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宏观经济分析与案例研究(第一讲)-.ppt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647470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分析与案例研究(第一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宏观经济分析与案例研究(第一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宏观经济分析与案例研究(第一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宏观经济分析与案例研究(第一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宏观经济分析与案例研究(第一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张怀林林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宏宏观经济分析与案例研究分析与案例研究1案例一:微案例一:微观经济学和宏学和宏观经济学学在传统上经济学领域被分为两个次领域。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一个微观经济学家可以研究租金控制对纽约市住房的影响,外国竞争对美国汽车行业的影响,或者接受义务教育对工人收入的影响。一个宏观经济学家可以研究联邦政府借债的影响,经济中失业率随时间推移的变动,或者提高已过生活水平增长的不同政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整体经济的变动产生于千百万个人的决策,所以,不考虑相关的微观经济决策而要去理解宏观紧

2、急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例如,宏观经济学家可以研究联邦个人所得税减少对整个物品与劳务生产的影响。为了分析这个问题,他必须考虑所得税减少如何影响家庭把多少钱用于物品与劳务的决策。2尽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固有的关系,但这两个领域仍然是不同的。在经济学中,也和在生物学中一样,从最小的单位开始并向上发展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但这样做既无必要,也并不总是最好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化生物学建立在分子生物学之上,因为物种是由分子构成的。但进化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是不同的领域,各有自己的问题和方法。同样,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探讨不同的问题,所以,它们有时采用相当不同的方法,并通常在不同的课程中讲授

3、。结合案例理解西方合案例理解西方经济学两个部分之学两个部分之间的的联系与系与区区别3案例二:宏案例二:宏观经济学与微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分离学的分离从亚当斯密时期到3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都在致力于我们称之为微观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经济学家们的研究范围涉及到贸易和交换、理性且信息灵通的消费者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垄断和新科技等问题。他们集中研究不同的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但是从30年代开始,情况就有所改变,因为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陷于瘫痪。1929一1933年期间,美国的经济萎缩了30%,1933年失业率高达25%。1939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失业率仍居高不下,高

4、达17。从此以后,经济学家们转而研究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像失业率和GDP这样的总合变量。4现在,即使并非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大致区分。然而,直到30年代,经济学家们才开始考虑如何进行这样的划分。1933年,著名的挪威经济学家鲁格纳弗里斯首次清楚地提出了这两个名词在现代意义上的概念。他这样写道:微观分析方法是指对于大的经济体系中的某个经济单位在一般条件下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而宏观分析方法是指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分析。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也曾于1936年提出了类似的概念:我认为,经济学理论应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研究单个产业或公司在给定条件下的产出和利润的理论,另一部

5、分是研究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的理论。5但是这两位杰出的经济学家都未使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样的字眼。首次使用这两个名词的是一位在荷兰的统计研究所工作的不知名的经济学家,名叫彼得沃尔夫,1941年,沃尔夫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微观经济学描述的是关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关系,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大的群体(例如国家或整个社会阶层)相互间的关系。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许多经济学家已认识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微观经济学的方法相去甚远。然而,十分有趣的是,最近20年以来的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学文献,则开始寻求一些方法来打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他们在研究理性且信息灵通的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

6、业如何一起对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的波动产生影响。6案例三:案例三:2020世世纪最最伟大的大的发现之一之一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我国的GDP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六位,低于美国的9倍,日本的5倍;没有GDP我们也无法知道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已超过1000美元,低于美国和日本的40多倍。没有GDP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7GDP

7、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风靡世界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曼昆认为,准确理解GDP的要点是:GDP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计算的;GDP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劳务,例如你购买了音乐会的票,票价就是GDP的一部分;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例如外国人暂时在中国工作,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他的生产的价值是中国GDP的一部分。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

8、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8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元,而你支出了10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都增加了10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

9、,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结合案例弄清楚合案例弄清楚GDP到底是什么以及怎到底是什么以及怎样衡量。衡量。9案例四:目前中国案例四:目前中国GDPGDP总量和增量和增长速度速度的官方数据是否可信?的官方数据是否可信?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的工程。我国自1992年开始采用SNA(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s)以来,国民经济核算已经基本和国际接轨,但不可否认,我国GDP核算和数据收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由于服务业的统计基础比较薄弱,在核算中可能低估甚至遗漏了某些服务业产出。二是GDP的生产和使用数据不太匹配。从理论上讲,GDP的生产额和使用

10、额应该相等,在实践中,由于所采用的基础数据来源不同,两者可能会有所差异,但差异不应很大,在发达国家,两者的相对差率一般不超过1。但近几年来,我国GDP的生产额和使用额之间的相对差率呈逐年扩大趋势,2003年达到创纪录的3.7%。三是地区GDP汇总数据与国家GDP数据之间的差距呈扩大之势。2002年地区GDP汇总增长率比国家GDP增长率高2.3个百分点,2003年高2.6个百分点,2004年高3.9个百分点。10四是由于价格指数资料存在缺口,不变价GDP的核算存在薄弱环节。我国目前没有编制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大部分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计算采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对应的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但是,有

11、些服务,如计算机服务、会计师服务、广告服务,其服务对象往往不是居民住户,因此,这些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实际上没有对应的消费价格指数。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有关价格指数替代,这一定会影响到不变价增加值计算的准确性。我国目前还没有编制服务贸易价格指数,服务进出口的不变价计算只能参考货物贸易价格指数和国内外相关的服务价格指数,这也会影响到服务进出口不变价数据的准确性。11五是未被观测经济在核算中反映得不够全面。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未被观测经济包括非法生产、地下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等活动,这些生产活动容易被统计所遗漏。我国GDP核算虽然包括了部分未被观测经济(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生产

12、活动),但尚未就相应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缺乏有效的统计手段和措施,因此,发生遗漏就在所难免了。六是GDP核算所依据的部分统计数据容易受到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干扰。目前,我国统计系统的独立性不强,某些地方领导出于政绩的考虑,对一些重要统计数据进行直接或间接干扰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国家统计局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地方统计数据进行联审、评估和调整,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完全消除这种影响在现阶段是不现实的。12针对中国GDP核算的现状,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官方统计数据尤其是GDP数据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归纳起来,他们对中国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不外乎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

13、为中国近几年官方GDP增长率数据存在明显高估,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在国内以孟连和王晓鲁为代表,在国外以美国匹兹堡大学托马斯?罗斯基教授为代表。持此种看法的罗斯基教授通过分析近几年中国官方统计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中国国内某些学者发表的对统计数据的看法,以及经济增长率的上限,认为从1998年开始,中国官方统计明显夸大了经济增长率,继而得出了19972001年中国累积经济增长率不会超过官方公布数据的三分之一,甚至可能更低的结论。任若恩教授在对罗斯基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认真剖析后,认为他所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化,过于草率,科研水准较低。13第二种看法认为中国官方GDP总量数据存

14、在低估,但增长速度存在高估,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和国际组织主要以荷兰格罗林根大学著名教授安盎斯?麦迪森和世界银行为代表。持此种看法的世界银行于20世纪90年代初曾派代表团对中国统计体系进行了考察,代表团成员认为中国统计体系虽然进行了深人的改革,但其在基本概念、调查范围、调查方法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缺陷,从而导致中国官方GDP总量数据的低估和速度的高估,并对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进行了大幅上调。1999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会同财政部与世界银行代表团就中国GDP的核算口径、方法和估价问题等进行了广泛和深人的磋商。通过磋商,世界银行得出的结论是:世界银行以前调整中国官方GDP数据是没有依据的,并承诺

15、对以前的调整按照中国官方数据进行纠正,将来在世界银行出版物中将不做任何调整地使用中国官方GDP数据。14第三种看法认为中国官方GDP数据虽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基本上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在国内主要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为代表,在国外主要以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刘遵义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茵教授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为代表。持此种观点的克莱茵教授利用能源、交通、通信、劳动力、农业、公共部门、工资、物价等具有较广泛代表性的15个变量,对中国GDP进行了主成分估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主成分的变动与中国官方估计的实际GDP的变动是一致的。拉迪教授通过比较可信度较高的两个指标,即进口额和财政收人在19972001年期间的增长速度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认为这一期间中国的官方经济增长率是基本可信的。15GDP数据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数据,需要我们科学地进行核算,同时,我们对不同观点也要高度重视,认真讨论。思考思考讨论题:1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我国官方公布的GDP数据?2如何从GDP数据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