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合肥都市圈产业关联度与协同发展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769362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都市圈产业关联度与协同发展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合肥都市圈产业关联度与协同发展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叶曳 2023 年第 5 期摘要院文章采用区位熵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袁对合肥都市圈 8 个地市以及 19 个行业的产业布局与关联状况进行分析遥 研究表明院合肥都市圈内各城市在长三角区域中不同产业具有各自相对优势袁多数城市产业关联度较高袁马鞍山尧合肥尧六安等 5 个城市产业协同度在 0.9 以上遥从行业划分灰色关联度来看袁圈内产业存在同质性遥除农林渔牧尧采矿尧电力热力等 5 个行业关联度不高外袁其余 14 个行业关联度较高遥建议聚焦圈内各市优势产业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袁有序推进产业互补与差异布局袁实现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协同发展遥关键词院合肥都市圈曰区位熵曰灰色关联度曰产业协同中图分类号院F127文献

2、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2-0547渊2023冤05-0052-005收稿日期院2023-04-24基金项目院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野都市圈空间关联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研究冶渊2020CX059冤曰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冶专项课题野安徽城市经济增长同群效应研究冶渊2023CXZ003冤曰大别山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招标课题野合肥都市圈下六安城市定位及特色发展研究冶渊WXZB202106冤作者简介院袁杰渊1988-冤袁男袁安徽六安人袁讲师袁硕士袁研究方向院区域经济发展曰贺旭辉渊1979-冤袁男袁安徽凤台人袁副教授袁硕士袁研究方向院区域经济学遥合肥都市圈

3、产业关联度与协同发展研究袁杰贺旭辉渊 皖西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袁安徽 六安 237012 冤一尧引言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 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冶战略袁强调各地区应按实际条件和功能定位进行合理分工袁 并指出了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遥 同年袁国务院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曳提出了加快合肥都市圈建设力度袁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战略布署遥 2021 年安徽省提出实施野一圈两屏三带四区冶空间格局袁建设形成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方案遥 不难看出袁相关政策文件都强调地方发展与区域协作的密切联系的重要性遥 都市圈作为介于城市群与城市

4、之间最具活力的区域袁已成为区域协作发展的新引擎袁其发展能够提升城市整体能级遥 合肥都市圈作为安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袁是经济增长核心发力点袁但相比长三角中其他省会都市圈来说袁由于起步较晚袁存在经济体量较小尧辐射和联动作用不足尧产业布局不完善等问题遥 因此袁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合肥都市圈产业结构关联关系袁 分析合肥都市圈各个行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现状袁 对于协调合肥都市圈产业分工与区域协同发展袁 促进安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遥关于区域协同发展相关研究袁 国外较多关注制度环境与区域溢出效应对协同发展的影响袁 其中Perroux 指出区域内部之间经济的关联度是区域增长的核心1遥 Krug

5、man 认为影响协同发展的因素主要为制度环境与城市之间交通便捷性2遥 国内研究则多通过不同影响因素判断区域产业结构状态袁 李琳等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因素进行测度袁 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已经进入中级阶段3曰鲁继通等通过创新相关的 5 个要素测度京津冀区域协调程度,发现子系统区域创新协同程度低会导致整体协调程度下降4曰王林梅等运用实证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区域差异及产业结构趋同问题5遥 毛汉英等分析协同发展中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的作用6遥 此外袁有相关学者关注到三次产业之间的问题袁 薄文广发现京津冀产业结构差异明显袁但由于依赖度高袁导致协同发展困难较多7遥 在研究方法上袁区位熵与灰色关联度分

6、析法在测算产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关联关系上运用较多袁 例如陈燕等运用区位熵和灰色关联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分行业进行测度8,蔡磊等采取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珠三角产业结构的总体相皖江区域经济52-叶曳 2023 年第 5 期表 12007 与 2021 年合肥都市圈各城市 GDP 对比数据单位:亿元/%地区2007 年地区生产总值2021 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第一产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业GDP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合 肥1 334.26.00%48.81%45.19%11 412.83.08%36.55%60.38%蚌 埠412.0920.97%38.51%40.52%1 988.9713

7、.70%33.86%52.44%马鞍山5403.80%67.04%29.17%2 439.334.27%49.45%46.28%芜 湖581.125.51%58.16%36.34%4 302.623.94%47.62%48.44%淮 南358.710.57%55.51%33.93%1 457.0510.34%40.83%48.83%六 安439.8325.49%36.12%38.39%1923.4713.30%38.76%47.94%滁 州443.9325.89%40.22%33.88%3 362.18.56%48.92%42.52%桐 城7721.43%49.35%29.22%4198.74

8、%50.88%40.38%合肥都市圈 4 186.8711.95%49.78%38.26%27 305.345.96%41.38%52.66%数据来源院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遥似程度9袁张明艳等运用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京津冀经济圈各城市产业结构进行测度10袁刘怡等运用区位熵灰色关联法计算了京津冀三地分行业的区位熵值11遥综上袁 学界在产业协同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袁 但多是通过对产业区位熵和灰色关联单一维度进行分析袁 鲜有关注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文献遥 本文利用区位熵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城市和行业两个维度研究合肥都市圈的产业结构袁 了解合肥都市圈中各城市间产业关联关系与行业布局状

9、况袁发现自身在长三角地中的相对优势产业袁通过优势产业互补推动地区协调发展袁 实现合肥都市圈内产业分工协作袁 为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遥二尧合肥都市圈现状分析野合肥都市圈冶一词是 2016 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 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曳中提出的袁由最初 2007 年安徽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 野省会经济圈冶袁 并经 2009 年安徽省委尧省政府会议更名野合肥经济圈冶发展而来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袁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进入新阶段遥合肥都市圈内城市各产业具体分布如表 1所示遥从表 1 来看袁2007 年整个都市圈各城市以第二产业为主袁占比 49.78%袁而第三产业和第

10、一产业分别占 38.26%和 11.95%遥 其中合肥市第二产业 GDP 占48.81%袁第三产业占 45.19%袁第一产业占 6%遥2021 年整个都市圈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袁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为 52.66%袁 第一尧 二产占比分别为5.96%尧41.38%遥 产业结构格局已由野二尧三尧一冶向野三尧二尧一冶转变遥其中袁合肥市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袁表现尤为突出袁2021 年第三产业占比高达 60.38%遥此外袁 其经济发展规模也远高于圈内其他城市袁2021年 GDP 已达 11 412.80 亿元袁 高出圈内 GDP 排名第二的芜湖市 7 110.18 亿元遥 总体来看袁合肥都市圈产业结构逐渐优

11、化袁 但圈内城市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袁内部城市间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较差遥圈内城市之间由于缺乏合理的分工袁导致城市间协作水平低尧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弱尧 合作共建合肥都市圈的动力不足遥相比长三角其他省会都市圈而言袁其整体发展仍然较弱袁亟需强化资源的整体协调布局提高区域协调发展能力袁加强对内的吸引力和对外的竞争力遥三尧测度模型及数据处理渊一冤计算区位熵矩阵为了解合肥都市圈各城市各行业的产业集聚情况袁研究各地在长三角区域内部的行业相对优势袁在分行业测算区位熵12时袁将某一行业区域值在长三角地区区域值中所占比例作为分母遥 假设共包括 k 个产业袁触及 i 个地区袁则区位熵计算的主要步骤如下院LQik=ek/

12、nk=1移ekEk/nk=1移Ek渊1冤式中院LQik为区位熵袁i 为某一城市袁i=1袁2袁3袁噎袁m曰k 为某一产业袁k=1袁2袁3袁 噎袁n曰ek和 Ek分别为其城市和区域内所有城市 k 产业从业人员数量遥 当LQ跃1 时袁表明该产业在此地区的专业化程度具有相对的优势遥 当 LQ约1 时袁则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具有比较弱势遥假设合肥都市圈内一产业下共有 m 个行业袁涵盖 n 个地区袁则区位熵测算的主要步骤袁以长三角地区为参照袁依上式作出各城市各产业的区位熵矩阵遥测算出合肥都市圈各地区各行业区位熵矩阵院LQ=LQ11噎 LQm1噎噎 噎LQIn噎 LQmn杉删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煽闪衫衫衫

13、衫衫衫衫衫衫衫衫渊2冤渊二冤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以区位熵值为基础袁计算用于测度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总体相似程度的指标袁 灰色关联度13-14计算的主要步骤如下遥第一步院 以合肥都市圈 i行业区位熵值为参考数列 x0(i),各地区相应行业的区位熵值为比较数列 xj(i),各地区 i 行业与合肥都市圈 i 行业总体水平差的绝对值表示为院53-叶曳 2023 年第 5 期驻j(i)=xj(i)-xj(i)渊3冤第二步院计算两级最小差袁记 mini驻j(i)为一级最小差袁minjmini驻j(i)为两级最小差袁则两级最小差为minjmini驻j=min min驻j(1),min驻j(2),

14、噎,min驻j(n)嗓瑟,记maxi驻j(i)为一级最大差袁maxjmaxi驻j(i)为两级最大差,maxjmaxi驻j=max max驻j(1),max驻j(2),噎,max驻j(n)嗓瑟遥第三步院计算区位熵灰色关联系数 孜j(i)袁得到灰色关联系数矩阵院孜j(i)=minjmini驻j(i)+滓maxjmaxi驻j(i)驻j(i)+滓maxjmaxi驻j(i)渊4冤其中袁滓 为分辨系数袁且 滓 处于0袁1,滓=0.5 测度较为准确遥第四步袁计算各行业的灰色关联度 R(i)袁以及各城市的灰色关联度Rj院R(i)=1mmj=1移孜j(i)渊5冤Rj=1nmj=1移孜j(i)渊6冤灰色关联度取值

15、越大袁 表明产业结构分布与长三角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分布相近袁 灰色关联度取值越小袁 表明产业结构分布与长三角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布局差异较大遥三尧实证结果及分析运用区位熵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合肥都市圈共计8 个主要城市的相关指标袁具体数据来源于叶安徽统计年鉴 2022曳叶中国统计年鉴 2022曳和叶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22曳遥渊一冤基于区位熵的分析以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为对象分行业进行区位熵测算袁具体如表 2 所示遥渊1冤第一产业区位熵测算结果院合肥都市圈整体第一产业的区位熵为 1.07袁 说明合肥都市圈第一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内属于较优势产业袁 合肥都市圈农林牧渔业的整体发展程度高于长三角地区袁 其中淮南尧

16、滁州尧六安尧马鞍山尧芜湖尧桐城 6 个城市农林牧渔业在长三角地区中处于相对优势产业袁 应利用这一优势重视农业高质量发展袁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袁促进多种农业共同发展袁加大农业基础投入袁提升农业创新水平和农民收入袁 是增强合肥都市圈第一产业竞争力的关键遥 此外袁缩小各地农业科技发展差距袁加快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袁将是提升合肥都市圈在长三角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遥渊2冤第二产业区位熵测算结果院从合肥都市圈整体来看袁 第二产业发展差异显著遥 第二产业中采矿业尧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尧建筑业区位熵大于 1袁但制造业小于 1遥 从合肥都市圈内部分析袁淮南尧马鞍山尧六安采矿业区位熵大于 1袁主要得

17、益于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袁芜湖尧滁州尧马鞍山的制造业区位熵大于 1袁均以制造业为本的城市袁且距离南京更近袁受南京经济影响更大袁而淮南多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相关产业遥 合肥尧马鞍山尧桐城尧芜湖等城市的建筑业区位熵相对较高袁 与近年房地产投资增幅较大有关遥 近年来袁合肥都市圈工业后发优势明显袁通过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袁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将成为合肥都市圈第二产业未来发展路径遥渊3冤第三产业区位熵测算结果院从合肥都市圈整表 2 合肥都市圈各城市各产业区位熵行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地区1234567891011合肥0.630.130.712.2720.940.770.591.021.151.01芜湖1.01

18、0.291.150.721.040.921.180.410.320.510.97蚌埠0.6100.80.930.840.670.980.340.210.821.53淮南2.4744.040.325.890.410.450.50.220.181.171.2马鞍山1.063.491.071.611.220.350.650.190.441.110.65桐城2.4101.150.521.270.430.180.530.030.340.87滁州2.280.531.330.80.970.590.450.130.180.910.59六安1.293.540.771.220.370.390.550.620.27

19、1.60.73合肥都市圈1.073.590.851.91.390.770.770.450.611.020.97注院1 农林牧渔业曰2 采矿业尧3 制造业尧4 电力尧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尧5 建筑业曰6 批发和零售业尧7 交通尧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尧8 住宿和餐饮业尧9 信息传输尧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尧10 金融业尧11 房地产业尧1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尧13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尧1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尧15 居民服务尧 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尧16 教育尧17 卫生和社会工作尧18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曰19 公共管理尧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遥 数据来源院根据叶安徽统计年鉴 2022曳测算遥1213

20、1415161718190.561.280.30.290.86 0.78 1.150.862.110.460.240.740.940.70.681.010.540.81.331.071.92 1.85 0.811.640.780.492.510.231.44 1.390.81.560.640.760.560.511.25 1.02 0.651.520.640.331.792.811.58 1.15 0.511.430.190.261.370.41.35 1.25 0.361.610.340.521.81.672.11 2.08 0.562.440.770.870.750.561.16 1.04

21、 0.871.22第三产业54-叶曳 2023 年第 5 期体看袁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相差较大遥 第三产业中只有金融尧教育尧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大于 1袁结果表示优势产业主要集中于生活性服务型产业袁生产型服务业竞争力不够遥 从合肥都市圈内部分析袁省会合肥第三产业中的大多行业相对于周边城市存在一定的优势遥金融业尧信息尧计算机和软件业尧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尧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属于相对优势行业袁与合肥从创新高地向科创名城转变的产业发展方向相符遥芜湖尧马鞍山尧滁州等城市在批发和零售业袁交通运输尧仓储和邮政业袁住宿和餐饮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在圈内存在相对优势袁但生产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则

22、不足遥 同时袁合肥都市圈内旅游资源丰富袁拥有大别山尧巢湖尧三河古镇尧寿州古城等旅游资源袁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尧住宿餐饮业除合肥高于 1 以外袁其他城市均小于 1遥 面对现阶段第三产业竞争力不足的状况袁首要任务是积极推动产业融合与产业转型袁利用优势资源对新型产业主体进行培育袁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形成集聚型发展遥渊二冤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分析1.城市灰色关联度以合肥都市圈为参照袁使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尧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区位熵测算 8 个城市的灰色关联度渊表 3冤遥整体来看袁都市圈区域内马鞍山市尧六安市尧合肥市尧蚌埠市尧芜湖市的灰色关联度超过 0.9袁滁州市尧淮南市尧桐城市的灰色关联度介于 0.850.9 之间

23、袁说明都市圈城市间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同构性遥 从表 3 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来看袁合肥市尧六安市尧马鞍山市尧芜湖市的灰色关联度较高袁产业结构与合肥都市圈整体产业结构差异不大袁滁州市尧桐城市尧淮南市灰色关联度较低袁产业结构与合肥都市圈整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遥2.行业灰色关联度在对合肥都市圈各行业的灰色关联结果进行分析袁可以根据地区行业灰色关联度大小袁判断行业分布状况袁关联度越大说明地区内此行业分布均衡袁 如果地区行业灰色关联度普遍较低袁说明地区产业结构差异较大遥从图 1 来看袁 以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角度分析袁由于资源与环境分布差异袁农林渔牧尧采矿尧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尧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24、尧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关联度不大袁其他产业的灰色关联度较高袁说明这些行业在合肥都市圈存在结构趋近袁产业结构差异不明显袁总体上存在同质竞争的问题袁 合肥都市圈内各城市产业结构虽存在趋同现象袁但产业的圈内城市分工已经开始显现遥 需要在协同发展中摸索合作模式袁达到合作发展尧优势互补的结果袁并要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类型袁避免产业同构遥四尧结论及对策建议渊一冤主要结论首先袁合肥都市圈内各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都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袁各城市已经开始由野二尧三尧一冶向野三尧二尧一冶产业结构的转型袁其中合肥和六安两个城市较明显地实现了产业优化遥 合肥都市圈总体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依次沿马鞍山市尧合肥市尧芜湖市尧

25、六安市尧蚌埠市尧滁州市尧桐城市尧淮南市递减袁说明产业结构在圈内具有一定地域特点袁但总体产业结构差异不明显袁各城市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相似性遥其次袁从区位熵结果来看袁合肥都市圈整体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与第二产业袁第三产业优势不足袁同时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整体在长三角地区优势并不明显袁因此合肥都市圈如何实现制造业产业优化升级袁三产的结构调整成为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路径遥 在合肥都市圈内部袁省会合肥金融业尧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尧信息传输尧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存在优势袁但如何让优势产业带动其余产业发展袁 提升产业增加值成为合肥发展第一要务遥 而圈内其他城市袁优势产业多与资源环境相关袁自身生产性产业优势不足遥

2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尧住宿餐饮业除合肥高于 1 以外袁其他城市均小于1袁竞争力不强袁说明各城市在第三产业发展中并未很好的开发相关资源尧提升产业优势袁圈内各城市产业虽数据来源院根据叶安徽统计年鉴 2022曳测算遥表 3 城市灰色关联度分析表关联度结果评价项关联度排名马鞍山市0.9681合肥市0.9192芜湖市0.9123六安市0.9094蚌埠市0.9065滁州市0.8966桐城市0.8797淮南市0.8728数据来源院根据叶安徽统计年鉴 2022曳测算遥55-叶曳 2023 年第 5 期然在向三二一结构转型袁 但根据自身特点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遥最后袁 从城市角度来看袁

27、 都市圈区域内马鞍山市尧六安市尧合肥市尧蚌埠市尧芜湖市的灰色关联度超过 0.9遥 从行业角度看袁由于资源与环境分布差异袁都市圈内除农林渔牧尧采矿尧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尧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关联度不大袁其他14 个产业的灰色关联度较高袁 各城市多数产业结构相同程度较高袁 但也同时显示了合肥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袁 因此解构都市圈内各地市产业的相对优势袁推动产业间的分工合作袁促进城市产业功能互补与差异布局需重点关注遥渊二冤对策建议第一袁合肥都市圈内各城市在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袁首先应当考虑自身资源禀赋与现阶段产业发展状况袁结合自身优势产业袁形成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遥 例如袁农林牧

28、渔业区位熵值较大的桐城尧六安等可以发展现代农业袁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其附加值遥 采矿业区位熵值较高的淮南尧马鞍山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城市袁可以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袁以及互联网与能源结合模式的探索袁在提升能源产业效益同时袁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遥 信息尧计算机和软件业尧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区位熵值较高的合肥袁可以加强城市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袁以创新带动城市产业优化与升级遥第二袁合肥都市圈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尧住宿餐饮业的区位熵值普遍较低袁表明该行业竞争力较弱遥要促进合肥都市圈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袁可以通过企业带动和社会资本参与路径袁构建文化旅游产业的合作与宣传模式袁提高旅游业的经济转化能力袁使旅游业

29、税收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率逐年提高遥第三袁合肥都市圈各城市整体灰色关联度较高袁表明圈内城市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遥 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效率袁首先需跨越行政边界袁充分发挥省政府整体布局和协调各市利益与补偿机制功能袁建立起多样化的协作分工体系袁减少和避免同质化竞争曰其次袁各地市应当做好与省政府的政策衔接与配合工作袁避免因分配机制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曰最后袁在产业承接与转移过程中袁应注重构建产业合作与互补性的产业结构袁避免出现简单的过剩产能向地市转移和同质化竞争情形遥参考文献院1PERROUX F.Econo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Quarterly Jo

30、urnal of Economics,1950,64(1):89-104.2KRUGMAN P.First nature,second nature,and metropolitanlocationJ.Journal of 砸egional Science,1993,33(2):129-144.3李琳,刘莹.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要要要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4,33(9):1603-1616.4鲁继通.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要要要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4):165-170,1765王林梅,邓玲.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1、的实证研究要要要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经济问题,2015(5):39-43.6毛汉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2-14.7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袁2015(1):110-118.8陈燕,林仲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产业协同的灰色关联分析与协调机制创新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33(4):89-97.9蔡磊,李广明.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区位熵灰色关联研究J.产经评论,2012,3(3):65-75.10张明艳,孙晓飞,贾巳梦.京津冀经济圈产业结构与分工测度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8):10

32、3-108.11刘怡,周凌云,耿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评估:基于区位熵灰色关联度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12):119-129.12张会新,杜跃平,白嘉.陕北资源产业集群的区位熵和 RIS模型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7):1205-1210.13彭继增,孙中美,黄昕.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要要要以江西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8):123-128.14徐胜,杨学龙.创新驱动与海洋产业集聚的协同发展研究要要要基于中国沿海省市的灰色关联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2):109-116.On Industrial Correla

33、tion and Synergistic Growth of the Hefei Metropolitan AreaYUAN Jie袁HE Xu-hui渊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Anhui 237012,China)Abstract:Using location entropy and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industrial layout and association status of 8 citiesand 19 indust

34、ries in the Hefei metropolitan area.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different industries in the Hefei Metropolitan Area have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and most of the cities have a high degree of industrial association,with thedegree of industrial synergy of five cities,includ

35、ing Maanshan,Hefei,and Luan,being above 0.9.In terms of the gray correlation ofindustry division,there is homogeneity of industries in the circle.Except five industries such as agriculture,forestry,fishery and animalhusbandry,mining,and electricity and heat,which are not highly correlated,the remain

36、ing 14 industries have a high degree ofcorrelation.It is proposed to focus on the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of each city in the circle,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and promote the complementary and different layout of industries in an orderly manner,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Hefei Metropolitan Circle.Key words:Hefei metropolitan area;locational entropy;gray correlation;industrial synergy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