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南京农业大学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661869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4.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农业大学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南京农业大学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南京农业大学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南京农业大学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南京农业大学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一六年十二月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一六年十二月目 录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21办学定位22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定位23学科专业设置24学生规模35生源质量3二、师资与教学条件41师资队伍42经费投入63基础设施64奖励资助11三、教学建设与改革121人才培养模式122专业建设143课程与教材建设164实践教学195教学改革与研究196国际化培养207.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1四、质量保障体系271本科教学顶层规划与设计272教学管理组织建设273教学管理制度建设284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295规范教学行为情况316教育教学信息公开317专

2、业认证328专业评估32五、学生学习效果331毕业与就业332声誉33六、学校特色发展351立足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352满足个性化学习要求,加强学业指导36七、挑战与对策37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372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37支撑数据39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全国56所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开办农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我国高

3、等农业教育和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秉承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南农精神,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弘扬学术,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南京农业大学以人才强校为根本、学科建设为主线、教育质量为生命、科技创新为动力、服务社会为己任、文化传承为使命,正朝着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迈进。2015-2016学年,学校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 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实施“1235”发展战略,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实现本科教育卓越发展”的目标,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

4、机制改革,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把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构建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办学定位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南农人弘扬“诚朴勤仁”的优良传统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与时俱进,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瞄准国际农业科技前沿,确立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把农业及相关学科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取得一批显示度较高的创新成果,构建具有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南农品质的大学理念,适应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需要,科学设置人才培

5、养目标,强化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整体水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2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诚朴勤仁”的优良传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适应社会需求差异性和学生发展差异化要求,按照“按需设计,搭建平台,分类培养,分向发展”的思路,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学术研究型与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学校服务面向定位:学校从自身的属性、学科特色和承担的使命出发,确定了立足华东,面向全国,以全球视野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服务

6、“三农”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学校积极探索“农科教结合”的办学模式,适应社会需求差异性和学生发展差异化要求,以分类培养学术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3学科专业设置学校已形成了农科优势集聚,农学和生命科学特色鲜明,农-理、农-工、农-经、农-管等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现有4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点,8个学科进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31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15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进入前1,跻身世界顶尖学科行列

7、,为培养具有精深专业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奠定了基础。学校设有21个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涉及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大多数本科专业都以重点学科或博硕士学位授权点为依托。表1 本科专业学科结构学科门类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艺术学专业数量13831419221所占比例(%)20.9712.904.8422.5830.653.233.231.614学生规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637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92人,硕士研究生6718人,本科生17591人,留学生270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的66.71%。学校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

8、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订了南京农业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试行),探索并首次实施转专业不设门槛。2015年,共有471名本科生转入相应的本科专业学习,其中114人为2015级新生选拔进入实验班学习。学校还首次为专业特长生转专业开展了综合素质面试。学校鼓励学生到国内外其他高校学习交流,拓展学术视野,对学习交流经历给予认定。2015-2016学年,共认定在其他高校学习的学生99名,共计学习课程1030学分。5生源质量2015年,学校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招收本科生4325人,分别进入61个专业和2个国家基地班就读(统计学专业2015年未招生)。2013年以来,我校招收农村户籍考

9、生比例逐渐增大,2015年招收城镇、农村户籍比例为1.76:1,与2014年基本持平。2015年本科录取院校一志愿率为99.99%,江苏省专业计划一次性完成率达100%。实际报到率99.24%。二、师资与教学条件1师资队伍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始终以高水平师资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主线,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着力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和优秀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千人计划学者等学术大师为引领,长江学者、杰青、国家教学名师、“钟山学者”为核心,大批优秀中青年学者为主体,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夯实人才和智力基础。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及

10、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教学科研成果。1.1 数量与结构2015-2016学年,全校共有教职工2771人,其中专任教师1638人,生师比17.87:1。专任教师中教授401人,副教授610人,职称结构日趋合理,学位结构逐步提升,年龄结构逐步优化。外校学缘教师84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65%。此外,学校聘请兼任教师(含院系聘请)313人,有效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2015-2016学年,学校新聘31名教师中,97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具有海外工作经历、获得海外博士、海内外联合培养博士学位者9人。教师队伍补充实现了以具备海外知名大学或国内“985工程”院校博士为基本

11、条件的重大转变。表2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统计表年龄3435-4445-5555数量(人)42560452782比例(%)25.9536.8732.175.01表3 专任教师学位结构统计表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数量(人)987529109比例(%)60.2632.296.65表4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统计表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其他数量(人)4016104957854比例(%)24.4837.2430.224.763.30学校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组建创新团队。2015-2016学年,学校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2人,“双创人才”1人,“双创博士

12、”2人,江苏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各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指标稳中有升。截至2016年6月,学校共有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6人(含青年千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8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8人,江苏特聘教授10人,江苏双创团队3个,双创个人11人。1.2 主讲教师授课情况南京农业大学关于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试行)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主讲一门课程。2015-2016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我校教授总数的79.50%,教授讲授本科课程

13、占课程总门次数的15.51%。此外,我校还外聘教师313人,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宽度。1.3 教师发展教师进修。2015-2016学年安排268名教师分别赴海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术交流等,其中具有3个月以上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人数为75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8%。图1 教师工作坊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服务空间,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支持与服务。进一步完善中心网站,丰富栏目功能,进一步提升导航服务水平。注重教学文化建设,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举办教师节感谢师恩活动,汇编教师发展研究成果,完善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网,努力营造学校立德树人、潜心教学和尊师重

14、教的浓厚氛围。创新活动形式,提升培训品质,努力构建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科学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常规培训:组织151名教师参加新教师岗前培训;推荐72名优秀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组织92名新教师参加2015年第21-25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组织100名教师参加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培训班;组织我校岗前培训授课教师参加2015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备课会。教师工作坊:举办多主题教师工作坊,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邀请康奈尔大学Klaus Apel教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姜洪林教授,江苏教学名师洪晓月教授,南京农业大学赵明文教授,就国外一流大学教学理念、创新创业背景下的“教与学”模式转变、“

15、互动交流”在大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等主题,与我校200余名教师进行分享交流。邀请康奈尔大学Daniel教授等走进工作坊,与我校青年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理念及青年教师成长策略。教育研讨:邀请加州大学常桐善博士等,与我校各学院党委副书记、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及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探究教育教学热点问题、教学管理理论及方法,着力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增强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撑服务的能力。联合培训:联合工学院,开展院本培训与学科建设、授课技巧漫谈、师德师风建设、改进教学方式谨守教学规范、发声技巧与训练等专题工作坊。选派培训:主动挖掘校外培训资源,选派我校2名优秀教师赴南京大学参加高校艺术设计类教师

16、高级研修班,选派10名优秀教师及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数据分析报告会,选派9名中青年教师参加2016年度本科院校教师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1.4 建设思路与措施通过教师分类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备的岗位聘用、考核及评价机制,努力创造“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用人环境,提升专任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同时,建立一支规模和实力与学校发展水平相当的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提升学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为学校科研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撑,同时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储备资源。加大青年教师海内外研修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优

17、秀中青年学者的引进、选拔、培养和储备体系,重点支持和培养已取得重要学术成果且极具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后备力量。完善教师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支持体系,促进教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经费投入学校各项教学经费指标均成逐年递增的趋势,2015年,教学日常运行总支出9085.68万元,本科教学专项经费投入7263.63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165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933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1140元。3基础设施3.1 校舍情况和社会捐赠学校占地面积559.99公顷,建筑面积64.42万m2,其中教学行政办公用房面积38.32万m2,实验室用房面积23.33万m2

18、,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53m2,生均实验室面积8.85m2。学校现有各类教室308间,其中多媒体教室273间(包含外语教学语音室23间,计算机实验教学用机房30间,高清录播教室8 间,PBL教室18间)。各类教室功能齐全,能够满足教学需要。3.2 实验平台和仪器设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与资源建设。依托农业生物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投入80余万元专项经费,进一步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与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质生物学(动物、植物、微生物)实验教学资源与虚拟仿真技术有机融合,建成了一批3D互动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限制,拓展了实验教学空间

19、,延长了实验教学时间,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提供更加灵活、方便的实验条件,进一步提升了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水平与示范辐射范围。2015年12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生物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我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与资源建设成果得到同类高校师生的充分肯定与认可。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本学年新增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金融学科综合训练中心)。至此,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中心、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6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表5),2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216个功能实验室,

20、国家级、省级、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投入2000多万元专项经费,更新改善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条件。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自主研发的实验设备“LED智能光源控制系统”在2015年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十年建设成果展示交流会上荣获一等奖。表5 我校省级及以上实验教学中心一览表序号实验教学中心名称类别1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省级2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省级3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省级4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5经济管理学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省级6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省级7农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省级8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省级9农产品加工贮藏与质量控

21、制实验教学中心省级10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省级11机械工程综合训练中心省级12外语教学综合训练中心省级13动物医学实践教育中心省级14公共管理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省级15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省级16金融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省级图2 第一届全国生物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在我校召开2015年12月,由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生物和食品学科组、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我校生科院国家级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承办的第一届“全国生物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图2)。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三十多所高校的一百多位专家、生物类虚拟仿真中心

22、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应邀出席大会。此次大会是国内高校第一次召开的生物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讨会,对于生物类虚拟仿真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会形成决议,成立“全国生物食品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联席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议,初步形成共建共享机制。学校不断更新仪器设备,各类功能教学实验室设备配备完善。截至2015年底,学校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77966.1万元,其中当年新增加教学、科研设备值6574.95万元,增值率为9.21%。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24486元,较上一年度增幅为6.65%。3.3 实习基地学校高度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在江浦实验农牧场建有农学试

23、验站、园艺试验站、畜牧试验站和资源与环境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专业实验实习场站,并在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科技核心区规划建设我校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占地面积5050亩。目前,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已建成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服务楼,9178平方米的物联网智能温室,以及园区主干道、环湖路、支干道、给排水系统及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为师生教学科研实验进驻打下了良好基础。国家梨工程中心、国家果梅杨梅基地、草坪实验中心、农业部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基地项目进驻白马教学科研基地。本学年,随着国家级江北新区、南京长江五桥和我校浦口新校区等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江浦实验农场各试验站的实践教学功能开始

24、向白马教学科研基地转移,学校投入1000多万元专项经费,重点推进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学生实验实习生活服务区,农学、植保、园艺、资环、动科、草业等学院的实验实习场站与实践教学设施条件建设工作,目前各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建设之中。学校不断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截至2016年8月31日,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有27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当年更新建设10多个校外基地,新增2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南京农业大学种业科学技术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基本满足了全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3.4 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包含1个总馆及工学、社科、农

25、业遗产、畜牧兽医4个分馆,馆舍面积3.24万m2,馆藏纸质书刊235.40万册,生均图书73.42册。数字资源总量250TB,其中电子图书22TB。国内外数据库140种,中文全文电子期刊15200种,西文全文电子期刊13800种,自建特色数据库6个,包括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南农文库、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数据库、民国资料使用平台、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随书光盘数据库等。图书馆建有“1902信息共享空间”、单人耘诗书画展览室、多媒体学习室等服务设施,每周开放逾100小时,每日提供阅览服务和借阅服务15小时,全天候提供网络服务。 图3 南四楼、南五楼多媒体学习室2015年,图书馆在试点学科的基础上,按照

26、学校的学部设置,为每个学部安排专门的学科服务馆员,提供定向服务,全面开展学科服务工作。作为江苏高等院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和读者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我校图书馆为江苏省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读者专业委员会学术研究与交流等活动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3.5 运动场馆学校现有运动场馆总面积6.97万m2。包括体育中心1座,室内网球馆1座,标准塑胶跑道田径场地2块,篮球场36个,排球场10个,标准足球场地2个,网球场6个,羽毛球场10个,乒乓球馆1间,体能训练室2间,形体训练房3间,武术馆1间,辅馆1间,体质测试中心1个,室外游泳池1个,其它各类功能房数间。学校运动场馆对全体师生开放,可满足我校体育教

27、学、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等的需要。3.6 教学信息化建设学校逐步加大信息化教学环境和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教学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3.6.1 教学条件信息化本学年对124间多媒体教室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多媒体集中控制和常态化录播及资源管理于一体的智慧教室管理平台,实现多媒体设备远程集中管理、课堂授课全程自动拍摄并支持授课资源的直播与点播。改造10间普通教室为PBL教室,为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索提供教学环境支撑。升级“学生自助服务系统”,新增6个服务终端,为学生自助查询打印提供保障。3.6.2 教学资源信息化建立教学视频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全校124个录播教室所

28、开设课程的直播、点播、回看、评价及互动,将现实中的课堂教学转移至网络,实现课堂教学的外延,惠及更多的师生,使教与学的形式更加灵活。引进“课程中心4.0”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建设。3.6.3 教学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升级本科教学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基于事务驱动面向服务的集基础信息管理、课程管理、培养方案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学籍管理、毕业管理、考务管理、等级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教材管理、师生服务、学分学费结算管理于一体的教学统一服务门户,极大提高教学事务管理效率;开发学业指导APP,并在移动端上线,从学业安排、计划指导

29、、学业监控、学业诊断、学业完善等5个层面,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业指导,实时监控学习状态,指导学习过程,诊断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4奖励资助2015-2016学年,学校优化全校资助资源,形成了“奖、助、勤、贷、补、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学生奖助政策体系。围绕资助育人目标,坚持“助困与扶志”“助困与自强”“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方针,搭建资助育人平台,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奖学金。学校现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各类奖学金、社会名人奖学金等类型的奖学金16项。2015 -2016学年,约28.08%的

30、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奖励金额663.54万元。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学校建立健全了6469名(占在校本科生人数的36.77%)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2015-2016学年,学校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校级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形式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037.5万元。三、教学建设与改革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继续大力推进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需要。1.1 完成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根据南京农业大学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决定和南京农业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相关精神,进一步完善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

31、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组织各学院修订“毕业要求及其实现矩阵”,并编入其中。同步编印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本科课程简介、教学计划等培养方案相关文件,并上传至教务处网站,供全校师生查阅。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动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审核并完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以强化农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创新训练、加强实践环节、开拓国际视野、推进教学改革、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为基本原则,加强对学生国际化视野、创新创业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育

32、人的人才培养模式。1.2 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我校8个专业入选第一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来,学校高度重视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成立了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小组,及时关注国家重大政策走势,理解教育改革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各试点专业结合学校本科人才分类培养的实际状况,建立了各专业的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表6)与实施方案,传承分类培养特色,重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联合社会各种资源发挥优势,改变学校闭门塑才为开门育才,共同培养具有全球

33、眼光的卓越农林人才。2015年,为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工作,我校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了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根据四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交流访学需要,每年互派10名左右二、三年级的本科生到对方相应专业学习一年,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经过个人申请、学院初选、学校专家评审、对方学校终审,2015-2016学年,第一批联合培养学生已经正式开始访学,我校共派出交流生5人,接收交流生11人。表6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类别课程性质建议学分通识教育43-47通修课必修33-37通

34、识教育选修课选修10必读选读课课外(2+2)专业教育87-91学科基础课必修51-57专业基础课必修+选修专业核心课必修14-16集中实践环节+创新创业设计项目必修20拓展教育26本专业推荐选修课+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块选修15其他专业推荐选修课选修合计学分(附加讲座学分)160+(2)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2年获批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截至2016年8月31日,已有三届学生共计121人参与到卓越工程师班级中学习。2016年7月,聘请东软集团的刘云老师为第三届卓越工程师班的52名同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电子地图信息管理系统培训实习”。卓越工程师班采取“1+2+

35、1”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全程双导师制,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全方位体验企业产品的完整开发过程,深刻体会到团队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职业素养均得到提升。1.3 深入推进“协同创新育人计划” 1.3.1 资源环境科学菁英班2015年11月,第二届“菁英班”开班,30名学生进入“菁英班”学习;中国科学院与南京农业大学组织导师团队全面参与指导“菁英班”学生创新计划,检阅首届菁英班教育成果;“菁英班”学生积极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暑期夏令营活动;中国科学院以赵其国院士为首的专家队伍单独为“菁英班”多次开设学科专题讲座和学术前沿讲座;国际学术大师Davi

36、d S.Plwlson担任“菁英班”兼职教授,为“菁英班”学生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及讲授相关课程;“菁英班”优秀学生共30人均获得了“菁英”奖学金。1.3.2 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每届30名优秀学生进入“菁英班”学习,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素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邀请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比利时、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大学和研究所的院士、专家学者开展63场次学术报告;组织了多种形式科研学术活动如实验技术培训、科研心得讲座、就业指导、科普宣传;组织学生参加上海生科院实习活动,进入实验室学习,得到对方单位导师的高度评价。2专业

37、建设2.1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015年,学校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园艺、植物保护、土地资源管理6个专业获批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其中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为A类,园艺、植物保护、土地资源管理为B类。学校组织6个立项专业以申报书为基础,以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指导性基本项目任务为指导,认真制订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任务书和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分解建设项目,细化建设要求、强化推进措施,落实实施责任,加强项目经费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学风管理和信息管理,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

38、地推进品牌专业建设。同时以入选专业为引领,带动全校各专业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2016年上半年,各专业完成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015年度报告和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省财政专项资金2015年度决算报表的编写。学校还组织召开了品牌专业年度总结报告校内交流会,督促各专业及时总结建设成果,制订未来建设计划。6月,教务处相关负责同志、各品牌专业项目负责同志一行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江苏高校专业建设校长论坛”,并撰写了题为建设品牌专业 培养一流人才的文字材料。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以专业核心课程群为抓手,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2015年,学校各品牌专业组

39、成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22个,引进了悉尼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Robert McIntosh院士、美国华盛顿大学Weixiong Zhang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ChristianAndreasen等知名学者为相关专业学生讲授专业课。课程教材资源开发。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开展课程教材资源建设。学校启动了百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优先向省品牌专业倾斜;在建农业部数字资源课程21门(其中省品牌专业有9门);加强双语或全英文课程建设,组织从国外新引进人才(教授)承担建设的“基因组学概论”获批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开设了“细胞遗传学”、“基因组学概论”等13门双语课程和“作

40、物育种学”、“生物信息学”等12门课程全英文课程,并与研究生课程贯通对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校的6个省品牌专业分别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江苏水稻研究所等共建了“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植物医院”等实践教学基地16个;建立大学生暑期学校和暑期专业实践项目;实施现代作物生产虚拟仿真中心建设项目。通过更新设施、健全制度、开放共享、科学管理,依托国家、省级实验示范中心,连接开放各科研实验室,增加实验实习资源,提高实验与实习层次。在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建立6个农村发展跟踪调查点,288户固定观察点和1个江苏省土地制度改革观察点,为本科生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与毕业实习提供支撑。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校从品牌专

41、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开始,将创新创业要求和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方案中设计了“必修+选修”“项目+拓展”的创新创业学分体系。省品牌专业学生通过进项目(如院长基金创新项目、本科生全程导师指导项目),进实验室(如教学实验中心开放的综合性大实验),进竞赛(参加各类课外科技竞赛)以及发表论文、发明专利等,完成创新创业能力训练。2015年,学校6个品牌专业学生参加创新训练项目185项,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 5篇)。形成了国家级、校级和院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体系和成果创新项目体系,建立了与南京土壤研究所协同育人的“资源环境科学菁英班”,举办了“首届IFAMA案例大赛预选赛”,参加了“首届全国大

42、学生土壤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三农”状况,汇编出版了大学生调查报告论文集大学生眼中的中国农民和空心化村庄中的中国农民生活状况调查。国内外教学交流与合作。2015年聘请了72名国外知名教授到学校为品牌专业学生兼课或做学术报告,包括“世界农业奖”获得者R. Paul Singh 教授做的“教学创新机遇与挑战”报告。当年,江苏省品牌专业学生出国比例达8%。2.2 “十二五”重点专业按照“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学校对省重点专业和校级重点专业进行了年度检查,各专业围绕建设任务进展情况,总结了2015年度专业建设成果及经费使用和绩效等,填报年度报告。2.3 新专业建

43、设2015年3月,我校茶学专业获批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增备案专业,2015-2016学年面向全国招生30人。3课程与教材建设3.1 课程建设3.1.1 以生为本,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学校按照“丰富资源、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规划目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分类培养”的原则,围绕“学术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将本科课程设置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三个课程阶段,通识教育课程向1-1.5年级学生提供大学学习所需的基本知识体系;专业教育课程向1.5-3年级学生提供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拓展教育课程向2.5-4年级学生提供学术研究和就创业技能培训。通识

44、、专业、拓展相结合的阶梯式培养,打破了传统的专业视阈,形成了既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宽厚基础培养,又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提供广阔空间的课程体系。此外,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科学设置多种类型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培育,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其中人文社科类15%,理工农医类25%;严格控制总学分以及必修课的比例,适当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本专业推荐的课程,也可修读本专业之外的专业教育课程,全校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均达到25%。2015-2016学年,全校共开设本科生课程228

45、4门,其中通识教育课程241门,双语课程45门,开设课程门次数为5724门次。课堂教学规模以20-120人为主,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差异化培养所需也开设的少于10人的“微型班”。3.1.2 优化结构,实施课程资源精品化2015年,学校全面总结了“十二五”期间建设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情况。五年里,学校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精品开放课程管理建设组织体系,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加大经费投入,搭建网络平台为精品开放课程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支持,注重对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培训工作,有效地保障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注重对精品开放课程的宣传,不断提升其影响力。围绕服

46、务社会的理念,精品开放课程组的成员通过协助生产、组织培训等个性化的宣传办法,扩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知名度,宣传课程文化,突显课程的实用性。例如,茶叶品鉴艺术课程组协助中山陵茶厂完成“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任务,包括雨花茶历史简介及文化背景、雨花茶制作工艺及体验、江苏茶产业的发展历史、中华茶文化培训及体验、雨花茶茶艺表演展示及推广等活动。建设完成中山陵茶厂南京农业大学教学实践基地,在基地多次举办读书品茶会,推动了中华茶文化的复兴,丰富了普通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畜产品加工学教学团队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相关畜产品的社会服务,针对2015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将培根、火腿、香肠等加工肉制

47、品列为1类致癌物,将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的报告,课程负责人组织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提出质疑,同时也给予建议。2016年,我校昆虫与人类生活课程被授予“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校共建设有国家精品课程27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省级精品课程48门,全校超过50%的专任教师参与到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中。截至2016年8月31日,新立项建设30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持续引进优质尔雅(超星)通识课程30门和高校邦(慧科)创新创业类课程8门,累计7100余人次选修,有效丰富了我校通识选修课资源。根据江苏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