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近年中国炼化工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近年来,中国石化工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已跻身于世界石化大国行列。在炼化方面,中国的地位也不断上升。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炼油大国
美国《油气杂志》2005年12月19日公布了其2005年世界炼油特别报告。报告统计,中国(未包括台湾省,下同)原油年加工能力达3.12亿吨,超过俄罗斯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炼油大国。根据《油气杂志》最新统计结果,2005年中国共有51座炼厂,原油总加工能力为3.12亿吨,炼厂数和炼油能力均位居世界第二。
在世界级大炼油公司的统计中,中国石化以1.8亿吨/年炼油能力,仍居世界第四,位居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之后。中国石油的炼油能力增加到1.22亿吨/年,排名从第13位上升到第9位。中国石化镇海石化公司以2015万吨/年炼油能力首次进入世界级大炼厂行列,位居世界第18位。
市场看好炼油行业
主要基于国内成品油市场的需求旺盛,市场看好炼油行业。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内航油和汽油等成品油调价频率加快表明国内成品油市场化定价机制正在逐步完善,因此我们判断:对于国内炼油企业,在2004~2005年业绩达到阶段性低点后,其逐步市场化的产品定价机制将带来盈利能力上升和业绩增长,成品油行业的景气周期才刚刚开始。
中国石化产品需求快速增长 石化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2003年中国石油消费增量占世界石油消费增量的40%(约每天60万桶),2004年石油消费增长更为强劲,全年达3.09亿吨,增幅达17.4%。据预测,未来20年中国石油石化产品需求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2020年成品油需求量将为2000年的2.3倍,三大合成材料需求量将为2000年的3.2倍。
但中国炼化工业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石化资源短缺等问题,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和市场挑战。中国石化企业的生产和流通成本较高,赢利能力不强,影响了国际竞争能力。据中国工程院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组的调研结果,2002年全国18家主要炼油企业净现金利润的平均水平为0.92元/UEDC(利用当量蒸馏能力),低于亚太地区平均水平;全国主要石化企业的乙烯现金操作费用约150美元/吨,比亚太地区平均水平高出10%。
中国炼化工业发展受到资源短缺制约,利用国际油气资源面临复杂多变的风险。在过去5年里,中国GDP的增长占全球GDP增长的11%,石油消费增长却占全球石油增量的40%。而几年来,国内石油产量年均增长只有0.9%左右,远远低于成品油和石化产品需求增长速度,造成原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只能靠进口来补充。2003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1995年的7.6%增加到36.1%,预计20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增至60%左右,国际能源机构预计203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提高到74%。
其次是炼化工业科技进步步伐加快,技术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目前国外大石化公司在有机化工、合成材料和润滑油等领域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已占60%左右,实际上已对中国石化企业形成技术“包围圈”。
再次是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给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全球排放量的10%以上,随着能源需求的继续上升,环境压力将日益加剧。
面对挑战,中国炼化工业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石油资源,加快有效发展。此外,中国石化工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结构调整。首先力争2020年前形成环渤海湾、杭州湾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炼化工业区,形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配套的基本格局,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其次要调整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适应资源结构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再次要发展车用替代燃料和天然气化工,适应资源和市场需求变化。
十一五期间中国炼油行业规划重点
2005年10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化学工业景气周期分析高峰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员透露: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炼油行业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质量。在能力相对过剩的东北地区严格控制炼油规模,在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加快炼油厂改建和扩建,适时启动新建项目。重点在福建湄洲湾、新疆独子山、山东青岛、广东惠州、广西沿海和四川地区的改扩建和新建炼油厂。2010年前形成20个左右千万吨级以上的炼油加工企业,通过关停并转小型炼油厂提高产品集中度。到2010年车用柴油、汽油质量基本达到欧III标准,部分产品要达到欧IV标准。轻质油的需求满足率:煤油类平均达到72%,化工轻油达到80%左右。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