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B-TrunC TR 003-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 空中接口技术要求.doc

上传人:wuy****99 文档编号:165801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B-TrunC TR 003-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 空中接口技术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B-TrunC TR 003-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 空中接口技术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B-TrunC TR 003-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 空中接口技术要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B-TrunC TR 003-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 空中接口技术要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B-TrunC TR 003-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 空中接口技术要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B-TrunC TR 003-2014 V1.1.346245230100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空中接口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 for Uu-T Interface of LTE based Broadband Trunking Communication(B-TrunC) System (Phase 1)20152016年31345678月声明:本文件由宽带集群(B-TrunC)产业联盟制定,未来联盟可继续编制完善。本文件版权完全属于宽带集群(B-TrunC)产业联盟。未经许可,不能复制本文件中的任何部分。版权限制适用于所有媒体的复制方

2、式。.版本修订记录版本主要修订内容日期V1.0.0在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技术组第16次会议讨论,勘误ASN内容,修订格式2015/03/20V1.0.1在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技术组第17次会议讨论,修改完善2015/04/9V1.0.2在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技术组第18至27次会议讨论,修改完善2015/10/16V1.1.0根据技术组1728至29次会议讨论修改20156/01/20V1.1.1根据技术组30次会议讨论修改2016/01/29V1.1.2根据技术组31次会议讨论修改2016/03/14V1.1.3根据技术组32次会议讨论修改2016/04/08V1.1.4根据技术组33.5次

3、会议讨论修改2016/05/19V1.1.534根据技术组34次会议讨论修改2016/06/06V1.351根据技术组35.5次会议讨论修改2016/06/30V1.346根据技术组36次会议讨论修改2016/067/26V2根据技术组37次会议讨论修改2016/08/17前 言本标准是由宽带集群(B-TrunC)产业(B-TrunC)联盟制定的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1) TR 001-2013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总体技术要求(2) TR 002-20

4、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端到端流程 (3) TR 003-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空中接口 (4) TM 001-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 空中接口 (5) TR 004-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终端到集群核心网接口(6) TM 002-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终端到集群核心网接口 (7) TR 005-2014

5、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集群核心网到调度台接口 (8) TM 003-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集群核心网到调度台接口 (9) TR 006-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网络设备技术要求(10) TM 004-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网络设备测试方法(11) TR 007-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终端设备技术要求(12) TM 005-2014 基于

6、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终端设备测试方法(13) TM 006-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终端与网络互操作测试方法 (14) TR 008-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调度台设备技术要求 (15) TM 007-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调度台设备测试方法 TM 009-2015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调度台与系统IOT测试方法TM 008-2015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

7、runC)系统(第一阶段)产品认证测试集SC 001-2015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标准澄清文件TM 010-2016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终端设备射频测试方法(16) TM 011-2016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基站设备射频测试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还将制定后续的相关标准。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宽带集群(B-TrunC)产业联盟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普

8、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兴高达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兴高达技术有限公司、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霞艳、黄标、方箭、朱颖、陈迎、毛磊、蔡杰、焦斌、谭源春、赵洪坤、丁俊、郑伟、周欣、杨小倩、褚丽、徐晖、曾朝晖、周志宏、龚达宁、张志辉、徐维江、万强、杨宝国、潘磊、褚丽、陈钢、刘为,林力。目 次版本修订记录I前 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缩略语24 物理层概述35 物理信道和调制36 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36.1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36

9、2 信道编码,复用和交织47 物理层过程47.1 UE接收物理下行共享信道过程47.2 CQI/PMI/RI上报67.3 ACK/NACK上报67.4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相关过程67.5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过程67.6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过程78 物理层测量79 层二MAC协议79.1 MAC结构79.2 信道和信道映射89.3 MAC PDU设计109.4 RNTI的取值和用途119.5 DL-SCH数据传输的下行分配接收129.6 TPCH接收139.7 集群组呼PDCCH搜索空间控制139.8 集群BSR上报(可选)1510 RLC协议1611 PDCP协议1612 RRC协议1712.1

10、概述1712.2 系统消息1812.3 RRC过程1812.4 其它方面2112.5 协议数据单元、格式以及参数(表格和ASN.1)2312.6 变量和常量4313 终端在空闲模式下的过程4513.1 空闲态下UE接收集群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等过程4513.2 集群寻呼DRX45版本修订记录I前 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缩略语24 物理层概述35 物理信道和调制36 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36.1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36.2 信道编码,复用和交织47 物理层过程47.1 UE接收物理下行共享信道过程47.2 CQI/PMI/RI上报57.3 ACK/NACK上报67.4 物理

11、上行共享信道相关过程67.5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过程67.6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过程78 物理层测量79 层二MAC协议79.1 MAC结构79.2 信道和信道映射89.3 MAC PDU设计109.4 RNTI的取值和用途119.5 DL-SCH数据传输的下行分配接收129.6 TPCH接收139.7 集群组呼PDCCH搜索空间控制139.8 集群BSR上报(可选)1510 RLC协议1611 PDCP协议1612 RRC协议1712.1 概述1712.2 系统消息1812.3 RRC过程1812.4 其它方面2112.5 协议数据单元、格式以及参数(表格和ASN.1)2312.6 变量和常量4

12、313 终端在空闲模式下的过程4513.1 空闲态下UE接收集群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等过程4513.2 集群寻呼DRX45版本修订记录I前 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缩略语24 物理层概述35 物理信道和调制36 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36.1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36.2 信道编码,复用和交织47 物理层过程47.1 UE接收物理下行共享信道过程47.2 CQI/PMI/RI上报57.3 ACK/NACK上报67.4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相关过程67.5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过程67.6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过程78 物理层测量79 层二MAC协议79.1 MAC结构79.2 信道和信道映

13、射89.3 MAC PDU设计109.4 RNTI的取值和用途119.5 DL-SCH数据传输的下行分配接收129.6 TPCH接收139.7 集群组呼PDCCH搜索空间控制139.8 集群BSR上报(可选)1510 RLC协议1611 PDCP协议1612 RRC协议1712.1 概述1712.2 系统消息1812.3 RRC过程1812.4 其它方面2112.5 协议数据单元、格式以及参数(表格和ASN.1)2312.6 变量和常量4313 终端在空闲模式下的过程4513.1 空闲态下UE接收集群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等过程4513.2 集群寻呼DRX45版本修订记录I前 言II1 范围12

14、规范性引用文件13 缩略语24 物理层概述35 物理信道和调制36 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36.1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36.2 信道编码,复用和交织47 物理层过程47.1 UE接收物理下行共享信道过程47.2 CQI/PMI/RI上报57.3 ACK/NACK上报67.4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相关过程67.5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过程67.6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过程78 物理层测量79 层二MAC协议79.1 MAC结构79.2 信道和信道映射89.3 MAC PDU设计109.4 RNTI的取值和用途119.5 DL-SCH数据传输的下行分配接收129.6 TPCH接收139.7 集群组呼PDC

15、CH搜索空间控制139.8 集群BSR上报(可选)1410 RLC协议1611 PDCP协议1612 RRC协议1712.1 概述1712.2 系统消息1812.3 RRC过程1812.4 其它方面2112.5 协议数据单元、格式以及参数(表格和ASN.1)2312.6 变量和常量4213 终端在空闲模式下的过程4413.1 空闲态下UE接收集群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等过程4413.2 集群寻呼DRX45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空中接口1 范围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标准定义了本地组网场景下,基于TD-LTE技术

16、的宽带集群增强技术,以及终端与核心网络、核心网络与调度台的开放接口。本标准规定了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的空中接口(第一阶段)的物理层、层二和层三协议。本标准适用于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的终端、基站。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YD/T 2689-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第一阶段)YD/T 2741-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

17、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空中接口YD/T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终端到集群核心网接口YD/T 2560.1-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1部分:概述YD/T 2560.2-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YD/T 2560.3-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3部分: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YD/T 2560.4-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

18、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4部分:物理层过程YD/T 2560.5-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5部分:物理层测量YD/T 2561.1-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层二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1部分:MAC协议YD/T 2561.2-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层二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2部分:RLC协议YD/T 2561.3-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层二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3部分:PDCP协议YD/T 2562.1-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

19、层三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1部分:RRC协议YD/T 2562.2-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层三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第2部分:空闲模式下的UE过程3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BSR缓存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CQI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CRC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DL-SCH下行共享信道Downlink Shared ChanneleNode B演进型Node BEvolved NodeBE-UTRAN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Evolved UTRANG-NT

20、I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Group-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HARQ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LCID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 Channel IDLTE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NAS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PBH物理广信道Physical Broadcst ChannelPCH寻呼信道Pagig Channel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

21、ator ChannelPDCCH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SCH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ae Channel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道Physical Hybrid AR Indicator ChannelPMCH物理多播信道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PMI预编码矩阵索引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

22、ss ChannelPUCCH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SCH物理上行共享信Physical Uplink Shaed ChannelRI秩指示Rank Indication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NTI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RRC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ControlTCCH集群控制信道Trunking Control ChannelTDD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DuplexTDRB集群数据无线承载Trunking

23、 Data Radio earerTGID组标识Trunking Group IdentificationTPCCH集群寻呼控制信道Trunking Paging Control ChannelTPCH集群寻呼信道Trunking Paging ChannelTP-RNTI集群寻呼-无线网络临时标识Trunking Paging-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TSRB集群信令无线承载Trunking Signalling Radio BearerTTCH集群业务信道Trunking Traffic Channel4 物理层概述专网宽带集群系统点对点业务(包

24、括单呼等)的物理层处理见YD/T 2560.1-2013。以下只定义专网宽带集群系统点对多点业务的物理层。支持集群功能时,物理层的物理信道定义、调制方式以及信道编码方式见YD/T 2560.1-2013。下行物理信道有: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PDSCH);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PDCCH); 物理广播信道 (PBCH);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PCFICH) ; 物理HARQ指示信道 (PHICH)。上行物理信道有: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PRACH);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 ;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 。物理层的测量需要支持系统内的测量,不考虑异系统的测量。5 物理信道和调

25、制物理信道和调制的要求见YD/T 2560.2-2013。6 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6.1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上行链路,上行传输信道和上行控制信道信息到物理信道的映射与YD/T 2560.3-2013相同。下行链路,定义新的传输信道:集群寻呼信道TPCH,承载集群组呼和集群单呼相关的寻呼,TPCH传输信道映射到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上。其它下行传输信道和下行控制信道信息到物理信道的映射与YD/T 2560.3-2013相同。表1定义了下行传输信道与对应的物理信道的映射关系。表1 下行传输信道与物理信道映射传输信道物理信道下行共享信道(DL-SCH)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广播

26、信道(BCH)物理广播信道(PBCH)寻呼信道(PCH)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集群寻呼信道(TPCH)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6.2 信道编码,复用和交织信道编码、复用和交织应符合YD/T 2560.3-2013的要求,并且: 集群寻呼信道TPCH的编码方案和编码率,与PCH相同。 集群寻呼信道TPCH的传输信道处理过程与PCH相同。 下行控制信息(DCI)DCI1A/DCI1C增强支持以新增的TP-RNTI(指集群寻呼RNTI)进行CRC加扰。UE接收以TP-RNTI进行CRC加扰的DCI 1A/1C,按照与P-RNTI相同的方式处理DCI 1A/1C中的各字段。对于G-RNT

27、I/SPS G-RNTI加扰的DCI中的TPC域的应为无效,接收端不做处理。 对于G-RNTI/SPS G-RNTI加扰的DCI,集中式为必选,分布式不要求。7 物理层过程7.1 UE接收物理下行共享信道过程如果UE被高层配置解码用TP-RNTI(指集群寻呼RNTI)扰码CRC的PDCCH,UE应根据表2中定义的任意组合来解码PDCCH和对应的PDSCH。对应于这些PDCCH的PDSCH用TP-RNTI来进行扰码初始化。表2 采用TP-RNTI的 PDCCH 和 PDSCHDCI格式搜索空间PDSCH的发射方法DCI 格式1A公共如果PBCH的天线端口数目为1,采用天线端口0;否则,采用发射分

28、集。DCI 格式1C公共如果PBCH的天线端口数目为1,采用天线端口0;否则,采用发射分集。处于RRC IDLE态的UE,如果被高层配置解码用G-RNTI(指集群的组RNTI)扰码CRC的PDCCH,UE应根据表3中定义的任意组合来解码PDCCH和对应的PDSCH。对应于这些PDCCH的PDSCH用G-RNTI来进行扰码初始化。表3 采用G-RNTI的PDCCH 和 PDSCH(RRC IDLE态UE)DCI格式搜索空间PDSCH的发射方法DCI 格式1A公共空间和群组G-RNTI专用空间如果PBCH的天线端口数目为1,采用天线端口0;否则,采用发射分集。处于RRC连接态的UE,如果被高层配置

29、解码用G-RNTI(指集群的组RNTI)扰码CRC的PDCCH,UE应根据表4中定义的任意组合来解码PDCCH和对应的PDSCH。对应于这些PDCCH的PDSCH用G-RNTI来进行扰码初始化。表4 采用G-RNTI的PDCCH 和 PDSCH(RRC连接态UE)DCI格式搜索空间PDSCH的发射方法DCI 格式1AG-RNTIPDCCH 盲检能力类型1终端:公共空间和群组G-RNTI专用空间;G-RNTIPDCCH 盲检能力类型2终端:公共空间。如果PBCH的天线端口数目为1,采用天线端口0;否则,采用发射分集。注:G-RNTIPDCCH 盲检能力类型1、类型2终端的定义见第9.7.1节。处

30、于RRC空闲态的UE,如果被高层配置解码用SPS G-RNTI扰码CRC的PDCCH,UE应根据表5中的定义来解码PDCCH和对应的PDSCH。当没有对应的PDCCH而单独传输PDSCH时,PDSCH也采用相同的配置。对应于这些PDCCH的PDSCH以及没有对应PDCCH而单独传输的PDSCH,采用SPS G-RNTI来进行扰码初始化。表5 采用SPS G-RNTI的PDCCH 和 PDSCH(RRC空闲态UE)DCI格式搜索空间PDSCH的发射方法DCI 格式1A公共空间和群组G-RNTI专用空间如果PBCH的天线端口数目为1,采用天线端口0;否则,采用发射分集。处于RRC连接态的UE,如果

31、被高层配置解码用SPS G-RNTI扰码CRC的PDCCH,UE应根据表6中的定义来解码PDCCH和对应的PDSCH。当没有对应的PDCCH而单独传输PDSCH时,PDSCH也采用相同的配置。对应于这些PDCCH的PDSCH以及没有对应PDCCH而单独传输的PDSCH,采用SPS G-RNTI来进行扰码初始化。表6 采用SPS G-RNTI的PDCCH 和 PDSCH(RRC连接态UE)DCI格式搜索空间PDSCH的发射方法DCI 格式1AG-RNTIPDCCH 盲检能力类型1终端:公共空间和群组G-RNTI专用空间;G-RNTIPDCCH 盲检能力类型2终端:公共空间。如果PBCH的天线端口

32、数目为1,采用天线端口0;否则,采用发射分集。注:G-RNTIPDCCH 盲检能力类型1、类型2终端的定义见9.7.1节。以TP-RNTI加扰的PDSCH的调制方式、传输块大小(TB Size)的确定同P-RNTI加扰的PDSCH。以G-RNTI加扰的PDSCH的调制方式、传输块大小(TB Size)的确定同C-RNTI加扰的PDSCH。7.2 CQI/PMI/RI上报CQI/PMI/RI上报的要求见YD/T 2560.4-2013。7.3 ACK/NACK上报UE接收以G-RNTI加扰的PDSCH(即组呼),不支持ACK/NACK上报。7.4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相关过程见YD/T 2560.4

33、2013的第8章。7.5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过程7.5.1 PDCCH分配过程除了满足YD/T 2560.4-2013的第9章要求外,补充规定PDCCH的群组专用搜索空间。群组专用搜索空间内的第m号候选PDCCH对应的CCEs为:,。为给定搜索空间内监控的候选PDCCH的数目。群组专用搜索空间,支持的集合等级为1, 2, 4, 8。定义搜索空间的集合等级如表7中所示。表7 UE监控的群组专用搜索空间内候选PDCCH搜索空间 PDCCH候选数量集合等级 大小 以CCE为单位群组专用16621264828162对于集合等级,群组专用的搜索空间,变量定义如下:式中,以及,为一个无线帧内的时隙序号;取

34、系统分配给群组的G-RNTI。7.5.2 集群组呼半持续调度的PDCCH 确认只有满足以下条件时,UE确认一个集群组呼半持续调度分配PDCCH:- PDCCH净荷的CRC奇偶校验位用半持续调度G-RNTI进行加扰。- 新数据指示域置为“0”。如果DCI1A内各字段根据表8或表9进行配置,则实现PDCCH的确认。如果完成确认,UE应该相应认为接受到的DCI信息为有效的半持续调度激活或释放。表8 半持续调度激活的PDCCH确认特殊字段设置DCI格式 1AHARQ 进程数设置为0000调制与编码方式最高有效位(MSB)设置为 0冗余版本设置为 00表9 半持续调度释放的PDCCH确认特殊字段设置DC

35、I 格式1AHARQ 进程数设置为0000调制与编码方式设置为11111冗余版本设置为00资源块分配设置为全 17.6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过程见YD/T 2560.4-2013的第10章。8 物理层测量见YD/T 2560.5-2013。9 层二MAC协议9.1 MAC结构图1是UE侧MAC实体的一种可能结构,但不限制具体的实现。图 1 UE侧MAC结构9.2 信道和信道映射9.2.1 逻辑信道分类表10列出了集群业务所涉及的逻辑信道,在利用现有LTE逻辑信道基础上还需增加集群专用的逻辑信道。表10 集群业务涉及的逻辑信道分类逻辑信道作用CCCH点到点双向信道,用于在UE和网络之间传递控制信息。

36、用于无RRC连接的UE。PCCH传输普通LTE业务的寻呼消息和系统修改指示(现有),也可用于传输群组呼和单呼的寻呼消息。BCCH用于广播系统控制信息的下行信道TCCH集群专用的点到多点下行信道,传输群组控制信息TTCH集群专用的点到多点下行信道,传输群组下行业务数据DCCH点到点双向信道,用于在UE和网络之间传递专用控制信息。具有RRC连接的UE专用。DTCH点到点双向信道,用于在UE和网络之间传递用户数据。具有RRC连接的UE专用。TPCCH集群专用的下行信道,传输集群组呼和单呼的寻呼消息 9.2.2 TCCHTCCH为群组用户传递控制信息的下行信道,点到多点模式。TCCH映射到传输信道DL

37、SCH,进而映射到PDSCH物理信道。9.2.3 TTCHTTCH为组内听用户的共用下行业务信道,点到多点模式。TTCH映射到传输信道DL-SCH,进而映射到PDSCH物理信道。9.2.4 TPCCHTPCCH信道用于传输集群组呼和单呼的寻呼消息。TPCCH为点到多点模式的下行公共信道,TPCCH逻辑信道映射在新增的TPCH传输信道。9.2.5 下行集群专用信道映射关系下行集群专用信道映射关系见图2。图 2 下行逻辑信道映射关系图9.2.6 上行信道上行逻辑信道,CCCH、DCCH和DTCH,仍然沿用LTE原有信道类型,信道映射关系同LTE,如图3所示:图 3上行逻辑信道映射关系图9.3 M

38、AC PDU设计集群新增信道的MAC PDU设计与现有LTE相同;新引入的逻辑信道复用时,要定义相应的LCID。集群组业务DL-SCH的LCID值如表11所示。表11 集群组业务DL-SCH的LCID值索引值LCID 值01011TCCH01100-10101TTCH的逻辑信道标识10110-11011保留11111填充集群业务UL-SCH的LCID值如表12所示。表12 集群业务UL-SCH的LCID值索引值LCID 值00000CCCH00001-01010逻辑信道标识01011G-RNTI01100-11001保留11010功率余量上报11011C-RNTI11100截断 BSR1110

39、1短 BSR11110长BSR11111填充9.3.1 G-RNTI MAC控制单元G-RNTI MAC控制单元为16bit,格式如图4所示:图 4 G-RNTI MAC控制单元9.4 RNTI的取值和用途RNTI的取值如表13所示。表13 RNTI取值值(十六进制)RNTI0000不适用0001-003CRA-RNTI, C-RNTI,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C-RNTI, Temporary C-RNTI, TPC-PUCCH-RNTI 和TPC-PUSCH-RNTI,G-RNTI,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G-RNTI003D-

40、FFF3C-RNTI,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C-RNTI, Temporary C-RNTI, TPC-PUCCH-RNTI 和TPC-PUSCH-RNTI,G-RNTI,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G-RNTIFFF4TP-RNTIFFF5-FFFC保留将来使用FFFDM-RNTIFFFEP-RNTIFFFFSI-RNTI注:G-RNTI用于加扰承载集群组呼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的DCI。TP-RNTI用于加扰承载集群寻呼信道的DCI。RNTI的用途取值如表14所示。表14 RNTI用途RNTI用途传输信道逻辑信道G-RNTI动态调度的

41、集群组呼业务数据和控制信息DL-SCHTTCH,TCCH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G-RNTI半持续调度的集群组呼业务数据和控制信息DL-SCHTTCH,TCCH9.5 DL-SCH数据传输的下行分配接收PDCCH上传输的下行分配(DL Assignment)指示在DL-SCH上是否有某特定UE/群组的传输,并在传输非集群下行业务时提供相关的HARQ信息(当传输集群下行业务时则不提供)PDCCH上传输的下行分配(DL Assignment)指示在DL-SCH上是否有某特定UE/群组的传输,并在传输非群组下行业务时提供相关的HARQ信息,当传输群组下行业务时则不提供P

42、DCCH上传输的下行分配(DL Assignment)指示在DL-SCH上是否有某特定UE/群组的传输,并提供相关的HARQ信息;当传输集群下行业务时HARQ信息无效,终端不处理。当UE配有C-RNTI,SPS C-RNTI,临时C-RNTI(RNTI的用途见YD/T 2561.1-2013的7.1节)时,在每个TTI都监听PDCCH,UE应: 如果在PDCCH上该TTI接收到以C-RNTI、临时C-RNTI或者SPS C-RNTI加扰的下行分配,则UE应执行YD/T 2561.1-2013中5.3.1节规定的操作; 否则,如果该TTI已经配置了下行分配,并且该TTI与测量间隔不冲突,且不是M

43、BSFN子帧,则应符合YD/T 2561.1-2013中5.3.1节的规定。当UE配有G-RNTI、SPS G-RNTI(RNTI的用途见109.4节)时,在每个TTI都监听PDCCH,UE应: 如果在该TTI接收到以组用户G-RNTI为标识加扰的PDCCH,则: 如果对DL-SCH信道的TB成功解码,UE应进行MAC PDU的解复用: 如果解复用MAC PDU为逻辑信道TCCH上的信息时,将相应MAC SDU(s)传输给高层进行信令解析; 如果解复用MAC PDU为逻辑信道TTCH上的信息时,将相应MAC SDU(s)传输给高层进行业务数据处理。 否则,如果在PDCCH上该TTI接收到以SP

44、S G-RNTI加扰的下行分配,UE应: 如果PDCCH内容指示SPS释放,则: 清除已配置的集群组相关的下行分配(如果有的话); 否则: 存储下行分配作为已配置的集群组的下行分配; 初始化(如果还没有激活)或重新初始化(如果已经激活)配置的下行分配,在该TTI使用该下行分配,并且按照满足要求的子帧重复; 接收并尝试按照PDCCH信息的指示对DL-SCH上的TB进行解码; 如果DL-SCH上的TB被成功解码:- 解复用MAC PDU并将MAC SDU(s)递交到高层; 否则,如果该TTI已经配置了集群组的下行分配,并且该TTI与测量间隔不冲突,且不是MBSFN子帧: 通知物理层根据配置的集群组的下行分配在该TTI接收DL-SCH上的传输块; 尝试对DL-SCH上的TB进行解码; 如果DL-SCH上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系统集成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