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11∕T 1637-2019 城市森林营建技术导则(北京市).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70342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40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1∕T 1637-2019 城市森林营建技术导则(北京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DB11∕T 1637-2019 城市森林营建技术导则(北京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DB11∕T 1637-2019 城市森林营建技术导则(北京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DB11∕T 1637-2019 城市森林营建技术导则(北京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DB11∕T 1637-2019 城市森林营建技术导则(北京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40 B 64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16372019 城市森林营建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urban forest construction 2019 - 06 - 18 发布 2019 - 10 - 01 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1/T 16372019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营建要求 . 2 5 造林地调查与土壤改良 . 3 6 苗木要求 . 3 7 造林技术 . 4 8 幼林抚育管理 . 10 附录 A(资料性附

2、录) 生态林植物推荐表 . 12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鸟类等动物食源筑巢场所植物推荐表 . 14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风景游憩林植物推荐表 . 16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森林湿地植物推荐表 . 17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森林廊道植物推荐表 . 18 参 考 文 献 . 20 DB11/T 1637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林学会、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海群、周彩贤、智信、朱建刚、王小平、马红、闫金华、裴川、夏磊

3、、李迎春、王永超、杨欣宇、邵丹。 DB11/T 16372019 1 城市森林营建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森林营建要求、造林地调查与土壤改良、苗木要求、造林技术和幼林抚育管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城市生态林、风景游憩林、森林湿地和森林廊道的营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1192 公园设计规范 DB11/T 2112017 园林绿化用植物材料木本苗 DB11/T 212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DB11/T 222

4、2004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DB11/T 768 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DB11/T 864 园林绿化种植土壤 DB11/T 1100 城市附属绿地设计规范 DB11/T 1175 园林绿地工程建设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市森林 urban forest DB11/T 16372019 2 在城市建成区、平原区和浅山区以树木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包括生态林、风景游憩林、森林湿地和森林廊道等类型。 3.2 生态林 general ecological forest 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调节为主导功能的森林。 3.

5、3 风景游憩林 scenic and recreation forest 风景林和游憩林的统称,兼具满足人们审美和游憩需求的森林。 3.4 森林湿地 forest wetland 由森林和湿地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常为由片状乔木林为优势植被所形成的湿地。 3.5 森林廊道 forest corridor 位于道路或河流两侧,或生境之间,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或吸附污染物、降噪防尘、防止水土流失、固堤护岸、利于动物迁徙等生态服务功能的森林植被带,包括道路廊道、河流廊道和生物廊道。 4 营建要求 4.1 林地相融 新建林地应与周边原有林地有机连接,形成大规模、体系完整的森林绿地空间。 4.2 廊

6、道相通 构建森林廊道、营造栖息地,形成生境连通、动物迁徙便通的林带体系。 DB11/T 16372019 3 4.3 结构自然 构建复层、异龄、混交,具有地带性植被特征的近自然森林。 4.4 生物多样 基于多样化的植物组成和自然的种植点配置,通过栽植食源、蜜源植物,营造动物和鸟类筑巢场所,形成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森林。 5 造林地调查与土壤改良 5.1 造林地调查 造林前应进行实地调查,收集造林地块或小班基础资料,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水源条件、立地条件以及原有植被、野生动物、土地利用现状和居民需求等信息。编写调查报告。 5.2 土壤改良 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土壤取样分析,土壤质量指标应符合DB11

7、/T 864的规定。对肥力低、偏酸偏碱、砂砾含量高、建筑垃圾多、土层浅或有污染的土壤应进行改良。 6 苗木要求 6.1 苗木来源 宜使用本地苗木,如使用外地苗,应在北京适生区范围内,且在北京苗圃至少培育 3 年。优先使用实生苗。 6.2 苗木质量 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应符合DB11/T 2222004 规定的级和级苗要求, 园林绿化树种苗木质量应符合DB11/T 2112017 规定的级和级苗要求。宜选用良种。 6.3 苗木形态 DB11/T 16372019 4 苗木应生长健壮、色泽正常、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无冻害。不宜使用截干苗。 6.4 苗木修剪 苗木出圃前或萌芽前在保证主体枝干

8、完整的前提下,应剪除病虫枝、伤残枝、重叠枝和徒长枝。栽植前应剪除严重劈裂和病虫害感染的根系。 6.5 苗木运输与保护 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不应造成苗木损伤和土坨松散,运输过程中应覆盖苗木根部,裸根苗从起苗至栽植不应超过24h,不能及时栽植的应假植。 6.6 苗木假植 在造林地附近应选择背风、避荫、土质良好和有水源的地段,开沟将裸根苗根系覆土,适度浇水、覆盖。取苗后应整理复原。 7 造林技术 7.1 生态林 7.1.1 地块整理 对坡度大于 1:5 的造林地块应进行拉坡处理,拉坡后坡度不大于 1:5。坡面应建水平导流渠和纵向排水沟,种植地被植物,沟底建集水区。 对拆迁腾退地、撂荒地等地块进行复垦,

9、应对地块内建筑渣土、生活垃圾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7.1.2 土壤施肥与改良 栽植前应施有机肥,宜施用腐熟肥或者有机肥。栽植针叶树的应加施菌根肥。 对土层浅,或者垃圾杂质含量大的土壤进行客土改良。置换的新土应为理化性状良好、无污染的壤土。客土后应施肥。 7.1.3 树种选择 宜选择乡土、长寿、抗逆、食源树种,也可选择适生的引进树种,参照附录A。 DB11/T 16372019 5 7.1.4 混交方式 可采用块状、带状、行间、株间或自然组团混交方式。纯林面积不宜超过2 hm2,每 6.7 hm2造林地不少于8 个乔木树种。 7.1.5 树种混交 宜采用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混交、乔木与亚乔木混交。针

10、阔混交的,针叶树比例不低于30%。 7.1.6 造林密度 在浅山区,荒山以 840 株/ hm21110 株/ hm2为宜,台地和坡耕地以 450 株/ hm2750 株/ hm2为宜。 在平原区,乔木纯林以 270 株/ hm2420 株/ hm2为宜,亚乔木纯林以 330 株/ hm2720 株/ hm2为宜;乔木与乔木混交的以 270 株/ hm2420 株/ hm2为宜;乔木与亚乔木混交的以300 株/ hm2540株/ hm2为宜。根据实际可增加灌木,灌木以150 株(丛)/ hm2450 株(丛)/ hm2为宜。 7.1.7 动物食源筑巢场所设置 7.1.7.1 场所数量 在新造林

11、地或与原有林地连接后面积超过20 hm2以上的区域,每6.7 hm2应设置12 处动物食源筑巢场所,每处不少于0.27 hm2。 7.1.7.2 食源场所植物选择 每个场所内应选择种以上浆果、核果、荚果或翅果等果实丰富的乔灌木,选择种以上结籽丰富的草本植物,参照附录B。 7.1.7.3 筑巢堆 每处食源场所内设置10 个以上筑巢堆。筑巢堆应由石块、土块和植物枝干等自然堆放而成。 7.1.8 造林时间 春季造林的,平原地区以3 月中旬至5 月上旬为宜,浅山区以3 月下旬至5 月下旬为宜;雨季造林的,宜在雨季第一场透雨后及时栽植;秋季造林宜在树木休眠后至土壤结冻前进行。 7.1.9 栽植技术 DB

12、11/T 16372019 6 7.1.9.1 栽植穴规格 裸根苗栽植穴直径和穴深均不应小于 60cm。土坨苗栽植穴直径应比土坨直径大 20cm 以上,穴深应大于土坨高度。 7.1.9.2 栽植环节 栽植前去除不易降解的包装材料和容器,裸根苗木栽植前宜用生根粉溶液蘸根处理。栽植时先回填熟土,再将苗木置于栽植穴中心且深度适宜,应确保苗干直立、根系舒展。 7.1.9.3 绑缚支架 胸径大于4cm 的阔叶苗木及高度在2.5m 以上的针叶苗木, 栽植后应及时绑缚支架, 绑缚部位应加防护垫。 7.1.9.4 围堰浇水 平缓地栽植后应围砌圆形闭合树堰, 树堰内径不小于栽植穴直径。 坡地树堰开口朝上。 栽植

13、后24h内浇足水,之后依土壤墒情适当浇水。 7.1.9.5 覆盖保墒 可使用灌草或粉碎的园林绿化剩余物等材料覆盖栽植穴。 7.1.10 雨洪利用 在易出现积水的地段,结合林窗建集雨坑和排水沟。 7.2 风景游憩林 7.2.1 地形整理 地形整理应符合DB11/T 212 的要求。 7.2.2 土壤施肥 土壤施肥及改良要求见 7.1.2。对草坪、宿根花卉及绿篱等成片种植地段,种植前应将肥料均匀撒于地表,并翻入土壤。 DB11/T 16372019 7 7.2.3 土壤改良 对含有大量建筑垃圾、土壤物理性状低劣,或因废弃化工厂、垃圾填埋场等严重污染的地块,应进行客土改良。客土应为理化性状良好、无污

14、染的自然壤质土,客土后应施肥。对碱性过强的土壤施用酸性、泥炭等有机肥料,对酸性过强的土壤施用中性或偏碱性有机肥。 7.2.4 树种选择 以风景、乡土、长寿、抗逆为原则,选择树形美观、色彩鲜艳、季相变化明显等特点的树种和品种,也可选用适生的引进树种,参照附录C。 7.2.5 植物配置 公园植物配置应符合GB 51192 的规定,城市绿地建设植物配置应符合DB11/T 1100 的规定。 7.2.6 栽植穴规格 栽植穴规格依苗木根系、 土坨直径和土壤情况而定。 非栽植季节栽植的, 栽植穴规格应适当加大。 7.2.7 栽植技术 栽植技术应符合DB11/T 1175 的规定。 7.2.8 道路系统 道

15、路系统建设应符合GB 51192 的规定。 7.2.9 集雨节水灌溉和排水系统 应采用喷灌、滴灌等灌溉技术,建设雨洪收集利用系统、集雨节水灌溉和排水系统。 7.2.10 休闲游憩与体验教育设施 在游人活动较多的区域,宜建设休闲、游憩、体验、科普教育等设施和标识系统。 7.3 森林湿地 7.3.1 浅滩营建 DB11/T 16372019 8 在坡度、水深和水面宽度等条件适合的区域营建浅滩。先铺设砾石、堆放石块堆,后采用丛植、散种的方式栽植苔草等低矮湿地植被。 7.3.2 生境岛营建 面积较小的生境岛以栽植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为主,可适当栽植湿生灌木;较大的生境岛还可栽植乔木。 7.3.3 水域

16、恢复 在水源供给充足、低洼的区域,应恢复开阔水面。对零散水面可通过扩挖方式联通。 7.3.4 整地方式 临近水面的泥质岸坡区域应使用植被护坡,采用带状或者穴状整地方式,带状整地方向与水陆交界线平行。 7.3.5 植物选择 宜选择耐水湿、主根发达、枝叶繁茂的植物,且能为动物、鸟类和昆虫等提供食源和栖息环境的植物,参照附录D。 7.3.6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应符合DB11/T 768 的规定。可采用孤植、丛植、群植等配置方式,营建由沉水、浮水、挺水、湿生、旱生等不同类型植物组成的湿地植被带。孤植树和树丛应具有明显的观赏特征,栽植位置应与周围环境或树木保持合理的空间。在常水位以外营造乔木林的,应符合

17、DB11/T 1175 的规定。 7.3.7 动物食源筑巢场所设置 陆地区域设置动物食源筑巢场所的见7.1.7。 7.3.8 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按照GB 51192 的规定执行。 7.3.9 集雨节水灌溉和排水系统 可使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结合周边水域建设雨洪收集利用系统。在位于河道泄洪地段 DB11/T 16372019 9 或者低洼地段建设排水沟。 7.3.10 科普教育设施建设 在游人活动密集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休闲游憩、科普教育、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 7.3.11 营建小微湿地 结合雨洪蓄滞和集雨坑建设,在地形较平缓、具有一定持水能力、土壤质地适宜、有稳定水源的低洼地营建小

18、微湿地。小微湿地岸带应近自然化,具有一定的蜿蜒度和曲折度。 7.4 森林廊道 7.4.1 地块整理 地块整理见7.1.1。在河流廊道和生物廊道造林地边缘,结合现状整理形成近自然的地形变化。 7.4.2 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见7.1.2。 7.4.3 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参照附录E。对道路廊道和河流廊道,宜选择树干通直、树形高大、根系发达、耐修剪、降尘抗污染,兼具风景、食源特点的树种;用于生物廊道的乔木树种见 7.1.3,同时兼顾果实丰富的植物。 7.4.4 植物配置与混交 道路廊道和河流廊道可采用行间、带状或行带状混交,种植点品字形配置。 在地面上连接生境间的生物廊道,植物配置应适当减少乔木数量,

19、增加灌木和地被种类和数量,尤其在林缘处增加灌木比例。对横跨公路、河流的生物廊道,植物配置应以灌木和地被为主,有特别要求的区域可根据实际需要少量栽植乔木。 7.4.5 森林廊道宽度 按照廊道类型和建设区域,结合实际确定森林廊道宽度。见表1。 DB11/T 16372019 10 表 1 森林廊道宽度及功能 类型 建设区域/类型 宽度(m) 功能 生物廊道 依托人造承载面横跨公路、 河流 520 可实现小型地面运动动物迁徙通道的功能 在地面上连接相邻生境 20100 满足小型地面运动动物迁徙的需求 道路廊道 城市快速路、 主干路两侧的绿地 312 基本满足小型动物迁徙需求 次干路、支路两侧的楔形绿

20、地 1250 基本满足小型动物的迁徙和生存需求 国道、高速公路 3060 可满足鸟类等动物的生境需求 60100 可满足小型动物种群稳定及迁徙的需求 100200 可满足中小型动物种群稳定及迁徙的需求 2001200 可形成结构稳定的生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保护需求 河流廊道 30100 可满足小型动物种群稳定及物种多样性保护的需求; 可截获周围土地流向河流50%的沉积物 100600 可满足中小型物种种群稳定及物种多样性保护需求 6001200 可形成结构稳定的生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保护需求 7.4.6 栽植技术 道路廊道、生物廊道的栽植技术见7.1.9。河流廊道两侧 50m 范围内的栽植技术按照

21、 DB11/T 768的规定执行,50m 范围之外的栽植技术见7.1.9。 7.4.7 动物食源筑巢场所设置 河流廊道和生物廊道中动物食源筑巢场所设置见7.1.7。 7.4.8 步道 河流廊道和道路廊道内可修建步道,生物廊道内不宜建步道。 7.4.9 科普教育设施建设 在河流廊道游人活动密集区域,根据实际建设科普教育、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 8 幼林抚育管理 8.1 土壤及地被管理 DB11/T 16372019 11 栽植穴内一年松土2 次,春秋各1 次。松土深度依苗木大小而异,松土后应整理树堰,保留林下天然地被和落叶。 8.2 水分管理 早春林木发芽前浇返青水,树木进入休眠期浇封冻水。对重点

22、地段、干旱严重地区或珍贵树种,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水。浇水后可覆盖木片、枝叶碎屑等保墒。 8.3 树形管理 根据树种或品种特性,结合培育目标应适时整形和修剪。 8.4 剩余物收集利用 将抚育剩余物收集、处理、还林。 8.5 火灾防控及有害生物防治 应进行火险预报、监测,结合道路系统建设防火隔离带。应进行有害生物预报、监测,宜采用生物防治。 DB11/T 16372019 12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生态林植物推荐表 表 A.1 给出了生态林植物推荐表。 表 A.1 生态林植物推荐表 类 型 推荐植物 常用植物 乔木:油松、华山松、白皮松、樟子松、侧柏、栓皮栎、槲树、栾树、榆树、皂角、椴树、

23、核桃楸、君迁子、国槐、刺槐、白蜡、雄性毛白杨、雄性柳树、枫杨、臭椿、千头椿、杜仲、桑树、元宝枫、构树 亚乔木:黄栌、山杏、山桃、山楂、紫叶李、碧桃、海棠、木槿、毛樱桃 灌木:迎春、多花胡枝子、天目琼花、紫穗槐、连翘、红瑞木、猥实、接骨木、野蔷薇、绣线菊、华北珍珠梅、棣棠、海州常山、贴梗海棠、黄刺玫、紫珠、紫叶小檗、胡枝子、金叶女贞、沙棘、金银木、太平花、锦带花 草本:白三叶、蒲公英、紫花苜蓿、德国鸢尾、玉簪、马蔺、荚果蕨、三七景天、耧斗菜、白头翁、紫菀、翠菊、紫斑风铃草、白屈菜、翠雀、蓝刺头、糖芥、老鹳草、二月兰、蛇莓、紫花地丁、毛莨、委陵菜、宿根天人菊、金鸡菊、黑心菊、紫松果菊、甘野菊、大波

24、斯菊、萱草、芦苇、八宝景天、互叶醉鱼草 藤本:紫藤、藤本月季、地锦、蛇葡萄 DB11/T 16372019 13 表 A.1 (续) 类 型 推荐植物 特定功能植物 耐盐碱植物 乔木:圆柏、侧柏、雄性毛白杨、白蜡、榆树、桂香柳、金叶榆、文冠果 亚乔木:金银木 灌木:紫穗槐、紫丁香、胡枝子、红瑞木、玫瑰、野蔷薇、紫叶小檗、柽柳 草本:马蔺、三七景天、二色补血草、紫花苜蓿、千屈菜、罗布麻 藤本:凌霄、紫藤、五叶地锦 耐旱植物 乔木:油松、白皮松、侧柏、圆柏、雄性毛白杨 亚乔木:山桃、山杏、黄栌 灌木:沙棘、沙地柏、胶东卫矛、凤尾兰、大果蔷薇、柽柳 草本:八宝景天、三七景天、萱草、马蔺、石竹、互叶醉

25、鱼草、千屈菜 藤本:紫藤、五叶地锦 耐涝植物 乔木:雄性柳树、雄性毛白杨、水杉 灌木:紫穗槐、迎春、枹杞、红瑞木 草本:千屈菜、芦苇、芦竹、花叶芦竹、红蓼 藤本:美国凌霄、紫藤、金银花 吸附土壤重金属植物 铅(Pb)富集性植物:侧柏、千头椿、连翘、蔷薇、高羊茅、紫穗槐、夏至草、香蒲 镉(Cd)富集性植物:雪松、国槐、构树、桑树、狼尾草、地榆、紫花苜蓿、蒲公英 铜(Cu)富集性植物:侧柏、雪松、国槐、桑树、紫花苜蓿、向日葵 对Cu、Pb、Cd 等重金属都具吸附能力的植物:侧柏、圆柏、白皮松、油松、雪松、华山松、臭椿 DB11/T 16372019 14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鸟类等动物食源

26、筑巢场所植物推荐表 表B.1给出了鸟类等动物食源筑巢场所的植物推荐表。 表 B.1 鸟类等动物食源筑巢场所植物推荐表 类型 植物 吸引的动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生态林 浅山区 油松、栓皮栎、元宝枫、黄檗、栓皮栎、栾树、暴马丁香、君迁子 山桃、黄栌、山杏、金银木、 毛樱桃、 文冠果、胡枝子、三裂绣线菊、接骨木、沙棘 披针叶苔草、紫花地丁、紫花苜蓿、二月兰、大叶铁线莲、 马蔺、 委陵菜、印度野菊、黄芩 黑头蜡嘴雀、大山雀、金翅雀、黄喉鹀、棕眉山岩鹨、红嘴蓝鹊、环颈雉、 灰头绿啄木鸟、 大斑啄木鸟、太平鸟、白头鹎、领雀嘴鹎、黑枕黄鹂、草兔、花松鼠、普通松鼠、刺猬、 蝙蝠、 丽斑麻蜥、 山地麻蜥、中国

27、林蛙、 蓝尾石龙子、 宁波滑蜥、碧凤蝶、花椒凤蝶 平原区 雄性毛白杨、山楂、白杄、银杏、白蜡、元宝枫、君迁子 接骨木、毛樱桃、紫丁香、金银木、山杏、山桃、天目琼花、黄栌 华北珍珠梅、紫珠、海州常山 荚果蕨、紫花地丁、蛇莓、景天三七、地被菊、耧斗菜、 二月兰、 鸢尾、土麦冬、紫花地丁 红嘴蓝鹊、黑卷尾、星头啄木鸟、岩松鼠、丽斑麻蜥、中华蟾蜍、朱蛱蝶、 白腰草鹬、 池鹭、 红尾伯劳、岩松鼠 DB11/T 16372019 15 表 B.1 (续) 类型 植物 吸引的动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森林湿地 雄性柳树、雄性毛白杨、白蜡、丝棉木、水杉、枫杨 金银木、紫穗槐、柽柳、红瑞木、迎春 千屈菜、 香蒲、

28、 黄菖蒲、荷花、芦苇、水葱、睡莲、红蓼、水生鸢尾、紫花地丁 白鹭、普通翠鸟、鸳鸯、斑鱼狗、黄斑苇鳱、凤头麦鸡、普通松鼠、刺猬、蓝尾石龙子、金线侧褶蛙、蓝紫灰蝶、绿豹蛱蝶 森林廊道 雄性毛白杨、雄性柳树、国槐、海棠类、 元宝枫、 油松、白蜡、丝棉木 金银木、山桃、紫丁香、山杏、紫叶李、毛樱桃、文冠果、山楂、石榴、华北珍珠梅、紫穗槐、红瑞木、黄刺玫 八宝景天、 玉簪、 萱草、 鸢尾类、 金鸡菊、麦冬、 景天、 地被菊、二月兰、马蔺 黑卷尾、池鹭、环颈雉、岩松鼠、白腰草鹬、大斑啄木鸟、夜鹭、白鹭、红嘴蓝鹊、花松鼠、 蓝尾石龙子、 金线侧褶蛙、花背蟾蜍、白钩蛱蝶、柳紫闪蛱蝶、黄缘蛱蝶 DB11/T 1

29、6372019 16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风景游憩林植物推荐表 表C.1给出了风景游憩林植物推荐表。 表 C.1 风景游憩林植物推荐表 类 型 推荐植物 乔木 油松、侧柏、圆柏、白皮松、华山松、雪松、蓝粉云杉、国槐、雄性毛白杨、雄性柳树、杜仲、银杏、栓皮栎、栾树、元宝枫、流苏、白蜡、茶条槭、车梁木、楸树、马褂木、七叶树、白榆、椴树、小叶朴、悬铃木、枫杨、金枝槐、刺槐、臭椿、千头椿、水杉 亚乔木 海棠、樱花、山桃、碧桃、山杏、榆叶梅、黄栌、金银木 灌木 紫穗槐、沙地柏、珍珠梅、黄刺玫、天目琼花、迎春、多花胡枝子、珍珠绣线菊、棣棠、贴梗海棠、紫叶小檗、柽柳、金叶女贞、红瑞木、连翘、大果蔷薇

30、、猬实 草本 崂峪苔草、青绿苔草、石竹、马蔺、鸢尾、萱草类、麦冬、黑麦草、野牛草、瞿麦、紫花苜蓿、二月兰、菊类、板蓝根、玉簪、景天、地锦、小冠花、甘野菊、萱草、射干、地被菊、八宝景天、玉簪、金鸡菊、互叶醉鱼草、千屈菜、丝兰 藤本 地锦、美国凌霄、紫藤 DB11/T 16372019 17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森林湿地植物推荐表 表 D.1 给出了森林湿地植物推荐表。 表 D.1 森林湿地植物推荐表 类 型 推荐植物 乔木 雄性毛白杨、雄性柳树、水杉、丝棉木、枫杨、白蜡 亚乔木 金银木 灌木 紫穗槐、迎春、红瑞木、柽柳 草本植物 千屈菜、红蓼、芦竹、花叶芦竹 沉水水生植物 金鱼藻、狐尾藻

31、 浮水水生植物 睡莲、荇菜、凤眼莲 挺水水生植物 香蒲、菖蒲、黄菖蒲、荷花、水生鸢尾、灯芯草、水芹、水葱、芦苇 DB11/T 16372019 18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森林廊道植物推荐表 表 E.1 给出了森林廊道植物推荐表。 表 E.1 森林廊道植物推荐表 类 型 推荐植物 常用植物 乔木 油松、白皮松、华山松、侧柏、圆柏、白蜡、国槐、黄檗、栓皮栎、银杏、臭椿、栾树、元宝枫、桑树、丝棉木、楸树、皂角、梓树、雄性毛白杨、雄性柳树、悬铃木、七叶树、构树、流苏 亚乔木 海棠、榆叶梅、山桃、山楂、山杏、碧桃、金银木、紫叶李、丁香、毛樱桃、文冠果 灌木 柽柳、枸杞、接骨木、海州常山、连翘、沙

32、棘 草本 马蔺、鸢尾、萱草类、土麦冬、紫花苜蓿、二月兰、玉簪、小冠花、甘野菊、萱草、八宝景天、披针叶苔草、黄芩、紫花苜蓿、荚果蕨、紫花地丁、蛇莓 特定功能植物 滞尘植物 乔木:油松、圆柏、雪松、悬铃木、雄性毛白杨、雄性柳树、杜仲、楸树、榆树、元宝枫、千头椿 灌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沙地柏、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紫薇、榆叶梅、锦带花、天目琼花、连翘 藤本:紫藤 抑菌植物 乔木:油松、白皮松、侧柏、圆柏、华山松、核桃、栾树、槐树、杜仲、毛泡桐、悬铃木、臭椿、绒毛白蜡 灌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月季、金叶女贞、金银木、紫丁香、紫穗槐、珍珠梅、木槿、紫薇 草本:五叶地锦、美人蕉、鸢尾 DB11/T 1

33、6372019 19 表 E.1 (续) 类 型 推荐植物 吸收二氧化硫(S02)的植物 云杉、侧柏、白皮松、臭椿、国槐、雄性毛白杨、雄性柳树、栾树、杜梨、山桃 吸收氯气(Cl2) 的植物 侧柏、圆柏、云杉、皂角、榆树、白蜡、柽柳、臭椿、悬铃木 吸收氟化氢(FH)的植物 云杉、白皮松、侧柏、圆柏、国槐、臭椿、毛泡桐、雄性柳树、皂角、榆树、白蜡 DB11/T 16372019 20 参 考 文 献 1 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2018. 2 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计划.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2018. 3 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技术实施细则(修订版).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2013.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林业/苗木/果业/深加工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