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4∕T 2884-2017 茶园斜纹夜蛾测报调查及 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安徽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7025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1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4∕T 2884-2017 茶园斜纹夜蛾测报调查及 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安徽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B34∕T 2884-2017 茶园斜纹夜蛾测报调查及 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安徽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B34∕T 2884-2017 茶园斜纹夜蛾测报调查及 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安徽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B34∕T 2884-2017 茶园斜纹夜蛾测报调查及 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安徽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B34∕T 2884-2017 茶园斜纹夜蛾测报调查及 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安徽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01 B 1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8842017 茶园斜纹夜蛾测报调查及 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forcasting investigation and green control of Spodoptera litura in tea garden 文稿版次选择 2017 - 06 - 30 发布 2017 - 07 - 30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 DB34/T 28842017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宣城市种植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

2、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宣城市种植业局、 安徽云尖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郎溪县农业局、宁国市种植业局、宣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起草人:陈会柱、张传根、钱国华、张勇、刘平、姜勇、吴飞龙、罗嗣金、吴玉玲、范荣俊、朱燕、柳小彪、程武俊、周全胜、万有保、李东扬、覃世勇。 DB34/T 28842017 1 茶园斜纹夜蛾测报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园斜纹夜蛾的测报调查与绿色防控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茶园斜纹夜蛾的测报调查与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

3、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5018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T 5197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有卵丛率 rate of clustered eggs 调查有斜纹夜蛾卵的茶丛数占调查总丛数的百分率。 3.2 被害指数 damaged index 用以表示植株被害的严重程度,采用下列公式(1)计算: PDCBAd4234 . (1) 式中: d

4、 被害指数; A 有 1/2 以上鲜叶叶片被食害丛数; B 有 1/4-1/2 的鲜叶叶片被食害丛数; C 有 1/4 以下的鲜叶叶片被食害丛数; D 鲜叶叶片部分轻微被食害丛数; P 调查总丛数。 DB34/T 28842017 2 3.3 发生盛期 high occurrence period 当代某虫态累计发生量达发生总量的 16、50、84的时间分别为该虫态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从始盛期至盛末期一段时间为发生盛期。 4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程度分为轻发生(1 级)、偏轻发生(2 级)、中发生(3 级)、偏重发生(4 级)、大发生(5 级)五级,以虫害发生高峰期的有卵丛率、被害指数

5、和发生面积比例表示,各级划分指标见表1。 表1 茶园斜纹夜蛾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指标 发生程度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5 级 有卵丛率(,R) R1 1R5 5R15 15R30 R30 被害指数(D) D5 5D15 15D30 30D50 D50 发生面积比例() 70 30 30 30 30 5 调查内容及方法 5.1 系统调查 5.1.1 成虫诱测 5.1.1.1 测报灯诱测 从当地常年成虫平均始见期前 15 天至平均终见期后 15 天止,一般每年 5 月11 月。 在当地主产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面积不少于 1 km2。要求远离路灯和其他光源,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

6、 采用多功能虫情测报灯 (或 20 W 黑光灯) 诱蛾 , 灯管下端与地面垂直距离为 1.5 m,每天晚上 6:00 至第 2 天早晨 5:00 开灯,根据灯管寿命定期更换灯管。每天上午收集隔夜诱捕的斜纹夜蛾数量(识别方法见附录A),将雌蛾、雄蛾分开记载,结果记入附录B 中的表B.1。 5.1.1.2 性诱剂诱测 开展时间同灯诱。 在当地主产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面积不少于 1 km2。采用干式诱捕器 2 只4 只,下部挂瓶或塑料袋,设置于茶株行间,诱捕器之间的距离不少于 100 m,诱捕器诱虫孔距地面高度为 1 m,每只诱捕器用斜纹夜蛾专用诱芯 1 个,30 天更换一次诱芯。逐日早上统计诱

7、捕器内斜纹夜蛾成虫数量,并取出成虫带出茶园外处理,结果记入附录B 中的表B.2。 5.1.2 田间卵和幼虫数量消长调查 调查时间自灯下(或性诱剂)诱蛾始见后一周开始,每 5 天调查一次,至 11 月下旬结束。 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 3 块作为定点调查田,每块茶园面积不少于 667 m2,采用平行跳跃法 10 点取样,每样点不少于 2 丛茶树(密植茶园不少于 0.5 m 茶行)。 DB34/T 28842017 3 调查卵块数、有卵丛数和各龄幼虫数(识别方法见附录A),将查到的卵块挂牌标记,供下次查卵时区别新卵块。 计算有卵丛率、百丛卵块数、卵块孵化率、百丛虫量和幼虫发育进度,结果分别记入附录B

8、中的表B.3、表B.4。 5.2 大田普查 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 10 块20 块,在发蛾高峰期进行。每块茶园面积不少于 667m2,采用平行跳跃法 10 点取样,每样点不少于 2 丛茶树(密植茶园不少于 0.5 m 茶行),调查卵块数、各龄幼虫数和被害丛数,计算有卵丛率、百丛虫量和被害指数,结果记入附录B 中的表B.5。每 5 天调查 1 次。 5.3 天敌调查 在斜纹夜蛾卵孵高峰期和幼虫盛发期,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 10 块,每块茶园面积不少于 667m2。采用平行跳跃法 10 点取样,每样点不少于 2 丛茶树(密植茶园不少于 0.5 m 茶行),调查茶园内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和数量。结果记入附录

9、B 中的表B.6。 6 测报资料收集汇总 6.1 主要茶树品种、种植面积、采摘和修剪情况。 6.2 当地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7 预测预报 7.1 发生期预测 7.1.1 历期预测法 根据灯诱或性诱结果统计出斜纹夜蛾成虫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结合将要预报的下一代发生期间当地的气温预报, 及该条件下的各虫态发育历期(见附录C 中的表C.1), 即可推测出下一代的发生期。 7.1.2 有效积温预测法 根据斜纹夜蛾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见附录C 中的表C.2),预测期内天气预报的平均温度和当前田间虫态发生期,预报某虫态的发生期,按下列公式(2)计算: CTKD

10、 . (2) 式中: D 为某虫态的发育历期(d); K 为完成该虫态所需有效积温(日度); C 为该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 T 为预报平均气温()。 7.2 发生程度预测 根据斜纹夜蛾上代残虫量和当代卵块以及低龄幼虫密度、 寄主作物生长情况, 结合斜纹夜蛾生物学特性和历史发生情况综合分析,作出发生程度预测。 DB34/T 28842017 4 8 绿色防控 8.1 绿色防控原则 牢固树立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保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多样性,以生态调控为基础,配套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对斜纹夜蛾进行安全、有效的控制。

11、8.2 生态调控 及时分批采摘,合理修剪,清除园间杂草,降低害虫发生基数,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恶化病虫生存环境。蛹期结合茶园中耕,在茶树根际培土或耙除虫蛹。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行“猪-沼-茶”等生态模式,增施有机肥,提高茶树抗虫能力。 8.3 物理防治 8.3.1 性信息素诱杀 对历年斜纹夜蛾危害严重的茶园, 安装性信息素组合干式诱捕器进行诱杀。 于主害代成虫羽化前安装到位,诱捕器高过树冠 5 cm10 cm,每 hm2 分别安装相应诱捕器 15 个30 个,诱芯每 30 天更换 1 次。 8.3.2 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茶园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每 hm2 安装

12、1 盏灯,灯离地面 1 m1.5 m,开灯时间从 4 月上旬到 10 月底。 8.3.3 糖醋诱杀 用糖醋混合制成糊状液(配方是糖 6 份、醋 3 份、白酒 1 份、水 10 份和 90敌百虫 1 份),涂在盆钵内放置在茶园里,引诱斜纹夜蛾成虫飞来取食,接触糖醋液后被粘连而死。 8.3.4 人工捕杀 在斜纹夜蛾产卵高峰至初孵幼虫期, 人工摘除有卵块和带虫窝的叶片,集中销毁;利用中、高龄幼虫的假死性,在振落的同时用器具承接集中消灭。 8.4 生物防治 8.4.1 保护天敌 保护茶园中的草蛉、瓢虫、猎蝽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捕食螨、蛙类、蜥蜴和鸟类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茶园

13、修剪、台刈下来的茶树枝叶,先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让天敌飞回茶园后再集中处理。 8.4.2 使用生物农药 因地制宜使用短稳杆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印楝素、苦参碱、苦皮藤素等防治斜纹夜蛾。 8.5 科学用药 DB34/T 28842017 5 8.5.1 加强茶树斜纹夜蛾的预测预报,及时掌握其发生动态。在防治适期内,实行达标防治(67500头/ hm2)。 8.5.2 正确选择农药品种。优先选用生物农药,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毒、残留期较长的农药。选用农药应符合 NY/T 393、NY/T 5018 和 NY/T 5197 的规定。 8.5.3 改进施药技术

14、。提倡低容量蓬面喷雾。 8.5.4 严格按照 GB 4285 和 GB/T 8321 中的规定,控制使用浓度、使用剂量、使用次数、施药方法和安全间隔期。注意药剂的合理轮换使用。 8.5.5 在卵孵高峰期至 2 龄幼虫盛期, 有机茶园可选用短稳杆菌、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印楝素、苦参碱、苦皮藤素等生物农药,无公害茶园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茚虫威和甲维盐等药剂,采用低容量蓬面喷雾,生物农药防治时期应适当提前。 DB34/T 28842017 6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斜纹夜蛾种类描述和形态特征 A.1 种类描述 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

15、iu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 寄主植物已知有 99 科 290 多种,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我国很多地区频繁暴发成灾, 尤以十字花科蔬菜、芋、莲、花生、棉花、烟草、大豆和甘薯等作物受害最重。 A.2 形态特征 A.2.1 成虫 体长 14-20 mm,翅展 35-40 mm,体深褐色,前翅灰褐色,多斑纹,由前缘向后缘外方,有 3 条白色斜纹。后翅白色,无斑纹,两翅均有水红色至紫红色闪光。 A.2.2 卵 扁半球形,直径 0.5 mm,表面有网纹。初为黄白色,后为淡绿色,孵化前紫黑色。卵粒集结成 3-4层卵块,外覆灰黄色疏松的绒毛。 A.2.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 35-47

16、 mm,体色多变,大多灰褐色,从中胸至第 9 腹节亚背线内侧有近三角形黑斑一对,气门黑色。 A.2.4 蛹 长 15-20 mm,圆筒形,赤褐色,臀棘短,尾部有一对大而弯曲的刺。 DB34/T 28842017 7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记载表 表B.1 斜纹夜蛾成虫灯下诱测记载表( 年) 地点: 茶园类型: 调查日期 雌 虫 雄 虫 合 计 天 气 备 注 月 日 表B.2 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测记载表( 年) 地点: 茶园类型: 调查日期 诱 蛾 量 (头) 天 气 备 注 月 日 诱捕器 1 诱捕器 2 诱捕器 3 合 计 平 均 DB34/T 28842017 8 表B.3

17、斜纹夜蛾田间虫情系统调查原始记载表( 年) 调查日期: 地点: 茶园类型: 地 块 样 点 调查丛数 (丛) 被害丛数 (丛) 卵块 (个) 有卵丛数(丛)幼虫数 (头) 备注未孵化 已孵化 1 龄2 龄3 龄4 龄5 龄 6 龄 合计 1 1 2 3 4 5 6 7 8 9 10 2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平均 DB34/T 28842017 9 表B.4 斜纹夜蛾田间虫情系统调查汇总表( 年) 地点: 茶园类型: 调查 日期 调查 丛数 (丛) 被害 丛率 有卵 丛率 百丛 卵块 (个) 卵孵化率 百丛虫量(头)幼虫发育进度 备注月 日 1 龄 2 龄 3 龄 4

18、 龄 5 龄 6 龄 表B.5 斜纹夜蛾大田普查记载表( 年) 调查日期: 地点: 茶园类型: 调查 丛数(丛) 有卵 丛数(丛) 有卵 丛率 各龄幼虫数(头) 百丛虫量(头) 严重度 被害指数备注1 龄 2 龄 3 龄 4 龄5 龄6 龄合计1级2 级 3 级 4 级 表B.6 茶园天敌调查记载表( 年) 调查日期 地点 茶园 类型 调查丛数(丛) 天敌种类及数量 (头) 备注 月 日 蜘蛛类 步甲类 猎蝽类 瓢虫类 其它 DB34/T 28842017 10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斜纹夜蛾各虫态 表C.1 斜纹夜蛾不同温度下各虫态历期表(d) 虫态 温度() 15 19 24

19、 29 34 卵 13.2 9.9 4.0 3.0 2.8 1 龄幼虫 9.9 7.3 3.4 2.5 1.6 2 龄幼虫 9.1 6.1 2.0 1.6 1.2 3 龄幼虫 9.0 6.8 2.9 2.1 1.3 4 龄幼虫 8.8 6.4 3.0 1.8 1.2 5 龄幼虫 9.6 6.9 3.3 2.0 1.8 6 龄幼虫 10.9 7.0 3.3 2.4 3.0 7 龄幼虫 8.7 6.8 2.8 2.3 2.0 8 龄幼虫 8.4 6.5 2.5 - - 幼虫全期 62.36 43.87 18.56 12.72 10.44 预蛹 8.6 5.3 2.9 1.8 1.2 蛹 34.4

20、22.8 11.7 9.5 6.6 产卵前期 7.23 6.20 2.57 2.00 2.16 成虫寿命 10.33 19.72 12.39 8.83 5.42 表C.2 斜纹夜蛾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表 虫态 发育起点温度 () 有效积温 (日度) 卵 11.521.78 56.75 1 龄幼虫 13.301.31 35.02 2 龄幼虫 13.321.13 24.38 3 龄幼虫 11.852.56 27.67 4 龄幼虫 12.691.71 28.89 5 龄幼虫 12.811.33 36.71 6 龄幼虫 11.552.36 49.24 7 龄幼虫 10.841.54 42.98 幼虫全期 11.970.91 224.06 预蛹 12.521.22 28.65 蛹 11.470.92 153.33 产卵前期 10.592.65 41.18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