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哲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680468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 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规律的科学,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静止相对静止,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或者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

2、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任何联系都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反对唯心主义和诡辩论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规律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既不能人为创造,也不能人为消灭;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矛盾的共性矛盾的普通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普通性与特殊性这种“互相联结”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是不同事物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现象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

3、,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抽象抽象既是思维成果,又是思维方法。作为思维成果,抽象是指经过分析抽取出来的思维规定,它是客观对象某种因素、关系在思维中的反映;作为思维方法,抽象通常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因素、关系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他因素、关系的逻辑方法。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和相对是真理的两个属性,真理的相对性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或人类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做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这就使人们实际把握到的每一个真理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二是指每一个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做的正确反映

4、,在广度上有待扩展,在深度上有待深化。因此,真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既具有绝对性的一面,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是由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从其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特性,包括人的社会角色、价值观念等,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是在社会中形成,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

5、化而变化。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具有根本的意义,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征。中国古人说的“食色,性也”,指的就是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把“吃、喝、性行为”称为人的“动物机能”,实际上就是指人的自然属性。“食”与“色”,或者说“吃、喝、性行为”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来源于动物界决定了人们永远不能摆脱动物性,即自然属性,问题只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二、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资本主

6、义制度的矛盾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正是适应这一历史需要而产生的。 (2)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新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后来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这三大科学发现,揭示了自然界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性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在社会领域,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去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法国历史学家对近代社会阶级斗争历史的阐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也是有启发价值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在批判地总结了直到19世纪中

7、叶为止欧洲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基础上产生的。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论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这个“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论“基本内核”,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革命的改造,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简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8、生产方式也即劳动方式,它既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首先,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的变化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第四,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后两者对社会发展怎样起作用及作用之大小,要受生产方式的决定。3、简述意识的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的前提下,承认

9、和重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人类的意识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第一,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人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着一定的动机和目的,不同主体会有不同的主观选择,表现出差别性来。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可以追溯过去,反映现实,预测未来。在现代科学认识中,意识的“超前反映”更为突出。第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意识不仅创造性地反映世界,形成主观观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第三,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能过促进

10、事物发展或阻碍事物发展。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和规律的意识,能过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消极的阻碍作用。4、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首先,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个别的、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般的、共同的、深刻的、单纯的,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次,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市表现本质的,现象

11、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现象;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因为本质是通过一定现象表现的。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没有不表现为现象本质。任何一种现象总有某种本质隐藏其后,不仅真相,就是假象也是如此。5、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的发展趋势,必然性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发展趋势,它对事物的发展影响作用,加速和延缓事物的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互相转化。必须反对

12、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那种只承认必然性、反对偶然性的观点是机械决定论,最终会导致神学目的论;那种只承认偶然性,反对必然性的观点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它往往导致唯意志论。6、 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唯物辩证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第二,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认识一旦形成,便具有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其中,正确的认识

13、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方法,从而使实践获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实践失败。第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达到更高级的程度。7、 简述价值的特性。(1)价值的根本特征是主体性。所谓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征直接相联系,价值的特性表现或反映人的主体性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价值因人而异,价值因事而异,价值因时而异。(2)价值具有多唯性特征。同一事物对于同一主体不同方面有不同价值。(3)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的标准是统一的。(4)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总是

14、随时代文化而变化。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仅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9、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关系。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环节。二者的区别是:社会革命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而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对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的调整

15、,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二者的联系是:当旧社会制度向新社会制度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新的社会制度的萌芽时,往往会涌现改革的潮流。然而这时社会改革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旧制度的维护者会进行疯狂的抵制和破坏,使改革夭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进步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10、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支配作用,即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关系又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生产力有着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

16、要求不相适合的时候,它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11、应该如何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在目前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应该科学地运用这一方法。第一,要坚持全面性的原则。要全面地对社会各阶级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全面正确地把握社会各阶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的变化。第二,要坚持具体性的原则。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随意地到处套用。一是要严格区分有阶级性和不带阶级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不能将任何社会现象和矛盾都不加分析地简单归结为阶级问题和阶级矛盾。二是要严格区分阶级和阶层、基本阶级和

17、非基本阶级、阶级利益和阶层利益,如果混淆这些界限,就必然会导致认识和政策上的混乱和失误。三是必须对阶级和阶层进行历史的考察,注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阶级与阶层关系的变动。 12、简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是以人的劳动实践为基础,以人的社会性为中心的科学人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是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己本身的三种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的这三种属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人性的系统架构,完整地表征了作为整体存在的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

18、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人的精神属性是指人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的精神属性也是人的社会属性,因而可以把人性或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社会属性是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离开了自然属性,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更谈不上其社会属性。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并没有停留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而是认为仅凭人的自然属性,还不能把人与一般的动物真正区别开来。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能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只有人的社会性才更多地标志着人之为人的特点。因此,人的社会属性具有根本的意义,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

19、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劳动和社会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中并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源泉,劳动创造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是劳动的必然形式,社会关系制约着劳动。归结起来,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但是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劳动创造新的社会关系,以适应新的劳动的需要。人的本质说明,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三、 论述题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坚持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它可概括为,一般与个别

20、,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是相互对立的,一般、共性,只是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这种共性,一般不可能包含个性、个别的全部内容和所有方面,一般只包含了个性、个别的某一方面、某些特点,任何事物的个性都比共性丰富。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又是同一的,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个性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另一方面,共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一般、普遍也只能通过个性、个别、特殊才能显示出来。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

21、以相互转化的。教条主义夸大普遍性,经验主义夸大特殊性,他们各执一端都是错误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在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理论和实践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这个道理,就不能掌握唯物辩证法。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即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和思想武器。2、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程中必

22、须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原有量变的成果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一,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把远大目标与实干精神结合起来。要促进事物的质变,就必须首先做好量变的积累工作。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第二,既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那么我们就应当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的复杂情况。注意区分根本质变和部分质变,以免冒犯进的错误;还要区分部分质变和量变,以免混淆事物质的界限。在事物的根本质变尚未到来时

23、,要善于等待和积累,努力为根本质变创造条件;当事物进入根本质变时,要有不断开拓的勇气和能力,为新事物的壮大发展铺平道路。今天,我们已经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前几步,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部分质变,是不断量的积累的结果。我们要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使我国由总体小康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三,既然事物的发展是渐进和飞跃的统一,我们就要努力掌控这个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通过不断脚踏实地的奋斗,不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试述人的社会价值与个

24、人价值及其关系?(1)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至个人的劳动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满足,即个人对于社会做出的贡献。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其社会价值越大,反之则越小。人的个人社会价值就是社会对于个人满足的需要,即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从社会的获取。一个人越是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满足,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个人价值就越大,反之就越小。(2)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割裂二者,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将使人的价值成为不完全的。一方面,社会要为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同时还包括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

25、,以及个人尊严的需要,等等,也就是说社会要尽可能地为个人提供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条件,以便于社会成员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人的价值不仅仅是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更应该从人的社会的贡献来衡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价值首先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因为社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成员的贡献,只有贡献大于获取,社会才能不断前进,如果索取大于贡献,则社会就不能存在下去。只有在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社会成员才能从社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和享受。(3)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其言行都要尽可能地做到对个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相统一,增强个人对

26、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发扬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并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4、试运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起决定作用的原理,阐明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整个社会形态,包括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等,都是建立在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第三,生产方式的

27、变革和发展,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化。因此,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的历史。(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也起决定作用,因此,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和发展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使我国由经济落后的国家逐步摆脱贫穷和落后,发展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

28、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仅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旧的习惯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汲取营养,敢想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

29、义民主的新形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6、试以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特点和规律,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唯物主义历史观把这种联系表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

30、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基础的。(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调整、改革所有制结构。(4)社会主义公有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必须坚持。另外,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的,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科学的、优越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就进一步证明了实行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优越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