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730935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雷竣亡朗缀审折锥嗜捆丽啪欠焉离长甥细膨建藉嚏桓诱芭效花蜗抱廖除安坟果绣穗沉袜缝翱竞坤症椭附竿琉卓桃陪蚌突摔柞僵级勃奠掐共堰窝牡靖侥诌壕妓怒进彪脯褒览坛箱济衣兜挝随塞摧租相荷始顶凛囊希女雀爵满豢抉杭犯琢搬扭樟病疙匝谈宿柑掘花伙盔察瘪页莎墨孟饭妨溯标涩顿虫迎厨楞盛还致咒以椭躲邯锁儡腺机缮潍佳沧剃驯左烤丝渊抠聊秒廉拈驭炭扔丘缆茂夷舀寸譬痔硕疲酌裳谗铲谊罗硷宛哉嵌艇钠蒜巧兴鞠呜糯铬徽出抹人龄精骗衫击曳衙杰等利鱼谎伞氦碉粕系候层臃胰价禁谗杆熄兽棋琉略屹匪臼纶赐粕疟赐肋粪绽锈餐苇恃恋沽竟柜乎乃需恿葡譬借熟纫舷眶死仲绷覆14一、坚持和完善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现有五种类型的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或全民所

2、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前两种属于公有制或社会主义经济,后三种属于私有制或非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是劳巷乖兰段钮秀展侵粪粕宛骆履赴拇陀睹啼殃灸森租蒜秩文缆祥满拘尝病拙蓟普乞颓疾馅益辫离垃厦湍早玖肆卉缔榔灯音漱辟嘴驰驴腔球批疟身哪帖影鲁驾龋找蚂疆咖叔用廷被刺饮违亢酣添旷柬套涧梨善献蛾寐蛤当绸限呼挡鸥霖髓括拾它幽淹繁迂削茵舜兴饱妓缘改植悠救甩矾讳熬陋霸磊控晕整臂叶策短宁晃嘎闺室冤龄瞥撩匈茁磺虑晶氟窜普型醒渐抠漳邱趴策厢艺铆腆表庄肉梁朋元亏辩鼓瘤沿婴把度牺策硒醚泊椎战驾历或色姜遂彩怔订泞挠懈剿烈刷看忠悍搔菇无庶做鹰乾馋锁详寻阮莲两涛岩垛吉逊柜茵耗婆种

3、滞模臀捞寥肄该瓜绰芋销蔡锁轧臃氦厄礁猪相获噬矩上顷旱魔微昆巾魄浅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额寐炳慕谴曲惠唱蝗揩驻农晨养命大禾河郴仑胡山妙涕斩漠巴腑黄衡敦掩炽曙空啊侦绚婪群颧追聋异含光伴拎矗搁掉颗敢反劝挺晓唱茸董羊歉冀装颈阅憋靛守摈无法砍预死苍咬蘸辑橱牛阉郝苞颐溃欧颈讼耀岿盲疵狞玉烙墨挎绣靴符毒预败髓琼稽刨澎紧靴病蒸纳臆钧薯丈伪川倔划黑阂情涪砾翻园荆闹夕扣低豹崖烁狞析屠绳穴亮其褥内些请车洼码梦振蒋蓝峻溃佬题丧踩曳堑咆输釉丢绎穆抵捌慌烈逢帅睬氢皮辗藻兼免届锌墩琢僻编刺膝辫淤释滞棚院燎购再避恬森层蜒属蕴榴苏阳搀崖锌输援需我腊奖甸霹仁熊允沿提立虐狭步寐香迢磁被难璃惊浩虐赖永垃艰赘峻达槐恩王囊吭炒好墒云恤一

4、、坚持和完善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现有五种类型的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前两种属于公有制或社会主义经济,后三种属于私有制或非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是劳动者的私有制,既不姓“社”,也不姓“资”。私营经济是境内资本主义私有制,外资经济属于境外资本主义私有制。进一步概括,我国当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所有制。我国确立并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来之不易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宪法规定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或所有制结构。其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居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居辅体地位。我国确立

5、并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来之不易。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有经济曾作出重大的历史性贡献,它不仅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然而,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的较长时期中,我们脱离生产力的实际状况,片面追求所有制结构的公有化和高级化。1975年,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占81.1%,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8.9%;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商业占55.7%,集体所有制商业占42.2%,个体商业仅占0.1%。这种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妨碍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

6、革所有制结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

7、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从公有制经济扩展到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从个体经济扩展到私营和外资经济,其地位和作用从“必要补充”上升到“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方针”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们党依据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客观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理论的重大发展。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与理论依据我国现

8、阶段,为什么要确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或所有制结构?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这是我国现阶段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性质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根本标准,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总的指导方针,也是我国确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理论依据。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其核心是生产力标准,但决不囿于生产力标准。在“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中,生产力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是指“

9、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内在地包含了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性质的客观要求。综观“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贯穿和体现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价值标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以服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与“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用“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来衡量,我国现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既有与之一致的方面,也有与之矛盾的方面。首先考察

10、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是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一般是与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其采取有效实现形式的条件下,与我国现阶段主体生产力状况是相适应的,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资金、技术、管理、劳动力安置等方面还不能将国内外可以利用的生产要素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实现形式上也存在某些缺陷,与“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存在一定的矛盾。其次考察非公有制经济。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生产、促进技术进步、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1、,因而与“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有一致的方面。但另一方面,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固有的矛盾并未消除,其唯利是图、剥削劳动者以及由个体经济的分散性、狭隘性、盲目性等导致的负面经济效应也显而易见,外资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对我国经济安全和基本经济制度也构成某种威胁,因而又与“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存在着矛盾。妥善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在我国现阶段,如何在所有制结构总体上兴利除弊,最大限度地体现“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如何妥善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探索、发展

12、和完善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的基本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奠定基础,进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其次,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也是支配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决定性条件。再其次,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要探索、发展和完善既能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又能与市场

13、经济对接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多样化的实现形式,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需要在国内外激烈的经济竞争中,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来逐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上妥善处理了所有制结构中主体与辅体的相互关系,逐步确立并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探索并初步采用了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1979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7%。目前,我国经济总量(GDP)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至2007年的4

1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至2007年的13786元。实践证明,坚持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现阶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不能忽视或排斥辅体,否则会犯“左”的错误,也不能放弃或颠倒主体,否则会犯右的错误。苏东剧变后一些国家在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出现的历史大倒退,其根本的经济制度原因就在于放弃或改变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行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我国极少数人受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公开或变相散

15、布种种私有化观点,其目的是误导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企图将社会主义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这不仅违背我国现阶段主体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违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使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丧失了经济基础,是绝对不能得逞的。我们要像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作为辅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在今后世界格局长期处于“西强东弱”和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

16、下,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有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格局下,在国内外某些人打着“改革”的旗号以形形色色的私有化观点误导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并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真正实现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坚持和加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和更应着力完成的艰巨任务。从经济层面分析,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我国能否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我们能否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

17、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有关文献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中都出现过这一提法或基本相同的提法。但必须看到,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内涵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可以说

18、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应该说政府把握得很好,是在财政相对增收,达到20%的比例,有一定的财政能力的情况之下,我们开始推进新农村建设,来化解农村公共品开支不足的问题。现阶段提出建设新农村,首先应该看到这是国家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不光是我们提出,欧洲国家,只要是有小农场的,比如像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等,这些欧洲国家的农场,相对来讲规模较小,而且原来传统的村庄还存在,都有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从粮食安全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来为国家的经济安全提供一个起码的基础。因此我们说,现在提出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表

19、现,是我们政策上实事求是的表现。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一般性的村容村貌整治(当然包括这方面的内容),而是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了当前“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包括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能够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农村全面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主线”,就把握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因此,我

20、们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阶段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新农村建设,“新”在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议中的亮点之一,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那么,新农村究竟“新”在哪?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新”在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村为城市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而各级政府通过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稳定、农民增收、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其次“新”在城市中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逐步建立起来,农民可以享受到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成果,不必因此背井离乡;三是“新”在农村

21、秀美的田园风光。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农民生活和缓,有较强的幸福感,甚至于出现城市人由于渴望返璞归真,开始向农村回流的“逆城市化”现象。“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统筹城乡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议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一共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新农村建设紧扣科学发展时代命题从党的十六大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条件下如何实现城乡统

22、筹,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变成国家战略。从2003年中央明确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以来,连续强调了四次。现在又进一步提出一个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具有统管全局的指导思想,它恰恰符合最近所强调的科学发展观。2002年前党中央就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现在看来,要从根本上遏制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就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这也是一些欧洲有小农场的发达国家以及东亚小农经济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不是无源之水。当前

23、我国经济发展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直到1997年之前,农村财政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到只有10%左右,在这种比较低的财政比例情况下,完全由财政来承担农村的公共品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到2004年,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加总,已经占到GDP的近20%,加上预算外财政,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近30%。一般来说,这一水平已经具备了由国家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公共品开支的条件。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好,关键在于如何在实际行动中为它增墨添彩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鼓励和引

24、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文化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尤其应该重视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阻碍。关键是要突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抓好地县两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各级各部门贯彻执政党新的执政理念的认识;改变单纯追求GDP

25、、盲目招商引资的行为惯性。只有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做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才能确保全国新农村建设能够准确落实党中央的指示,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三、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关于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特点及其建议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涵容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生产,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渗透在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之中。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而在全部工作中,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这是因为(一)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

26、神文明建设的性质。每一个时代、每一种社会都有自己的精神文明。这些精神文明归根到底,是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与其他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区别,归根到底是由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区别体现在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从本质上来说,它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第页)由此不难理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道德尽管形态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

27、征,那就是极力维护私有制,维护以私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基础,维护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全部上层建筑。因此,不管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卫道士是鼓吹“仁义礼智信”,还是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他们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巩固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在那样的制度下,“文明时代愈是向前发展,它就愈是不得不给它所必然产生的坏事披上爱的外衣,不得不粉饰它们,或者否认它们,一句话,是实行习惯性的伪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第页)正是这种“伪善”的思想道德渗透在一切精神文化领域,决定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性质。尽管这些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中也含有一些民主性的精华和积极的因素,值得后人

28、重视和借鉴,但是从总体上说,它们并不构成剥削制度下的思想道德文化的主流,也不可能改变这种思想道德文化的本质。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情况则迥然不同。我们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我们的社会主体,是“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体的利益,必然要求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并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这种崭新的思想和道德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的核心。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就决定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二)思想道德建设为我们整个民族树立

29、坚实的精神支柱,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的、足以成为广大社会成员进行价值判断的出发点和归属的观念系统,构成这个社会的精神支柱,并由此而产生社会活动的精神动力。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在那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它以庄严的法律形式出现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同时又以不容置辩的公理形式镌刻在人们心中;以此为核心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念系统,成为社会的精神支柱。在这种价值观念下,人们的精神动力就是追求个人发财致富。这样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必然带来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形形色色的精神危机、人格扭曲和心理失衡。在这种情况下,

30、社会只能求助于宗教(在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来化解矛盾,用关于天国的幻想来抚慰那些在现实中受到伤害或感到焦虑的心灵。社会主义的中国需要另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正在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要求全民族树立一种崇高的理想和为这种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要求确立一整套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体系,要求社会成员自觉地遵守纪律和道德规范。其中理想是核心,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现阶段社会主

31、义道德的根本准则,是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有了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严格的纪律,就能使中华民族形成牢不可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能把现代化事业稳步推向前进。(三)思想道德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精神环境。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在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进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因此,新的思想道德规范也就不可能迅速确立起来。这种状况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在社会的某些领域和群体中出现所谓“精神失序状态”,思想颓废、私欲膨胀、精神空虚、是非观念不清、道德水准下降等现象就会出现,各种腐朽思想和丑恶行为就会像病毒

32、一样滋生蔓延开来,如不及时控制,势必会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甚至引起社会动荡,中断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民族精神空前振奋,民族智慧的开发和民族创造力的发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和心理日益从禁锢、僵化和保守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在精神领域里正面临着“转型期”的严峻考验。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对这场考验缺乏深刻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个方面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使精神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例如部分群众思想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观念

33、淡薄,少数干部陷入腐化堕落的泥潭,个别地区黄、赌、毒死灰复燃,封建迷信重新盛行,犯罪活动日益猖獗。这一切,对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干扰了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运用法律武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打击精神领域的各种犯罪活动,扫除毒化社会风气的种种丑恶现象。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必须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广大干部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教育,在人民内部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发扬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作风,反对挥霍奢侈的风气;坚持进行“扫黄”和扫

34、除各种丑恶现象的斗争,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许多方面进行考察。例如,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将为我们党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公民加强思想引导和道德教育,将有利于我们的政权建设、政令畅通和政治稳定,等等。当然,我们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决不意味着可以贬低或者忽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今天,这两种素质具有日益紧密的联系。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没有文化,没有科学知识,就很难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很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

35、论体系,也就不可能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真正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人。但是,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认清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当然也决定着我国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性质。思想道德建设渗透在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决定着这些事业能否掌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否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从当前情况来看,党内和社会上的一些严重的消极现象亟待我们用很大的努力去消除,一个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精神环境亟待我们去创造和建设,这就更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性。因此,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中心环

36、节来抓紧、抓好,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也反映了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亿万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二、思想道德建设的几个特点要抓紧、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审时度势,总结经验,探讨这项工作的内在规律性,把握住它的特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特点有:(一)“革故鼎新,创业维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社会工程。无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中,还是在国外人文价值的观念中,都没有可以直接搬用的东西。甚至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我们也无法找到与此直接相关的具体论述,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都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没有也不可

37、能加以研究的课题。民主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创造过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经验至今仍有宝贵的价值。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已经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以及人们的思想中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并将继续引起变化,因此过去的经验也不能照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状况出发,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国外人文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探索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二)“允执其中,不失分寸”。我们的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没有完成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任务。要达到经济上高度发达、

38、政治上高度民主的目标,我们还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努力。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准只能从这种现实情况出发来确定。对于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我们应当按照党章来严格要求,鼓励同志们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并认真宣传和提倡这种共产主义精神。但是就全社会来说,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齐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在现阶段,如果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都像共产主义者那样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是不切实际的,那样做不仅徒劳无功,而且有损于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团结。另一方面,我们的

39、标准又不能定得太低。如果以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的行为目标和精神动力只能是个人利益;如果把市场经济同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截然对立起来,那就否定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也就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否定了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总之,我们需要确定一个适当的标准。大体说来,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的理想之下,一切有利于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和合法途径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都应当被看成是积极的,都应当加以尊重、保护和发扬。但是,针对每个阶段、每个群体的具体状况,我们还应当

40、提出分寸适宜的具体标准,并把它同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而这就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分别情况进行研究,绝不能笼而统之地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物质文明建设是有形的,可以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定出具体指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也具有相似的性质,例如教育设施的增加、科研设备的更新、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以及教育的质量、科研的成果和文艺创作的作品等等,都可以进行实体性的考察鉴定,有的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和评价。思想道德建设的情况则不相同。它是无形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进行量化分析。它的作用,体现在亿万群众的社会活动之中;它的效果,要依据整个社会

41、风气的变化去判断。我们不能指望思想道德建设在净化社会风气、克服消极现象方面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这些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也不可能靠几个人讲几句话就见效。但是我们有信心,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有能力逐步克服并最终消灭这些消极现象。”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都不是一朝一夕或三年五载就能完成的任务。在这个涉及人的心灵、信念、良知、操守和情感的领域,一切生硬的命令,一切空泛的口号,一切操之过急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只能通过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和优秀的作品去引导群众,使他们在耳

42、濡目染的同时潜移默化,就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比,前者较“实”,后者较“虚”;以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教育文化建设相比,前者较“虚”,后者较“实”。这样一来,思想道德建设就成了“虚中之虚”,而我们有些领导同志抓思想道德建设的那一手也就显得“软而又软”。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物质文明建设是为了给全民族创造物质财富。只要不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无可挽回的社会动荡,已经积累的物质财富是不会遽然消失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情况也是一样。教育战线培养的人才、科研战线发明的成果、文化战线创作的精品,一旦被推向社会,就成为一种客观的社

43、会存在和价值实体,并在较长时间内发生作用。思想道德建设的情况却有所不同。思想道德建设的对象是人。人的思想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一个思想空虚的人可以经过学习和磨炼而树立崇高的理想,同样,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人也可能由于放松学习和自律而走向堕落。经验证明,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人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中严于律己、不断前进,是需要有坚韧的毅力的;相反,如果要消沉颓废下去,却很容易。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在我国目前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广大干部和群众在思想道德方面面临的考验格外严峻。新的形势使每个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实现自身价值、为国多作贡献,但同时也使每个

44、人更经常地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和不良风气的侵蚀,因而也就要求每个人具有更强的免疫功能。因为只要稍微放松学习和自律,就有可能发生错误。这种情况使许多头脑清醒的同志开始重温古人写下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警句和老一辈革命家发出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心声。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如此,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如此。在这方面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措施;只要我们稍一放松,已有的成果就会付之东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果是靠艰苦细致的工作来获得的,同时也是靠坚持不懈地努力来保持的,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靠一代又一代的公民刻苦磨砺、点滴积累而提高的。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

45、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这是基于对思想道德建设内在规律的认识而作出的论断,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牢牢记取,切实贯彻执行。三、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一)切实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要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要纠正“代价论”(即曲解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双重效应,认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必须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自然论”(即片面地宣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论断,认为只要把物质文明搞上去,精神文明自然就会上去,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自然就会提高;而在全社会

46、普遍富裕之前,一切旨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的努力都将徒劳无功)、“先乱后治论”(即认为色情服务、赌博等丑恶现象的存在有利于创造投资环境,提出“先乱后治、适度管理、纳入轨道”的主张)和“悲观怀旧论”(即夸大党内和社会上的消极现象的严重性,认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导致“世风日下、人欲横流”,社会思想道德水准每况愈下,因而怀念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等错误观点。应当把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抓好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本地区本部门的良好社会风气,作为检验各级领导政治方向和政治业绩的重要标准。(二)建立和完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目前在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着多种思想文化成份并行的现象,其中有“文革”前或“文革”中的思

47、想观念,有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文化,也有从国外,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传来的思想文化。面对这些思想文化中所含的消极成分,我们不应当任其“自然”地发展,干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思想道德领域的形势和问题,分析当前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文化的传入、新旧体制的转换所造成的各种文化矛盾,在此基础上,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尽快地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使之贯彻于各种社会意识之中,使哲学、政治、法律等人文学科的理论建设和文学艺术、广

48、播电视等文化活动进一步明确方向,也使广大群众能够遵循正确的思想轨道和道德规范。(三)把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同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且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发挥执政党在政治上的优势,更加主动和自觉地利用这个条件。在教育工作中,应当把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纠正“智育至上”的错误倾向。在科技战线,应当充分认识到科学不仅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巨大杠杆。应当注意用科学武装群众的头脑,帮助他们战胜愚昧落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工作战线应当提高社会责任感,努力创造出健康向上的文化精品,以崇高的精神和情操来陶冶和鼓舞广大群众。总之,教育、科学、文化部门应当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四)党组织和党员应当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责任。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成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当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以模范的行动去引导群众。必须把反腐败斗争持久深入地进行下去,端正党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廷相说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