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B-TrunC TR 006-2014 V2.0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网络设备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Network Equipments of LTE based Broadband Trunking Communication(B-TrunC) System (Phase 1)
2016年1月
声明:本文件由宽带集群(B-TrunC)产业联盟制定,未来联盟可继续编制完善。本文件版权完全属于宽带集群(B-TrunC)产业联盟。未经许可,不能复制本文件中的任何部分。版权限制适用于所有媒体的复制方式。.
版本修订记录
版本
主要修订内容
日期
V1.0.0
根据技术组第16次会议讨论修改射频部分,删除调度台设备部分
2015/03/20
V1.0.1
根据技术组第17次会议讨论增加故障弱化下TAU说明和短数据STATUS-ACK和SHORT-MSG-ACK中增加主被叫号码
2015/04/08
V1.0.2
根据技术组第25次会议讨论增加用户面IP地址描述
2015/09/14
V1.0.3
根据技术组第28次会议讨论增加6.7章节媒体协商
2016/01/12
V1.1.0
根据20160114编辑组会议,同步送审稿修改内容
2016/01/20
V1.1.2
根据技术组第31次会议,增加基站对PCCH和TPCCH的发送处理。
2016/03/10
V1.34
根据技术组第34次会议同步修改,增加紧急呼叫号码要求和迟后进入话权和视频源要求
2016/06/07
V2.0
版本升级
2016/09/02
前 言
本标准是由宽带集群(B-TrunC)产业联盟制定的《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称如下:
(1) TR 001-2013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总体技术要求
(2) TR 002-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端到端流程
(3) TR 003-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空中接口
(4) TM 001-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 空中接口
(5) TR 004-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终端到集群核心网接口
(6) TM 002-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终端到集群核心网接口
(7) TR 005-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集群核心网到调度台接口
(8) TM 003-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集群核心网到调度台接口
(9) TR 006-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网络设备技术要求
(10) TM 004-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网络设备测试方法
(11) TR 007-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12) TM 005-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终端设备测试方法
(13) TM 006-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终端与网络互操作测试方法
(14) TR 008-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调度台设备技术要求
(15) TM 007-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调度台设备测试方法
(16) SC 001-2015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标准澄清文件
(17) TM 008-2015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产品认证测试集
(18) TM 009-2015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调度台与系统IOT测试方法
(19) TM 010-2016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终端设备射频测试方法
(20) TM 011-2016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基站设备射频测试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还将制定后续的相关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宽带集群(B-TrunC)产业联盟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兴高达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伟、贾瑞凯、龚达宁、蔡杰、毛磊、陈迎、王璐、李晓华、杨小倩、徐霞艳、宋得龙、赵洪坤、王淑坤、张志辉、万强、王小平、陈钢
目 次
版本修订记录 I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3.1 术语和定义 1
3.2 缩略语 2
4 架构和协议 3
4.1 系统架构 3
4.2 协议架构 4
5 业务功能和性能要求 5
5.1 业务功能要求 5
5.2 移动性管理要求 6
5.2.1 空闲态移动性管理 6
5.2.2 连接态移动性管理 7
6 系统功能要求 7
6.1 用户面IP地址 7
6.2 优先级 7
6.3 共网 7
6.4 端到端加密(可选) 7
6.5 状态消息和短数据协议 7
6.6 语音over PDCP功能(可选) 7
6.7 媒体协商机制 7
7 系统接口要求 8
7.1 空中接口要求 8
7.2 终端到集群核心网接口要求 8
7.3 集群核心网到调度台接口要求 8
8 基站设备要求 8
8.1 功能要求 8
8.2 发射机和接收机性能要求 13
8.3 接口要求 15
8.4 操作维护(O&M)要求 16
8.5 其他要求 18
9 集群核心网设备要求 19
9.1 设备功能要求 19
9.2 其他要求 24
附录1 状态消息和短数据协议 24
1 状态消息和短数据协议栈 24
1.1 NAS层承载 24
1.2 传输层(SDS-TL) 24
2 SDS-TL层消息 24
2.1 STATUS 24
2.2 STATUS-ACK 24
2.3 SHORT-MSG 25
2.4 SHORT-MSG-ACK 25
3 SDS-TL层信元 25
3.1 Transaction identifier 26
3.2 PDU type 26
3.3 Called Party 26
3.4 Calling Party 26
3.5 Pre-coded status 26
3.6 Protocol identifier 27
3.7 Data Length 27
3.8 User data 27
3.9 Cause 27
3.10 Mode 28
4 SDS-AL层定义 28
4.1 业务数据格式 28
4.2 Text coding scheme 28
4.3 Time stamp 29
4.4 Time stamp used 29
附录2 性能指标 29
1 移动性管理性能要求 29
2 业务性能要求 29
2.1 频谱效率 29
2.2 集群业务时延性能 30
2.3 组呼容量 30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 网络设备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于LTE技术的专网宽带集群网络设备技术要求,标准定义了网络设备的架构和协议、业务功能和性能要求、系统功能和接口要求、基站和集群核心网设备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的基站和集群核心网设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YD/T 2560.1-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1部分:概述
YD/T 2560.2-2013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
YD/T 2560.3-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3部分: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
YD/T 2560.4-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4部分:物理层过程
YD/T 2560.5-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5部分:物理层测量
YD/T 2689-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YD/T 2741-2014《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空中接口》YD/T 2571-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_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YD/T 2628.1-2013 演进的移动分组核心网络设备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支持E-UTRAN接入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调度台 dispatcher
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到LTE宽带集群核心网,可以发起集群调度业务的特殊终端,业务权限高于普通终端。
3.1.2
宽带集群 broadband trunking
基于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支持宽带数据传输业务、语音和多媒体形式的集群指挥调度业务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MR
自适应多速率编码
Adaptive Multi-Rate
APN
接入点名
Access Point Name
BBU
室内基带单元
Building Base-band Unit
B-TrunC
宽带集群通信
Broadband Trunking Communication
ECM
EPS连接管理
EPS Connection Management
eNB(eNode B)
演进型Node B
Evolved NodeB
EPS
演进分组系统
Evolved Packet System
E-UTRAN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
Evolved UTRAN
FAC
最后装配号
Final Assembly Code
GUTI
全球唯一临时标识
Globally Unique Temporary Identity
HeNB
演进型家庭基站
Home eNodeB
HSS
归属用户服务器
Home Subscriber Server
IMEI
国际移动台设备标识
International Mobile station Equipment Identity
IMSI
国际移动用户标识
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
MAC
媒体访问控制
Medium Access Control
MCC
移动国家码
Mobile Country Code
MDN
移动用户号码簿号码
Mobile Directory Number
MME
移动管理单元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MNC
移动网络码
Mobile Network Code
MSIN
移动用户标识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
NAS
非接入层
Non-Access Stratum
OFDM
正交频分复用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
OFDMA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
QCI
QoS等级标识
QoS Class Identifier
PDCP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N
包分组网络
Packet Data Network
PGW
PDN网关
PDN Gateway
PMI
预编码矩阵指示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Qos
服务质量
Quality of Service
RI
秩指示
Rank Indication
RLC
无线链路控制
Radio Link Control
RRC
无线资源管理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U
射频拉远单元
Radio Remote Unit
SAR
比吸收率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C-FDMA
单载频分多址接入
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TP
流控制传输协议
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SIP
会话发起协议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NR
串号
Serial Number
SP
备用号码
Spare Number
TAC
类型分配号码
Type AllocationCode
TAI
跟踪区标识
Tracking Area Identity
TCF
集群控制功能体
Trunking Control Function
TMF
集群媒体功能体
Trunking Media Function
TMSI
临时移动用户标识
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ies
TDD
时分复用
Time Division Duplex
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
User Datagram Protocol
LTE
长期演进
Long Term Evolution
4 架构和协议
4.1 系统架构
基于TD-LTE技术的专网宽带集群系统由TD-LTE宽带集群终端、TD-LTE数据终端、TD-LTE宽带集群基站、TD-LTE宽带集群核心网和调度台组成,如图1所示。
调度台
TD-LTE宽带集群核心网
D
TD-LTE宽带
集群基站
S1-T
Uu-T
TD-LTE宽带
集群终端
TD-LTE数据终端
Uu
图1基于TD-LTE的宽带集群系统架构
4.2 协议架构
协议栈架构包括控制面协议栈、用户面协议栈。控制面协议栈如图2所示,用户面协议栈如图3所示,用户面协议栈还可以采用语音over PDCP的方式,协议栈如图4所示。
图2控制面协议栈
图3用户面协议栈
图4语音over PDCP的用户面协议栈(可选)
5 业务功能和性能要求
5.1 业务功能要求
集群网络设备应支持基于IP的分组数据传输业务和集群业务。集群业务包括集群语音、集群多媒体、集群数据和集群补充业务,各业务详细要求见表 1、表2、表3和表4。
终端应支持基于IP的分组数据传输业务与集群业务的并发。
表 1 集群语音业务
语音集群业务
必选/可选
全双工语音单呼
必选
语音组呼
必选
半双工语音单呼-无应答
可选
表2 集群多媒体业务
多媒体集群业务
子业务
必选/可选
可视单呼
必选
同源视频组呼
必选
视频推送给组
必选
视频转发给组
必选
视频上拉
必选
视频回传
必选
视频推送给单UE
必选
视频转发给单UE
必选
不同源视频组呼
语音组呼叠加视频下推
必选
语音组呼叠加视频转发
必选
视频下推叠加语音组呼
可选
视频转发叠加语音组呼
可选
调度台发起的不同源视频组呼
可选
同源视频组呼和不同源视频组呼转换
可选
表3 集群数据业务
集群数据业务
必选/可选
实时短数据
必选
组播短消息
可选
广播短消息
可选
状态消息
可选
定位
可选
表4 集群补充业务
集群补充业务
必选/可选
紧急呼叫
必选
组播呼叫
必选
动态重组
必选
遥毙/遥晕/复活
必选
强插/强拆
必选
调度台订阅
必选
故障弱化
必选
全呼
可选
集团短号
可选
调度区域选择
可选
预占优先呼叫
可选
调度台监听
可选
环境监听
可选
环境监视
可选
5.2 移动性管理要求
5.2.1 空闲态移动性管理
5.2.1.1 功能要求
网络设备应支持空闲态移动性管理.处于组呼呼叫中的空闲态UE发生小区重选后,在新的驻留小区发起TAU过程,请求网络侧在新小区获得组呼服务。如果在新小区已经建立有UE所属组的组呼呼叫,则系统下发组配置;如果在新小区还没有建立UE所属组的组呼呼叫,系统在目标小区或目标小区所属TA区域建立组呼资源,然后系统下发组配置。
5.2.2 连接态移动性管理
5.2.2.1 功能要求
网络设备应支持连接态移动性管理。处于组呼呼叫中的连接态UE发生切换后,如果在新小区已经建立有UE所属组的组呼呼叫,则系统下发组配置;如果在新小区还没有建立UE所属组的组呼呼叫,系统在目标小区或目标小区所属TA区域建立组呼资源,然后系统下发组配置。
6 系统功能要求
6.1 用户面IP地址
系统应能支持IPv4和IPv6协议。
对于组呼业务,系统应能通过NAS协议通知终端组号、组播IP地址和端口号。
l 系统应能通过NAS协议通知终端下行接收的组号、组播IP地址和端口号。
l 在非故障弱化模式下,系统应支持为话权终端分配上行目的单播IP地址。
l 在故障弱化模式下,系统应支持为话权终端分配上行目的单播或组播IP地址。
对于单呼业务,系统在attach过程中通知终端的IP地址,并在单呼业务建立过程中通知终端对端的IP地址。
6.2 优先级
系统应支持基于呼叫优先级的抢占机制,高优先级的呼叫可以抢占低优先级呼叫。呼叫优先级由网络根据用户优先级、组优先级、集团优先级、业务优先级计算得到,在呼叫过程中下发终端。
呼叫优先级为8比特,数值0保留,1为最高优先级,255为最低优先级。
6.3 共网
系统应支持一套基础设施下不同行业/部门的网络共享,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签约数据、业务控制、网络管理、计费、安全管理(如端到端加密)相互独立,可通过VPN等方式实现。
6.4 端到端加密(可选)
系统应支持端到端加密。系统应能在呼叫消息中携带相应端到端加密的标识,并能够进行密钥更新,具体见YD/T2860-2015《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终端到集群核心网接口》。
6.5 状态消息和短数据协议
系统应支持状态消息和短数据协议,见附录1。
6.6 语音over PDCP功能(可选)
核心网网络决定是否使用AMR Over PDCP,以达到节省空口资源的目的,并在NAS呼叫配置消息中的“Audio Description”信元中发给主叫和被叫。
基站应支持对下行数据去掉IP包头,对上行数据增加IP包头。
6.7 媒体协商机制
l 对于一次单呼,编码和解码应该使用相同的参数。
l 单呼媒体协商可以由网络决定或被叫决定。
l 主叫提供本次呼叫想要的1套或多套媒体参数作为候选
ü 如果是网络决定,则网络在主叫提供的候选参数中,根据被叫能力取交集,并在交集中选择1套参数发给被叫;如果没有交集,则网络使用标准规定的默认支持媒体配置,发送给被叫。
ü 如果是被叫决定,则网络应将主叫提供的候选媒体参数发给被叫。
l 被叫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收到的媒体参数取交集,并在交集中选择1套参数发给网络;如果没有交集,则被叫使用标准规定的默认支持媒体配置,发送给网络。
7 系统接口要求
7.1 空中接口要求
见YD/T 2741-2014《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空中接口》。
7.2 终端到集群核心网接口要求
见YD/T 2860-2015《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终端到集群核心网接口》。
7.3 集群核心网到调度台接口要求
见YD/T 2859-2015《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集群核心网到调度台接口》。
8 基站设备要求
8.1 功能要求
LTE基本功能要求见《YD/T 2571-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_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一阶段)》。以下仅描述引入集群功能后改动或者新增的功能要求。
8.1.1 系统带宽
集群基站支持表 5所示系统带宽:
表 5 系统带宽要求
系统带宽
要求
注释
20MHz
必选
支持100个PRB
10MHz
必选
支持50个PRB
5MHz
必选
支持25个PRB
3MHz
可选
支持15个PRB
1.4MHz
可选
支持6个PRB
8.1.2 帧结构
eNodeB帧结构支持表 6所示上下行切换点配置:
表 6帧结构上下行切换点配置要求
上下行比例配置
要求
注释
配置0
必选
子帧配置:DSUUUDSUUU
配置1
必选
子帧配置:DSUUDDSUUD
配置2
必选
子帧配置:DSUDDDSUDD
配置3
可选
子帧配置:DSUUUDDDDD
配置4
可选
子帧配置:DSUUDDDDDD
配置5
可选
子帧配置:DSUDDDDDDD
配置6
可选
子帧配置:DSUUUDSUUD
特殊子帧配置见YD/T 2560.2-2013。
8.1.3 下行控制信息(DCI)与资源分配方式
下行控制信息(DCI)与资源分配方式要求如表 7所示
表 7下行控制信息(DCI)与资源分配方式要求
DCI格式与PDSCH资源分配类型
要求
注释
DCI 1A/Type 2集中(localized)分配
必选
接收TP-RNTI(指集群寻呼RNTI)扰码CRC的PDCCH和对应的PDSCH;
接收G-RNTI/SPS G-RNTI(指集群组呼RNTI)扰码CRC的PDCCH和对应的PDSCH
DCI 1A/Type 2分散(distributed)分配方式
可选
接收G-RNTI/SPS G-RNTI(指集群组呼RNTI)扰码CRC的PDCCH和对应的PDSCH
DCI 1C/Type 2分散(distributed)分配方式
可选
接收TP-RNTI(指集群寻呼RNTI)扰码CRC的PDCCH和对应的PDSCH
8.1.4 多天线技术
基站支持单天线端口、发射分集发送TP-RNTI、G-RNTI、SPS G-RNTI加扰的PDSCH。
8.1.5 信道复用
8.1.5.1 传输信道
集群基站支持表 8所示下行传输信道的传输:
表 8 下行传输信道传输要求
下行传输信道
要求
下行共享信道(DL-SCH)
必选
广播信道(BCH)
必选
寻呼信道(PCH)
必选
集群寻呼信道(TPCH)
必选
eNodB支持图5所示从下行传输信道到下行物理信道的映射:
图5从下行传输信道到下行物理信道的映射
8.1.5.2 逻辑信道
集群基站支持表 9下行逻辑信道传输要求所示下行逻辑信道的传输:
表 9下行逻辑信道传输要求
下行逻辑信道
要求
专用业务信道(DTCH)
必选
专用控制信道(DCCH)
必选
公共控制信道(CCCH)
必选
广播控制信道(BCCH)
必选
寻呼控制信道(PCCH)
必选
集群控制信道(TCCH)
必选
集群业务信道(TTCH)
必选
集群寻呼控制信道(TPCCH)
必选
eNodeB支持图 6所示从下行逻辑信道到下行传输信道的映射:
图 6从下行逻辑信道到下行传输信道的映射
8.1.6 HARQ
点到多点的集群控制信道、集群业务信道和集群寻呼控制信道均不执行HARQ。
8.1.7 系统信息广播
集群基站支持主信息块(MIB)的系统信息广播。
集群基站支持表 10中所列系统信息块(SIB)的系统信息广播。
表 10 SIB信息广播要求
SIB信息
要求
注释
SIB1
必选
小区接入相关的信息以及决定其它系统信息块的调度信息;提供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Trunking消息的调度信息。
SIB2
必选
对所有用户公共的无线资源配置信息
SIB3
必选
和小区重选类型无关的小区重选信息
SIB4
必选
同频小区重选相关的相邻小区信息
SIB5
必选
异频小区重选相关的相邻小区信息
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Trunking
必选
包含集群相关的系统信息
8.1.8 MAC层功能
集群基站除支持LTE基本功能外,还需支持表 11所列MAC层集群功能:
表 11 MAC层集群功能要求
MAC层功能
要求
注释
集群信道映射
必选
支持集群业相关逻辑信道与传输信道的映射(根据第8.1.2.3节)。
动态调度(G-RNTI)
必选
G-RNTI加扰的集群组呼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的动态调度。
半静态调度(SPS G-RNTI)
必选
SPS G-RNTI加扰的集群组呼业务信道的半静态调度
集群组呼PDCCH搜索空间控制
必选
基站支持接收集群终端的G-RNTI PDCCH 盲检能力上报(G-RNTI MAC控制单元),支持根据组内终端的能力控制集群组呼PDCCH搜索空间(具体见《空口技术要求》的9.7节)
集群BSR控制单元接收
可选
接收集群BSR MAC控制单元,并进行相应调度
TP-RNTI的处理
必选
8.1.9 RLC层功能
新增的集群业务信道(TTCH)和集群控制信道(TCCH)均采用非确认(UM)模式。
新增的集群寻呼信道(TPCCH)采用透明(TM)模式。
8.1.10 PDCP层功能
对于组呼业务,集群业务信道(TTCH)需支持表 12所列PDCP层功能:
表 12 PDCP层功能要求
PDCP层功能
要求
注释
头压缩
可选
对于集群业务信道TTCH,集群基站可选支持采用ROHC协议对IP数据流进行头压缩和解压缩。
8.1.11 RRC层功能
集群基站除支持LTE基本功能外,还需支持表 13所列RRC层集群功能:
表 13 RRC层集群功能要求
RRC层功能
要求
注释
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Trunking消息配置和发送
必选
集群基站配置集群相关系统信息
TrunkingPaging消息的下发
必选
一条TrunkingPaging消息可能包括多条PagingRecord,每个PagingRecord针对不同的组或者UE。系统可以在一条寻呼消息中发送多个组呼业务的寻呼和/或发送多个到特定UE的单呼业务的寻呼,也可通过TrunkingPaging消息通知集群系统信息变化。
基站应尽量将集群寻呼和LTE寻呼配置在不同的子帧上。
为了保证终端能够可靠接收集群呼叫建立的寻呼消息,基站可在集群呼叫建立过程中,对集群寻呼消息的多次短周期(小于迟后接入的寻呼周期)发送。
识别集群终端在RRCConnectionRequest消息中配置的IsTrunkingUser信元
必选
集群终端在发送RRCConnectionRequest消息时,将IsTrunkingUser设置为1。集群基站应该能够识别。
通过RRC连接重配置过程为参与组呼(接收组呼或话权用户)的RRC连接态UE配置组呼业务信息
必选
RRC连接重配置过程中可为参与组呼(接收组呼或话权用户)的RRC连接态UE进行组呼的切换,以实现跨小区组呼接收的移动性。
接收集群终端携带在测量报告中的组呼号
必选
RRC连接态UE发送测量报告时,如果正在参与组呼(接收组呼或话权用户),则应包含MeasurementReport-Trunking-IEs参数,其中trunkingGroupID指示终端正在参与的组号。
集群NAS消息传输
必选
把集群NAS信息传给处在RRC_IDLE态和RRC_CONNECTED 状态的集群UE。集群下行直传消息在集群控制信道TCCH上传送。
发送组呼业务信道配置信息
必选
通过GroupCallConfig发送集群组呼下行承载的配置信息,用于建立集群组呼业务(采用动态方式)
发送组呼业务信道释放命令
必选
发送集群组呼释放消息,用于通知终端释放组呼相关资源
迟后进入的用户指示当前话权、视频源信息
可选
周期性发送floor inform消息、Video Source Indication消息。
8.1.12 呼叫优先级(可选)
基站可支持呼叫优先级,用于呼叫资源调度。呼叫优先级由网络根据用户优先级、组优先级、集群优先级、业务优先级计算得到,通过S1接口传递到基站。
8.1.13 故障弱化
在故障弱化下,基站应在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Trunking消息中配置故障弱化指示,并接受UE的附着和集群注册。附着过程可选支持鉴权和安全过程,UE使用IMSI做附着,基站应能为UE分配GUTI。
故障弱化下应支持组呼和迟后进入,可选支持单呼业务。
系统从故障恢复正常后,基站应能与核心网建立S1连接,并在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Trunking消息中不配置故障弱化指示,清空故障弱化下的所有UE的上下文信息。
故障弱化下不支持短号功能。
故障弱化下,集群基站应支持TAU功能,可选支持周期性TAU功能。当集群基站不要求UE做周期性TAU时,应在Tracking Area Update Accept消息中,将T3412的值设为0.
8.2 发射机和接收机性能要求
8.2.1 工作频段和信道带宽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工作在1.4GHz和1.8GHz频段,见表 14。在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相关要求下,本系统还可用于其他频段。
表 14工作频段
工作频段
信道带宽
双工方式
FUL_low -- FUL_high
1447MHz-1467MHz
10MHz、20MHz
TDD
1785-1805MHz
1.4MHz、3MHz、 5MHz、10MHz
TDD
表 15 Band号和频点号
工作频段
Band号
频点号
FUL_low -- FUL_high
1447MHz-1467MHz
45
46590–46789
1785-1805MHz –1805MHz
59
54200–54399
8.2.2 1447-1467MHz频段射频指标
(一)天线端口发射功率限值:基站为46dBm=。
(二)载频容限:0.05×10-6。
(三)基站无用发射限值
(1)通用杂散发射限值
表 16基站通用杂散发射限制
频率范围
最大电平
测量带宽
9kHz-150kHz
-36dBm
1kHz
150kHz-30MHz
-36dBm
10kHz
30MHz-1GHz
-36dBm
100kHz
1GHz以上
-30dBm
1MHz
(2) 特殊频段无用发射保护限值
表 17 1467-1492MHz频段无用发射限值
频点(MHz)
1467.5
1468.5
1469.5
1470.5
1471.5
1472-1492
限值要求(dBm/MHz/通道)
-20
-23
-26
-33
-40
-47
其他频段无用发射保护限值见《YD/T 2571-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_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四)基站射频技术指标
基站其他射频技术指标见《YD/T 2571-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_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8.2.3 1785-1805MHz频段射频指标
(一)天线端口发射功率限值:基站为33dBm/MHz。
(二)基站频率容限:0.1×10-6。
(三)基站无用发射保护限值
(1)基站带外发射功率:在1710-1785MHz频段,小于等于-65dBm/MHz/通道。
(2)基站杂散发射限值
表 18 通用频段杂散发射限值
频率范围
发射限值
30MHz-1GHz
小于等于-36dBm/100kHz
1GHz-12.75GHz
小于等于-30dBm/MHz
表 19特殊频段杂散发射限值
频率范围
发射限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