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13∕T 2937-2019 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规范(河北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7061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48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3∕T 2937-2019 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规范(河北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DB13∕T 2937-2019 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规范(河北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DB13∕T 2937-2019 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规范(河北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DB13∕T 2937-2019 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规范(河北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DB13∕T 2937-2019 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规范(河北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13.100 D 09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13/T 29372019 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规范 2019 - 03 - 25 发布 2019 - 04 - 25 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3/T 2937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要求 . 1 5 风险分级管控 . 3 6 隐患排查与治理 . 7 7 考核与奖惩 . 8 8 双重预防机制运行信息管理平台 . 8 9 文件管理 . 9 10 持续改进 . 9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 评估单元划分清

2、单 . 11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 风险评估方法 . 13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 风险管控清单 . 18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 隐患排查清单 . 19 附 录 E(规范性附录)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20 附 录 F(资料性附录) 隐患治理信息台账 . 22 参 考 文 献 . 23 DB13/T 2937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应急管理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建波、王保仓、贾晓君、孔晓峰、杨光、白树龙、贾永报、胡月玲、李强、马士磊、魏诚、赵森、刘

3、雷、刘振耀、石可心。 DB13/T 29372019 III 引 言 双重预防是指采取对安全风险实施管控和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的两种手段,是为防范生产安全事故而构筑的两道防线。双重预防机制是一种超前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管理体系。它通过辨识风险,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转化为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未被及时发现和治理演变成事故,从而实现安全生产关口前移。 我省是非煤矿山大省。为规范省内非煤矿山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安全监管依据,同时也为其他行业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提供参考,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

4、国内风险管理及隐患排查相关标准、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安全管理核心内容,结合我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特点编制而成。DB13/T 29372019 1 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基本要求、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与治理、考核与奖惩、双重预防机制运行信息管理平台、文件管理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运行和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441-8

5、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 13861-2009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 23694-2009 风险管理 术语 GB/T 27921-2011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 3 术语和定义 GB/T 23694-2009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 某些术语重复列出。 3.1 双重预防机制 dual preventive mechanisms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两个方面的预防性工作。 3.2 安全风险 security risks 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改写GB/T 23694-2013,定

6、义2.1 3.3 事故隐患 hidden accident 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机构 4.1.1 领导小组 DB13/T 29372019 2 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安全、生产、技术、设备、企管和财务等部门负责人及外包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注:可根据本单位组织机构设置或者工艺流程阶段划分,从便于风险辨识、评估、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角度出发,成立各层级的双控体系工作小组。 4.1.2 领导小组职责

7、 领导小组职责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负责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运行、评估、考核与奖惩; b) 负责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工作开展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 c) 负责组织本单位风险评估单元的划分、风险辨识、风险分级、风险管控措施的制定与落实,隐患排查与治理。 4.2 工作制度 4.2.1 实施方案 应制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工作任务、进度安排和工作要求等。 4.2.2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依据本标准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应明确各层级工作职责,明确机制建设工作流程,评估单元划分原则与方法、风险辨识、分级的方法,管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4.2.3

8、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隐患排查治理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b) 隐患排查整改制度; c) 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d) 重大隐患报告制度; e) 隐患建档监控制度; f) 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 4.3 信息收集 4.3.1 外部信息 外部信息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性文件和安全监管要求; b) 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 c) 供应商、承包商以及矿山周边企业、居民等相关方和矿山的关系,相关方的诉求和安全风险承受度; d) 国内外同类企业发生过的典型事故情况。 4.3.2 内部信息 内部信息应包括但不限于下

9、列内容: DB13/T 29372019 3 a) 管理现状、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经验,普通员工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 b) 生产工艺流程、作业环境和设备设施情况; c) 建设、生产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勘查、设计、评估评价、检测检验、专项研究、实验报告等; d) 建矿以来的事故情况。 4.4 资源配置 应根据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实际需求,配置如下资源: a) 人员、技术、经验和技能; b) 每个阶段所需的资金及各种资源; c) 数据记录的过程和程序步骤; d) 信息和知识管理系统。 4.5 全员培训 4.5.1 培训方法 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全员培训。 4.5.2 培训周期 每年

10、对各级管理人员、岗位员工至少组织一次风险因素辨识及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知识培训。 4.5.3 培训内容 培训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 b) 工艺、设备、技术及其更新改造; c) 双重预防机制的基本知识; d) 年度和专项辨识评估结果; e) 与本岗位相关的风险因素辨识及管控措施。 5 风险分级管控 5.1 评估单元划分 5.1.1 划分原则 遵循“从大到小、功能独立、易于管理、便于分类”的原则。 5.1.2 划分方式 划分采用但不限于下列方式: a) 可以按照组织机构的层级,从部门、车间、班组到岗位(设备设施/作业活动); b) 可以按照生产系统、工艺流程、

11、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注:层级划分第一层(部门),也可以叫主单元,第二层(工区、车间)也可以叫分单元,第三层(班组)也可以叫子单元,第四层岗位(设备、作业)单元也可以叫最小评估单元。 5.1.3 确定评估单元 DB13/T 29372019 4 5.1.3.1 主单元划分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各项: a) 地下矿山可按照开拓、采矿、运输提升、通风防尘、充填、排水、供配电、供风、通讯、供水、消防、工业场地和地表塌陷区等划分主单元; b) 露天矿山可按照开拓、采矿(穿孔爆破)、铲装、运输、边坡、供配电、防排水、排土场、工业场地和周边环境等划分主单元; c) 选矿生产可按照碎矿

12、、磨矿、精矿、供配电、厂区环境和建筑等划分主单元; d) 尾矿库按照尾矿输送、库区、防排洪、尾矿回水、在线监测和周边环境等划分主单元; e)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可按照工艺测井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气集输工程等划分主单元。 5.1.3.2 评估单元划分清单参见附录 A。 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生产工艺复杂程度、设备设施分布状况和管理需要等情况适当增减单元划分的层级和数量。 5.2 风险辨识 5.2.1 辨识组织 5.2.1.1 班组(岗位) 班组长组织,对所属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作业活动、人员行为、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 5.2.1.2 部门(车间/外包单位) 部门(车

13、间/外包单位)负责人组织,对所属班组的辨识清单进行补充、完善。 5.2.1.3 领导小组 组长负责组织,对所属各部门(车间/外包单位)所辨识的清单进行审核、补充、完善。 5.2.2 辨识范围和内容 5.2.2.1 辨识范围应涵盖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5.2.2.2 辨识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b)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c) 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d)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e)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f)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g) 废弃、

14、拆除与处置; h)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 i) 周边矿山的影响等。 5.2.3 辨识要素 DB13/T 29372019 5 风险应从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四个方面辨识。 注: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应符合GB/T 13861-2009的规定。 5.2.4 辨识方法 辨识方法应符合GB/T 27921-2011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法: a) 头脑风暴法适用于车间、班组岗位风险辨识; b)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适用于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 c) 作业危害分析法(JHA)适用于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 5.2.5 风险类型 风险类型应按照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划分,应符合G

15、B 6441-86的规定。 5.2.6 辨识频次 每年应开展一次全面辨识,当发生但不限于本标准10.2所列情况时,应开展专项辨识。 5.2.7 辨识要求 辨识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 应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辨识; b) 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本单位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c) 应充分利用现有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评价及安全专项研究等成果。 5.3 风险评估 5.3.1 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技术特点应符合GB/T 27921-2011的规定。 推荐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和风险程度分析法(MES)等方法参见附录B。 5.3.2 风

16、险分级 将风险分为重大、较大、一般、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注。 5.4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 5.4.1 基本原则 风险管控措施应具备可行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对较大及以上等级的风险应当制定专门的管控方案。 5.4.2 职责部门 管控措施由相应的风险辨识部门制定,并由领导小组组织审核确认。 5.4.3 措施类别 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下列类别: a) 工程技术措施; b) 管理措施; DB13/T 29372019 6 c) 培训教育措施; d) 监测监控措施; e)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f) 个体防护措施; g) 以上措施的组合。 5.4.4 编制风险管控清单 风险管控清单应包括辨

17、识部位、存在风险、风险分级、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主要管控措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内容参见附录C,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5.5 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 5.5.1 落实管控责任 非煤矿山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矿山组织机构设置,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明确各层级管控责任人。管控层级一般分为矿(厂)级、部门(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管控责任如下: a) 重大风险由矿(厂)、部门(车间)、班组和岗位共同管控; b) 较大风险由部门(车间)、班组和岗位共同管控; c) 一般风险由班组和岗位共同管控; d) 低风险由岗位管控。 5.5.2 落实管控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 a) 组织全员教育培训

18、,掌握本岗位风险管控措施; b) 针对风险管控措施修订完善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c) 改善劳动组织; d) 改进生产工艺、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 e) 设置监测监控设施; f) 配齐配全并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g) 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演练。 5.5.3 监督检查 按照管控层级从矿(厂)到部门(车间)至班组、岗位,逐级监督检查风险管控措施和管控方案的落实情况,矿山主要负责人每季度至少组织检查一次;部门(车间)负责人每月至少组织检查一次。 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 a)资料检查; b)现场检查。 5.5.4 风险告知 应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

19、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 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风险监测和预警。 DB13/T 29372019 7 6 隐患排查与治理 6.1 隐患排查标准 6.1.1 隐患排查清单 依据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按照风险等级与管控责任分别编制各级、各部门的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清单,隐患排查清单内容应包括:风险部位、风险管控措施、措施失控表现、管控部门、管控责任人、排查责任部门、排查责任人和排查频次等。 6.1.2 隐患排查检查表 按照隐患排查清单制定综合、日常、专业和专

20、项检查表。每次的检查结果应如实记录,分类整理存档。 6.2 隐患排查组织及方式 6.2.1 组织 根据组织机构设置不同,确定隐患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矿(厂)级、部门(车间)级、班组级和岗位级。 6.2.2 方式 按照属地负责、分级、分专业管理形式开展隐患排查,隐患排查活动方式分综合检查、日常检查、专业检查和专项检查: a) 综合检查由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部门组织; b) 日常检查由车间、班组和岗位组织; c) 专业检查由专业部门组织; d) 专项检查是针对重大活动、季节性和节假日等因素开展的隐患排查活动。 6.2.3 隐患排查频次 至少按照下列频次进行排查 主要负责人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安全

21、管理部门每旬至少组织一次,部门(车间)每周至少组织一次,班组每天组织一次。 6.3 隐患分级 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安全事故隐患分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重大隐患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见附件E。 6.4 隐患治理信息台账 台账应包括排查时间、排查人、隐患部位、隐患名称、隐患等级、治理措施、完成时限、责任部门、责任人、复查时间、复查人和复查结果等内容参见附录F。 6.5 隐患治理 DB13/T 29372019 8 6.5.1 责任单位(或部门)应按照确定的时限、制定的措施(或方案)、预案要求进行治理、复查、验收和销号。 6.5.

22、2 隐患治理复查验收通过后,应填写隐患治理信息台账并存档保存。 7 考核与奖惩 7.1 基本要求 应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奖惩制度,每季度至少对开展风险辨识、落实管控责任、隐患排查与治理等环节进行一次责任考核。 7.2 考核 7.2.1 责任考核应逐级进行,依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通过反向和正向激励措施,使双重预防机制执行落实到位。 7.2.2 责任考核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风险辨识的全覆盖、全员参与、全员负责; b) 风险辨识的及时性与风险的评估与分级; c) 风险管控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d) 事故隐患排查责任的明确与执行; e) 事故隐患的治理、验收与销号。 7.3 奖惩 7.3.1 对

23、管控措施制定、执行不到位、管控措施失效,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的应追究责任,并建立责任追究清单。 7.3.2 对发现潜在风险及隐患、 提出合理整改建议的, 及时发现和消除非本岗位风险和隐患的给予奖励。 7.4 结果公示 企业应在办公区域或生产区域设置公示栏, 对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与运行情况的考核结果进行公示。 8 双重预防机制运行信息管理平台 8.1 基本要求 中型及以上非煤矿山,应建立双重预防机制运行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应具备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数据统计分析等主要功能。 8.2 功能模块 8.2.1 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模块应实现对风险的记录、跟踪、统计、分析和上报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24、,应具备以下功能: DB13/T 29372019 9 a) 最小基本单元的管理(查询、增加、删除、编辑等功能); b) 风险辨识评估的管理 (辨识数据的录入、 辅助辨识评估、 辅助生成文件、 审核、 结果上传等) 。 8.2.2 隐患排查治理 隐患排查治理模块实现隐患排查,整改、验收、销号过程全纪录。应具备以下功能: a) 隐患信息的录入及风险的关联; b) 隐患整改、复查、销号等过程跟踪,实现闭环管理,对于整改超期或整改未达要求的,进行预警; c) 实现重大隐患上报、跟踪督办。 8.2.3 统计分析 模块应具备以下功能: a) 实现安全风险和隐患的统计分析,生成报表; b) 实现安全风险等

25、级变化和隐患数据变化的可视功能。 8.2.4 系统接口 系统接口应具备以下功能: a) 应具备对外提供数据接口,实现风险、隐患等数据与其他系统的对接; b) 宜具备与人员定位、监测监控等系统的接口,抓取实时监控数据。 9 文件管理 应完整保存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文件管理内容应包括: a)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管理制度、评估单元统计表、风险辨识与风险评估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风险统计表、隐患排查清单、隐患治理信息台账及各类检查表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 b) 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c)

26、对重大事故隐患的上报、建档、整改、复查验收等文件资料独立建档保存。 10 持续改进 10.1 自评 矿山每年至少对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自评,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 10.2 更新 发生但不限于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对系统或区域进行风险评估: a)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增减或修订; b)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 c)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d) 新、改、扩建设项目; e) 使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DB13/T 29372019 10 f) 周边环境、气候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 10.3 沟通 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

27、信息,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增强隐患排查治理能力。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DB13/T 29372019 11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评估单元划分清单 表 A.1 地下矿山评估单元划分清单 序号 主单元 分单元 子单元 岗位(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单元 1 开拓 2 采矿 3 提升运输 竖井 (罐笼) 机房 操作台 提升装置 提升机 制动装置 工作制动 保护装置 过卷保护装置 4 通风防尘 注:企业可根据地下矿山实际情况对评估单元进行增减或进一步划分。 表 A.2 露天矿山评估单元划分清单 序号 主单元 分单元 子单元 岗位(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单元 1 开拓 2

28、 剥岩 3 采矿 穿孔 作业准备 穿孔钻机 风(电)设施 实施作业 穿孔作业 爆破 4 铲装 注:企业可根据露天矿山实际情况对评估单元进行增减或进一步划分。 DB13/T 29372019 12 表 A.3 尾矿库评估单元划分清单 序号 主单元 分单元 子单元 岗位(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单元 1 总平面布置单元 2 坝体工程 尾矿坝 初期坝 筑坝工 巡坝工 放矿工 堆积坝 副坝 堆积坝坝面防护 坝体排渗设施 3 库内排水 4 截排洪设施 注:企业可根据尾矿库实际情况对评估单元进行增减或进一步划分。 表 A.4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评估单元划分清单 序号 主单元 分单元 子单元 岗位(设备设施/作

29、业活动)单元 1 测井工程 2 钻井工程 3 采油工程 4 油气集输 收集 岗位工 储存装置 分离 处理 注:企业可根据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实际情况对评估单元进行增减或进一步划分。 DB13/T 29372019 13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风险评估方法 B.1 风险矩阵分析法(LS) 风险矩阵分析法(简称LS),R=LS ,其中R是风险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L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是事故后果严重性;R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B.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等级 标 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

30、统) ,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发生或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 ,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 ,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表B.2 事件

31、后果的严重程度(S)判定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人员 直接经济 损失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3人(含3人)以上死亡或者10-49人中毒(重伤) 100万元以上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1-2人死亡或者3-9人中毒 (重伤) 50万元以上 3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重伤或者1-2人中毒(重伤) 1万元以上 2 不符合企业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伤或者无中毒事故 1万元以下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DB13/T 29372019 14 表B.3 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 风险值 2025 1016 59 14 风险等级 重大风险 较大风险 一般风险

32、低风险 表B.4 风险矩阵表 事 故 发 生 的 可 能 性 5 一般风险 较大风险 较大风险 重大风险 重大风险 4 低风险 一般风险 较大风险 较大风险 重大风险 3 低风险 一般风险 一般风险 较大风险 较大风险 2 低风险 低风险 一般风险 一般风险 较大风险 1 低风险 低风险 低风险 低风险 一般风险 - 1 2 3 4 5 事 故 后 果 的 严 重 程 度 B.2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简称LEC)。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 一旦发生事故

33、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值越大,说明该作业活动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B.5 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分 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 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会被预料到 0.5 可以设想,很不可能 6 相当可能 0.2 极不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0.1 实际上不可能 1 完全意外,很少可能 表B.6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定准则 分 值 频繁程度 分 值 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34、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DB13/T 29372019 15 表B.7 发生事故事件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定准则 分 值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员伤亡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100 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10 人以上死亡,或 50 人以上重伤 5000 以上 40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死亡, 或 10 人以上50 人以下重伤 1000 以上 15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3 人以下死亡,或 10 人以下重伤 100 以上 2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1 万以上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1 万以下 表 B.8 风

35、险等级判定准则(D) 风险值 320 160320 70160 70 风险等级 重大风险 较大风险 一般风险 低风险 B.3 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B.3.1 风险的定义 指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人们常常将可能性L的大小和后果S的严重程度分别用表明相对差距的数值来表示,然后用两者的乘积反映风险程度R的大小,即RLS。 B.3.2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相关病症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和人体暴露于危害(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E1;单纯财产损失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和危害(危险状态)出现

36、的频次E2。 B.3.3 控制措施的状态M 对于特定危害引起特定事故(这里“特定事故”一词既包含“类型”的含义,如碰伤、灼伤、轧入、高处坠落、触电、火灾、爆炸等;也包含“程度”的含义,如死亡、永久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暂时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仅需急救、轻微设备损失等)而言,无控制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有预防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最小。控制措施的状态M的赋值见表B.9。 表 B.9 控制措施的状态(M)判定准则 分 值 控制措施的状态 5 无控制措施 3 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如警报系统、个体防护用品 1 有预防措施,如机器防护装置等,但须保证有效 DB13/

37、T 29372019 16 B.3.4 人体暴露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繁程度E 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越大,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越高,发生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越大。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的赋值见表B.10。 表B.10 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判定准则 分 值 E1(人身伤害和职业相关病症) : 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 E2(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 : 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 10 连续暴露 常态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出现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出现 2 每月一次暴露 每月一次出现 1 每

38、年几次暴露 每年几次出现 0.5 更少的暴露 更少的出现 注 1:8 h 不离工作岗位,算“连续暴露”;危险状态常存,算“常态”。 注 2:8 h内暴露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暴露”;危险状态出现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出现”。 B.3.5 事故的可能后果S 表B.11表示按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等方面不同事故后果的分档赋值。 表B.11 事故的可能后果严重性(S)判定准则 分 值 事故的可能后果 伤害 职业相关病症 财产损失(元) 环境影响 10 有多人死亡 1 千万 有重大环境影响的 不可控排放 8 有一人死亡或多人 永久失能 职业病(多人) 100 万1000 万 有

39、中等环境影响的 不可控排放 4 永久失能(一人) 职业病(一人) 10 万100 万 有较轻环境影响的 不可控排放 2 需医院治疗,缺工 职业性多发病 1 万10 万 有局部环境影响的 可控排放 1 轻微,仅需急救 职业因素引起的 身体不适 1 万 无环境影响 注:表中财产损失一栏的分档赋值,可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B.3.6 根据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程度R=LS=MES DB13/T 29372019 17 将控制措施的状态M、暴露的频繁程度E(E1或E2)、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S分别分为若干等级,并赋予一定的相应分值。风险程度R为三者的乘积。将R亦分为若干等级。针对特

40、定的作业条件,恰当选取M、E、S的值,根据相乘后的积确定风险程度R的级别。风险程度的分级见表B.12。 表B.12 风险程度的分级判定准则(R) R=MES 风险程度(等级) 180 重大风险 90150 较大风险 5080 一般风险 48 低风险 注:风险程度是可能性和后果的二元函数。当用两者的乘积反映风险程度的大小时,从数学上讲,乘积前面应当有一系数。但系数仅是乘积的一个倍数,不影响不同乘积间的比值;也就是说,不影响风险程度的相对比值。因此,为简单起见,将系数取为1。 DB13/T 29372019 18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风险管控清单 表C.1 风险管控清单 风险管控单位: 序

41、号 岗位(设备设施、 作业活动) 风险因素 风险分级 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 主要管控措施 管控责任部门 管控责任人 1 2 3 DB13/T 29372019 19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隐患排查清单 表 D.1 隐患排查清单 排查单位: 序号 风险 部位 风险 因素 风险管控措施 措施失控表现 管控 部门 管控 责任人 排查 部门 排查 责任人 排查 频次 备注 1 2 3 DB13/T 29372019 20 附 件 E (规范性附录)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E.1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a) 安全出口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设计要求; b) 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

42、设备、材料和工艺; c) 相邻矿山的井巷相互贯通; d) 没有及时填绘图,现状图与实际严重不符; e) 露天转地下开采,地表与井下形成贯通,未按照设计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f) 地表水系穿过矿区,未按照设计要求采取防治水措施; g) 排水系统与设计要求不符,导致排水能力降低; h) 井口标高在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 1 米以下,未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i) 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及复杂的矿井没有设立专门防治水机构、配备探放水作业队伍或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 j) 水文地质类型复杂的矿山关键巷道防水门设置与设计要求不符; k) 有自燃发火危险的矿山,未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设计采取防火措施; l) 在突水威

43、胁区域或可疑区域进行采掘作业,未进行探放水; m) 受地表水倒灌威胁的矿井在强降雨天气或其来水上游发生洪水期间,不实施停产撤人; n) 相邻矿山开采错动线重叠,未按照设计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o) 开采错动线以内存在居民村庄,或存在重要设备设施时未按照设计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p) 擅自开采各种保安矿柱或其形式及参数劣于设计值; q) 未按照设计要求对生产形成的采空区进行处理; r) 具有严重地压条件,未采取预防地压灾害措施; s) 巷道或者采场顶板未按照设计要求采取支护措施; t) 矿井未按照设计要求建立机械通风系统,或风速、风量、风质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u) 未配齐具有矿用产品安

44、全标志的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和自救器; v) 提升系统的防坠器、阻车器等安全保护装置或信号闭锁措施失效;未定期试验或检测检验; w) 一级负荷没有采用双回路或双电源供电,或单一电源不能满足全部一级负荷需要; x) 地面向井下供电的变压器或井下使用的普通变压器采用中性点接地。 E.2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a) 地下转露天开采,未探明采空区或未对采空区实施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b) 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 c) 未采用自上而下、分台阶或分层的方式进行开采; d) 工作帮坡角大于设计工作帮坡角,或台阶(分层)高度超过设计高度; e) 擅自开采或破坏设计规定保留的矿

45、柱、岩柱和挂帮矿体; f) 未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采场边坡、排土场稳定性进行评估; g) 高度 200 米及以上的边坡或排土场未进行在线监测; h) 边坡存在滑移现象; i) 上山道路坡度大于设计坡度 10%以上; j) 封闭圈深度 30 米及以上的凹陷露天矿山,未按照设计要求建设防洪、排洪设施; DB13/T 29372019 21 k) 雷雨天气实施爆破作业; l) 危险级排土场。 E.3 尾矿库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a) 库区和尾矿坝上存在未按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开采、挖掘、爆破等活动; b) 坝体出现贯穿性横向裂缝,且出现较大范围管涌、流土变形,坝体出现深层滑动迹象; c) 坝外坡坡比

46、陡于设计坡比; d) 坝体超过设计坝高,或超设计库容储存尾矿; e) 尾矿堆积坝上升速率大于设计堆积上升速率; f) 未按法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坝体稳定性进行评估; g) 浸润线埋深小于控制浸润线埋深; h) 安全超高和干滩长度小于设计规定; i) 排洪系统构筑物严重堵塞或坍塌,导致排水能力急剧下降; j) 设计以外的尾矿、废料或者废水进库; k) 多种矿石性质不同的尾砂混合排放时,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排放; l) 冬季未按照设计要求采用冰下放矿作业。 DB13/T 29372019 22 附 录 F (资料性附录) 隐患治理信息台账 表 F.1 隐患治理信息台账 填报单位名称: 序号 排查

47、时间 排查人 隐患 部位 隐患 名称 隐患 等级 治理 措施 完成 时限 责任 部门 责任人 复查 时间 复查人 复查结果 1 2 3 DB13/T 29372019 23 参 考 文 献 1 GB/T 24353-2009 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 2 安监总局令2007 第16号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3 冀安监管应急2015 1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的通知 4 国务院安委办2016 3号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 5 国务院安委办2016 11号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 6 安监总厅管一2017 63 号关于开展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7 安监总管一2017 98号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 8 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8 第2号河北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石油/天然气工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