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T∕GCSYJ 0001-2022 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7420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35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T∕GCSYJ 0001-2022 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T∕GCSYJ 0001-2022 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T∕GCSYJ 0001-2022 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T∕GCSYJ 0001-2022 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T∕GCSYJ 0001-2022 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 ICSCS01.11001.110CCSCCSA A 0101T/GCSYJ团体标准T/GCSYJ 0001-202220322032 年确认有效年确认有效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2022 - 04 - 30 发布2022 - 05 - 01 实施广昌县食用菌协会发 布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2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3前言本文件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 团体标准化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GB/T20004.1-2016)、广昌县食用菌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

2、件的有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广昌县食用菌协会提出并归口管理。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广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林衍佺、应正河、姚连京、刘伟琪、马璐、杨驰。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4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 菌种制作工艺、 季节性生产技术、工厂化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控、生产档案。本文件适用于广昌县茶树菇农法和工厂化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

3、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480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T 12728食用菌术语GB 50073洁净厂房设计规范NY/T 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NY/T 1935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NY/T 2375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DB 36/ T 790茶树菇栽培技术规程DB 36/ T 820茶树菇菌种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 62 号, 2015 年农业部令第

4、1 号修改)3术语和定义GB/T 12728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茶树菇 Cyclocybe cylindracea茶树菇(Cyclocybecylindracea)子实体呈伞状,单生、双生或丛生,菌肉白色肥厚。菌盖表面平滑或浅皱纹,初暗红褐色;菌膜膜质,开伞后菌环留在菌柄上部或沾附于菌盖边缘或自动脱落。菌褶与菌柄成直生或不明显隔生;菌柄近圆柱状,中实,纤维质,表面浅黄褐色,基部常灰褐色,内近白色。来源:GB/T 127282006,2.5.63.2季节性生产 seasonal production在自然季节下进行的食用菌栽培。3.3工厂化生产 industrial pr

5、oduction在可控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和综合技术进行的食用菌规模化、周年栽培。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53.4菇潮 flush在一定时间内子实体较大量集中发生的现象,菇潮在一个生长周期内可间歇发生若干次。来源:GB/T 127282006,2.6.813.5吐黄水 yellow water exudation菌丝培养期间分泌的液体,常积聚在培养基表面,呈黄色水珠状。来源:GB/T 127282006,2.6.963.6转色 colouring菌丝在培养料内生长到一定阶段,由代谢产生色素而使表层变为褐色的过程。来源:GB/T 127282006,2.6

6、.934菌种制作工艺4.1技术人员要求具备掌握菌种生产技术的技术人员和检验人员。4.2生产环境选择地势高、干燥、通风良好、空气清新、排水通畅、水电及交通方便的场所。厂区周围 300 m 内无禽畜舍、垃圾粪便堆积场、污水、废气、废渣、烟尘和粉尘等污染源。场地选择、厂房设置和布局、设备设施符合 NY/T 528 的规定。4.3容器4.3.1母种生产容器试管选用18 mm180 mm或20 mm200 mm;培养皿选用直径7 cm或9 cm玻璃培养皿或一次性塑料培养皿。应符合NY/T 528规定。4.3.2原种、栽培种生产容器4.3.2.1固体菌种生产容器原种采用(12 cm17 cm)(22 cm

7、28 cm)(0.003 cm0.005 cm)的聚丙烯塑料袋或聚乙烯塑料袋。 栽培种采用采用 (15 cm17 cm) (33 cm35 cm) (0.003 cm0.005 cm)的聚丙烯塑料袋或聚乙烯塑料袋。应符合 NY/T 528 规定。4.3.2.2液体菌种生产容器液体菌种采用无色 150 mL500 mL 三角瓶、发酵罐进行菌种培养。4.4培养原料4.4.1马铃薯、麦粒、木屑、甘蔗渣、玉米芯、麦麸、土豆淀粉、玉米淀粉、豆粕等要求新鲜、洁净、无霉、无虫、无螨、无异味。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64.4.2硫酸镁、磷酸二氢钾、葡萄糖、蛋白胨、琼脂粉等宜使用化

8、学纯或以上级别的试剂。4.4.3轻质碳酸钙、石膏、石灰等应分别符合 NY/T 1935 要求,水符合 GB 5749 要求。4.4.4使用前确认农作物下脚料原产地、作物种类及品种、农药使用情况并进行登记,其他原料采购及使用记录在案。4.5菌种选择及要求菌种来源符合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规定,从具有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进,选择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优质高产、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菌种纯正、洁白浓密、粗壮、无杂菌污染,无老化、培养基无萎缩失水。菌种质量符合 NY/T 1742 的要求。4.6.1培养基配制4.6.1.1母种培养基使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马铃薯 200 g(取用浸出液)

9、、葡萄糖 20 g、琼脂20 g。水 1000 mL,pH 值自然。4.6.1.2原种与栽培种培养基4.6.1.2.1固体菌种培养基配方一:棉籽壳 54 %、杂木屑 15 %、麦麸 20 %、玉米粉 8%、石膏粉 1 %、石灰 1%2 %,含水量 60 %。配方二:玉米芯 30%、莲子壳 20%、麸皮 18%、玉米粉 8%、豆粕 1%、石膏 1%、轻质碳酸钙 1%、石灰粉 1%2 %,含水量 60 %。来源:DB 36/T 8202015,5.5.24.6.1.2.2液体菌种培养基摇瓶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马铃薯 200 g、 葡萄糖 20 g、 磷酸二氢钾 0.3 g、 硫酸镁 0.15 g、

10、水 1000 mL。发酵罐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土豆淀粉 8 g、玉米淀粉 1 g、葡萄糖 20 g、磷酸二氢钾 1g、硫酸镁 0.5 g、水 1000 mL,pH 为 67。4.6.1.3配制4.6.1.3.1母种培养基配制新鲜去皮马铃薯 200 g 切片加水 1000 mL 煮沸 20 min,取滤液定容至 1000 mL,再加入其他试剂和琼脂,加热至琼脂完全溶解,定容至 1000 mL。4.6.1.3.2原种与栽培种培养基配制固体菌种:按配方中原辅材料的比例称重配料,充分混合搅拌均匀,调节含水量。棉籽壳、莲子壳、玉米芯等不易吸水的原料应采取人工加水、水池浸泡等方式预先预湿。液体菌种:新鲜去

11、皮马铃薯200 g切片加水1000 mL煮沸20 min,取滤液定容至1000 mL,再加入其余的原料至溶解,定容至1000 mL;用水把土豆淀粉、玉米淀粉等原料搅拌均匀,不能有结块。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74.6.2分装、装袋、装瓶、装罐4.6.2.1试管母种培养基分装母种培养基至试管 1/4 处,塞上棉塞(硅胶塞),用牛皮纸将试管 5 支或 10 支一把包扎,棉塞(硅胶塞)向上放入灭菌筐内等待灭菌。4.6.2.2培养皿母种培养基分装培养基装入 300 mL500 mL 三角瓶至刻度的 2/3 处,用带滤膜的封口膜封口后灭菌。培养皿用纸包好,待灭菌。4.6.2

12、.3原种与栽培种培养基装袋、装瓶、装罐4.6.2.3.1固体菌种培养基装袋选择透明瓶子或相应规格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塑料袋应符合GB 4806.7规定的要求。 将配制好的培养料装入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内, 上紧下松, 紧实适中, 套上塑料套环,用棉塞或防水盖进行封口。4.6.2.3.2液体菌种培养基装瓶、装罐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摇瓶中,装液量为摇甁容量的2/53/5,在摇瓶中放一粒转子,瓶塞封口,并用牛皮纸包扎。用吸管或漏斗通过上料口将原料加入罐体,装液量为罐体容量的70 %80 %,加入0.03 %消泡剂,通入空气搅拌1 min2 min,混合均匀,拧紧上料口盖。4.6.3灭菌4.6.3

13、.1母种培养基灭菌灭菌温度121 124 (0.11 MPa0.14 MPa)保持25 min30 min。4.6.3.2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灭菌4.6.3.2.1固体菌种培养基灭菌高压灭菌时,彻底排冷气后,升压至 0.14 MPa0.16 MPa,保持 2 h2.5 h。灭菌时应防止棉塞被冷凝水打湿。4.6.3.2.2液体菌种培养基灭菌摇瓶液体菌种培养基灭菌参照本文件 4.6.3.1 执行。发酵罐液体菌种培养基灭菌按照液体菌种罐说明书要求,对液体菌种罐和液体培养基灭菌。4.6.4冷却4.6.4.1母种试管斜面、培养皿平板准备、冷却试管灭菌完毕后自然降压, 降温至 60 70 时取出试管, 在空

14、气清洁的室内摆斜面,斜面长度不超过试管长度的 2/3,自然降温凝固后成斜面。三角瓶灭菌完毕后自然降压,降温至 65 75 时取出三角瓶,与培养皿放入无菌超净工作台或接种箱内,将三角瓶内培养基摇匀后快速均匀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培养基占培养皿高度的 1/31/2。迅速盖好上盖。自然降温凝固后制成平板培养基。4.6.4.2原种袋、栽培种袋冷却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8灭菌后的原种袋、栽培种袋移放到预先消毒的冷却室中,冷却至24 28 。4.6.4.3液体菌种培养基冷却摇瓶液体菌种培养基与发酵罐液体菌种培养基温度降至24 28 。4.6.5灭菌效果的检查4.6.5.1固体菌

15、种培养基灭菌效果的检查灭菌后应对培养基进行灭菌效果检查。母种培养基可直接放入 28 恒温培养,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随机抽取 1% 作为样本, 挑取少许基质接入无菌 PDA 培养基中, 置于 28 恒温培养,48 h 后检查有无微生物长出,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应符合 NY/T 528 规定。4.6.5.2液体菌种培养基灭菌效果的检查灭菌后的液体菌种培养基于 30 1 培养箱恒温培养 48 h 后,观察确认无混浊、无异味,可用于接种培养。4.7接种4.7.1接种物的消毒接种用培养基可以先放入培养室与培养室一起消毒杀菌。 菌种在放入超净台里时, 应进行表面消毒杀菌。4.7.2接种操作4.7.2.1

16、固体菌种接种操作在无菌室(箱)或净化工作台上严格按无菌操作接种。 接种的品种要单品种操作, 中间不应更换品种。一个品种操作完成后,再换另一品种。接种完成后及时贴好标签,按照品质管理要求,记录品种、接种时间等必要信息。4.7.2.2液体菌种接种操作摇瓶液体菌种在超净工作台上严格按无菌操作接种。 接种完成后, 在试管上注明菌种名称、接种时间。发酵罐液体菌种接种时,菌种罐接种处设置百级层流罩,用带有手柄的内径略大于接种口的铁丝圈缠绕纱布,蘸上 95%的酒精,套在接种口上点燃。打开液体摇瓶种瓶塞,用火焰灼烧瓶口,打开接种口盖,将液体摇瓶种迅速倒入罐中,迅速盖好接种口,拧紧。4.7.3接种室(箱)后清理

17、接种室每次使用后,应及时清理清洁,排除废气,清除废物,台面要用 75% 酒精或新洁尔灭溶液擦拭消毒。4.8培养4.8.1培养室杀菌处理在使用培养室的前两天,采用气雾消毒剂或紫外灯照射消毒杀菌。4.8.2培养条件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9菌种培养保持温度 24 26 ,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 65%75% ,通风良好,避光。摇瓶液体菌种接种后静置培养 1 d,然后置于恒温摇床上,转速 140 r/min160 r/min。发酵罐液体菌种接种后,根据菌丝生长情况,适时调节进气阀,通入适量无菌空气,同时调节排气阀,维持罐压 0.01 MPa0.03 MPa。4.8.3培养期

18、的检查各级菌种培养期间应定期检查,及时拣出不合格菌种,并做好检验记录。 液体菌种接种后第 4 d 进行检测,将样品带入接种箱制片镜检或分别接入到试管斜面或培养皿的培养基上,放入 28 恒温培养 48 h72 h,采用显微镜和感官观察菌丝生长状况和有无杂菌污染;若无细菌、霉菌等杂菌菌落生长,则表明该样品无杂菌污染。4.9成品4.9.1成品检验培养结束后进行产品的最终检验。4.9.2入库管理检验合格的固体菌种应及时入菌种库, 详细记录各生产环节。 菌种库温度应 1 4 ,避光,适当通风但应该对空气进行杀菌处理。母种在库中贮存时间不应长于 50 d,贮存时间超出 50 d 的母种不再使用。每隔 20

19、 d 进行一次检查,剔除破损、污染、生长异常的菌种。液体菌种生产好后,应立即使用,若不能立即使用,需降温保压处理,在培养器内通入无菌空气, 保持罐压 0.01 MPa0.04 MPa, 液温 6 10 可保存 3 d, 11 15 可保存 2 d。4.10留样各级菌种均应留样,每批次留样 3 个(支),贮存在 1 4 ,贮存至购买者购买后正常生产条件下出第一潮菇。4.11标签、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按 NY/T 528 执行。5季节性生产技术5.1产地环境条件5.1.1生产场地选择参照本文件 4.2 执行。5.1.2生产场地布局按照茶树菇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要求,生产

20、场地应合理布局,生产区、原料仓库、成品仓库、生活区严格分开,原料区设置在场地的下风口,生产区中的拌料区、装袋区、灭菌区、冷却区、接种区、培养区、出菇区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生产场地应取水方便,排水系统畅通、环境卫生。菇棚与烤房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生产场地布局应符合 NY/T 2375 的规定。5.1.3菇房(棚)搭建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10茶树菇可用室内和室外菇房(棚)出菇,根据地势建造,菇房(棚)规格(7 m10 m)(20 m25 m),边高 2 m,中间高 3.5 m,以东西向为佳,菇房(棚)的四周用黑色塑料薄膜或遮阳网遮盖。在菇房(棚)内采取墙式堆垛或搭

21、架,墙式堆垛 6 层8 层;中间床架宽1.2 m1.5 m,两边床架宽 0.7 m0.8 m,床架之间操作道宽 0.8 m,层架设 4 层6 层,用竹片或木板铺设,层间距 0.50 m0.55 m,最底层架距地面 0.3 m。入口处和通风窗口安装防虫网。菇房(棚)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菇房(棚)需配备基本灭火器材。5.2栽培方式宜采取墙式堆垛式或床架直立式进行栽培。5.3栽培季节栽培适宜接种期为当年 9 月11 月,出菇期为翌年 3 月10 月。不同海拔地区,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提前或推后安排栽培季节。5.4栽培技术流程培养料选择培养基配制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催蕾出菇管理采收保鲜与干燥。5.5培养

22、料选择茶树菇栽培使用的原料,主料为莲子壳、杂木屑、棉籽壳等,辅料为麦麸、玉米粉、轻质碳酸钙等。所有原料应符合 NY/T 1935 规定。木屑要求是堆积后的阔叶树种木屑,莲子壳粉直径 0.2 cm0.4 cm,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应符合 GB 5749 规定。5.6配方5.6.1配方一莲子壳 40%、木屑 20%、麸皮 23.5%、茶籽壳 10%、茶籽饼 3.7%、石膏粉 1.5%、轻质碳酸钙 1.3%,含水量 63%65%。5.6.2配方二棉籽壳 54%、木屑 15%、麸皮 20%、玉米粉 8%、石膏粉 1%、石灰粉 1%2%,含水量 63%65%。来源:DB 36/T 7902014

23、,6.2.25.7拌料按配方中原辅材料的比例称重配料,充分混合搅拌均匀,调节含水量至 63%65%,用手紧握料,指缝间有水滴出即可。棉籽壳、玉米芯等不易吸水的原料应预先预湿。莲子壳偏酸性,用 2%石灰水中浸泡一晚吸足水分并提高 pH 值。5.8装袋选用(15 cm17 cm)(30 cm36 cm)(0.003 cm0.005 cm)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塑料袋应符合 GB 4806.7 规定的要求。将拌好的培养料装袋,为防栽培袋刺破,可在栽培袋外面再套上一个塑料袋,用海绵套环封口或用绳子扎紧袋口,每袋装湿料重 0.80 kg1.00 kg。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

24、2115.9灭菌将栽培袋放置于周转筐内或铁架上,移进灭菌锅内。顶层覆盖一层牛皮纸。关闭锅门,开阀进蒸汽。排去锅内冷空气后,升温至 126 ,保持 2.5 h。5.10冷却灭菌后的栽培袋移放到预先消毒的冷却室或接种室中,待冷却至 24 28 以下接种。5.11接种5.11.1接种使用栽培种。生产季节偏紧时,可直接用原种接种。5.11.2所使用的菌种应是菌丝长满后 5 d10 d 内。5.11.3接种必须在无菌操作台上、接种箱或接种室内进行。接种前用酒精擦拭手掌,并将接种勺在酒精灯火焰上消毒。接种箱(室)必须用紫外灯、消毒剂预先消毒。5.11.4每袋栽培种可接 30 袋40 袋栽培袋。5.12培养

25、室消毒培养室在使用前彻底打扫室内卫生,喷洒杀虫剂,关闭门窗,用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使用杀虫剂和消毒剂应符合 NY/T 1276 和 GB/T 8321 规定。5.13菌丝培养接完菌种后的栽培袋及时搬入培养室进行发菌管理。培养室要求通风、干燥、黑暗。菌袋可采用墙式堆叠排放, 堆放6层8层。 采取通风加热措施控制培养室室温在24 26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65%75%。培养期间要注意适当通风,避免“烧菌”。培养过程中应经常检查,观察菌丝生长情况,有污染要及时将其清理出培养室。一般培养 45 d55 d,茶树菇菌丝即可长满全袋。5.14出菇管理菌丝长满袋后,应继续培养 7 d10 d,以积累充足的

26、营养成分。此时将菌袋搬至菇房(棚),菌袋列放于栽培架上进行直立式栽培,或将菌袋横躺堆砌成墙状进行墙式栽培,立体堆叠 7 层8 层。5.14.1催蕾注意调节菇棚内温度和湿度,采取通风、喷水等措施,制造干湿差和温差刺激,促使菌丝均匀扭结,出菇整齐。5.14.2育菇菇蕾形成后,加强控温、控湿、通气、光照管理, 经过 2 d4d,进入成菇阶段。5.14.2.1湿度管理5.14.2.1.1喷水应掌握少量多次、干时多喷、湿时少喷的原则。5.14.2.1.2每天早、中、晚各喷一次,以地面湿透为标准。气温高时(28 ),应减少喷水,以免增加病虫害。5.14.2.1.3喷水时以喷地面水为主,也可喷墙面和覆盖物,

27、尽量不喷菇体和栽培袋。5.14.2.1.4原基发生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90 %95 %,出菇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12在 85%90%。5.14.2.1.5越冬后的栽培袋太干时,做补水处理。5.14.2.1.6喷水使用高压喷雾器、微喷器或超声波加湿器。5.14.2.2温度管理5.14.2.2.1茶树菇栽培阶段控制在 15 30 ,以 20 28 为最佳。5.14.2.2.2温度过高(低)时,栽培袋暂时停止出菇。5.14.2.3通风管理在育菇前期,加强通风换气,促进子实体生长,在育菇后期,减少通风,促进菌柄生长,抑制菌盖开伞,CO2浓度控制

28、在 2500 ppm3000 ppm。5.14.2.4光线管理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阶段,光线强度控制在 300 lx500 lx,以散射光为主,适宜的光照可获得盖小、柄长的子实体。5.15采收菌盖呈暗红褐色并带浅黄底色、尚未开伞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手捏着菇柄基部,整丛采下。采菇后应及时清理菇根、死菇等残留物。5.16潮间管理采收后,及时清理残菇和废料等,菌包失水后,需要补水,补水结束打开门窗通风,避光处理,恢复菌丝生长。采用直立式栽培,补水高出培养料表面 1 cm,浸泡培养料 15 h24 h,把水倒出,杀死菇蚊和菇蝇幼虫,降低虫害发生。10 d 后,出菇面长出一层致密菌丝时,即可重复催蕾处

29、理及出菇管理。5.17保鲜与烘干5.17.1保鲜用泡沫箱装,每箱 10 kg,预冷后,箱内放冰块,密封箱子,放入 2 5 冷库。5.17.2烘干方法将采下的新鲜菇,按大小长短挑选好,剪去带有培养基的菇脚,在烘干筛中整齐排好,放入烘干炉。温度调控由低到高,开始 40 ,缓慢加热烘干,烘干炉内鲜菇含水量降低至60%时,然后提高到 60 缓慢烘干,烘干筛需上下调动,保证均匀受热,待含水量至 80%时,将温度调至 65 70 ,直至完全烘干为止。前两潮菇朵型较大,干燥时间全程约需12 h14 h,后期菇干燥时间 8 h10 h。干菇含水率控制在 13%1%。选用无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的干燥设备。6工厂化

30、生产技术6.1产地环境条件6.1.1生产场地选择参照本文件 4.2 执行。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136.1.2生产场地布局参照本文件 5.1.2 执行。6.2菇房建设6.2.1菇房设计应选择坐北朝南,具有保温、保湿、隔热和空气交换功能;每间标准出菇房的栽培面积70 m2100 m2,规格(14 m16 m)(6 m7 m)。6.2.2菇房墙体采用具有防火保温功能的彩钢板建成,内墙厚度 8 cm10 cm, 四周墙体厚度 10 cm15 cm,房顶厚度 13 cm15 cm,增强保温和隔热性能。6.2.3设施装备满足茶树菇生产所需的温、气、湿、光等各要素调控要求。

31、应具有制冷、水分调节、通风等设施。6.3出菇方式6.3.1床架立式出菇方式采用竹木、 不锈钢、 角铁架等建造, 层架设 6 层8 层, 两边操作的菌床宽度为 130 cm140 cm,单边操作菌床宽度为 60 cm70 cm,层距高 45 cm50 cm,底层菌床与地面距离30 cm,顶层菌床距屋顶 110 cm130 cm,通道 70 cm80 cm。6.3.2立架墙式栽培可选用铁丝方格网制造的, 铁丝每个方格网内直径为 11.5 cm12.0 cm, 每片方格网总高18个, 底层方格边与地面距离为15 cm20 cm, 顶层方格网菌床距屋顶距离110 cm130 cm,通道 90 cm10

32、0 cm。6.4栽培工艺流程培养料选择培养基配制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催蕾出菇管理采收保鲜与干燥6.5培养料选择参照本文件 5.5 执行。6.6配方参照本文件 5.6 执行。6.7拌料参照本文件 5.7 执行。6.8菌种选择及要求选择生育期短、出菇整齐、出菇集中、转潮快,适合工厂化栽培品种。菌种纯正、洁白浓密、粗壮、无杂菌污染,菌种无老化,培养基无萎缩失水。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146.9装袋参照本文件 5.8 执行。6.10灭菌参照本文件 5.9 执行。6.11冷却灭菌后的栽培袋移放到预先消毒的冷却室或接种室中, 设置预冷室和强冷室, 强冷室空气洁净度达到 10

33、 万级,应符合 GB 50073 规定的要求,待冷却至 24 28 接种。6.12接种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必须在无菌操作台上、接种箱或接种室内进行。接种前用酒精擦拭手掌,并将接种勺在酒精灯火焰上消毒。接种箱必须用紫外灯、消毒剂预先消毒。接种室净化级别不低于万级,局部达到百级,应符合 GB 50073 规定的要求。液体菌种接种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要求每瓶接种量控制在 30 mL35 mL,菌种以全部覆盖料面为宜。6.13培养室消毒参照本文件 5.12 执行。6.14菌丝培养接完菌种后的栽培袋置于周转筐内, 及时搬入培养室栽培架上进行发菌管理。 培养室要求通风、干燥、黑暗。培养室室温控制在 2

34、4 26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65%75%左右,CO2浓度 2000 ppm2500 ppm。培养过程中应经常检查,观察菌丝生长情况,有污染要及时清理出培养室。6.15出菇管理6.15.1开口转色菌丝长满袋后,应继续培养 7 d10 d,以积累充足的营养成分。此时将菌袋搬至菇棚,菌袋横躺堆砌成墙状进行墙式栽培,立体堆叠 7 层8 层,或将菌袋列放于栽培架上进行直立式栽培。在割袋后 3 d5 d 要保持适温 23 24,并加强通风、提高菇房相对空气湿度,促进割开的袋口迅速转色。6.15.2催蕾用小铁耙等工具将基料表面的原接菌块及老菌皮扒掉、 倒出, 注意调节菇棚内温度和湿度,利用昼夜自然气候条

35、件,并通过人为调控,制造干湿差和温差刺激,早晚温差在 8 以内,打开加湿器调湿到空气湿度 85%90%,光照为 300 lx500 lx,促使菌丝均匀扭结,出菇整齐。4 d5 d 后,料面逐渐吐黄水,褐色斑块出现,开始转色,逐渐形成原基,接着分化成大批菇蕾。6.16.2育菇菇蕾形成后,加强控温、控湿、通气、光照管理,经过 2 d4 d,进入子实体发育阶段。6.16.2.1湿度管理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15原基发生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85 %90 %,出菇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90%95%。6.16.2.2温度管理菇蕾形成期温度控制在 24 ,子实体发育期温

36、度控制在 26 。6.16.2.3通风管理菇蕾形成期CO2浓度不高于 1500 ppm, 子实体发育期CO2浓度控制在 3000 ppm 以内。6.16.2.4光线管理光线强度控制在 300 lx500 lx,以散射光为主,适宜的光照可获得盖小、柄长的子实体。6.17采收参照本文件 5.15 执行。6.18潮间管理采收后,及时清理菇场、剔除残留在袋内的菇脚老根和死菇,根据菌袋失水情况确定补水,喷水后,增加通风次数、延长通风时间,降低菌袋表面湿度,闭光处理,使菌丝迅速恢复生长。温度控制在 22 24 ,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 1500 ppm 以下,10 d 后,出菇面长出一层致密菌丝时,即可重复催

37、蕾处理及出菇管理,转潮次数控制在 3 潮以内。6.19保鲜与烘干参照本文件 5.17 执行。7病虫害防控7.1主要病虫害茶树菇生长期间,常见的病虫害有链孢霉、木霉及菇蚊、菇蝇、螨虫等。7.2防治原则茶树菇子实体生长期间,不能使用化学农药,遵守“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以农业防控和物理防控为主。7.3主要防控措施7.3.1农业防控选择使用综合性状优良、抗逆和抗病虫害的品种,栽培种要求菌龄适中。培养料灭菌要求彻底。接种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接种室、培养室和出菇室在使用前,应进行严格消毒和杀虫处理。发菌期间,要定期检查菌袋污染情况。出菇期间,要及时清理菇房的病菇和烂菇,保持出菇场地的清洁卫生。

38、7.3.2物理防控7.3.2.1改进生产工艺,选用海绵套环封口,阻止菇蚊、菇蝇进入菌包危害菌丝生长;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16菌包中间不打孔,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采用直立式栽培,第三潮后,补水高出培养料表面1 cm,浸泡培养料 15 h24 h,杀死菇蚊和菇蝇幼虫,降低虫害发生。7.3.2.2加强害虫防控, 菇房的门窗及通气口都应安装孔径为 60 目的纱门、 纱窗、防虫网,防止菇蝇、菇蚊进入。在菇房的进出口设置缓冲门,出入菇房随手关门,防止成虫趋光飞入产卵。菇房内悬挂粘虫板和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黄色粘虫板放置高度离菌筒口10 cm20 cm, 每10 m212

39、 m2挂1块黄板, 黄板规格在12 cm20 cm 或 20 cm20 cm 为宜,在外门上挂上黄板拦截成虫,并定期更换;菇房上部,距顶层床架 30 cm 处悬挂诱虫灯,每 150 m2200 m2挂 1 盏,定期清理接虫袋。7.3.3化学防控菇房在使用前应进行杀虫和消毒处理,使用依法登记且符合 NY/T 1276 和 GB 8321 规定的药剂。根据病虫害的种类选择药剂,药剂的使用方法参见附录 A。7.3.4生物防治在生产过程中选用依法登记的植物源农药或生物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控。8生产档案8.1生产记录建立生产档案,对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投入品、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等内容应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空

40、气质量、原材料进出、生产用菌种、菌袋制作、菌丝培养、出菇管理和采菇记录等,完善整个溯源体系。8.2档案管理每个生产周期应建立一个生产档案, 生产保留 2 年以上。 防控档案记录事项参见附录 B。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17附 录 A(资料性附录)茶树菇生产环境及器具消毒和可供茶树菇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推荐表茶树菇生产环境及器具消毒和可供茶树菇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推荐表见表 A.1。表 A.1 茶树菇生产环境及器具消毒和可供茶树菇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推荐表见表名称使用方法用途乙醇75%,涂擦、浸泡工具器皿、接种工具、接种台、菌种外包装、接种人员的手等消毒漂白粉(次氯酸钙)

41、2%5%,喷洒地面、洗刷床架、浸泡材料地面、床架、材料等消毒紫外灯直接照射 30 min 以上接种箱、接种台、接种室、冷却室、菌种培养室等消毒酚皂液(来苏水)0.5%2.0%,喷雾无菌室、接种箱、栽培房及床架等消毒1%2.0%,涂擦接种人员的手和手臂皮肤等消毒3.0%,浸泡接种器具等消毒新洁尔灭0.25%0.5%, 浸泡、 擦洗、喷雾器皿、皮肤、培养室、无菌室及接种箱等消毒硫酸铜/石灰硫酸铜1 g+石灰1 g+水100g,现用现配,喷雾,涂擦栽培房和床架等消毒在生产中也可以按照产品说明使用其他依法登记的药剂。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18附 录 B(资料性附录)茶树

42、菇病虫害绿色防控生产档案记录事项B.1生产环境B.1.1空气质量(含温度、湿度)B.1.2水源质量B.1.3菇房土壤环境质量B.1.4菇房设施材料、结构及配套设备、器具B.2生产投入品使用情况(包括栽培料配方中原辅材料、肥料、农药及添加剂、所用菌种、菌袋筒膜、拌料及出菇管理用水等)B.2.1名称B.2.2来源B.2.3用法、用量B.2.4使用、停用日期B.3生产管理过程中(从拌料、灭菌、接种、发菌、出菇,到采收)茶树菇病虫害的发生和用药防治情况B.3.1培养料消毒杀虫B.3.2菇房(棚)进菌包前后消毒杀虫B.3.3发菌期间B.3.4出菇期间B.3.5采收日期、采收数量、商品菇等级B.3.6生产场所(菇棚、菇房)名称、栽培数量、记录人、入档日期_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