制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过程中将各种经济要素进行新组合的机制。由于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不可避免地要引起有关方面的变革,因而,从广义的角度分析,企业创新机制也包括为形成新的组合而引起或促进变革的机制。企业创新机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1.企业制度创新(亦称组织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发展,而在企业制度层面发生的重大变迁以及与此相应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的产生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

48、的历史过程中,这种转换不是在原有体制框架内枝枝节节的修补和改良,而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就企业而言,就要变革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的企业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如果说,我国80年代进行的以扩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属于“政策调整型”改革的话,那么,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后,企业改革已提升到“制度创新”阶段。现在要结合新的实践,把企业制度创新推向前进。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从投入品到产出品的生产过程中在技术层面所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这里之所以强调是“革命性”变化,是要表明,技术创新不同于企业的循环流转轨道上年复一年

49、的同质流动或小步骤调整。从技术创新包含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原材料、能源设备、产品等硬件创新,也包括工艺程序设计和操作方法等软件创新。 从技术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分析,可以划分为“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型”创新以及“提高质量型”创新等。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产业领域(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生物工程领域、新材料、新能源领域航天、海洋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创新系统的战略要求,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并相应调整自身的产品结构以及更大范围的产业结构。3.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是指企业从微观角度,促进市场构成的变动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伴随新产品的开发而形成的对新市场的开拓和占领,从而满足市场新需求的行为。它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